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地动态监测监管和计算机关联毕业论文摘要怎么写怎么写

土地资源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当前位置: >
土地资源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参考文献)
  研究背景
  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而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因此,由于其特殊的区域位置,城市规划区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现实道路就是发展、建设城市规划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农地非农化明显加快的过程当中,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耕地更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只能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发展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之中,研究和探索城市特别是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土地供需的关系,从而最大程度地化解这个矛盾。因此,无论从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资源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处于城市化加速期的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是深化土地利用研究内容的重要手段。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思路、新理论的提出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翔实的数据来保证。因此,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案的提出就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获得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以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就是要在获取大量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指标体系,并经过数学统计与评价方法,通过对几年数据变化的对比,利用GIS技术完成对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挖掘程度的分析,更为直观的显示出近几年时空变异特征。这一评价能够对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新方法、新思路以及对土地利用的理论的深化提供具体的佐证。
  二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是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镇,而且现有的许多城镇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客观上,城镇的发展和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找出一条既能减少耕地占用,又能及时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以缓解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
  三是加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中央在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时将&地根&与&银根&一道当成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闸门,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国发32号文要求把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作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切入点、突破口,通过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研究,制订相关的土地利用对策和措施,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是提高规划科学性、改进规划操作性的重要方面。我国在内生动力与外部发展机遇的双重催化下,资源开发与城乡建设热潮蓄势待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的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日趋尖锐。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充分了解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的指导方针和对策,正确引导土地使用方向。同时还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了解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加强增量土地供给和存量土地供给的衔接,使土地供应计划的制定依据更为充分,以确保各城镇土地供给的科学性、台理性和公平性。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还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城市土地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推动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的进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发展以及应用的不断深化,GI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近几年,学术界对GIS技术在土地集约利用、城市规划、土地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相应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GIS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监测土地动态变化,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当中。
  综上所述,土地集约利用是当前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缓解我们当前日益突出的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仅是贯彻土地利用基本国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规划科学性、改进规划操作性的重要方面。同时,GIS方法的应用,更科学的说明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直观的表现出土地利用当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相关文献综述
  土地集约利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是相对于粗放式土地利用而言的。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飞速时期,因粗放用地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的运行。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适当的资金、物质、和技术以提高集约度的土地经营方式。其内涵扩展包括以下3层含义:
  1、土地地块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块集约化利用。
  2、土地类型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集约化利用。
  3、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根据有限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土地经济、生态、适用性)和社会属性(市场供求关系、城市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有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的一些相关土地集约利用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以此找出一些适合于特殊区域的检验方法。
相关阅读推荐:39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39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
第2期,总第40期;日国土资源遥感REMOTESE;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沙志刚;(国土资源部,北京100035);摘要对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进行;0;2〕荒”等现象,导致国家大量土地资源、资产流失〔;一轮的城镇建设呈盲目扩张趋势,不断地蚕食着子孙后;迅速发展的数字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土地利用现
第2期,总第40期日国土资源遥感 REMOTESENSINGFORLAND&RESOURCESNo.2,1999Jun.,1999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沙 志 刚(国土资源部,北京 100035)摘 要 对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动态遥感监测的概念、方法、过程以及监测中存在的难点,、关键词 数字遥感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  分类号 TP79:F301.240。各国政府一直进行着不同层次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调查工作。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是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用途管制等土地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获得土地利用类型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也是国家土地主管部门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及考核其效果好坏所必须的。目前,由于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造成了对非农用地缺乏宏观控制,出现了“批荒占耕”、“多批少报”、“闲置撂2〕荒”等现象,导致国家大量土地资源、资产流失〔。“九五”期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大发展,新一轮的城镇建设呈盲目扩张趋势,不断地蚕食着子孙后代的“保命田”。为控制这种土地严重流失的现象,必须加强管理。因此,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时获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显得更为重要。迅速发展的数字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手段。陈述彭院士指出:遥感技术应用的第二阶段必然是动态监测,遥感由静态3〕到动态,由定性解释到定量调查,这是它的必然过程〔。数字遥感技术的动态、宏观、及时以及能够得到同一区域时间段上影像系列等优点,结合计算机迅速处理的特点,是传统土地利用动态调查技术所无法比拟的。目前,各国都在开展数字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国土资源部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司工作基础上,在这方面也展开了系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概念和方法收稿日期:。?8?    国 土 资 源 遥 感1999年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是基于同一区域不同年份的同一时相影像间存在着光谱特征差异的原理,来识别土地利用状态或现象变化的工作。其本质就是对影像系列时域效果进行量化。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就是通过量化多时相遥感影像空间域、时间域、光谱域的耦合特征,以获得4〕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位置和数量等内容〔。最常用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两种:即逐个像元比较法(pixeltopixelcomparison)和分类后比较法(postclassificationcom2parison)。第一种方法首先是对同一区域不同年份同一时相影像系列的光谱特征差异进行比较,确定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分类的方法来确定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信息。该方法优点是首先确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位置,因此缩小了分类范围,提高了监测速度,同时也避免了分类过程中引入虚假的变化类型;第二种方法是首先对整个监测区域的逐影像系列进行各自分类,然后比较在各影像系列同一位置分类结果,化的位置和所属类型。4〕件,以及影像间辐射校正、匹配等问题〔,,合适的分类方法来提高分类精度,。2 的,(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和变化类型的确定(变化本质,图1)。2.1 逐个像元比较法的监测过程2.1.1 遥感数据预处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遥感数据预处理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影像系列空间匹配和辐射校正。显然,多时相影像间准确的空间配准是动态变化监测所必须的。Townshengetal(1992)在影像匹配误差对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精度影响的研究中,证明了要得到可靠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需极 影像系列空间匹配数据预处理    ↓高的图像配准精度。研究结果表明,1个像元空间 影像系列辐射校正匹配误差将导致50%的虚假变化。要想将错误率 影像系列变化  信息增强控制在10%,图像配准误差就必须小于0.2个像元变化位置的确定   ↓  或更小。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遥感数据的另一个重要 变化掩膜产生预处理就是必须对影像数据进行辐射校正,只有在变化类型的识别―  变化区域分类可靠的辐射校正基础上的监测结果,才可能避免伪 变化图几何校正   ↓   变化。Halletal(1990),CasellesandCarcia(1989),监测成果评价―― 监测精度评定Conel(1990)等人发展了一系列辐射匹配技术,这些   ↓   面积统计分析技术回避了各种辐射校正参数获取困难的问题,可以直接将影像系列上稳定的景观要素作为辐射控制图1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一般过程点进行影像间的辐射匹配,该技术的匹配误差不大于1%。