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多个信息系统彼此割裂,业务难以互通、协同性差,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P12 数字化重构“十四五” P78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P82 深水规院上市背后的创新力量 影 / 响 / 产 / 业 / 战 / 略 / 及 / 企 / 业 / 管 / 理 / 实 / 践 .cn 数字化转型 独家企划 通过完成数字化转型,企业才可能从容穿越经济与科技周期。 在以产业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应如何加“数”? 作为国企改革尖兵,深投控正加“数”前行! 2021年11月 总第92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投控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 的工作部署,勇当城市战略的执行者和国企改革的排头兵,以更高 站位、更广视野、更强担当,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重大历史机 遇,围绕“服务大局、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民生”的功能定位,着 力推进改革创新、转型发展,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加快建设成为产 业结构合理、商业模式清晰、综合优势突出、管理规范高效的国际一 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努力为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提供强大支撑。 《深投控》要主动把握新形势、新变化,坚持正确导向,强化使命担 当,凝聚奋进力量,以经管杂志模式打造一本“影响产业战略及企业 管理实践”的新型内刊,有力彰显深投控品牌形象,成为促进投控系 统产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努力在服务公司高质量发展的 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深投控党委书记、董事长 何建锋

“十四五”时期,深投控将围绕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和 资本运营四大业务领域,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协同发展, 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导入+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上市公司+科技产业 集群”五位一体商业模式,向管理要效益、向改革要活力,打造特色 鲜明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团,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影 响力,助推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 投控》要立足公司发展战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围绕“一期一主题 多维度”的策划思路,进一步增加专业性、研究性、前瞻性内容,营造 创新氛围、搭建交流平台,力争办出水平、办出亮点、办出形象,打造 成为具有投控特色的智库载体与品牌名片,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培 育,助力公司提升行业影响力。 深投控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王文杰 寄语

35 表-2 衡、兼顾实效性价值与中远期发展价值,建立覆盖数字 化转型重大投资决策、应用决策、成效评价及绩效考核 的建设与治理体系,不断激发企业转型动力和活力。 坚持深化改革。国有企业要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协同优化、持续变革的规律和趋势,结合国资国企 深化改革步伐,同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组织管 理机制变革,破除传统业务发展的瓶颈,加速推进业务 数字化改革试点和最佳实践复制,为新技术、新产品、新 模式、新业务的发展完善环境、留足空间。 坚持数据驱动。国有企业要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 要素,深化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以数据为核心的 新型产品与服务创新,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 才流、物流,在更大范围加快各类资源汇聚和按需流动, 带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水平。 坚持创新引领。国有企业要加强数字时代核心能 力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产品集中攻关, 推动和支持创新成果与能力的输出,不断加强技术和产 品迭代优化与创新。聚焦本质安全需要,推动实现从企 业到完整产业链的安全可靠。 坚持统筹推进。国有企业要导入先进的系统化管 理体系,做好数字化转型蓝图与推进路线图的顶层设计 和过程把控,以应对整体数字化运营带来的高度复杂性 与风险性,确保战略、业务、技术等的一致性和协调联 动,促进整体协同效应的发挥。 坚持开放合作。国有企业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发展 理念,加强资源和能力开放共享,有效利用全球先进技 术与实践,补齐发展中的能力短板,加快基于平台的能 力社会化输出,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生态,又好又稳地 加快数字化能力建设。 提升数字化观念 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数字化转型问题,已经不是一 道“需不需要做”的选择题,而是一道“怎样能做好”的 生存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数字化转型进程已 按下“加速键”,企业上下必须在数字化转型的思想认识 上形成高度共识。 首先,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涉及数据、技术、流程、组 织等的复杂系统工程,企业要注重深化对数字化转型艰 巨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认识,加强战略性统筹布局; 其次,数字化转型当前工作重心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驱 动作用,打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创新链,共建产业 发展生态,获得价值增量发展空间,企业要强化数据驱 动、集成创新、合作共赢等数字化转型理念,加强多线 条协同并进;再次,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把手”工程, 更是涉及全员、全要素的创新活动,企业要充分激发基 层创新活力,营造勇于、乐于、善于数字化转型的氛围, 强化上下一盘棋。 做好顶层设计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 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数字化转型战 略,并将其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国有企业必须从战 略层面高度关注和重视数字化,正视自身面临的竞争环 境和转型压力,找准自身定位和目标需求,加强数字化统 筹协调和战略规划,做好顶层架构和路线图设计,推动企 业战略和文化全面转型。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为加快推动数字化转 型工作,着力加强战略统筹,正式发布了《中国海油数字 化转型顶层设计纲要》和《智能油田顶层设计纲要》, 召开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专题座谈会,进一步 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在此基础上,将数字 化转型作为企业“十四五”信息化规划的重要内容,以 顶层设计为指导,确保数字化转型工作落地见效。 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 转型是自上而下、由领导层主导的变革。数字化不仅是技 术的创新,更是认知、价值、战略和领导力的变革。为此, 要加强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系统思考数字化转型 战略与企业哪些方面相关,数字化转型会给企业带来哪 些机遇,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其他同行业企业数字化转 型的成功经验有哪些,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在哪 数字化转型是涉及全员、全要素的创新活动,企业要 充分激发基层创新活力,营造勇于、乐于、善于数字 化转型的氛围,强化上下一盘棋。

36 数字化转型 独家企划 里,推动数字化转型需要从组织结构、资金配置、人才引 进等方面进行怎样的支持与保障。同时,要推动企业文化 变革重塑,让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组织行为能够适应数 字化发展需要,确保数字化转型“神形合一”。 调整组织结构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化”了之,而是要寻求发展和 创新,打破旧的规则,建立新的智慧化架构体系。国有 企业通常按照管控模式和业务模型,建立相应的组织 架构和制度体系,但在运转过程中有时存在管控低效 的问题。 因此,企业要依托数字化模式,对组织进行扁平化 改造,逐步在内部推进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打造智能化 的架构,通过数据的有效驱动来不断提升企业生产和经 营的有效性,让业务得到重塑,并相应地创造新的业务 平台,使前中后台形成智能互动,并良性运转。 路径 创建世界一流企业需要数字化转型提供发展新动力。但由于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特点和功能定位不同,在面对数字化转型时,需 要根据自身特性采取不尽相同的方式和策略。 不同类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特点 行业 共同点 行业特点 转型方向 制造类 ● 集团型企业,加 强集团管控,实 现管控数字化 ● 多产业板块,利 用产业板块间的 关系,实现产业 链协同 ● 重点关注财务、 资金、投融资、 风 控、人 力、党 务等业务管理, 利用技术平台实 现业务资源共享 ● 财务共享、大数 据分析为数字化 转型的突破口 ● 具体分为流程制造和离散制造 ● 重资产类企业 ● 生产制造全过程复杂,企业价值链复 杂,产业供应链复杂 ● 智能制造为主要转型方向,持续推进两化融合 工作 ● 基于数字孪生,加强设计制造数字化协同 ● 重资产企业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物 联网技术、利用机器大数据 ● 产业链协同,供应链资源共享 能源类 ● 清洁能源持续发展 ● 整个能源产业从产能扩展转向智能发 展,如智能发电 ● 更重视降本提效 ● 重资产类企业 ● 更多的智慧场景建设:智慧矿山、智慧电网、智 慧水务等 ● 提升数字化、自动化能力,尤其在一些危险工 作环境加快推进无人化、远程化操作 ● 全产业链协同,高效运营 建筑类 ● 建筑产品个性化、非标准化 ● 项目管理、施工现场管理 ● 多业务模式:PPP、EPC、BOT等 ● 重资产类企业 ● 开展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协同设计 ● 全面提升BIM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 ● 强化建筑行业现场管理、远程管理、智慧工地 建设 ● 融入智慧城市体系 服务类 ● 服务类企业细分行业差异大 ● ToB和ToC发展不平衡,ToB业务数字化 转型场景丰富 ● 用户习惯多变,需要企业应变能力强 ● 新技术应用爆发,业务模式受冲击大 ● 打造柔性、智慧供应链 ● 增加线上服务业务范围,推动虚拟服务网点建 设,向智慧服务转变 ● 创新商业模式、服务模式 ● 基于互联网平台拓展数字化业务,增强客户黏性

