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大利写实主义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代表作“时空三部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都堪称影史上的经典,影迷的必修课。
出生在西西里岛的托纳多雷用这三部电影,构筑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时空长廊,让人穿梭其中,寻觅记忆深处的故乡与情感印记。所以,“时空三部曲”又被称为“寻找三部曲”,或“回家三部曲”。
1988年上映的《天堂电影院》,是三部曲的起点,也是让托纳多雷名声大噪的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有关电影的电影,却也牵出每个人的儿时记忆与乡愁。
《天堂电影院》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但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获得了戛纳评审团大奖。豆瓣上,《天堂电影院》有9.2的高分。
这是一部不会过时的电影,即便今天看起,你也会被它朴实而充沛的力量所打动。因为,每个成年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一座“天堂电影院”。
电影和电影院承载着的时代记忆与美好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西里岛,导演以小镇上一个名叫多多的孩童作为主人公。
多多是个热爱电影的孩子,他总是偷偷到镇上唯一的电影院里享受电影带来的美好时光。也因此跟电影放映员艾费多大叔成了忘年交。
那个年代的世界,还没从战争的阴云中彻底走出来。镇上的人们生活单调而清贫,去天堂电影院看电影就是他们最好的娱乐,甚至是精神寄托。
电影提供了看到外面世界的窗口,人们会赖在电影院里不走,会跟着电影的镜头和剧情肆意地表达情绪,愤怒、感伤、恐惧、哭泣,会因为接吻镜头被剪掉而大声起哄,会看了一遍又一遍把台词都倒背如流。
电影几乎成了小镇人们精神世界的唯一归属。电影院的管理员是一名神父,这样的设定无疑是将电影与信仰联系到一起。
可也正是这名神父,在宗教保守的观念支配下,让艾费多在电影上映前剪去了所有接吻的镜头。神父成了电影审查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对多多以及小镇上的孩子们而言,电影不仅可以是观看的故事、大千世界的记录,也带来了性的启蒙。
他们还可以在电影院里交流、玩乐,融入小镇社会,社交的启蒙同样在这里完成。
天堂电影院成了孩子们真正的天堂。对多多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他还能到放映室,去探究和学习电影放映剪辑的秘密与方法。
然而,影片中关于电影的美好,随着艾费多放映露天电影而导致电影院失火之后,开始了衰落的转折。
重新开业后的天堂电影院,和少年多多成为放映员,是那个时代电影最后的荣光。
等到多多以著名电影导演的身份荣归故里的时候,电影已经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电视在兴起,娱乐也更加多元,物质更加丰富的人们,精神的寄托也不再只有电影。
那场艾费多的出殡,其实告别的是已经衰败残破,即将被夷为平地的天堂电影院,以及它所代表的时代。
送殡队伍中的人,是曾经电影院的老板和常客,他们已年华老去,噙着泪的眼中满是对旧时光的留恋与不舍。
托纳多雷导演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将本片作为一个讣告,宣告传统的电影院和电影生产方式的终结。
《天堂电影院》有着导演极强的自传色彩。他既拍给自己童年记忆中的电影,也是拍给家乡西西里岛。多多身上一定有着托纳多雷自己的影子。
一个人的成长是总是伴随着失去与遗憾
“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这句《金刚经》中的偈语,恰巧每句最后一个字组在一起是“电影”。电影有时就像人生的一场梦,看的是别人的故事,感悟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天堂电影院》里的多多,电影就是他的人生之梦。
孩童时的多多眼中,投射出光影的放映口,会变成狮子张开的大口,有着神秘与未知的力量。
那时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像艾费多大叔一样的电影放映员。当这个梦想在少年时便已实现,未来却又满是迷茫。
多多经历了长大成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让他在不断的失去中变得成熟。
