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经历了测试分为哪几个阶段段社会经济出现了

4发现相似题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理解经济基础有哪些?A.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B,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经济基础
骑兵101_浄垚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我现在正在学《经济学基础》,个人觉得多看看基础的在学习难的是可以有帮助的,《经济学基础》刚接触的时候都看几遍还是可以理解的,几乎都是些概念性的东西,我以前也没有接触过。不过学了下还是觉得挺好的懂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经过三十多年持续高增长后&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悄然发生了哪些变局?
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正在发生如下十个方面的经济变局。
变局一:“超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
自1978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8%左右的超高速增长领先全球,创造了人类史上大国持续增长的奇迹。但在2010年一季度GDP增速达到12.1%的高点后,一直持续下行,直至2015年二季度的7%,且经济底部尚未探明,未来继续下行的概率很大。这已超出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范畴,属于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的范畴。
可以初步判断,中国经济“超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其原因有:“人口红利”消失了;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了;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饱和了;投资的边际效益下降了;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的下半场,拉动GDP增长的能力减弱了;国际环境总体不如以前了;基数很高后导致基数效应作用减弱了等。
变局二:“三驾马车”让位于“三大发动机”。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定位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在运用“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外需不行了就拉动内需,投资不行了就拉动消费。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只是经济低迷或经济危机等特殊时期抚平经济波动的手段,并非平常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长期依赖它们会有巨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
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只能来自于供给边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正好对应着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的改革、转型、创新,它们才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动力。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推进全面改革、结构转型、创新驱动,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已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变局三:服务经济超过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经济一直是主体力量,但2001年至20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实际增长10.6%;2013年三产占比达到了46.1%,首次超过二产占比的43.9%,2014年三产占比达到48.2%;2015年上半年三产占比进一步提升到49.5%,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悄然到来。预计到2020年三产占比可达55%以上。
服务经济比重的提升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就业压力减轻、能耗水平下降、生活品质提高等。
变局四: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领域。
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应用领域也有不错的表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7.3亿人,较上年增长11.8%,市场规模达13437.7亿元,增长183.8%。
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和冲击,对几乎所有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如商业、传媒、通讯、出租车、金融等)带来了颠覆性影响和冲击。一些传统行业若不与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很快就会为大多数消费者所抛弃。
变局五:城镇主导社会翩然而至。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较2010年的49.95%提高了1.32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城镇化率提升到54.77%。
虽然目前还有一部分城镇人口属于没有解决户口的“半城镇化”,但其实际居住地、工作地、生活方式等已基本城镇化。而且,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改善,随着城乡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农村特别是郊区农村和交通沿线农村已基本城镇化了,即大致享有与城市居民接近的城市文明。
变局六:区域融合渐成潮流。
虽然行政区划限制、画地为牢、地方保护主义等区域分割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还很突出,但区域融合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渐成潮流。新一届中央领导正在着力推动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就是明证。
此外还有黑龙江的哈大齐经济区、吉林的长吉图经济区、辽宁的沈阳经济圈和“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河北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山西的太原城市群、山东的半岛城市群和黄河三角洲、长三角、安徽的皖江经济带、浙江的环杭州湾经济区、福建和浙江的海西经济区、江西的昌九经济走廊、广东的珠三角、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河南的中原经济带、新疆的乌昌一体化等。
这些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越来越多,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环境治理的联防联控也越来越多,交通通讯的联接也越来越加强。
变局七:人口红利开始消失。
1990年中国进入人口红利期,1990年至2010年人口红利逐步提升,2010年抚养比下降到34.2%最低值、人口红利上升到峰值;其后人口红利逐渐衰减,预计2030年前后衰减为零并随即转变到人口负债期;而后负债率逐步走高,2050年抚养比将达到62%左右,负债率也将创出新高。
实际情况是:国家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即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4.4%,比2010年微降0.1个百分点,总抚养比由34.17%上升到34.35%;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74.1%,较2011年继续下降0.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出现。
变局八:绿色低碳发展日益强化。
改革开放前期,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二十多年后,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大,故自“十一五”开始我们将资源环境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雾霾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颁布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提出了大气污染、水污染行动计划等,并向国际社会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可以说,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新潮流。初步估算,“十三五”时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叠加总量可能达到峰值。
变局九:“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
改革开放来,“低成本优势”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有力武器,但在不经意间中国经济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人才成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知识产权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各种成本全面上升,这对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变局十:公平诉求超过效率诉求。
改革开放前期,针对国民经济濒于崩溃、人民生活普遍贫困、平均主义盛行的现实,我们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等,实际上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当时的效率诉求更为强大。但当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多年后,虽然效率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公平问题已变得更为突出了,公平诉求更为强大了。
实际情况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4年的0.473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高点0.491,此后逐年有所回落,2010年为0.481,2013年为0.473。虽然近年有所回落,但仍然大大高于0.4的警戒线。因此,近年来我们开始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对国有企业高管限薪、开展精准扶贫等,以满足公平诉求。但解决公平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以上十大经济变局蕴含着很丰富的内容,需要我国在认清的前提下,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力争抓住其中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现在是产能过剩、通货紧缩,我们连续44个月生产者价格指数是负的,上一次90年代的时候是31个月,现在是44个月。还有债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经济周期过程当中低迷时期典型的情况。低迷是因为前面发生了过热,还有很多政策性的问题,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低迷时期,这是一个调整的过程。
延伸阅读:
十年来,中国为过热增长付出了哪些沉重代价?
十年两次经济过热带来哪些教训?