37 海尔集团的组织变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它通 过数字化转型与整合,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提升运营 效率。 从1998年,海尔集团就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 业务流程再造,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 的运动,加快了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营运零资本 的“三零”目标的实现。在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后,海尔 集团又将其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财务等部分全部分 拆成3000多个虚拟小微团队,实行独立运营,决策权、 用人权和分配权全部让渡给团队,让团队能快速响应消 费者需求,又可以全流程把控产品供应链。通过上述转 型,海尔组织内的资源呈现网络化结构,极致扁平化得 以实现,组织真正变成了一个“平台”。 海尔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大幅提升数字化转 型的成功概率,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内部流 程,并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组织变革中,实施分散 化的决策和灵活的基层自主权,重塑组织活力。 融合数字技术 国有企业尤其地方国有企业,要根据各自产业特 点,确定具体数字化转型运营模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 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业务数据化,其次是数据 资产化,再次是资产服务化,最后是服务业务化。数字化 转型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网络、公共应用平台 和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流程支持的供应 链、价值链等资源整合及调配等ERP生态系统建设;大 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支持的决策支持和服务价值提升等 创新赋能系统建设。 对于国有企业集团总部,作为资本所有者实施集团 化管理,应立足于数据驱动,主要负责数字基础设施建 设以及创新系统赋能平台建设,如云平台、大数据平台、 人工智能平台等,以及风险管控等决策支持平台建设。 对于集团的下属企业,主要从事生产和服务等具体经 营,应立足于产业链、供应链流程和业务数据的具体生 产与应用开展系统建设。 华润集团就抓住自身多元化产业集团的特点,让信 息化战略发展始终与业务战略相匹配,集团总部聚焦全 集团共享的管理信息化平台或者信息化技术基础平台建 设,各利润中心则始终抓住业务难点和痛点开展业务信 息化工作。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重要的 工作内容。国有企业要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成果,加 快培育和运用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构建适应企业业务特点和发展 需求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新型IT架构模式,建 设敏捷高效可复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加快形 成数字技术赋能平台,促进基于数据的跨区域、分布式 生产运营,提升全产业链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国有企业 要带头做好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重塑产 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业务、管理等流程,促进国 有资本保值增值。 局部先行入手 数字化转型的前期,通常选择的方式为自上而下的 系统改革。企业首先通过自己梳理或者寻求外部力量,对 公司业务流程予以梳理后,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部署,包 括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Al等,以消除信息孤岛,实 现跨越式的改进。 从企业的本质来看,核心追求的无非是“开源、节 流、提质、增效”四个部分。在搭建好数字化转型整体 框架后,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阶段性目标, 先从某一环节入手,渐进式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可以从业务部门出发,针对明确的需求 和痛点,利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相应的问题,为该部门带 来直接的收益增加、成本削减和效率提升。即使是已经 进行了数字化转型的国有企业,也需要不停地调整和更 新,各部门继续进行自身数字化能力的扩张。 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保障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能。传统企业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规划设计、平台建设、实 施运维、技术支持等IT人员,也需要具备IT视野的流程 管理、业务分析等业务人员。 国有企业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基础上,可重点做好现 有员工队伍能力提升,加快培育员工的数字化思维,完 善数字化生态下对员工队伍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让 员工主动拥抱数字化,成为既熟悉技术、又懂业务和管 理的人才,充分激发数字人才活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 供强大动力。 “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唯有抓住时代机遇,激发创 新活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才能实现高质量发 展,全面、快速、高效地完成数字化“华丽转身”。