在不识愁滋味的年龄,多多就失去了战死沙场的父亲,与妈妈和妹妹相依为命。幸好他还有天堂电影院和艾费多大叔。
艾费多又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双眼,电影院也经历了第一次的毁坏。
这次失去却让多多成为了新的电影放映员,这不过是他人生的一个小小起点。
多多又迎来了自己的初恋,与银行家女儿的这段地位悬殊的爱情注定徒留伤悲与遗憾。
亦师亦友亦父的艾费多,给多多讲了一个关于士兵追求公主的故事。公主让士兵连续100天守在她的窗下就能以身相许,士兵却在第99天起身而去。
多多效仿故事追求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却在服兵役后失去女友才懂得故事的真正含义:如果士兵等到100天公主却毁约,那士兵将心碎无比,前一晚离开却能让公主永世难忘。
这便是人生注定的遗憾。只有失去才会感悟道理,只有离开才有新的生机。
只会放电影在小镇困顿一生的艾费多,不希望多多活成他的样子。他像把幼崽养大的野兽,要将多多“驱逐”。
他告诉多多:“出去闯荡吧,永远不要回来,不要打电话,不要写信。我不要在这里跟你谈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多多由此告别了母亲,远离了家乡,登上了远去的列车,向曾经在电影里见到的广阔世界进发,一去不回。
多多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将初恋的苦涩埋藏心中,不再眷恋故乡与亲情,飞向更遥远的天空。没有忘却的就是自己心中关于电影的梦,终于成为电影大师。
功成名就的多多独自在城市里生活,多多的妈妈说,每次打电话都有不同的女人接,但感受不到她们的爱。多多再没能找到他最珍视的爱情。
逝去的还有时光。
等多多再度回到家乡,参加的是艾费多的葬礼。一并离去的,还有伴随了他童年的天堂电影院。他抬头望向曾经最熟悉的地方,眼中满是不舍与叹息。
每个人的人生都在得与失中磨砺,就像那些被艾费多剪掉的接吻镜头,只有剪掉它们才能让电影放映,让更多的人看到。
而被剪掉的镜头只能燃成灰烬,或者珍藏于某人的心中。
有关乡愁的一切:童年、初恋、友情、亲情
豆瓣上,一位豆友在《天堂电影院》下如此评论:
“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家乡,每个人的初恋,是最后绵绵长长一直伴随到死,渗透到了血液里灵魂里的记忆和感觉”。
导演托纳多雷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他的作品里总有着西西里情结。《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都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西西里。
某种意义上,《海上钢琴师》里1900至死都不下去的那艘豪华邮轮,也是一座移动的孤岛。
托纳多雷将他的乡愁融入进他的电影,多多就像是他本人的化身。
天堂电影院里有多多的童年记忆,有他美好苦涩的初恋情人,有艾费多大叔这样的忘年交。
在电影的导演剪辑版中,还有多多与母亲之间亲情的描述。母亲看似对多多苛刻严厉,但她每天晚上都要等到多多放映回来,看到他睡去才偷偷下去锁上门。自从多多走后,她已经30年没锁过门,干脆把锁拿了下来。
对多多最重要的人,非艾费多莫属。
多多会坐在艾费多的自行车上享受乡村小路的温暖阳光,会在艾费多的指导下学习电影放映,会在没什么文化的艾费多考试时给他打小抄,会跟艾费多一起给没票的人在广场放露天电影,更会在大火中奋不顾身地救下艾费多的命。
艾费多也把多多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教他道理,给他指点迷津。
他不想聪明好学的多多像自己一样,一生的时光都耗在方寸间的放映室,耗在恬静却封闭的小镇。
他要让让多多去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拳脚,甚至牺牲了多多的初恋,他自己也至死再未见多多一面。
如此深沉的爱,永远留在了多多的乡愁里。
在多多的乡愁里,也永远无法释怀自己的初恋艾莲娜。
女孩的善睐明眸皓齿红唇,他在阳台下风雨无阻的守候,放映室里甜蜜的初吻,久别的相思,重逢的喜悦,无疾而终的苦涩。
导演剪辑版中,有讲述多多回到家乡后与艾莲娜的重逢。艾莲娜嫁给了多多儿时的玩伴,就是跟在黑板前答不上题、帮多多运送胶片的那个小孩。
其实,剪辑版的这段交代,反而破坏了初恋应有的意境。
初恋更值得怀念,无需刻意的祭奠。远去的就让他远去,留存在记忆中的才最美好。
就像多多在家中重新放出年轻时偷拍的艾莲娜影像,洋溢着青春的美丽脸庞在胶片上定格成永恒。
电影里有一个露宿在小镇广场上的疯子。他总是说,这片广场属于自己。对于小镇上的人来说,那片广场就是他们永远的故乡。多多也一样。
多多荣归故里,在破败的天堂电影里踟蹰,回望着自己的青春年少,到处都是自己曾经的影子。
