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说桃江中海燕是谁?

4月8日,桃江县幼儿园教师各项比武活动在骨干教师班本活动展示评比中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历时2周,通过比武活动有针对性地促进各岗位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活动通过各园初赛海选,然后四园复赛。比赛组织紧促、活动紧张有序,各选手精心准备,活动圆满成功。

22位选手分别来自各园保育员、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队伍。保育员从技能技巧、消毒实操、即兴问答展示自己的风采;青年教师从教学比武、才艺展示初露头角;骨干教师班本活动设计汇报、展示课程活动让评委老师刮目相看。据县幼儿园业务副园长伍绘齐介绍,青年教师展示由参赛骨干教师点评,骨干教师活动由各园业务园长或执行园长评析,骨干教师点评与园长评析计入选手自己的最后得分。因此本次比武展现的不仅是选手个人的水平,更是团队凝聚力与各园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经过激烈角逐,比赛产生了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9名。桃江县幼儿园总园长贾海燕对活动做了总结,她表示:本次活动是以落实桃江县教育局教育质量提升战略为指导开展,县幼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提升保育教育质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

}

军旅书法家名单列举如下:

男,汉族,1965年出生。河南上蔡人,著名军旅书法家。

1983年入伍,在武警天安门警卫大队服役,八十年代后从师于京城名家李铎、田英章、卢中南等书法家,形成了内擫外拓、疏密相间,舞势清秀、精美洒脱的书风。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长城书法协会副秘书长、北京习鼎阁书画院院长、北京习鼎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其书法主张古朴与秀美相结合,稳重与潇洒相统一,外柔内刚、敦厚雄健、气势奔放。

王殿华,字春生,山东武城人。曾任副连至副师职参谋、副师长、处长、局长,解放军某大学兼职教授。

自幼爱好书法, 从传统书帖临摹入手,以“二王”体为范,楷、行、草书为主,先后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等书贴,以及欧阳询、文征明、黄庭坚、启功等名家字帖,系统钻研书法理论,吸纳古今书法之精华,融合自身领悟,渐成一体。

作品师古不薄今,追求大众认可、雅俗共赏之风格,结体俊秀,用笔清朗,章法自然,绮丽高贵,神采飞扬,寓诗于书,意韵深厚。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城乡青少年健康基金会艺术顾问,华和厅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工程兵书画摄影协会副会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路桥诗社社长。

李洪海。1946年生,字一鑫,号方舟。天津市武清人。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国防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

七十年代师从启功先生,经先生把腕,形成内紧外拓、疏密相间、骨势清秀、精美洒脱的书风。篆刻作品从习篆字入手,进而临刻古玺汉印、心追手摩、耕石不懈,治印章法变化多姿,古典雅丽。奏刀沉着苍劲,方整奇峭,成印得于自然。

应邀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军委办公厅、中国驻外使领馆等单位创作书法作品。

李洪海十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基层部队广大官兵和慈善事业,救助失学儿童、支援母亲水窖工程、为残疾人帮困解难,受到高度称赞,被誉为“爱心大使”,被评为“共和国60年功勋文艺家”、“献爱心优秀人民艺术家”、“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诗词歌赋钢笔书法》、《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李洪海书王羲之兰亭序》、《李洪海斗方书法作品集》、《翰墨系海疆》、《李洪海学录雷锋日记》、《李洪海书廉洁奥运赋》等。

艺术经历及作品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当代书画家作品集》、《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1992年被列入世界书画名人。

文建明,男,汉族,1974年3月出生于湖南桃江,部队转业干部,中国共产党党员,本科学历,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长沙市开福区伍家岭街道办事处。

文建明幼慕书法,尝思他日成年,能为书家。8岁时始接触毛笔字,在乡贤书坛名宿丁少松、胡芳柒老师指导下临习柳、赵、欧体和《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楷书名碑帖,并尝试以楷字为乡民红白喜事及戏台书联,皆获殷勤嘉许,10余岁时在乡间梓里小有书名。

1993年12月应征入伍后,因会写写画画在部队俱乐部以从事书写大字标语、横幅和宣传栏等工作为业,业余时间临帖不辍。

1996年考入军校后得见启功书法真迹,因慕启功先生书法结体精严、瘦硬利落、刚柔并济的书写特性,开始临习启字并坚持多年。

其后常年临习《兰亭叙》、《自叙帖》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古今名帖,但仍以临习启字用功最勤。

