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眼前的小溪联想到童年家乡的小溪作文500字..”

> > >琵琶行教学设计第一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设计:吴静
点评:连宏彬 永定金丰中学
· 高一语文
· 本课文是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教材一课时
·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 音乐形象非常抽象,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无形无色无味,可感而不可捕捉,而作者能将这样的抽象表现得形象可感,作者的文字功夫相当了得,因而我们首先要学习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同时还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点评: 概述部分言简意赅,既准确地点明了教学内容在课本中所处的位置并对之进行简要分析,吴老师对教材的分析也较为到位,“学习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这个重点贯穿于这个诗歌鉴赏教学的始终。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欣赏名家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研读诗歌第二段,探究用文字表现音乐的方法,掌握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4、教师点拨,学生体味,师生共同揣磨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和悲剧美。
点评:吴老师把教学目标确定为“①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②探究用文字表现音乐的方法,掌握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完全符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在实践中,科学设置目标,适时调整目标,和谐完成目标,才可能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吴老师能准确地对教学目标,只可惜她没能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中①与③显得堆叠重复。另外,诗歌教学最好有“诵读入境,感知诗意”到“潜心涵泳,体味情感”这样的过程,吴老师安排“名家诵读”这一环节似乎剥夺了学生通过诵读来涵泳文本的鉴赏趣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文安排在高一下学期的必修三。高一的学生,从年龄特点上看,正处于青春发育之时,情绪容易受感染,喜爱音乐,但无力理解抽象的音乐形象,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从整体上来认识本文乐曲的旋律。从思维特征上看,他们擅长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音乐能刺激他们的神经,但只停留于可感而不可言的混沌状态,尤其是这无形的音乐还是用文字来表达,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从成长环境上看,我的学生不少来自农村,不少人的童年生活在“地辟无音乐”的环境里,谈不上受到的音乐熏陶,本文所涉及的对象(音乐),以及这对象的表现方式(文字)更是让他们如此隔漠。
再则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知”的情怀也难以共鸣。
点评:对学生的预设十分到位。吴老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的准备:如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为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具有强烈的音乐学习兴趣,但同时又存在人生阅历浅的毛病。这样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为课堂中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提供可行性预案。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基于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如下:
第一用多媒体:利用音频播放声画,以中国古典音乐为背景,名家朗读课文,进行情景感染和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用探究法:学生提取重点词,把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旋律展现出来,初步感知琵琶曲的情感内涵。
第三用探究法、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作者用了几种表现手法来描写音乐,掌握本课文的表现手法,明确作者是如者将抽象的音乐表现得具体生动。
第四用探究法、交流法:学生发言交流,结合背景知识(作者生平与琵琶女身世),理解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知”复杂的感情。
点评:吴老师先设计了“音乐导入,情景感染”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尔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吴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如“探究法”“讨论法”,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并在自主中结合合作学习。这样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媒体分析表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点评:吴老师在本节课中运用了课件、音乐播放等多种媒体,充分发挥了多种媒体的优势,既能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有机地融合多种媒体资源,还能优化教学设计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必须是用得其所、用的有效,否则宁可不用。我个人以为古代诗歌鉴赏过程,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吟诵来感悟体味,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入作者营造的特有情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最终产生感悟,获得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课文的朗读录音只能是指路引导或者是纠偏矫正,用得多了可能会剥夺学生学习体验,无法做到识“象外之象”,辨“味外之味”,无法达到审美鉴赏的最佳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
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
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点评:《琵琶行》是一首古乐府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于亲”,作者通过音乐批文入情,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这个导入很好,选取了学生都比较熟悉的音乐片段,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很有帮助。
新课标对高中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显然,这个导入吴老师颇费匠心,找准了学生的“情感兴奋点”,在教学活动伊始便能顺利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参与”。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商妇怨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使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3.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点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本环节吴老师通过PPT链接了作品朗读,充分利用音像教学资源的优势,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地启发学生,丰富学生的认识。
不过,于漪老师说过:“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这个环节吴老师运用作品范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读诗的兴趣,错失了学生批文入情和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时机。我个人建议是否在学生读之后再通过该范读资源矫正或指导。
三、感悟琵琶曲的旋律: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点评:整个教学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学流程由 “音乐导入,情景感染”、“品味朗读,精读赏析”、“感悟文本,体味情感”三个板块组成,由浅入深,思路清晰。本环节吴老师着重在于感悟音乐旋律,并对文本赏析。赏析,吴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
最难能可贵的是吴老师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整体教学设计能与前面的“学习者特征分析”相联系。不过,吴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及教师的指导的过程,分析的过程比较粗梳。
四、学习抽象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并感悟古典音乐的美
【布置任务并安排谈论】请同学们圈点、勾画出《琵琶行》中作者生动的比喻修辞的运用,并讨论这些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明确】诗人运用一连串的生动比喻来写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
