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哪几个中国一线城市有几个的居家养老工作做得比较好的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毕业于医学院校,在医院工作,有相对丰富的护理经验
 下载此文档
居家养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居家养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76|
上传日期: 04:26:2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居家养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注微信公众号关于常州市居家养老工作情况的报告
<td width="75"
style="color:#15-05-04
视力保护色:
关于常州市居家养老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州市民政局局长& 许& 峥&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常州市居家养老工作情况,请审议。&&&&&& 截至2014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78.02万,占户籍人口的21.16%。人口快速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以及部分老年人失能化趋势明显,使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覆盖了90%以上老年人,以助餐、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亟需提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着眼产业与事业并举、政府与社会互动、城市与农村统筹,不断强化政策创制和规划引导,大力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实事工程,使全市居家养老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一、主要做法&&&&&&&全市民政、老龄部门以社区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着力整合为老服务资源,建成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一)建立一个基本体系。立足老年人不断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养老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搭建一个制度框架。近两年,相继出台关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虚拟养老、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医养融合、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等意见,明确以基层服务设施建设和长效运行机制探索为重点,通过政府购买的无偿服务、政府扶持的低偿服务、政府和社会投入的公益性服务、志愿者服务以及市场提供的专业化有偿服务等相结合,构筑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对五类老年人(介助、介护低保老年人,当地无子女照顾年满60周岁市以上劳模,年满70周岁归国华侨,孤老、独居及属于介助和介护对象的离休老干部,以及9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实行援助服务,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其中介护对象300元,支付给提供服务的企业、组织和个人。2014年四城区4300余位老年人享受援助服务,财政补贴1100万元。二是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市级设居家养老指导中心,辖市(区)设管理中心,街道(镇)、社区(村)分别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作为服务实体,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四个层级中科学分布、合理配置。目前,全市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30个,已实现城乡全覆盖。三是逐步完善投入机制。市、区两级财政按服务规模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予运行补贴,2014年四城区签约服务7492户老年人,财政补贴150万元。市级财政每年对提档升级、增加服务项目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以奖代补”,2014年补助450万元。各辖市(区)因地制宜制定补贴政策,如,新北区根据老年助餐中心(点)建设规模、服务范围等综合情况,分别给予助餐中心10-20万、助餐点2-5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以及每年2-5万元的运行补贴。新北、钟楼等地还根据老年助餐服务人次数给予一定补助。&&&&&&&(二)形成特色服务模式。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常州特色、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一是“综合载体”模式。新北区万家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社区推动、整合资源,兴建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老年教育、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成为常州居家养老的典型示范和知名品牌。二是“联合养老”模式。如新魏花园社区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运行,楼下看病、楼上养老,养老和医疗资源辐射居家老年人。三是“社会组织”模式。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服务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了一批以爱慧助餐、慈济护理为代表的专业化服务品牌。金坛市推广东浦村老年协会与居家养老“2合1”模式,探索农村地区发展居家养老的新路径。钟楼区运河苑等10个社区,与市心理卫生协会合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搭建“心灵茶吧”,强化“无形”的关爱。四是“基金运行”模式。即由企业和个人捐助基金兴办居家养老,如钟楼区五星街道的新农、新新村委居家养老服务站,天宁区茶山街道勤丰村老年关爱之家等。这一模式找准了当地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反哺社会的切入点,培育了一批热心助老的爱心人士。五是“志愿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志愿者,尤其是低龄、健康老年志愿者的作用,以“就近组织”、“结对帮扶”为主要形式,重点关爱高龄、独居、空巢、病残、失能等特殊居家老年人。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互助就餐”、“空巢老人快乐之家”、“银发110”等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其中,金坛、溧阳的爱心助老志愿者队伍已达6500余人,重点帮扶3000余名老年人。