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想知晓新一线陶瓷品牌兴辉瓷砖是否能适应Z世代人的审美呢?

今天再谈新品牌起盘,很多人恐怕已经不再像两年前一样兴奋和热血。

除了资本遇冷,很大程度上也是抖音、小红书这些,在过去两年被所有人奉为流量、种草圣地的平台,开始逐渐走向"内卷"和红海。消费创新的鼓点还在继续,但走到今天,还有没有一个更适合新品牌从0到1的阵地?

得物或许是个值得关注的平台。很多人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潮鞋的阶段,但实际上,经过几年的默默发展,得物已经长成了一个月活一亿、GMV超千亿的头部交易平台。

"现在它每个月都有10万+的新品上线,超过70%的用户都是Z世代95后,我对它的定义就是男版小红书、Z世代的天猫,而且红利才刚刚开始。"

徐晓光是前美团资深产品经理,百度、甲骨文研发工程师。从互联网跨界做消费品,MYOMY目前是得物眼镜类目TOP1品牌,全年总gmv超2000万,并在2021年完成梅花创投领投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大家好,我是潮流配饰品牌MYOMY的主理人,我这次主要分享,如何抓住得物平台的巨大红利,实现品牌的从0到1?

我先介绍下得物的整体情况,它本身非常低调,几乎不对外披露数据和融资情况,所以在整个行业很有神秘感,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它。

得物最早在2015年成立,作为资讯APP上线,以潮鞋为主。2017年上线了交易功能,它一直做的模式叫"先鉴别后发货"。

在这个模式下,像传统电商的空包刷单和假货的情况会少很多,得物应该是刷单现象最少的电商平台。

2018年之后,它开始扩充品类,比如潮服、包包、手表、配饰、数码产品还有潮玩。2019年,美妆类目开始上线,也是在这之后开始产生非常大的红利。

现在它每个月都有10万+的新品上线,而且月活超过了一个亿。从我们内部得到的数据来看,它在2022年的GMV还会再翻一倍。

得物是年轻用户群体数量最多的平台。

除此之外,很多巨头也在跟进。

比如前两年,闲鱼也开辟了一个频道做鉴别发货,引入了很多达人,但闲鱼的用户群体和潮流人群还是有很大偏差,这个项目基本上算失败了。阿里今年又推出了一个叫"态棒"的潮流电商平台,还在内测。

另外就是抖音盒子,直接对标的也是得物。新浪也出了一个叫hobby的潮流信息平台,未来的模式也会向得物靠近。

所以,巨头已经感受到了得物的体量足够大,甚至对他们当前的模式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

接下来主要讲一下得物目前的红利情况,包括平台特性、竞争格局、潜在的机会点等等。

这是得物的用户画像,可以看到用户主要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包括我们自己的后台数据也显示,有50%是新一线城市的人群。所以得物不像拼多多直接切最底层的人群,这样其实很难再往上走,但得物未来还可以往二三线下沉,这样的平台特性决定了它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性别来看,男生更多一些,而且超过70%是Z世代95后。

这群年轻人有一个很神奇的消费理念,他们可能会存很久的钱去买一个LV的包、一双AJ的鞋,但同时穿的T恤,配我们MYOMY的眼镜。

所以整个得物的价格带,其实是两极分化的状态:

第一是轻奢以上,主要是国际大牌,像NTLE MONSTER、LV、GUCCI、迪奥这些,千元以上甚至上万的价格在得物的销量是非常棒的。

第二是像这样价格在100-300之间的大众品牌,也卖得非常好。

从具体类目的分布上来看的话,主要有几块:

第一块是它起家的鞋,最早占百分之八九十,后面由于其他类目的崛起,鞋的占比越来越小,但现在仍然是第一大类目,占比在30%-40%之间。

国内的有、匹克、,国际的像耐克、阿迪、匡威、vans等等。其实这个类目里国潮品牌的空间有限,因为竞争足够大。

第二是潮服板块,它的增长非常迅猛,其实享受得物红利最多的就是服装。

服装从零到开始做,到去年旺季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单周24亿了,这个数据非常亮眼。

这个类目的机会点也非常多:首先,它是一个新兴类目;第二,它里面有非常多分支,光国际潮流里面就有美国潮牌、韩国潮牌、日本潮牌。

国潮也吃到了非常大的红利,比如福州有个品牌,在淘宝上做得一般,基本上在腰部以下,但因为进得物比较早,吃到了比较大的红利,2021年全年的净利润已经达到了一个亿,这非常可怕。