每个人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儿时记忆,记忆里都是家乡。每个人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天堂电影院”,一处承载着儿时梦想和生活印记的“天堂”。
很多人也跟多多一样,“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更有的人,再没机会回到他熟悉的家乡,它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儿时的“天堂”也不知所踪。甚至有的人,连这份“面目全非”都无缘再见,故乡永远留在了记忆中的远方。
电影结尾,多多回到城市,打开艾费多留给他的礼物。那是30多年前,艾费多剪掉的接吻镜头。在银幕前,多多看着这些接吻集锦,仿佛穿越时光,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悸动的光芒,心中再次泛起涟漪。
这一幕极具触动力。电影的胶片就像我们脑海深处的记忆片段,往日重现,却物是人非。
结语
不得不说,《天堂电影院》是那种能走进人心中的电影。它用朴实无华的电影语言,简单温情的故事,触动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多多的饰演者,孩童的可爱机灵,青年的英俊深情,成年的沧桑沉稳,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尤其雅克·贝汉饰演的成年多多,戏份和台词都不多,却把那份历经世事还要克制内心波澜的感觉诠释的入木三分。
多年以后,雅克·贝汉又在另一部异曲同工的经典电影中,饰演了主人公的成年时候,这部电影就是上映于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
}

当前位置:
网络推广
头条热点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所有红尘(入世)一切法。皆属有为。纵得世间人生福不过是做梦、是幻觉、是气泡、是影子、是露水、是电闪。不要看做是实有。是不会永远长久的。
只有万法不存。空去。本性为真实。才会慧生而还原。
其他观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一句出自汉译版《金刚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是佛说《金刚经》的最后一句。
本人自幼研习易道。对佛家理论知之甚少。对佛家经典了解也不多。了解的大概只有《心经》。《地藏经》。《椤严经》和《金刚经》。虽说其它佛经也曾翻阅数次。但没有一部能了解。并不知所讲为何。到现在连经书的名字也忘了。这其中有印象的只有此四部。但诵读最多的还是《金刚经》。
读了佛经。最大的感触只能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慈悲"。有一些经专讲一切皆因缘合和所生;有一些经教人破除无明;有一些经专讲行善得福报;还有一些经专讲作恶受惩戒;先把苦难的根源讲透。再教人去除妄想放下执著断除恶念。不听先用行善得福报的好处来激励。还不行就再用作恶下地狱受酷刑来警示。如此苦口婆心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劝众生弃恶向善脱离苦海。
说到劝人向善。最用心良苦莫过《金刚经》。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教。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诵读。宣讲。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所得福报和好处。但是。在讲经结束的时侯突然又来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难道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都是梦幻泡影?因此。古代就有学者批判《金刚经》。其中就有人讲。佛陀讲经说法一会正着讲。一会反着讲。就像把两个桶里的水倒过来倒过去。最后又全盘否定。说的话全不算数!于是。就有很多人开始纠结了。
佛经要如何才能读懂?有的人读成了哲学。有的人读成了心理学。还有人读成了化解灾难和达成一己私欲的护身符。究竟有多少人读出了智慧!不要执着名相。一切相皆非相。一切法皆非法。佛陀反复告诫。答案就在四句偈中。
有多少人读佛经是因为书中许诺的无量好处和极乐世界。有多少人读佛经是因为良心不安和逃避世俗!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佛的良苦用心和大慈大悲!
其他观点: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有为法?