第一个教训就是谨防过热。现在我们这些问题,都是前几年两次过热的后遗症,2004年至2007年一次,后来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我们刺激一下经济,然后2009年至2010年又一轮过热,两次过热叠加在一起,过热的程度比90年代初还严重。
90年代初一次过热之后进行了调整,也是产能过剩、也是通货紧缩、也是企业倒闭。90年代8年的时间,低迷、下滑,然后在低迷的情况下调整,一直到2002年都有通货紧缩。这些很多人不记得了,永远以为我们是10%以上的高增长。
14%的那种高增长,一定会产生经济过热。防过热,防的不是过热的那点事,防的是现在这点事,那时候大家都不理会,那时候日子过得好,高兴啊。说宏观调控抑制过热大家都反对。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不是正常增长的结果,是过去那个10%以上的过热增长导致的后遗症。
世界上各种研究小组算来算去,我们中国的正常增长是7%—9%,有一个十年是8%—9%,有一个十年是7%—8%,我们现在是7%左右。我们可不能把过去的高增长当常态,说现在不到14%了,比14%低了因此叫中低增长了,不是那回事。
第二,宏观政策是有时效性的。宏观政策基本的作用是逆周期调节。经济过热的时候我要采取抑制的政策,经济冷的时候我要采取稳定的政策、托住的政策。但是经济波动的情况是不断变化,要随着这个变化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政策。
我们这次的教训,是我们2009年、2010年产生了一轮过热。2009年采取了世界上最大的刺激政策,2010年4月份以住房限购为标志,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性的政策,这是对的。当时准备金率提到20%、利率提到3%,在全世界利率热的情况下,提到3%这是对的。
但是四五年过去了,过热消失了,处在相对过冷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继续实行这些政策就过时了。应该及时退出紧缩的政策,现在的教训是退出慢了一点,导致我们现在的经济过冷。按照正常的情况,40几个月的通货紧缩,说明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的。
第三,政府政策是要起作用的。紧急情况下动用一些行政的手段也是必要的。经济过冷了,政府该做的事情也要理直气壮去做,而且要努力做到位,过热的时候及时退出进行抑制,过冷的时候,当其他的经济主体面对过剩都不投资的时候,也不必羞羞答答地觉得政府投资就不好。企业不投资,房地产商不投资,政府的投资就应该多一点,来补充不足的需求。
政府现在的问题,是有点羞羞答答,因为大家都在批评,说政府不该投资。但是另一方面最近确实有一个问题,就是政府不作为,自己的钱都不花了,自己的项目都不投了,政府的储蓄大幅度增长。
2012年至2014年,政府新增储蓄相当于GDP的3%到4%,这些要都花出去,0.3%、0.4%的GDP增长总应该是有的吧。
经济低迷期的调整有五大作用
我们90年代经历了一次波动,2004年开始到现在十年当中又经历了一轮波动,我们应该汲取教训。过热之后我们现在属于萧条期、低迷时期,正在进行调整。现在大家都在抱怨,现在的情况不好、经济不好,但要充分认识调整时期的积极作用。
第一个作用,优胜劣汰正在发生。经济过热的时候没人被淘汰,谁都有碗饭吃,现在大量的过剩产能和过剩企业都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到了现在开始真正的各个产业都在整合了,过去的一些效率比较低下的这些企业淘汰了。
现在我们有很多的机制,现在的问题是有些机制抵制这种淘汰。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然后包括一些地方的企业,地方为了地方的GDP等等,支撑了一些国有企业,包括一些民营企业,给补贴等等。应该积极地促进淘汰,政府的作用是托底,社会政策托底,使产业优化的进程能够尽快发生。
第二个作用,在低迷时期大家终于对提高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等,有了更多的重视。经济过热的时候鱼目混杂、泥沙俱下,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因为价格下降了,因为企业不景气,要更加关注成本,更加关注效率。
我记得2001年、2002年的时候,上一轮的调整到了尾声,当时发生了一个重要的现象,通货还在紧缩,价格还在下降,但是企业的利润开始增长,因为利润增长企业的投资开始增长。那个时候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有效降价》,那个降价是因为成本下降,不等于利润不增长,不等于效率不提高,不等于投资会下降,这就是调整的结果。
第三个作用,让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专业化的作用。以前过热的时候,听到的声音都是"多元化",干这个干那个什么都能挣钱。现在要提高效率了,要提高质量了,大家发现还得走专业化的道路。
最近这些年经济过热的时候,一些企业就东张西望,天天想着转型,天天想着哪有投资机会,没有专注而专业地做自己的事情,而过去几年一直专注专业做好自己的产品、扩大市场的那些企业,现在订单反倒增加了。
第四个作用,让结构真正调整。14%增长时的那个结构,包括后来2010年的时候10%以上的结构,一定是投资过多。现在过热过去,一些新的产业在增长,人们的需求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加上收入水平也到了一定的程度。
今年服务业第一次超过GDP的50%,消费品的增长仍然比较正常,与消费相关的各种产业现在恢复得都比较快。老有人说现在不可能有过去那么多需求了,是不可能有了,那是不可能有支撑14%的需求了,我们现在支撑7%—8%的需求还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今后几年仍然有保证的这些需求。
最后一点,到了不景气的时候,大家创新意识反倒比较强。创新热潮一大部分也是改革,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注册制、自贸区等等,现在企业、个人都更多地想创新了。
现在低迷时期反倒可能是创新增长的过程,而这种创新加上我们的体制改革,包括前面说的优胜劣汰、提高效率、专业化、创新,为下一轮的经济打下好的基础。从长期来看,如果我们的潜力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再有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正常的高增长,现在是7%左右,以后是6%,再往后是5%,仍然是可能的,我们应该保有充分的信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