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信息融合算法的空间配准研究感觉没多少东西写,只写算法研究太单薄了,求指教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述评--《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述评
【摘要】:近十几年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获得了普遍的关注和广泛的应用,其理论与方法已成为智能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概述了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从系统的信息层次和功能划分两个方面阐述了信息融合的基本结构,并对信息融合的具体方法及应用进行了层次化概括,较完整地展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全貌。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信息融合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此指明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侧重点。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P274【正文快照】: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述评郁文贤,雍少为,郭桂蓉(国防科技大学自动目标识别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73)摘要近十几年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获得了普遍的关注和广泛的应用,其理论与方法已成为智能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概述了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从系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晓瑞,崔平远,崔祜涛;[J];高技术通讯;2002年02期
金建华,杨叔子;[J];无损检测;2002年09期
金建华,康宜华;[J];无损检测;2003年11期
王淑;王恒山;肖刚;;[J];微型电脑应用;2005年12期
宋贵亮,刘贵杰,张玮;[J];现代机械;2000年01期
罗大庸,张远;[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年01期
余安喜,胡卫东,郁文贤,杨宏文;[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3年07期
罗森林,王越,周思永;[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8年06期
李敏,平西建;[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孙华燕,丁向丽,陈晓钟;[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柯峰;高隽;胡良梅;陆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胡良梅;高隽;;[A];全国第十四届计算机科学及其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田杰;陈杰;;[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易正俊;[D];重庆大学;2002年
王志鹏;[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童利标;[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居琰;[D];重庆大学;2002年
邓达强;[D];重庆大学;2001年
李玉榕;[D];浙江大学;2001年
贺明科;[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李俭川;[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付耀文;[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刘纯平;[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国耀;[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王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张晶;[D];广东工业大学;2003年
赵彦晓;[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黄忠华;[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徐绍磊;[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丁龙;[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贺席兵;[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刘晓林;[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毕果;[D];郑州大学;200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庄朝文,富立,范跃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沈兰荪;[J];测控技术;2004年05期
张琼,石教英;[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2年12期
徐义东,方志刚,张丽红,丁嘉;[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年01期
曾向阳,郭晓元,陈克安,孙进才;[J];计算机仿真;2003年01期
时德钢,刘晔,王峰,韦兆碧,王采堂;[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2年07期
张强;郭宝龙;;[J];光学学报;2007年02期
陶观群,李大鹏,陆光华;[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3年02期
王国峰,张科,李言俊;[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3年05期
王振飞;范刚龙;王能超;;[J];计算机应用;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欧进萍;;[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王成;李卓林;;[A];四川省电子学会雷达与火控、电子线路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1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6年
邓自立;刘叔军;;[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胡良梅;高隽;;[A];全国第十四届计算机科学及其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志刚;[D];武汉大学;2004年
蔺杰;[D];浙江大学;2005年
吕琛;[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陆爽;[D];吉林大学;2004年
金学波;[D];浙江大学;2003年
徐凌宇;[D];东北大学;2002年
殷波;[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张登峰;[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孙京新;[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许小永;[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育伟;[D];浙江大学;2002年
汪勇旭;[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舒海燕;[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张丽红;[D];浙江大学;2005年
周正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王军;[D];浙江大学;2007年
储敏;[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焦继业;[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刘建超;[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张建国;[D];中南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娟;平西建;;[J];计算机工程;2006年17期