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几个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细委婉;“珠落玉盘”,清脆圆润;“莺语花底”,宛转流利;“泉流冰下”,滞塞不畅;“冰泉冷涩”,低沉停顿;“银瓶乍破”,突然爆发;“铁骑突出”,激越雄壮;“声如裂帛”,强音收尾,嘎然而止。这里以声喻声,以形绘声,声情并茂,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
点评:《琵琶行》这首乐府诗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吴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考虑也十分到位。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尤为突出的是帮助学生将学习、积累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五、感悟与分享
感悟作者的情感,及学生的共鸣,学生表达交流共享这种体验。
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尊重,这必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吴教师通过恰当的组织、引导,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学生确实是“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阅读教学方面要求,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点评:学完课文后 ,吴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作业1,通过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琵琶行》课件结构设计
点评:吴老师的课件设计简洁明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本课立足新课标,结合诗歌的特点,以读为主线,以品为深入,说为拓展,恰当的运用多种素材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构建,通过实践的检测。可以说,本课的学习效果应该会是令人满意的,我深信,在农村中学恰当的运用素材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表现评价表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用于课堂中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A级为15分,B级为10分,C级为8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点评:教学过程中即时对学生进行形成性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吴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有了诊断
性评价,也有为了能更好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还有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总结性评价,环节极为严谨。
诗歌阅读要做到“有效阅读”至少包含五个方面的要求: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评价标准。其中创设合理的评价标准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较容易忽略的环节。
总体点评:
总的看来,这是一堂成功的诗歌鉴赏课,本课立足新课标,结合诗歌的特点,以读为主线,以品为深入,说为拓展,恰当的运用各种素材资源,充分发
挥多媒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构建。最应该说的是,吴教师的教学观念新颖,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我们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比较好的借鉴作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吴老师基本秉持了这样的一种态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研读原文从文本出发生成、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启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探索研究路径,学会解决问题。因而,课堂是活跃的,也是和谐的,没有出现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的现象,更不会有为形式而形式的天马行空的情形。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能较好的对学生阅读、研究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合理有序地推进课堂进度,使课堂处于一种学生既不断地汲取丰富的鉴赏养料,又极富活力地张扬自己个性理解的绝佳状态。
另外,本课另一个亮点是吴老师在课后适当的拓展古代诗歌的学习。这不是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而是吴老师精心对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做的准备。这样的拓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会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
当然,本课也存在一定欠缺,如课堂上较少琅琅读书声,教师对古诗词的诵读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品出诗象、读出诗情、归出诗法;教学设计中评价设计较为粗梳,缺少独特鲜明的个性;“课件结构设计”与教学过程不够吻合等等。
第二篇:《琵琶行并序 教案设计 完整版》
《琵琶行》并序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以此命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
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纠正字音
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者: ……的人,表判断。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4、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五、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惨:悲伤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
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六、课外作业
1、归纳诗歌的结构,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第一段。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
二、写作背景
三、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四、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一、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提示
思考1: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明确: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思考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这两句?
明确: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二、学生朗读第三、四段,教师提示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明确: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和“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三、学生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提示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四、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
第三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四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五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
湓 pén( 江名 ) 贾 g ǔ ( 商人 ) 思 sì( 名词,思绪 ) 嘈 cáo( 声音粗重 )
舫 f ǎ ng( 船 ) 虾蟆 hámó 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 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
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 、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4 、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
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琵琶行》的教学简录及课后反思
第六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鉴赏本诗中的音乐描写。
2、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
学习方法: 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教学工具:音频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声音无形,摹声最难。它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分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
二、鉴赏分析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三次琵琶弹奏。
明确:第一次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师:这三次音乐描写,有详有略。哪次是详哪次是略?
