签订客户里面涉及到哪些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和费用?

查看: 6045|回复: 22
8.【雏凤内审】视野成本费用内审归集帖
不限账套,不限用户,还完全免费?!
用手机APP也能随时记账看报表!
传统财务即将面临转型或淘汰
2000万财务人未来何去何从
港中大-上国会强强联手
全球23强,免联考
此系列命名为【雏凤内审】系列,这是跟(淡水理念)所学,所谓雏凤,乃菜鸟也。
关于成本:
关于费用:
关于报告:
关于底稿: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雏凤内审】系列:
1.【雏凤内审】视野总结归集篇之1-22页
<font color="#.【雏凤内审】视野计划模板汇总
<font color="#.【雏凤内审】视野计划归集篇
<font color="#.【雏凤内审】优秀内审部门总结
5.【雏凤内审】视野税金内审归集帖
6.【雏凤内审】视野销售收款内审归集帖
7.【雏凤内审】视野采购付款内审归集帖
该贴已经同步到
<p id="rate_291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很好很全&威望 + 1
" class="mtn mbn">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主题: 22, 订阅: 2
缘起:因为关注成本费用这块,除了看外审的审计底稿,对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生产成本等进行对比分析,与上年,各月,关注变动趋势,旨在发现风险与WB因素,并在内控上关注。
在内审版搜“成本费用”搜到736个帖子。开工。
本帖最后由 有凤来仪 于
10:52 编辑
企业成本费用审计重点
1#:如何开展企业成本费用审计,主要想通过审计提出一些降低成本费用,提高效益的建议。目前本人只是想到要总体和分类别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如预算与实际、可控与不可控,本年与上年等),以及成本费用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等,但是貌似还差很远
3#——5#同行业的数据目前只能看到大项,看不到明细啊。
4# 我做费用类检查 分成本和费用。
成本一个。费用分三项期间费用。
成本的控制:1、事前控制,工艺单和技术的确定 是否明确,是否采用低价材料入选工艺单或者物料清单。
& && && && && && && &2、事中控制,限额领料,采购价格和经济批量的控制。生产设备定期保养是否真实合理。
& && && && && && && &3、事后控制: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 检讨。报废处置
三项期间费用:销售、财务和管理费用。是否存在瞎搞,把这些费用计入成本导致产品成本不准。还有真实合理性的观察。
如果你的成本费用只是涉及到交际、差旅。那么这个就太简单,是形式上的费用检查
——21# 其实控制成本费用还是主要在日常的管理成本上,对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制度主要但关键是在执行上
6#成本的审计重点是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消耗。就是以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的审计为突破口。第二是,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影响产品产量、质量的设备利用率、技术工艺标准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三,影响制造费用波动或超支比较严重的费用项目的审计。
7# 成本的话,倒轧表很重要,盘点很重要
14# 首先可以去财务打出近2个季度的财务账,对比分析下公司的成本和费用支出的重点项目。
找到其中重要点在对其分析,如何降低成本和费用会好点。
从货源-采购-入库-使用-后续处理等环境入手查
15#有没有降成本指标,指标控制也不失一个不错的控制办法。
19#个人观点:1、先去公司车间多看看,了解一下公司产品生产的流程和过程,做好记录。觉得有问题的就记录下来。回去好好的做个流程。
2、然后到财务拿来成本核算的方法和体系。结合你下车间的观察情况看看,核算有没有问题。
3、根据以上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可以降低成本的建议。
总结。要想搞好成本的降低。一定要多了解公司运营的过程。多下车间,多观察、多记录。不是说在办法室里想想的,一定要实践中才会弄清楚、
本帖最后由 有凤来仪 于
10:55 编辑
(1.33 MB, 下载次数: 237)
10:5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弗布克精细化管理全案系列
成本费用控制精细化管理全案
成本费用控制精细化管理全案
有凤评:很不错的书,共128页。
本帖最后由 有凤来仪 于
10:59 编辑
成本费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水落版主发过一个《内部控制审计程序》,里面的调查问卷很不错
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问题回答记录1.公司有无书面的成本费用管理操作文本,列出制度或文件名称
2.是否制定公司年度成本费用计划
3.年度成本费用计划分解情况并以适当形式发到公司各个单位或部门 4.有无下达月度成本费用计划,二级单位是否对成本费用指标进行细分 5.有无制定成本费用控制措施,列出名称 6.材料领用、消耗和盘点控制措施和记录情况 7.人工成本的控制措施和记录情况
8.其他成本如机械台班、检修费用等的控制措施和记录情况 9.成本发生(报销)时的审核流程
10.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程序
11.生产(项目)余料的管理流程和记录情况
12.完工产品的入库流程和记录情况
13.产品出库的流程和记录情况
14.成本结转流程和依据
15.成本费用记录截止期间的规定和记录流程 16.对次品废品的管理和处理流程及相关记录情况 17.预算内费用报销的审批流程
18.预算外费用的审批流程和分析情况 19.费用的日常管理和监控情况
20.存货的盘点和盈亏处理规定及实际发生情况 21.成本费用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考核情况
22.在现在的工作中,您最担心或最关心的事是什么?
本帖最后由 有凤来仪 于
11:07 编辑
如何开展成本费用审计
- what's the goal or planned target ? is it achieved or not? in which aspect do we failed? and why?
- 花费的目标是什么?是否达到目标?或在哪个方面失败了?为什么?
- how much money did we spent to acheive the goal? is it under or over budget?
- 我们花了多少钱以实现既定目标?低于预算或高于预算?
- where did we spend most of the money? can anyone provide a detailed listing of the expenditures?
- 我们在那里花了最多的钱?能否提供一份明细清单?
- is there any waste of money? and why?
- 是否存在浪费的现象?为什么?
- is there any chance of fraud? are the procedures of decision and spending the money transparent? did we use related party as business partner? was the relationship declared in advance? etc
- 是否存在舞弊的机会?决策与开销过程是否透明化?我们是否用了关联方作为商业伙伴?这种关系是否事先就已申报?
我们可以针对如何花钱提出很多问题(质疑)。最终的成本/费用审计目标是,确保企业花钱是用在合适的地方,并且获得预期的效果,且没有被浪费(或最小浪费)或被贪污掉。
给你三个字研究一下:QCD代表什么意思?
提示:quality control department 或 quality, cost, delivery
——effectiveness成效——指的是做到了或没有做到、efficiency效率——指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
当然,做成本/费用审计还能问更多的问题,这里做抛砖引玉作用。
我曾经在PWC做内部审计,算是个开荒牛了。不过早就离开了,哈哈。
11#可以考虑从成本费用的各要素进行逐个分析做为切入点。包括成本构成、定额标准、采购程序、消耗分配等方面的合理性进行审计。
——12#我觉得你找对路了:KPI对任何内审项目来说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单靠货比三家是审不出什么东西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既然我们是会计师或审计师而不是IT人员,那么为何不邀请个IT的同事参与到审计来?做GUEST AUDITOR在跨国企业是常有的事。
8#你说的几点我们都有考虑.我们最大的就是固定资产的投资了,但是要审计这些投资的效益,我觉得我们的专业背景不够,都是些网络建设/信息方面的购置,请问能有什么好的切入点吗?比如:看这些设备使用负荷率?