李小昱,王为,雷廷武,沈逸;[J];农业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王奉涛,马孝江,邹岩琨;[J];机床与液压;2003年04期
狄沙力;[J];安徽地质;2002年03期
高洪歌;赵会群;;[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王新峰,邱静;[J];兵工自动化;2004年01期
万鹏飞;杨明;;[J];兵工自动化;2006年05期
蒋晓瑜,高稚允,周立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童利标,徐科军,梅涛;[J];传感技术学报;2002年04期
卞亦文,吴仲城,申飞,汪小龙,戈瑜;[J];传感技术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Qu Xiaohui, An Gang, Wang Huamin, Wu Dongmin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s Engineering Benjing, C[A];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Volume 1)[C];2003年
ZHANG Shifang ZHAO Shupeng LI Meng LI Xinl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Center,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 Bei,Bao Ding,C[A];第七届国际测试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张慧芬;潘贞存;田质广;桑在中;;[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白钢;张勇;杨思乾;李京龙;;[A];第二届中国北方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宋国明;王厚军;姜书艳;刘红;;[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司刚全;曹晖;张彦斌;马西奎;;[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凌虎;胡良梅;刘旭;范瑾瑾;;[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闫宏莉;柳亦兵;韩晓娟;;[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张鹏;李学仁;景博;杜军;张建业;;[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熊诗波;杨洁明;熊晓燕;;[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国柱;[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董亚非;[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邱冬生;[D];中南大学;2001年
邓达强;[D];重庆大学;2001年
谷安;[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陆宝春;[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毕修颖;[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王志鹏;[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董大伟;[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王田;[D];重庆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素妍;[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赵道利;[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龚华锋;[D];浙江大学;2004年
杨丽莎;[D];浙江大学;2005年
高为广;[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袁捷;[D];浙江大学;2006年
华亮;[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杨伟临;[D];浙江大学;2007年
惠怀志;[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王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玲,李慧贞;[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李向莉,吕建平;[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16期
龙慧;;[J];中国雷达;2011年02期
潘震中;[J];无线电通信技术;1994年02期
江春红,苏惠敏,陈哲;[J];信息与控制;2001年06期
孙旭霞,李生民,田昌会,石峥浩,潘永湘;[J];制造业自动化;2004年04期
罗志增;[J];机电工程;1998年01期
贾智伟,陈天如,李应红;[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3年07期
滕克难;董云龙;盛安冬;;[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年02期
董信光;耿莉;谭小勇;张鹏;;[J];锅炉技术;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金芳;陈传治;;[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卫杨勇;徐世友;陈曾平;;[A];全国第五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第一册)[C];2011年
贺勤;薛安克;;[A];'2003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姚静波;辛朝军;;[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徐振华;黄建国;陈建峰;;[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11年海战场电子信息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金未平;刘征宇;张利;;[A];全国第20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9)暨全国第1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毛琳;邓自立;;[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吴称光;高勋章;姜卫东;黎湘;;[A];全国第4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朱靖;王晨熙;鄢茂林;郑义成;;[A];全国第一届信号处理学术会议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分会筹备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专刊[C];2007年
赵亚娟;闫利军;姜宏伟;;[A];2011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电子报;2008年
;[N];电子报;2008年
;[N];中国水利报;2000年
王树生、韦华;[N];光明日报;2001年
山西开原煤矿信息调度中心 李清文;[N];计算机世界;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小俊;[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宋恩彬;[D];四川大学;2007年
孙翱;[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张高煜;[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甘宇;[D];四川大学;2002年
李教;[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冯长建;[D];浙江大学;2002年
贺明科;[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孔庆杰;[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李树涛;[D];湖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勤让;[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吴兴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冯波;[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屠乃威;[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李永献;[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黄素平;[D];中南大学;2003年
