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央视全部频道转到网络新媒体直播,收视率提高100%,那将会意味着什么?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与改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与改进(5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与改进网络与新媒体论文第八篇: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与改进摘要:随着各大新媒体相继涌出,给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在此情况下,传统电视媒体如何突围发展成为传统媒体人共同的话题。文章针对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的突围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出当前形势下传统电视媒体显露出的不足,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打造移动电视平台、与网络直播融合、多元融合传播、正视权威性和培养媒体人员提高素养五项建议,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帮助。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媒体; 创新发展;1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新媒体的崛起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不小的影响,而在新媒体冲击的同时,传统电视媒

2、体也显露出诸多不足之处,只有正确认识当前的不足并加以改善,才能使传统电视媒体在这场冲击中顺利突围。现在对国家大事或某些重大新闻进行现场直播时总能遇到,新媒体与电视媒体所直播的内容相一致,群众为收看方便,自然选择收看新媒体的人多一些,这就对电视媒体的收视率造成巨大影响。为寻求新的发展出路,电视媒体应在某些重大新闻直播中,添加网络直播的环节,让群众了解到传统电视媒体依然具有一定影响力,进而对收视率进行有效的挽救。在网络科学技术发展令人惊叹的今天,互联网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新媒体依靠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群众。与此相比,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媒介过于单一,制作节目所消耗的成本过高,而技术层面问

3、题仍然还存在。因此传统电视媒体应采取多种媒介,有效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做到电视节目一次采取多元融合传播,才能寻求出更好的出路。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电视媒体,由于盲目的与新媒体相融合,却忘记自身强大的优势,甚至大多电视栏目都在播放娱乐方面节目,这也就说明部分电视媒体的管理层对其未来发展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电视媒体也被称谓新闻媒体,其首要功能就是将新闻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并且新闻媒体也是国家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电视媒体应在时代中明确自身定位,进行整体规划,结合自身优势在新媒体冲击下进行突围。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比较,管理层面较为系统,人员素养层面整体较高。所以电视媒体应将这些优势继续保持,为未来发展

4、打下优势基础。2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的突围措施2.1 进行移动电视平台的打造具国家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高达11亿,同时这项数据也有力的证明了,移动网络已经彻底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网络工具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智能手机的发展和国家降费增速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现如今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同时也暗藏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的新机遇。将互联网与电视进行融合,从而诞生出全新的移动电视,让人们在看手机的同时也可以观看电视节目,而该机遇应该是电视媒体未来发展的重点调整思路1。例如近些年广受欢迎的央视影音App;,是一款通过网络收看中央电视台及

5、全国十几套地方电视台节目最权威的视频客户端,它的节目来源依托于中国最大的网络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其不仅能够实时观看电视节目,而且还能对往期栏目进行点播,以及珍藏海量电视台播放过的电视连续剧及相关节目,成功打造出国内第一个移动电视平台。2.2 网络直播与电视节目进行共融网络直播是一个新型媒体平台,它从诞生到现在一直非常流行,并且网络直播的诞生也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人们接收网络直播信息的同时,也收取到相关新闻信息,网络直播延续了互联网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将受众进行有效划分,消除地域等方面的约束和限制,增强信息传输速度,方便群众对新闻热点等问题进行直观表达,极大提高新闻传播和推广宣传效果,

}

王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副教授,现代广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所带来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全球电视业都遭遇了来自互联网的冲击,用户行为的改变、竞争者的改变所带来的市场模式的改变都迫使电视台寻求新的竞争力。