教师: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次弹奏。在分析之前,先检查背诵情况,谁来给大家背一遍?
学生活动:单背,齐背。
2、多媒体显示第二次演奏中具体写声音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学生活动:找出运用的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
问:这些比喻表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高潮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而音乐的高潮“突出”之时则应使听者如置身于“铁骑”飞奔、短兵相接的战场一样惊心动魄。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5、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下面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独奏《高山流水》,结合着刚才的音乐描写体会诗人高妙的文笔。
6、分析侧面描写:
我们曾学过苏轼的《赤壁赋》,内有几句音乐描写,请同学们回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里面呢,除了正面写音乐的句子,还有一句是写音乐效果的,即: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不是正面写音乐,转而写听者的反应的描写,叫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的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补充:在阅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这样的词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
7、小结:以上呢,我们鉴赏了诗中的音乐描写,通过鉴赏,可知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高超,称得是一位演奏家。并且,在这首诗里,她的琵琶声是和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能不能看出来?请勾划相关句子。
如:忽闻水上琵琶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
所以,这真是一场水淋淋的琵琶专场演奏会。
三、延伸拓展
1、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出示大致诗意解读: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剧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3、学生思考:这首诗和《琵琶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说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哪些比喻。
明确: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并且,正面描写中也用了大量的比喻。
播放《雨打芭蕉》,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第一感觉。
五、作业:
把听曲之后的第一感觉记下来,下去整理成一段音乐描写,要求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比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感情
学习重点:体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琵琶行》这一首长诗的结构有些特殊,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还套着一个故事。板书:
哪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全诗内容?
明确:全诗讲了一个诗人夜遇琵琶女的故事,故事里的琵琶女对诗人讲了她身世漂零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诗人是怎样表达这两个故事的。
二、关于琵琶女
(一)学生活动:速读小序,找出与琵琶女有关的文字。
在诗中找有关琵琶女身世的诗句。
将这两部分文字对照,让学生体会二者之不同。
明确: 一略一详。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请一位学生背:
1、琵琶女的身世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前后对比,同学们说说是什么对比
从前: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些细节都出自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件,表现的是琵琶女少年时的艺高、貌美、生活豪华,红极—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细节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青年女乐伎在逢场作戏中得意一时的情状。作为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者,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战栗和觉醒时,击碎银篦,酒泼罗裙的一系列任性戏谑,正如一出蕴含悲剧意味的闹剧,令人深思。
现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两相对比,世态炎凉,昔盛今衰。琵琶女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时欢乐事,于是起来弹琵琶,以解忧愁。
教师点拨:这真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梦回过去,醒后倍觉伤心。她多么想回到过去的锦绣时代呀,年少风流,狂歌醉舞,万人捧场,豪奢张扬。然而,当真的有人被她的琵琶声吸引,郑重邀请的时候,她怎样表现呢?
明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重点分析此处琵琶女的心理。
教师:除了这一处动作描写,诗中还有两处动作描写也非常符合琵琶女此时的年龄与心理。请同学们找一找。
明确:“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沉吟、整衣、敛容、久立这些动作神态,与琵琶女这一饱经沧桑的歌女身份、性格相符,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欲语不语,恭敬严肃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动作,都反映出这位琵琶女内心的难言的痛楚和稳重、端庄的性格。
2、师点拨:细读诗文,会发现,琵琶女的生活境况并不是一次沉落到底,而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这个过程,可用一个词概括:每况愈下。
先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然后: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3 、问题思考:
琵琶女已嫁为人妇,按说,她不该再出来为陌生人表演了。可她为什么克服心理障碍还是出来弹奏了?