任彦;[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魏守辉;[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陈继军;[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戈新良;[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论文)基于最小二乘类的空间配准算法研究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论文)基于最小二乘类的空间配准算法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7:15:3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论文)基于最小二乘类的空间配准算法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KeywordsPulsed DE-GMAW, welding-brazing for aluminum and steel, heat input, process stability, weld geometry parameters, metal transfer, pulse currentparameters, IMC
全文下载:
&&&&&&&&针对铝-钢现有焊接方法或效率低或成本高或对工件形状有特殊要求的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机理上不同于现有精确控制型电弧焊技术的一种新型的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Pulsed DE-GMAW)方法,有利于精确控制焊接熔滴过渡及母材热输入,理论和实践上证明有利于铝-钢异种金属的焊接。根据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的特点和控制要求,建立了基于快速原型的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软硬件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主路电流波形和旁路电流波形的控制与协调,并能够完成对焊接过程电信号和视觉信号的采集、显示、处理和存储,而且可以实时的输出控制信号,优化铝-钢焊接工艺参数,完成对铝-钢焊接过程的控制。建立了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数学模型,提出了通过控制主路电弧来稳定整个耦合电弧的控制方案。对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过程弧长稳定性及脉冲电流参数对焊接过程及熔滴过渡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主路平均电弧电压反馈和视觉反馈两种不同的弧长反馈方式,对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过程弧长稳定性进行了控制试验,均得到了理想的控制效果。通过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平板堆焊工艺试验,研究了主路电流和旁路电流对铝-钢焊缝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路电流的增大有利于熔滴的铺展润湿,而旁路电流对熔滴铺展润湿的作用相对较小。通过高速摄像试验研究了脉冲电流参数对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过程熔滴过渡的影响,研究表明,为实现更小电流下熔滴的稳定自由过渡,在保持总电流不变的情况下,除了可以增大旁路平均电流外,还可以提高主路和旁路的峰值电流、峰值时间,以提高熔滴过渡的稳定性。同时,在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过程中,由于旁路的稳弧作用,可设置小的主路和旁路基值电流,使得总的热输入减小。对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过程的热循环曲线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了不同旁路耦合电弧参数对热循环曲线的影响规律;在提出的热源模型和试验得到的热循环曲线数据的基础上,对铝-钢界面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模拟。利用得到的铝-钢界面处温度场的分布特点,对金属间化合物层的生长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能较好的吻合,验证了所假设的扩散模型的正确性。在温度场模拟和扩散层厚度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冷却时间、峰值温度及热循环曲线积分三个因素对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冷却时间对铝-钢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最大,峰值温度和热循环曲线积分的影响较小。对铝-钢搭接试样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发现,5052铝合金与镀锌钢板的搭接试样平均拉伸强度达到了144.85Mpa,最高拉伸强度186.73Mpa,达到了铝合金母材强度的88.5%;研究了旁路耦合电弧参数对铝-钢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铝-钢接头的强度不仅取决于母材热输入的大小,同时还要受焊缝几何参数的影响,在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旁路电弧参数,既要保证较低的母材热输入,抑制有害的铝-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减小铝侧热影响区的软化,又要保证较大的焊缝形状因数,使得熔滴在母材能较好的润湿铺展。通过对铝-钢显微组织分析发现,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得到的铝-钢接头,界面区金属间化合物主要是由靠近钢侧的均匀连续的Fe2Al5或Fe2Al5ZnX,以及靠近铝侧的呈针片状分布的FeAl3相组成,焊趾部位存在富锌区,其主要成分是铝锌固溶体。在显微组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铝-钢金属间化合物生长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液态铝与固态铁之间的互扩散、铝-钢界面处Fe2Al5形核生长、Fe2Al5形成连续相层阻碍铁原子的扩散、铝原子穿过Fe2Al5相层继续与铁原子反应、FeAl3在铝熔化区结晶析出。锌在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焊接过程中主要起着辅助熔滴铺展润湿及稳定耦合电弧的作用。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existing welding methods for joining aluminum to steel,such as low efficiency, high cost or having special requirements on the shape of thework piece, a novel welding method was proposed innovatively in this paper conduciveto control metal transfer and heat input of base metal precisely in welding process. Thewelding method has different mechanism from the existing precise-control-type arcwelding technology, and was proved to be conducive to dissimilar metal joining ofaluminum to steel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A rapid prototyping tes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o sense, observe and control theweld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PulsedDE-GMAW,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ftware control program was also developed.