中国的电视台也在积极探索媒介融合的路径,但由于对媒介融合的理解不透彻,多停留在“内容生产+互联网”的浅表层次,如发展网络电视、创建门户网站、开通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开发APP等。诸多学者也对这种“+互联网”的融合模式提出质疑。周勇、何天平则在《重回内容价值:电视新闻融媒体转型的路径与反思》一文中,对中国电视新闻融媒体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整体的回顾。在回顾中发现,中国电视新闻融媒体的转型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追随”新媒体的姿态,因为生产主体对电视新闻发展困境的读解始终停留在渠道的层面上,所以盲目地将精力倾注于“补全”渠道之上(周勇、何天平,2017)。他们认为“微端”型产品的“遍地开花”,仅仅折射出传统电视新闻在拓展传播渠道方面顺应了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表层状态,而回到传统电视媒介的特征层面看,其内容优势并 能深刻作用于新媒体端的实践之中(周勇、何天平,2017)。

多位学者在对全球电视业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后,不约而同地将媒介融合中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于内容生产。周勇、孔令顺等多位学者在著作中试图用施拉姆的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来解释电视媒体内容的重要性。在施拉姆看来,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依据媒介本身及其传播的内容等因素来综合考量的。渠道的拓展仅仅解决了“费力”的问题,“报偿的保证”则倚赖于内容的吸引力(孔令顺,2014)。晏青在《论视频内容生产:动力、目标和路径——基于媒介融合的视角》一文中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视频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内容"的竞争,优秀的内容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晏青,2011)。


具体来说,学者们对电视媒体的内容优势也有分析。孔令顺在《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转型》中提到两点优势,一是公信力,二是节目精品化,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海量的内容和便捷的渠道,而传统电视台的优势则在于权威的内容与精良的制作(孔令顺,2014)。

以上学者均揭示了内容生产仍是今天的电视台所具备的基础性竞争资源。半个世纪以来,电视台以内容制作和传播作为经营模式的积淀,所以电视台核心竞争力的重塑必须基于内容生产。

但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在内容生产融合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尽管不同学者都意识到了电视业转型在内容上的困境,但对困境原因的表述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黄升民、周艳、宋红梅在《数字时代:内容何以为王——解读中国广电之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从媒介环境角度出发,认为新技术形态更为严重地激化了中国广电领域本来具备的内容问题,国内电视内容市场的不发达、广电内容经营基础较差、国家对于内容管制太过严格等既有难题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变得更为突出(黄升民、周艳、宋红梅,2002)。

周勇、何天平在论文《重回内容价值:电视新闻融媒体转型的路径与反思》中则通过分析“微端”型新闻产品尚显乏力的发展过程,管窥出其在内容组织方面的突出问题在于仍是传统电视思维而非新媒体思维。在内容编排布置上,仍遵循着传统电视栏目基于时段资源的前后排序思维,在内容呈现上尚未真正达成“从固化向离散”的转变(周勇、何天平,2017)。

因为这种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未进行变革,所以造成了融合的不到位不深入。侯洪强通过分析“中央厨房”转型路径,发现部分媒体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化色彩,为完成转型任务,直接将报纸中的新闻产品原封不动地搬到两微一端,看似实现了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实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侯洪强,2017)。

除此之外,“以传播者为中心”也是传统媒体的固有思维之一。侯洪强在《从“中央厨房”看传统媒体转型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通过分析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指出在“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时代下,“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受众日益多样的信息需求(侯洪强,2017)。


还有一类传统媒体则是为了迎合新媒体,全然抛弃自身的原有优势。周庆安、黄璐在《媒体融合视野下媒体内容生产:观念、方式和表现形式》一文中以传统主流媒体为博取关注大量发布“鸡汤帖”的例子,解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混淆受众定位,参与不利于自身的竞争。放弃自身传统优势的传统媒体,不注重转化,而注重迎合,在媒体融合的市场竞争中,也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周庆安、黄璐,2015)。

目前学界的共识是:媒介融合的理念与实践促进电视台从宏观的基本概念到微观的运作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需要电视台内容的生产体系视线从理念到手段的全方位提升。很多学者从当下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出发,针对电视内容生产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例如彭兰在《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中揭示了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深层含义,即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发布,还可与内容包装商、渠道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等共同完成产品的多种形式生产、多种渠道传播、多种平台“贩卖”(彭兰,2009)。