所以潮服的天花板非常高,有非常多的机会。问题在于竞争也比较激烈,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是淘宝的女装店,现在送都很难送,因为每年要收很多管理费,基本入不敷出。而得物的女装店还不是强势品类的情况下,可以单店卖到几十万。

第三是箱包。这个类目也很有意思,体量也很大,主要还是以国际品牌为主,比如LV、迪奥、GUCCI,以及、MLB运动的包。当然,也有一些国内品牌,像米菲兔,也卖得非常好。

另外,还有一些小众潮流的运动包做得也还可以,虽然国内品牌的空间比较有限,但仍然是有机会的,因为它本身的增长足够快。

得物的第四大类目是配饰据我所知销量也非常的高,出乎原有认知。这个类目也呈现两极分化。国际品牌比如说像LV的手链、戒指,GUCCI的项链之类的,都卖得非常好。

另外国内的一些品牌也能做到很大的体量,比如我朋友的品牌叫范琦,之前是做海外的,在国内其实才刚刚起步,他们在2020年12月份才进得物从零开始做,到去年12月份已经做到单月接近3000万的体量了。

我们MYOMY也是从零开始,到现在400多万的单月GMV。

配饰类目现在还是非常有机会的,因为它在体量上有足够高的天花板。

服装品牌单月GMV大于3000万的比比皆是,但在配饰里面做到这个体量已经比较头部了,它的竞争相对服装来说还比较弱,机会点也比较多。

第五大类目是美妆。美妆在得物上线比配饰还要晚,但是增长速度非常快,甚至有时候会超过配饰。

美妆的情况也一样,国际品牌像SKII、圣罗兰,以及国内的品牌像完美日记,卖得都很好,这很神奇,毕竟得物是一个看起来男性用户为主体的平台。

男性的护肤、美妆类品牌,比如左颜右色、理然、尊蓝的体量也非常大。通过销量和客单价去推测,它们单月的交易体量应该是在500万-1000万左右。

其他类目也依然有机会点,比如手表,这个类目略小于配饰跟美妆,另外就是3C类的苹果耳机、手机,还有一些家电也卖得很好。

还有很多像文创这种新兴类目,体量比较小,但反而很有机会成为类目第一。如果成了类目第一,你可以享受到新兴类目非常大的流量红利。

我们在得物上也做了有一年多,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关注整个得物的竞争格局。

如果新兴品牌比较有钱,我建议去选择服装、箱包、配饰,甚至是鞋这几个类目。虽然竞争比较激烈,但在当前阶段可以快速到达一个比较高的体量。

如果是像我们MYOMY一样从零开始做,而且本身没有足够多的背景和资源,我建议选择一些小类目。

得物是非常有个性和格调的平台,它不喜欢商家内卷,不会像淘宝、抖音有非常多价格很低的白牌甚至假货。

得物不喜欢这样,它甚至在系统上要求一件T恤不得低于109元。当然如果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品牌,价格体系已经定下来了,比如优衣库有一些60块钱的T恤也可以在平台上卖的,但需要开白名单。

这是很多品牌方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给你带来足够高的溢价和毛利,那自然就有诞生品牌的可能。

这也是我非常看好得物的点,它相对于国内的其他平台来说,虽然体量不大,但是更适合新兴品牌。

讲完红利我们再讲讲得物的运营策略,这部分偏细节,我们会看整个得物的流量分布,以及对应的一线实操。

我对整个得物的认知,分两个部分:

第一是社区,有点像男版小红书,因为它男性用户偏多,爆款文章和种草都更偏直男审美。

另一部分是电商,它是Z世代的天猫。我们后来做了很多测试,发现整个Z世代对它的定位很高,比如潮服配饰,他们即使在抖音看到也不会买,而是选择得物,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情况。

所以得物的运营节奏也跟淘宝、京东完全不同。

很多电商平台,基本都是围绕着大的节日,比如双11、双12、618在做。得物也分了S级、A级,还有日常的活动,但你会发现它的S级活动都是什么情人节、春节、元旦、圣诞之类的。