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of current waveform of the main and bypass was also realizedby the developed control system.A mathematics model for Pulsed DE-GMAW was developed and a control schemethat stabilizing the whole coupling arc by controlling the main arc was proposed. Thensimulation for arc length stability in welding process and influence of pulse currentparameters to metal transfer were carried out. On this basis, control tests for arc lengthstability in Pulsed DE-GMAW for joining aluminum to steel were done adopting twodifferent feedback modes, average arc voltage feedback of main welding arc and visionfeedback. Both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two control schemes was well.The influence of main and bypass arc parameters to weld formation was studied bythe flat surfacing technology tests for Pulsed DE-GMAW. The results show thatincreasing the main current makes for good spreading and wetting of aluminum droplet,but the effect of the bypass current to droplet wetting is relative small. Then theinfluence of pulse current parameters to metal transfer of Pulsed DE-GMAW processwas researched by high-speed camera test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currentand peak time can be also increased to improve the metal transfer frequency andstabilize the welding process in addition to increasing the bypass current in order torealize the stable spray transfer, in the case of maintaining the same total current. At thesame time, the base current of main and bypass can be set small to decrease the totalwelding heat input due to the stability role of bypass arc in Pulsed DE-GMAW processfor joining aluminum to steel.The thermal cycle curves for Pulsed DE-GMAW were measured and influence lawof different bypass parameters to thermal cycle curve wa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builtheat source model and obtained thermal cycle curves, the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at the interface of aluminum-steel wa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obtained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the growth of the 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 layerwas then simulated and the result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ests, which proved thecorrectness of the assumed diffusion model. On this basis of simulation for temperaturefield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of the IMC lay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oling time, peaktemperature and integral of thermal cycle on the thickness of IMC was identified anddiscussed. It was identified that cooling time has the biggest influence on the thicknessof the IMC and the effect of peak temperature and integral of thermal cycle is small.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s were carried out for lap joint specimens of5052 aluminum alloy and galvanized ste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tensile strengthis144.85MPa and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ngth is up to186.73MPa, about88.5%ofthe base metal strength. The influence of bypass arc parameters on mechanicalproperties of lap joint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ngth of aluminum-steellap joints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base metal heat input, but also by the influence ofweld geometry parameters. In Pulsed DE-GMAW process for joining aluminum to steel,the bypass arc parameters should be selected appropriately. Not only the lower basemetal heat input should be ensured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harmful IMC of aluminumand steel and reduce the softening of HAZ of aluminum side, but also a larger weldshape factor should be ensured to make the droplet wetting and spreading better ongalvanized steel.By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aluminum-steel joint, it isfound that the interface zone of aluminum-steel joints made by Pulsed DE-GMAWmainly consisted of a uniform continuous Fe2Al5, or Fe2Al5ZnXnear the steel side andelongated FeAl3phase near the aluminum side. Zinc-rich zone is located at the edge ofweld bead, and the main component is Al-Zn solid solution. An IMC growth model wasproposed based on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The IMC growth stages could be as follows:diffusion of solid iron and molten aluminum,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Fe2Al5at thealuminum-steel interface, formation of the continuous Fe2Al5phase layer and hinderingthe diffusion of iron atoms, aluminum atoms diffusing through Fe2Al5layer to continuereacting with the iron atom, FeAl3crystallization in the aluminum melting zone. Theroles of zinc on droplet spreading wetting and stabilizing coupling arc are played inPulsed DE-GMAW process for joining aluminum to steel.
