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投一资要选择哪家的呢?

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篇1
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2001 年,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南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002年起,又先后开展了“南通市优质双低油菜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 SQL和 Internet 南通市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设计”、“精细农业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2009年,南通市农业局与如东众兴牧业研发的第一个物联网应用产品,鸡舍远程环境控制系统,在全省农业信息化展上展出,得到了时任省副长黄莉新的高度赞扬,2010 年该产品在北京参加了《2010 现代农业与信息化展》,受到了高度好评。现在,南通农业物联网应用已经全面展开,应用领域和应用企业不断增加,新的物联网应用成果不断涌现。
1.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概况
目前,南通市物联网主要在五个领域开展应用。
1.1.1 大田环境监测与作物生长诊断
截止 2014 年,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覆盖面积达 5000 余亩,主要实现大田作物的智能灌溉,部分示范基地已能实现大气温、湿度、CO2 浓度、土壤温湿度的监控,并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进行监控,诊断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作物精细管理与调控。
1.1.2 大田作物智能决策管理系统
早在世纪之交,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对水稻、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的智能决策管理系统进行了二次研发。如,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工程技术中心“水稻管理智能决第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南通的特点进行二次研发并投入实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系统既可以进行有关品种选择、播期确定、秧田播种量计算、本田基本苗运算和肥料运筹等单项方案设计;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为用户生成一套播前方案及相应的阶段生长发育指标等综合方案设计;还可以进行有关种子、肥料、水分管理和相应栽培方式下的育秧技术、移栽技术等知识咨询。2002 年,该系统在江苏省通州市四安等乡镇应用后,一般可增产稻谷 700.00kg/ hm2,综合成本平均降低 200.00 元hm2以上,增加效益 255.00 元 /hm2以上。
1.1.3 设施园艺温室自动控制
截止 2014 年,南通设施园艺物联网大棚面积达 8000 余亩,主要实现大棚内的气候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并实现智能灌溉、控温与遮阳,以达到栽培果蔬与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
1.1.4 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控与智能喂养
截止 2015 年南通市共建有畜禽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 132 个,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 21 个,畜禽物联网主要实现了畜禽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智能化调控,自动喂料,自动捡蛋,自动除粪等,有的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远程控制。水产养殖物联网主要实现水质监控,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查看和设定参数,系统可以根据参数自动增氧、换水等工作。
1.1.5 温室大棚智能监控与农产品安全溯源
截止至 2015 年南通市共建有 55 个温室大棚物联网应用点,占地面积 13000 余亩,可实现地面光谱、土壤参数值的测定,并达到温控、智能灌溉、遮阳等智能控制效果。部分示范园区已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土地、育苗、田间、配送等一系列信息进行监测、记录,汇总构成一个农产品溯源数据库,再通过网页查询、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对农产品生长、传输过程进行查询,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2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运用典型案例
1.2.1 大田作物
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是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白蒲镇朱家桥村,占地 100 余亩,包括科研试验区、技术展示区、大田生产区以及办公区等多个功能区。
基地建有基于 WebGIS 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基于 WebGIS 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通过耕地质量调查建立应用区域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土壤理化性状属性数据库,应用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成果建立专家决策规则库和技术决策支持库,为智能决策管理提供基础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建有小型自动气象站、视频监控、土壤监测、大气监测和光谱监测以及智能传感系统,可实时监测、获取农田大气温度、农田大气湿度、农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叶层氮含量、叶层氮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反射率 Y810、反射率 Y720、差值植被指数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技术参数,基于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及实时诊断模型,快速准确地监测作物生长指标,实时诊断作物生长状况,指导作物中后期的精确管理与调控。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不仅注重科研研究,更注重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至 2014 年基地在如皋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的基础上,分别在苏州市、南通市和徐州市建立了辐射示范区,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据统计,应用该技术精确指导的地块,其增产幅度达 10% 以上,示范推广区增产幅度达 5~10%,增产效果显著。
1.2.2 设施园艺
南通设施园艺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是南市如东县绿源高效设施果蔬园艺基地,基地建有 10000 平方米智能温室,主要分为果蔬育苗中心、花卉展示区和无土栽培示范区。智能温室实施了标准化智能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花卉栽培全过程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在智能温室部署全自动水肥灌溉子系统、全自动环境监控子系统、智能报警远程控制子系统,系统结构如图 1 所示,该系统妥善地解决了花卉种植的各类问题。
系统可以实现 Web 访问和手机访问,可以通过网页或手机实时监测 6 个温室的环境参数,并随时随地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对风机、湿帘、内遮阳、外遮阳等设备进行实时控制,同时还可以观看到温室内的实时视频。只要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实现该系统的远程智能化监控,做到了“随时、随地”,并对来访人员设置了相应的权限,只有管理员才能对执行设备进行控制。
基地通过该系统实现了果蔬生产的智能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项目实施后比项目实施前人工下降35%,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其次,项目实施后,减少果蔬环境应急反应达95% 以上,减少意外环境变化对智能温室造成损失的可能;再次,系统采用水肥精确定量自动灌溉,有效地防止水分和肥料的浪费;最后,系统的分析决策功能提供了详细有效的环境监测参数,为智能温室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1.2.3 畜禽、水产养殖
畜禽养殖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是南通裕康牧业有限公司,公司年出栏肉鸡 45 万羽,为了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肉鸡养殖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近年来公司实施了肉鸡标准化示范场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数据采集。通过基于 Wi-Fi 网络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鸡舍内的环境数据通过 Wi-Fi 网络上传至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存贮;
(2)环境控制。通过基于 Wi-Fi 的网络无线电器控制器,通过 Wi-Fi 网络传送电器控制指令,从而远程控制鸡舍内的灯光、风扇、加热器等设备;
(3)视频监控。在每栋杨舍安装网络视频摄像头,将鸡舍的视频和声音存贮在服务器上,可通过网络和手机远程监控鸡舍内的情况;
(4)预警功能。鸡舍远程环境监控系统与服务器相连,当环境指标异常时发出手机短信和电话报警,同时支持短信查询和控制指令。
水产养殖物联网的典型在海门市沿江渔场,渔场内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采用智能水质传感器实施监测溶氧、温度、PH 值,并通过无线监控系统对渔场进行实时监控。目前该渔场已集水产养殖与休闲垂钓于一体,推进三产融合。
1.2.4 温室大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
温室大棚物联网较具代表性的为位于港闸区幸福街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区已建成连栋智能温室大棚 38 万平方米,单体钢架大棚 4500 亩,形成水稻、蔬菜、苗木三大片区,该基地列入省“菜篮子”工程,全域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产业园区已建成可实现全程自动化操作的育苗中心,育苗能力可达 6.3 万株 / 小时;建成覆盖 690 亩智能温室区域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可实现节水灌溉,精准施肥,节省人工,提高施肥效率和蔬果品质;建成覆盖 690 亩智能温室区域的物联网系统,对温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CO2浓度、土壤 PH 值、土壤 EC 值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指令,自动开启或者关闭制定设备,包括:水肥一体化设备、温室风机、水帘等,同时在温室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施采集视频信号,该系统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农产品品质和效益的提升;同时,物联网平台中融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构建统一追溯平台,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和对经销商、消费者提供追溯查询,实现网页、二维码扫描等方式的追溯。
2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主要障碍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虽然发展较快,但与我国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顶层设计滞后,长远规划有待制定
自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以来,南通先后出台了“南通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推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也于 2015 年、2016 年连续两年发文,对南通市各县、市进行考核,要求每县市每年新增 3 个以上物联网应用。但目前南通市没有制定农业物联网发展中长期应用规划,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均靠示范园区的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是不平衡,表现在智能农业建设点较为零散,缺乏统筹性,且智能化水平也不均衡。
2.2 标准体系落后,应用规模有待提高
农业物联网的建设依赖大量的传感器进行环境参数的监测与数据的传输,但是农业应用对象复杂、信息渠道广泛,且目前传感器的使用以进口为主,我国自主研发的传感设备成本较高,导致目前使用中标准缺乏统一性,这就致使物联网市场分割,难以融合,且造成一定的重复开发,提高了企业应用成本。且南通市目前农村科普模式不完善,推广力度小,专业人才匮乏,所以农业物联网规模化程度较低。
2.3 资金投入不足,政策体系尚待完善
南通物联网资金投入主要通过四类渠道,包括:
(1)省级农业信息化、园区建设等项目资金;
(2)市级财政对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奖励资金;
(3)各县市制定的对农业物联网应用的补助资金;
(4)农业企业自筹自主建设的资金。
近几年各类资金投入约有 300 万元 / 年,并在不断的增加。但目前政府尚未设立财政出资的支持重点技术研发、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广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基金。急需加快制订包括财税、采购、金融、投资、信贷、重大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形成成熟的农业物联网市场盈利模式。
2.4 智能化程度低,自主研发有待加强
目前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建设中大部分应用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如大田作物还未能达到病虫害智能诊断、杂草智能识别及施药;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中仅局限于水温、PH 值、溶氧量等水质基本参数进行监控,未能形成精细喂养及疫病智能诊断。且目前农业物联网中自主研发程度较低,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均不够成熟。如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严酷性等特征,我国农用传感器与 RFID 均面临着数据采集精度问题;由于农产品从田间道餐桌需要时时记录各种状态的信息,产生大量的数据,目前的存储算法保存这些海量数据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所以需改进目前的存储算法,降低存储成本;由于农业智能监控及管理是以农业生物为主体,故需研究更为精确的人工智能算法,以适应农作物畜牧多变的环境。这些问题均制约着农业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
3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对策