虽然双11也放在里面,但从我们运营了一年多的经验来看,双11的流量其实不强,因为得物上的年轻人对双11没有特别大的认知。

反而是在520、七夕、双旦这样的节日,得物里有非常多年轻男性用户,会有一个刚需是给女朋友、给老婆送礼物。这是得物的一个奇特的现象。

刚刚我们提到得物分两大环节,电商和社区。我们先讲电商,以配饰类目为例。

首先,要考虑品类特性。比如配饰会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天太阳镜就进入淡季,但是围巾、皮具、帽子卖得非常好。所以品牌未必要只做某一类产品,可以结合本身的特点,拥有非常多的小类目。

第二,要结合送礼的情况。得物有非常强的特性就是直男送礼,所以你需要有看起来高级的外包装。

你的外包装能不能设计得符合送礼的场景,就决定了你在平台的情人节、520、七夕、圣诞节这些节点,能否获得更多的流量和更大的销量。

另外,流量分布的部分就更细节了。

首先是商品上新。第一周非常重要,得物会送一些免费的流量给新品,如果新品的转化不错,那它会进入到下一个流量池。所以一定要把整个商品的上新做得足够的好、足够扎实。

一是首图,得物非常有个性,它不喜欢商家搞花里胡哨的首图,比如浮夸的折扣,它喜欢干干净净的。

得物所有的商品图都非常规整、干净。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你想把首图拍得跟其他商家不一样难度比较高,但这也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

比如我们MYOMY其实是整个得物眼镜类目里,第一个斜着拍眼镜的品牌,等我们成为类目第一之后,就有很多竞品开始抄我们的拍摄手法,甚至有些很夸张地盗我们的种草图。

二是提前准备开箱精选。得物商品底下有一个类似买家秀的地方,因为它空间有限,所以大部分品牌都会找模特、KOL拍,这些图很容易成为开箱精选和对外展示的窗口。

因为用户看到一个新品点进来,如果没有开箱精选,转化是比较低的,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上身好不好看。但是有买家展示的话,就会引导用户去下单,这就是运营的细节。

另外,报价也非常重要。因为你上新了它会立刻给你流量,得物后台审核完是不通知你的,如果你因为各种原因晚一天报价,那当天的流量就浪费掉了。

从整个推进的流程上说,首先要拍开箱精选,在新品上架之后快速报价,并把之前拍好的开箱精选铺进去。所以早期在上新、测款的时候,免费的流量一定要抓住。

第二,得物现在有非常多的活动。它不像天猫要跑直通车,或者抖音去投巨量,它有很多官方的活动,如果没能参加上就错过了很多官方赠送的流量。

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一般活动都是要求比较好的产品才能参与。什么叫好的产品?有一定的销量,转化率足够高,产品的调性足够高。

所以前面几步特别重要,你上新之后获得了免费的流量,跑出了一些交易额,转化足够好,然后被得物官方选中,进入活动又得到了下一步的流量,就形成了非常正向的循环。

而且等到520、七夕等关键节日,平台的大促的流量是非常大的,如果前面做得不好,那就很难进入大促,所以整个运营的细节非常重要。

第三,得物也有直播。它之前的直播是不卖货的,而是期待做成品宣的渠道。但这样就导致直播的ROI很低,很多商家不愿意参与。

后来得物做了一些调整,更加考虑了交易的需求,所以目前整个交易额还好,ROI基本上可以做到1:3了。

如果有新兴品牌想进得物,我建议等有额外的精力、资金再做直播,因为得物的KOL没有那么强,体量比较小。

但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品牌曝光入口,而且合作直播是按比例分成的,不会涉及到坑位费。分佣的比例也非常低,很多只有10%左右。

最后一部分是置换资源,比如得物的开屏曝光量是非常大的,但我不建议大家花钱去买开屏,相对来说你花钱做ROI价格是低的。

刚刚讲了的一些细节,社区投放的话,MYOMY应该是整个得物平台里"内卷"的第一名。

很多体量比我们大、投钱更厉害,一个月可能要投上百万的品牌,投放效率还没有我们高。我们通过单品的种草可以获得一千万的曝光,这个是非常夸张的数据。

很多不是我这个类目的都认识MYOMY,因为我们在得物社区里面投放量大,基本上得物的周报都会提到我们的名字,甚至有时候投放少了,他们都会主动来问是什么原因。

所以在这部分我们非常有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我先从最近的平台的趋势变化讲起,它有一个从年轻的状态,慢慢变成熟的过程。我们进得物的时候也一样,最早的平台和算法逻辑,到了去年下半年发生了很大的调整。