有为法就是世间一切由因缘造作的现象。包括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各种现象。
也就是说。有为法就是因缘所生之法。世间一切现象的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都有一定的条件和原因。条件具备。就可以存在。条件不具备。就不会存在。
比如。人就是一种有为法。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由于他父母的结合、养育。由于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这些都是生成人的因缘。
有为法是由因缘生成的。所以都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说。无法独立存在。无法永恒存在。必须依赖一定的因缘条件。有为法有生有灭。因缘聚则生 。因缘散则灭。佛教因此认为有为法都是不真实的。是空的。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为法是不真实的。就像做梦和幻化。
有为法是没有自性的。必须依靠因缘而存在。就像影子。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露居士”。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标题:如何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481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你怎么看蒲松龄的《偷桃》这篇小说?上一篇 2022-12-28王朔的哪部小说最好?近年来,王朔为什么没有好作品出现?2022-12-28 下一篇}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 简称《心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1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发现人的色、受、想、行、识,竟然全部都是虚无的形态,因此而彻底觉悟,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时他从宁静中醒过来,对舍利弗说:舍利子啊(注:舍利子即舍利弗 )
  凡是可看见的物质,它们都是由极微小的颗粒而构成的,若再更深层次的观察,会发现这些极微小的颗粒也消失了,变成了看不见的意识能量形态。所以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而存在;而同时,虽然一切物质其本质上虽然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存在,但在现实中以我们很粗陋的视觉功能所看到的,却是一个个不同的形相。因此可以说,“色本质上是空,空表相上是色”
  或者更直观的说,物质和虚空本来当下就是一个。两者是一体两面(即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波为能量,粒为形态),色空不二,互为体相,不可单独言说的。
  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继续去观照我们*常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你会发现,由于它们都是基于我们的体相而存在的,既然我们这个色身本体都是虚无的,所以他们的本质也更是虚无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虚幻的一种意识执着而已,也都是跟色空一体的道理一样,不可单独言说的。
  4、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呀,更确切地说,只要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一切,事实上都是没有真正实体存在的,它们本质上都是空无。这个共同的空无可以勉强给一个假名——自性。
  它从来就没有生过,因此不存在有消亡之说;它无有实体的,所以不用担心它会有污垢,也无法说它是清净的;它是非物质也非能量的,所以既不能说有增加,也无法说会减少。它**长青、永恒不变、寂然不动、含藏万有。
  5、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因此,在这个自性的真空里,是不存在物质形态的;不会有任何的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存在;没有我们的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意识这些概念存在;没有颜色、声音、香气、味觉、触受、佛法的这些名相存在。
  6、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既然以上这些都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眼睛所看到的空间以及思想所意识到的世界等十八种界限了(十八界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界); 不会有无明愚痴存在,甚至连无明愚痴这个概念都没有;
  7、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甚至于连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没有;没有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智慧名相概念,也就无所谓能证得智慧或是让智慧圆满了。由此自性宁静清净。
  8、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由于内心无所希求,不求得到,因此开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9、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由此可知,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10、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
  放下吧!放下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2
  1、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2、孤独并不孤独。当你孤独时,你并不孤独。你是孤独的,但不是孤独的,因为你是与所有人合一的。如果你是空的,你的边界就会消失,因为空不能有边界,空只能是无限的。正确的冥想带你进入虚空和孤独。
  3、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4、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5、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7、禅宗对性没有态度。这就是禅的美。有一个态度意味着你仍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困住。人格意味着某种东西是固定在你身上的,人格意味着你的过去,人格意味着调节和培养。
  8、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0、这是佛陀最伟大的洞见之一。没有其他宗教曾达到这样的高度。所有其他宗教都保留着自我的概念。你可以称它为你自己,你可以称它为灵魂,佛陀非常非常清楚,你最深的核心是由虚无构成的,没有自我。
  11、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2、我们修持一切善法,没有自性,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生命,是为了达到阿奴度罗三昧三菩提。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4、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15、你无法得到过去,你无法得到现在,你无法得到未来。
  16、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7、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8、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9、如人,从来没有,也没有地方去,所以名如来。
  20、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1、万物皆有其道,如梦,如泡沫,如露,如电。
  22、是法*等,无有高下。
  2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25、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26、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27、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8、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
  29、应该是那么洁净的心,不应该活在心的颜色里,不应该活在心的声音里,不应该活在心的香味里。
  30、心不全是心。它们被称为心智。
  31、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32、若有先知看见我,有声音向我呼叫说,这是恶道,你所看见的与此不同。
  3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4、圣人不同,在于什么都不做。
  35、在这一刻,你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去,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只是放松。在那个停顿,在那个放松,它就在那里。这是一个认可。这不是一种成就,而是一种认可,因为在内心深处,你就是那样的人,你一直都是那样的人。
