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什么是市场经济济是否会长久,是否还会实行...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否会长久,是否还会实行计划经济_百度知道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否会长久,是否还会实行计划经济
提问者采纳
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社会问题很多,矛盾在不断升级激化,本来就不是市场经济,只不过我们叫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实就是封建社会市场经济,既不是资本主义那一套,也不是社会主义那一套,倒相是封建社会那套。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救中国,封建市场经济更不能救中国,计划经济已不可能回头,我们已经走到河中心,回不去了。只有继续走下去,修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让他适合中国的社会发展。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他与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标榜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等是配套的,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后遗症副作用很厉害。原因是不配套。计划经济现在更不会搞了,因为现在搞计划经济,那将腐败的丢了江山。
提问者评价
谢谢啊,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中国的市场经济会长久,因为经济的发展让它变得太复杂,计划经济不可行,是否还会实行计划经济,不会有计划经济,但一定还会有计划。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计划经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重阳投资王庆:实体经济乏善可陈 中长期利率终将下降-华尔街见闻
<span id="tj-post-left-collect" class="collect" data-toggle="collect" data-active=""
data-post-id="221766" data-url="/stars/221766"
data-message="请登录后收藏哦。新人请猛点右下角“注册”加入我们。" data-message-type="warning"
data-text="收藏" data-active-text="取消收藏">
重阳投资王庆:实体经济乏善可陈 中长期利率终将下降
(为重阳投资总裁、首席策略师王庆在人大校友会上的演讲,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
总体上,实体经济&乏善可陈&,前瞻性地看,恐怕出现明显改观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今年上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依然稳定的主要贡献因素是来自于金融业,而金融业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跟股市的繁荣是有关系的。鉴于前一阶段股票市场的调整,这个因素恐怕将不会像上半年那样持续地在下半年发挥积极作用。
从全球经济的变化来看,有所谓&先进先出&的特征,就是美国经济最先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受到打击,经济首先触底,而美国的政策也是最先做出反应,做出比较强的反应,来拯救经济,避免危机的蔓延。
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经济体的动态特征表现的是&先进先出&,静态特征就是&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美国的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都已经发生了,尽管美国已经准备加息,但只是从零利率开始,可能即使加息也会很慢,利率水平跟危机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当前的欧洲表现更为明显,欧洲有通缩的风险,没有增长,利率是零,甚至有一些国家是负利率。
中国的宏观经济也会表现出这三低特征,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其中,低增长和低通缩已经发生了。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跟其他国家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这个不一样最集中的就体现在,低利率在中国尚未完全发生。如果中国经济的规律性离不开全球经济的规律性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利率随着增长和通胀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但这次全球危机只是触发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催化因素,从各国发展的规律性来看,中国经济转型迟早要发生,而且一定会发生。经济转型意味生产、收入和支出结构的转变。在生产结构中,第二产业就是工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从支出结构看,消费占GDP的比重出现拐点快速上升,而投资占GDP的比重出现拐点快速下降,这点在中国、韩国、日本都发生了,在中国这个拐点显然已经出现。
转型背后根本的因素还是回到经济最基本的因素,那就是中国人口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如果把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连在一起的话,核心的逻辑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生,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劳动者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整体上升,于是劳动者的收入占经济的比重上升,由于劳动者的收入上升,进而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利润比重下降,随着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影响,自然企业的投资意愿就会下降。随着劳动者收入比重的上升,由于劳动者比资本家或资本所有者的消费倾向更高,自然消费比值就会上升。
就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而言,如果大家相信全球的规律性,相信三低的静态特征的话,中国的利率水平实际上整体来讲还是比较高的。尽管从短期看,利率从央行政策层面上来讲,年内减息的次数可能是有限的,但是从趋势来看这个过程远未结束,中长期利率仍然居高不下。
这个意义上来讲,货币政策的宽松,尽管短期起到效果,但是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还是相当有限。因为毕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要体现在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尤其体现在中长期利率的下降上。中长期的利率尚没有下降,这里面的因素比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能过剩,包括有一些投资主体,由于经济调整的过程比较缓慢,尚没有完全地退出市场。
中长期利率的下降本身只能由货币政策间接影响,从长期来看最终还要靠市场出清。这里面的市场出清当然很重要的是需要中长期投资主体,尤其是财政性质的中长期投资资金需求要下来,这个中长期利率才会下来,但是从趋势上看这个利率一定会下来。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货币指标,那就是汇率。人民币汇率总体来讲,应该说仍然是一个政策工具,所以我们在谈政策的时候也不得不谈人民币的汇率。人民币汇率的坚挺表现在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汇率的这种所谓的实际有效汇率的指数实际上仍然从2005年改革以来,一直在历史最高位。
