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的由来是什么?

这本《共青团历史上的100个由来》由李玉琦著,作者出版这本“由来”的目的,就是想让共青团历史上一些已经变得模糊的东西能够清晰一些。这些资料有的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有的是当事人的回忆录,也有历史文献和报刊文字资料。
李玉琦,1947年生。1982年2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研究所所长、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副馆长。出版专著《中国青年运动主题曲——二十世纪中国共青团的历程》;主编《中国共青团史稿》《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史词典》《青运春秋》(第一至四辑)等书。
名称词汇文件篇
中国共青团名称的由来
中国共青团常务领导机构名称的由来
中国共青团性质表述的由来
中国共青团社会职能表述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关系形成的由来
“团先于党而诞生”不确切说法的由来
《共青团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同胞宣言》的由来
《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和共青团改造的由来
《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议》的由来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的由来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的由来
“巩固地向前发展”方针的由来
“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团的独立活动”的由来
“全团带”的由来
“推优入党”的由来
“党建带团建”的由来
历史组织和领导机构篇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由来
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由来
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由来
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由来
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由来
广帅『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由来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由来
共青团苏区中央局的由来
革命根据地少年先锋队的由来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由来
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的由来
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的由来
“文化大革命”中团中央临时书记处的由来
共青团十大筹备组的由来
共青团十大筹委会的由来
团属标识奖项机构篇
中国共青团团旗的由来
中国共青团团徽的由来
中国共青团团歌的由来
施行团员证制度的由来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活动的由来
上海外国语学社的由来
第一份团刊《先驱》的由来
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的由来
安吴青训班的由来
中央团校的由来
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的由来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由来
中国青年旅行社的由来
历史事件和团的活动篇
非基督教运动的由来
共青团参与批判国家主义的由来
共青团参与批判戴季陶主义的由来
共青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受到表扬的由来
共青团反对取消主义和先锋主义的由来
“共产青年团员礼拜六”活动的由来
少共国际师的由来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据点”活动的由来
青年参加军事学校活动的由来
劳动教育活动的由来
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活动的由来
大中城市道德教育活动的由来
北京青年突击队的由来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由来
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由来
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由来
青年监督岗的由来
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由来
农村青年生产队的由来
青年节约队的由来
青年扫盲队的由来
青年“向科学进军”的由来
五省(自治区)青年造林大会的由来
闽、赣、湘、粤四省百县林的由来
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的由来
“六级团委办支部”的由来
学习雷锋活动的由来
“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由来
“潘晓讨论”的由来
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由来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由来
“学史建碑”活动的由来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由来
学习张海迪活动的由来
学习“一山两湖”活动的由来
“一团两户”和“两户一体”活动的由来
“东西互助”的由来
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的由来
“脱贫致富小开发”活动的由来
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的由来
“采种支甘”活动的由来
修造三北防护林活动的由来
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的由来
全国青工技术练兵比武活动的由来
共青团维权工作的由来
希望工程的由来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青年人才工程的由来
服务万村行动的由来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由来
青年文明号活动的由来
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由来
少先队“手拉手”互助活动的由来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由来
保护母亲河行动的由来
“挑战杯”科技竞赛活动的由来
“我与祖国共奋进”活动的由来
后记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小生产的汪洋大海,“共产”两字,对小资产阶级意识浓重的群众来说,是一时难以理解的,所以把俄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视为“过激主义”。统治集团基本上对“共产”持完全的排斥态度,社会上一般的人们也因无法接受“共产”的概念而难以认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筹建中国青年团早期组织的时候,考虑到团组织是共产党的“预备学校”,加入这个组织的青年团员不可能全部具备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他们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对各种繁复的“社会主义”流派作理论上的分析、判断,最后成为一个科学社会主义者。有鉴于此,为了能够团结和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团组织中来,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决定将团组织的名称定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另外,在当时由于社会主义是公认的“新思潮”,用社会主义作为青年团的名称,还可以使这个组织能够公开或半公开活动,起到掩护党组织活动的作用,因此,当时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也都兼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直接参加团的工作,许多党的活动都通过青年团来组织和发动。由于以上原因,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建立的当地青年团组织也一律称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团一大召开时,也沿用了这个名称,把正式成立的中国青年团组织的名称定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当时文件中常用S.Y.替代),团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定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  1923年底,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经过一年的奋斗,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趋向高潮。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上的人们开始对共产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在1925年1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据点”活动的由来