—— :如果你要审这些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那么有几个重点(不是所有的问题)需要考虑:
- 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的战略规划是否存在明确的衔接?
-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与决策过程是否完整与充分?最终投资建议获得得到适当职位的人员审批?
- 固定资产投资是否获得预期成果?这方面需要对当初的假设assumption和财务模型financial model重新进行检查,并指出与现实的差异之处(但我们没有必要指责他们的假设或模型做得不正确,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
- 在这些投资过程中,我想必定有项目办公室project office负责实施,那么按QCD的概念来审核他们的工作成绩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涉及到企业的战略规划、财务模型、资金流管理、项目管理,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复杂的审计项目。
请问制造业日化企业内部审计如何在成本费用、预算制度完善和固定资产方面做文章啊
就成本费用而言,这个文章应该这样做:
一、成本管理制度的审查
1、审查成本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善;2、审查现有成本管理制度是否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3、审查成本管理制度是执行到位。
二、费用的审查
1、费用开支合法性的审查;2、费用归集和分配的审查(审查重点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三、产品成本的审查
1、审查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是否适当;2、审查产品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审查重点是产品结存量的真实性、在产品的加工程度是否真实、在产品的计价是否合理、产成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分摊的计算是否正确);
四、降低产品成本途径的审查
1、单位产品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是否节约;2、检查是否有效地利用和革新设备,不断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3、检查劳动力使用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4、检查是否采适当的措施减少废品损失。5、检查制造费用及管理费用有无浪费
请教:如何进行制造业成本费用内审
xxx电力公司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指南
& & 一般认为成本费用审计主要是针对各项成本费用项目的合法性、成本费用形成的真实性、成本费用入账时间的合规性以及成本费用计算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审计。这里转一个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指南
xxx电力公司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指南
一、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发生,并能从特定渠道获得补偿的各项支出即为成本费用。为进一步提高成本费用管理水平,更好的查错防弊、改进管理、堵塞漏洞、降低成本,节约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指南。
二、审计目标
(一)是否建立了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是否覆盖到每个重要环节。
(二)各项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是否执行有效,有无重大控制缺陷。
三、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一)审批。目的是保证成本目标正确,切合实际。具体表现:计划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成本指标和生产车间、职能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编制的生产成本计划,必须交企业领导审批。
(二)分解。目的是确保成本目标落实。具体表现:财务部门把与生产成本直接有关的各项经济指标和费用预算,层层分解,归口分级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各生产车间。
(三)执行。目的是保证各项经济指标完成,费用控制在预算内。具体表现:职能部门、生产车间,在组织安排生产时,严格执行计划,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控制费用不超预算。
(四)签批、审批。目的是保证成本费用支出真实、合理。具体表现: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无论在外购进原材料、在仓库领用原材料、报销有关费用等,必须交相关经授权的负责人签字批准。
(五)分摊。目的是保证成本费用真实、合理。具体表现:财务部门对领用的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发生的工资、福利费等,要按费用用途进行合理分摊,不把所有费用都挤入生产成本中列支。
(六)计提。目的是保证成本费用真实、合理。具体表现:财务部门对应计提折旧、大修的固定资产原值要核准,计提折旧率、大修率要符合规定。
(七)审核。目的是保证计入成本的各项费用的数据正确。具体表现:财务人员对列入成本的各种费用的原始凭证,进行认真审核,确认无误后,按照规定编制记帐凭证。
(八)记帐。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完整、正确。具体表现:财会人员按照记帐凭证逐笔登记明细帐、总帐。
(九)核对。目的是保证生产成本资料准确、无误。具体表现:财务人员在每个核算期末认真将成本明细帐与成本总帐核对,发现差错及时纠正。
(九)比较。目的是考核成本目标完成情况,查找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发生差异的原因,着眼于未来降低成本的措施。具体表现:财会部门期末将成本实际发生数与成本目标进行比较,及时向企业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提供成本的准确信息资料,供企业成本分析、决策。
四、重要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
(一)调查了解和描述成本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进行简易抽查,验证对成本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描述是否完整和正确,抽查时应当关注并记录:
1.产品的生产是否以经过授权批准的生产指令进行;
2.材料的购进、领用,费用的报销是否均经授权审批,有无未经审批或违反审批制度的现象;
3.检查有关成本的记帐凭证是否附有生产通知单、领发料凭证、产量和工时记录、人工费用分配表、材料费用分配表等,该等原始凭证的顺序编号是否完整。
(三)检查生产通知单、领发料凭证、产量和工时记录、人工费用分配表、材料费用分配表的顺序编号是否完整。
(四)选取样本测试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以及成本计算;测试是否按照规定的成本核算流程和帐务处理流程进行核算和帐务处理。
(五)选取样本测试工资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测试是否按照规定的帐务处理流程进行帐务处理。
(六)评价成本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实际或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与控制缺陷作出标识。
五、实质性测试
(一)获取或编制生产成本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明细帐、总帐核对相符。
(二)抽查生产成本计算单,检查直接材料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材料费用的分配标准与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和适当,是否与材料费用分配汇总表中的直接材料费用相符。
(三)检查直接材料耗用数量的真实性,有无将非生产用材料计入直接材料费用。
(四)分析比较前后各年度的直接材料成本,如有重大波动应查明原因。
(五)检查人工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人工费用的分配标准与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和适当,是否与人工费用分配表相符。
(六)将本年度直接人工成本与前期进行比较,查明其异常波动的原因。
(七)分析比较本年度各个月份的人工费用发生额,如有异常波动,应查明原因。
(八)结合应付工资的检查,抽查人工费用会计记录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九)结合固定资产的检查,抽查折旧的计提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十)抽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的计提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十一)必要时,对生产成本实施截止测试,即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生产成本明细帐及其凭证,确定有无为调节利润而跨期入帐的情况。
(十二)抽查其他费用凭证,审查是否经过授权批准,费用发生是否真实、合理,帐务处理是否正确。
六、综合评价
(一) 成本费用内控制度系统的评价:主要评价企业在成本费用有关的管理制度中所设置的控制点是否齐全;各项控制程序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协调;各项内控措施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是否对应控制的业务处理程序起到了控制作用。
(二) 成本费用内控制度综合评价:应肯定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方面的成绩,指出成本费用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存在的失控点的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帖最后由 有凤来仪 于
11:20 编辑
在对集团内两个销售公司进行内部审计时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各位大侠帮帮忙!