前期它非常扶持新号,之前我自己没有粉丝的小号,只要发一些图,甚至都不是KOL,基本上可以获得一百到两三百的点赞,背后是上千甚至上万的曝光。

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进入得物,社区投放就是以量取胜。那个时候只要是新号,得物官方都会给你非常多的流量,哪怕你的"质"不OK,就像我最早发的每个帖子也能获得100-200的曝光。

但到去年下半年,特别是九十月份,ROI跌得非常惨,整个的打法失效了。我们在已经有几百粉的情况下,再随便发一些产品图点赞就只有二三十了,整个的流量开始往腰部以上的KOL开始倾斜。

之后我们做了更多的测试,发现头部、中部的KOL一个单帖可以做到几十万、几百万的曝光,它就远远大于去铺一百个、一千个KOC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从以量取胜变成了精细化运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总结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是借助热门商品来搭配流量。比如新出了一款热度很高的球鞋,你就可以让KOL穿着这款球鞋然后搭配你的产品。

这时候所有去看球鞋的用户大概率都会刷到这篇种草,而且他也想看别人是怎么搭配的,这是一个小技巧。

第二就是参加官方的话题,每个季节和月份都会有得物主推的话题,比如男生搭配,得物官方是给流量的,但如果你没有去选得物官方主推的话题,能得到的流量曝光就很有限。

第三是关于种草图文的调性,我观察到整个得物的社区,大爆文基本上都是符合直男审美的。

比如女孩子的颜值非常高、服饰很可爱,或者男性你拍得高不高级、显不显得有调性,当这些非常符合直男审美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爆品。

第四,素人促转化,达人出爆款。是什么意思?

虽然现在进入第二阶段,已经不再是以量取胜了,但素人也有他自己的价值,很适合铺开箱精选,因为价格很低,你可以在很早的时候就找10-20个素人把图都拍好,等商品上架之后快速的去铺精选,用户进来之后转化率就非常高。

达人出爆款是因为粉丝量足够多,如果本身的内容足够好,就很容易出大爆款。

最后一点就是明星,如果品牌有一定的明星资源那是非常好的优势,得物官方会给到很多的流量扶持。甚至弱一点咖位的明星,你只是花钱拍了街拍look发到社区里了,得物官方就会给到额外的流量。

1、从混沌到规范,得物平台的三大变化趋势

最后总结一下得物的趋势变化,有几个明显的点:

第一点就是刚刚说的,它从一个躺着赚钱的平台,慢慢进入到一个偏运营的阶段,当然现在还有一个保底的流量,但不会像以前那么大。

前段时间我见到一个做品牌管理的老哥,他有几个品牌在得物上做得挺好,做到上千万的规模,但很神奇的是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起来的。

其实就是进得比较早,那个时候流量红利足够大。他现在依然在做,但发现新的品牌在得物里面根本做不起来,因为团队只知道上货,原来的做法已经完全不行了。

第二,得物从早期状态,开始进入品牌治理的阶段,而且治理的力度越来越强。

去年它关掉了几十个品牌,这里面甚至有一些量级达到了单月一千万,但基本都是仿大牌,可能只是换了一个logo。这是得物非常讨厌的,因为这样会影响到品牌的调性,以及年轻人的心智。

另外就是社区内容的规范,其实这种直男社区很容易出现"灰色空间",很多商家会出一些非常性感、打擦边球的图,来获得大量的曝光。现在这块已经被卡掉了,最近甚至有几个合作的KOL跟我吐槽说连裙子都不给穿,不给漏腿,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但这是好事,就像之前一个投资人说的:这是一个好人做生意的时代。你不用这些灰色的手段,依然可以做好社区运营。

还有就是推出了"引力平台",有点像小红书,把所有种草的KOL都收编到官方渠道里去了。得物现在不通过平台去对接达人,惩罚力度还比较弱,但未来一定会像小红书一样,如果你不走引力平台,就完全得不到流量的扶持。

所以我建议品牌早一点去介入引力平台,它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能触达到很多我们触达不到的达人,另一方面它有后台数据的跟踪,会很容易发现哪个维度好,甚至你可以看到每天的增长,知道在哪天爆发,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私底下找更贵。

第三是关于站外引流。新进入得物的品牌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站内的流量竞争比较大。

很多聪明的品牌像范琦,他们去年从零做到单月三千多万,核心就是通过站外引流,其实就是把抖音当成小红书去做内容种草,然后把得物当做天猫来做转化。

这样做的转化效率极高,ROI可以做到1:10以上,非常夸张。

整个的链路就是之前的互联网漏斗模型,其实已经流失了非常多的用户,所以我最初觉得舍近求远引流到得物,何不直接在抖音上做闭环成交?