38 数字化转型 路径 独家企划 14 13 12 1 2 3 中国铁物 “数字铁物”规划 ●第一步:完成公司数字 化整体布局,在线“数 字铁物”运转顺畅; ●第二步:数字化能力持 续完善,不断整合行业 资源,构建良好数字生 态; ●未来目标:陆续建设并 完善轨道交通数字化 供应链服务平台、智慧 物流平台及大宗商品交 易电商平台。 中国石油 “数字中国石油”规划 ● 利用自动感 知实时采 集油气产业链运行数 据; ● 利用全面互联网广泛 获取内外部数据; ● 运用数据化技术持续 优化业务执行和运营 效率,“十四五”末初 步 建 成“数 字中国 石 油”; ●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 分析等新技术,助力新 产品研发、提高科研成 功率。 中国石化 “数据+平台+应用”的 新模式 ● 大力推进数据中心、物 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 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 覆盖全产业、支撑各领 域业务创新的管理、生 产、服务、金融“四朵 云”; ● 构建完善统一的数据 治理与信息标准化、信 息和数字化管控、网络 安全“三大体系”; ● 打 造 敏 捷 高 效、稳 定 可靠的信息技术支撑 和 数 字 化 服 务“两 大 平台”(统称“4 3 2工 程”); ● 深 化 大 数 据、人 工智 能、5G、北斗等技术应 用; ● 大力推进各领域业务上 云用数赋智,促进和引 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 和商业模式创新。 国家电投 “数字国家电投”规划 ● 到2025年,基本建成 综合智慧能源生态体 系,数字化水平达到能 源行业“国内领先”; ● 到2035年,数字化水 平达到能源行业“世界 一流”,全面建成“数 字国家电投”。 华润集团 “智慧华润2028”规划 ● “十四五”时期,全面 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 能化发展; ● 集 团 成 立 9 0 周 年 (2028年)之际,初步 实现智能化,数据资 产、平台资产价值充分 发挥,对外市场化赋 能,创新能力大幅提 升,成为数字化智慧化 发展的先行者。 国家能源集团 “智慧国家能源”规划 ● 着力打造“一 体化集 中管控、智能化高效协 同、可视化高度融合” 的协同调度智能化指 挥平台; ● 打造“全流程贯通、全 产业链衔接、全场景 监控”的工业互联网 平台。 14家央企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39 10 11 4 5 6 7 8 中国华能 打造统一智慧能源数 据平台 ● 第一步:实现所有风 电、光伏数据接入智 慧能源数据平台; ● 第二步:以风电、光 伏数据中心为基础, 完成水电、燃机、火 电、核 电 等 数 据 接 入,形成统一的智慧 能源数据平台; ● 第三步:全面实现数 字化转型,作为国企 改革三年行 动重要 成果。 中国大唐 “3549”数字化转型 战略 ●数字化愿景:打造数 字大唐,建设世界一 流能源企业; ●规划“集团管控、运 营生产、创新发展” 三大提升方向; ●明 确“ 新 定 位、新 管控、新运营、新能 力、新架构”五个提 升目标; ●确立实施“数字化管 控、数字化运营、引 领创新和数字化基 础”四大工程; ●在 未 来 5 年 的 时 间 内,统 筹 建 设 战 略 决策与管控平台、全 方位在线控制平台、 经营管理平台、风险 管控平台、综合支撑 平台、数字化创新管 理平台、专业运营平 台、数字化基础技术 平台等九大 数字化 蓝图架构平台。 中国华电 数字化转型2025行动 计划 ●完善升级 数字化底 座,全面建设数字化 应用,优化提升数字 化价值; ●升级基础设施,加快 自主可控应用,强化 数据治理,实现生产 管控智能化,建设两 个智慧平台,增强管 理协同; ●强化转型领导力,融 合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快数字化转型推 广,打造数字区域示 范,打 造 数 字 板 块 示范。 中国电建 搭建基础数字技术 平台 ● 形成支撑服务工 程建管运的大数 据平台; ● 通过“工程产品+ 服务”推动建造 服务化转型,构 建互利共赢融合 发展的产业链生 态圈。 中国海油 “智慧海油”规划 ● 突出抓好“十四五” 信息化规划和2021 年度工作计划编制; ● 突出抓 好生产信息 化建设,加大5G、北 斗导航、人工智能等 新技术的应用力度, 提高生产作业时效 和安全保障能力; ● 突出抓 好渤海湾 新 一代融合通信基础 设施,加快推动“新 基建”; ● 突出抓 好数据标准 建设,加强数据集成 共享,构建一体化经 营管 理平台和共享 服务平台; ● 突出抓好海外信息化 能力建设,加大海外IT 共享服务支持力度; ● 突出抓好业务系统应 用,充分发挥电商平 台等现有系统的应用 实效。 中广核 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 全面引入“云大物移 智链”等新技术,加 快 智慧核电、智慧 矿山、智慧新能 源 建设; ● 实施云化战略,构 建 泛在互联、云端 一体、灵活强大的 坚实技术底座。 国家电网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 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 ●推进电网生产数字化; ●强化电网规划、建设、调度、 运行、检修等全环节数字化 管控; ●积极开展智慧车联网业务; ●搭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 车联网平台; ●组建国网大数据中心; ●在技术攻关上,加大电力芯 片、人工智能、区块链、电力 北斗等新技术攻关力度。 南方电网 建设数字电网 ● 以数字技术助推能源 消费革命,建成投产一 批“互联网+”智慧能 源示范项目; ● 以数字电网提升能源 配置效率,以标准化工 作抢占数字电网国际 创新制高点; ● 发展数字产业,助力提 升能源产业链竞争力; ● 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能源产业链价值; ● 在 数 字 政 府、智 慧 城 市、数据中心运营、通 信资源共享、电动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 加大投资; ● 2020年至2022年投入 1200亿元实施62个重 点项目。 9

40 数字化转型 路径 独家企划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加 “数”之路 始终瞄准资产经营和管理中信息不清楚、协 同效率低、监管能力差、风险难把控等矛盾 痛点,全面实现数字化与“管资本”的深度 融合。 ■ 文/本刊编辑部 资本”运营平台。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IT系统升级,而是“IT 升维+管理模式变革+业务模式创新”的过程,通过 基础应用的信息化、管理体制的数字化和业务模式 的创新化,推动企业提高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水 平,实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全面数字化,强化“管 资本”运营平台。 由此可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是通过数字化手段真正实现“价值发展—价值培育— 价值提升—价值实现”的价值创造机制,全面实现数 字化与“管资本”的深度融合,搭建“管资本”数字化 平台,形成“明责—履职—授权—监管”的工作闭环。 “管资本”数字平台建设路径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加“数”之路,要以数字管 理平台建设与完善为出发点,借助一套科学合理的 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资产的精细化、数字化、 智能化管理,为资产经营决策、实现保值增值提供 数据支撑。其建设路径概括来讲,就是建立统一标 准的资产台账、打造稳定可靠的大数据库、绘就多 维立体的资产画像、铺开严密安全的信息防护网。 建立统一标准,有效打通数据壁垒。在建立数 字管理平台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通过建立数据 口径标准和闭环管控流程,对分散在各系统中的数 据提供一套统一的数据命名、数据定义、编码规则、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 提出: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截至2020年底,已有 21家中央企业、150多家地方省级企业开展国有资本 投资、运营公司试点。 作为推动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 布局结构重要平台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当前的 宏观形势下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趋势,积极推动信 息化创新,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更好发挥功 能作用,加快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布局、提高效 益、保值增值。 数字化与“管资本”深度融合 相较于其他企业类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有着 自身的独有特性,是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公司 制企业。公司的经营模式,是以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 为主,通过投资实业拥有股权,通过资产经营和管理 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探索了新体制, 调整优化总部职能定位和管控模式,实施数字化转 型,将形成“管资本”专业运营平台。在“管人管事 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的过程中,国有资本投资 公司首先要通过“决策中心、资源配置中心、投融 资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这四大中心建设,搭建“管 资本”运营平台;其次要通过分级授权,完善“管资 本”运营体系;再次就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强化“管

41 业务口径、技术口径等基准,防止用语的混乱使用。 同时,还要明确管理平台应用过程中的信息采 集要求、录入原则、录入管理等,通过建立科学的统 一标准,避免业务之间数据壁垒的产生,为以后数据 的统筹利用打好基础,提升数据利用效率。 通过统一的标准管理,还便于集团总部各职能 部门和各级子公司及时全面地掌握自身国有资产总 体状况,避免先清后乱,从而为资产管理提供更多 的数据支撑,为实现集团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和优化 配置创造条件。 优化硬件设施,确保数据稳定可靠。数字管 理平台建立以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就要对自身拥 有的国有资产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录入,形成国 有资产数据库。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工作的开 展,资产数据量、交易量将逐渐增多,必须着力提升 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存储能力、处理能力以 及数据交换能力。 在硬件设施和网络配置方面,采取适用为好、 适度超前的原则,既注重成本效益相匹配,又注重 新技术的使用。数据库在满足现有使用需求的同 时,适度采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保证数据稳定 可靠的基础上,丰富数据的采集维度。 推进挖掘分析,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国有资本 投资公司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归集内外部数据,形 成资产画像,从物理属性、环境属性、用户属性等各 方面对资产进行分析,从而为优化资产管理和运营提供 依据。但数字化管理不仅仅体现在数字化运营的维度, 更是通过算法模型,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和风险的评估及 预警。 在基础资产数据全面、准确录入的基础上,采用大 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按不同业务板块、 业务条线对资产管理的不同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集 团资产配置状况,一方面便于快速、实时掌握各类资产 的规模、结构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可以对资产的资源配 置方向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利用集团资产管理 系统的查询、分析、预警等功能,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 效率,把管理者从具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 投入到业务的组合、协同、重构升级中去,实现管理上的 革命。 强化网络安防,保障资产信息安全。随着数据逐 渐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核心竞争力,资产数据的信 息安全也成了核心命题,这就需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 设稳定可靠的数字安全防护网。要从大数据等技术应用 角度出发,更新员工对企业数据、敏感信息的认识,从而 更好地实现数据安全评估、搭建有针对性的技术防护 措施。同时,要改变单一、传统的网络防护思维和手段, 积极构建以数据安全为导向的全新网络防护体系,来应 对可能的网络威胁和风险,强化信息数据安全。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要始终瞄 准资产经营和管理中信息不清楚、协同效率低、监管 能力差、风险难把控等矛盾痛点,以信息化、数字化、 智能化技术为抓手,打造“管资本”运营平台,全面实 现数字化与“管资本”的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 新格局。 图片来源:pexels.com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通过数字化手段真正实现“价值 发展—价值培育—价值提升—价值实现”的价值创造 机制,全面实现数字化与“管资本”的深度融合。

