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有关诚信方面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诚信的小故事

  言忠信,行笃敬。坚守诚信,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是中国贵名人诚信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中国名人诚信的小故事:《郁离子》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的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中国名人诚信的小故事: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中国名人诚信的小故事: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一定要言而有信。

  中国名人诚信的小故事: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臣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和氏壁”,希望赵王答应。

  这件事让赵惠文王左右为难:要是答应了,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壁又得不到城;要是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于是,赵惠文王就想蔺相如出使秦国,让他要么把壁带回来,要么把十五个城池带回来。

  蔺相如一口答应了,并且说:“不完成使命不回来见大王。”

  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到了咸阳,秦昭襄王接见了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壁看了看,挺高兴,又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可是就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确信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换壁。

  于是,他上前对秦昭王襄王说:“这块壁有点儿小毛病,只是不容易看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壁递给商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壁,就怒气冲冲地说:“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壁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壁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壁在这柱子上一同撞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壁,对着柱子作出要砸碎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壁,连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怕再上当,就说:“大王如果诚心换壁,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壁的仪式,我才敢把壁奉上。”

  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的模样,把壁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的咸阳的使臣,在大殿上举行隆重的仪式。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了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有诚意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壁交出来。”

  秦王觉得有道理,不好治他的罪,就放他回去了。

  秦国当然不愿意割十五个城池,这件事就这样放下了。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提拔他为上大夫。

【中国古代名人诚信的小故事】相关文章:

}

  诚信的意思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那么关于诚信的成语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吧。

  诚信的成语一:一言九鼎

  故事: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诚信的成语二:季布一诺

  故事:秦末汉初楚国人季布,楚汉战争中做过项羽的大将,后来归顺西汉高祖刘邦,担任河东太守,一生特别讲信用,只要答应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从没有失信于人。他以侠义闻名,重守诺言,因此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诚信的成语三:曾子烹彘

  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去,等我回家后再杀猪给你吃。”妻子刚从集市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曾子于是就把猪煮了。

  诚信的成语四:商鞅立木

  故事: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

  诚信的成语五:言而有信

  故事;吴起担任魏武侯时的西河郡守。秦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吴起想攻下它。不除掉小哨亭,则会对魏国的种田人构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没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动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西门,赏赐如前。”人们抢着搬它。于是吴起下令道:“明天将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国大夫,赏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先恐后。于是攻打哨亭,一个早上就拿下了。

  以上就是关于诚信的成语及其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诚信小故事5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