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 2 条经济带的“T”形交汇点,素有“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线”之称。独特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外向型高效农业的优势明显,特别是苏通大桥建成以后,标志着南通市农副产品与上海等大城市全面接轨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南通地域优势,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
3.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信息化技术、质量标准、市场渠道等多方面,触及的部门较多,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较为突出,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需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南通市物联网发展委员会协调各方面工作,建立部门联动制,按照政府主导、政企联动的模式,组织科研单位、相关信息技术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共同参与,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建立运行机制,明确应用模式
鼓励科研院校、高等院校、电信运营商、信息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按照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因地制宜、突出实效的原则,在大田生产、园林园艺、畜禽水产养殖、温室大棚等领域开展规模化应用,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技术链,实现农业物联网全面发展。同时,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纳入到农民技能培训规划中,开展直观、实用、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推广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3 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基础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特点,在当前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信息化市场运作不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信息共享;互联网+
当互联网发展迈入3.0时代,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北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建立农业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形成“万物互联”的统一体,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当前,河北省生态农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升级。在国内和国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发展[1]。国内外文献调研表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重于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监控实时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有关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等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共生、共赢、互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河北农业互联网普及利用调查情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确定“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了解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这里以河北省部分县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分析。调查了农户需要的信息类别、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碍因素等问题。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农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序列为:农业科技信息占调查人数的65.82%:农业政策信息占63.29%;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占调查农户的49.37%;第一手经网络的气象灾害知识所占比例为44.73%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在七种类型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互联网,占40.51%,其次是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干部,分别占27.43%和20.25%。
2河北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问题分析
依据以上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民需求分析、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需求分析、信息资源现状剖析,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带来的障碍,一方面因为公共财政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体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内容的障碍。首先,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因此需要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2.2解决方案
2.2.1技术上的农业智能化生产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2.2.2运营上的电子商务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过网民规模达6.49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调查显示:半数用户会在一周内多次访问电商网站;超六成用户会在购物时选择网购。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流通渠道,将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农业电商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必将催生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品牌农业将迎来绝佳机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现方式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如省“12316”设计结果模式如图3所示。
3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建议
一是完善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注重与国际科技情报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发展、独立经营的面向农业信息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真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信息数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三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2]。
4小结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我国城市农村各方面,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活质量。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在农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渐提上日程,重视引导农村网络发展,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对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所以当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开创农村互联网的新局面,使互联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
最早的网代表的蜘蛛吐丝织出来的蛛网,后来人们将人与人之间的看不见的联系成为网。网的种类十分的多种多样,有关系网,互联网等等。但是这些网都是指人类内部之间的,并没有人与物或者,物与物之间的网络,于是物联网应运而生。
一、物联网的概念
交际网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正如同它的名字所说的一样,物联网着重强调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当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很快,新的科技产品琳琅满目,新的科技理念目不暇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也产生了新的具有推进作用的新科技,物联网。物联网主要是运用现代高科技的互联网等技术,将传统的农业生产变得规范而且有序,同时将传统农业置于监控管制之中,将农作物的状态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给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互联网的重要任务是信息的交换,而物联网的作用则主要集中在信息方面的收集。任何事物经过物联网的录入,都能够准确它的定位,使人感觉清楚和明白。不同于文字或者画像中的苍白无力的单方面的表现,物联网中的事物给人更多的是更加具体,更加细节的认识。物联网通过对事物具体数值的监控,和对相关数值的分析研究,达到了精确测量的目的。科学是推动生产的重要动力,物联网更是推动生产的重要动力。物联网的发展展现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促进着物联网的发展。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一直采用重农抑商的策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业是中国立足的根本。在中国相比于传统的农业来说,物联网支持下的农业显得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使得农业产生了新的发展的道路。
二、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一)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如果说农业是中国立足的根本的话,种子的质量就是农作物立足的根本。物联网技术下,所有种子的品种,信息,数据被记录了下来。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观测哪种种子才能成长为更优秀的农作物。在现实生活的育种运用中,物联网还有许多其他的用处,通过有效的观察,可以人工培养,甚至于可以人工完成某些新型种子的培育。优胜劣汰,在种子阶段就做到选取最有的种子进行农业生产,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在设施园艺生产中的应用
在大街的街边,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有些草坪上有一个小小的洒水器,它的身边并没有其他人的操控,但是它却能够自动洒水,可谓是十分神奇。这个就是物联网在园艺设施上的应用。在物联网的控制下,并不需要人力来完成这个工作,只需要在物联网的系统中输入一定的数值,然后通过机械的操控,就可以达到精确把控的目的。这样做,既节省了人工费用,又防止出现了数据失误。
(三)在禽畜养殖化管理中的应用
除了农业种植业以外,农业另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就是畜牧业。那些整天嘈嘈杂杂的小动物,虽然每天都在说话,但我们并不能了解它们说的意思。它们身体出现什么状况,或者突发什么疾病,我们也不能做到很好的发现工作。这时候就是物联网大展神威的时候了,物联网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将这些小动物的参数都记录下来,一旦参数发生意外,在参数范围之外变化,我们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信息,这些小动物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
(四)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由于在养育,培育过程中,农产品的数据都在物联网上有相应的记载。这相当于每一个农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它的出生到死亡都有严格的记录。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可以随时查看这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其他不良情况,真正做到了从源头处把控农产品的质量。
(五)在资源调控中的应用
任何科学养殖,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也是用数据证明了自己的优势。在物联网技术下,所有的农产品数据都集中显示在物联网信息网中,物联网拥有最多的信息量。信息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决策的正确性。有足够多的信息支撑才能够得到比较正确的决策,所以物联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极大程度地帮助了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资源配置决策。
三、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提高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
对于信息的收集来说,信息的获得是十分重要的。而信息的收集,主要依靠物联网的感知和识别技术,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物联网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工作。在当下,由于物联网该方面并未完全成熟,所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加强信息传输和自组网络技术
由于物联网还属于一个较为新型的事物,所以的使用受众较小,网络的覆盖率也较小,这就使得物联网的网络版图较小。只有庞大的网络才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内容支撑,才能使决策更加的正确。
(三)提升云端计算技术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中,云的概念被广泛地提了出来,各种网络云盘占据了原本移动硬盘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云端计算技术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支持者,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云端技术使得一份资料变得移动起来,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查看有关的资料,而不局限于某台电脑。物联网的属性要求它必须在云端技术上下一定的功夫。
四、结语