为什么经济这么弱的情况下我们要维持这么强的人民币汇率?这里面恐怕就有其他的考量,这个考量包括一些跟短期宏观经济波动不那么密切相关的因素,比如说一些战略考量,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篮子的问题,这些战略问题可能需要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甚至偏强的汇率来实现这个目标。
前瞻性地看,利率应该进一步下降,中长期利率我们认为最终会下降。而汇率,一旦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尤其是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篮子这个战略目标实现的话,维持一个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战略意义就不是那么强了。所以,前瞻性地看,至少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或升值空间是有限的。
善用资本市场悖论
由于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过于乐观,并形成高度共识的话,反而越有可能会导致这个预期无法实现,这个中间的中介就是资本市场。
因为资本市场本质上来讲是对未来折现的机制,尤其是股票市场,是对未来的项目、企业现金流的折现,体现到当前的资产价格上。如果所有的投资者都对未来很乐观的话,就会形成一致预期,但是这个高度一致的预期就会推高当前的资产价格。当前的高资产价格会吸引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向虚拟经济集中,从而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由于缺乏资源投入,实体经济如制造业和农业竞争力的弱化,反而会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对资本市场需要更注重经济的供给面的管理,需要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防止经济过早出现泡沫化,因为经济泡沫化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所以结论就是,要善用资本市场,不能过度使用资本市场,否则的话反而会使我们很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的初衷无法实现。
以下是王庆演讲的全文:
大家好,我是重阳投资的王庆,人民大学87级计划专业毕业。
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内容有四大块。第一块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个判断,主要是对短期的经济形势的一些判断。第二个话题是谈谈中国经济所谓的新常态,我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就是经济转型正在进行。第三个话题谈谈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第四个话题讲讲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增长前景。
当前经济形势: 乏善可陈
下面我就谈谈第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的经济形势。我的结论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用一个成语来总结就是&乏善可陈&。我在准备的这个PPT里面提供了几张图,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一个是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从这个图上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是最近几年的最低水平,已经从2011年、2012年下了一个台阶,2013年下了一个台阶,现在正在下另外一个台阶。为什么用工业生产这个指标呢?因为这个指标相对来讲是频度比较高,比较可靠。
为什么经济这么弱呢?我们如果用比较传统的大家熟知的总需求的三架马车框架来看的话,首先一点就是在总需求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放缓比较快,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家从我准备的第二页的PPT里面可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在迅速地放缓,而且也是在阶段性地下台阶,现在判断总体印象是正在下第三个台阶。
当然,这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点上,前瞻性地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里面我认为影响中国经济短期波动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投资。投资构成中,制造业投资在40%&50%之间,房地产投资占大概在20%&30%,再有就是基础设施投资。如果我们看这几项内容的话会发现,前瞻性地看,制造业的投资以及房地产相关的投资增速不容乐观。PPT中我给大家提供了一张图,是用两个价格指数来反应制造业当前面临的产能过剩状况,这里面我提供了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两个走势的分化来间接地而比较形象地说明当前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因为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已经连续40个月出现通缩,也就是说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40个月下降,这间接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产能过剩过于严重的话,它也许有维持经营的意愿,但是进一步投资的意愿将会非常弱。
再有就是影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房地产投资。PPT中提供了一个指标,就是房屋新开工面积这个指标。这个指标通常对房地产相关的固定投资具有前瞻性的意义。房屋的新开工面积的增速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处于负增长。后续的房地产投资的实现,将会继续放缓。所以,我们说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短期波动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这个指标将会大概率地进一步放缓,主要是制造业投资很弱,同时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当然,尽管最近有些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似乎是有所企稳甚至出现反弹,但是总体从全国范围来看依然比较弱,同时房地产销售并没有转化为房地产的开工进而转化为房地产的投资。
但是,尽管如此,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尤其是GDP的增长速度依然比较稳定,整个上半年依然维持在7%左右,这个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维持这样一个7%的增长的背后,实际上它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个结构变化就是今年上半年以来金融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对GDP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在PPT里面我提供了一张上半年金融业对GDP贡献的这样一张图,这里面用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来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在过去一直以来金融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大概是10%左右,而今年上半年,GDP增长的贡献中来自金融业的贡献已经达到了将近30%。换句话说,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尽管维持了7%左右,但是这个速度是有虚高的成份的,而相当程度上是跟我们上半年的金融活动活跃是有关系的,而金融活动的活跃很显然是跟上半年的股票市场的繁荣是密切相关的。