42 数字化转型 镜鉴 独家企划 平安集团:全面数字 化 是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压舱石” 从产品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向战略数字化进 行转变,数字化已成为平安集团打造核心竞 争力、积蓄发展动能的一大源泉。 ■ 文/本刊编辑部 营、人才、服务等方面,带来思维模式上的巨大颠覆 与产业实践上的系统变革。 回溯平安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数字化成 长一路如影随形。早在1988年,平安就提出了保险 数字化运营的构想,相继开发出一系列处理保险业 务的系统软件。1997年,平安开始IT化办公,次年实 现了产险最初级地域数据管理。2000年,中国最早 的ToC在线金融产品超市——PA18上线。此后十余 年,伴随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安也全面开通 线上交易平台,推出“一账通”,打通各业务模块间 的数据壁垒,实现用户生态的相互导流与协同。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众多深圳市民都下载 了一款“i深圳”APP。有数据显示,“i深圳”自 2019年1月11日上线,已接入7600余项服务、55类高频 电子证照和电子证明,累计下载数超1800万,累计注 册用户超1100万,累计访问量(PV)10亿。其中纯线上 “秒报、秒批、秒查、全流程网办(零跑动)”实现超 500项,帮助深圳市民办事效率提升近60%。“i深圳” 正是平安智慧城市领域的一款样本产品,也是平安 数字化建设的成果之一。在研究平安集团的成功因素 时,绝不可忽视“数字化”这一利器。 作为中国金融和保险行业“领头羊”,平安集团 通过“全面数字化战略”,以数字化转型引领业务发 展,在建立线上化经营模式、优化产品策略、提升客 户黏度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各领域的数字化改革提 供了值得参考的样本。 数字化摸索之路 企业战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性规划过程。 平安集团在基础科技研发与应用创新领域推进数字 化战略取得较大突破,与公司的“顶层设计”是密不 可分的。如何解读平安的“全面数字化战略”?平安 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近期专门发文进行了阐述,“数字 化是21世纪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升生产力的基础工 程,是人类跨越式提升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革命性的进 步。”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革命,更是一种认知 革命。对企业而言,数字化将在战略、组织、管理、运 图片来源:IC photo

43 2020年,平安集团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和“金融 +生态”战略,实现营收13214.18亿元,其中,科技业务总 收入903.75亿元,同比增长10.1%,数字化战略迈上了一 个新的高度。 金融业靠数据起家,未来更要靠数据驱动。从2020 年的经营数据来看,全面数字化正在成为平安集团可持 续发展的“压舱石”与“领头雁”。 数字化加速“蝶变” 2020年开始,平安集团的数字化进程开始加速,在前 台、中台和底层科技等方面,做了很多数字化转型改革。 以寿险为例。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和 人口结构的转变。同时,我国保险代理人制度经历30余 年高速发展后,从2020年开始,行业增长压力快速加大。 人口红利的终结、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数字化对行业 的席卷、疫情的催化、低利率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内寿险 业的发展环境发生显著改变。平安于2019年率先启动了 寿险改革,按照“渠道+产品”的双轮驱动策略,围绕产 品、渠道、数据化经营三个方向,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健康 增长平台。在产品方面,打造“产品+医疗健康”“产品+ 养生养老”“产品+教育服务”等场景,更好地满足客户 全方位、多场景的生活需求;在渠道方面,科技赋能代理 人,短期聚焦“增员+增产”,长期打造一支高产能、高收 入、高质量的代理人队伍;在数据化方面,提升科技应用 能力,提升管理效率和促进销售目标达成。 其一,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前台,经营客户提 升人均件数。传统的寿险经营更注重招募代理人,保险 公司依赖于代理人获取客户。平安寿险主动转变模式, 通过加强客户经营,助力代理人提升人均件数,具体包 括创新运用互联网流量作为新兴获客渠道、设计私 域“八宝箱”O2O客户经营工具,助力代理人养客, 最后代理人线下转化客户,实现人均件数的提升。 举例来说,针对代理人的微信朋友圈,公司有专门 的内容运营团队设计内容营销素材,提供代理人转 发(内容宝);结合爆款商品组织拼团活动,创建代 理人与潜在客户的互动机会(商品宝);提供就医陪 同等服务建立客户与代理人的信任关系(服务宝); 借助“AI智能拜访助手”,开展线上客户智能产说会 (科技宝)等等。 其二,建立数字化大中台,全域活动量管理提 升活动率。平安寿险转型的另一条主线是建立数字 化大中台,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寿险日常的经营与 管理中,一方面构建“先知、先觉、先行”的总部直 控平台,另一方面在全域范围内建立更为有效的销 售作业模式及精细化的活动量管理,从而提升代理 人的活动率。“先知”指打通所有分支机构的数据 平台,有助于“总部大脑”及时了解业务前线的经营 动态,有效帮助公司做好经营预测和提前预警。“先 觉”指总部获取分支机构数据后,可以实时进行不 同机构间的横向比较,及时发现优秀机构的最佳案 例,以及弱体机构的问题所在。“先行”指公司在发 现问题的基础上尽快找到解决方案,查漏补缺。全 域活动量管理,即公司对总部、机构、营业区、营业 部,直到业务最前线的代理人进行统一管理。平安 通过“4D(Direct)”数字化经营,直达机构、直达营 业部、直达代理人和直达客户,数字化的具体应用 有效帮助前线部门提升活动率。 其三,在大数据底层,构建AI智能模型,打造画 像图谱体系,建立全域因子数据库。平安寿险重点 以提升“价值投入比”为目标,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相 结合的销售前台,提升代理人的人均件数,搭建数 字化大中台以及升级基本法,提升代理人活动率, 实现收入的超预期增长。目前各项改革仍在分头落 地推广和机构试点。 以科技为引擎,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平安集 团从关注产品数字化与管理运营数字化向更高维度 的数字化水平进击:即引领多个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开始用技术重塑金融保险、大健康等领域的运营法 则。数字化已成为平安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积蓄发 展动能的一大源泉。 平安集团向更高维度的数字化水平进击:引领多个 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开始用技术重塑金融保险、大健 康等领域的运营法则。