在数据预处理阶段,还有人研究了滤波技术对土地动态变化监测的影响,不过至今没有定论。第2期沙志刚: 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9?2.1.2 遥感信息的增强近20年,国内外学者开发了一系列遥感信息增强算法,笔者现将这些算法归纳如下:(1)简单数学处理增强变化信息 这一类方法主要是对有关波段图像的像元亮度值进行简单数学处理(主要是求差值或求比值),增强有用信息,以便进行波段之间光谱强度的比较。1)影像差值 该方法是动态监测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不同年代,同一时相的影像系列经过几何匹配后,用其中一个年代的图像像元亮度值减去另一个年代图像的对应像元亮度值。当差值为零时,表示土地利用类型未发生任何变化,而正值或负值均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变化。该方法较为简单,但图像匹配误差和混合像元的存在均会造成监测结果的不准确,并且简单的差值计算往往会使信息丢失,因为绝对值不同的数值相减可能会产生同样大小的差值。2)影像比值 ,有关波段图像像元亮度值的比值。于或小于1,而未发生变化区域的亮度值接近,,度值比值分布为非正态,,。(2),进而将土地利用变化(PCA),穗帽变换(K-T),G-S正交变换,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多个波段中的有用信息,起到数据压缩(波段数降为N个主成分)和突出变化信息的目的。多时域主成分分析较难确定各主成分的确切物理意义,而K-T、G-S变换所产生的新组分物理意义较为明确。(3)变化向量分析 首先对各时相的影像分别进行K-T变换,然后对K-T变换后的有关特征组分(分量)进行差值运算,求得每个像元的变化值,称为变化向量。变化的强度用变化向量在植被指数空间的欧氏距离表示,变化的本质用变化向量在植被指数空间的方向来表示。其优点是能够利用所有波段所包含的信息,并且能够确定各种变化本质所具有的物理意义。(4)多时域非线性变换增强变化信息 该方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自学习功能,对影像变化信息进行非线性运算,提取变化信息,其精度高于G-S正交变换所获得的结果精度,是一种可行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检测算法。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曾设置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对上述变化信息增强算法进行过较为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G-S正交变换比PCA更能全面地获得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且变化信息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同时,G-S不依靠数据的统计特征,易与具体区域地理特征和专家经验相结合进行分析;差值法原理简单,运算量较少,是一快速方法。但与G-S正交变换和PCA相比,对变化信息增强能力差,且含噪声大。2.1.3 变化掩膜的产生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掩膜是指在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增强的基础上,用一定方法对可能的变化区域进行划分,形成二值影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阈值技术: 1  I(x,y)≥T  (T为阈值) 0  I(x,y)&T  即:当像元亮度值大于T时赋值1,用于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变化的区域,T值通常I(x,y)=?10?    国 土 资 源 遥 感1999年由分析者凭经验和统计数据选取,因此,这一步是影响监测精度的重要环节。对于变化区域的划分,也可用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方法,但这些方法在文献中出现的不多。2.1.4 变化类型的识别(1)目视解译 目视解译的最大优点是方便灵活,解译者在解译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影像解译标志和其它辅助信息(地貌,地形等)识别地物。但解译者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包括对所研究地理区域的熟悉程度)以及影像本身的差异或限制,都会导致解译结果的不一致。一般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所涉及到的变化区域不多情况下,可以采用该方法。(2)计算机自动解译分类 目前,用得较多的方法是多元统计识别分类方法。该方法主要优点是处理速度快,并且可重复性强,其中,最大似然法有着严密的理论基础,对于呈正态分布的数据,具有很好的统计特性,而且判别函数易于建立,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为克服单纯依靠光谱信息分类精度不高的缺点,来改善分类精度。通常是在GIS支持下,地段性限制,也较难产生通用的方法。途径,:,而是通过,尤其是它的非线性特性,2.2,通常不对各年代影像作任何增强处理,只是单纯依靠各自的光谱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主要有:(1)分类后比较 对各年代影像分别进行光谱分类,并对分类结果图进行复合分析,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该方法主要优点是对两个时期影像分别进行分类处理,避免了不同时相影像间辐射校正问题。初始分类的精度决定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计算结果精度,它近似等于各自分类精度的乘积。原始影像上错误的分类和不正确的图像匹配,均会产生错误的结果。(2)多维时域空间复合分析 匹配后的影像系列,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类别与未发生变化的类别在统计模式上会有显著的不同。这样,对影像系列同时进行变化类型的分类,通常被称为“分层光谱或时域变化分类”“,多时相聚类”或“光谱变化模式分析”。这一方法只进行一次分类,但因是两个时相数据,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在多数情况下会有许多多余特征,没有合适的判别函数对其进行分类。Schowengerdt指出,因光谱特征和时域特征同时参与分类,且处于相同的地位,在模式识别过程中不易区分。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动态遥感监测项目组对该分类方法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应用进行系列研究,对各技术环节作出了具体要求。3 监测成果评价一般而言,监测结果是应用部门最关心的,如监测的精度有多高,各地类变化面积有多大等。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研究中,采用基于混淆矩阵基础上的精度评价方法和面积校正方法,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第2期沙志刚: 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11?4 结论遥感作为一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提供多时相、大范围的实时信息,成为研究地球资源、环境的有力手段之一。就动态遥感监测来讲,还有不少难点:首先数据预处理在实际工作中达不到要求,其有效算法和技术影响了动态监测成果的精度;其次,由于变化监测算法的差异性,所有变化监测算法的能力受空间、光谱、时域和专业内容的限制,所采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变化监测的精度。甚至对于同一环境,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有多种方法,各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多时域线性变换、包含的变化信息,在进行数据压缩的同时,比较快。,观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 考 文 献1 A.S..