第一部分对当前中国短期经济形势总结下来就是乏善可陈。总体上,实体经济还是比较弱的,前瞻性地看,恐怕出现明显改观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今年上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依然稳定的主要贡献因素是来自于金融业,而金融业的贡献很大程度上跟股市的繁荣是有关系的。鉴于前一阶段股票市场的调整,这个因素恐怕将不会像上半年那样持续地在下半年发挥积极作用。这就是我想谈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就是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新常态&: 转型进行时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变化如何理解,这就过渡到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我们当前的经济形势的短期变化,可能跟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尤其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短期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是有更深层次的经济转型和中长期的背景的。
实际上,观察中国经济的变化,对我们分析关注中国经济的内在规律性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一直认为当前研究和关注中国经济离不开对整个全球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国经济的很多规律性实际上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可能会看得更清楚。实际上如果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自从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一直处在动荡之中,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将近七八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回头总结,一些规律性可以看的更清楚。我第二部分就谈谈这个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经济转型,谈谈中国经济周期的一些变化规律性。
实际上,全球经济在08年之后也就是我们说的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我总结有这样一个动态特征就是所谓的&先进先出&。在我的PPT里面提供了一张演示图,实际上从全球经济的变化来看,有所谓&先进先出&的特征,就是美国经济最先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受到打击,经济首先触底,而美国的政策也是最先做出反应,做出比较强的反应,来拯救经济,避免危机的蔓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发端于美国,逐渐在全球经济中蔓延和波及。从美国开始波及到欧洲,进而波及到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的这种渐次影响是看得比较清楚的。由于美国最先受到危机影响,经济最先触底,政策最先反应,也不奇怪美国经济也是在全球经济中最先复苏的。欧洲经济现在也基本上是在底部,新兴市场国家可以说是市场危机最后受影响的国家,中国可能是新兴市场国家中受危机影响最后的一个国家,所以从这个动态特征来看,中国很可能是全球经济中最后摆脱危机影响的国家。
如果要走出这个影响,进入一个什么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常态&。当然,我们现在描述中国经济使用&新常态&这个词,始于去年四五月份间,我们最高领导人描述宏观经济时首先使用了&新常态&这个用法来描述宏观经济。实际上&新常态&这个词描述经济的变化也有一个&先进先出&的规律性。很早在美国已经开始用&新常态&来描述美国经济以及美国经济走出危机后的特征,所以这个&新常态&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球经济。
这个新常态的特征到底是什么?我的总结是,全球经济经过危机之后,后危机时代的动态特征表现的是&先进先出&,静态特征就是&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用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来讲,尽管当前描述中国宏观经济和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不同种说法,但是,比较纯粹的宏观经济层面来讲就是这&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美国的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都已经发生了,尽管美国已经准备加息,但只是从零利率开始,可能即使加息也会很慢,利率水平跟危机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尽管美国经济复苏比较强劲,但也就是维持在2%、3%左右,跟危机之前的4%、6%这样一个区间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总体上来讲,经济表现出的将是继续维持这种静态特征,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这点在当前的欧洲表现更为明显,欧洲有通缩的风险,没有增长,利率是零,甚至有一些国家是负利率。
在这样一个全球规律下,中国我相信也不例外,中国的宏观经济也会表现出这三低特征,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应该说低增长已经发生了。中国经济在2007年、2008年的时候,在个别季度出现了超过15%的增长,但现在即使是比较乐观地看也就是7%的增长,所以增长速度已经腰斩。通胀方面,刚才提到了生产者价格指数就是PPI连续40月通缩,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处在2%以下,有明显的通缩的风险。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跟其他国家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这个不一样最集中的就体现在,低利率在中国尚未完全发生。如果中国经济的规律性离不开全球经济的规律性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利率随着增长和通胀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这就是把我们当前的宏观经济的一些变化放在这样一个全球背景来做一个分析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具体到中国的经济转型,这次全球危机只是触发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催化因素,从各国发展的规律性来看,中国经济转型迟早要发生,而且一定会发生。这个规律性在跟我们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接近的经济体早就发生过,中国现在发生的事情跟其他的国家经济的变化没有明显不同。在这里我特意准备了PPT,对比中国经济从年的变化和当年日本以及当年韩国的变化规律性来进一步说明中国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个转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做这样一个比较,详细我就不展开讲了,结论如果大家看这个PPT的话,显示是比较形象的。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在年那个时点上达到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跟日本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水平,以及韩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几乎是一样的。而日本的收入水平在达到中国年那个水平的时候,日本经济发生了非常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同样韩国经济在达到中国年的水平的时候,也就是韩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也是跟中国的收入水平是一样的,那个时点也是韩国经济的一个拐点。