  36、菩萨在佛法上,不应该生活在布施的修行中,所谓不生活在色布施中,不生活在声香触布施中。
  37、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9、心灵是一种受制约的现象,是某些原因的结果。你不能直接毁掉那个水果,你必须找到原因。你不能仅仅通过砍树的枝叶来摧毁一棵树,你必须找到它的根,而根是隐藏在地下的。
  40、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41、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42、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扩展阅读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扩展1)
——心经全文解释
心经全文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心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心经全文解释
  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详细解释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全文注音)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è ,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wú guà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扩展2)
——心经最简单的解释
心经最简单的解释
  《观音心经》(又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个字,当时有多种译本,其中以大唐玄奘所译为主,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心经最简单的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舍利子呀)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生不灭(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不增不减(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扩展3)
——心经全文注音及解释
心经全文注音及解释
  接触佛学的人都会选择心经,因为心经全文字数少,在修行时会觉得更容易。其实心经只是字数少,但它的每个字都有一定的深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经全文注音及解释,欢迎大家阅览。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观 自 在 菩 萨 。(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见 五 蕴 皆 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 (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异 空。(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异 色 。 (空间不异乎形相)
  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空间等于形相)
  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识。(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yì fù rú shì 。
  亦 复 如 是。(都是一样的)
  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舍利子呀)
  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诸 法 空 相 。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灭。(不生不灭)
  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净。(不垢不净 )
  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减 。 (不增不减)
  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无 受 想 行 识 。 (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 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等六尘)
  wú yǎn jiè 。
  无 眼 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无 意 识 界 。 (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无 无 明。(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无 无 明 尽 。 (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无 老 死。(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无 老 死 尽。 (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 。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
  无 智 亦 无 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无 所 得 故 。 (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ú tí sà duǒ 。
  菩 提 萨 埵。(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 (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
  心 无 挂 碍。(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
  无 挂 碍 故。(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
  无 有 恐 怖。 (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远离颠倒梦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盘 。 (最后达到彼岸)
  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诸 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 (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所以说心经)
  hì dà shén zhòu 。
  是 大 神 咒 。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hì dà míng zhòu 。
  是 大 明 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hì wú shàng zhòu 。
  是 无 上 咒。 (是无上的咒语)
  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是 无 等 等 咒。(是最高的咒语)
  éng chú yī qiē kǔ 。
  能 除 一 切 苦。(能除一切苦 )
  zhēn shí bù xū 。
  真 实 不 虚 。 (不是骗人的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故 说 波 若 波 罗 蜜 多 咒。(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
  即 说 咒 曰 。 (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
  揭 谛 揭 谛。(去吧,去吧)
  ō luó jiē dì 。
  波 罗 揭 谛 。 (到彼岸去吧)
  ō luó sēng jiē dì 。
  波 罗 僧 揭 谛。(大家快去彼岸)
  ú tí sà pó hē 。
  菩 提 萨 婆 诃 。 (修成正果)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扩展4)
——盘点《离骚》中最经典10条句子赏析以及含义解释
  还记得高中学过的一首古诗《离骚》吗?它是屈原所写的,小编还清楚的记得当时为了背诵下来,经常被老师留下来复习。这部诗句是真的很长,而且意思也比较难理解,当初还要背诵下来,对于学渣的我来说实在不容易。关于《离骚》这首诗的内容层次,一直以来都有各种不同的分法。总得说来,其实《离骚》全诗能够分为三个部分再加一个礼辞。接下来小编带来《离骚》里的10条经典句子鉴赏。
  【《离骚》里的10条经典句子】
  1.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出自战国·楚·屈原《离骚》。斑驳是指不同颜色错杂,而陆离指色彩繁杂的样子。此句即“光怪陆离”的由来,形容颜色纷繁杂乱。
  2.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出自《楚辞·离骚》迷途指迷失道路。指迷失了道路之后,知道后再返回来。比喻在错误的道路上醒悟过来,不再继续下去,知道改正。
  3.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出自《屈原贾生列传》。自身拥有者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遭受诽谤,心中能够没有怨恨吗?