1#现有两家公司,A公司的销售收入为2542万,销售成本1615万,税金及附加4万,营业费用543万,管理费用276万,利润104万;B公司销售收为983万,成本598万,其他业务利润3万营业费用117万,管理费用171万,利润100万。收入相差县殊,但利润金额却一致,本来以为是费用大所造成的,但一分析不是,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各位大侠指点迷津,小弟感激不尽!
做了一个比例,你再进一步分析一下。看看你的观察能力如何。
ABA÷B金额指数金额指数指数销售收入2542万100983万1002.58销售成本1615万63.53598万60.832.70税金及附加4万0.16其他业务利润3万0.31营业费用543万21.36117万11.904.64管理费用276万10.86171万17.401.61利润104万4.09100万10.171.044# 呵,老兄,我就是进行到这一步之后再进行了一步 加了一个总体费用占收用的比率,但说服不了自己!
8#我是这样子分析的。A公司& && &&&占收入%& && &&&B公司& && &&&占收入%
收入& && &&&2542& && &&&100& && &&&983& && &&&100
成本& && &&&1615& && &&&63.53& && && &598& && &&&60.83
税& && &&&4& && &&&0.16& && && &3& && &&&0.31
营业费& && &&&543& && &&&21.36& && && &117& && &&&11.90
管理费& && &&&276& && &&&10.86& && && &171& && &&&17.40
利润& && &&&104& && &&&4.09& && && &100& && &&&10.17
显然成本和营业费占的比重A公司较高,尤其是营业费用。但B公司的管理费用高。要先查A公司营业费,如果按B公司计的话可增加利润200多万元,那就配比了约10%
14#A公司成本率、费用率均比B公司高3个百分点A公司成本率之所以高,可能是为了跑量,所以给予客户一些价格优惠,导致毛利率偏低。
A公司费用率之所以高,可能是为了抢市场、抢渠道所引起的开销较大。
所以高的销售额,是以高的成本取得的。不过可能在本量利管理上有所偏差,导致量是跑了,钱却没赚到。如果是在市场开拓期,这样的销售模式是可以的,不过不是长久之计。
A、B公司管理费用的差异,估计还是合理的,首先这一块与销售额的关联度并不大,其次可能A公司设立时间更长,所以各种摊销金额相对较少。(也许有其他原因,比如坏帐计提、冲回等,也会影响利润。)
以上纯属本人主观推断,呵呵如果往坏里想,也许A公司有人在侵吞公司利润呢有两种途径:
一、通过销售价格,低价卖出商品,从中抽取回扣,或者低价卖给关系户,侵吞利润。这个也可以引起毛利率偏低。
二、通过营业费用,在采购、促销费、进场费等开支里做点手脚,也是可以抽取回扣,或者干脆向关系户高价采购,侵吞利润。这个也可以引起营业费用偏高。
也许通过预算制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道德风险。
16#高手。分析的好。我的观点单纯看这些数字进行分析,资料少了一些。要进一步调查了解各期的企划案,销售计划和实际执行情况,了解存货变动情况,同时要分析存货资金占用情况和应收账款周转情况,回款率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阿。
你看这个想法如何?
潜亏亏在哪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表面繁荣的背后,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普遍存在着潜亏现象。由于其隐蔽性很强,在未暴露之前,难以引起股东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一旦暴露,就会使投资者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使企业陷入绝境。
企业潜亏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坏账、呆账损失。企业本期收益已经确定,而在外部往来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坏账损失和呆账损失,引起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不实。
  企业的二次加工、返工损失。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销售收入,发出商品和劳务收入以及工程结算收入,由于受益单位因质量原因的退货和要求返工。而引起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劳务工程进行返工的耗费成本。
  库存的贬值。库存的产成品、半成品或商品不适销。首先在市场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由于物价的下跌,当库存的价值高于市价时,就会出现库存贬值;另外,产成品、半成品或商品,长期积压下来。而出现部分产品存货报废时,也将形成库存贬值。
  企业的财产,原材料扭曲、锈蚀、扭坏甚至变质,有些还没有发现,有些已经发现也未作账务处理。
  对某些费用支出不及时报销入账。某些企业在年末对当年发生的一些成本费用类支出,如:中小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广告费等不报销入账,以减少当期成本费用支出,增加企业当期利润。这种现象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就会积累下许多虽然未入账但实际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形成企业很大数额的潜亏。
  对某些应计成本费用不予摊提或不按规定摊提。按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必须按期摊销某些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同时,也必须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预提借款利息费用等。而企业为了制造盈利或减少亏损,往往对这些应计成本费用不予摊提或少摊少提,使企业发生潜亏。
  随意改变会计核算办法。一些企业为了造假,常常随意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如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等。存货计价方法变动的结果一般是期未存货成本增加、当期存货成本减少,从而增加企业当期盈利,形成潜亏。
  利用“其他应收款”账户隐藏成本费用或虚列收入。一些企业的造假手法表现得更加直接,他们按当期利润指标倒推成本,将当期多余的成本或费用以一笔或几笔直接挂入“其他应收款”账户;或为关系单位虚开发票虚增收入,挂“其他应收款”账户,形成潜亏。
  将成本或费用随意“待摊”。按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中设置了“待摊费用”等跨期摊销费用类会计科目。由于这些会计科目特有的性质,一些企业便以各种理由将一些本应列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归入这些会计科目,形成潜亏。
  将应计入期间费用的利息支出资本化。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资产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工程投入使用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然而某些企业滥用该项规定,将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发生的借款利息支出仍予以资本化,甚至将一些日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支出予以资本化,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产生潜亏的主要原因及防范措施
  企业机制不健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健全,而旧的约束机制却逐渐弱化;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少数企业的经营者,缺乏企业家的素质,只追求本期利润,采取盘亏不报、呆账不转、贬值积压不作处理等等;经营管理不善。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市场需求缺乏科学的调查分析,盲目生产,造成产成品滞销积压,甚至部分产品报废,对供销合同的订立和执行不够严谨,对供销人员的经济责任也不够明确,没有坚持个人经济利益与销售成果的实绩挂钩,而引起工作的失误,造成浪费,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理资财的制度,放松对仓库的严格管理。甚至少数企业进库无计量,出库无记载,形成存货失实;会计核算尚不够准确。在会计核算中不按《会计法》及准则规定的范围进行会计核算处理,而是蓄意做假账,拟虚假,随意调账;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也是制造潜亏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原因造成的潜亏。少数石油勘探单位多种经营企业在往来的结算过程中形成的逾期应收工程款、应收货款及三角债等等。
  形成企业潜亏的情况比较复杂,既与企业外部环境、条件、政策、制度等有关,又与多种经营企业内部管理、经济核算和思想认识有关。对此,为了防止潜亏的发生,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完善经营责任制。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对多种经营企业的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内容中增加消化潜亏的考核内容,定出计划,并列作年终兑现经营合同和奖罚的条件之一。其次弄清企业历年形成的待处理损失,明确增加企业期内消化潜亏基数;另外,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实账存资财、待处理账务、消化潜亏的指标和奖励措施。再次对期内发生的潜亏,应追究经营者的责任,退还期所得不合理收入,并处以一定的罚金,直至中止合同。
  建立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企业法规约束规范,主要是加强对企业的审计监督,建立健全对多种经营企业的定期审计和审计责任制;另一方面,要从利益分配上约束,合理地使用多种经营企业的留利,增加企业积累的比例,加强对经营者收入的管理,严格分配标准,通过完善对多种经营企业的工效挂钩办法加以控制。同时还应从企业的利润中划出一部分建立风险基金,以丰补欠。
  加强经营管理。企业随时要注意市场的变化,掌握市场信息,坚持以销定产。采取灵活的定销、包销、联销售额计酬等供销措施,拓宽业务销售渠道;严格执行供销合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抓好产品质量与工艺管理的结合点、花色品种与适销对路的结合点,把住产品质量验收、入库关,防止劣质产品进库。
  开展定期的对多种经营企业的内审制度。应加强对下属企业的资产、基数的确定依据、合同指标、经营情况、合同执行情况、经营收入等方面的审计,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收支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监控,以保证各项收支的合理性;承包期满后,要进行企业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凡发现有潜亏的企业,要查明原因,采取果断措施,积极组织处理。