土地利用.国家土地管理局译,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02 中国土地报,,,3 农业遥感论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4 孙丹峰.多源信息分类在遥感土地利用/覆盖动态监测中应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8THEDIGITALREMOTESENSINGTECHNIQUESAPPLIEDTOLANDUSECHANGEMONITORINGShaZhigang(The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Beijing 100035)AbstractThisarticlesimplydiscussesthesituationofdigitalremotesensingtechniqueswhichhasbeenap2pliedtomonitorthelandusedynamicchange,introducesthenotionoflandusedynamicmonitoringbyremotesensing,themethodsandthesteps.Nowthereareafewdifficultiesincludingthedatapreprocess2ingandthemonitoringmethodsselection.Itisnecessarytoenhancethestudyofthedigitalremotesens2ingtechniquesappliedtoresourcesandenvironment.Keywords Digitalremotesensing Landusemonitoringbyremotesensing Datapreprocess Informationaugment Monitoringaccuracy作者简介: 沙志刚 男 1965年生,付处长,1996年以来具体负责全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39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等内容。
 多源遥感影像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_林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龙源...针对我国常规土地调查监测技术难以提供实时、准确、数字化土地基础信息的现 状,...  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介绍了土地利用动 摘要: 态遥感监测的概念、 方法、 过程以及监测中存在的难点 ,如数据预处理、 监测...  此后,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 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如 80 年代中期,我...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 5页 免费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 4页 免费 ...  龙源期刊网 .cn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及成果在国土资 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许南海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年第 06 期 ...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及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_企业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及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 用 摘要:动态遥感...  基于遥感影像在城市用地违法监察中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_信息与通信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概述[J]. 国土资源遥感, 1999, (2)...  2 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及遥感技术概述 2.1 传统...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中 的应用综述[j]....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 5页 免费 遥感技术在土地...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摘要: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在总结国内 外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变更调 查应选取...绵阳科创园土地利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绵阳科创园土地利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多样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立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依托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相关部门对土地信息数据的共享,促进土地业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以及提高土地业务管理和决策水平,已成为新时期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土地管理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课题从绵阳科教创业园区土地利用管理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出发,致力于建立一个安全、稳定、友好、规范、功能完善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无缝管理、空间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维护、各类查询检索、土地管理业务处理、地籍制图和数据安全性控制等方面。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用户需求的细致调查,合理分析,以现有数据和硬件设施为基础,吸收融合现有一些地籍管理系统及地图服务的优秀经验,结合当前的先进技术,现已基本实现了本系统的设计要求。系统基于B/S网络结构采用先进的空间数据库技术统一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同时为优化用户体验,引入Ajax引擎,实现服务应答的异步性。本系统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有效的支持、监督,并提供灵活的维护工具以满足今后业务需求的扩展;系统拥有便捷的图形显示、编辑、打印功能,满足用户在任何业务环节中随时读取、查阅、使用图形数据的需求;同时,本系统实现了宗地变迁和土地权利变更的历史记录与回溯查询;此外,本系统还提供了健全的数据建库、维护和更新功能。在使用安全方面,系统还提供了灵活的权限管理功能,管理员可根据每位用户的不同工作需求赋予其不同的权限。就本次系统设计,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综述土地利用管理系统的研究意义,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背景。
2、介绍业务调查情况及土地管理工作主要业务流程,结合用户提出的特殊要求以此作为系统设计的基础,并制定系统的数据字典。
3、分析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应用需求,完成土地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4、详细介绍系统运行环境、输入输出设备、网络结构、各功能模块内部程序及数据库结构。