44 数字化转型 独家企划 端,覆盖包括医保科技、智慧医疗、平安寿险、平安 养老险、平安健康险等专业公司,形成了一个“大医 疗健康生态圈”。疫情期间,这款APP新增用户日均 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用户访问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11亿人次。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银保监会正在制定 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将全面推 动保险机构转变经营理念,以数字化转型驱动金融生 产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支持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平安集团2020—2030年正进行全方位数字化转型,从 产品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向战略数字化进行转变,在 数字化标准、数字化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当然,数字化是对计算能力、认识方法和数据 基础的颠覆,要构建出一个丰富、多元的金融科技 生态体系,仍然任重道远。目前判断平安集团的改 革能否成功、何时成功,为时尚早,但是其发展思路 无疑与银保监会的指导意见是契合的。 数字赋能价值显现 平安集团数字化改革的成效如 何呢?先来看看传统的寿险业务。 平安寿险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以节 约营业部经理90%的管理时间、提 升95%营业部的管理水平为目标, 针对部课经营中组织发展、业务开 拓、技能培养和日常管理等核心环 节,研发了一系列数字化平台工具, 赋能部课主管及一线代理人。 营业部是寿险业务的根基,数 字化改革必须扎根一线。在营业部 日常管理方面,公司研发的工具为 部课早会、经管会等核心现场管理 场景提供前、中、后全方位数字化 支持,让外勤筹备会议时间缩短了 一倍,并可以精准追踪会议效果, 极大提升了经营效率。在数字活动 量方面,公司把代理人的展业流程 分为主顾积累、互动开拓、寿险促 成、服务经营等四个环节,并通过一 系列数字化工具对代理人的各项环 节进行深度赋能,帮助代理人系统 化地经营、服务好客户。目前,平安 寿险在全国20个营业部试点了一系列数字化工具。 其中,10个营业部业绩明显改善,部均FYP(第一年 度保费)比试点前提升了6%。 平安集团数字化赋能旗下所有传统金融业务, 驱动其转型升级、提升智能化水平。2020年,平安寿 险的智慧保通过AI分析客户保障需求,制定保障计 划,全年转化150+亿元寿险承保保费;产险的智能 风控为财产险业务累积减损5.2亿元;银行的AI平台 为AUM产能转化效能平均提升30.8%+。同时,以云 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 息技术,也催生了新兴产业,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平 安云已成为金融行业内最大的云平台。 数字化升级后的医疗生态圈战略更强调“合进 与闭环”。生态圈建设成为寿险业转型的核心赛道, 各公司共同发力建设健康养老生态圈。平安同样加 大对智慧医疗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其中,“平安好医 生”APP打通线上线下,将服务延伸至政府端、支付 镜鉴

45 华润集团:多元化产 业集团的数字化嬗变 行业跨度大、业态多、架构复杂的华润集团, 如何将数字化创新技术与现有业务进一步深 度融合,满足不同业务的个性化需求? ■ 文/本刊编辑部 效能,加强集团管控和发挥总部价值创造;需要提 升产业运营效率,实现前中后台贯通、各渠道协同、 各机构联动的业务流程高效畅通局面;需要实现资 源整合,促进资源、信息、服务的共建共享和基础 性工作的水平提升;需要推动转型创新,升级改造 传统产业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而这些无疑都离不开信息化创新,尤其是借助于 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转型。 战略布局奠定转型根基 华润集团绝大部分业务与民生息息相关,数字 化转型难度之高可想而知。一个具前瞻性、系统性、 适宜性、一致性的信息化战略,是数字化转型成功 的前提。华润集团抓住了多元化产业集团的特点,让 信息化战略发展始终与业务战略相匹配,集团总部 聚焦全集团共享的管理信息化平台或者信息化技术 基础平台建设,利润中心则始终抓住业务难点和痛 点开展业务信息化工作。 2018年,华润集团提出了“智慧华润2028”的数 字化愿景和“云优先、智生长”的技术战略,希望集 团和各利润中心在做“十四五”规划时,把实现数字 化转型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拿出实实在在的战 略举措和行动方案。 “云优先”是指华润集团借助云计算这样一个 高效和安全的平台,作为未来信息化建设、数字化 转型、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同时赋能数十万家上下游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所孕育 出的新商业模式、新资本模式,颠覆了传统商 业生态,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习惯,世界经济数字 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数字化转 型,是很多传统企业不断摸索的难题,华润集团就是 探索者之一。 将“智慧”注入企业躯体 作为多元化产业集团,华润集团位居2021年《财 富》世界500强第69位,产业布局涵盖大消费、大健 康、城市建设与运营、能源服务、科技与金融五大板 块,涉及零售、饮料、电力、水泥、燃气、医药、医院、 银行、信托、半导体等20多个行业。其旗下拥有19个 一级利润中心,2000余家法人实体,12家上市公司, 1000+工厂,6.8万+企业客户,21.7万供应商,1000万+ 终端。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产业变革洪流中,谁在数字 化、智能化进程中走在前列,谁就能占有先机、掌握主 动。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面对传统企业经历的深 重变革,身为国有重点骨干型企业的华润集团,将数 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视作提升管理效率、核心产业 竞争力和服务客户能力的重要选择。这家业务复杂且 多元的企业依靠科技的力量,正努力将“智慧”两字 注入到躯体的每一滴血液中去。 面对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华润集团需要提升总部管理 选择试点业务单 元,华润集团一 般基于两个方面 的考虑:作业模 式具有可复制性 和代表性;进行 数 字 化 转 型 的 意愿强烈。