  对违反会计法规的造假者必须严惩,加大打击力度,将会计核算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好领导与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上的意见分歧。严格按照会计法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办事,不仅会计人员本身做到,单位领导也要遵守,当两者发生意见分歧时,用会计法规统一认识。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加以完善和规范,要从进货、原始记录等各项基础工作上下功夫;对已存在的潜亏,必须限期认真清理,查明原因,果断处理,要定期做好债权债务的清理工作:对有争议的债权、逾期的应收款必须采取经济或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
在这里想听听各位内审高手的意见:我公司有严格的内控制度,采购订单都要采购介入,但是
有凤评:关于汽修费用的
本帖最后由 有凤来仪 于
11:28 编辑
【放水分享】如何降低审计成本【转载】
如何降低审计成本
淄博市审计局·刘可贵
王建铭   研究如何降低成本,首先必须弄清审计成本的组成以及加大审计成本的因素,然后再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成本。  一、审计成本的组成审计成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组成,主要有:  (一)审计成本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现实成本和潜在成本。  现实成本与审计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密切相关。审计人力支出主要表现为进行审计工作的人数的多少和审计工作时间的长短等;审计物力支出主要表现为审计用辆、电脑等资产的损耗等;审计财力支出主要表现为审计期间的资金开支等。审计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越大,审计的现实成本越大,审计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越小,审计的现实成本越小。  潜在成本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隐蔽性、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够、审计实施质量不高等。审计风险越大,审计潜在成本越大,审计风险越小,审计潜在成本越小。  (二)审计成本按其随审计工作量变化的情况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审计机关的日常维持费用,包括人员工资、日常费用耗费等,这些费用一般不随审计项目的多少而增减变化,就是很少安排或没有安排审计项目这些费用也照常开支。  变动成本主要是围绕审计组或审计项目的支出,包括:差旅费、审计组办公用品耗费等,这些费用随着审计项目的多少而增减变化,审计项目越多,变动成本越大,审计项目越少,变动成本越小。二、加大审计成本的因素当前,加大审计成本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人员成本观念淡薄。  审计人员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成本观念,致使在实际工作中不注重节约成本、不讲求工作效率的情况司空见惯,甚至已习以为常,这是导致审计成本加大的主观因素。  (二)审计计划不周。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科学的预见性,缺乏对客观情况的科学分析判断而导致审计计划不科学、实际执行计划效果差的情况并不鲜见。按照不科学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项目,经常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审计成果不尽理想甚至一无所获。  (三)审计项目组织不力。  在遇到诸多审计项目时,特别是上级机关临时交办任务多又与原先制定的审计计划相冲突时,对于审计项目的组织不尽科学,有时甚至杂乱无章,审计调度不力,时常出现审计力量分布不均、重大项目力量相对薄弱而小项目力量相对过剩的情况等。在具体审计项目组织中,不讲科学,不讲技巧,不讲效率,致使许多审计项目审得不深不透,加大了审计风险,加大了审计潜在成本。  (四)不讲求办事效率。  在日常工作中,办事效率低下,对于许多工作不是往前赶、高效率、快节奏完成,而是拖拖拉拉,有时甚至敷衍应付,致使许多审计项目未能按期完成,审计效果不尽理想,无形之中加大了审计成本,降低了审计成效。  (五)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充分发挥。  在审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发挥审计人员积极性的因素,例如用人不当问题、不注意营造良好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使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六)计算机辅助审计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当前计算机辅助于审计工作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仅仅起到打字机的作用。  (七)审计培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由于审计培训的效果有一个滞后期,况且需要现实的财力和精力,因此审计培训在较大程度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八)审计成果挖掘不充分。  审计成果的扩大是相对降低审计成本,而审计成果不理想则是相对加大审计成本。在当前审计工作中,扩大审计成果的措施不够得力,应出产的审计成果未出产被埋没的情况较为普遍。三、降低审计成本的对策要探求降低审计成本的对策,首先必须对审计成本进行分析,然后才能根据情况采取对策。  (一)审计成本分析笔者认为,衡量审计成本的高低不应片面以审计成本的总体发生额为标准,而应以将审计成本的总体发生额与其相应的审计成果作以比较而分摊到每一审计成果上的平均审计成本为标准。一般情况下,审计成本与审计工作时间成正比(或近似成正比),即审计时间越长审计成本(绝对额)越大;与审计成果成反比(或近似成反比),即审计成果越大(多)审计成本(相对额)越低,用公式表示为:审计成本=审计时间/审计成果,直观地说,这个公式可以表述为:审计成本是体现在平均单位审计成果中所耗费的审计时间。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成本是以金额形式表示的,而上述的审计成本却成了以“时间”形式表示,因此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审计时间”中隐含着审计耗费的总体发生金额,这里就需要量化计算在一定审计时间内包含了多少审计人力、审计物力、审计财力的耗费等。由于耗费的人力和物力不象财力那样容易计算,但为了便于计算审计成本,应将耗费的审计人力和审计物力进行货币化计算:审计人力耗费是指审计人员脑力和体力的损耗,体现为为补偿这些损耗而支付审计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审计物力耗费是指车辆、电脑、办公楼等资产的损耗,体现为维修、耗油、折旧等支出;而这里的审计财力耗费应是指除审计人力和审计物力以资金支付以外的资金支出。审计成果的大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成果数量的多少,二是单个审计成果的大小。审计成果数量越多,审计成本越低(相对额)。而单个审计成果的大小则应以其体现的效益衡量,效益越大审计成果越大,如果每个审计成果都有着良好的效益,则平均单位审计成果就大,上述公式的分母就大,审计成本就低。至于单个审计成果的量化问题的确难以解决,审计成果体现的经济效益如上缴财政金额、促进被审计单位增收节支额等可以量化计算,但审计成果体现的社会效益如查处的大案要案线索、为上级领导提供的决策依据、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等则难以量化,但尽管难以量化,却也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加以体现,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文字表述将审计的社会效益在自己的头脑和感觉中进行无形量化,例如:某个审计项目查出了大案要案线索,根据此线索查处了一些违法犯罪人员,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则这个审计项目所发现的大案要案线索就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如某个审计项目提供的审计情况被上级领导引起了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起到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则这个审计项目也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再如某个审计项目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为被审计单位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采纳这些审计建议后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提高,则这个审计项目也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上述审计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在人们的头脑中均可有着某种价值估量,这个估量便为审计成果的量化成为可能,尽管这种量化不是十分确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审计成本的量化计算较为复杂,故此,笔者不想作具体的数字计算,但这并不影响本所阐述观点的论述。  由前述审计成本=审计时间/审计成果的公式中可以看出,降低审计成本可表现为(分子分母量的变化趋向靠拢):(1)审计时间节约同时审计成果扩大
,↓↑ (最佳) (2)审计时间不变同时审计成果扩大
(3)审计时间小幅度加长同时审计成果大幅度扩大
,↑↑(4)审计时间节约同时审计成果不变
,↓- (5)审计时间大幅度节约同时审计成果小幅度缩小
,↓↓上述情况中:“-”表示审计时间或审计成果不变,“↑”箭头向上表示审计时间的加长或审计成果的扩大,“↓”箭头向下表示审计时间的节约或审计成果的缩小,箭头的长短表示幅度的大小。审计时间的节约、不变、加长以及审计成果的扩大、不变、缩小都是相对于预先制定的较为科学的计划目标而言的,这是因为科学的计划目标对审计的时间和成果都应该有个量的预计和规定。下同。  第(1)种情况最好,其他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特别是第(5)种情况由于出现了审计成果缩小的情况故此除非特别必要不宜采用,第(4)种情况由于审计成果未扩大故此除非特别必要不宜经常采用。  提高审计成本表现为(分子分母量的变化趋向分离):(1)审计时间加长同时审计成果减小
(最差)(2)审计时间不变同时审计成果减小
,-↓(3)审计时间大幅度加长同时审计成果小幅度扩大
,↑↑(4)审计时间加长同时审计成果不变
,↑-(5)审计时间小幅度减少同时审计成果大幅度减小