点拨:对艺术的热爱。一个从小学艺且以此为生的人,怎么能放下心爱的艺术呢?一个地位卑微而造诣精湛的女艺人,当她被社会冷落,遗忘之后,只能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再次向人间献出她的艺术。月华如水的太空是天幕,空阔茫茫的大江是场地,大自然也停止了一切喧闹,庄严、肃穆地倾听着她的演奏。一曲倾诉天涯沦落、人间不平的悲歌,与大自然浑然融合,回响在茫茫水天之间,从而获得了永恒的存在。
四、关于诗人
1、历史上曾留传过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演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的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一样。
白居易是懂音乐的人。他是琵琶女真正的知音。这样一个懂音乐的高手,给了琵琶女的演奏一个很高的评价:如听仙乐。
在诗中,许多地方都写出了诗人对音乐的重视,请同学们找一找。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另有一些地方写出了他的善听,请同学们找一找。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首诗中,将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音乐,其次是命运。那么,诗人遭遇了怎样的打击呢?注释2.
琵琶女身世漂沦,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弹,一个听,弹者弹出了一腔幽愤,听者听出了满腹辛酸。以致最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
社会的一腔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好,齐读后两段,作为这节课的结束吧。
五、作业:背诵全诗
第七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琵琶行》
第八篇:《琵琶行 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音乐导入琵琶曲背景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2.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 白居易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多篇,后散乱。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3600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近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
4. 课文文题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二) 课文简析(小组合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文的大意。回答下列问题。
(1)序言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序言已经清楚地概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身的感受,为什么要写成一首诗? 写诗可以更好的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序言部分:交代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概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2.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明线: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三奏)
暗线:白居易的三次感悟(三感)
3.《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情?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三) 详细分析
1. 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1)读序与第三自然段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度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2)读序与第一自然段以及第四自然段的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境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2. 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什么使得诗人与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相似的命运
分析: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颂的故事。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留情。
3.音乐是沟通的桥梁
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可以分为三个回合。
第一回合(1-2)邀相见
第二回合(3-4)诉沦落
第三回合(5)青衫湿
4.重点赏析本文第二自然段
(1)是什么样的琵琶声有如此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闻琵琶有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时的心境是猜出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时,显然是借琵琶声排除独守空船的寂寞;“醉不惨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一闻琵琶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自然段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描写
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详细描写)
(2)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然没有具体描写音乐声,但是为下面描写音乐声作好了铺垫。
(3)找出琵琶女的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之事。
(4)诗人采用什么手法描写音乐声
本文描写音乐运用的方法:
第一运用了比喻(修辞):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表现出来,给人以联想的空间。
第二用双声叠韵词(用词):嘈嘈切切,幽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用对比的手法(动静):此时无声胜有声,突出了静
第四用了心情表现: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体会弦声的低沉。
第五用了无形音乐变成了有形画面(通感),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并能区别音色音调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5)请根据乐曲特点体会乐曲的变化以及琵琶女的感情的变化。(可以用曲线图来表现变化)
乐声造像:
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幽怨。
(6)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的泪为何以酒?