46 数字化转型 镜鉴 独家企划 信学院。智信学院将有效助力华润内部关于数字化 认知的培训和塑造,激发创新精神、聚合科技专家 资源、打通产学研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和 谐共赢的产业技术生态圈,为华润集团各产业的数 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实施路线由“点”到“面”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蹴而就,需要积极稳妥、系统有序的实施路线。有了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战略目标,在具体实践上,考虑到 自身行业跨度大、业态多、架构复杂,华润集团的数 字化转型选择从“点”到“面”的实施路线。也就是 先以一个单位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单点突破后 再将成功模式全面铺开,复制到其他单位,进而整体 推进整个集团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选择试点业务单元,华润集团一般基于两个方 面的考虑:作业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和代表性;进行 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强烈。譬如,华润雪花啤酒在全 国有70多家工厂,经过多轮内部研讨和评估后,最终 选取河北的一家工厂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单位, 企业和行业伙伴。华润集团旗下各业务板块将基于 “云优先”模式制定数字化转型升级策略,共同打 造具有华润特色的“云生态”。 “智生长”是从业务价值的角度出发,拥抱新 一代信息技术,探索符合行业特性、华润特性的数 字化转型道路,鼓励探索新模式、孵化新业态、培 育新产业,塑造新的核心竞争能力。华润集团致力 于推动新一代智能和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将 新一代智能和信息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将数据转化 为新动能,进而驱动和引领业务、管理、产品、服务 和商业模式等的创新突破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 华润集团在组织能力、管理机制、制度规范等多个 角度和领域,全力推进利润中心的智能化发展和数 字化转型工作。 组织变革保障转型能力 华润集团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始终围绕信息 化战略进行组织架构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通 过持续推动组织变革,发挥企业文化的凝心聚力作 用,打造适配的组织能力。 在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全集团缺乏专业人 才时,华润积极引入专业领航人,按照项目竖井式建 立由“领航+中坚+新锐”组成的人才梯队;基础信 息化成熟阶段,组织进行专业化分工,成立咨询、开 发、运维部门。 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后,华润集团开始了“管 服分离”的组织变革,围绕智能化战略发展诉求,形 成“一部两公司”建制,将信息管理部更名为智能与 信息化部,规划引领,统筹推动,实现职能管理专业 化;两个公司分别是润联科技和华润网络,润联科 技聚焦ToB业务和集团共同技术平台研发建设,向利 润中心和外部提供信息化服务,华润网络聚焦ToC 业务,服务华润的会员客户,实现技术专业化和服务 市场化。 特别是润联科技,经过长期的研发和沉淀,打 造出了具有行业赋能价值的IT产品和解决方案,为 华润集团各产业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创新 动力。 与此同时,华润集团一直注重培养数字化人才。 为了满足集团战略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2019年, 华润大学揭牌成立首个职能条线的专业学院——智 2016年,华润集团成立了润联智慧科技公司,作为集 团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赋能平台。依托华润集团多元 化的产业优势和丰富的业务场景,润联科技打造出具有 全价值链赋能价值的数字化平台和大数据产品体系。 润联科技一方面将继续赋能华润集团数字化、智能 化发展,助力华润集团完成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蓝图和 路径设计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一些个性化、定制化的数 字化系统,为全社会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企业提供数据 资产支撑和数据赋能解决方案。 润联科技的双重角色

47 针对其厂内生产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目标是打通 设备端数据和ERP等业务系统,从而促进设备效率 提升20%,设备故障率有效降低30%。 任何一家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不可避免会产 生阵痛。华润集团在转型前期,需要类似雪花啤酒 数字化转型这种成功的试点单元案例,来激励大家 加入数字化转型的阵营,从而实现由“点”到“面” 的延伸拓展。 自主创新叠加对外合作 在数字化转型中,华润集团努力把握消化、吸 收、转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积极构建数字化转型的 核心能力。 华润集团提出“宜研则研、宜合则合”的研发策 略,既坚持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又追求对外互 利合作,如成立大湾区中央企业数字化协同创新联 盟,快速形成企业的数字化能力。 “宜研则研、宜合则合”,意味着要结合每家企 业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决定是否进行自主研 发。如果技术相对成熟并且市场上有非常成熟的第 三方公司,那么可以选择和第三方公司合作。 不过,华润集团的业态非常复杂,即使一些厂商 技术水平强大,也不一定能吃透整个华润集团的业 务。当在某些问题上,第三方公司没有贴合华润业态 的产品,润联科技就会投入一定的成本,去研究更 适用于华润集团数字化转型的产品和服务。 由此,润联科技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5G和 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区块链实验室,招纳了许多博 士、行业和业务专家,来开展系列技术攻关、产品研 发工作。同时,润联科技也与许多伙伴建立了长期良 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构建自己的产业生态,更好地服 务华润集团及社会各行业客户。 在“十四五”发展阶段,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成为 实现“智慧华润”的重点。面向未来,华润提出了“智 慧华润2028”的发展愿景:在“十四五”时期,全面 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各产业能够全面实 现数字化,数据资产初步挖掘变现,创新能力显著增 强,人均生产效率、行业竞争能力、服务客户能力显 著提升。此后再经过3年努力,在华润集团成立90周 年(2028年)的时候,初步实现智能化,数据资产、平 台资产价值充分发挥,对外市场化赋能,创新能力大 幅提升,成为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的先行者。 从传统国有骨干型企业向智慧国企的一场嬗 变,正在华润集团加速推进。 华润雪花啤酒选 取河北的一家工 厂作为数字化转型 的试点单位,针对 其厂内生产设备 进行数字化改造, 目标是打通设备 端数据和ERP等 业务系统,从而促 进设备效率提升 20%,设备故障率 有效降低30%。

48 数字化转型 探索 独家企划 转型“深”计划,数智深投控 深投控构建了“1324”数字化转型蓝图,包括1个智脑、3大应 用、2大支撑、4大保障,并将此蓝图命名为“深”计划。 数智深投控”的转型愿景,并以决策辅助智能化、业 务运作协同化、投资管控全面化和企业服务一体化 的“4化”为转型目标,引领“十四五”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本质 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独立的,应与企业业务 相结合。只有通过管理落在制度上、制度落在流程 上、流程落在系统上、系统落在数据上,才能实现数 字化转型的价值。同时通过“管理—数据—管理” 的闭环,数据反向推动系统优化、流程优化和管理优 化,最终企业在规模与效益、市场与品牌、产品与技 术、管理与运营等方面实现运营提升、创新发展和 智能升级。 数字化转型愿景 深投控“十四五”规划指明了将公司打造为国 际一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战略愿景和发展思路, 即建设两大平台(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平台、国有 资本投资平台)、增强三大使命(聚合资源、培育产 业、服务城市)和聚焦四大领域(科技金融、科技园 区、科技产业、资本运营)。 承接公司“十四五”整体发展规划,直面当前投 控本部数字化所面临的五大挑战(决策缺乏有效辅 助,业务管理支撑不足,管理效率有待提升,基础底 座割裂陈旧和信息化建设保障弱),并采纳所属企 “十三五”期间,深投控加大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逐步增加信息化投入金额,在信息化团队人力 有限的情况下,搭建前中后台共23个系统,约280个 功能模块,为“十四五”时期全面开创数字化转型新 局面初步奠定基础。 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时不我待。“十四五”期 间,深投控以深入贯彻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 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和落实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 动方案为契机,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牵引,加快 推进数字化建设步伐,助力公司成为深圳市国有企 业现代化治理模式的新样板、对标一流企业管理提 升的示范区、市场化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 遵循数字化转型本质,紧密围绕公司“十四五” 战略规划,并结合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科技金融控 股平台的功能定位,深投控制定“转型‘深’计划,

}

(一)HR三支柱模式的由来

1.HR三支柱以福特和GB的实践为开端

20世纪80年代初,距企业的工资单首次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已30年,信息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管理工作,美国的福特公司在欧洲成立了世界第一个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用途是借助信息化加强公司对财务的管控、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稍后,1984年G在北美建立并实施了当时还叫做财务服务操作中心(FSO)的共享服务中心。作为HR三支柱之的共享服务中心,福特和GE对其的实践探索是广泛意义上HR三支柱模式(HR

到了80年代后期,美国的杜邦和DEC公司(Dig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GE在此阶段进一步建立了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成为共享服务中心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早探索者。