  4.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出自《屈原贾生列传》。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而唯独我是清白的,众人都已然沉醉,唯独我是清醒的,因此我遭受了放逐。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出战国时期屈原《离骚》。前面的道路遥远且漫长,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我将要上天入地的去探求。
  6.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语出屈原《楚辞·离骚》。他们以我佩戴惠草制成的腰带为理由将我罢免,又指责我喜好采集茝兰。这是我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即便是死九次,也不会有任何后悔的情绪。
  7.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语出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人生世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如果每件都去较真弄得清清楚楚,那也着实让人痛苦,所以还是糊涂一些好。糊涂不是无知,而是修身养性之道,正是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
  8.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出自屈原《离骚》。那些女子们嫉妒我拥有着蚕蛾一样的眉毛,于是便像楚王造谣污蔑我,说我是一个*邪之人。
  9.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语出《楚辞·离骚》。 “鹈鴂”即杜鹃,杜鹃的啼鸣的时候,变化都会凋落。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语出屈原《离骚》。屈原为了追求国家富强,坚守自身高洁的品行,即便历尽千辛万险,也从不后悔。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扩展5)
——小和尚念经歇后语的解释_抒情句子的解释
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唯美的句子、祝福语通通都是简短而优美,发人深省。多读读这些充满智慧,充满人生哲理的短句,会让您对人生有更多感司。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小和尚念经歇后语的解释。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念经:诵读佛教经典。小和尚对佛教经典只是口头上念念,心里并不了解它的意义。或借指只是口头上说说,并没有决心去实现诺言。
[例]①温十三妹周身痉挛,支吾道:“那,那就算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吧1”
[例]②婆婆连忙拦住媳妇,宽慰道:“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婆媳和,都只为隔了肚皮离了心,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过去的事,就让它烂掉拉倒,往后,我们婆媳俩和和气乞地过日子,桂明在外地也就安心了。”
小和尚念经——肚肚里有甚就往出倒甚
借指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
[例]当然,在王芳说来,是小和尚念经--肚肚里有甚就往出倒甚了。她叫爹那么往起一激,冲口就说:“人家车胜爹多会给人说过瞎话,还不比你知道得多!”
其它相关歇后语:
和尚打架 - 抓不住辫子
和尚到了姑子庵 - 不妙(庙)
和尚看花轿 - 一场空欢喜
和尚的木鱼 - 合不拢嘴
和尚的儿子 - 拣的
和尚的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庙里的老鼠 - 听的经卷多
和尚庙对着尼姑庵 - 没事也得有事
和尚训道土 - 音得宽
和敞拜丈人 - 没有这回享
和尚养儿子 - 岂有此理
和尚拜堂 - 全是外行
和孙猴子比翻跟斗 - 差着十万八千里
和尚的脑壳 - 设法(发)
和尚照镜子 - 无计(害)可施(梳)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打伴 - 无法无天
和尚的脑壳 - 设法(发)(比喻没有办法,**为力)
和尚庙里借梳子 - 摸错门了
和尚跟着月亮走 - 借光了
和尚娶媳妇 - 今生休想
和沿头上的虱子 - 明摆着(比喻非常明显)
和尚头上盘辫子 - 空绕一圈儿(比喻白走一趟)
和尚看花轿 - 空欢喜
和尚打架扯辫子 - 没有的事(比喻某件事不可能发生,或对某件事表示否定)
和尚敲钟 - 响当当
和尚化缘 - 到处求人
和尚下山 - 出事(寺)了
和尚出山 - 走下坡路
和尚回庙 - 走老路
和尚念经 - 自念自听
和尚的住处 - 妙(庙)
和尚的念珠 - 串通好的
和尚庙前讲假话 - 惹是(寺)生非
“小和尚念经歇后语的解释”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抒情句子的解释,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扩展6)
——佛经名言名句及解释(最经典的10句名言名句)
学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佛教经典中充满着人生智慧,读完让人法喜充满,顿感醍醐灌顶,有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今天挑选了十个佛教经典名句,与大家一起共享:
一、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法句经》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短短几十年,就如小水洼里的鱼儿,过一天就少一天,有什么值得可乐呢?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精进修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上,了脱生死才是大事。
二、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
因为我们有贪爱,有七情六欲,所以才有忧虑、恐怖。如果放下心中的贪爱,心中也就无忧无惧了。
三、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六祖坛经》
人人本具佛性,一切法由心想生,所以圣人遇到问题,就会反省自己,向内心去求。而愚蠢的人,不知道自身本具佛性,不知道向内心去求,遇到问题,就会求神拜佛,从外境找原因。
四、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四十二章经》
纵欲、贪爱的人,往往看不到前面的危险,就如手中拿着火炬,逆风而行,早晚会烧手伤身。
五、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有智慧的人,能够做到境随心转,只注重内心的修养,不在意外境的变化;愚蠢的人,往往是心随境转,只知道在外境上下功夫,不懂得清净自己的内心。各大市场*台查询【**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六、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