最后实际情况非常打脸,首先范琦做得非常好,而且不止它一家。我当时甚至跑到深圳去找范琦的老板深度交流,后来自己投了十几万去做测试,结果也很不错。

其实我们在抖音也是开店的,但在抖音里面做投放之后竟然没有什么成交,反而得物的销售额翻了好几倍,这是个很神奇的情况。

甚至有一次,有一款不怎么推的产品,突然在一周内GMV翻了十倍,我们都很奇怪,不知道这个流量哪里来的,后来才知道是得物官方帮我们投的视频。

所以我非常建议大家选择从抖音或者B站这些外部渠道做引流。

目前抖音的效果远远好于B站,虽然B站的人群更加契合得物,但是从实际测试的效果来说,B站的效果比较差,但是依然可以长期关注。

2、做小阵地里的最强玩家,新品牌如何找到自己的"井冈山"?

这里我们讨论一个话题:如何借助平台红利从零到一?

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当初完美日子没有选择在小红书起盘而选择天猫,它的结果会如何?

我自己的判断是它会"死"得很惨,就是比现在惨一万倍,连上市都没有。

其实大家有一个误区,都以为完美日记是从小红书开始的,但实际上它最早是上的天猫。

完美日记当时非常有信心,因为本身背景很厉害,它觉得自己能成为非常牛逼的品牌,马上就要进入到"双11"的TOP10了。但实际上它发现备了非常多的货然后完全卖不掉,基本上已经濒临倒闭了。

当时它已经考虑说我们要不要把这家公司关掉,这就是我刚才那个题的答案。如果它当时选择天猫这种主流平台从零到一起步,那就是一个必死的状态,为什么?

因为有非常多的巨头,无论是能力、资源,还是平台的流量上,你一个新品牌再强也是很弱,很难脱颖而出。

后来完美日记真正跑出来是因为确实运气好,找到了小红书,在里面获得了很多的自然流量,它all in到小红书之后就起来了。

所以这个问题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你会发现哪怕像完美日记这种背景很强的创始团队,也依然很难在主流平台上起来。

我们互联网经常会用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它会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部分,叫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我们用它去审视平台会发现,像拼多多已经进入到衰退期了,京东也面临人群的老化,天猫已经完成它那个时代的使命,想再进一步的快速增长是非常困难的,天猫甚至开始去做拼多多的事情,用"淘特"去拉高活跃度,但实际上完全不是一个人群。

所以我们并不是很建议大家做一个已经到了衰退期的平台。天猫、京东这些平台就像我们以前去打长沙,对于小的、新的团队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如果你是富二代,或者有非常强的投资人背景,可以忽略我的建议。其实去年在资本还没有遇冷的情况下,很多的消费品牌都是这么打的,据说某个新品牌在"双11"投了一个亿,最后回款销售额只有8000万。

不过无所谓,如果你钱足够多,选最大的"战场"就好了。但是对于大部分新品牌,我的建议还是要找到自己的"井冈山"。

我分了上中下策,上策是选择一个成长期高速增长的平台,比如现在的得物,早期的小红书。

但如果在那个阶段你没有发现新兴的电商平台,那这时候中策就是去选择一个成熟平台里面高增长的细分人群。

最后如果确实没有钱,甚至在成熟平台里面也没有足够多的机会点,下策就是去选择一个还处在引入期的平台。

比如我前面有提到阿里的"态棒"、微博的Hobby,其实都非常有机会,毕竟背靠大公司,有背景有资源有团队。

选择好战场之后,核心就在于all in,去建立局部的战争优势,不要分兵作战。

因为新品牌的资源是比较有限的,不要去打全国战争,要集中兵力在很小的地方形成压倒性的优势,成为这个阵地里面最强、最有优势的玩家。

像我们进得物的时候,虽然也是小虾米,但是眼镜这个类目大玩家非常少,仅有的几个大品牌缺少运营的思路,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有非常多的运营空间。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比较细小的切入口,快速做到了单月过几百万的体量。