无论是互联网技术,还是物联网技术,说到底都是为了我国的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各项技术中,创新求变永远是不变的必胜的法宝。物联网是我们科技技术上的一大步,但是如何将步伐迈的又大又稳,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和进步了。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为科技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秦怀斌,李道亮,郭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
[2]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
[3]戴起伟,曹静凡.燕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江苏农业学报,2012(05).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篇4
1.1畜牧养殖品种的转变优良的畜牧养殖品种是现代化畜牧养殖的关键,目前,我国的优良品种率占整个畜禽存栏的比率不断增加,各个地区均不断引进高质优产的外国品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化的品种繁育和推广体系[3]。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育种研究,繁育出适合当地特色、适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养殖品种逐步从土杂品种向优良品种转变。以猪为例,杜洛克和长白杂交模式以其体型优良、肉质鲜美、出肉率高、经济价值高得到养殖户和消费者的认可,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畜牧养殖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畜牧养殖处在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化养殖方式过渡的阶段。传统养殖方式是以农户为单位、规模小、品种多、人畜混居、混放混养的粗放型养殖方式[4]。从全国的角度看,我国的畜牧养殖方式仍然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就个别品种和个别地区看,养殖方式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畜牧养殖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育种方面,人们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本交方式,人工授精技术逐步推广,对加快猪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受胎率、延长种公猪的使用年限、防止疫病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饲养方面,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正逐步被科学合理的精细化饲养取代,精细化饲养根据畜禽不同的生理和生长阶段,采用不同的日粮配方,降低了畜禽饲养成本,提高了畜禽养殖经济效益。在管理方面,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管理和经营畜牧养殖各个过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养殖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人们能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日常管理,促进了畜牧养殖管理方式的飞跃式发展。
2物联网给畜牧养殖带来的变革
物联网的发展,给畜牧业全过程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畜牧生产在繁育、环境、饲养、疫病、质量追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物联牧场为代表的畜牧业,正朝着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物联牧场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2.1光温水气自动控制,生长环境精确模拟畜禽的生长环境对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养殖场都无法做到对畜禽养殖环境进行精确控制,因而无法进一步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物联网技术为畜禽生长环境的自动控制、精确模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光照、温湿度、气体传感器等采集牧场环境信息,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无线传输技术(WSN)和移动通讯技术,如蓝牙、Wi-Fi、ZigBee、3G技术等传输到服务器[5],应用程序将收集到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集合专家系统、畜禽生长模型等科学准确的计算畜禽养殖环境数据,然后将指令发往终端设备,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温度控制器、光照强度控制器、CO2发生器等)对畜禽生长环境进行精确控制,从而提供一个良好的畜禽生长环境,促进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6]。
2.2生长状态实时反馈,畜禽生长精细饲养畜禽在生长过程中,其个体的生长状态(如身高、体重、年龄、体温等)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针对不同的个体生长状态,采用适合不同个体生长的饲料配方,进行畜禽生长精细饲养,才能更有效的促进畜禽生长,进而提高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在物联牧场中,通过畜禽体征指标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实时搜集畜禽个体生理状态数据,并将数据及时传输到服务器,集合畜禽精细饲喂模型,对畜禽饲料配方进行科学配比,从而保证畜禽生长所需能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监测畜禽个体数据异常情况,将数据及时反馈给生产者,做到实时监测、实时反馈、实时处理。
2.3动物疫病实时监测,疫情预警严格控制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禽产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传染病,对畜禽养殖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动物疫病在发生前都有征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对畜禽个体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了解个体生长状态,传感器将畜禽个体的生理数据(如体重、体温等)通过传输网络传到数据库,应用程序通过监测数据库中的实时数据,了解畜禽生长的实时信息,并将畜禽生长信息与最新的畜禽疫病数据相对比,及时监测畜禽生长状况,对疫情进行严格控制。
2.4母畜数据实时传输,畜禽繁育动态监测畜禽繁育是畜牧业养殖的重要方面,在养殖产业环节中,占据着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RFID、二维码、传感器等采集技术的进步,母畜在期的各种生理数据都会发生变化,通过期母畜生理变化情况,科学地对畜禽进行配种和生育。以奶牛为例,期的奶牛,其活动量、步行数等都远远大于其他奶牛,通过对奶牛行为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奶牛的状况,科学预测奶牛时间,及时进行人工授精,保证奶牛产奶质量。在奶牛怀孕期,通过对奶牛身体状态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奶牛生长状况,保证奶牛顺利产仔。
2.5质量管理精确控制,产品溯源可持续化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影响,农产品溯源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物联网技术的进步,极大提高了农产品溯源技术的水平。在物联牧场中,以二维码和RFID技术为主的个体标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畜牧业物联网溯源平台已经基本完善。每一种物联牧场出产的产品,都可以通过标识在物联牧场的溯源平台中查到其产地、销地,并通过溯源系统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7]。
3物联牧场未来展望
3.1传感器技术将是物联牧场发展的关键在农业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中,感知层中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关键[8]。我国畜牧业物联网现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与其他行业差距较大。在畜牧物联网发展中,传感器技术仍然是物联牧场发展的关键,是否能研发出低成本、高精端、高灵敏度的传感设备,将直接制约物联牧场发展的水平。光照、温度、湿度、CO2、H2S等传统传感器和光纤、红外、生物等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将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3.2低成本、高效益的物联网设备将是物联牧场应用的主要途径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畜牧业,要将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利润回报率低,因此,在未来物联牧场中,研制低成本、高效益的物联网设备,将是物联牧场应用的主要途径[9]。将物联网应用层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相结合,已经成为农业物联网发展的特色,开发更适合畜牧业发展的物联网设备,将为畜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物流;电子商务;政府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11
1 我国电子商务下r村物流现状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农村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7.59%,而且据有关数据显示,农村的电子商务已开始兴起,虽起步晚,却呈井喷式的发展趋势。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农村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7714万,年增长率高达40.6%。根据阿里零售平台的数据:淘宝网(含天猫)发往农村地区的订单金额占全网的比例,从2013年第一季度的8.65%,上升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9.64%,在淘宝大盘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农村市场的增速显然更快。
但是,农村的物流状况不尽如人意,阿里巴巴副总裁、农村事业部总经理孙立军曾说:“物流方面很落后,尤其是从县城到农村这一段,建仓是很容易,但是如何打通,使其产品化并社会化,这是最难的。”在他看来,全国21个省份落地的120多个县域中,绝大部分当地政府配合程度很高,但也存在小部分的理解偏差,落实则困难一些。农村的物流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1月9日《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大点上也逐渐在农村布置服务中心。最近的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给农村电商发出了政策红包,重点强调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提出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以及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
本组课题旨在分析电子商务视角下的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及特点,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对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发展物流系统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2 研究地选取依据
2.1 邹平县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全县辖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5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9.6万(2015年),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经济已经较为发达,但农村区域依旧落后且当地基础设施远不及城市,尤其体现在物流方面。在经济发展以及互联网急速发展背景下,农村区域不断上升的网购需求与滞后的物流状况之间的矛盾便涌现出来,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法就显得尤其迫切。
从图1中可知,从2004年开始,邹平县的经济一直以较高增速增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增长趋势。根据统计学中的移动平均法,预估出了邹平县2016年及2017年的生产总值可分别达到728.934亿元、748.6808亿元,从近几年该地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这两个预估数据应该是偏低的,实际数据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数据以表明,邹平县比较大的经济基体以及较快的增长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这给多种经济形势提供发展的土壤,在这其中,电子商务就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形式。
2.2 邹平县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邹平县一直重视重工业发展,以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山东西王集团、山东三星集团等企业为主要经济支撑,即单纯集中于制造业,未紧跟互联网这辆经济快车。这种制造业与互联网之间某种程度的分离,利弊皆有。制造业的坚挺,能保持该地区经济增长而避免过多的经济泡沫,但是,在互联网大势下,纯粹的制造业必然会失去很多该有的利益。随着欧美国家工业4.0的提出,制造业与互联网联系日益密切,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而以邹平县现在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明显不足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变化。
近年来,邹平县开始积极调整改进,邹平政府出台《邹平区关于加快邹平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措施(试行)》,提出系列“重金”奖励措施。扶持措施包括,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各类经营主体,参与邹平电子商务园区(基地)和邹平电子商务楼宇建设。此举旨在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同时,全面实施跨境电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邹平县充分发挥鲁中运达保税物流中心的政策和平台优势,全面实施跨境电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政府此举即能顺应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又可以借此机会实现县内的产业结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依靠重污染工业的产业结构。
2.3 邹平县物流业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2015年初,邹平县四级干部会议把加快推进物流产业迅速膨胀作为六大工作重点,提出:深入推进物流产业迅速膨胀,全力实现发展短板新突破,进一步推动落实这一重点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邹平县邮政业务明显有所提高。