5、结合系统界面图详述系统的界面设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TP311.52【目录】:
ABSTRACT5-9
第一章 绪论9-13
1.1 项目研究意义9-10
1.2 土地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10-11
1.3 土地管理系统应用现状11
1.4 课题背景与本文结构分布11-13
第二章 需求调查与分析13-19
2.1 业务调查13-14
2.2 业务流程分析14-16
2.3 用户要求16
2.4 数据字典16-19
第三章 土地利用管理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19-26
3.1 系统设计原则及总体结构19-20
3.2 解决方案及系统功能20-22
3.3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22-26
第四章 土地利用管理系统详细设计与功能实现26-63
4.1 系统设计26-28
4.1.1 运行环境26
4.1.2 输入输出设计26-27
4.1.3 网络设计27-28
4.2 子模块模块详细设计28-48
4.2.1 LM-1 系统登录模块内部程序设计28-29
4.2.2 LM-2 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内部程序设计29-32
4.2.3 LM-3 数据库管理模块内部程序设计32-36
4.2.4 LM-4 建设管理模块内部程序设计36-37
4.2.5 LM-5 土地登记模块内部程序设计37-41
4.2.6 LM-6 土地使用情况查询模块内部程序设计41-43
4.2.7 LM-7 宗地变更历史查询模块内部程序设计43-44
4.2.8 LM-8 数据分析模块内部程序设计44-45
4.2.9 LM-9 图形输出模块内部程序设计45-47
4.2.10 LM-10 信息发布模块内部程序设计47-48
4.3 数据库设计48-59
4.3.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48-51
4.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51-59
4.4 系统功能实现59-63
第五章 界面设计63-76
5.1 系统登录模块界面设计63-64
5.2 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界面设计64-67
5.3 数据库管理模块界面设计67-70
5.4 业务模块界面设计70-71
5.5 查询模块界面设计71
5.6 数据分析模块界面设计71-73
5.7 图形输出模块界面设计73-74
5.8 信息发布模块界面设计74-7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6-77
参考文献78-8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根岭;[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龙高;陈龙乾;杨小艳;;[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祝青;向南平;;[J];测绘工程;2007年05期
钟广锐;;[J];测绘科学;2007年05期
师俊峰;邹峥嵘;;[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年02期
王军见;远顺立;吴孔军;;[J];地矿测绘;2008年02期
尹鹏程;李钢;王孝强;史赛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胡圣武;李爱国;李长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2期
常乐,彭晖,陈宏盛;[J];计算机工程;2001年04期
李先军;刘波;余丹;马世龙;;[J];计算机应用;2009年04期
温玉维;邹峥嵘;任志高;;[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星;[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杨冬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张秀英;[D];中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万和;郭其勇;;[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张泽中;赵盼舒;杨智领;齐青青;薛小杰;丁海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高琪娟;李梦飞;李旸;;[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褚英敏;袁再健;陈庆伟;杨聪;;[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龙从霞;左太安;苏维词;游泳;;[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徐艳杰;李春静;常利武;余海坤;;[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李光师;;[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胡卫权;[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南卓铜,李新,李述训;[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林满山;张昌昌;宋威;张娜;;[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靳亚洲;张柯;南燕明;;[A];2010年第三届尾矿库安全运行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周磊;刘强;李小文;;[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简灿良;余丽钰;卢锦玲;;[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石昕;彭文;梁武南;;[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朱江;;[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杨阳;郭建忠;;[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武磊;党安荣;史慧珍;;[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胡圣武;王宏涛;;[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孙剑桥;;[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王建民;顾虹;;[A];'2005数字江苏论坛——电子政务与地理信息技术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玲;[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庞丽;[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王刚;[D];武汉大学;2011年
舒帮荣;[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刘勇;[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舒永钢;[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陈永华;[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0年
王兴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王宇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张怀清;[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陈珂;[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赵芳;[D];郑州大学;2010年