,↓↓第(1)种情况最差,应特别加以避免,其他情况也都应尽力加以避免。  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成本,应特别关注分母(审计成果)箭头向下的情况,因为这是审计成果在缩小,应尽可能深入分析具体情况并作以具体对待。  提高审计成本的情况自然是应加以防止的情况,而降低审计成本的最佳情况是审计时间节约同时审计成果扩大即降低审计成本的第(1)种情况,至于其他情况应尽可能向降低审计成本的第(1)种情况努力,因此,笔者主张降低审计成本的最佳途径是提高审计效率,表现为审计时间的节约(绝对成本降低)和审计成果的扩大(相对成本降低)。  综上所述,研究如何降低审计成本可归结为研究如何节约审计时间和扩大审计成果这两个方面,至于如何节约审计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以降低审计现实成本、降低审计风险以降低审计潜在成本、节约审计机关的日常维持费用以降低固定成本、节约审计组和审计项目的支出以降低审计变动成本等情况笔者在此不想作具体探讨,而只想从这样一个角度——围绕节约审计时间和扩大审计成果这两个方面——探求降低审计成本的途径。  (二)节约审计时间以使审计成本绝对降低。  审计时间节约会使审计成本绝对降低,特别是会使变动审计成本降低,这里的“审计时间节约”是在保证圆满完成审计任务前提下的审计时间节约,如果不能保证圆满完成审计任务而一味地缩短审计工作时间,这种所谓的“审计时间节约”不是真正的审计时间节约,恰恰相反,是审计时间浪费,因为由于审计项目审得不深不透而进行“返工”审计无疑反而延长了审计时间,这显然会加大审计成本。  节约审计时间应注重抓好以下方面:  1、树立成本观念。  每个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成本观念,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讲求科学务实的工作方法,只有在头脑中树立了牢固的成本观念,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讲求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从而扩大审计成果。  2、科学制定审计计划。  制定审计计划要充分分析客观实际情况,既着眼于宏观又立足于微观,既统揽全局又具体安排。制定计划要有科学的预见能力,能够紧密结合客观实际对未来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计划安排,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为今后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3、周密组织审计项目。  周密组织审计项目可以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从而降低潜在审计成本。周密组织审计项目包括对诸多审计项目的统筹协调安排和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中的科学安排。  (1)关于诸多审计项目的统筹协调安排。  在许多审计项目实施时间较为集中时,就需要在审计项目安排上统筹兼顾,分别轻重缓急,优先保证主要项目并切实干好,在人员安排上统筹兼顾,根据每个项目工作量的大小安排审计力量,力求均衡、协调,不能旱涝不均,并且注重灵活调整审计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性情况,例如审计机关正在按部就班进行计划安排的工作任务时,突然接到上级机关临时交办的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是时间紧迫、任务重要,组织不好则原计划任务和上级交办任务均完成不好或某一方面完成不好,从而加大审计成本,而组织好了则上述两方面任务均能够圆满完成,从而节约审计成本。当然,有时这两方面难以兼顾,这时就应抓重点,一般来说,上级交办任务应作为重点,因为这些任务往往是带有全局性影响的任务,完成不好可能要影响全局工作,因此应全力完成好。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固定的组织模式,要针对主客观情况的具体实际讲求组织艺术科学组织安排,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率、完成好任务、扩大成果、降低审计成本。  (2)关于具体审计项目的安排和组织。  在具体任务安排中,要注意现有审计力量的统筹、科学、合理安排,在审计组成员的构成上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科学搭配,科学合理地搭配好审计组成员,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整体合力。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审计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审计组长要凡事想在前头,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充分预计,一旦出现预计的情况(例如:被审计单位对工作不配合,审计中发现了异常、可疑的问题等)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针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变化,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审计组长还要随时掌握每个人的工作进度,督促、协调好每个人的工作,随时调剂审计力量,使审计力量相对薄弱的环节及时得以补充力量,以确保审计项目各个环节的力量相对均衡,工作进度协调同步,避免因个别环节工作进展速度慢而影响整个审计项目的顺利完成。  4、提高办事效率。  办事效率低下不仅会浪费审计时间,而且还会削弱审计效果,显而易见,办事效率低下是加大审计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办事效率,就要树立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凡事往前赶。每一项工作都应尽可能有所计划有所准备,这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某些重大工作要有至少两套以上的解决方案,特别是要有一套应急方案,在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否则,工作就会随时处于被动境地。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出现工作“卡壳”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则会降低工作效率,有时甚至会使这项工作长期搁置,加大审计工作成本,因此一旦出现工作“卡壳”的情况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5、善于调动和发挥积极因素。  调动和发挥积极因素关键在善于用人,因为工作是人干的,只要科学组织好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任何工作都能干好。要注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克服每个人的短处,使其长处更长、短处不短甚至变为长处。一是要让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多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二是要给业务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志提供机会让其锻炼提高。三是鼓励审计人员多学习各方面的工作技能。只要善于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就会使每个人不断取得进步。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对于调动和发挥积极因素也非常重要,创造出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让每个人时刻感到自己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之中,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6、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  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大幅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时间从而降低审计成本,应注重研究开发实用的审计软件,力求凡是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能够进行定量分析的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并且逐步将计算机辅助审计由定量分析发展到能够定性分析,这样可以代替人工劳动以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7、注重审计培训。  审计培训虽然加大现实审计成本,但却是为将来提高审计效果、减少审计成本打下良好基础。审计培训要注重实效,这个“实效”是既立足于当前又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当前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前工作所需,缺什么突击补什么,诸如:近期陆续出台了许多法律、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成为审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审计人员对于审计信息未予充分重视或缺乏技巧、当前被审计单位私设小金库的特点急需掌握等方面情况,就必须抓紧进行培训,这时的培训虽然加大了当前审计成本,但很快就会见到良好效果,发挥的效能创造的价值很快就会超过审计成本开支,而如果舍不得这部分成本开支不及时进行审计培训则会恰恰在工作中加大审计成本,得不偿失。立足于长远就要有战略眼光,从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上多加考虑,诸如: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外向型经济审计所需要的有关知识等,这些方面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下较大的功夫,例如可举办较长期的培训、送审计人员到高等院校深造等,当然这也需要支出较大的成本,并且这些成本付出不可能在短期内很快得到回报,这是因为其回报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会在一定时期甚至较长时期之后才能显现出来,但这个回报很可能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因此,这种长期培训的成本支出是十分值得的,这时的成本支出是为了将来的更大的成本节约。  (三)扩大审计成果以使审计成本相对降低。  扩大审计成果对于降低审计成本来说与节约审计时间是同样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不可偏废。扩大审计成果是在力求节约审计时间的前提下的扩大,不能为了扩大审计成果而无谓地浪费审计时间,从而导致审计成本加大。同样,节约审计时间是在力求扩大审计成果前提下的节约,不能为了节约审计时间而使该出的审计成果也不出,这样也同样会导致审计成本加大。  