尽管邹平县经济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并且已邮政为代表的物流业发展势头较好,而由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居住点分散无规律、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电商发展受阻。据调查,邹平县内共有申通快递、圆通速递、EMS等45个物流网点,其中,除了EMS外,其余44个网点都明确表明所有村组都不派送。
随着邹平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化物流需求,从事物流业务经营的企业不断增加,现代物流市场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1―7月份,全县37家规模以上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20%。但从物流业发展现状来看,全县有道路运输经营业户5700家,车辆过百辆的只有13家,由于规模运量低、服务能力弱,导致大量物流业务外流。
3 物流业落后的影响及原因
3.1 物流业的落后对邹平县发展的影响
3.1.1 影响农产品的销售
农产品的季节性特点要求其销售过程必须快速,中国国内依旧延续的分散化经营模式,导致农产品在从农户手中流向市场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物流成本。在《基于线上线下的农村物流发展模式研究》这篇文章中,有明确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交易模式已趋近成熟。而电子商务交易中较小的订货规模、每天增加的订货量、频繁和每天如一的物流以及要将产品送到顾客家中,要求线上交易必须依赖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来完成产品投递,现交易。根据最新数据,邹平县2015年农业发展状况如表2。
尽管农业产量相对稳定,但售卖方式相对传统单一,将粮食卖给收购者,收购者将其输入市场。繁复的中间商导致农户收益明显减少。最终导致市场上农产品价格高,而农户的实际收益却没有增加。究其原因,在于农村没有完善的物流体系,农产品无法直接输入市场,物流的落后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信息的闭塞。在中国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农业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既顺应建设新农村的潮流,同时利用科技创造新的农产品售卖方式。
3.1.2 导致购买农资成本增加
现在农民多通过小规模的商贩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由于物流线路单一,商贩很容易与物流商达成一致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合作模式,而农民就无法通过直接向厂家购买,农资产品通过层层传递、各级利润的层层叠加,以高昂的价格到达农户手中。而构建完善的物流网络,即使农户无法直接联系厂家,也可以通过线上货比多家,了解真实的价格,完成交易。较为完善的物流网络显然会大幅提高农村的利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3.1.3 影响线上购买
经分析调查问卷,有超过80%以上的人在网购上的花费都在300元人民币以下,这表明他们的平日的大部分的花费都是在线下完成的。
而对农村点上物流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仅有16.67%的人对其表示满意,大部分人认为物流服务一般,导致对网购的需求下降。
3.2 目前物流业在当地发展空间不足的原因
3.2.1 农村居住地无规划问题
农村的房屋、道路一般都是在无规划状态下建造而成,居住地大多杂乱无章,这导致构建物流网络困难增加,也是大多数快递公司不想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的原因。现实中,农户却没有挂门牌号的习惯,到农村找人都是要通过名字来进行辨认,这也成为快递的发展的受阻原因之一。据我们调查,71.88%的人认为,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3.2.2 政府没有足够重视
虽然官方有关于农村物流发展的政策与计划,但在物流方面的资金投入却未得到落实。在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政府对农村地区的物流网点建设的支持非常小或者没有支持。在我国,一个尚待发展的行业若缺乏政府方面强有力的支持,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尤其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4 物流业的改进
4.1 政府方面政策建议
4.1.1 集中物流
在农村地区,物流运作的核心问题在于加强农村物流的组织化程度。以上提到过,阻碍农村物流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居住地的分散、无规范网络系统。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分散变为集中,在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物流公司创造条件,让其摆脱顾虑设立物流站点。在受访人中,大多数人更希望经营者提供场所,而收发快递则由村民自己完成。
4.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邹平县政府应将物流方面的投入计入政府预算中。经实地考察,发现在邹平县的农村区域,由于道路年久失修,对正常的通车造成了阻碍。道路的修建就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
较城市而言,农村的信息接收度略低,而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业,信息业作为现代物流业的基础保障,需政府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
邹平县农村占地面积广大,物流成本与距离远近是正相关关系,路径优化的方法可参考Dantzig在1959年提出的旅行商问题的数学规划、Clarke和Wright在1964年提出的节约法、Gillette和Miller在1974年提出的扫描法。
4.2 电商自身发展自营物流
4.2.1 自营物流
随着物流在电子商务中所占比重增加,各大电商(如京东,天猫,当当)都开始发展自营物流系统。目前而言,自营物流系统无论在速度还是在成本上都有比较大的优势,客户满意度较高。那这一系统同时就应该运用农村地区,消除外包物流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自营物流既能保证成本的缩减,同时能及时掌握农村地区的需求,即时信息的掌握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无疑是取得了先机。
4.2.2 以当地信息为参考,构建自身物流网络系统
首先,企业最好与当地从事过物流业的人员合作,因为首先他们对本地的地域环境非常熟悉,能够较好的掌握村落的分布状况以及各地的道路情况,这样就避免了企业自身调查所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成本,同时能较为准确合理的在当地构建小的物流系统。其次,与当地人员合作能够增进企业与村民之间的信任感,减少初入市场的阻力,为其进入农村物流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4.2.3 信息的即时获取与输送
企业要与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及时了解相关信息。随着政府对电子商务及物流的重视以及邹平县自身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县政府必定在政策上为相关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帮助或资金扶持。在邹平县,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复杂的历史原因以及地域的广阔性,信息的收集与传送会存在难度,企业与政府合作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在及时获得当地信息的同时,能够与政府完成信息的交换,为其自身在当地的发展争取好的政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利晓.影响我国农村物流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5,(03):6872.
[2]刘利猛.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与物流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04):208210.
[3]胡愈,许红莲.现代农村物流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8588.
[4]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农产品O2O框架及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825.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产业升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56
1引言
互联网对国民经济发展、企业经营状况以及个人生活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近几年来“互联网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极大关注[1],推动着各行业快速增长、优化和产业创新,一种新的“互联网+”经济生态逐渐形成[2],强调实体经济中的各行各业都需充分利用互联网而提高竞争力。“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它主要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3],从而达到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来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近年来“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主要利用互联网具有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以及加强对农业产品质量的控制力的优点,同时打开农产品的供应渠道、销售渠道和流通渠道,使农产品的产、供、销三位一体紧密联系起来,继而有效改善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产品质量和销售收益。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模式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大量的农产品生产者正在利用互联网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运营模式,利用互联网本身所固有的收集信息的优点,汇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信息,例如农产品供应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销售信息,同时由于信息专业化分析的出现,互联网还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以及运营决策方面的咨询。目前,我国国内有超过3万家农业类网站,而且从这些网站中已经衍生出综合型、专业集成型、研究分析型等不同类型的经营网站,同时农业生产呈现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除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次级行业分开之外,每个行业区域内部也正在实现专业化生产与销售,例如高粱、土豆、鸡、牛、猪等专业化的销售网站相继出现。
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范围广、开放性强、信息集成、远程控制、信息数据庞大且有快速处理分析等技术优势,“互联网+农业”不仅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4],使得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最新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同时精细农业也得到极大的促进。相较于最初的种植和养殖基地,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或养殖基地,养殖场的负责人只需要打开电脑就能轻松地控制牲畜的饲养和清扫工作,种植人员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轻松地了解到自家种植基地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加速对由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持的农产品种植、园艺、畜禽养殖、产品流通以及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建设,将会有效地解决困扰我国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安全监控以及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问题。互联网为农产品提供了新的销售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让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充分对接,使得农产品盲目生产得到减少和生产者的销售视野得到扩大,从而能够有效地对抗市场存在风险。“互联网+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方式,在互联网对农业的渗透过程中,互联网将会逐渐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最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的农业销售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生产―销售”,这种营销方式通过分析现有数据,确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按照消费者的需要去安排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的营销,从而让农产品在现实中不再卖难得到初步的实现。
互联网从生产环节、经营环节、管理环节以及服务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生产环节,其重点是运用与农业有关的农业物联网利用示范工程,该工程能蜃畲蟪潭鹊厥迪峙┮瞪产的智能化水平、精细化程度以及自动化,扩大应用规模,从而降低使用成本;在经营环节,重点是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中的发展,整合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在管理环节,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完善以及构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体系,继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服务环节,需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满足农业生产者和销售者对信息的需求[5]。此外“互联网+农业”还包含许多生产要素,例如土地、农业资源、技术、科技、人才、资金、数据等。最后“互联网+农业”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即是产品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拓展。每个领域对“互联网+”的需求都不尽相同,各行各业都需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总而言之,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的计划与实施,最基本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2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互联网对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下面将会简单地介绍互联网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1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互联网具有传播范围最广、信息数据庞大、开放性强以及交互性沟通性强等优势,只要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信息发送到网上,互联网就会自行地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处理[6]。广大农业从事者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地查询到自己所需的农业信息。由此可见,使用互联网能够极大地调动农业资源的整合效率,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22提升农产品销售模式