周庆安、黄璐则通过解答内容生产的三个问题——如何进行内容生产,生产内容如何呈现,生产内容如何更好地与受众互动,得出内容生产融合的根本逻辑在于媒体如何放弃传统的优势心态和精英主义意识,回到一个新闻和舆论平行的舆论场中间。基于现阶段媒体融合的实践,他们针对内容生产方式提出了具体措施,在信息来源上使用众筹和众包的方式,并进行数据挖掘与聚合重组。赵曙光的意见指向则更为具体,他在《传统电视的社会化媒体转型:内容、社交与过程》一文中指出,传统电视需要通过建设内容资源整合中心、强化自制节目的领先优势、建设内容集散分发平台等方式加强对内容资源的丰富和控制,而避免陷入仅仅成为播出渠道的发展陷阱,最终实现社会化媒体转型(赵曙光,2016)。

以上表述揭示了电视台内容生产要以媒介融合为依托,实现在节目资源整合、制作流程、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但是以上论文均从局部理念阐述,缺乏内容生产体系构建的系统性理论阐释及具体的实践措施,因此在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

还有一类论文则是从目前电视产业经营的现实情况出发,介绍传统电视改革中的具体措施和经验。如毛艳通过对上海广播电视台(SMG)媒体转型初期特征以及现阶段发展的主要模式的梳理,结合国内外媒体的发展经验和现状,对SMG全媒体转型的未来路径和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然而其表述并未重塑电视台目前的生产体系,缺乏在框架上的创新,并未掌握媒介融合的深层次逻辑。蔡骐则以湖南广电的新媒体转型为例,从受众特征、IP资源、经营渠道等多方面,分析其转型路径。

2017年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指出,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台的内容生产出现了“开放做网综,直播成常态”的画面。结合2016年湖南广电、上海SMG的具体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内容优势是传统广电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17)。另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分析了移动视频直播的火爆为传统电视内容生产和传播注入了新动能。借助移动直播,数档电视综艺采用了“直播+综艺”的形式。不仅如此,移动端细分类内容产品、IP化的产业经营、区域信息服务和T2O电视+电商模式等也将成为内容生产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所,2017)。

这类文章从实际出发,结合传统电视媒体融合中的具体实践,概括内容生产创新的可行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缺乏理论支撑。本文以媒介融合系统性理论为支撑,基于中国各电视台媒介融合实践的现实情况,提出了电视台内容生产体系构建的框架和路径:在内容产业中重塑内容生产商角色,在融合模式上以媒介融合集群的形成为目标,在内容生产上通过细分构筑核心竞争力,在终端重塑新型用户关系,在经营上向商务、政务、民生延伸。而内容生产体系的构建所应遵循的逻辑就是媒介融合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即“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王菲,2007:21)。

在内容产业中重塑内容生产商角色

在传统的媒介产业链形态下,内容生产高度依附于媒介载体,而且产业链为单一的以媒介为核心的封闭式链条结构。一个媒介结构生产出一种媒介内容,媒介内容间没有什么交融性,让人们忽视了内容本身所具备的独立性。数字化技术背景下,数字技术的标准化打破了各类媒介内容生产之间的壁垒,内容生产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产业链的上游集群,通过各种渠道分配到各类终端,打破了“竖条式”的媒介产业链结构,弥合出一个统一、集成的数字内容平台,形成了新的“伞式”媒介产业链结构(王菲,2007:59)。


作为“伞头”的内容产业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疑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电视台作为目前内容产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在整个内容产业生产环境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在内容产业中的位置,梳理竞争资源,制定竞争战略,参与新时期的竞争。