&&&&&&&&(三)打造一个信息平台。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打造虚拟养老(智慧养老、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更为有效地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方式,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一是建立基本数据库。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口数据库、“12349”为老便民服务平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志愿者服务数据库,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实时掌握老年人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整合为老服务资源,为政策创制、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健全服务网络。以“12349”平台为依托,通过一个中心和7个分中心“1+7=1”的管理模式,按照全市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管理、统一流程、统一服务的原则建设和运行虚拟养老,提供家政服务、精神关爱等15类300多项服务,目前已累计服务老年人23余万人次,获评省现代民政建设创新成果和市级机关优秀服务品牌。2014年,升级“12349”平台功能,为全市5万多户老年人家庭免费安装“一键通”设备,实现便民、养老服务与紧急求助功能的统一。三是升级O2O服务模式。4月8日,市民政局与钟楼区政府、常州楼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12349平台社会化运行”三方协议,借助常州本土电商“淘常州”O2O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社会化、信息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四)培植一批龙头品牌。专项政策优先支持养老服务业企业品牌和机构建设,对居家养老进行新的有效探索。一是试点“养老社区”。作为中国首家五星级养老退休村,金东方颐养园引进国际先进理念,独创CCRC“3+1”服务体系,受到民政部窦玉沛副部长、省政府许津荣副省长高度肯定。这一项目结合了居家养老特色、机构养老经验、医疗保障服务三位一体,探索的是专业化、充满活力、开放型的养老社区模式。二是兴建养老综合体。安信颐和常州国际颐养中心现已基本完成开发建设并即将投入运营。该项目入选国际养老产业协会2013年优秀养老建筑设计以及2014年江苏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试点项目(PPP)。安信颐和根据客户年龄和健康状况提供不同的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设计,定制各种配套服务,并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高端会所、运动康复、休闲娱乐等全方位服务,同时,其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向居家老年人开放。三是培育老年用品产业。钱璟集团作为较早生产老年康复辅具、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医疗器械的企业,产品研发近450多个品种,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影响率多年来居国内同行领先地位。&&&&&&&虽然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发展、亮点纷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居家养老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各地对居家养老工作的认识程度有差异,社会化程度不高,居家养老工作也未全部纳入社区工作目标体系。所以,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服务内容上,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和层次差别。对照江苏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达不到标准。另一方面,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各级财政逐年加大对居家养老的投入力度,但通过高补贴实现的高福利、普惠式居家养老给公共财政带来巨大压力,难以持久。养老项目投入大、利润低、回报慢、缺乏吸引力,社会资本参与居家养老的热情不高。此外,老年人消费观念相对陈旧,舍不得花钱为自己提高生活质量。如,老年助餐是政府补贴的公益性服务项目,价格不高,标准一般为8-10元,老年人仅需支付5-8元,但老年人需求不高。诸多因素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无法满足老年人迅猛增长的服务需求。&&&&&&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大力发展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在深入推进、深化内涵、深度创新上下功夫,努力推进优质居家养老服务新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分解任务,聚合力。深入贯彻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医养融合等三个意见精神,明确部门目标举措。一是医养融合做一批示范点。完善老年人数据库和健康档案,加强与预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电子病历系统、120急救系统等对接,组建医养融合、信息互通的数据平台,发挥注册护士、退休医生等在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延伸性医疗服务的作用。2015年,50%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居家养老社会组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和上门医护服务;2020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医养融合全覆盖。二是老年教育抓一个覆盖率。充分利用街道(镇)教育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按照“六个有”(有牌子、有班子、有经费、有场所、有计划、有教学)的要求,建设街道(镇)老年学校。同时,发挥其辐射作用,把老年学校教学、辅导等活动延伸到社区(村)教学点,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老有所学”。今年全市街道(镇)老年学校和社区(村)老年教学点建成比例分别达到90%和50%以上,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年人达35%以上。三是志愿服务建一套长效机制。出台老年志愿者“时间银行”制度,开展老年人志愿互助服务,重点保障社区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安全守护和精神关爱问题,并逐步扩展到其他养老服务。同时,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城乡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扶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深化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等社会工作实务。