在互联网的出现的基础上,为农产品的销售拓展了新的销售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运营成本,提高销售者的收入。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者网上农产品专业运营连锁店,这样产品所有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家的农产品进行宣传和销售。目前,电子商务在农村正在迅速开展,电子商务为我国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缺乏、物流困难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23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拥有自己独特的信息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相关信息。农业人员能够从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然后在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此外,有些在农业经营领域获得成功的农业人员可以将自己的成功的经验或者是秘诀传到网上,对其他农业经营者而言是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总之,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我国农业人员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和资料,继而从多个角度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水平。
24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
受到各区域的自然状况以及当地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通过利用互联网恰好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通过各种无线传感技术,可以分析农作物现在的生长状况。
3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难题,例如农业信息平台的匮乏,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农业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网络营销平台的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31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缺乏
农业信息平台对农民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人员来说是信息以及获取所需农业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农业信息平台是否完善会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农业信息平台并不健全,而且我国农业信息平台上的农业信息并不全面,对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来说,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此外,农民在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所以后续的农业生产运营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32互联网农业基建设施不足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互联网技术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及销售中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由于我国国内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大部分区域的农民以及相关人员并不会使用互联网,甚至有些地方还不知道有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除此以外,由于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水平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相对较低,各种智能设备并不能够全部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得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发展较为缓慢。
33互联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为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增强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方面的知识;二是采用高端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就目前我国的国情而言,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少且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型农业生产和销售方式的能力较低,无法将农业知识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而推进我国农业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
34网络农业营销物流平台滞后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并不完善,许多产品都找不到适合的销售渠道,从而阻碍了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导致农产品因推广和销售不及时而贬值。此外存在物流公司与网络农业物流信息平台连接不当,导致农产品不能及时送到客户手中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会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会给农产品经销商的信誉以及销售产品的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4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措施探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互联网+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所以本文将针对上述提出的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41强力推进网络农业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网络农业平台的建设能够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但前提条件是我国的农业发展部门需要对农业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网络体系,为农民提供获得信息的平台。此外,农业发展部门还需要优化国内网络环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构建网络农业平台的过程中,同时农业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网络农业平台的宣传程度,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使农民以及相关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建设过程并主动在网络农业平台上与农业相关的信息。
42加强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国家需要加大对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其次需要增强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同时运用新技术设备,为我国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43努力培养网络农业技术人才
为了我国促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出在网络技术和农业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人才。为了培养此类人才,国家需要鼓励更多的大学开设与农业以及与互联网专业相关的课程加强此类教育,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需要传授农业以及互联网发展历史和原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向他们展示“互联网+农业”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互联网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并利用它促进未来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4全力支持联合经营(例如网站和农场)
利用互联网有关的人员加快和完善我国农产品运营渠道,依靠互联网形成产、供、销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促进“互联网+农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农业生产者间需要多方合作建立起农业合作社、农家乐或者是家庭农场,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农户需要加强与农产品加工商之间的联系,农户通过农场品加工商将原来的农产品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商品,从而提升商品价值[6]。其次,我国政府需要鼓励互联网营运商积极主动地建立农产品销售平台,实现产品销售网络化,同时农产品经营者需要增强与网络销售网站以及物流运输公司的合作,实现上线下单与下线配送一体化过程。
产业化公司向互联网转型要注意避免两个极端:第一个避免把电商公司做成传统企业;第二个不能轻易一步迈进纯粹互联网的氛围。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在融资、烧钱,但产业公司不能这么做,要想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怎么借助互联网把优势做大,而不是纯粹烧钱。“互联网+农业”,犹如小马过河,只有不断实践摸索,才能走出概念的喧嚣。
5结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国的“互联网+农业”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许多的问题,此外农业现代化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因此,我国各地方的农业发展部门以及相关农业人员需要依据各区域的实情,担负起本区域农业发展的责任,同时采取积极的发展措施,以扭转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我国的“互联网+农业”这不仅仅能推进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而且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46-160
[2]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3]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4]林海互联网是什么样的思维[J].品质,2014(4):85
[5]张亚勤互联网物理化的三个维度[EB/OL].(2016-07-21)[2016-07-27].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727/01/21625579_487625990shtml
[6]小宁互联网能够改变农业吗?[EB/OL].(2013-08-15)http://wwwtmtpostcom/498703html
[7]仇培林,马存斌,王子灏“互联网+农业”推进普惠金融的方式及可行性研究[J].中市场,2016(16)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生产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 )01-0072-03
农业作为广西涉及就业人口最多的第一大产业,其整体的现代化技术、管理、经营水平还较低。历史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分产到户,当前的土地流转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到我区地形地貌相对复杂,山地丘陵较多,山多地少,耕地分布分散,这些都会对农业集约化生产造成进一步影响。在工业、服务业都得到极大发展的当下,农业相比而言,发展速度仍然较缓。鉴于事物的两面性,在处于相对落后的同时,必然也蕴含着极大的未来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总是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如何站在现今科技发展水平上,构建我区现代农业,是眼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其中,以构建有效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来激励相关参与者,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将是一条必由之路。
物联网是近年发展出的新兴产业,它对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大的推动整合作用。从根本来说,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核心价值所在,适逢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加强具有广西特色的农业物联网应用领域研究,大力推行物联网这一新技术体系,推动产业链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腾飞的发动引擎。
农业物联网基础概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其概念被首次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希望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都能进行广泛的信息交互。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想见,人类能够对地球上的众多事物进行管理和控制,管理和控制的范围和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其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采集、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精准化服务,提高管理支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随着物联网的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它与农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将在农业精准生产、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社会管理、农业信息服务、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等方面大显身手。