罗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李文杰;[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谢晓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高春旭;[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杨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刘艾静;[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袁贝贝;[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建敏;[J];地矿测绘;2000年04期
黄金良,陈健飞,陈松林,张玉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刘钊,程锦,张远智;[J];国土资源遥感;2000年01期
刁海亭,聂宜民;[J];计算机与农业;2001年12期
孙宝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24期
戴亚娥;俞成海;尧飘海;李艳芳;;[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延萍;[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王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彭杰;[D];浙江大学;2011年
张敏贞;[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周轶;[D];复旦大学;2010年
刘家骥;[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尤晓庆;[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刘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高尚;[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韩义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文;[J];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02期
聂运菊,赵吉先,邹莉;[J];北京测绘;2003年01期
邱冬炜,杨松林;[J];北京测绘;2004年01期
赵军,向南平;[J];北京测绘;1998年03期
戴尔阜,蔡运龙,傅泽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曹元大,贺海军,涂哲明;[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揣媛媛,范继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吴学义;黄永平;郭娜;徐昊;;[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年03期
祝青;向南平;;[J];测绘工程;2007年05期
邓敏,李成名,林宗坚;[J];测绘科学;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厉伟;[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张颖;[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建奋;[D];浙江大学;2002年
金锦姬;[D];延边大学;2003年
韩伟刚;[D];浙江大学;2004年
杨海荣;[D];长沙理工大学;2004年
刘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李军;[D];中南大学;2005年
胡芮;[D];重庆大学;2005年
王丽;[D];西南大学;2006年
危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李卫东;[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海棠,蒋兆远,程瑞棋;[J];信息技术;2005年08期
仇巍巍;孔金玲;何宏星;董立新;石昊南;;[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年06期
罗蓓蓓;白新跃;唐继勇;;[J];中国有线电视;2007年15期
吕文斌;郑晓阳;高芳琴;黄士力;;[J];上海水务;2007年04期
刘洪超;党红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7期
曾腊容;;[J];电脑学习;2009年02期
宋丽;苏李果;;[J];河南科技;2010年24期
马成祺;;[J];甘肃科技;2011年04期
石良武;[J];教育信息化;2002年12期
康丽春,候力,孙志国;[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权;陶旸;李翔;王璇;;[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岳健;王振;丁辉;;[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春磊;;[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鲁伟;张天兵;李国志;;[A];中国通信学会201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陈典基;刘昌华;邱炳涣;;[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陈昊;蒋丽;刘梦赤;;[A];第二十四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7年
周欣;行鸿彦;季鑫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赵哲;;[A];OA’99办公自动化全国学术研讨暨展示会论文集[C];1999年
张晓红;丁香乾;李金倩;张维;;[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郭健;;[A];第二十四届中国(天津)2010’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晓帆;[N];网络世界;2003年
李庆华;[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刘建一;[N];科技日报;2001年
何嘉荪;[N];中国档案报;2002年
广州杰赛通信规划设计院
许景渊;[N];人民邮电;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光辉;[D];天津大学;2006年
姜兴宇;[D];东北大学;2008年
吴敏;[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郭银章;[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孟庆斌;[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德路;[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金鑫;[D];复旦大学;2010年
陈南艺;[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李小波;[D];吉林大学;2011年
孙冬;[D];内蒙古大学;2011年
叶建鹏;[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刘强;[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张毅;[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肖鸿飞;[D];复旦大学;2011年
李润峰;[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提纲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