如果从经济增长的短期历史来看,中日韩三个国家从发展阶段来讲是各差20年,中国落后韩国20年,韩国落后日本20年,中国落后日本40年。那么,我们对比这三个国家达到同样收入水平的那个阶段的经济变化规律性就显得比较突出了。第一,当经济出现拐点的时候,三个国家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无一例外出现快速下降,这看得比较清楚。第二,三个国家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说到经济结构,通常可以从三个角度或三个维度来描述,一个是经济的生产结构,也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个是经济的支出结构,就是所谓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一个是经济的收入结构,就是在经济的构成中,劳动者的收入、资本家的收入以及政府的收入。
从我准备PPT图中,大家能够非常形象地看出,这个经济转型的特点就是,在拐点出现之后,在生产结构中,第二产业就是工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二点从支出结构看,消费占GDP的比重出现拐点快速上升,而投资占GDP的比重出现拐点快速下降,这点在中国、韩国、日本都发生了,在中国这个拐点显然已经出现。第三就是经济的收入结构,也就是经济创造的收入这块蛋糕在不同的经济要素主体之间是如何分配的。从日韩的规律性我们也看到企业利润作为一个整体占GDP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是上升的。
实际上,这样的规律性,是我2009年,在摩根斯坦利做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就做了的一个比较。当时,提出这个结构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只是一个预测,但现在6年之后回头看,这些变化都已经发生了。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的转型本身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什么呢?它背后根本的因素还是回到经济最基本的因素,那就是中国人口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如果把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连在一起的话,核心的逻辑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生,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劳动者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整体上升,于是劳动者的收入占经济的比重上升,由于劳动者的收入上升,进而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利润比重下降,随着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影响,自然企业的投资意愿就会下降。随着劳动者收入比重的上升,由于劳动者比资本家或资本所有者的消费倾向更高,自然消费比值就会上升。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什么?如果刚开始还是消费一些耐用消费品的话,那么随着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的主要支出将花在服务业上,教育、医疗、旅游等等。所以,这些结构性的变化,背后是有一个共同驱动因素的。
这就是我今天讲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实际上所谓的&新常态&,跟全球经济大的背景是有关系的。中国这个&新常态&,对于中国来讲是新的,从全球尤其是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比较相近的经济体比较来讲,并不新,这个转型是一定要发生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客观地和以一个平常心来看待中国的经济转型以及它对短期的宏观经济的影响。
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第三部分就谈谈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之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各方面大家讨论比较多,争论也比较多,我也提出这方面的想法。
应该说从宏观经济政策来讲,第一点就是货币政策的宽松周期已经开始。从利率的变化以及存款准备金的变化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宽松周期已经开始,而现在仅仅是开始,如果大家相信全球的规律性,相信三低的静态特征的话,中国的利率水平实际上整体来讲还是比较高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通胀,但是利率的水平整体还是滞后的,这点看实际利率水平尤其明显。所以,尽管从短期看,利率从央行政策层面上来讲,年内减息的次数可能是有限的,但是从趋势来看这个过程远未结束。尽管有货币政策宽松,我们看到短期利率是下降了,因为央行能够直接影响的就是短期利率,短期利率下降是已经出现了,但是中长期利率仍然是居高不下,这点我在PPT里面也专门准备了一个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这张图来说明。
中国的短期利率是降得比较快的,但是中长期利率变化不断。在这个债券收益率曲线上则表现为明显的陡峭化。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讲,货币政策的宽松,尽管短期起到效果,但是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还是相当有限。因为毕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要体现在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尤其体现在中长期利率的下降上。中长期的利率尚没有下降,这里面的因素比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产能过剩,包括有一些投资主体,由于经济调整的过程比较缓慢,尚没有完全地退出市场。它们的经济需求仍然比较旺盛,推高了中长期利率,这里面如果说前期年主要表现为房产行业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强劲的话,到了2014年下半年以及今年以来,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资金的占用和需求仍然很强,从而出现了比较典型的宏观经济中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也就是尽管有货币政策的宽松,但是由于财政的对资金的占用,对资源的占用,这种挤出效应推高了中长期的利率水平。