广西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广西在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条形码识别的农产品溯源和精准农业等方面。南宁市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南宁市金穗公司打造了占地4000hm2的大型香蕉标准化种植园区;广西农垦源头农场柑桔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金光农场采用了全球卫星定位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实现远程数据采集、控制等精准农业技术,为科学准确的作物浇水、施肥提供实时环境信息,有效地节约水、肥、农药施用量;钦州市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根据土质进行针对性地施肥,从而有效减少化肥使用,增加收益;武鸣、宾阳等地养猪户也建立了现代化养猪场。目前,在中成药物生产、种植领域的追溯系统也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和投入建设。但总的来说,物联网在我区农业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集中于数据采集和简单环境控制上,其智能化的程度并不高,带来的效益提升还很有限,本地配套的生产与服务型公司也缺少,与国内外成功案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作为农业的重要省份,提升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水平,对广西发展绿色农业,进行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开展集约化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存在的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农业物联网的研发和制造以及核心技术装备仍较落后,与国外先进国家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应用模式研究和应用创新不足,导致企业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在应用未广泛铺开之前,生产和长期研发投入均不足,大部分产品仍处于试生产阶段,很多项目只能采用进口设备和元器件。同时,由于农业物联网所处应用环境的恶劣程度甚至超过工业环境,在能保证稳定可靠地长期运行的情况下,这就要求必须要有更先进的材料和更高水平的生产工艺,才能生产出稳定性高的传感器。在这种状况下,农业物联网项目的实施代价较高,与农业生产带来的增量相比,难以摊薄成本。兼之广西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效益难以体现,面对物联网设备高昂的价格,个体农户采用物联网技术缺乏积极性。
长效运行维护缺乏配套机制
由于物联网是新生事物,我国面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技术服务站、农机服务部门,不能承担物联网的应用维护,在农业物联网尚未大范围铺开之前,县乡也缺乏相应的服务型公司,这就使得即便采用了物联网设备的农户,也面临着将来缺乏懂技术的维护人员,以及维护成本高昂等诸多配套性问题,一旦系统发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农产物联网产品种类多、生产厂家不一而足,单纯依赖厂家提供维护是极其不现实的,除非特大型规模的项目,否则任何厂家的触角都难以深入到各县乡去。因此需探索一种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建立本地化的服务型共享平台,逐步完善服务配套机制,才有利于物联网系统的采用实施和长期效能的发挥。
农业物联网专业技术队伍人才培养尚需时日
国内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等院校目前刚刚开始有毕业生,人才培养还需要一个成熟期。一方面,高校在专业的积淀上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才培训单位和用人单位,反复互动,相互推进才能走向成熟,包括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等等。另一方面,刚刚毕业的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其学校知识真正转化为工作能力,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必然存在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就农业物联网而言,要求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电子、通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基础的农业生产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甚至于还要掌握一定的自动化、安装、土建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胜任农业物联网方面的相关技术工作,解决基层问题。这些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发展对策
迅速降低核心设备成本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与工业用传感器常常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不同,农业用传感器一般都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要承受一年四季各种恶劣气候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农业初级产品低附加值的特性,一般农户不可能采用价格过于昂贵的物联网设备。为此,需要投入一定力度开发适应自然暴露环境的农业物联网专用型传感器,以期降低成本,推动应用,并满足长寿命、高可靠性要求。这在行业发展初期,可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予以一定力度的支持。除此之外,农业物联网在电源系统、通信系统上,也存在户外暴露、地域分布广、网络不能完全覆盖的问题。为此,在电力供应上,可引入风能发电、光伏发电单元等智能电源系统,以实现能源自给。在通信方面,结合当地网络覆盖的情况,以及终端传感器节点的分布状况,灵活采用Zigbee、Bluetooth、WIFI等通信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注意通信模块的规划,可以有效降低组网成本。
精简实施方案,形成精炼且可扩展的系列方案
经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由于农业生产资金来之不易及农民固有的“只看眼前”的思维习惯,他们往往不愿意或没能力,把资金投入到农业物联网建设之中。因此,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必须针对具体的用户制定出经济合理的实施方案。例如,在室外的池塘养鱼,就不需要像在室内养鱼一样布放很多的温度传感器,因为即使温度有所变化,用户也是无法调节温度的。因此在建设初期,可主要考虑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去设计实施方案,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可针对种植、养殖等的不同分类,甚至同一分类的不同精细层级,都形成一个可供农民选用的农业物联网实施方案。在细分的基础上,有利于农民的科学选择,避免过度的投入及浪费,使得眼前投入所取得的效果能明确显现,从而增进农民使用物联网设施的意愿。为此,农业物联网产品供应厂家也应着眼于长远,不宜采用高利润率模式,而应考虑“薄利多销”模式。与此同时,应做好物联网系统产品设施之间的升级扩展方案,这些方案要具备前向兼容性,以避免由于升级而造成对以前投入的淘汰,否则农户进一步采用物联网产品将会有思想上和经济上的顾虑,从而也会造成对整个产业应用发展的影响。
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农业现代化向着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这一思想逐渐为社会广泛接受,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在给用户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农业物联网设备及技术服务需求。但目前本地区缺乏农业物联网设备生产及销售企业,广西只有为数不多的生产滴灌设备及初级物联网设备的企业;缺少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公司;能够同时提供设备及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服务的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就更少了,这大大地限制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广西的大范围推广。
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制定出适合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建设农业物联网生态产业链当中。催生出一批有实力的能够为终端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企业,为用户提供资金及成套的技术和服务,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最终实现共赢目标。为农业物联网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催生出一批农业物联网服务企业,推动广西的农业物联网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
除此之外,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是“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这样一个产业的新兴,也为广西大力发展这方面的工业产业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在与物联网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生产研发领域。结合区情,扶持适宜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并通过农业发展产生的对农业物联网产品的旺盛需求,反过来带动广西农业物联网工业企业的发展。
建立多方合作,共负盈亏的现代农业合作模式
利用现有农业局、供销联社、以及农垦、农机部门在农村长期工作积累下来的资源优势,带动农户及农业生产、流通、物资供应、农村社会建设管理等领域的企业,建立多方合作,共负盈亏的现代农业合作模式。譬如,可充分利用供销系统“零公里”(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传统优势,大力提高供销系统在新兴的农业物联网产业方面的服务能力,为终端用户提供有别于传统农资、农产品供销的农业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农业生产力并促进农民增收。再如,还可以在一些具有实力的大型农场中推行物联网的应用实施,并建成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内可给农户提供直接的参观咨询、培训学习等服务,让农户亲身近距离体验到实施物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并对如何结合自身的具体应用有个明确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广泛深入实施。通过以上诸多部门、企业通力合作,从农村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到农业产生过程,进而到农产品流通销售环节,再到新农村建设等诸多领域,都可借助现代农业物联网科技发展的力量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建立产学研结合,多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高校及涉农行业的合作,培养出既精通农业生产、流通知识,又掌握物联网技术的跨学科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农业物联网人才培训模式,面向物联网的应用创新特性,尤其突出培养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强、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以及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互相补充等方式来进行农业物联网人才的培养,以使农业物联网人才队伍得到快速补充和提升。同时,可借助一些项目工程,加强高校面向农村的社会服务能力,依托高校的力量,对农技人员以及普通农户进行农业物联网相关知识的培训,为广西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适当加强对农业物联网这类新兴产业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力度,更新社会观念,让农民不再着急于脱掉“农”帽子,引导学生专业选择和就业倾向,不要望“农”生畏,而是立足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看到广西未来农业的广阔生机。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农村电商;痛点;教育孵化;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农村”、“双创”等概念的普及,政府对农村电商的重视、电商巨头的纷纷下沉,农村正在被电商所改变,农村电商的发展又影响着城镇居民的生活。
农村电商是相对于城市电商而言的,即与“三农”相关的电子商务,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的农产品如何通过电商卖出去;二是如何通过电商将日常需求的商品通过网络卖到农村。
一、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随着电子商务在一二线城市市场的趋于饱和,农村电商俨然成了行业发展趋势,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网民数量的攀升增加了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农村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增长速度是城镇的2倍。农村电商市场保守估计约有10万亿元的市场,农村电商注定将成为下一个电商巨头争相抢夺的市场。
二、农村电商发展的痛点
1.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农村地区高等级公路数量不多,很多道路仍为田间土路,道路状况差,难以有效构成完善的网络交通;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普遍落后,农村宽带普及率低,速度慢资费高,安装费用高,甚至大部分农村存在连不上网的问题。
2.用户习惯尚未建立
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很低,网购、电子支付等概念对农村居民来说还十分陌生,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来说甚至都没有网上银行,他们宁愿到小卖部或集市消费,也不愿网上购物;缺乏电商理念和互联网思维,对电商的理解还停留在开网店层面,离真正的电商概念还有很长路程,这是电商推广的一大障碍。
3.人才问题
任何的行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建设,但对于贫瘠的农村来说,农民为改善生存状态进城务工,尤其是一批熟悉互联网的年轻人往城市迁移定居,农村“空心化”的问题突出,很多农村多以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农村电商发展面临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既懂种植养殖,又能经商,还懂电商的复合型人才的困境。
4.标准化和品牌化问题
农产品不像工业产品,产品标准很难统一量化,现在网上销售的农产品主要是地方特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包装缺乏统一的要求,土质的污染、农药的滥用、残留和超标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安全;农产品在运输保鲜的过程中添加甲醛等有毒的防腐物质,危害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网上销售的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意识弱,品牌性的农产品少,商家陷入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5.物流配送问题