扩大审计成果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监督力度。  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只有加大监督力度,才能更好地扩大审计成果,发挥审计效能。加大监督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选准选好审计项目。选择审计项目有其科学性,也直接关系着审计的成效,确定审计项目时,不应单纯追求项目数量,而应宁缺勿滥,力求抓一个项目就应扎扎实实抓好,出好成果。二是审计实施中要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力求审深审透。三是审计处理要严格依法办事。要善于采取得力措施排除各种干扰,切实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审计权威,减少审计风险。  2、增强服务效果。  一是紧扣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开展工作,向上级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应善于发现审计中带有普遍性、苗头性等特征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向上级和有关方面提供信息,促进有关问题的及时解决。还应注重总结推广被审计单位好的做法,但应注意总结反映的经验必须是货真价实的,不能人为拔高渗杂虚假成分,要经得起实践检验。二是结合具体审计工作,努力帮促被审计单位发展。在审计中,应始终本着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认真负责地指出其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漏洞,帮助其制定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堵塞漏洞,从而扩大审计成效。三是通过审计净化被审计单位发展环境,对制约其发展的不合法不合理的有关部门行为等要加以反映、制止,为其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3、善于对审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审计工作中许多看似杂乱无章的情况背后往往有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要善于分析并把握好这些规律性的东西。综合分析要抓准切入点:一是抓住上级领导关心的问题。二是善于在审计中发现好的经验性的亮点进行总结推广。三是围绕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求深层次原因及解决对策。四是善于寻找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为改进各方面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4、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在审计中永远不要安于现状,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注重掌握好总体情况,分清问题的主次轻重缓急,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要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多出、快出、出好审计成果,扩大审计成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容易出现的不足是对于一个审计项目往往是仅仅写出审计报告、下发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便万事大吉,更进一步的审计成果却忽视了。一个审计项目,不能仅仅写出审计报告、下发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了事,要力求出产更多、更好的审计成果,例如:在一个审计项目中,有没有可报的审计信息、审计要情,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为有关方面提供参考依据,有没有可以总结和宣传的经验,包括审计工作经验和被审计单位的经验做法,有没有应该为被审计单位呼吁的困难和反映的问题,有没有值得探讨的问题,为审计科研积累素材等,这些都是应该注重考虑的问题。
有凤评:好文。
费用审计入门
到第二页结束
本帖最后由 有凤来仪 于
10:59 编辑
中国电信内控手册(下,业务流程)
有凤评:不知道是否是一样的附件
(241.37 KB, 下载次数: 46)
10:5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238.5 KB, 下载次数: 72)
10:5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本帖最后由 有凤来仪 于
11:01 编辑
[内审征文]我眼中的内审
有凤评:是一篇非内审讲内审,重在理解与和谐
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原来对内审的看法是片面的,认为内审就是查错,其职能就是监督,说穿了其就是维护企业内部经济运行秩序的卫士。
  后来随着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深层理解,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的认识,觉得内审的角色可不光是卫士的角色,其应当成为企业健康经营的良医和管理决策者的谋士才对。
  在我印象中,内审工作主要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而进行的差错纠弊工作,内审人员也大都将自己定位在监督职能上。好像内审就是找毛病、挑刺的,所以很容易使其他职能部门有对立情绪,不能很好地配合工作,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不好开展。
  仔细想想,内审与财务工作一样,应当把企业经营目标作为自己工作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审计工作和财务工作都应当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上,而不能只侧重于事后的监督,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个企业如何来评价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在运行,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来完成。特别是集团公司的内审更是如此。母公司对子公司经济活动的监控、对其经营管理工作的评价、对其存在问题的诊断、对其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改进建议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审计工作来实现。
  没有子公司的企业内部也一样,一项制度是否运行、如何评价、如何改进;一项经济活动是否合规、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案、对经济目标的实现有何影响等,也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来完成。
  我理解的内审的主要工作是:
  一、& && &&&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一般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管理控制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目前国家相继出台的会计内控制度指导规范文件主要有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成本费用,担保,对外投资,预算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上,应当注意内控制度是否合法;是否有利于企业整体实施效果;是否注意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是否能够使企业增值(管理增值和效益增值);是否切实可行。
  主要的评价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管理职责是否明确,横向和纵向之间的监督关系设置是否合理,是否便于操作实施;
  2、分工是否明确,是否有相互制约的权利分割;
  3、分级授权制度是否明确,各项审批手续是否健全完整,是否实施授权审批程序;
  4、资产的接触和保管是否建有制度,是否实施授权;
  5、各项记录的使用和保管是否建有制度,是否实施授权;
  6、稽核制度是否健全,自动的查对,例行的复核以及独立的稽核是否实施;
  7、审计检查等是否有效实施等。
  二、经济效益审计
  增加经济效益的办法就两个,一是增收,二是节支。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查找损失浪费,查明损失浪费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就是最好的节支办法。
  损失浪费问题究其原因一般都是管理上的问题。所以审计的关注点就是在管理上上功夫。
  内部审计要做的就是通过效益审计,挖掘各个管理环节的最大潜能,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同时从降低费用上考虑,使各行政职能部门花最少的钱,为企业提供最优质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讲,内审人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外,还要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熟悉,这也就给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应当从了解生产流程入手,检查每个关键控制点是否存在一些疏忽,从而造成损失浪费。
  检查的着重点应为:
  1、成本费用业务相关机构及人员的职责权限;成本费用指标和标准的制定;成本费用预算的控制和对其控制结果的考核等;
  2、采购业务相关机构及人员的职责权限;请购、审批环节的授权和程序;大型采购决策机制及相关人员参与情况;合同的订立、验收、付款等过程的控制等;
  3、销售业务相关机构及人员的职责权限;定价原则,信用标准和条件,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情况;销售合同,账款回收和销售退回等控制情况。
  4、投资、筹资、担保等业务相关机构及人员的职责权限;决策机制及程序情况等。
  总之,审计工作与财务工作一样,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就要将自身的业务工作融合到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去。审计人员与财务人员也一样,要想在企业中提升地位就要努力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中来。有为才能有位,审计人员如果能够成为企业健康经营的“良医”和管理决策者的“谋士”,那时“审计工作是否有用”,“审计人员在企业是否有发展”的疑问就不存在了。
哪位老师可以给我一套完整的财务内部审计底稿阿?