在抗战初期,由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受到各界群众的普遍响应,所以全国抗日情绪高涨。这时,国民党当局迫于形势,尽管对发展抗日民众救亡运动加了不少限制,但在抗日方面表现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团体积极团结各界青年开展抗日活动,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1944年秋到1945年上半年,随着斗争形势的好转、进步力量的壮大和广大青年思想觉悟的提高,共产党组织在“据点”和其他小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较广泛的进步青年组织。在成都,1944年10月大中学校的进步学生建立了“民主青年协会”(简称 “民协”) ;在昆明,1945年1月西南联大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学生成立了“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在重庆,1945年8月大中学校的进步青年学生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社” (简称“新青社”)。“民协”、“民青”、“新青社”都是党领导下的革命青年组织,以实现新民主主义为奋斗目标,实行民主集中制,有鲜明的政治纲领、严密的组织系统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是党在国统区领导青年运动的重要的秘密外围组织,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团结联系青年群众纽带的作用。

这些革命青年团体,为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青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必要的思想、组织基础,还为党后来恢复建立青年团提供了一批骨干和必要经验。




五四时期,董必武、张国恩在上海结识了刚从日本归国的李汉俊,从他那里知道了俄国十月革命及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些情况,并一起探讨和研究过马克思主义。在沪期间,他们又与陈潭秋结识并共商救国大事。考虑到当时的各种可能和条件,他们决定首先创办学校,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骨干工作。1919年11月, 董必武从上海回到武汉后,立即与陈潭秋等人着手筹建学校。1920年1月, 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等人创办了武汉中学。这所学校在教学科目设置上独有特色,除设国文、数学、英文、历史、地理外,还设有图画、音乐、手工、体操等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既有文化知识,也有活泼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

1921年上半年,由于当时武汉青年团内的信仰不统一,相互见解常发生分歧,很难形成统一的组织和统一的行动 ,加之武汉地区的党组织又选派了一批团员赴苏俄学习,所以在当年5月前后,团的活动暂时停顿。中共一大召开后,在党的领导下,武汉青年团组织于11月开始恢复,12月14日重新组织了团的领导班子。

1922年4月9日,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第七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武汉团地方委员会并且改造了其所属的各基层委员会。这时,团员的数量发展到76人。4月17日,武汉团地方委员会推举张绍康为出席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代表武汉团地委出席团的一大。



青年参加军事学校活动的由来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不仅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出兵朝鲜,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而且还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插足中国领土台湾。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和中国领土主权被严重侵犯的局面,中国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国国内也随即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

为了配合抗美援朝群众运动的开展,青年团通过举办各种时事报告会、讨论会,让青年了解美军侵略朝鲜后国家所面临的严重形势,深刻理解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与此同时还发动广大青年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教育。1950年11月9日,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发出深入普及抗美援朝教育的号召后,全国青年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宣传活动。广大青年走上街头,深入工厂、农村,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抗美援朝的意义。通过这项活动,既推动了全民抗美援朝运动的发展,也使青年人受到了教育,懂得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划清了狭隘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界限,深刻理解了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也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者的道理。因此,他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召唤,用实际行动参加抗美援朝斗争。

青年团参加这一活动,有力的配合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推进了国防现代化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初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这样一来,全国高小和初中毕业生的数目逐年增多,而这些学生在当时不可能完全升入上一级学校,必须有一部分毕业生在社会上就业。但是由于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轻视体力劳动,认为读书就是要脱离体力劳动,所以导致许多不能升学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在人生道路选择上处于迷惘和彷徨状态。但是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亟需有文化的劳动者,如果不解决好青少年中的这种思想认识问题,将影响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

因此各级青年团组织配合党政部门开展有声有色的劳动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1953年至1955年的3年中,青年团协助党和政府安置了800余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使国家的劳动大军获得了一大批有一定觉悟和文化知识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青团是怎么来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