我认为得物对于很多的新品牌是一个3-5年的机会,现在还是一个起始的状态,未来会出现非常多的品牌,就像当年完美日记、钟薛高从小红书起来一样。

时间会给我们答案,得物这波年轻人非常有潜力,平台增长快,红利也非常大,大家如果在品牌调性上符合这个平台,都可以去试一试。

我经常用耐克创始人自传《鞋狗》里的一句话勉励自己:"懦夫从不启程,弱者死于路中,只剩我们前行"。简单来说干就行了,如果你发现了得物这样的机会就要快速地切入它,然后跑出来成为一个很强的品牌。

问:进入得物前后你对流量和转化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答:我说说转化吧,有些人会去做大平台的细分人群,但可能要花很多钱,比如说你要做投放,从很多人群里筛出来精准的人。

得物的好处是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个潮流品牌,那全站一个亿月活都是你的精准用户,你进行全站投放的转化效率也会很高,因为人群足够精准,平台调性足够吻合。

另外,高转化的背后依然是产品力做支撑,这也是我们在不断地升级自己的供应链的原因。

我们最早供应链也比较小,但也是我们能选到最好的了。

每过一个阶段,我们一定会去选择更大的。我们现在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一家待上市公司,它是温州最大的眼镜工厂之一,体量也非常大,一年出货5500万副,给陆逊梯卡、霞飞诺这种大品牌做代工,能力非常强。

我们也发现,产品、品牌力不够的情况下转化效率是很低的,并且还会反噬品牌。最终这些用户会在社区、产品下面留言,造成口碑的崩塌导致转化越来越差。

问:如果品牌要持续破圈,下一步的核心策略是什么?怎么去进一步的选择渠道跟人群?

答:这个问题是分阶段的,我们目前大概300-400万的单月GMV,还没有达到破圈的条件。

当然这是一个必选项,如果真的有一天巨头苏醒过来进入这个赛道,也知道这个渠道怎么玩,很有可能会把我们干掉。就像现在小红书的玩法所有人都知道,完美日记就失去了它的优势。

但得物目前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它的红利才持续了一两年,现在还不存在破圈的问题,因为我们离得物的天花板实在是太远太远。

早期在资金比较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是all in。不要去分摊精力,不要想破圈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活下来、活得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缓成王的时候再考虑怎么破圈。

对于我们来说,至少先成为一个所谓的得物品牌,立住之后再去考虑拓渠道。当然我们也会做一些布局和测试,不可能等危机来了再去修屋顶,那不是死得很惨。

其实我们在天猫、小红书都有做,京东也开了点,只不过一分钱都没投过,但一个月也有几万块的销售额。这也是在我们得物做得很好的基础上,很多用户已经产生了品牌心智,知道MYOMY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

另外我们抖音的销售也做得足够高,其他的渠道都是赚钱的,享受到了我们得物产品的品牌势能,在没什么特殊的投入的情况下基本上也做到了大几十万。

所以我们的逻辑还是在聚焦得物的前提下,去做成熟和新兴渠道的测试。

问:你怎么去思考垂直细分化和多品牌化,在得物平台上会不会矛盾?

答: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其实也纠结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前鲨鱼菲特的老板在咱们新浪潮的社群做分享,我还请教过这个问题,他的建议是尽早去做。

很多真正做过运营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只开一枪,真正能打动用户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包括前段时间BOP的老板来分享,他们最早是做牙膏的,你能想象吗?如果它只做牙膏可能会死得很惨,但现在做漱口水做得非常棒,漱口水就是他做了很多个类目测试出来的。

我是个理工科直男,是更加务实派的。我们始终认为一开始要先活下来,有足够多的销售额,等你的产品进入一个正向循环,再慢慢去提高你的品牌调性和品牌美感。

耐克最惨的时候公司就一个销售,而且创始人自己要跑到大学去当老师赚钱,才养得起这个公司,而且最后是大学里认识了他的老婆,把他老婆忽悠成免费劳动力,才活下来。

所以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务实,一步一步去做,多做一些类目的尝试。

比如像BA饰物局之前也融了很多钱,但它最早是做家居的,也差点把自己做挂掉。最后它发现虽然大家不买它的家居,但放在小角落的饰品ROI特别高,然后就改行做饰品就做起来了。

所以在品牌比较小的时候,我觉得大家要实在一点,多去做尝试什么样的类目更容易活下来,什么样的东西真正是用户买单的。

不要去YY,以为自己的审美和品位很牛,最符合当代年轻人,有可能人家根本不买账。

你先活下来,然后你不断地去迭代优化你自己,这也是我们互联网的打法就是不断的迭代,不断地通过你的测试,慢慢地成为一个足够优秀的品牌,这是我的建议,就是在平台的分化,然后以及说多类目的尝试上。