在视频、文字、音频、表演、展示、游戏等构成的内容产业中,电视台的传统核心资源无疑在于视频内容的生产。电视台在人力资源、生产材料资源、生产硬件资源、社会环境资源、稳定与持续发展资源等方面,与互联网视频内容生产商相比目前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从视频内容生产规模来说也不可比拟,所以电视台定位于内容产业中的视频内容生产商,既可以立足传统优势,又可以此作为新的竞争起点。电视台在过去是“制作+播出”的生产模式,且一度将“制播分离”作为经营模式,但在视频内容生产商的定位之下,需要重新布局内容生产体系,以内容生产为核心,强化内容生产,因为“播出”渠道不再是其优势。在生产模式上,除了自制,还可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生产内容,打造内容生产平台。如芒果TV加大内容自制并向全社会开放内容生产,2016年设立内容孵化基金,扶植内容生产企业或个人,从过去的内容制作者向内容制作平台转变。幸福蓝海也以投资代替购买节目,委托其他制作方制作节目。另外,还可通过版权收购、版权置换抢占优势节目资源,成为内容平台的有益补充。如芒果TV互联网电视与凤凰卫视、华娱卫视、韩国KBS、MBC、香港TVB、美国、俄国等影视制作机构都进行内容合作,其拥有百万小时的优质正版视频内容,如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体育赛事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长尾需求。

而在视频内容产业中做什么,则需打破原有的传统范畴,将所有传统或新兴的视频制作类型都纳入生产体系,然后再根据各电视台的战略定位进行取舍。例如除了传统的新闻、咨询、综艺、体育、少儿、财经、纪录、健康、旅游、购物等类型节目外,影视剧、短视频都可制作。

以媒介融合集群的形成为目标

媒介融合集群指针对某一目标市场,为形成一种应用模式,媒介产业链条上的多个关联企业共融而成的一个组织形态。整个集群可能是通过纵向融合形成的整条的产业链,也可能是产业链某个环节中各种形态横向融合形成的同类集群,还可能是产业链中不同的点交叉融合形成的集群。(王菲,2007:33)每一个融合集群的运行以任务为导向,这样就可以根据集群内各角色共同的任务为目标来进行横向、纵向或交叉融合。

横向融合是指在内容生产环节与同属媒介产业链上游的其他内容生产商的融合,即寻求电视行业内外的多平台合作,可分为跨台、跨媒体、跨体制融合。

跨台融合即电视台间的合作,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联合制作节目。如安徽卫视和海南新闻频道打造海口版“向前冲”《男生女生闯天涯》,东方卫视与其它卫视联合制作的《隐藏的歌手》。

跨媒体融合。与报业、出版业、音乐行业、游戏行业等合作开发内容资源。如2016年广东广电牵头整合南方报业集团旗下财经媒体资源,组建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首开全国跨行业、跨媒体重组的先河。


跨体制融合。如与互联网平台商合作。2015年,安徽卫视和腾讯视频达成协议,共同制作电视剧《医馆笑传》,并且共同招商。东方卫视与腾讯视频、斗鱼直播和乐视视频合作。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与百合网、世纪佳缘合作。SMG与阿里巴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立第一财经新媒体公司,推出互联网财经资讯产品。

除此之外,软性广告与内容生产的交融将成为新兴领域。

融合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技术边界的模糊、产业边界的模糊实现资源的一体化运用,进而通过协同优势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这样在融合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状态的分工形态:一方面,产业链上各生产主体向关联领域渗透,每一个主体在产业链上的角色增多;另一方面,对分工的要求更加精细化。多角色化和分工精细化形成对立统一的融合性生产关系。电视台在纵向融合中,除了做好内容生产商角色外,还出现了一些新角色。如安徽卫视在推出《男生女生向前冲》节目后,紧接着开发了手游和出版物。东方卫视《女神的新衣》推出官方网游《女神来了》。旅游卫视在打造旅游节目的过程中,拓展从内容到旅游的产业链,将其战略目标定为“媒体型文旅产业集团”。其所属的海南广电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北京身未动心已远旅行文化有限公司,该公司又通过与其他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打造了麦子、咖啡好了、侃游、年假旅行、米寇等节目。湖南卫视与盛大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淘宝网、综合门户搜狐网以及电子终iPhone、iPad进行跨体制、多终端融合。产业链的纵向依赖性增大。