真正的学问,是要落实在生活实践当中的,要脚踏实地地去修行。如果不修行,即使懂得知识再多,也跟不懂一样,就如同一个人嘴上说食物如何如何,但始终没有吃进去,终究是不会饱的。
七、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无量寿经》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每个人的善恶果报,将来都要自己承担,没有人能够替代。
八、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说八大人觉经》
欲望并不是好东西,短暂的满足过后,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很多的疾病、疲劳、**,都是因贪欲而起。只有清心寡欲,**淡淡,才能身心自在。各大市场*台查询【**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因缘合成,如梦幻、水泡、影子般虚妄不实,又如露珠、电光般迅速无常,没有真实永恒的。
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一阿含经》
世出世间的一切恶行,都不要去做;一切善行,都应当积极奉行,勤修净业,净化心灵,这是诸佛教化众生的总得原则。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扩展7)
——经典诗词名句唯美及解释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诗词名句唯美及解释希望大家喜欢。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为人却没有道德,不死还有什么意思。(如果做人可以不讲究仪表,那还不如死了呢!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或互相赠送东西。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时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己不上进,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顺随善良就像登天一样艰难,顺随恶行就像山崩地裂一样迅速坠落,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处在安全时期也要考虑危险可能存在,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人不是圣贤,都会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如果犯错了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有智慧;能够战胜他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美丽的语言是不可信,而可信的的话不一定是好听的;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并告诫我们因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心经经典句子及解释(扩展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和喻来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比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般若”: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以文字般若而生出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来契合本体的实相般若。这个般若叫究竟的智慧。
  “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上。波罗是彼岸,蜜是到,多是上。
  “心”:就是真心。比喻这部经就像人的心,是一身的主体一样。
  “经”:是每一部佛经的通名。经是经常不变的法,不能改变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经者“径”也,是修行所经过的一条道路。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所修行的是深般若到达彼岸)
  照见五蕴皆空(观世音菩萨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照空了)
  度一切苦厄(度脱所有的苦难)
  舍利子(是智慧坚固的意思。舍利子也叫舍利弗)
  色不异空(色就在这个空里边)
  空不异色(空也在这个色里边)
  色即是空(色就是空)
  空即是色(空就是色)
  受想行识(如空色。受想行识本体也是空的)
  亦复如是(也是一样的)
  舍利子(是智慧坚固的意思。舍利子也叫舍利弗)
  是诸法空相(这些法都是空的,它没有自性)
  不生不灭(寂然通。寂然就是通达无碍了)
  不垢不净(离开染污了)
  不增不减(你能悟得这个自性,是也不增也不减了)
  是故空中无色(所以真空里没有色)
  无受想行识(没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本体也是空的`)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了)
  无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没有了)
  无眼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也都空了)
  无无明(没有无明,都明白了)
  亦无无明尽(也没有无明尽了)
  乃至无老死(甚至没有老、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没有苦集灭道,修出离生死轮回)
  无智亦无得(没有智慧也没有证得的果位)
  以无所得故(你没有执著有所得的心,没有执著证果的心)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深智慧的法去修行)
  心无挂碍(心没有挂碍,就能破除报障)
  无挂碍故(没有所挂碍,就是了生死了)
  无有恐怖(就没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就能远离颠倒梦想,破除你的烦恼障)
  究竟涅槃(德行圆满了,一切障碍都没有了,这就叫圆寂,也叫涅槃)
  三世诸佛(过去世诸佛、现在世诸佛、未来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这个深般若来修行)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就知道妙智慧到彼岸这个法)
  是大神咒(就没有再比它大的了,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是大明咒(能照破所有一切的黑暗、烦恼、无明)
  是无上咒(没有再比它高上的,就是到佛的果位上)
  是无等等咒(就是没有再可以和这个等了,就是到最终的佛果,最终的那个究竟觉)
  能除一切苦(什么苦都可以除)
  真实不虚(绝对不是假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本经共有二百六十个字,最后三十一个字是密说,前面是显说。密说即佛门中常讲的咒语,咒以不翻为原则,咒语有五不翻,这是唐朝玄奘大师译场所立的规矩)。
  般若,是古印度梵语译音,现时在印度**已经消失了,但在缅甸佛教的僧人仍保留梵音诵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