这是我们当前的政策选择上的特点,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宽松这个任务并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长期利率的下降本身只能由货币政策间接影响,从长期来看最终还要靠市场出清。这里面的市场出清当然很重要的是需要中长期投资主体,尤其是财政性质的中长期投资资金需求要下来,这个中长期利率才会下来,但是从趋势上看我们相信这个利率一定会下来。这是利率的变化。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货币指标,那就是汇率。因为毕竟我们人民币汇率尽管经过了十年的改革,号开始人民币汇改,不久前刚刚完成了十年改革的进程。人民币汇率总体来讲,应该说仍然是一个政策工具,所以我们在谈政策的时候也不得不谈人民币的汇率。
人民币汇率我在PPT里面也给大家列出了。尽管我们谈到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中国短期宏观形势的走弱,甚至出现了货币政策的宽松,但是如果看人民币汇率的话,却一直是坚挺的。人民币汇率的坚挺表现在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汇率的这种所谓的实际有效汇率的指数实际上仍然从2005年改革以来,一直在历史最高位。这点跟其他国家的货币变化对比,就看得更明显了。我在PPT里面有一张图,对比2012年以来,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的变化,除了美元指数以外,人民币汇率在世界所有汇率中是最强的。在这期间除了人民币以外,其他所有的货币都对美元出现了贬值,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元出现了大幅度贬值,超过了30%&70%的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对美元还是升值的,升了1.4%。当然,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7月汇改以来到现在,累计应该升值了将近30%。
这就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一个特点,货币政策有所宽松,但是财政政策方面,由于财政性质的行为对资金的占用仍然很强,所以出现了这种挤出效应,中长期利率仍然维持高位。同时很有的意思一点是,汇率仍然很强。我们知道,如果谈到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强的汇率对贸易是不利的,而我们的出口很弱,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弱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济这么弱的情况下我们要维持这么强的人民币汇率?这里面恐怕就有其他的考量,这个考量包括一些跟短期宏观经济波动不那么密切相关的因素,比如说一些战略考量,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篮子的问题,这些战略问题可能需要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甚至偏强的汇率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显然是一个战略目标,跟宏观经济短期的波动关系不是很大。所以,正是由于政策当局寻求在战略目标和维持短期经济增长这样一个短期的熨平经济周期考量之间的平衡,出现了在汇率上表现的纠结尤为突出。前瞻性地看,利率应该进一步下降,中长期利率我们认为最终会下降。而汇率,一旦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尤其是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篮子这个战略目标实现的话,维持一个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战略意义就不是那么强了。所以,前瞻性地看,至少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或升值空间我们认为是有限的。
我讲的第三部分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出了一些观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变化做了一个判断。
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
最后,也是今天我讲的最后一部分,就谈谈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的一些思考,这是一个大的问题,要讲起来非常复杂。在这里我只是用两张图来跟大家说明一下,当前中国经济中长期来看,到底有一些什么关键性的问题。
谈到中国中长期的增长前景,有乐观派和悲观派,总体来讲还是应该乐观的。在这里面我给大家提供了一张图,这张图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长河中来比较的话,把中国跟欧洲来比较的话会发现,实际上尽管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所谓的经济奇迹,但这个奇迹本身如果放在历史长河来比较的话,尤其是跟欧洲从公元400年开始比较的话,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就是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上升,这个快速上升仅仅是缩短了跟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跟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差距仍然巨大。
在出现过去30年快速增长之前,中国经济实际上经历了几百年的停滞,基本上是开始于宋末元初,一直到上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几乎是处于停滞的,中国的收入水平没有任何的提高,甚至在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实际上绝对收入水平是下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长只是一个赶超,只是一个多年压抑的释放,尽管有一个释放,从收入水平上来讲,跟发达国家还差距非常大,如果再比较财富水平的话,差距会更大。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很大,这个大主要是因为收入水平低,人们追求经济繁荣、拥有财富以及经济自由的意愿非常强烈的,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
所以,我们长期来看不能悲观,我这里面说了所谓&中国梦&不是梦,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当然,这是放到一个很长的历史来比较了。可能这张图也是一些主流媒体提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后的一些考量吧。
但是当前尤其是考虑到短期经济形势的不乐观,现在讨论比较多的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以后,整个收入水平应该是已经有一个快速提升,现在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未来会不会进一步成长,以至于穿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进到中高收入的国家?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当前的讨论过程中也有一些概念不清楚的地方。我先说结论,我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本身也许就是对一个国家来讲是一个常态,而不能称为陷阱,因为收入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高收入国家你是中等收入的国家,相对低收入国家你是中等收入国家,所以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大家都学过统计,如果把全球各国的收入水平看作一个统计分布的话,大数定律一般意味着这个分布是一个正态分布。我们知道,正态分布在平均水平附近分布的概率是最高的,那么大概将近70%的概率是在中等水平附近。换句话说,进入高收入水平,从统计规律上来讲就是相对小概率事件,从正态分布一般情况来看,高收入的20%是收入高水平国家总体占20%,80%的国家是在中等水平或低收入水平。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人口占世界20%,如果是中国有朝一日进入高收入国家,意味着高收入国家中的20%全部来自一个国家中国,那么显然这个是小概率事件。
