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70年内常驻人口数量有多少?

湖北省位于中国地图版块的中部地区,旁边与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接壤。近几十年来湖北省人口总数发展迅速,70年过去了湖北省的人口由2500多万增长到了现在的5900多万,其中省会城市武汉的人口达到了一千多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湖北省人口的数量。

一、2019年湖北人口数据

二、2018年湖北人口数据分析

截止到2018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917万人,其中,城镇3567.95万人,乡村2349.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3%。全年出生人口68.20万人,出生率为11.54‰;死亡人口41.37万人,死亡率为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4‰。

三、湖北省人口数量发展历程

湖北省位于中部的优势很明显,省会武汉属于铁路、水路的交通枢纽,对湖北省的经济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1950年,湖北省的总人口只有2500多万。进入和平局面以后,湖北省的人口迅速增长,1957年,人口数量超过了3000万。1970年,湖北省总人口超过了4000万。1986年,湖北省人口总数超过了5000万。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加上湖北省的耕地优势,耕地的产量进一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依靠省会武汉的辐射作用,湖北省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截止2018年,湖北省的经济总量接近4万亿,其中,湖北省会武汉的经济总量接近1.5万亿。从省经济总量来说,湖北省不如河南省。但是在省会经济总量的对比中,武汉远超郑州、长沙等城市。截止2018年,湖北省的人口总数达到了5900多万,超越6000万不是太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人口的数量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湖北省境内,省会武汉的经济总量基本上与杭州、成都等城市持平。此外,湖北省还有两个地级市的经济总量超过了4000亿。在中西部地区,很多省会都没有达到了4000亿的水平,例如太原、兰州等等。

}


文:公众号“育娲人口研究”

集聚效应通过规模效应、专业化分工和学习效应三方面增强城市和国家的竞争力。决定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经济规模及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即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国际经验表明人口长期向大都市区集聚,我国人口仍有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的空间。美国人口长期向大都市区集聚,年美国500万人以上都市区人口比重从12.2%增至24.7%,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趋势明显;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随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并且表现为从“三极”集聚向东京圈“一极”集聚。

本文基于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历史数据,结合经济-人口比值、城市能级和区域发展特征等参数,对未来20年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数据进行预测,并拟合我们此前在《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中根据中等生育率假设下预测的总人口,也就是在少子化背景下,我国鼓励生育总财政支出占GDP比例相当于发达国家鼓励生育支出的平均水平下的总人口估计,试图看清在此背景下未来中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集聚的特征。

常住人口:预计2040年我国人口约13.45亿,人口将继续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分南北看,未来南北人口数量差距进一步扩大,随着总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南北人口均有收缩,但南方收缩规模明显小于北方,预计年南、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76.7万、-301.5万人;分四大区域看,人口继续向东部集聚,预计年东、中、西、东北部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41.8万、-105.8万、-175.3万、-138.9万人。分省级看,未来中国跨省人口变动将呈现粤苏闽浙人口集聚和东北三省人口流出趋势,人口持续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将超过浙江成为人口增量第二大省。分地级看,未来中国人口继续向核心城市集聚,预计年深圳、成都、合肥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18万。全域层面,预计一二线城市人口持续集聚,但增速放缓;三线城市人口由流入转为流出;四线城市人口流出速度加快。分都市圈城市群看,未来人口持续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预计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过30万,长三角、珠三角合计人口年均增量合计超过百万,成为人口集聚高地。预计年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将从74%升至77.1%。

城镇人口:预计2040年城镇化率将达78.6%,超八成新增城镇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城市群。分南北看,未来南北城镇人口数量差距扩大,预计年南、北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536.2万、202.1万人;分四大区域看,东部城镇人口持续集聚,随着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城镇人口增速略低于中西部,预计年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304.7万、221.4万、263.2万、-50.9万人。分省级看,未来二十年豫鲁粤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增加,预计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85.5万、66.5万、62.9万人,东北三省城镇人口负增长。分地级看,未来二十年重庆、深圳等都市圈核心城市城镇人口增量靠前,预计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33.9万、26.2万人。分都市圈城市群看,未来二十年超八成新增城镇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内部,超九成位于城市群内部,其中近五成来自五大城市群。预计年上海、重庆、广州都市圈年均城镇人口增量超30万,中原、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城镇人口增量超百万。预计年十大城市群城镇人口占比将从75.7%升至77.4%。

尊重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推动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不是导致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规划新城、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多中心城市是提高人口承载力的有效方式。过去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但从历史看,北京、上海等政府制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断被突破,使得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人口增长。从国际经验看,当城市集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心区产业、人口有向外疏解需求,并形成两种模式:一是伦敦的有机疏解模式、二是东京的多中心都市圈模式。中国仍处人口集聚阶段,根据本文估测,未来20年人口仍向南部、东部、一线、大城市聚集,而大城市病主要在于城市规划等治理不足、核心区产业及人口集聚超过短期承载能力,应改变区域规划的主导思想,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人地挂钩,增加人口流入大城市的住宅土地供应,缓解房价上涨压力。房价高的人口流入地区需要加大土地供应,而房价低的人口流出地区需要减少土地供应。

1 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和预测思路

1.1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与国际经验: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

1.2 城镇化的基本规律:发展呈“S型”曲线

1.3 预测思路及主要假设

2 常住人口预测:预计2040年我国人口约13.45亿,人口将继续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

2.1 总量:预计我国人口在2021年左右达峰值,2040年约13.45亿

2.2 地区:地理环境、产业发展差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人口继续向南方、东部集聚

2.3 省级:未来二十年粤苏闽浙人口集聚、东北三省人口继续流出

2.4 地级:未来人口继续向一二线核心城市集聚,深圳、成都、合肥人口年均增量或超18万

2.5 都市圈城市群:未来人口继续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年均增量合计超百万

3 城镇人口预测:预计2040年城镇化率将达78.6%,超八成新增城镇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城市群

3.1 总量:204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8.6%,约0.74亿新增城镇人口来自乡城迁移

3.2 地区:预计新增城镇人口超七成分布在南方,超四成分布在东部

3.3 省级:未来二十年豫鲁粤城镇人口年均增量超60万,东北三省城镇人口负增长

3.4 地级:预计重庆城镇化进程较快,城镇人口年均增量超30万

3.5 都市圈城市群:预计超八成新增城镇人口位于都市圈、城市群,中原、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人口年均增量超百万