琵琶女听到诗人的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自己谪居漂泊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5.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亦有多处描写,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入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3)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的寂静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深入到被秋月照耀的江心,但仿佛江心秋月也被其中音乐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绕船明月空水寒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5) 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谪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直一叶总关情,诗中风物成了满溢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6.全文小结,强化感受
全诗写了音乐的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
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塑造出诗人横遭贬谪、郁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湿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全诗情景乐相交融。
7.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琵琶行》的感受(800字)
第九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琵琶行》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长篇叙事史诗,主要培养学生在懂得读诗的同时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要粗知一些格律,并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本诗中更要鉴赏对音乐的描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思想感情的共鸣点。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前面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已经对古诗格律有初步了解,能够初步读出诗的格律美,并能初步体味古诗的意境。 【教学目的】
A.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B.知识目标:学习本文通过比喻描写音乐和借景抒情的写法。C.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 【教学重点】
A.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特别是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点明题旨。
C.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本课中将采用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方案(方正多媒体电子教室),通过教师机把制作的课件下发让学生先自己去学习欣赏古诗,随后通过教学广播演示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和内容】 〖教学实施〗
运行多媒体课件《琵琶行》伴随着琵琶演奏曲,以此诗就势引出琵琶行。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 〖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所作做《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诗史。
长篇叙事史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课文解题〗
琵琶,中国弹拨乐器,它音域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演奏激昂、悲壮、气势磅礴的乐曲,又能演奏柔美舒缓、抒情典雅、活泼跳跃的乐曲。 〖体裁知识〗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开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音乐描写〗
通过欣赏一段视频材料来体味诗中对音乐的描写。 分析:
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叠词和联绵词,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正如奥地利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这样写到: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课文范读〗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范读,使学生正确掌握朗读的韵律美。 〖整体感知〗
诗的结构是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课文结构〗 第一段
1.这一段写离别,诗人直抒胸臆,突出一个&惨&字。除此之外,作者如何烘托这一&惨&字?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
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邀见琵琶女,而她却“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什么原因?请补充说明。
①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
②自惭身世,不愿再向献艺,又不想违背诗人的盛情相邀。 第二层:弹奏琵琶的过程。先写调弦,次写指法,再写乐声。
第三层:写听众反应。“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
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无言”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情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有尽而意无穷”妙。
琵琶女自叙身世。
第一层: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第二层:
(1)这一段诗人运用反衬的方法,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请补充分析。 A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
B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
C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2)琵琶女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转变为凄凉生活原因有三个,请简要说明。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3)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
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4)如何评价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
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第四段:写作者的感慨。
第一层:&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这一句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诗人自述身世。
(1)“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这相似之处有哪些?
A一个“是京城”,一个“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D一个是“口守空船”一个“居卧病浔阳城”都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2)“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人评说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题所在?你同意种说法吗?为什么?
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
第三层: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里不说“琵琶声”,而称“琵琶语”,充分表现琵琶声的表情达意的艺术力,而且照应了诗的前面哪两个词?(诉和说) 第五段: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1)“凄凄不似向前声”。请简析“不似”在哪里?
这乐声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主题思想〗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课后总结】
通过本单元特别是本课学习以后,欣赏古代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朗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用读来带动并加深领悟。(自我评价表)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课件《琵琶行》
第十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同: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
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
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看书。
(学生看书)
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示人物画面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三个。
师:哪三个?
生同:诗人、琵琶女、客人。
师:客人?有没有客人这个形象?
生同:没有。
师:那么,应该说塑造了几个形象?
生同:两个。
师:哪两个?
生同:琵琶女、诗人。(出示字幕投影)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示字幕投影)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现在我们共同完成一个板书。(出示投影)
学生看投影
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箭头之前各自应该是什么?一个阶段的状态吧。箭头之后各自应该是转折之后的状态。接下来看一下,左边乐妓这儿是一个“琵琶曲”,右边诗人这儿是一个“琵琶行”。是什么作为他们之间的一个桥梁,将他们联系起来的?
下一个问题是,我在上面引用了诗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大家想一个下联,应该填一句什么话能把这个内容连接起来。
现在大家看书,四人一组讨论,请一位同学为小组秘书,我在这儿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行间指导。
讨论结束,展示答案。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先看第一幅(显示作业)——乐妓原来是“色艺双绝,生活奢侈”;生命转折之后“饱受冷落,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在京作官”,现在是“谪居江州”。他们两人共同地方是,原来都是“风光无限”,现在都是“沦落天涯”。他们认为是“相似的经历”将琵琶女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的下联是
“异地相逢泪涟涟”。
下一幅(显示作业)——乐妓以前是“才高貌美”,现在是“飘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厚禄”,现在是“谪居九江”。共同特征是原来都“安逸闲适,凄凉落泊”。(看一下这个“泊”字对不对?生同:改过了。师强调怎样书写。)连接琵琶女与诗人的是“忳郁侘傺”,这四个字在哪首诗中学过?(生同:《离骚》)他们的下联是“共怀世间愁郁情”。
再看一幅(显示作业)——琵琶女原来是“欢笑红颜”,现在是“漂沦憔悴”。诗人原来是“高官帝京”,现在是“谪居卧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从“繁华得意”到“境况凄凉”。他们认为是用“琵琶情”将“琵琶曲”与“琵琶行”联系在一起的。下面的对联是“吟曲赋诗总关情”。再看一幅(显示作业)——琵琶女原来的境况是“才貌双全”,现在是“年长色衰”。诗人原来的境况是“身居高位”,现在是“谪居九江”。他们原来都显赫,现在都沦落。“琵琶曲”和“琵琶行”是用“音乐”连接起来的。下联是“共奏人间悲凉曲”。
大家觉得哪一个答案更好?