&&&&&&&&铝—钢异种金属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熔钎焊方法及机理研究目录5-7摘要7-9Abstract9-10第1章 绪论11-34&&&&1.1 引言11-12&&&&1.2 铝-钢异种金属焊接存在的问题12-14&&&&1.3 铝-钢异种金属焊接的国内外发展现状14-30&&&&&&&&1.3.1 铝-钢压力焊14-18&&&&&&&&1.3.2 铝-钢钎焊18-19&&&&&&&&1.3.3 铝-钢熔钎焊19-30&&&&1.4 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发展现状30-31&&&&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31-34&&&&&&&&1.5.1 本文研究内容31-32&&&&&&&&1.5.2 技术路线32-33&&&&&&&&1.5.3 本文主要创新点33-34第2章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方法及试验系统34-44&&&&2.1 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方法及基本原理34-38&&&&&&&&2.1.1 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方法的提出34-35&&&&&&&&2.1.2 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的基本原理35-38&&&&2.2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试验系统38-42&&&&&&&&2.2.1 快速控制原型开发技术39-40&&&&&&&&2.2.2 快速原型硬件平台40-41&&&&&&&&2.2.3 快速原型软件系统41-42&&&&2.3 本章小结42-44第3章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过程建模仿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44-59&&&&3.1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过程建模及仿真44-52&&&&&&&&3.1.1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数学模型44-46&&&&&&&&3.1.2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过程仿真46-52&&&&3.2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过程稳定性控制52-58&&&&&&&&3.2.1 主路平均电弧电压反馈弧长稳定性控制试验53-55&&&&&&&&3.2.2 视觉反馈弧长稳定性控制试验55-58&&&&3.3 本章小结58-59第4章 焊接电流参数对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焊缝成形及熔滴过渡的影响59-82&&&&4.1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熔钎焊工艺试验59-61&&&&&&&&4.1.1 试验材料59&&&&&&&&4.1.2 试验方法59-60&&&&&&&&4.1.3 试验结果分析60-61&&&&4.2 焊接电流参数对铝-钢焊缝成形的影响61-71&&&&&&&&4.2.1 旁路电流保持不变,只改变主路电流62-65&&&&&&&&4.2.2 主路电流保持不变,只改变旁路电流65-68&&&&&&&&4.2.3 焊丝总电流保持不变,改变旁路电流68-71&&&&4.3 焊接电流参数对熔滴过渡的影响71-81&&&&&&&&4.3.1 旁路电弧参数对熔滴过渡的影响71-72&&&&&&&&4.3.2 脉冲电流参数对熔滴过渡的影响72-81&&&&4.4 本章小结81-82第5章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接热过程的数值分析模型研究82-100&&&&5.1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过程热循环曲线测量及分析82-89&&&&&&&&5.1.1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焊接参数对热循环曲线的影响83-87&&&&&&&&5.1.2 铝-钢接头界面区扩散层厚度测量与分析87-89&&&&5.2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过程温度场及扩散层厚度模拟89-99&&&&&&&&5.2.1 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热源模型89-91&&&&&&&&5.2.2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过程温度场模拟91-94&&&&&&&&5.2.3 铝-钢接头界面区扩散层厚度模拟94-97&&&&&&&&5.2.4 铝-钢界面处温度场对金属间化合物层生成的影响97-99&&&&5.3 本章小结99-100第6章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组织力学性能分析及连接机理研究100-119&&&&6.1 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搭接工艺试验100-103&&&&&&&&6.1.1 试验材料及方法100-101&&&&&&&&6.1.2 焊枪对准位置对焊缝成形的影响101-102&&&&&&&&6.1.3 搭接试验参数102-103&&&&6.2 铝-钢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研究103-109&&&&&&&&6.2.1 纯铝板 1060 与镀锌钢板搭接接头的力学性能103-105&&&&&&&&6.2.2 铝合金 5052 与镀锌钢板搭接接头的力学性能105-107&&&&&&&&6.2.3 旁路电弧参数对铝-钢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107-109&&&&6.3 铝-钢焊接接头组织性能分析109-115&&&&&&&&6.3.1 中间界面区显微组织分析109-112&&&&&&&&6.3.2 富锌区的显微组织分析112-113&&&&&&&&6.3.3 铝-钢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生长机理分析113-115&&&&6.4 锌在铝-钢脉冲旁路耦合电弧 MIG 焊中的作用115-118&&&&6.5 本章小结118-119结论119-122参考文献122-131致谢131-132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32-134附录 B 专利134
本文地址:
相关期刊文献推荐
相关会议文献推荐
相关硕士文献推荐
相关博士文献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融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