4 启示:尊重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5.1 城市群、都市圈规划范围

1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和预测思路

1.1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与国际经验: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

集聚效应通过规模效应、专业化分工和学习效应三方面增强城市和国家竞争力。第一,规模效应。从经济角度看,集聚带来经济规模扩张,企业可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从社会角度看,集聚会降低治理拥堵、污染和犯罪等城市问题和人们享受其他公共服务的平均成本。第二,专业化分工。微观看,人口集聚能够使企业内部细化分工成为可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宏观看,人口集聚深化社会生产,分工不断细化催生新产业和行业,促进技术和知识创新。第三,学习效应。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集聚,促进知识、技能的共享与传播、积累人力资本和实现技术创新,产生学习创新效应。

决定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经济规模及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即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我们在2016年提出经济-人口分布平衡法则作为人口迁移和集聚的基本框架,即区域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分布平衡引导人口流动。静态看,较高人均收入地区人口净迁入,直至该地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比值趋近于1;动态看,当区域经济-人口比值在1附近,但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时,呈现经济高增长和人口净流入的基本平衡。总体看,工业发展需要集聚,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服务业发展比工业更需要集聚,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

从国际经验看,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美国人口长期向大都市区集聚。年美国都市区人口比重从56.1%增至86%;其中100万人以上都市区占比从29.5%增至56%;500万人以上都市区人口比重从12.2%增至24.7%,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趋势明显。作为美国最大的都市区,纽约都市区土地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2019年人口1922万人,占比5.8%,GDP1.9万亿美元,占比10.1%,经济-人口比值约1.74。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随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并且表现为从“三极”集聚向东京圈“一极”集聚。1973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1.22、1.13、1.12,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净迁入量分别为400.5、-92.7、8.7万人,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1.17、0.9、1.15。

我国人口仍有向以核心城市为主的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空间。从经济份额看,由于中国是大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可能像英国伦敦、日本东京那样占本国GDP超20%以上的份额,可大致参照美国纽约都市区,目前纽约都市区的经济份额约10%,远高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3.6%、3.9%、2.7%、2.5%。从经济-人口比值看,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2.3、2.2、2.2、1.9,南京、苏州、杭州等二线城市的经济-人口比值高于1.8,经济-人口分布的内在平衡动力将驱动其人口集聚。

图1: 主要城市经济-人口比值


资料来源:各国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注:东京都、伦敦为2018年数据

图2: 东京圈长期保持人口净迁入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1.2 城镇化的基本规律:发展呈“S型”曲线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发展近似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大致分三个阶段:缓慢发展期(30%以前)、快速发展期(30%-70%)、稳定发展期(70%之后),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减速发展阶段。在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大致以50%为临界点可分为两个阶段,50%之前为加速发展阶段、50%为减速发展阶段。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快速增至9亿,城镇化率从17.9%升至63.9%,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减速发展阶段。目前有约2.6亿的农民工及家属子女未能市民化,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5.4%。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6.2%,但低于高收入经济体和中高收入经济体的81.9%、68.2%。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2018》预测,中国城镇化率将在2030年达70.6%,2040年达76.4%。

图3: 中国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

资料来源:联合国,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1.3 预测思路及主要假设

基于上述逻辑和规律,我们以全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201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未来二十年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进行预测。常住人口预测方法是:根据各城市的经济-人口比值、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城市能级进行分类,分别假设各城市未来人口增速。我们把经济-人口比值分为五档,分别为0-0.5、0.5-1、1-1.5、1.5-2,2以上,年均增速分为两档,包括大于0和小于0,城市能级按照分线标准划分,共将城市划分为23类,按照经济-人口比值越大、城市能级越高,未来人口增速越快的假设进行预测,可得到未来二十年各城市常住人口预测结果。城镇人口预测方法:根据各城市不同城镇化率和城市能级情况进行分类,分别假设各城市未来城镇化率增量,通过每年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预测结果可获得各城市未来二十年各城市城镇人口情况。我们把各城市2020年城镇化率分成五档,分别为0-30%、30%-50%、50%-70%、70%-100%、100%,城市能级按照分线标准划分,将其划分为11类,按照城镇化率发展呈“S型”的假设进行预测。

需要指出的是,国外学者在20世纪中叶提出公共服务影响人口流动,多数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对家庭居住地选择有正向影响,并且随着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关注度开始提升,公共服务逐渐成为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我们计算,各地级市的公共预算支出占比与GDP占比相关性高,相关系数为0.92,即经济越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质量也越高,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经济-人口比值进行分类预测,也能充分反映公共服务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2、常住人口预测:预计2040年我国人口约13.45亿,人口将继续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

2.1总量:预计我国人口在2021年左右达峰值,2040年约13.45亿

根据我们预测,2040年中国常住人口总量约13.45亿,在2021年左右达峰值。根据我们此前发布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对中国人口总量的预测,高、中、低方案预测2040年中国人口分别为13.99、13.45、13.18亿人,分别在2029、2021、2021年达到峰值,中低预测下人口峰值将加快到来。在本文预测方法中,我们将336个地级市人口预测值加总得到总人口,结果显示到2040年中国人口约13.4亿人,在2021年左右达峰值,与我们此前通过PADIS预测的总人口差距极小,可见本文预测结果具有合理性。

图4: 我们对总人口预测的几个方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2.2 地区:地理环境、产业发展差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人口继续向南方、东部集聚

分南北看,未来南北人口数量差距进一步扩大,随着总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南北人口均有收缩,但南方收缩规模明显小于北方,预计年南、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76.7万、-301.5万人;分四大地区看,人口继续向东部集聚,预计年东、中、西、东北部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41.8万、-105.8万、-175.3万、-138.9万人。分南北看,2020年南、北方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1.09、0.87,北方有人口流出倾向。根据预测,年南、北方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76.7万、-301.5万人,南北方人口均减少,但南方减少规模明显小于北方,2020、2040年南、北方人口占比分别由59.3%、40.7%变为61.5%、38.5%,南、北方人口占比差距进一步扩大。分四大地区看,2020年东、中、西、东北地区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1.3、0.8、0.8、0.7,除东部地区外,其他区域均小于1,未来有人口流出倾向。根据预测,年东、中、西、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41.8万、-105.8万、-175.3万、-138.9万人,预计2040年东、中、西、东北地区人口占比分别为 42.8%、25.7%、26.1%、5.4%,占比变动分别为2.9、-0.1、-1.1、-1.7个百分点,东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东北人口占比继续下降。