在榜样的带动下,90年代北美和欧洲的些企业掀起了一阵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的热潮。商业界耳熟能详的大企业,如IBM、微软、惠普,都在本土建立了共享服务中心。值得一提的是,IBM在1992进行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探索,并沿着戴维·尤里奇的思想发展了HR三支柱模式。

由此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实践是最伟大的导师,HR三支柱的起源,广义上来说是美国的福特和GE公司的实践;第二,HR三支柱是跨界融合的产物,其中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理念源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2.戴维·尤里奇对HR三支柱理论的贡献

虽然共享服务中心最早来自美国企业的实践,但共享服务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甚至更早的理论界关于合伙制(Partnership)的研究。该理论讲的是多个组织之间如何配置资源,创造共享价值,具体表现为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为惠者就医提供便利。常见的研究有学校(大学社区学校)间的共享服务、医院间的共享服务等。HR三支柱中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不同于合伙制的研究,从研究的对象看,前者是指企业内部的共享服务,后者是指组织间的共享服务。从研究的目的来看,前者是通过共享服务降低运营成本,后者是组织间相互合作,发挥资源的共享优势。

Behrens),他们于1993年联合发表了篇文章,对企业共享服务中心的实践探索进行归纳总结。

1995年戴维·尤里奇发表文章《共享服务:从追求时尚到创造价值》(Shared Senies :PFrom Vogue 10 Value),除了系统论述共享服务理论,还首次提出了人力资原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

在实践方面,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HR三支柱的最早探索,但在理论方面,人力资源业务伙伴是最先被提出来的。1987年,戴维·尤里奇就在一篇工作论文 (Working  Pape中,通过对8000多位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的胜任素质调研分析,指出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成为业务伙伴。

Results)一书,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清晰可见HR三支柱的理论框架雏形。他在书中介绍四角色模型的效率专家时就提出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组织、流程再造,通过建立专家中心、共享服务中心和业务伙伴,来实现四角色模型在企业的落地。但实际上尤里奇并没有提出HR三支柱或类似概念。

IBM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尤里奇的理论,经历了近17年的探索,从组织层面实现了对人力资源部的重构,将人力资源部门分为三个部分:专家中心、共享服务中心和业务伙伴, 并于2007年提出了HR三支柱模式。之后,HR三支柱这个概念也得到了尤里奇的认可和众多公司的实践运用。

(二)HR三支柱模式的内涵

HR三支柱是一种人力资源组织架构方式,兼有矩阵制、事业部制、网状组织架构的特征,如图1所示。

支柱一:专家中心(Center of Expertise, COE)。 COE可以用人力资源战略价值选择来概括,即COE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高管、决策层,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

COE的角色是领域专家,要通晓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掌握HR相关领域精深的专业技能,追 踪、对标最优实践。专家中心很好地回应了HR不承接战略,不能像市场、财务一样为战略制定提供有效建议的问题。COE服务的对象是公司管理层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

服务管理层体现在COE参与公司战略制定,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总部COE负责设计全球/全集团统一的战略、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指导原则,而地域/业务线COE则负责结合地域/业务线的特点进行定制化,这样的COE设置可以实现在全公司一致的框架下满足业务所需的灵活性。

支柱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uman Resource Business Partner, HRBP)。 HRBP可以用业务策略的选择来概括,即HRBP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经验,辅助一线业务负责人对组织、团队、人才进行管理。

HRBP的角色是人力资源通才,要掌握HR各职能的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所在部门的业务。如果说COE解决的是HR上不能解决的战略问题,那么HRBP解决的就是HR下不接地气的问题。HRBP服务的对象是业务部门,HRBP协助业务领导干部进行组织的管理、团队和人员的管理。HRBP不是被动地等待业务提出需求,而是主动地发挥灵敏洞察力,找到业务团队管理问题的症结,诊断业务发展过程中的HR诉求,综合运用HR专业方法论及工具,如分析人员需求、招聘计划、培训要求、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提供特种部队式的精准支持,解决业务出现的问题,优化流程以适合业务部门,同时帮助业务各级领导干部培养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支柱三: 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 SSC) 。SSC可以用人力资源平台与服务的选择来概括,即SSC为组织提供一体化、数据化、自助化的HR平台支撑。

平台的选择是指SSC为组织中的员工、管理者提供一体化、信息化、自助化的HR系统,从而实现平台化服务,实现规模经济。服务的选择是指SSC一方面是标准化服务的提供者,他们负责解答管理者和员工的问询,帮助HRBP和COE从事务性、重复性工作解脱出来,并对内部客户的满意度和卓越运营负责。SSC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员工需求,为员工提供定制化、可信赖的HR服务。

二、HR三支柱模式的特点

HR三支柱模式帮助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厘清了以下三个基本关系。

1.各部门管理者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高层管理者或部门管理者不能把HR三支柱的转型及落地实施推给人力资源部来做,因为HR三支柱转型不仅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的创新,而且还是管控模式上的创新。高层管理者、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必须结成转型的合作伙伴,以便迅速而彻底地重新设计和确定HR三支柱的职能,从而将一个原本忙于各种活动的部门转变为注重结果的部门。

2.HR三支柱与职能模块的关系

人力资源专业职能管理一股分为“选、育、用、留、出”,或者分为工作分析、招聘,培训与开发、组织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系、退出管理等模块,这是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开展工作的过程链条划分的。相比重视过程的职能化管理体系,HR三支柱模式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果与产出,即人力资源管理能为管理层、业务团队、基层员工带来哪些管理组织、管理人员上的支持。强调结果并不代表HR三支柱模式推翻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而是以人力资源的各大职能作为方法论和工具,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那么HR三支柱模式与人力资源各职能模块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职能模块实际上是嵌入三支柱模式的每一个支柱之中的,即每个支柱都从事与人力资源职能相关的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等工作,三个支柱在从事人力资源职能工作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以招聘为例,三个支柱都会涉及招聘职能的工作,但侧重不同。COE招聘要思考招聘的渠道与资源,规划人员编制(Headcount),负责管理者的招聘、猎聘,思考雇主品牌建设等;HRBP要基于对业务的了解、业务团队的人员构成,分析业务最需要具备哪些胜任素质、潜质的人才,组织某些层级业务人员的面试;SSC使用HRBP提供的招聘关键词,进行简历搜索和评级。这样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表1 HR三支柱与智能模块的关系

总结来看,COE内部一般仍按职能划分,属于人力资源专才。COE侧重各职能模型的政策制定与方案设计,对员工的人力资源专业问询有最终解释权,对其他企业在人力资源各职能的优秀实践进行研究。SSC侧重各职能模块中基础性、行政性工作,对各职能工作流程中的事务性环节进行处理,对各业务在从事人力资源职能活动中共性的工作进行整合、标准化处理。有些企业在HRBP这个支柱下设立职能组和HRBP组。职能组强调与COE职能的对接;HRBP 组属于人力资源通才,侧重通过HR专业职能素养来发现业务中的管理问题,综合运用人力资源职能方法论和工具,为业务提供更适合的问题解决方案或设计更加合理的工作流程。