尽管电商巨头在斥巨资打造物流生态体系,但仍然无法很好解决乡镇“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域辽阔,分布较散,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快递数量或许也不过寥寥几个,无法覆盖到广泛的农村地区,如何实现物流资源的集中利用,降低物流成本是农村电商物流争夺的焦点。农产品容易腐烂变质,对冷冻连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而物流技术落后也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块重要板块。
三、农村电商的解决对策
1.改变农村居民观念和购买习惯
要破解农村用户习惯尚未建立这个难题,首先联合银行机构,宣传推广银行卡的普及,培养农民使用网上银行的意识,提高使用率;其次要让农村居民真实的感受到网购带来的好处,通过网购可以让他们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更能把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再次通过墙面广告宣传、建设农村电商体验店的形式,让农村居民对网上购物不再陌生,让网上购物成为他们购买商品时的重要渠道。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大型农电商务平台
政府一系列帮扶农业举措的落实,十三五规划中“实现村村直接通邮”的工程计划可基本解决农村公路建设的难题;政府配合当地电信部门加快互联网的普及工作,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持续提高农村宽带普及率;政府加强对农副产品电商平台的发展给予扶持或补贴;由于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当地可建立中小型农副产品企业,企业对接农户指导农户种植,再与电商企业深度合作,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3.通过教育孵化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发展农村电商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应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商从业者从返乡创业,鼓励电商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财政上给予补贴和奖励。地方政府可成立临时部门,向农民宣传电商知识和理念,教给他们网上购物和网上开店,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和增长机制,依托高等院校、电商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筹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和创新孵化基地,扶持农村电商创业,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发展,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服务于三农领域的新农人群体。
4.加快农村电商品牌化建设
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仅靠价格战,农村电商很难发展强大,应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在销售过程中将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精选出来,重点宣传推广,打造成品牌,以品牌博利润,避开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在品牌管理上,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并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使消费者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设备实时监测农产品的种植和管理,让他们吃的放心安心。
5.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现在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增加快递网点布局,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配送效率。现在的电商巨头纷纷下沉农村,竞争加剧,本土物流企业应整合资源,寻求差异竞争,必要时开展合作共赢。农产品本身是季节、地域性非常明显的商品,企业应不断优化冷冻链物流技术,力求用较低的成本提高更优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浩.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研究[J].南方农机,2015,01:94-95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篇9
物联网即一种巨大智能网络,具体来说,就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系统以及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把具体的物品和互联网实现连接,然后实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换,对农业信息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并且管理。农业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把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利用物联网技术融合、处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再进行智能化操作,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过程监控、科学管理,以实现即时服务。
二、物联网在广西现代农业物流中的应用现状
与国际形势相适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农业生产多个方面如农产品溯源以及精准农业等诸如这些现代农业物流中也开始引入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如依托物联网技术,省会城市南宁市已经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的试点。如广西牛博物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广西成立最早的农业物联网企业,在山西太谷2万亩的红枣基地、百色澄碧湖上千亩的芒果基地,用物联网技术监控均获得成功,两个基地的农产品均成为国内同类最优;其它城市,如梧州、凌云也已开展了一些信息管理试点项目,如无公害蔬菜、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在这个追溯体系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电话或手机短信,方便、快捷地扫描获取柑橘运输车辆以及柑橘的信息,并实现快速放行。当前,为了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多项农产品在其生产和流通环节都已经开始使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借此技术建立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档案。RFID技术推广应用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该技术毕竟属于新兴技术,其价格尚且偏高。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以及需求的增加,RFID技术也正在逐步走向寻常百姓,实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今后,在广西物联网农产品溯源技术中,RFID技术将会是主流应用形式。再如有些市实施了卫星定位配方测土施肥。在计划施肥中,就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减少投入即增加收益。如金光农场就实施自动化控制,还应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采集和控制远程数据,所有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的包括温度、风速、风向以及蒸发量、日照辐射量等在内的数据都会被精准采集到,从而有助于土壤中水含量的测定,在对作物进行浇水、施肥时,都可以及时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借助于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有效节约水、肥以及农药。
三、智慧物流: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物流的结合
1.物流网在广西畜牧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随着广西农业生产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水产畜牧业也稳步发展,但与其生产相比,其质量安全水平仍然比较低。而且,和畜牧产品质量的国际通用标准要求相比,广西的畜牧水产的质量安全仍有较大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迫切需要在畜牧养殖过程及其物流中引入现代技术。而物联网可以使这一想法变为现实。如可以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植入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为每头牲畜建立档案,并且设置相应传感器,并适时监测建立档案的牲畜体征,准确感知其生长发育状况。此外,还可以依托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对牲畜的投料喂食的智能化。也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不同需求,在线采集、处理和传输水质环境的参数。信息处理平台还可以实现对增氧设备和饲料投放设施的智能控制,对它们的增氧或喂食也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通过这些现代物联网技术,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就可实现及时预警。
2.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前景
广西是水果之乡,这里的特色水果很多,如荔枝、龙眼、芒果、香蕉等,大多保鲜期短,鲜嫩易烂。在运输过程中,借助物联网技术,不妨利用CPRS、WCDMA等2G或3G等技术,可在农产品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定位及温度、湿度等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可实时地向调度中心传递运输车辆的相关信息,有效降低农产品运输的损失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运输车辆及货物的快速识别,有效防止伪造和涂改通行证,同时也可实现远程运输。
3.智慧物流: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物流的结合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信通 云计算 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39-02
1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对于农民而言,其需要价格低、信息及时、质量有保障,具体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如农资信息、农产品栽培、畜牧养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资及农产品买卖信息如产品价格信息、就业信息等。政府和涉农企业也希望通过农业信息化增强时效、降低成本。
2 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当前,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农村信息化平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以“农信通”、“农科在线”、“信息田园”平台为依托,开展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已实现一定收入规模。
其中,“农信通”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信息化服务,其业务基于手机移动终端,通过短信、彩信、语音、手机上网、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的产供销、农村政务管理和农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等信息化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保障农务畅通、方便了解民生信息,从而解决农村“数字鸿沟”,推进农村信息化。图1是肇庆特色的政府主导、企业助推、媒体宣传、渠道互动四合一的信息化田园运作模式。
以肇庆移动公司为例,其12316非值守无线专家系统,该热线提供人工以及自助语音服务,内容包括:三农政策咨询、接受投诉以及处理、专家咨询、农产品市场行情、病虫害预报与防治、种养技术等。其系统方案如图2所示。
尽管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立农村信息化平台,但是其服务水平和层次还难以充分满足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的需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对深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新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方式获得所需服务。中国三大运营商有自己的云平台,中国移动“大云”、中国联通“沃云”、中国电信“天翼云”。运营商可在自己云平台上建立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而言通过按需使用,运营商通过虚拟化、云调度等一系列技术的运用,从而减少减少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并惠及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的,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挖掘、地图搜索、视频会议、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更高层次的服务。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就是万物都接入到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联网,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物联网技术可通过3G手机或电脑对农业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信息进行远程监控;也可对自然灾害、农业运输车辆等定位和视频监控;用户可通过3G手机和电脑实时对粮库进行温湿度监控,还可对农产品加工阶段,对绿色食品的加工监控、乳品的溯源、出口农产品的溯源及交易跟踪等。未来的农业在以移动通信为承载网络的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将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以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对于运营商深化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前景展望。未来三大运营商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李小娟,钟蔚.农村信息化需求分析及运营商发展思路建议[J].信息通信技术,2012(5):18-21.
[2] 胡文岭,张荣梅.浅议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76-78.