人口流动的区域差异主要因为地理环境、产业发展差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从地理环境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主要靠内循环,北方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资源等,铁路建设以货运为主,优势明显;而南方资源相对匮乏,东南沿海更处海防前线,重工业、大项目布局较少。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开放要求融入全球化体系,东南沿海较北方沿海具有更便利的海运优势,并通过长江、珠江较易形成广阔市场和腹地;而黄河水量少、河道浅,通航能力差,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面临劣势。从产业发展看,北方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型和重化工业型为主的产业结构,但是因为沉重的计划经济包袱和资源逐渐枯竭,在1990年代开始衰落,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因市场机制改革滞后、营商环境较差,新动能培育缓慢,产业转型艰难;南方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利用毗邻港澳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并且在金融危机后,东南地区因日益发育的市场机制快速出清过剩产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高新产业,南方内陆省份依托长江等承接沿海产业。从经济发展看,年南北经济份额分别从53.7%、46.3%变化至57.1%、42.9%,差距从7.5个百分点扩大至14.2个百分点。2013年后,南北经济差距迅速拉大,2020年经济份额差距增至29.6%,并且从2014年开始,北方人均GDP低于南方。

图5: 未来南北人口数量差距进一步扩大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6: 未来人口继续向东部集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7: 近年南北经济总量扩大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2.3 省级:未来二十年粤苏闽浙人口集聚、东北三省人口继续流出

未来中国跨省人口变动将呈现粤苏闽浙人口集聚和东北三省人口流出趋势,人口持续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江苏或将超过浙江成为人口增量第二大省。从经济-人口比值看,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经济-人口比值大于2,人口仍有增长空间;江苏、福建等9个省级行政单位经济-人口比值在1-2之间,未来人口也将呈流入趋势;其他20个省级单位的经济-人口比值小于1,受制于经济发展,未来人口更倾向流出。从常住人口变化看,根据预测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四的省是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年均增量分别为21.9万、17.7万、16.9万、12.9万、10万人,全部位于南方、东部地区,江苏超过浙江成为人口增量第二大省,同时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持续为负,且减幅持续扩大。

图8: 北京、上海经济-人口比值超过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9: 粤苏闽浙等省份年均人口增量靠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2.4 地级:未来人口继续向一二线核心城市集聚,深圳、成都、合肥人口年均增量或超18万

未来中国人口继续向核心城市集聚,预计年深圳、成都、合肥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18万。从经济-人口比值看,除资源型城市外,2020年经济-人口比值前五分别为无锡、北京、南京、苏州、深圳,均大于2,未来人口有流入趋势。从常住人口变化看,预计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五的城市分别为深圳、成都、合肥、广州、杭州,增量分别为26.2万、19.0万、18.8万、17.8万、14.2万人,均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全域层面,未来一二线城市人口持续集聚,但增速放缓;三线城市人口由流入转为流出;四线城市人口流出速度加快。从经济-人口比值看,2020年一、二、三、四线城市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2.1、1.4、0.9、0.6,一二线未来有人口持续流入倾向、三四线人口流出倾向。从常住人口变化看,预计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59.6万、211.3万、-155.8万、-489.1万人,其中一二线城市增量低于年的增量、三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量由正转负、四线城市人口流出趋势加快。从增速看,、年一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2.4%、0.7%,人口集聚但增速放缓。上述两个时期,二线城市分别为2.0%、0.6%;三线城市为0.5%、-0.4%,人口由流入转为流出;四线城市为-0.3%、-1.0%,人口流出速度加快。

图10: 预计深圳、成都年均增量超18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11: 常住人口一二线集聚、三四线流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2.5 都市圈城市群:未来人口继续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年均增量合计超百万

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的“硬核”,我国逐渐走向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化。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集群,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中国从2006年“十一五”规划开始提出以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但明显推进城市群建设则开始于2014年启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19个城市群规划相继出台。2018年11月,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同城化为方向建设1小时通勤圈,标志着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本部分以19大城市群和37个都市圈为分析对象,探究未来人口在都市圈城市群的分布情况。


未来人口持续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集聚,预计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过30万,广州、杭州都市圈超过18万。从经济-人口比值看,2020年经济-人口比值前三的都市圈为苏锡常、北京、上海都市圈,分别为2.2、2.0、2.0,预计人口有流入趋势;南京、杭州等20个都市圈经济-人口比值在1-2之间;昆明、长吉、银川等14个都市圈经济-人口比值小于1。从常住人口变化看,预计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五的都市圈为上海、广州、杭州、深莞惠、苏锡常都市圈,年均增量分别为34.8万、23.6万、18.2万、17.4万、17.1万人。南昌、石家庄等13个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由正转负,呈现人口净流出趋势。哈尔滨、沈阳、汕潮揭都市圈受制于经济发展,常住人口继续流出,其中哈尔滨都市圈流出人口年均数量与基本持平,沈阳、汕潮揭都市圈流出趋势加快。从都市圈内部看,预计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人口均有流出的是哈尔滨、西宁、银川、汕潮揭、湛茂、南宁、兰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人口流入但是都市圈整体净流出的有南昌、石家庄、兰州、沈阳等都市圈,这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不足,周边城市人口将向都市圈外流出。从人口占比变动看,根据预测年十大都市圈合计常住人口占比将从27.9%增至30.9%。