2003年有幸得到启功先生亲传弟子、中国书协理事、军事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李洪海先生书法指导,洪海先生对本人的临习书法的刻苦精神和对启体书法的领悟给予高度评价。

2004年得到安徽萧县老书家闫梓昭先生的亲自指导。

胡钦佩:解放军少将, 江苏省丰县人。少将军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

作品多次参加军内外大型书画展,多次获奖。从十三岁开始学习篆刻,受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影响较大,现治印二百余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胡钦佩是一名将军,但更是一个富有才华的书法家。他不仅书法写得好,从小还喜欢篆刻,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篆刻大赛,并多次获奖,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字叫什么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天地玄黄》没有这首诗,此句是出自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而地黄”,这里为了对仗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由于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也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千字文》流传了1400多年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许多人不但把它当作一部启蒙教材来读,而且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著名的有智永和尚、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征明等。他们的作品流传很广,书体与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影响也很大,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也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

唐朝以后,《千字文》这种形式也被人们广泛地加以采用和学习,出现了一大批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如唐朝僧人义净编纂了《梵语千字文》,宋人胡寅著有《叙古千字文》,元人夏太和有《性理千字文》;

明人卓人月有《千字大人颂》,吕裁之有《吕氏千字文》,清人吴省兰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太平天国有《御制千字诏》等等。这些所谓的《千字文》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足见《千字文》影响之大。

宋代真宗时,编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装在400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所以人称这部《道藏》为《大宋天宫道藏》。

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帮助,如果满意请选为最佳答案,谢谢!!) 元朝后期画家黄公望代表画作:《山居图》《剩山图》《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黄公望(1269~1354)

  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1]。原姓名陆坚,又名静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一说浙江平阳人,因他的《山居图》自题落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 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长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作为地位显赫的富贵文人画家,王原祁更关注纯真的绘画语言,他"为艺术而艺术"的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

  黄公望是元代大画家,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任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因张闾犯了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卖卜为生。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开始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时断时续,历经数年,至正十年,他83岁,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见彩图《富春山居图》(部分元)),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明代邹之麟题跋中,将此图与王羲之《兰亭序》相媲美。 元惠宗至正七年(1437),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黄公望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三四年的经营,始告完成。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这便是《富春山居图》。此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许多画家都从《富春山居图》中得到启示,影响深远。清乾隆时此画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当时社会上摹本有十余种之多。乾隆在见到此本之前,曾得摹本,认为真迹,并在上题了词。真本得到后,反被定为伪品,成为画史上一大笑柄。此图在清代初年为吴正志所得,吴传其子吴洪浴,洪浴爱之如命,临死前曾令家人将其殉之于火,幸被侄子吴真度从火中抢出,但已被烧成两段,因而被后人称之为《剩山图》。现在,此图的主要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馆。 [编辑本段]山水画成就及其影响  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继赵孟頫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和南朝末,至唐末五代达到一个高峰。北宋的山水画基本上继承李成、范宽等北方派画风,南宋自始至终流行李、刘、马、夏水墨刚劲派画风。元赵孟烦托古改制,主张摒弃南宋,仿效北宋,远法晋唐。但赵的绘画全面,风格也多变,其山水画早期学晋唐,多青绿设色,后期宗法董、巨、李、郭,以水墨为主。然无固定面貌。黄公望虽受赵的影响,但他专意于山水画,且更多地着意于董、巨,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皆超出赵孟頫之上。他并把董、巨一派山水画推向画坛主流地位。董、巨的山水画,本来不受人重视,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指的是李成、关同、范宽,评为“才高出类……百代标程”。这里没有董、巨的地位。北宋后期米芾发现了董源画的妙处,开始宣扬,但仅在南方引起部分文人的注视,以后便无反应。至元代,和赵孟頫同时的汤厚则以董源代关同,谓“李成、范宽、董源,……三家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画鉴》)。

  此时董源已为三大家之一。至黄公望《写山水诀》谓:“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董源的地位步步高升,在黄公望眼中已居首位。他更以自己的实践影响后人。至元末,董源的画派已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泰斗。可以说,经过黄公望的努力,开拓了一个学董为风的时代,使这个本来不大受人重视的画派发扬光大,彻底变革了南宋院体的画风。