生同:押韵的比较好。
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也做了一个板书,与大家切磋。(渐次出现投影)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对的下联是——“共享高山流水情”!
(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
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
生齐读。“寻声暗问弹者谁,,,,”
师:好!(正音)轻拢慢捻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
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
师:好(请)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师:很好,请坐!
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
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学生思考)
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
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大家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2:我认为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生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生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师:孙颖同学认为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
(学生思考)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学生看书)
师生: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生1:我认为古代诗人都是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师:他有一个词“奢华”,大家觉得白居易所怀念的仅仅是一种奢华的生活吗?张秀,你说一下。
生2:古人是学而优则仕,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然而,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分(于)一种生活并适应了,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一首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烈的,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一种激烈的情感,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激烈的曲子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师:琵琶女的演奏让他把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打开了,情感宣泄而下。好,如果诗人只写了演奏技法充其量只是琵琶演奏的教科书,但现在欣赏的是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谁来说一下。
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写的音乐感特别强,在刚才读的时候,这两句的力度就特别重,琵琶女在抒发他情怀的时候,拨弦就有很强的力度,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而诗人白居易与他同病相怜、同感而发,诗写
出来也有很强的气势。
师: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写出来的诗也有气势,好,请问还有哪位?
生2: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首先,他说,弦声似乎在诉说着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苦闷的心事,由此,人们可以感觉到琴声的低沉和抑郁,然后用急雨之嘈嘈,私语之切切来形容声音的粗重和轻细,用珠落玉盘来形容声音的圆润,更形象生动,我觉得在这里落得不仅是珠子,还有琵琶女心中滚烫的热泪,接着又用冰泉冷涩来写声音的间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压抑的深深的惆怅,终于,琵琶女心中所有的愁和怨在酝酿中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最后一句,他说,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琵琶女心的碎裂,这一句诗,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弹真情,两下里都有一样的愁,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这分明就是一首诗,两处经典。我认为,第一处,(他说珠子落啊)史君同学觉得那不是珠子在落,那是什么在落?
生同:泪。
师:滚烫的泪。第一处的闪光。第二处,她说,(音乐)“激越”的时候,就好像是什么?——愁情恨海一样,(其实)这个解释非常好,非常全面。接下来还有谁?———
生3:我觉得“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呀,什么的)都被撕裂了。
师:她说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嗯,好,很好!还有哪位同学?
生4:我觉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我觉得这两句写得特别入神。
师评: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请坐!
生5:我觉得第二段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甘醇的杜康酒浇灭,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他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师:噢,说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师:请坐!他说这诗人的愁绪就算是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而且,他本来应该是个王国中的一个什么呢?(生附和:宠儿)。结果现在却成了尘世的弃子(生附和:弃子)说得非常好。还有谁?
生6:我觉得描写音乐不一定要从音乐的音色音质来写,我更觉得(能)从它的意境(来)能衬托出音乐的美感,我所鉴赏的是这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它给我(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悄)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江水)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纽扣,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但是,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它所渲染的气氛是:乐声(虽然)动人,(但)听者被吸引被感染的一种寂静的气氛,点染出(刚才)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
师:非常好,大家觉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纽扣
师:把什么比做纽扣?
师生同:把沉浸在江中的一轮白色的月亮比做一个纽扣,这个比喻非常出奇,应该说是前无古人,非常好。但它还有一个观点是:琵琶女演奏岂止是诉说自己的平生不得志,任何一个人都能借琵琶女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请牛颖同学谈一谈。
生7:我认为诗中那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道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来,而乐曲收束戛然而止,没有了呕哑啁哳,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
回味,正如诗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爱家乡的小溪3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