未来人口继续向大城市群集聚,预计年长三角、珠三角合计人口年均增量合计超过百万,成为人口集聚高地;预计年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将从74%升至77.1%,占比逐渐提升。2020年19大城市群以40%的土地集聚87.4%的人口,创造91.6%的GDP,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提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它们以11%的土地聚集42%人口,创造53.5%的GDP,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经济最活跃地区,经济占比合计达23.6%。2020年五大城市群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1.7、1.6、1.1、0.9、1.0,除了成渝城市群外,均大于1。其中成渝城市群包含16个地级市,除了成都、重庆外,其他城市经济-人口比值均小于1。从常住人口变化看,预计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四城市群为长三角、珠三角、呼包鄂榆、滇中城市群,分别为59.2万、46.1万、1.9万、0.9万人,人口仍向大城市群集聚。宁夏沿黄、兰州-西宁等城市群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由正转负,呈现人口流出趋势。东北区域城市群人口继续流出,年,哈长、辽中南城市群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65.8万、-19.6万人。从人口占比变动看,根据预测年五大城市群常住人口合计占比将从42.3%提升至45.3%;十大城市群常住人口合计占比将从74%提升至77.1%。

图12: 预计上海、广州都市圈常住人口增量靠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13: 预计长三角、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靠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14: 预计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逐渐提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注:十大城市群为2020年常住人口排名前十的城市群

3、城镇人口预测:预计2040年城镇化率将达78.6%,超八成新增城镇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城市群

3.1 总量:204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8.6%,约0.74亿新增城镇人口来自乡城迁移

根据预测,204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8.6%,对应城镇人口为10.5亿人,比2020年增加1.5亿人,其中约0.74亿来自乡城迁移。根据联合国预测,204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约76.4%,对应城镇人口为10.3亿,根据我们预测,到204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8.6%,对应城镇人口10.5亿人,比2020年增加约1.5亿人。从中国城镇化历程看,城镇人口增长来自三部分:自然增长、乡城迁移和行政区划变动。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量中来自自然增长、区划变动、乡城迁移的平均比例为18.3%、35.1%、46.7%,简单按过去趋势推算,未来新增城镇人口或有近50%来自乡城迁移,即未来二十年约0.74亿人来自乡城迁移。

3.2 地区:预计新增城镇人口超七成分布在南方,超四成分布在东部

分南北看,未来南北城镇人口数量差距扩大,预计年南、北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536.2万、202.1万人;分四大地区看,东部城镇人口持续集聚,随着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城镇人口增速略低于中西部,预计年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304.7万、221.4万、263.2万、-50.9万人。分南北看,2020年南北城镇化率分别为64.6%、61.6%,均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减速发展阶段,南方城镇化率略高于北方。根据预测,南方与北方城镇人口数量差距将扩大,预计年南方、北方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536.2万、202.1万人,南方城镇人口占比从60.3%提升至61.5%。分四大地区看,2020年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分别为70.9%、59.1%、55.7%、67.4%,其中东部地区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其余三区处于快速发展的减速发展阶段。根据预测,年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304.7万、221.4万、263.2万、-50.9万人,占比变动分别为-0.5、0.9、1.7、-2.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受制于总人口下降,城镇人口也呈下降趋势。从增速看,年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7%、1.0%、1.1%、-0.8%,随着东部地区进入城镇化稳定发展期,城镇人口增速略低于中西部。

图15: 预计超七成城镇人口向南方集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16: 未来东北城镇人口有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3.3 省级:未来二十年豫鲁粤城镇人口年均增量超60万,东北三省城镇人口负增长

未来二十年豫鲁粤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增加,预计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85.5万、66.5万、62.9万人,东北三省城镇人口负增长。从城镇化率看,2020年上海、北京和天津等8个地区城镇化率超过70%,将进入稳定发展期,重庆、福建等21省(市、自治区)城镇化率处于50%-70%,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西藏、新疆两地城镇化率低于50%。从城镇人口变化看,预计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前四的省为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大部分位于东部,年均增量低于为负的省(市、自治区)有宁夏、新疆等7省,6省位于北方,其中东北三省城镇人口减幅最大。具体来看,预计豫鲁粤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85.5万、66.5万、62.9万人,而东北三省全部负增长,辽宁、吉林城镇人口增长由正转负,黑龙江城镇人口减幅扩大。

图17: 各省城镇化率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18: 豫鲁粤等省城镇人口年均增量靠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3.4 地级:预计重庆城镇化进程较快,城镇人口年均增量超30万

超七成城市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二十年重庆、深圳等都市圈核心城市城镇人口增量靠前,预计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33.9万、26.2万人。从城镇化率看,2020年81个城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进入稳定发展期;168个城市(占比50%)城镇化率在50%-70%,处于快速发展的减速发展阶段;82个城市(占比24.4%)城镇化率在30%-50%,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余下5个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率低于30%。从城镇人口数量看,预计年年均增量前5的城市为重庆、深圳、成都、合肥、广州,均为都市圈核心区,其中重庆城镇化进程较快,城镇人口年均增量为33.9万人,深圳、成都、合肥、广州四个城市则依靠总人口增加带动城镇人口增加,这些城市2020年城镇化水平高,未来提升空间小,预计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26.2万、25.9万、20.1万、18万人。

分线看,预计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城镇人口均有所增加,二线城市年均增速领先。从城镇化率看,2020年一二线城镇化率高于70%,三四线城镇化率分别为60.7%和52.4%。从城镇人口数量看,预计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59.9万、361.9万、179.6万、149.3万人,分别为年均增量的36%、44.7%、26.6%、24.6%,三四线城市人口增量下降明显。从增速看,预计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城镇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7%、1.2%、0.7%、0.5%,二线城市城镇人口增速最快。

图19: 预计重庆城镇人口年均增量超30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20:未来二线城市城镇人口增量领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3.5 都市圈城市群:预计超八成新增城镇人口位于都市圈、城市群,中原、长三角城市群城镇人口年均增量超百万

未来二十年超八成新增城镇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内部,预计年上海、重庆、广州都市圈年均城镇人口增量超30万。从城镇化率看,2020年有17个都市圈城镇化率高于70%,其中深莞惠、北京、苏锡常高于80%,城镇化率进入稳定阶段,其余21个都市圈城镇化还有提升空间。从城镇人口数量看,预计未来新增城镇人口中,超80%来自37个都市圈,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前五分别为上海、重庆、广州、杭州、合肥都市圈,分别为49.0万、33.9万、30.7万、29.1万、28.9万人,郑州、青岛等11个都市圈增量在20-28万人,武汉、石家庄等8个都市圈增量在10-20万人,湛茂、长吉等8个都市圈增量在0-10万人,沈阳、哈尔滨等5个都市圈城镇人口减少。从人口占比变动看,根据预测年十大都市圈合计城镇人口占比将从31.7%增至32.5%。