  关于黄公望的师承,说法不一。和他同时的人多说他师荆、关、李成,也有说他师董、巨的。前者如张雨《题大痴哥山水》说他“独得荆关法”(《贞居先生诗集》卷四);杨维桢说他“画独追关同”(《西湖竹枝词》)。后者如《图绘宝鉴》则说他“善画山水,师董源”;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则说他“画山水宗董、巨”。明代以后,则所有著作及题识中都一致说他师董源或师董、巨。尤以董其昌说得最多。其《画禅室随笔》中就多次提到“黄子久学北苑”,“从北苑起祖”。此后再也无人提到他师法荆、关、李成了。其原因是:黄公望虽学董,但也确实学过荆、关、李成。因当时董源的名气还不如荆、关、李的名气大,所以,大家都强调他学荆、关、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强调学董,,也屡屡提到荆、关、李,恐怕也有趋向时尚的意思在内。后来论者只说他学董,乃是根据他们所见到的黄公望画的实际加以陈述的,倒是更符合实际些。

  在元代,黄公望的画名很高,当时著名文人的诗文集中常提到他的画。“元四家”之一倪云林《题黄子久画》说:“本朝画山林水石,高尚书之气韵闲静,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王叔明之秀润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敛衽无间言者。”(《清闷阁集》卷九)又说:“大痴画格超凡俗,咫尺关河千里遥。”(同上,卷八)郑元佑《侨吴集》题黄公望山水云:“荆关复生亦退避,独有北苑董、营丘李,放出头地差可耳。”善住《谷响集》亦谓:“黄公东海客,能画逼荆关。”

  至明代,黄公望又被列为“元四大家”之一。王世贞《艺苑卮言》谓:“赵松雪孟頫,梅道人吴镇仲圭,大痴道人黄公望子久,黄鹤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大家也。高彦敬、倪元镇、方方壶,品之逸者也。”明代屠隆《画笺》亦谓:“若云善画,何以上拟古人,而为后世宝藏?如赵孟頫、黄子久、王叔明、吴仲圭之四大家及钱舜举、倪云林……”项述。至董其昌、陈继儒,又把“元四大家”中的赵孟頫去掉,换上倪云林,谓:“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而王蒙、倪瓒、吴仲圭与之对垒。”黄公望遂为“元四大家”之首

明朝联家王宠简介及王宠对联

  王宠(),原名李姓章,后嗣王姓,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室名铁砚斋,祖籍明·宝应(今江苏省宝应县)人,出生于长洲吴县(今苏州市)。以诸生贡太学,诗文书画皆精。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明朝中叶继文征明之后著名书画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加上后起之秀陈道复,又称吴中四家。

  明·成化七年(1471年)领乡荐,为邑诸生。博学多才,但命运多舛,一生仕途不佳,屡试不第,最后才以贡生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故又称其为“王贡士”、“王太学”。受业于与文徵明齐名的蔡羽门下,却能青出于蓝。工诗词及法篆、隶、行、楷书,亦擅篆刻、善画山水,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中见雅”。小楷尤清,简远空灵,有文徵明后推第一之称。著名书论家王世贞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其所书《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随意作山水、花鸟,人物逼肖南宋人,山水多用青绿,尤喜作钩勒竹兔与鹤鹿。为人弛柝不羁,有米芾、郭忠恕之风而豪荡过之。性至巧,尝见银工制器效之,即出其右。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书作《千字文》,纸本墨迹,行草书。此千字文,凡104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015字。纵28厘米,横463.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宝蕴楼书画记》著录)。此篇《千字文》结体平稳,俯仰欹侧变化不大,可以窥见其师承王献之、虞世南的轨迹。此帖既有魏晋时期王氏父子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时期虞世南的气秀色润、外柔内刚之气。从用笔方面来看,其行草气息平和,干净利落,一丝不苟,笔势凝重、洗练,笔画之间很少有连笔牵丝,字字独立,互不相连。综观此书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严谨。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加上后起之秀陈道复,又称吴中四家。后坐谪戍边,不久放归。晚年慕一妓女,尝成自织锦裙,煅金环以赠之,精类鬼工。妓女大喜,遂挟与俱循。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病卒,终年仅39岁。传世书迹较多,主要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著有《雅宜山人集》、楷书《辛巳书事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行书《李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卷》、《游包山集》等传世。