我这里面给大家看这张图,是世界银行做的,分析了从1960年以来各国的收入水平的变化,通过跟美国收入的对比来划分出从1960年以来哪些国家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哪些国家维持在中等收入水平,哪些国家从中等收入退回到低收入,哪些国家继续留在低收入水平。我们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什么是低收入陷阱,哪些国家进入到高收入。从这个规律上来看是符合整体的统计规律的,也就是大多数国家在过去的30多年,40多年里,多数国家是维持的,之前是中等收入国家的话,它现在依然是中等收入国家,也有次大多数的国家从中等进入了高收入,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家是从中等收入退回到低收入,也有很多国家40年前50年前是低收入,现在仍然是低收入,所以从这个数据来看,也似乎有这个规律性。
所以,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中等收入陷阱?我说与其说它是陷阱不如说是常态,因为像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实际上能够维持在全球的中等水平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当然,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中国肯定有一些地区有部分人口会进入到高收入水平,在全球来看都是高收入水平,但是中国整体来讲进入高收入水平是非常的困难,从统计规律上来讲就是非常困难的。其次,核心原因是中国太大,因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继续维持这样高速的增长的话,它是不可持续的,这个表现就是所谓的你生产什么东西,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个东西的供给增加得很快, 就会越来越便宜,你开始消费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在全球来看就会越来越贵,因为太多的人去生产,太多人的去消费。用一个专业术语来讲就是贸易条件的恶化,而贸易条件的恶化对一个国家来讲就相当于这个国家整体税收的提升,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国家整体来讲,收入水平上升的空间是有限的或障碍是很高的,这个跟小国家比是不一样的。如果真要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话,不能靠资源的投入,不能靠简单的外延式的扩张,必须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制度。而且这个创新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是让中国13亿人口受益,而不被世界其他国家复制的技术和制度。如果是大家都能复制的话,那么放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很难有相对优势的,这两点显然都不容易实现。
善用资本市场:一个悖论
我想因为我主要讲的是经济问题,我最后就涉及一点点资本市场的问题。因为我们主要是想讨论经济问题,当然涉及资本市场问题,也是结合经济和市场的这样一个关系。我想提出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就是如果大家对中国经济未来成长都非常乐观,并形成高度共识的话,由于资本市场的作用,反而越可能导致这个预期无法实现。由于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过于乐观,并形成高度共识的话,反而越有可能会导致这个预期无法实现,这个中间的中介就是资本市场。
因为资本市场本质上来讲是对未来折现的机制,尤其是股票市场,是对未来的项目、企业现金流的折现,体现到当前的资产价格上。如果所有的投资者都对未来很乐观的话,就会形成一致预期,但是这个高度一致的预期就会推高当前的资产价格。当前的高资产价格会吸引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向虚拟经济集中,从而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由于缺乏资源投入,实体经济如制造业和农业竞争力的弱化,反而会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来自于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没有实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大量资金由于高的资产价格的吸引进入到虚拟经济,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期待的可持续的高增长是很难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这个在现实中已经发生了,&脱实入虚&,大量人才不愿意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基础性的教育,而比较倾向于学一些金融,或者是跟虚拟经济相关的专业,这些实际上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实体经济可持续增长都会有威胁。所以,当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预见一个事情要发生的时候,结果反而降低了发生的概率。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对资本市场需要更注重经济的供给面的管理,需要规范资本市场的发展,防止经济过早出现泡沫化,因为经济泡沫化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所以结论就是,要善用资本市场,不能过度使用资本市场,否则的话反而会使我们很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的初衷无法实现。
以上是我今天已经准备好的内容,跟大家做的交流,下面我就利用余下的时间来回答各位校友提出的一些问题。
石涛: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很大,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空间吗?在各种政策不见效的情况下,会不会重启土地财政的老路?下一波靠农村集体土地?
王庆:这个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有一些问题我也回答不了,因为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地方政府债务的确压力很大,同时当前我们的政府希望进一步保增长,所以利率下降了以后,它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所以债务压力可能还会加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校友提出是否重启土地财政,这个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前提是房地产市场繁荣,房地产市场要是继续疲软是无法实现土地财政的。所以,会不会出现农村土地集体土地的进一步改革,我认为有可能,但是概率不高。更有可能出现的,你想想当地方债务比较重的时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希望能够通过收入的提升,之前是靠卖土地,现在土地的市场卖不掉了怎么办?就是通过变现现有的资产来降低债务。
陈祺超:从GDP与利率之间明显的正向关系来看,中国货币政策走向似乎因循着美国泰勒规则之思路,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中国经济下台阶背景下,长期利率趋下已是大势?利率下行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何影响?对于零售消费、支付行业、房地产行业(结合人口拐点到来)有何影响?