加强“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发挥社工带动和引导作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二)建立标准,提水平。继续强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服务标准,整体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档升级。一是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金东方颐养园被评为“中国老年宜居社区(基地)标准制订单位”,“天宁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万家安”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即将验收。下一步,我们将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另外,逐步提升城乡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2015年分别达到40%、20%,2020年分别达到80%、40%。二是持续拓展服务内容。合理设置服务项目,从解决老年人助餐、日间照料等“受欢迎又管用”的服务项目出发,开发一些可操作、能落地、反响好的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2015年,老年助餐点覆盖40%的城市社区。三是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专业机构对养老服务进行调查,鼓励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服务评估。通过评估科学确定服务类型、照料护理等级和养老服务补贴领取资格等。2015年,接受评估的老年人不少于当地老年人总数的20%;到2020年,实现养老服务评估覆盖全体有需求老年人。&&&&&&&(三)升级平台,整资源。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社会化程度,让更加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一是深化政企合作。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服务资源,进一步提高“12349”平台的运行效率。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培育30家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并依托“楼口”实体店网点优势,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市民政局和钟楼区政府加强目标管理和监督考评,实现多方优势互补。二是推动政社互动。建立健全市、辖市(区)、街道(镇)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网络,重点培育养老便民、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等社会组织。以助餐、护理、照料等服务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公办民营、无偿提供场地、设备、水电费等方式,引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和企业,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价格合理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 (四)加大投入,巧引导。坚持政府主导,以积极的扶持政策注入动力。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发改委“社区配套建设专项资金”、福彩公益金“老年助餐扶持资金”、“街道(镇)老年学校建设扶持资金”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扶持力度。全面建立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规范政府援助服务,逐步扩大援助服务对象范围,提高援助服务标准,居家养老覆盖60岁以上所有老年人。加快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二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制定民政公共职能购买服务目录,落实购买资金,健全购买机制,重点列出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的社区事务、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工服务等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事项。制定《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资格认定办法》,分批次出台《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考目录》,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能力。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力度,获得等级社会组织占应评总数的50%以上,逐步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社会组织自律的综合监管体系。三是加快养老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一核两轴四区”为空间布局体系,制定园区配套政策、实施精准招商、完善产业链条,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致力打造成为集养老服务、康复医疗、人才培训、老年用品研发、休闲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 今年,市政府将优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三优三安”民生工程列入市政府工作安排,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入落实省政府39号文件精神,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日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大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建议使用IE8.0版本或以上 最佳分辨率《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明年实施 新建小区必须配居家养老服务用房
来源:合肥在线
目前,合肥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了126万,预计到2020年,全市的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0%。对于合肥市而言,开展居家养老迫在眉睫,可是如何应对这个全球性课题?11月28日,合肥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居家养老今后将有专用&舞台&