未来二十年超九成新增城镇人口位于城市群内部,其中近五成来自五大城市群,预计年中原、长三角年均城镇人口增量超百万;预计年十大城市群城镇人口占比将从75.7%升至77.4%。从城镇化率看,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率超过80%,其余均在50%-70%之间,辽中南、长三角已经进入城镇化稳定发展期,未来城镇化增幅将放缓,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二十年城镇化相对较快。从城镇人口数量看,预计年新增城镇人口中90%以上将来自19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城镇人口增量占比约49.3%。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量前五分别为中原、长三角、成渝、山东半岛、长江中游城市群,年均增量分别为122.6万、113.6万、78.1万、66.5万、59.1万人,19大城市群中仅哈长、辽中南、宁夏沿黄城市群城镇人口年均增量为负,年均增量分别为-19.2万、-5.2万、-1.8万人。从城镇人口占比变动看,根据预测年五大城市群城镇人口占比将从46.9%提升至47.1%,十大城市群城镇人口占比将从75.7%升至77.4%。

图21:上海都市圈城镇人口年均增量最高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22:中原、长三角城镇人口年均增量靠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图23:预计十大都市圈城镇人口占比逐渐提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泽平宏观,育娲人口

4、启示:尊重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其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此前我们推出的《中国人口大迁移:2021》报告中分析了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人口流入可以增加年轻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压力;增加人才供给、促进创新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扩大消费需求。人口流出会加重老龄化,加重养老负担,拖累财政、制约经济活力。对此,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1)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顺势而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决不能是追求各地区经济总量均衡,也不可能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习总书记2019年12月在《求是》发表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指出,要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地区集聚的客观规律,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近年中国城镇发展战略逐渐调整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都市圈建设为突破口,对中小城市分类施策”,但任重道远,共识还未形成。

2)进一步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规模。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落户限制。2020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2021年1月6日,国务院《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支持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内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当前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推进,但部分大城市落户仍有限制,这并不利于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推进服务业发展。在少子化老龄化背景下,应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各大城市群内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增强各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包容性。

3)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规划和引导紧凑连续的多中心城市产业布局,加快现有园区转型,因地制宜,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优化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加快规划调整,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总量和结构,分区分级布局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密度,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多元化发展,改善出行效率。未来的城市规划要尊重人口流动规律,不能车多了限号,人多了往外撵人。规划编制应以人为本,完善市民参与机制,充分了解市民对城市发展的期待和需求。

4)人地挂钩,增加人口流入大城市的住宅土地供应,缓解房价上涨压力。中国大城市的房价贵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贵,土地贵主要还是因为住宅土地供应不足。中国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而欠发达地区则出现人口流失。过去中国的住宅供应没有跟上人口流动,造成了中国在发达地区供地不足,住宅供不应求,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却是住宅供大于求。我们要做的是让供地指标跟着人口流动走。房价高的人口流入地区需要加大土地供应,而房价低的人口流出地区需要减少土地供应。

5.1 城市群、都市圈规划范围






*图中纠错:陕西省西安市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及“十三五”规划要求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共19个城市群。“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按照2020年常住人口排序,前十大城市群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提升的五个城市群和发展壮大的五个城市群。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城市群县级单位数据缺失,多用地级市全域近似替代。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同城化为方向建设1小时通勤圈,标志着中国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时代。按照2020年常住人口进行排序,上海、广州、深莞惠、济南、石家庄、南京、天津、青岛、重庆、武汉为前十大都市圈。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都市圈范围有重叠,比如上海都市圈与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有重叠;部分都市圈县级单位数据或城区数据缺失,多用地级市全域近似替代,如广州、南昌、西安、郑州都市圈等;北京都市圈尚无明确的文件和规划,若以1小时通勤圈为标准,北京都市圈包含北京市大部分区域以及廊坊北三县、固安、涿州等地,计算时也以地级市全域替代。









}

1、美国经济进入技术性衰退

美国第二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初值 -0.9%,预期0.5%,前值-1.60%。美国第二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初值录得-0.9%,为连续第二个季度录得负值,进入“技术性衰退”。

2、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跌至17个月来最低点

欧元区的家庭越来越担心经济前景,消费者信心跌至历史最低点。欧元区19个国家中有11个对经济即将收缩的担忧加剧,达到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

3、机构评美国第二季度GDP数据

美国经济连续第二个季度萎缩,加大了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数十年来的高通胀削弱了消费者支出,而美联储加息削弱了企业投资和住房需求。美国商务部周四公布的初步估计数据显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率化下降0.9%,今年前三个月的降幅为1.6%。作为经济最大组成部分的个人消费以1%的速度增长,较前一时期有所放缓。

4、机构分析欧元区7月信心指数

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俄乌冲突和通胀加剧,欧元区经济信心恶化程度远超预期,所有行业的乐观情绪均下降,消费者信心终值仍是纪录新低。消费者对未来12个月的通胀预期进一步上升,从6月的42.6微升至42.8,进一步恶化了市场情绪。然而,工业销售价格预期从6月的50.1降至45.1。

5、机构评德国7月CPI数据

德国通胀出人意料地恢复攀升,加剧了缓和通胀的紧迫性。数据显示,欧洲7月份的消费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8.5%,而上个月由于政府的临时救助措施,消费价格小幅下降至8.2%。除德国外,意大利和西班牙周五料将公布新的通胀纪录。对于整个欧元区来说,经济学家估计7月份价格增长加速至8.7%。

6、韩国人口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7月28日,韩国统计厅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2021年(截至11月1日),韩国包括(在韩居住3个月以上的)外国人在内的总人口数量为5173.8万人,较一年前减少0.2%(即9.1万人)。韩联社报道称,这是自1949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韩国人口数据首次出现同比减少。

7、上半年越南与东盟贸易逆差近70亿美元

越南海关总局最新公布,今年上半年,越南与东盟贸易总额近420亿美元。其中,越南对东盟出口175.3亿美元,同比增26.1%,占越南出口总额的9.4%;自东盟进口2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占越南进口总额的13.2%。因此,上半年越南与东盟贸易逆差近70亿美元。