王庆:长期利率下降是一个大的趋势,这点我是完全同意的,中国的货币政策尽管在过去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政策问题,前瞻性地看将会越来越展现更多的国际性,所以所谓的泰勒规则不是美国的泰勒规则,是货币政策的泰勒规则,从泰勒规则的框架上来理解,我相信是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放缓,通货膨胀的下降,中国利率下行大趋势我觉得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至于利率下行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何影响,对零售支付、房地产行业有何影响,这个方面我就不是专家了。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过去的两三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个发展本身我觉得需要区分哪些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哪些是互联网金融表象背后的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监管套利。这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对比为什么在互联网发达的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不如我们这边繁荣,这是值得思考的。互联网技术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的时代恰好叠加了中国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的时代,两者叠加催生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这样一个进程的阶段性的结束,我们当前互联网金融中有很多的业态也许并不具备持续性。
梅浩超:宽松的资金面下,目前收益率曲线极度陡峭化,背后是否隐含了对经济回暖、通胀回升的预期?而这种预期背后的动力,主要来自什么,后期极高的期限利差如何回归?
王庆: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专业,在讨论中也提到了。的确,中国当前的债券收益率曲线的陡峭化比较明显。当然,收益率曲线的变化对判断未来经济形势是非常有用的。通常有一个说法,就是收益曲线陡峭化预示着资本市场对未来的前景相对乐观,相反收益率曲线如果平坦化或者倒挂的话,往往资本市场预期经济会走向衰退。至于中国当前的债券收益率曲线陡峭化,是否意味着当前资本市场对经济回暖、通胀回升的预期呢?我判断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前瞻性地看,我认为收益率曲线还会趋于平坦化,这个平坦化主要是体现在中长期利率的下降上。
梅浩超:目前受美国加息影响,我国汇率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但是受申请加入IMF的SDR影响,汇率是否会持续保持较为稳定?如何在干预汇率造成的利率回升和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保障地方债发行之间权衡取舍?货币政策空间是否持续缩小?
王庆: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的确是,从中国来讲,随着美国加息周期的开始,中美利差的收窄会对汇率产生一定的贬值压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刚才我们提到的,中国经济当前的周期性特点客观上也需要,所以货币的走弱是应该发生的,但是没有发生就是因为有其他的战略考量,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和加入IMF的SDR的影响。人民币加入SDR的影响应该是比较深远的,甚至可以把它跟我们中国经济加入WTO这个影响相比。因为SDR目前为止只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四个货币,所以中国如果加入进去的话,有点像中国在货币层面上成为常任理事国一样,象征意义非常大,象征意义背后也会帮助推动中国的一些改革,包括资本账户的开放,包括汇率的弹性增加,以及其他方面的透明度和制度建设。这本身像中国当年加入WTO一样,通过这种对外开放明确的目标推动国内的一些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一个战略的考量。短期来看应该说它对我们短期货币政策的执行是有一些牵制的,这个牵制表现在汇率不能贬,第二我们利率下降过程恐怕也不能太快,因为一方面如果美元利率上升的话,中国利率又快速下降的话,利差加大会进一步加剧我们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而人民币汇率贬值是不利于中国战略目标实现的。
梅浩超:2季度的GDP第二产业增速较低,而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大幅增加成功的使得经济增速保持在7%,如何看待高增速的金融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其对未来GDP的潜在影响,会否导致未来GDP的增速回落?
王庆:我们三季度和四季度跟去年相比从水平上还是提高了,同比增长速度,金融市场的贡献可能还是正面的,但是如果说环比来看我估计三季度和二季度比,四季度和三季度比,我估计金融业对GDP的贡献会减少。
李明良:国家队救市对中国股市的走向有什么影响?在美国加息的背景下如何判断未来的股市走向?
黄文欣:请问师兄对A股下半年的走势有何见解?
王庆:关于国家救市对股市的影响,以及对A股形势的判断,这个不是我们今天主要谈的内容,所以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体来讲,我们重阳投资的观点一直是这样的,因为重阳投资长期以来一直是坚持价值投资,理性投资,所以我们实际上对今年上半年的市场的快速上涨,我们一直是比较谨慎的,从操作来讲也是比较谨慎的。市场在短期内有了快速的调整,一定意义来讲,市场蕴含的风险的确是释放了不少,前瞻性地看我们认为更多的是一个结构性的市场,系统性的机会概率可能不大。在这样一个市场上,坚持价值投资,坚持自下而上地选择优质标的可能会更重要。
白宇龙:近期有人提出了超级去杠杆理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资本市场去支持呢?