3.HR三支柱间的协同互动关系

(1)HR三支柱是专业同质和目标一致的三套班子。 HR 三支柱COE、HRBP、SSC都有一套完整的“选、育、用、留、出",会不会引起内部矛盾冲突?会不会带来工作的交叉和重叠?其实,存在于HR三支柱中的这种“矛盾冲突”不属于内耗,而是一种健康大混序。健康大混序带来的作用和好处是:

首先三个支柱的专业背景同质,都受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训练,知识结构、培养发展的技能相似;其次,三个支柱的目标是一致的,虽然各自的定位不同,HRBP基于业务、COE 基于战略、SSC基于平台和服务,但他们对外都是HR,最终的目标都是为组织创造价值;最后,“混序”之后形成简单易行的方案。单从业务的价值链条来说,HR不是价值链,不产生价值。

HR在业务的价值链里,帮业务产生附加价值。 产生这种附加价值,它最核心的功能不 是去扰乱和干扰业务,而是把业务端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在HR三支柱内部消化,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争执得不可交、面红耳赤,但三个支柱最终要得出一个公式,向业务部表达的时候要用一个简单的输出,能够让业务部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这其实就是一个HR的好处。 这种好处,只靠一套班子的“选、育、用、留、出”去做是远远不够的。

(2)HR三支柱的协同性。

首先,架构搭建从对立发展到协同。 为什么现在有些企业虽然实施过HR三支柱,但最终失败了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某一个支柱没有建设好,甚至没有搭建,比如SSC做得很弱,这样就由两套HR班子决策,一个代表战略价值的选择,一个代表业务策略的选择,在他们站在各自视角给出建议时,若没有另外第三方介入,容易让问题变成“是与非”、“对与错”的两难选择,不利于决策的产生。

其次,组织流程从割裂发展到协同。 职能化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间缺乏协同,特别是流程上的协同。这将造成重复、多标准,无法从更宏观视角看问题,各模块都不对最终结果负责,出现问题相互指责等问题。HR三支柱分属职能流程的上、中、下游,并不断产生新的循环。

HR三支柱让外界感受到一个HR,而非多个HR。HR三支柱内对标准产生了共识,看问题也更宏观、全面、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HR,面向业务时就输出一个决策,三个支柱都要为决策承担责任。且决策出现问题,也可以很容易地从流程中找到问题归属,或谁的责任更大。HR三支柱的共享服务中心是组织协同的另一种表现,可以整合不同业务单元有共性的事务性工作,以提高效率,节约HRBP、COE的时间,让HR从事更能创造价值的工作。

最后,人才与知识经验从分散发展到协同。 HR三支柱有利于组织中人才的协同,共享知识和成功经验,这对于业务间的跨界创新起到支撑作用。HR三支柱模式下,HRBP更全面地了解业务,可以为业务提供所需的人才,HR也可以将成功的组织活力诊断、组织变革等经验和知识沉淀,复制和推广到其他业务单元或部门。

三、中国企业HR三支柱的设计与运用

HR三支柱模式诞生于讲理性、重事实,轻关系、弱互惠的西方世界,在融入看重情感多于法理的中国文化背景时,中国企业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标杆企业进行的HR三支柱实践对中国特有的人情面子、关系信任、传统文化等因素进行了考量,在设计理念和逻辑上进行了创新。

HR三支柱理论指出,COE要紧贴战略,制定政策;HRBP 要以业务为中心,深耕业务需求,满足业务需求;SSC对分散在各部门的独立运作业务进行整体运作,提高效率。HR三支柱经历了二十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观点逐步完善,模式逐步成型。

在大变革、大颠覆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变,内外部客户的需求在变,甚至一些常识也在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如果被动地适应变化,未来前景令人担忧,只有主动求变,在变化中大胆升级,才能生存、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结合前沿的理论,与华为、腾讯、阿里等中国企业在HR三支柱方面的实践探索,马海刚、彭剑锋、西楠等提出了中国企业HR三支柱模式(见图2)。

图2 中国企业HR三支柱模式

从整体来看, 中国企业HR三支柱模式是一个房屋,价值做房顶,HR三支柱做房屋的三根顶梁柱,平台化的共享交付中心(Shared Deliver Center,,SDC)托起另外两个HR支柱作为房屋的底盘。人力资源服务的对象——组织、员工、管理者等作为房屋的房梁,HR三支柱不断与服务对象达成共识,让体系结构更加稳固。

分别来看,COE创造战略价值,是HR的战略指挥部,为组织打破内外壁垒、营造开放的环境、驱动组织变革;HRBP创造业务价值,是深入业务的特种部队,帮助业务成功;SDC创造平台价值,是配置作战资源的后台,通过HR共享服务产品交付,为用户创造价值。

1.HR三支柱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COE与SDC:COE作为战略指挥部,在SDC的工作中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 SDC要以COE制定的战略、制度、政策为依据和准则,将COE的具体工作通过系统化、流程化、精细化的操作落实和细化。同时,SDC还要积极向COE反馈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助修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COE与HRBP:HRBP是COE制定的公司战略落实到内部客户的重要中介。 COE根据内部客户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后,HRBP需根据业务部门的特点对其进行本地化处理,使其更符合该业务部门的情况,促进员工对政策方针的认同和理解。同时,HRBP也需要向COE积极反馈业务部门的需求,帮助COE制定更符合业务部门个性化需求的战略和政策。

HRBP与SDC:HRBP作为深入业务部门的特种部队,需要对业务部门进行人力资源需求管理、员工沟通,从而发现最本质的问题,并且提出一个符合业务部门需求的解决方案。 而SDC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信息化技术、资源信息平台为这些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持,最终交付各个部门产品化的服务,满足其需求。

COE、HRBP和SDC构成了资源流动、行为互动,有一定制度规范及联结关系的企业内部网络,COE、HRBP和SDC是网络中的三个关键节点。西方 的HR三支柱理论和实践中,HR三支柱重视信息资源的流动,互动过程频率较小,互惠程度较低,整体呈现弱联系。组织网络权威专家格兰诺维特指出,弱联系让各节点之间的差异性大增,资源多元化程度提高,信息更为丰富。这种策略在西方讲理性、重事实的工作环境中具有优势。

现在在中国重视关系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导入西方讲理性、重事实、轻关系和互惠的弱联系HR三支柱理论,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相比弱联系,强联系HR三支柱理论除重视信息资源的获取,还重视人情资源的获取以及复杂信息的传递。图2展示的模型体现了HR三支柱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联系模式让中国企业的HR三支柱间信任感增强,使得HR三支柱间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资源流动。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西方的HR三支柱理论将三个节点等同对待,选取某个节点作为中心,中心具有数据优势,成为其他节点之间的数据桥梁、枢纽。作为人力资源数据产生、维护和分析者角色的SDC适合作为信息的中心节点,随着数据规模增大,能成为HR三支柱的大数据平台,起到支撑COE、HRBP的作用。同时,由于对数据高度敏感,SDC还能从数据中 提炼价值与趋势,让HR创造价值。

  • 注:《人力资源概论》;彭剑锋 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信息系统网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