[3] 崔文顺.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2012,2(1):40-43.}
纵览农业发展,请关注国科农研院作者:三维融创(梁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正逐渐兴起。智慧农业整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将农业生产和管理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农业的出现,标志着农业进入了数字智能化时代。未来,智慧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智慧农业是指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和优化资源利用的农业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联网化,打造高效、可持续和安全的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背景是现代社会面临的许多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智慧农业利用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机遇。与传统农业相比,智慧农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精确施肥、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保障食品安全。智慧农业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智慧农业提供了更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案和营销途径,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农业业务。同时,智慧农业也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升级和优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带来了诸多机遇。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智慧农业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智慧农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和提高食品品质。智慧农业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智慧农业使农业生产实现数字化,使得农业生产数据更加准确和及时,农民能够更好地进行生产决策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收益率。其次,智慧农业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过程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的风险。此外,智慧农业还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从而减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此外,智慧农业还能够加强农民与资本的联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转型升级。最后,智慧农业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和提高食品品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同时提高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价值,促进人们健康饮食。综上所述,智慧农业具有多方面的目的和意义,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3 研究方法和思路: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常是作者在撰写文章之前考虑和确定的。研究方法通常指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术,例如实验、调查、案例研究等。而思路则涉及作者对问题的认知、分析和解决途径的思考。在撰写文章时,研究方法和思路是相互作用的,作者的思路会进一步影响选择何种研究方法。例如,当作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问题或现象时,他可能会选择进行实地调查、实验或案例研究等方法来帮助收集数据和证实假设;而当作者更侧重于分析某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或影响因素时,他可能会选择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方法。在文章中,作者会分享他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解释为何选择了这样的方法,并为读者提供足够的理由和证据来支持他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对作者采取的方法和结论进行评估和分析。二、智慧农业的概念和特点2.1 智慧农业的定义:智慧农业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通过收集、分析、利用和共享大量数据资源,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它涉及领域包括精准农业、智能化装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旨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2.2 智慧农业的特点:1. 数据化管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数据化管理,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病虫害情况、气象变化等数据。2. 精准农业:通过分析农田土壤、作物营养需求等信息,采用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喷药等技术,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3. 智慧农机:应用无人驾驶、自动化等技术,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农民劳动生产力。例如智能收割机、自动驾驶拖拉机等。4. 绿色生产:采用无污染、无化学农药、无公害的生产方式,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例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5. 农业供应链管理: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农业供应链平台,实现农产品的全程跟踪、溯源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6. 定制化服务:根据农民和市场需求,提供农业生产咨询、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一系列定制化服务,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三、智慧农业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3.1 农业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农业物联网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数据支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智能化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和应用系统集成技术。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通过传感器可以读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土壤温度、湿度、PH值等,执行器可以实现根据实时数据调节控制农业生产设备,如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通信网络技术是保障农业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农业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卫星网络,实现从传感器到数据中心的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是农业物联网实现高效决策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提供实时决策支持,以更好地把握农业生产的方向和策略。应用系统集成技术是农业物联网的集成利用技术,将上述技术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物联网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并实现智能化管理。3.2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智慧农业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环境数据监测:利用各种传感器收集农田的环境数据,如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质量等,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这些数据上传至云端,并进行分析,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2. 农田设施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各种设施,如喷灌设备、温室、养殖场等,实现智能控制,精确地控制温度、湿度、灌溉量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降低能耗。3. 农产品追溯: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的追溯管理。通过对农产品产地、生产过程进行实时、持续的监测和记录,在农产品流通、销售过程中,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并帮助消费者了解农产品的来源和质量。4. 农业机械监控: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实时监控,对机械的状态进行预测和维护,防止机械出现故障,降低维修成本,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5. 智能养殖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测养殖场的环境数据,掌握动物的健康状况,根据数据分析,提供科学的饲养方案,提高养殖效益。总之,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精准种植、高效养殖、科学管理,并提高产出和效益。3.3 智慧农业中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农业现代化、高效化、可持续化的需求不断增强,物联网技术将在智慧农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向:1. 多元化的智能传感器:未来的智能传感器将更加多样化,并且不仅能够感知环境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还可以感知土壤营养、水分含量、盐分浓度等更加细致的指标,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农作物。2. 精准化的农业管理:物联网技术将可以根据各种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智能判断农田的情况,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精准化的农业管理,包括农药施用、灌溉、植物营养调控等。3. 自动化的农业设备:未来的智慧农业将更多地依靠自动化的农业设备,这些设备将具有更高的智能和自主性。例如,无人驾驶拖拉机可以根据传感器和地图数据自动行驶,并且根据作物情况自动施肥。这些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效率。4. 生态友好型的农业管理模式:未来智慧农业将更加注重生态友好型的建设,包括控制土地利用与海水养殖,创造适合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以及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总之,未来智慧农业将会更加科技化、便利化、高效化,人类也将享受到智慧农业所带来的丰富的农业产物,以及更好的环境友好型生态系统。四、智慧农业中物联网技术的例子4.1 农产品溯源系统: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农产品溯源系统中,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标签、读卡器等设备,实现对于农产品生长、采摘、运输、加工、销售等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记录。以李子为例,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记录并追溯李子种植、施肥、浇水、采摘、运输、销售等所有环节的信息,并通过区块链等技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性,从而确保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利益得到保障。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多个层面的监控和管理,例如:- 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养分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和调节,以保证优质李子的生长。- 采用智能灌溉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作物利用水分率,减少浪费。- 通过GPS、RFID等技术,对于李子的产地、生长过程、采摘、运输等进行精确追踪,从而保证其溯源可追溯。- 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将产品信息记录在不可篡改的账本上,从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性。该系统的实施,为农产品的生产、流转和销售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可追溯的保障,同时也能有效地打击假冒伪劣食品和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4.2 农业精准灌溉系统:农业精准灌溉系统是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一种重要应用。该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设备收集土壤湿度、气象条件和作物生长等数据,通过互联网连接到云平台,最终控制灌溉系统实现精准灌溉。举个例子,比如在一个种植玉米的农田中,安装了多个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气象站用来收集温度、湿度、风速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云平台。在云平台上,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可以判断出当前的土壤含水量和作物的水分需求,并通过控制灌溉系统中的执行器,实现精准的灌溉。另外,农业精准灌溉系统还可以和其他技术结合使用,比如结合GPS定位技术,可以对不同区域的灌溉进行差异化管理,对耕地进行精准的划分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之,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农业精准灌溉系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4.3 农产品追溯系统: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之一是农产品追溯系统。农产品追溯系统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系统,可以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可追溯管理,从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具体而言,系统通过在农田、农产品加工生产设备、物流等环节布置传感器设备,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系统还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生成全面、准确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应用在很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帮助农民管理和调整农产品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其次,系统可以追溯成品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步,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总之,农产品追溯系统是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它可以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五、智慧农业中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和挑战5.1 优势:智慧农业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农业最重要的支撑技术之一,其主要优势包括:1. 提高农业效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农田的水土情况、气象变化、植株生长状态等信息,帮助农民制定和调整作物种植计划,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生产调整,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 提高农产品品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实时跟踪农产品的生长过程,控制养殖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同时,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农作物病虫害等植物疾病,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和农产品受污染的风险。3. 降低生产成本:物联网技术可以调整农田肥水配比,进行精准作业,减少能源和化肥等资源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智能化设备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优化机器运转和维护,延长机器寿命,降低设备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 实现智能农业管理: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帮助农民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包括农作物种植管理、保护管理、收获管理等,减小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优化整个农业生产流程。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具有多重优势,可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品质、降低成本,并实现农业智能化管理,促进智慧农业的发展。5.2 挑战:智慧农业中,物联网技术面临以下挑战:1. 适应性:农业作业环境复杂多变,物联网技术需要具备高强度的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稳定运行,同时还要能够和其他农业设施、设备进行无缝连接和协同操作。2. 成本:物联网技术的成本是智慧农业中的一大挑战。由于农业户外作业环境严苛,设备需要具备高度耐用性和防水防尘等特点,因此芯片和通信模块等高端技术也需要相应提高,导致价格昂贵。3. 安全: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密切相关,通过长距离的信号传输,将设备信息上传到云端,再由后台分析帮助农户决策。然而,这也面临着信息安全泄露和恶意操作风险,需要安全保障措施实施。4. 数据整合:物联网技术能够收集大量的数据,不同类型的设备产生的数据格式、数据结构都不同,这则需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的有效性问题。5. 兼容性:智慧农业中,很多设备和技术来自不同的厂商,因此兼容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各设备之间的通信须保证设备之间的平稳交互,避免出现故障。六、未来展望和总结6.1 未来展望: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农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包括:1. 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是智慧农业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可以实时采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温度、湿度、土壤温度等数据,帮助农民准确判断作物生长的状态。未来,随着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可以将多个传感器节点连接成一个大规模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全方位监测和管理。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高效、准确的遥感探测、测绘和施肥等操作。未来,无人机将成为智慧农业的重要工具,可以实现对农田的三维立体监测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 大数据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农业生产状况,更好地进行决策。未来,大数据技术将成为智慧农业的又一核心技术。4. 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生产新模式,它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作物、肥料等要素的精准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高产、高质。未来,精准农业技术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向。总之,未来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质量、高效、可持续发展。6.2 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探讨智慧农业的概念、技术和应用。文章介绍了智慧农业的概念,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环境风险。文章列举了智慧农业的技术手段,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些技术的应用,例如利用传感器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质量,智能灌溉系统优化水资源利用等。最后,文章总结了智慧农业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指出这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的结论是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许多优势,例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环境风险、提升作物品质等。文章指出,未来智慧农业技术将更加成熟,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可以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文章鼓励政府和企业加强对智慧农业的投资和支持,以推动智慧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参考文献:徐冯娟,杨建国,梁军,等. 智慧农业发展对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用(综述)[J]. 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2016,26(2):53-58.顾亮. 智慧农业助力提升农业品质[J]. 农村技术指导,2017, (8):24-25.张宗祥. 农业科技的发展路径与展望——以“大数据+智慧农业”为重点[J]. 农业技术经济,2017,(3):42-46.谢永生. 智能农业的技术支撑及其发展前景[J]. 农村经济,2018,(3):25-26.来源:今日头条长按左边二维码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物联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