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拜师能去外省拜师吗?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你想成为什么样的道士呢?或者说你想象中的道士是什么样呢?

是踏罡步斗,破庙伐坛的大法师?又或者寄情山水,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大宗师?还是衣着黄紫,身名显赫的大炼师?

如果类似于以上的答案,我觉得你应该是小说看多了,如果只是这个念头的话,我觉得你可能短期内不适合入玄门,这样只会耽误你的时间或者是浪费你的钱财,又或者被骗财又骗色。

接着就是回归正题,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道士,今天大家普遍认为凡是穿上道装的,或扎上发髻,即为道士,也听说“某人做道士去了”,似乎道士成为一种职业,其实不对。

《道典论》引《太上太霄琅书经》云:“明解须专,专必有应,应则通神,何劳乎惑?欣戚两遣,日夜专勤,誓进无退,号为道人。人行大道,号为道士。士者,何也?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

足见人如果能效法大道的美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净其意”,即是道士。并非穿上道装的才是!道士,乃是对于行道之人的尊称。而人能体天心,奉道而行,即是道士。

以上是广义上称呼的道士,如果你只是要一个国家认可的宗教身份,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这种,四大宗坛的皈依证,传度证基本上算是明码标价,现在去的话,某派那边还能混个比较高的字辈,教职证这个相对来说麻烦很多,不过到了传度证已经算是国家承认的宗教人员了(蓝本的),可是这样的道士身份有什么用呢?是诵经的时候祖师爷会来查你的证件还是说办事的时候有神秘力量加成?思来想去对于非从事人员来说,可能就是免个门票吧。

只要你心存大道,有道的信仰,那么你也可以称为道士,成为这样一名道士难吗?不难,当你诚心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奉道而行,即是道士,简单吗?也不简单,修道不过是修行,修行不过是修心。修行修的不是寿数,而是一份从心的逍遥与自在,生死不过是自然的规律,强行逆转,还可以算是大道自然吗?长生不死,究其根本,不过是贪恋和恐惧,贪恋着人世繁华,恐惧着身死魂灭,谁都不再记着自己,贪慕长生,哪里称得上逍遥,当你看到所希望的道路尽头,人生没有了遗憾,也不存在恐俱,认可天地自然,生死不过是其中一环的道理,有生斯有死,身在这自然万物之中,也循着这自然万物而动。

故“朝闻道,夕死可矣”。
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修行修的也不是神通,神通一词,本来是形容通神的本领,后来引申为一些外显的法术。道教对于异能和神通,基本采取承认存在,但是并不推崇。

《玄门日诵晚课经》三皈依云:“志心皈命礼,无上经宝,当愿众生,深明经藏,神通莫测。”

神通必须要有智慧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变化莫测,否则容易落入邪道、魔道。神通有一定的修法,有的是通过内炼而引发神通,有的是借助符咒或丹药而引发神通等等。道教追求的是精神和肉体完全和谐统一的“与道合真”的境界,神通不过是修行大道中的副产品,并不是目标。所以道教认为只专门修行神通的人是术士,而这种偏离大道而专修神通的方式称为旁门。实则信仰道教,并不是信仰神通。

说完这些,大概对如何称得上是一名道士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可知道和做到并不是一回事,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所以知行合一看似四个字简单,其实很了不起,不妨试着从最基本的做起,持心端正,用心感悟,何处不是修行,吃饭是修行,走路是修行,便溺是修行,起心动念皆是修行,全新的投入到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保持敬畏心,不陷入惯性的生活模式,麻醉而不自知。

至于去何处可以拜师,真师不是求来的,当你一心向道,也许回头一看,你的师父就在那等着你。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拙见,我胡乱说,您随意听

}


1、皈依道教的师父必须是国家认可的道教教职人员,一般是当家道长,或高修大德,多数看与师父的缘分。也就是说,俗人是不可以做别人皈依道教的师父的。

2、道人学到一定的层次后,经他本人所属的道观或师父允许后,才能收弟子的,也不是只要有道士身份的人就随意可以收的。

3、道家讲究正统传承法脉,千万不要学邪法,不是心志变得更加狂妄就是变得更加贪欲,最终没什么好下场。

正统法脉需经师父开坛上祈上界并上表入道疏文,有了这个你才会得到师父及祖师爷的承认。


4、现在社会上所谓“名师”很多,现在不少道观、寺庙里的所谓“高人”其实都商业化了,当然也有一部份高人隐藏其中,不过要看个人机缘。

传授是道家成仙证圣的必由之路,故道教把授道传密之事看得极为重要,以不能乱传乱泄为戒。传授时必须有虔诚求道的思想和行动,洗涤身心,烧香斋戒,并起宏誓、请师证盟,师方予以传授。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神仙宫府统辖三界十方,故人类的善恶亦属神明的监察范围。行恶的人定受惩罚,甚至丧命;行善的人就可消灾免难而增延福寿。

道教修斋设供,以达到积累功德和防止出现过失、恶疾的目的。斋分为节食斋和心斋,节食斋以和神保寿,心斋以澡雪精神。戒,指对道教徒分别有不同的戒律,并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则天人善神护卫,永灭灾殃,长致福佑。


道教规定,凡师传的经箓,必当念诵佩持。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须常念诵师传的经法和佩持符箓。

修道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知识需要了解,这就需要学习。

一般出家三年后,经得住师父的考察,相当于考试合格,师父会邀请附近宫观的有德行的三、四个,或者七,八个道长,给弟子举行“冠巾”仪式,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

然后就鼓励弟子下山,参访名师,寻访大道。下山后寻访的名师,可以向其学习,这就是“拜先生”,就是人们说的“拜师傅”,和“拜师父”意思上有些区别。


这个师傅,就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也。“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

《榖梁传》中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的“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拜师父如同睁眼投胎,一生只拜一位,先生(老师)可以拜多位。

自己的本师(度师)即是自己的亲师父,一生只能是一位。如果日后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后,又跑去拜人家当师父,则会被认为不孝。

每逢参学参访,冠巾受戒(正一则为传度授箓)之前也是须要征求自己师父同意的。

而作为师父在收徒之前,若知道此人已有师父,那就断不可再收此人为徒弟了,只能收为学生。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拜师礼送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