有凤评:求底稿帖。难为小职员作为版主还是很尽责的。
这套底稿只是对报表数据的认定。建议楼主从:货币资金、税务、应收应付、费用、关联交易、投资筹资等分会计明细科目进行查核。主要从内控角度进行分析,如岗位分离,数据真是合理等
本帖最后由 有凤来仪 于
11:05 编辑
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有凤评:看看。
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政府监管部门将对相关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本人作为配套指引这一重大系统工程“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拟就如何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解读,供大家参考。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关于应用指引
  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一)内部环境类指引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内部环境类指引有5项,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指引。
  第一,关于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企业要实施发展战略,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如果企业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就可能发生经营失败;此外,如果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也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运行效率低下。为防范和化解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组织架构应用指引明确提出如下要求: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同时强调,[url=]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url](即通常所说的“三重一大”),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二是,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三是,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四是,企业拥有子公司的,应当建立科学的投资管控制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重点关注子公司特别是异地、境外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财务预决算、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人事任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等重要事项。对子公司控制一直是企业集团层面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组织架构应用指引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此项要求,对实务操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二,关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制定并有效实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结果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也有些企业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导致过度扩张、经营失控甚至失败;还有一些企业发展战略频繁变动,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最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制定了发展战略应用指引,就上述重要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一是,要求企业健全组织机构,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同时,对战略委员会的成员素质、工作规范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二是,明确要求企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拍脑袋,盲目制定发展战略。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及竞争对手状况、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影响因素。三是,强调战略规划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四是,要求董事会从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等维度,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方案,之后再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四是,从抓实施的角度,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五是,设立了发展战略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战略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发现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要求及时报告;对确需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的情形,明确要求企业要遵循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调整发展战略。
  第三,关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任)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果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企业发展战略可能难以实现;如果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则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而如果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又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为防范和化解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人力资源应用指引强调:一是,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也就是说,人力资源要符合发展战略需要,符合生产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尽可能做到“不缺人手,也不养闲人。二是,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这项要求实际上意在强调,企业要选合适的人,要按公开、严格的程序去选人,防止“人情招聘”、暗箱操作。三是,企业确定选聘人员后,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已选聘人员要进行试用和岗前培训,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四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并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如何留住引进来的优秀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这项要求就是对此提出的指引,企业应当予以足够关注。五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员工退出(辞职、解除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员工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只有退出机制健全,退出条件和程序清楚,才能够防范和化解当前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四,关于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下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实现其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促进和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我们制定了社会责任应用指引,针对当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梳理出四个方面的重要风险,即: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这些重要风险,社会责任应用指引提出了积极应对措施:一是,要求企业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督机构,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安全生产。二是,要求企业规范生产流程,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禁止缺乏质量保障、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产品流向社会。三是,要求企业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积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四是,要求企业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员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保持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最后,针对目前少数企业对公益事业(比如接纳大学生实习等)、慈善事业等漠不关心的情况,社会责任应用指引指出,企业应当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社会需求,积极创建实习基地,大力支持社会有关方面培养、锻炼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应积极履行社会公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
  第五,关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渗透于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实中,有些企业之所以经营不成功,往往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比如,企业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缺乏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缺乏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风险意识,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影响可持续发展;企业缺乏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导致舞弊事件的发生,造成企业损失,影响企业信誉,等等。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企业文化应用指引明确提出以下管控措施:一是,要求企业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分体现企业特色的发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以此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这项应对措施同时也表明,打造企业主业品牌应当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二是,要求企业重视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这是基于当前企业并购实务中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特别提供的指引,应引起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三是,要求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这充分说明,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注重“上下结合”,更应注重企业治理层和经理层的示范作用。四是,要求企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并确保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同时,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员工行为方式,使员工自身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企业最高层,不能停留在文本上,不能停留在泛泛地宣贯上,不能脱离生产经营过程,不能背离发展战略,而应融入企业的肌体、汇入企业的血脉。
  (二)控制活动类指引
  企业在改进和完善内部环境控制的同时,还应对各项具体业务活动实施相应的控制。为此,我们制定了控制活动类应用指引,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9个指引。
  第一,关于资金活动。资金活动是指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等活动的总称。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循环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资金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无一不是重要风险,一旦转变为现实,危害重大。概括讲,企业资金活动面临的重要风险包括:筹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或无效融资,可能导致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企业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资金调度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诈。针对上述风险,资金活动应用指引分别对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活动提出下列管控措施:一是,要求企业根据筹资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全面预算,拟订筹资方案,并对筹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重大筹资方案还应当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反映风险评估情况。二是,要求企业对筹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批后,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筹集资金。同时,严格按照筹资方案确定的用途使用资金,防止资金挪用;确需改变资金用途的,应当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三是,要求企业加强债务偿还和股利支付环节的管理,对偿还本息和支付股利等作出适当安排,防止发生违约风险,导致诉讼损失。四是,要求企业根据投资目标和规划,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科学确定投资项目,拟订投资方案,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选择投资项目应当突出主业,谨慎从事衍生金融产品等高风险投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少数企业从事的投资项目偏离主业,同时又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和风险管控经验,导致企业发生巨亏。这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五是,对于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投资的企业,要求其严格控制并购风险,重点关注并购对象的隐性债务、承诺事项、可持续发展能力、员工状况及其与本企业治理层及管理层的关联关系,合理确定支付对价,确保实现并购目标。这项要求对于后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境外并购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六、要求企业加强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审批后,与被投资方签订投资合同或协议,明确出资时间、金额、方式、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七是,要求企业加强投资收回和处置环节的控制;对于到期无法收回的投资,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八是,要求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实现资金营运的良性循环,提升资金营运效率。
  第二,关于采购业务。采购是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在办理采购业务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市场变化趋势预测不准确,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科学,授权审批不规范,致使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造成采购物资、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为此,我们制定了采购业务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加强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风险管控,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一是,要求企业的采购业务尽量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堵塞管理漏洞。二是,要求企业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三是,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根据市场情况和采购计划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建立科学的采购物资定价机制,并根据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四是,要求企业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确定检验方式,由专门的验收机构或验收人员进行验收;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五是,要求企业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利,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办理付款。六是,要求企业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在采购合同中明确退货事宜,及时收回退货货款。