《条例》内容:新建住宅区应当按照每百户使用面积不少于三十平方的标准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已建成住宅区应当按照每百户使用面积不少于二十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
养老涉及的吃饭、看病、照料等内容,都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这个场所从哪里来?《条例》最大的亮点,是给了居家养老一个专用&舞台&。
在居民住宅的规划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健身场馆、游泳池等内容,可交付使用后却得不到兑现。&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它的地位等同于住宅配套的幼儿园。&对新建小区而言,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和配套设施,将成为土地出让的一项条款。&合肥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按照既定标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而且,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和设施必须设置在三层以下,方便老年人出入和活动,并满足通风和日照等条件。
新建小区全覆盖,那已建成的小区和农村社区怎么办?《条例》中给出了办法,社区县(市)区政府应当通过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解决用房和设施不符合条件的情况。在农村社区,则应按照每百名老年人使用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鼓励对闲置的场地、场所、设施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用于居家养老服务。
&舞台&不能晒太阳,如何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用起来?市法制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建住宅交付后,用房和实施将归属于属地政府,随后相关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以确保物尽其用。
助餐点五年内有望实现&全覆盖&
《条例》内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呼叫中心、互联网平台、助餐点、助浴点、农村幸福院、老年学校等。
在滨湖区望湖社区,坐落着合肥市第一家社区食堂,运营3年多来,前来就餐的居民如今每天都有七八百人,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像这种&饭来张口&的体验,今后有需求的老年人朋友都将感受到。
吃饭,这是居家养老的核心问题,在解决了&舞台&后,这个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在《条例》中,助餐点是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小区未来都有条件开展这项服务。从现有的尝试来看,社区食堂给老年人带去的不仅是方便,还有更大的实惠。在望湖街道,社区食堂对70岁以上的老人每餐补贴10%,80岁以上的补贴15%,针对高龄、孤寡的老人,望湖社区居民食堂还提供免费的送餐服务。庐阳区开展的&爱心助餐&服务,市场价12元一份的午餐,老人们用最低4.5元、最高6元的价格即可购买。
老年人在社区食堂吃饭的费用,为什么会远低于市场价?滨湖欣园社区食堂的经营者告诉记者,不同于高档餐饮业,经营者对社区食堂的定位就是&微利&,通过良好的口碑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提高就餐人数,以此维系社区食堂运营。该经营者称,在欣园社区将近60%的老年人选择在社区食堂就餐,社区食堂只在开业前半年亏损,其后便扭亏为盈。当然,政府给出的优惠政策,也是就餐费用低廉的原因。记者了解到,社区食堂场地和大件设施均无偿供经营者使用,水电也享受优惠价。
&2017年,合肥市力争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和设施基本建成。&十三五&期间,有需求的社区将实现助餐点全覆盖。&合肥市老年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可见,要不了多久,吃饭将不再让老年朋友困扰。
明年家庭医生服务率60%以上
《条例》内容: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医疗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为老年人提供&签约式医疗卫生服务&。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为人诟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医疗卫生资源的短缺。在这种大环境下,居家养老服务能够真正让老年人享受到&签约式医疗卫生服务&吗?对于这个疑问,此前出台的《关于推进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意见》已给出答案。
在《条例》中,对&签约式医疗服务&着墨不多。然而,仅仅在十多天之前,合肥市出台了针对性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通过3年努力,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0%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诊有序、支付补偿&的就医格局。到2017年底,城市家庭慢性病人、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60%以上。
家庭医生不止为老年人服务,合肥的目标是&逐步扩展到全人群&。但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此举将解决老年朋友的一块心病。记者了解到,签约服务内容以服务包的形式提供,分无偿服务包和有偿服务包。无偿服务包包括12类46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偿服务包包括5类11项服务内容。其中,为签约服务对象每年提供一次健康体检,一次血压、血脂、血糖、体质指数监测,一次家庭常用药品使用指导,二次以上公众健康知识教育;为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每年提供一次面对面健康评估,并制定一份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并延续上级医院处方和享受&长处方&用药服务;为符合建立家庭病床条件的80岁以上老人,行动不便、疾病康复期患者,优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根据签约服务对象需求,在符合有关规定和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家庭医生可开展上门医疗护理康复服务。
居家养老机构已有1400多个
《条例》内容: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本条例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细则。
目前,合肥市有2200多个住宅小区,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一数字每年都会大幅刷新。由此可见,人少事多的街道和社区,很难担当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角&。这场大戏要博得满堂彩,还要看社会养老机构。那么,这块产业蛋糕有人愿意碰吗?