品牌早期,我刚刚也提到离天花板实在太远了,所以目前还没有到一个多品牌的状态。但你去看消费品的终局,比如宝洁,哪怕像完美日记,它上市之后都去做多品牌,所以多品牌是必然的,只是说你有没有条件和能力去做。

}

获取海量营销案例,关注下方“首席营销门”:

近两年土味营销大火,与“高大上”,“性冷淡”的传统营销形成鲜明的对比,俨然形成了一套自身的体系风格,土味营销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众多品牌竞相布局的营销方式。不少时尚品牌纷纷布局土味营销,MAC自是不甘落后,推出城市系列新品口红。

时尚品牌,土味营销成潮流

要说叶川最近的快乐源泉是什么,那就是土味视频。不知不觉间,土味文化强势闯入大众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品牌也加入土味营销的大军中。最近,MAC的一系列口红新品的推出,再一次让受众感觉到土味上头。


这次的“玩色际遇”新品,着实是让消费者感觉土里土气的。像杭州的荷花这些景点元素的应用还可以理解,但是臭豆腐,串串的美食元素着实是不能理解,就算是要以美食体现城市特色,在配色上稍微用点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大红加大绿配色着实是令叶川迷惑,可谓是五彩斑斓的黑。

事实上,这不是MAC第一次因为土味出圈,此前的吴磊代言,白面红唇,大油头的造型,美少男秒变“人类高质量男性”;连张艺兴也没能幸免,各种妖艳,妩媚的妆容令人一言难尽;像赵露丝这样的甜美少女在MAC的鬼斧神工下也是让消费者直呼认不出。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这仿佛是时尚品牌界的“土味”内卷大赛,去年七夕的巴黎世家的宣传也是土味横行;更有意大利高奢品牌芬迪也走起了土味路线;再早更有Diro的马鞍包也是被网友认为“土到爆”。细数下来会发现,各大品牌方纷纷走起了土味营销的路线,土味文化在时尚界刮起了一阵潮流。

土味文化,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

土味营销明明已经受到多数消费者的吐槽,为何品牌方还是如此的青睐这一营销方式呢?以前时尚品牌是走在潮流的最前端,它们掌握着潮流的话语权。但面对着千禧一代的年轻消费者,时尚品牌似乎有些无从下手。因此,它们急需找到与年轻人全新的沟通路径,而土味,就是这条路。

1. 以接地气的方式吸引广大受众

土味虽说会给消费者一种“审丑”的引导,但也会给消费者带来莫名的熟悉。“土味”被热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更接近消费者的生活,更为接地气,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一个品牌的广告如果高高在上,必然会和消费者拉开距离,为此选择土味营销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和用户交流,可以消除品牌和用户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从而为品牌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2. 迎合当下Z世代的猎奇心理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流,他们的包容性更强,拥有很强的个性并且喜欢挑战权威,在审美方面也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度。而土味文化这种新奇的内容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在内容同质化的当下,当市面上全是千篇一律的美好的时候,土味的内容自然能脱颖而出,迎合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从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3. 借助极高的辨识度引爆话题

俗话说,“美的人千篇一律,丑的人各有特色”。这句话放在品牌上也同样适用。在各类产品日渐泛滥的市场环境下,辨识度成为衡量品牌的一个标准。而土味的营销往往能使得大众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一眼就认出这些品牌,同时土味的营销本身也能带来极大的反差感,同时社媒平台使得土味文化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从而引爆话题度。


随着精致化的内容越来越泛滥的当下,大众也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以土味为代表的清奇内容自是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土味营销也凭借着接地气的真实表达满足当下千禧一代的心理需求,使得土味营销越来越出圈,成为新时期的流量密码。

品牌如何借势土味潮流的东风

在日趋多元化的市场上,土味营销既可能拓展新的流量,为品牌带来新鲜感,但同时也会伴随着或多或少的争议,纵观此次MAC的土味营销,可谓是毁誉参半。那么,品牌方们又该如何进行土味营销呢?