8、德国公共债务创历史新高

当地时间7月28日,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德国公共债务上升至约23000亿欧元,统计专家表示:“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公共债务增加了1483亿欧元,同比增加6.8%,达到债务统计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报告,截至2021年底,德国联邦政府共负债15485亿欧元,同比增长10.3%;各州政府负债达到6385亿欧元,同比增加0.4%。

9、德国政府批准超1700亿欧元专项基金用于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

当地时间7月27日,德国联邦政府批准了一项总额约1775亿欧元的专项基金,用于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并减轻公民负担。德国联邦政府将原有的“能源与气候基金”升级为“气候与转型基金”,批准了该基金2023年的经济计划和截至2026年的计划草案。从2023年到2026年,联邦政府总共将提供约1775亿欧元,其中2023年的计划额度为354亿欧元。

10、泰国上半年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2.7%

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长朱林27日在曼谷表示,今年上半年,泰国外贸出口总额达1491.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7%。其间,泰国进口总额为1554.4亿美元,同比增长21%。贸易逆差约62.6亿美元。今年6月份,泰国出口265.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为连续第16个月增长。

11、2022年上半年伊朗对华非油出口同比增长31%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1至6月,伊朗对华非油出口达40.81亿美元,同比增长31%。同期,中伊双边贸易总额为82.63亿美元,同比增长23%。伊朗主要向中国出口食品和农产品,进口以机械、工业原材料、医疗设备、纺织物和汽车零部件为主。

12、美国房价涨幅连续两个月放缓

当地时间7月26日,衡量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的重要指标标普/凯斯席勒房价指数显示,5月美国房价按年率计算上涨19.7%,涨幅连续两个月放缓。数据显示,由于抵押贷款利率上升以及对通胀担忧加剧,住房市场出现降温,房价涨幅连续两个月放缓。4月,标普/凯斯席勒房价指数按年率计算上涨20.6%。

13、韩国人口建国以来首次负增长

韩国统计厅7月28日发布数据显示,韩国2021年包括外国人在内的总人口数为5173.8万人,较一年前减少9.1万人。这是韩国成立70多年以来,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对于人口负增长的原因,韩国统计厅解释称,一是人口出现自然减少,二是受疫情影响,临时回国的旅外侨民再次外流,另外外国人人口也有所减少。

14、大众汽车第二季度调整后营业利润同比减少28%

大众汽车第二季度调整后营业利润47.4亿欧元,同比减少28%,预估41亿欧元;第二季度交付量198万,同比减少22%,预估200万;第二季度营收695.4亿欧元,同比增长3.3%,预估666.4亿欧元。大众汽车上半年调整后营业利润131.9亿欧元,同比增长16%,预估110.9亿欧元;上半年营收1,322.9亿欧元,同比增长2%,预估1,244.9亿欧元。

15、世界黄金协会:2022年二季度黄金需求表现疲软

尽管二季度表现疲软,但一季度黄金ETF的强势流入仍推动了上半年黄金需求的明显复苏。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不含场外交易)为948吨,较去年同比减少8%;但2022年上半年2189吨的需求总量同比增幅达12%。随着二季度金价下跌,全球黄金ETF流出39吨,抵消了部分一季度的强势流入。2022年上半年净流入量共计234吨,去年同期则流出。央行购金步伐继续。二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180吨,上半年净购金总量达270吨。

16、丰田等日本8家主要车企上半年全球总销量同比下降11.4%

近日全球车企陆续发布上半年业绩。2022年上半年,包括丰田、铃木、本田、日产、斯巴鲁、三菱、马自达在内的8家日本乘用车制造商的全球总产量为1142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6%,这是两年来产量首次低于前一年的水平;上半年全球总销量1163万辆,同比下降11.4%。丰田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下降6%至513万辆,是两年来上半年的首次同比下降,但仍然超过了竞争对手大众,大众上半年的全球销量暴跌22.2%至388万辆。

最新GDP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连续第二个季度萎缩,证实美国经济已陷入“技术性衰退”。但投资者押注经济衰退将导致美联储提早结束其激进加息行动。美国财长耶伦称GDP连续两个季度萎缩并不证明美国目前处于衰退中。道指涨332.04点,涨幅为1.03%,报32529.63点;纳指涨130.17点,涨幅为1.08%,报12162.59点;标普500指数涨48.82点,涨幅为1.21%,报4072.43点。

18、原油期货价格收跌0.9%

美股原油期货价格周四收跌。分析师称,能源交易商正在权衡美国经济连续第二个季度萎缩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OPEC+)可能维持产量稳定或小幅增产等消息对原油价格的影响。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交割的西德州中质原油(WTI)期货价格下跌84美分,跌幅为0.86%,收于每桶96.42美元。周四早间,该期货价格最高曾上涨至每桶99.84美元。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52美分,涨幅为0.49%,收于每桶107.14美元。

19、黄金期货收高1.8%

纽约黄金期货价格周四创3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白银期货价格大涨近7%,创一年来的最大单日涨幅。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割的黄金期货上涨31.20美元,涨幅为1.80%,收于每盎司1750.30美元。9月白银期货价格大涨1.27美元,涨幅为6.8%——创2021年2月2日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报收于每盎司19.868美元。

20、股市及外汇行情一览表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九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

2、银保监会:全力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7月25日,银保监会召开全系统2022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暨纪检监察工作(电视电话)座谈会,会议要求,要把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发挥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全力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强稳企纾困,主动做好餐饮、住宿、文旅、运输等行业企业接续融资安排。强化小微金融服务。开展涉企乱收费专项整治。引导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聚焦支持新市民安居乐业,推动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范围。稳步落实金融业开放举措。

3、银保监会:支持地方做好“保交楼”工作

会议指出,要稳步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化险工作。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深入推进农信社改革。推动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支持政策措施落地实施。支持地方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配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4、上半年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6万亿元

7月28日,交通运输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上半年我国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舒驰介绍,投资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上半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6万亿元(16758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公路完成投资12704亿元,同比增长9.7%;水路完成投资739亿元,同比增长4.7%。