&其实,居家养老服务竞争还挺激烈的,但真正做得好的并不多。&李萍是滨湖世纪社区食堂的负责人,作为一名从业者,她对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充满着信心。李萍告诉记者,国内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她曾去过几个沿海城市实地考察,发现那里的社区食堂也存在经营和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也就说,在产业的起步阶段,企业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想要在这片天地里有所作为,企业内在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外部环境来看,《条例》的出台,将会给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带来春天。
&合肥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欣欣向荣,走在了全国前列。&合肥市老年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合肥市已经出台了20多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扶持政策,为老年人服务的居家养老机构数量,也已经达到1400多个。不仅如此,合肥市还不断引进外地&高手&,刺激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上海等地的知名企业相继进军合肥。
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最终受益者将是每个合肥人。在市场主导下,居家养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政府部门也能腾出手脚。总的来说,此次《条例》的出台,拉开了合肥养老事业的新篇章,未来还将有好消息接踵而来。相关负责人透露,《条例》并未过多提及扶持政策,等到下一步设施细则出炉,可能会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再上新台阶。
原标题:新建小区须配居家养老服务用房
编辑:吴云云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合肥在线,版权归属原作者]
安徽资讯APP
扫一扫,安徽尽在您手中
万家热线今日合肥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每天10分钟,通晓合肥事
1153人关注
1557人关注
1184人关注
1770人关注
1603人关注
地市便民资讯
合肥生活直通车
11月过小半,好看的电影大片仍在继续,纵观11月进口新片片单,《新永不消逝...
今日万家热线
扫描关注今日万家热线微信公共号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当前位置:>>重庆市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调查
重庆市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调查
  编者按: 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10年11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工作会上,民政部李立国部长明确要求,“在城市要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要逐步发展居家养老。”该文在调研了解全市居家养老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意见,对各地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工作现状
  重庆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于2006年。几年来,部分区县积极组建班子,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建立制度,探索通过日托服务、上门服务、小型社区养老院等多种方式,为社区老人尤其是城镇“三无”对象、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日常陪护、送餐助餐、家政服务、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等多元化的服务,基本构建了以家庭为核心,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无偿、低偿和有偿三种服务方式并存的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雏形。
但从全市范围来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现状突出表现为“五少”:
  (一)开展此项工作的区县少
  通过对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的问卷调查,除渝中、南岸、九龙坡、沙坪坝、丰都、开县等少数几个区县已经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外,绝大部分区县没有实质性地开展此项工作。即便已经开展的几个区县,也只是选择了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街道或乡镇试点,尚未在全区(县)广泛实施。
  (二)实际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数量少
  目前来看,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较小,除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休闲、娱乐活动外,真正接受上门服务的老人较少。各区县采取分类别分层次服务方式,即根据老人的家庭收入、健康等情况确定无偿、低偿和有偿三种服务方式。而能够享受无偿服务的基本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三无”老人和低收入空巢老人,这部分老人得益于政府购买服务,享受了上门居家养老服务,但数量极少。其他社会化服务中,由于受老人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的约束,极少选择有偿服务。如渝中区爱心援服务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凉亭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近半年,其上门服务的老人共6名,其中有5名老人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另外1名位老人通过自费的方式,选择了每月400元购买20小时的上门服务。
  (三)服务内容项目少
  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健康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多样化服务,但局限于服务人员的数量有限、素质不高、老人的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目前,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大多仅限于送餐、家庭保洁等家政类服务。
  (四)参与居家养老工作的人员少
  从政府层面讲,居家养老工作还没有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局面,基本是民政、老龄部门单打独斗。落实到基层,此项工作由各社区具体承办。社区工作人员本身人手紧张,没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只能指定一名社保工作人员兼任。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真正搞好,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大量的精力才能搞好。社区人手紧张,开展工作力不从心。
  (五)经费投入少
  由于此项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还不够,加之各级财政比较困难,绝大部分区县尚未将居家养老工作列入财政预算支持范围,对居家养老工作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例如:此项工作开展较好的南岸区,2009年全区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投入62.61万元,相对于7.8万老年人来讲,年人均投入也仅有82元,大部分区县投入此项工作的财政资金为零。
  二、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急剧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大量需求,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却推进乏力,社会需求旺盛却不足以刺激有效供给,症结何在?通过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居家养老工作还存在“四个缺乏”。
  (一)缺乏社会各界的普遍认知。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关注的重心依然在多建养老机构,增加床位供养能力方面。对最切合老年人情感和心理特点的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方式,却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广泛的认知。此次调研中,我们访问到的老年人及其儿女、社区干部等,均认为居家养老就是“住在家里养老”这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尚未认知,谈何关注、支持和参与?导致此项工作推动之初,既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也缺少社会大众的鼎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故而举步维艰。
  (二)缺乏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保障,街道、社区开展此项工作有心而力不足。据调查,每年街道开展此项工作,如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健康体检、对辖区老人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等,此项工作经费至少每年需要2万元以上。各社区要组织服务队伍为老人提供各项服务,服务人员工资、活动经费、服务项目价格补贴等,又需要数万元的开支。由于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基层居家养老工作推进困难。