  第三,关于资产管理。加强各项资产管理,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能,有利于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当前,在企业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的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存货积压或短缺,造成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致使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导致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风险,资产管理应用指引针对性提出了如下应对措施:一是,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存货管理流程,明确存货取得、验收入库、原料加工、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强化会计、出入库等相关记录,确保存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要求企业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三是,要求企业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维护、清查、处置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确保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四是,要求企业强化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确保设备安全运转。五是,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政策,及时办理投保手续。六是,要求企业规范固定资产抵押管理,确定固定资产抵押程序和审批权限等。七是,要求企业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促进无形资产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第四,关于销售业务。销售是指企业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收取款项等相关活动。企业应当加强销售、发货、收款等环节的管理,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规范销售行为,扩大市场份额,确保实现销售目标。企业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风险主要包括:销售政策和策略不当,市场预测不准确,销售渠道管理不当等,导致销售不畅、库存积压、经营难以为继;客户信用管理不到位,结算方式选择不当,账款回收不力等,造成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遭受欺诈;销售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销售业务应用指引就此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一是,要求企业加强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和营销方式,促进销售目标实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要求企业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磋商或谈判,关注客户信用状况、销售定价、结算方式等相关内容,并签署销售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要求企业销售部门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相关销售通知,发货和仓储部门严格按照销售通知所列项目组织发货,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四是,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加强客户服务和跟踪,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五是,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明确销售、财会等部门的职责,并严格考核,实行奖惩。六是,要求企业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应收款项全部或部分无法收回的,应当查明原因,明确责任。
  第五,关于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是指企业为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开展的各种研发活动,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创造新工艺,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战略实现。但是,研究与开发活动通常隐含着重大风险。比如,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就此,研究与开发应用指引提出了如下管控措施:一是,企业应当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研究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三是,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四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成果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五是,企业应当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保密协议,并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研发骨干人员的管理,应当引起研发型企业的高度重视。六是,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与保护,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第六,关于工程项目。工程项目是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工程项目通常与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周期较长,并涉及大额资金及物资的流转,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工程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很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如果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则可能导致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如果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又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倘若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还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最后,如果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还会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为此,工程项目应用指引明确指出,企业必须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制定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投资计划,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组织内部相关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充分论证和评审,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集体审议批准;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二是,企业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规范工程招标的开标、评标和定标工作,不得将应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工程肢解为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三是,企业应当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明确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和批准,确保概预算科学合理。四是,企业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实行严格的概预算管理和工程监理制度,切实做到及时备料,科学施工,保障资金,落实责任,确保工程项目达到设计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项目变更的,应当严格审批;重大项目变更还应当按照项目决策和概预算控制的有关程序和要求重新履行审批手续。五是,企业收到承包单位的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企业还应当建立完工项目后评估制度,重点评价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项目投资效益等,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第七,关于担保业务。担保是企业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向被担保人提供一定方式的担保并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对外担保涉及被担保人和提供担保人(企业)。如果企业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如果对被担保人在担保期内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又可能会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如果被担保人和提供担保人在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则会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为此,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担保业务活动,如确需对外提供担保的,应当在担保业务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中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等事项,规范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确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担保业务应用指引就此提出具体要求:一是,企业应当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并出具书面报告。企业自身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中介机构对担保业务进行调查和评估。对于符合条件的担保申请人,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批准意见办理担保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二是,企业应当加强对子公司担保业务的统一监控,企业内设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办理担保业务;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予以回避。三是,企业应当根据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了解担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确定担保合同有效履行。四是,企业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建立担保事项台账,及时足额收取担保费用;规范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财产和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是,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到期时,全面清理用于担保的财产、权利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终止担保关系。
  第八,关于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是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目前,业务外包活动已经广泛应用于电信、手机、金融等各行各业,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业务重组、提高经营效率提供了活力。但是,企业在将业务外包的同时,也承担着一些重大风险,主要包括: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员涉案。为此,业务外包应用指引明确指出,存在业务外包活动的企业应当着手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全过程的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具体来讲,一是,要求企业合理确定外包业务范围,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权衡利弊,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二是,要求企业拟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重大外包业务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审批。三是,要求企业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择优选择外包业务的承包方,签订外包合同,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外包业务成本,切实做到相关业务外包后的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低于原经营方式。外包业务涉及保密的,还要求企业在外包业务合同或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四是,要求企业加强业务外包实施的管理,注重与承包方的沟通与协调,并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导致外包业务合同无法履行的,企业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更换承包方;承包方违约并造成企业损失的,企业应当进行索赔,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九,关于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信息对外报告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上市公司而言,财务报告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国有企业,则可能成为政府进行经济决策时关注的重要信息来源。总结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近年来财务舞弊和财务管理失误等方面的案例,财务报告应用指引概括出以下相关重要风险: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和声誉受损;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企业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为有效防范财务报告过程中的风险,财务报告应用指引明确提出如下要求:一是,要求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时,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的处理,还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二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财告,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企业集团还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如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三是,要求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报告一并提供。四是,要求企业重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综合信息,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明确,这些要求也是依据内控五要素中“信息与沟通”的相关规定提出的要求。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在财务分析和利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财务分析报告结果应当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
  (三)控制手段类指引
  控制手段类指引偏重于“工具”性质,往往涉及企业整体业务或管理。此类指引有4项,包括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指引。
  第一,关于全面预算。全面预算是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通过将企业的资金流与实物流、信息流相整合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然而,企业要想使全面预算管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特别关注和防范预算管理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发展;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目标难以实现;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为此,全面预算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在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各预算执行单位的职责权限、授权批准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的基础上,着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明确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内容,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二是,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研究论证,从企业发展全局角度提出建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本费用总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