5、交通运输部:下半年交通运输经济将延续恢复态势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舒驰介绍下半年交通运输在促投资、稳增长方面的具体安排。综合分析研判,下半年,交通运输经济将延续恢复态势。一是扩投资,积极做好扩大交通有效投资工作。二是保畅通,继续发挥好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督办转办,坚决防止不通不畅问题反弹。三是保市场主体,加大力度做好交通运输助企纾困工作。

6、交通运输部:截至6月底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新改建工程在建项目超过2000个

交通运输部7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7月28日举行。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王松波在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公路方面,建设总体形势持续向好。新开工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项目近170个、4800公里,总投资2910亿元。截至6月底,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新改建工程在建规模达到8.7万公里,在建项目超过2000个,总投资约7.3万亿元。

7、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拟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

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同意,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拟于近期向市场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公司债等多个绿债品种将同步使用该原则。除企业债以外,国内绿色债券标准实现统一,标志着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

8、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约160万亿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8日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物流运行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接近160万亿元(159.7万亿元),同比增长3.1%。从结构看,工业品物流需求稳步恢复,上半年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4%。其中新动能、新业态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物流业总收入达到6.0万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比1-5月回升0.3个百分点。其中,铁路、水上、多式联运等运输物流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对物流业总收入增长贡献超过7成。此外,今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同比增长6.1%,与GDP的比率为14.8%,比今年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显示经济恢复期,供应链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物流成本持续高位运行。

9、住建部:上半年在建综合管廊项目68个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8日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国在建综合管廊项目68个,规划建设规模285公里,预算总投资额294亿元(人民币,下同),累计形成廊体33公里,完成投资26亿元。此外,住建部透露,近期初步梳理出两批综合管廊重点项目清单(包括已完成开工前期准备项目和部分在建项目),资金需求量超过2000亿元。到今年6月底,据住建部统计,中国279个城市、104个县,累计开工建设管廊项目1647个、长度5902公里,形成廊体3997公里。

10、上海闵行集中签约41个项目

28日,“潮涌浦江”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投资闵行月月签”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大零号湾科创大厦举办,上海市闵行区各街镇(工业区)、园区与海通证券、翌曦科技、珩天创新平台等41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66.2亿元。

11、上海第二批集中供地收官 

28日,上海为期四天的第二批次集中供地收官。据中指院统计,本次供地共出让涉宅用地34宗(含2宗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全部成交,共收获土地出让金780亿元,其中12宗底价成交,13宗达到中止价进入“一次报价”阶段。

12、北京公积金缴存上限大幅上调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网站28日发布《关于2022住房公积金年度住房公积金缴存有关问题的通知》称,今年度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为31884元,如按12%缴存比例计算,最高每月可缴纳7652元公积金。比去年度的上限增加了878元。

13、2022年上半年苏州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8.7%

苏州近日对外公布,2022年上半年,苏州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完成外贸进出口1263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其中出口7448亿元,增长10%,进口5191.3亿元,增长7%。传统出口产品中,钢铁等金属及制品出口271.3亿元,增长23.2%。

14、浙江丽水:三孩家庭首套房贷款额度上浮20%

记者7月28日从浙江省丽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悉,自2022年8月1日起,三孩家庭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上浮20%。同时,三孩家庭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不纳入轮候,优先予以发放。

28日,大盘全天冲高回落,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两市超2900只个股上涨,近百股涨停或涨超10%。沪深两市今日成交额10074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393亿,两市成交金额重回万亿上方。截止收盘,沪指涨0.21%,深成指涨0.23%,创业板指跌0.31%。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27.33亿元;其中沪股通净买入12.42亿元,深股通净买入14.91亿元。

2、两市融资余额增加39.33亿元

截至7月27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8198.4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5.74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7111.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23.59亿元;两市合计15309.7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39.33亿元。

3、沪深两市共有320只个股跌破每股净资产

7月28日,沪深两市共有320只个股跌破每股净资产。其中荣盛发展、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市净率最低,分别为0.323倍、0.329倍、0.336倍。

4、深交所:将推动更多低碳领域基础设施REITs发行上市

深交所28日表示,下一步,深交所将推动更多低碳领域基础设施REITs发行上市。深化基础设施REITs试点,支持鼓励清洁能源、低碳园区、低碳交通、生态环保等符合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项目申报发行基础设施REITs。扩展低碳可持续金融产品序列。不断丰富绿色债券、低碳指数、低碳基金、基础设施REITs等多层次可持续金融产品供给,加大创新力度,打造品类齐全的低碳产品序列。

5、200多家上市公司推进员工持股计划

数据显示,按照最新公告日期,今年以来共有216家上市公司推进员工持股计划。其中,132家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在年内实施完成,另有84家公司目前处于股东大会通过或董事会预案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公司的“0元”员工持股计划遭到监管层问询。

6、二季度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数据出炉

据经济参考报,随着权益市场回暖,二季度各渠道的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整体回升。中基协最新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权益类公募基金保有规模达6.34万亿元,相较一季度末的5.91万亿元增长4299亿元。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达8.68万亿元,相较一季度末的7.88万亿元增长7939亿元。综合银行系、券商系以及三方代销机构表现来看,头部机构聚集效应进一步强化的同时,券商二季度保有规模增速表现亮眼。

7、中基协:截至6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5.40万亿元

中基协数据显示,2022年6月,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当月共备案私募资管产品819只,设立规模521.58亿元,6月设立规模环比增长31.36%,同比减少44.75%。截至2022年6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5.40万亿元(不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较上月底减少2727.03亿元,减少1.74%。

1、上周(7月18日至24日)钢材、煤炭价格小幅下降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上周(7月18日至24日)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下降0.7%。钢材价格小幅下降,其中普通中板、槽钢、焊接钢管每吨4469元、4591元和4624元,分别下降2.4%、2.4%和2.2%。煤炭价格略有下降,其中炼焦煤、二号无烟块煤、动力煤每吨1484元、1438元和930元,分别下降1.2%、0.3%和0.1%。

2、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工作交流

2022年7月27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开展工作交流。交流中,双方商定下月即召开两行业强化合作交流、密切供需关系、提高合作水平的业务交流会,共同研究如何建立面向长期的稳定的供需协调模式。双方一致认为,煤炭和钢铁同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完善工作机制,共同为维护煤钢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推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中钢协:2022年6月钢铁产品进出口月报