另外,逆向生产也是纵向融合中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UGC内容生产丰富电视台内容资源,同时适应新的传播沟通模式。如江苏卫视《零距离》,观众可以通过拨打新闻热线、在网络社区留言、用“拍拍新闻”互动等方式参与到节目中来,观众成为了节目内容的生产者。杭州文广集团与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共同打造的葫芦网可将网民随手拍制的视频上传,经过编辑的筛选在杭州影视频道播出。武汉电视台的直播类互动节目《电视问政》,在直播过程中观众通过APP、官网等进行爆料投诉、观众微博微信互动、官员满意度调查测评等。

(三)利用内容集成平台融合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将观众的视频观看方式从直播变为点播,通过集成平台观看视频节目已经成为用户的主要方式。目前中国的内容集成牌照商有百视通、华数、南方传媒、湖南电视台、CNTV、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七家。内容集成商作为产业链中连接上游内容生产和下游渠道传播的中间平台,成为媒介融合中新出现的重要媒介产业角色,其作用在于整合优秀内容资源、对接多元传播渠道,并融合互联网技术优势,实现云计算、大数据采集和应用等新技术模式,对于中国广电的媒介融合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内容集成平台,电视台可以和内容生产商或渠道终端商进行合作,在资本、平台、业务、资源、用户及技术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例如百视通如今已拥有3600万IPTV用户,2100万OTT用户以及5200万数字电视用户,此外,百视通的小屏端APP目前月活用户也已经达到1900万(陕西,2017)。除了上海广播电视台提供内容外,百视通还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江苏电视台、江西广电、山西广电等合作结成传播网络。与国外媒体合作也是一方面,如2017年BBC World Wide(英国广播公司·世界各地)制作的汽车类真人秀节目“TOP GEAR (顶级装备 )”在百视通独家播出。云南广电、成都电视台与华数也实现跨地域、跨媒体的内容融合。这些电视集成运营牌照商携手第三方成立合资公司也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如央视+腾讯+中数寰宇、百视通+联想、华数+欢网、南方传媒+优朋普乐。

互联网相对于电视的优势就在于和用户的交互,从而带来高粘度。内容集成平台除了其内容资源优势外,更重要的是网络资源优势,所以电视台要充分利用这一广电内容的互联网端出口与外界资源进行融合。

在内容生产上通过细分构筑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视频网站、BAT等互联网平台商、智能电视及OTT盒子等诸多新角色参与到视频内容市场来的背景下,继续沿用传统“大而全”的方式去做内容,结果就是资源的浪费和观众的流失。根据纽曼的研究,媒介接触程度越高,对信息的关注质量就越低。另一方面,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和价值观,通过更加积极、自主的“选择性注意”来避免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周勇、黄雅兰,2013)。“差异化”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征,人们在主动选择内容时具有显著的细分选择特性,而不是过去的随机观看。所以电视台需要在新的竞争环境和需求环境中重新寻求目标市场,针对目标市场需求进行定位,围绕定位进行选题、制作、传播、衍生等。

参看国外情况,如韩国电视台在互联网和电信运营商的双面夹击下,将目标市场定为新世代的年轻人。在电视剧制作上,首先对题材的选择不走惯常的正剧路线,将穿越、架空、戏说元素加入史诗题材。另外,网络漫画、人气小说甚至外国热播剧都成为韩剧素材(聂乃知,2017)。其次,选择新生代演员担纲主演。再次,通过新媒体渠道播出,并增进观众间的互动。综艺节目也结合移动互联网开创“网络直播+电视直播”两次播出的新模式。而年轻群体作为粉丝经济的基础,对于优质IP的衍生开发非常有利,从内容衍生出新剧和新节目,从内容衍生到周边开发,如粉丝社群营销、娱乐体验等。