  (三)缺乏专业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人员。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参与度较低,基本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托社区,由社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而目前社区承担了街道和政府部门转移的大量行政性工作,每个社区面对的居民对象平均为7880人(常住人口),而工作人员仅有5.8人。其工作本已超负,无法抽调专职人员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同时,现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是“4050”下岗人员和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又未接受过正规、专业的培训,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老人及家属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四)缺乏配套政策和科学运营模式。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形式,虽然我们已将其定位于整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但就如何引导、扶持、规范其发展,缺乏整体的谋划和思考,尚未出台系统的、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和办法。市民政局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城镇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但以后未能在政策扶持、制度建设、服务标准等方面有更细化和完善的配套文件,致使基层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
  由于居家养老能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也是成本最低、覆盖面最广、服务方式最灵活的养老方式,对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将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该项工作刚刚起步,政府部门和社会层面对其缺乏了解。因此,要通过工作会议、新闻媒体、打造示范点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面,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扩大宣传,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宣传动员,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宣传引导,转变社会公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引导他们从传统的家庭养老中走出来,接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享受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二)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1、制定规划,加强引导。充分发挥规划引导的功能,制定全市及各区县“十二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本级社会服务事业“十二五”规划中,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稳步实施。在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下,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积极推进和逐步完善本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为老人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的应尽之责,是公共政府的应有之义。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按各街道、各社区服务老人数量,核拨必要的工作经费。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老人的年龄、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分类购买服务。二是扶持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实体。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承接,应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企业去办,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作。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属于无利或微利行业,对社会资本没有直接吸引力,必须依靠政府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提供场所、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加入。政府应有意识培植、扶持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实体,帮助其壮大实力,提高专业水准,打造服务品牌。三是对社区托老所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助。可根据建设规模和服务人数,对每个社区托老所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财政安排设施设备补助经费10-20万元,其余所需资金由社区负责筹集和募集,也可借助慈善组织、企业捐赠等方式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资金,实现多元化筹资。
  3、建立组织机构。一是各区县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确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费预算、综合协调和指导监督工作。二是各街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并配备专职人员,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主体,接受政府委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组织、服务机构的遴选、社区老人的评估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工作。三是服务机构负责做好服务人员的选派、管理、技术培训等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三)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服务网络
  1、建立区分对象、分类收取服务费制度。养老服务应该实行政府主导,但并非政府包办。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老人的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的不同状况,实行分类服务。一是无偿服务,政府埋单。二是低偿服务,政府和老人共同埋单。三是有偿服务,老人自己埋单。
  2、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3、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议由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配备老年科大夫,为社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推行“家庭病床”服务。
  (四)构建工作人员职业体系
  1、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居家养老服务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和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应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且从事的又属公益性岗位,人力社保部门应将其作为政府免费培训支持范围。
  2、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与解决大学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对接。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容纳力。按照就业人员与有需求的老年人数1:10的比例计算,预计到  2020年全市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将达到62万人,平均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3万个。要努力吸纳社会工作、老年护理、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同时,为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城乡低保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对符合条件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3、解决工资福利保障。调查中发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低,且大多数人员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加之工作量较大,许多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因此,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报酬,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水平鉴定,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将居家养老服务视为公益性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予以专项补贴,并享受各种社会保障政策以解决其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  (供稿: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 李& 洋、王福敏 责编:政策法规处)
相关阅读:
是全国领先的、、查询平台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线城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