2022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3346.1万吨,同比减少10.5%;累计进口钢材577.1万吨,同比减少21.5%;累计进口钢坯373.8万吨,同比减少35.0%;累计出口钢坯78.7万吨,同比增加显著;折合粗钢净出口2563.6万吨,同比增加20.6万吨,增幅为0.8%。

4、上半年炼焦煤累计采购成本同比增长76.6%

2022年6月,煤焦、铁矿石、废钢等原燃料采购成本均大幅下跌,炼焦煤、冶金焦跌幅超过了5%。2022年1-6月,炼焦煤累计采购成本同比增长76.60%;冶金焦同比增长29.24%;国产铁精矿同比下降21.22%,进口粉矿同比下降24.46%;生铁同比增长3.44%;废钢同比增长7.48%。

5、上海: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上海: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禁新增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优化能源、化工、钢铁产业布局,推进存量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后和过剩产能压减,加大节能挖潜力度。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

6、山东省钢铁行业协会正式成立

7月26日,由山东省内12家钢铁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单位)共同发起的“山东省钢铁行业协会”在济南山东大厦正式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据悉,山东省钢铁行业协会是由经山东省民政厅核准、省工信厅指导把关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

7、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上半年工业纯铁产量利润均创新高

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炼钢部深挖效益增长点,上半年,该部生产工业纯铁产量同比提高47%,利润同比增长53.9%,均创历史新高,成为创新创效“拳头”产品。

8、中国宝武:上半年钢产量6147万吨,实现净利润275.3亿元

作为中国钢铁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宝武今年上半年挖潜增效、顶住压力,经营业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超额完成上半年提质增效稳增长分解目标。据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宝武累计实现钢产量614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496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26.2亿元;实现净利润275.3亿元。

9、攀钢铬钼钢销售超去年总量

近日,从攀钢国贸公司机械能源用钢营销中心传来捷报,攀钢铬钼钢产品上半年销量已超去年全年销售总量,其中6月份销量创单月历史最好水平。

10、河钢唐钢生产的Q245R压力容器钢顺利下线

近日,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为上海知名机械设备公司定制生产的Q245R压力容器钢顺利下线,产品将用于制造石化装备反应器、储罐和换热器等。压力容器钢主要用在石油石化行业、化工设备制造企业、电站建设行业等,用于制成反应器、换热器、分离器、核能反应堆压力壳等。

11、安钢冷轧公司首卷高磁感取向电磁新材料轧硬卷成功下线

7月25日16时58分,在包头威丰等兄弟单位的帮助下,安钢冷轧公司电磁新材料项目首卷高磁感取向电磁新材料(HiB)轧硬卷于20辊轧机成功下线,此举标志着二十辊轧机调试取得重大突破,HiB钢生产取得重大进展。

12、鞍钢汽车桥壳用热连轧卷板首次供货一汽J6车型

日前,从鞍钢股份传来好消息,鞍钢汽车桥壳用热连轧卷板首次供货一汽J6车型,已完成供货近5000吨。该产品的成功研发和应用实现了鞍钢汽车桥壳用热连轧卷板零的突破,填补了该品种的生产空白,擦亮了鞍钢品牌,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增长点。

13、宝武集团一海外铁矿石项目获得采矿证

7月22日,利比里亚地矿部正式向宝豫利比里亚有限公司下发了A类开采证。该开采证是乔治·维阿总统2017年上台以后向铁矿石开采企业颁发的第一个采矿证。据宝钢资源2015年公告,宝米铁矿高品位铁矿(50%以上)资源量约1500万吨,30%-40%低品位铁矿资源量约4亿吨,平均品位约38%。计划露天开采,年产铁矿石200万吨,预计矿山寿命约35年。

14、力拓与几内亚政府等三方签署基础设施合资协议 

力拓集团称已与几内亚政府和赢联盟西芒杜组建一家合资企业,来开发包括铁路和港口在内的基础设施;这一突破应该有助于开启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铁矿石矿藏。

15、日企与嘉能可达成史上最贵动力煤供应合同

据报道,日本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Nippon Steel)近日与全球矿商嘉能可集团(Glencore)达成动力煤年度长协合同,合同价高达375美元/吨。 据了解,这一合同价可能创有史以来日澳动力煤长协合同价最高,是去年长协合同价的两倍以上。去年6月份,日本东北电力公司与嘉能可达成2021-22财年动力煤年度合同价为109.97美元/吨。 

LME期铜收涨125美元,报7762美元/吨。LME期铝收涨34美元,报2456美元/吨。LME期锌收涨106美元,报3160美元/吨。LME期铅收跌16美元,报1997美元/吨。LME期镍收涨122美元,报21935美元/吨。LME期锡收涨9美元,报24353美元/吨。

17、BDI指数跌至五个月低位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周四跌至逾五个月低点,因所有船型运价指数延续跌势。波罗的海整体干散货运价指数下跌62点,或3.1%,至1945点,为2月17日以来的最低水平。海岬型船运价指数下跌143点,或6.1%,至2190点,为近三周以来低点。海岬型船日均获利下降1190美元,至18162美元。巴拿马型船运价指数下跌11点或0.53%,至2065点。巴拿马型船日均获利下降99美元,至18581美元。超灵便型散货船运价指数下跌35点,至2003点,为2月9日以来最低水平。

18、国内期货夜盘收盘普遍上涨

螺纹期货夜盘收涨1.36%,热卷收涨1.34%;铁矿石期货收涨2.67%。焦炭夜盘收涨2.52%,焦煤收涨4.99%,动力煤收涨1.54%。国际铜夜盘收涨0.53%,沪铜收涨0.76%,沪铝收涨1.99%,沪锌收涨3.00%,沪铅收跌0.39%,沪镍收涨2.61%,沪锡收涨0.56%。不锈钢夜盘收涨0.19%。沪金主力合约收涨1.35%,报383元/克,沪银主力合约收涨4.49%,报4425元/千克,SC原油主力合约收涨0.59%,报679元/桶。

19、商品价格走势一览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省常住人口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