对于中国的全国性大台,目前“泛娱乐”定位是主流,如湖南广电2014年提出做“中国互联网第一娱乐平台”,2016年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的“娱乐+”战略,成立互联网中心为各大视频网站制作网综节目,提出做“全媒体娱乐内容供应商”。而作为省级电视台其实还可面向全国市场进行差异化细分,如定位于旅游、美食、体育、装修、时尚、健康、戏剧、音乐等。地方电视台可根据地缘特点或本地居民需求定位目标市场,如装修、相亲、婚庆、演出、会展、旅游等服务功能定位。根据长尾原理,总会有差异化的小众需求,地方电视台非常适合开发长尾场。

要树立细分化的理念,关键在于摒弃“大而全”才具有公信力的传统思维,认识到只有通过细分才能重新获得竞争能力,先要有存活能力,吸引关注,才有喉舌功能可言。如英国政府认为,BBC必须停止只追求收视率的做法,而更应关注独特内容。

在细分定位之下,要将“打造IP”作为重要的生产方式。针对电视台本身所具备的公信力优势,可以打造新闻IP。大事看电视,这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也应成为普通受众的心理预期。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信任那些具有很高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电视频道(孔令顺,2014)。针对社会资源优势,可以打造纪录片IP、教育IP。针对大屏优势,可以打造综艺IP。针对设备及技术优势,可以打造体育直播IP。IP的打造,便于电视台改变“观众”理念,从向“用户”提供“产品”的角度去制作内容及衍生出关联产品,进行产业链多元开发。如2016年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金星秀》等形成喜剧IP的节目矩阵后,东方明珠新媒体除了在IPTV、OTT、移动端推出喜剧系列节目,还与百视通全国网络联动,推出《曲苑流觞》全国相声巡演节目,力图打造地面“喜剧第一入口”。

除了原创IP的开发,将现有IP内容资源进行梳理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途径。如上海广播电视台内容战略体系“SMG智造”正在规划建立统一的IP管理体制,对旗下所有节目内容进行IP化归档与管理,并对其IP进行评估筛选和分类,将其中有价值的IP资源进行系统化品牌化的梳理与运营。


在细分定位及IP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将用户需求作为验证创意可行性的指标,要基于科学严谨的用户调查进行规划。SMG总编室作为“SMG智造”内容战略体系的运营机构,正在着手将传统的节目模式研发、团队培养和基于大数据基础的最新受众研究手段相结合,成立了或正在组建“受众研究评估中心”、“跨媒体传播分析中心”以及“原创前瞻性战略内容产品实验室”,将媒体内容生产从个体化引导到工业化的产品制造流程(上海,2015)。

在终端重塑新型用户关系

从遥控器、有线电视到高速电子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让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消费者、目标对象逐渐变为搜寻者、咨询者、对话者(田维刚、孙婧,2016)。在随时处于信息饥渴状态的用户面前,电视曾经的消遣优势荡然无存,电视台需要重塑与终端用户的关系,才能成为电视这一终端媒介的应用主体,否则电视将会成为互联网的应用终端。


(一)打造“互动、索取、分享”的多终端

流媒体技术完全打破了广播线性的控制,观看者可以任意选择节目、任意选择所观看节目的某一部分内容,甚至可以打乱节目的原内容顺序而乱序观看。流媒体用户对流媒体内容的发现,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获得的占/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

此外,编辑部还存有少量过刊,您若需要,可微信私信我们或发邮件至 gjxwj@ 与我们联系哦!



}

2022 年春晚于 1 月 31 日向全球播出。走过 39 年的春晚,从采用网络直播,到 2022 年采用 " 竖屏 " 直播方式,新媒体技术不断影响春晚的呈现方式。2022 春晚采取一系列新技术取得丰硕成果,但问题也无法回避。

" 竖屏 " 直播春晚的成果

手机作为大众越来越使用的移动媒介,竖屏直播将会是趋势,此次直播国家级文艺节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新媒体观看量和互动性不断上升,弥补电视收视流失率

202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综合收视率

▇ 新闻传播价值,传播改变世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央视收视率那么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