不少品牌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在营销上走起了土味的路线。但进行土味营销的同时要先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充分考虑自身的品牌调性,不能一味的跟风,否则只会让网友无法接受。特别是时尚品牌进行土味营销,一定要契合品牌调性,因为时尚品牌在过往的营销中早已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高级的审美,突如其来的土味反而会给品牌带来“冲突感”。因而,进行土味营销一定要事先考虑品牌的调性。


现在的消费者更为注重消费背后所传递的品牌价值观,很多营销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虚有其表,土味营销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品牌所呈现的价值上。因此,品牌做土味营销还是要在把产品力、服务做好,拒绝低俗与媚俗,提炼品牌所呈现的正向的价值观。在不损害品牌价值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土味营销,进而给消费者留下新鲜好玩的印象。


国内一二线城市一直是知名品牌的主要市场,但随着市场的饱和兼并“小镇青年”消费群体的崛起,下沉市场已经成为不少品牌关注的重点领域。下沉市场的营销诉求明显与一二线城市不同,直接、简单的方式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而土味营销的特点正是诉求清晰,接地气,容易被人们理解,这些正符合下沉市场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为此,品牌要想进行土味营销,可以尝试将目光转向下沉市场。

土味营销虽然存在争议,但未来依旧还是会有更多的土味营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管怎样,土味文化已经是网生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品牌要做的还是把控土味营销的尺度,认清“土味”的内涵和魅力,然后为己所用。

欢迎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Z世代的消费者由于成长环境和中国物质发展阶段,消费大多以自我实现为中心,消费也更为趋向于理性。车企如果想要拿下Z世代,就说明了有效传递品牌价值的触点需要更广泛。穿越过去与未来,游走经典与标新立异之间,已经独立的捷达汽车作为行业中的汽车品牌,顺势而为、与年轻的消费者一起积极应对全新时代。捷达旗下新捷达VS5作为一款紧凑型SUV,定位于10万级别,设计理念运动又时尚,上市后引起了众多Z世代消费者的喜爱。

本次推出的新捷达VS5采用现在流行的外形实现了审美个性化。新车前格栅设计融入捷达品牌Y型设计语言,中间加入表明身份的品牌标志,下格栅黑区面积扩大,具有强烈的运动气息。在车身颜色上,增加了以太红与爱琴蓝2种颜色,非常的炫酷。这款新车很好的迎合了Z世代用户的需求,外形的设计理念运动又时尚。值得一提的是,新捷达VS5全系增加自动头灯和大灯延时关闭功能,顶配车型还有后视镜电动折叠和加热等功能,让车型科技感满满,整体外观设计更加出众。

进到车中,可以看到新捷达VS5的内饰设计较为简洁,视觉效果很动感。这一次升级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车内配置上,例如内饰上大面积软质材料包裹,提升舒适性,副板升高,前后连为一体,配合高亮黑颜色装饰,这也让整车的内饰有着更高的档次感。而且,座椅包裹性和支撑性都非常的好,驾乘舒适度更高。中控配备了8英寸液晶仪表盘和中控屏,让内饰科技感更甚。在智能配置方面,新捷达VS5升级了J-Link手机互联系统并配置了电子手刹。而且在驾驶辅助上,新捷达VS5还配备了ACC自适应巡航系统,安全配置上增配了Front Assist预防碰撞系统,让用户的每次出行都能安心省心。

新捷达VS5动力性能当然是没的说,非常充裕!平时超车什么的都没有问题。新捷达VS5采用EA211 1.4T高功率发动机以及爱信第3代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再加上其出身大众领先的MQB平台,动力性能很出众,带来领先同级别的驾驶体验,无与伦比的驾驶乐趣不言而喻。底盘的调教偏向舒适性风格,也很符合它的车型定位,满足当下年轻家庭的用车需求,在通过一些减速带及坑洼路面的时候,其对颠簸的过滤是很好的,回弹处理动作非常绵柔,再加上较高侧向支撑,整个底盘操控起来很有品质感。

新捷达VS5品牌遵循年年出新、三年焕新的理念,不断推出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需求的汽车来丰富产品内容。捷达目前已经上市了VS7黑锋版、熊猫版、两周年纪念版以及新捷达VS5、新捷达VS7等多款车型,捷达旗下车型不断对外观、内饰以及科技配置等方面进行优化,为客户带来更高价值的德系产品。捷达整体销量的增加,不仅是体现出销量数据的表象,更是其不断为更多用户打造德系真实力好车的初衷和大众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 请输入右侧的数字/字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陶地砖是一线品牌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