王庆:实际上所谓的超级去杠杆理论,我个人倒不是特别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中国整体的杠杆率并不高,中国整体债务水平跟发达国家比,跟美国、欧洲、日本比的话还是低很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不存在宏观层面的去杠杆。问题是中国的杠杆分布不均匀,企业的负债率很高,居民的负债率很低,政府的负债率在上升但是总体上也偏低。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讲,如何实现这个所谓去杠杆不是简单意义上宏观的杠杆率,而是这个结构调整,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所谓的发展多重资本市场,希望企业更多的通过股权融资,而不是债权融资,这样通过加权益去杠杆,通过这种积极的去杠杆方式来使中国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改变,也就更有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支持?当然,谁都希望市场是繁荣的,繁荣的市场能帮助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资本市场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不是政策完全能左右的。
徐瑗:在这里我有两个问题要提给王庆校友,第一个刚刚我们上半年的数据说我们的CPI是在2%底下,那我们也同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猪肉价格的涨幅蛮高的,通过过往猪肉影响CPI的规律来看,猪肉价格的上涨会对CPI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轮猪肉价格的上涨对CPI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它是否会改变中国货币宽松的预期?谢谢!
王庆:的确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猪肉价格涨的比较快,那么从过往规律性来讲,猪肉价格是CPI构成部分中对整个宏观经济或者是影响通胀各种因素中最敏感的一点,所以这个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如果是猪肉价格上涨反映了整体上通货膨胀压力的话,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是有限的,如果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有限的话,会影响资本市场的预期,对资本市场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猪肉价格的上涨,可能这次还真是不一样,这次更多反映的是猪的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原因。因为这次猪肉价格的上涨并没有伴随着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比如说其他的禽类、鱼类、蛋类甚至是食用油的价格上涨,没有出现大范围的食品价格的上涨,我们倾向判断它更多的是反映猪的生产中的因素,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微观层面的变化,不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通胀的压力产生的。当然,这个问题的确是值得高度关注的。
Wendy Lu:感谢王总的精彩分享,想问问王总从行业来看,您认为哪些行业会成为未来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王庆:谢谢这位校友问的问题,哪些行业会成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这个实际上要说好回答也很容易,就是大家平常说的,像刚才讲的宏观的大的变化就是消费啊,尤其是医药啊,甚至是旅游啊,教育啊,这些方面的发展的空间都是很大的。从中国现在经济发展的阶段面临的问题来讲,在生产方面,比如说环保、新能源这些也都是很重要的。当然,问这个问题可能大家关注的是好的行业是不是有好的投资机会。应该说好的行业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投资机会,差的行业和差的企业并不一定不是好的投资机会,这里面就有一个估值的问题了。如果大家认为,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行业有前景,所有人都认为这家公司有发展前景的话,它的估值一定很高,估值很高的话,就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同理,即使在最糟糕的行业,如果大家都认为钢铁行业很差,钢铁行业中的某些企业是很差,但是从行业角度很差,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它并不一定不是好的投资机会,因为它可能估值很低,也许是估值过低了,这些也许是好的投资机会。所以自上而下的宏观的分析,经济分析,落实到投资上来讲,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对投资标的估值的判断。所以这点是我们作为投资人来讲都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的。
蒋宇芝:近期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渐增大,兼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几何?
王庆:我们刚才提到的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40个月的通缩本身跟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是有关系的。当然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本身对中国经济是好事情,中国经济中如果有什么亮点的话,或者说有什么星星之火的话,就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这个有利于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的改善对于国家来讲,相当于对国家整体的减税,所以这是好事情。但是,它更多的体现在成本的节约上。所以有些企业,它可能利润率会提升,因为它的成本下降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对中国经济毫无疑问是好的事情。
关于债券市场,我相信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目前为止我们债券市场上基本上还是利率债,信用债市场还是相当有限的,尤其是在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债券违约的情况下,信用债本身这个市场是不健全的,未来的信用债市场的发展空间自然就非常大,包括中等级的信用债甚至垃圾债空间很大。但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打破所谓的刚性兑付,要真正有债券的违约,这点上我们从社会的层面来讲对这个接受程度还是慢的过程。而在股票市场上没有刚性兑付的预期。我相信股票市场经过这一轮调整,很多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风险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后,可能对债券市场的兴趣会加大,尤其是对信用债会更感兴趣。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span id="tj-post-collect" class="collect" data-toggle="collect" data-active=""
data-post-id="221766" data-url="/stars/221766"
data-message="请登录后收藏哦。新人请猛点右下角“注册”加入我们。" data-message-type="warning"
data-text="" data-active-text="">
<span class="endorse" data-toggle="endorse" data-active=""
data-post-id="221766" data-url="/vote/up/221766"
data-message="请登录后点赞哦。新人请猛点右下角“注册”加入我们。" data-message-type="warning"
请输入注册邮箱
用户名含中文、空格、特殊符号的老用户请用注册邮箱登录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使用邮箱注册
使用社交账号注册}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