  王宠行草集字对联,中国对联集字字帖。“集字字帖”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于一体,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双重收获,提高书法学习的兴趣。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以楷、隶、行、草等书体为主的《中国对联集字字帖》第1、2辑后,又推出此系列第3辑共8种。本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以明代王宠行草书为依托,用于集字的主要碑帖有《西苑诗卷》、《游包山诗卷》、《草书诗册》、《李白诗卷》等。

春回大地;   国强民富;   花开富贵;   蕙兰并茂;   民康物阜;

福满人间。   政通人和。   竹报平安。   桃李争芳。   人寿年丰。

器惟求旧;   诗书门第;   天地同寿;   文章华国;   有容乃大;

学尚知新。   礼乐人家。   日月齐光。   诗礼传家。   无我为公。

长笑对高柳;  长养浩然气;  从来多古意;  得山水清气;  高怀同霁月;

贞心比古松。  静观无字书。  可以赋新诗。  极天地大观。  雅量洽春风。

兰径香风远;  立德齐今古;  明月松问照;  明月一壶酒;  墨研清露月;

松窗夜月明。  藏书教子孙。  清泉石上流。  清风万卷书。  琴啸碧天秋。

石榻看云坐;  室有山林乐;  松菊陶公宅;  习悦心方泰;  洗砚鱼吞墨;

溪窗听雨眠。  人同天地春。  诗书孟子邻。  无机性自闲。  烹茶鹤避烟。

行修而名立;  修身如执玉;  宇宙静无事;  元鹤千年寿;  择里仁为美;

理得则心安。  种德胜遗金。  山林大有人。  苍松万古春。  安居德是邻。

白马秋风塞上;   放怀于天地外;   秋雨梧桐院落;   求学将以致用;

杏花春雨江南。   得气在山水间。   春风桃李门庭。   读书贵在虚心。

雅以经史为乐;   竹雨松风梧月;

时有山泽之思。   茶烟琴韵书声。

百年佳偶今朝合;  半榻茶烟春雨后;  碧纱侍月春调瑟;  传家有道惟存厚;

一世良缘此日成。  小篱花色晚晴初。  红袖添香夜读书。  处世无奇但率真。

春风大雅能容物;  春归大地千山秀;  高山流水诗千首;  桂兰同馨称眉寿;

秋水伊人不染尘。  日照神州万木新。  明月清风酒一船。  松柏长春颂遐年。

桂棹莫辞三百曲;  海到无边天作岸;  好书不厌看还读;  横眉冷对千夫指;

梅花小寿一千年。  山登绝顶我为峰。  益友何妨去复来。  俯首甘为孺子牛。

花木一庭得春气;  阶前春色浓如许;  锦囊句好题新画;  灵心圆映三江水;

图书万卷唯古欢。  墙外风光翠欲流。  石鼎茶香读异书。  彩质轻叠五色云。

落花满砚慵磨墨;  墨池烟霭花间露;  青山不墨千秋画;  劝君更饮一杯酒;

乳燕归窗急卷帘。  茗鼎香浮竹外云。  绿水无弦万古琴。  与尔同消万古愁。

山鸟飞来自飞去;  生意如同春意美;  生意兴隆通四海;  水能性淡为吾友;

春花吹落又吹开。  财源更比水源长。  财源茂盛达三江。  竹解心虚是我师。

庭前细雨东坡竹;  万里江山春浩荡;  万树绿当山静处;  惟大英雄能本色;

池上清风茂叔莲。  一天云锦日光华。  数花香在岁寒时。  是真才子自风流。

闲从世外观今古;  贤者所怀虚若谷;  小康岁月家家福;  瑶池桃熟三千岁;

懒向人间问是非。  圣人之气静如兰。  大好河山处处春。  海屋筹添八百春。

又是一年春草绿;  与世不言人所短;  枕上诗书闲处好;  珠帘暮卷西山雨;

依然十里杏花红。  临文期集古之长。  门前风景晚来佳。  画栋朝飞南浦云。

金石其心,芝兰其室;    秋月照人,春风坐我;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青山当户,白云过庭。    虚怀若谷,清气若兰。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

于玉比德,乃冰其清。    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4联,习惯上称第1联为破题,第2联为颔联、第3联为颈联、第4联为结句。每首的2、3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2、4、6、8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8句,每句7字,共56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4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1联叫首联,第2联叫颔联,第3联叫颈联,第4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4字的平仄和第2字相反,第6字又与第4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人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8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七言类型一   格式范例          七言类型二 格式范例

  舍南舍北皆春水,⊙平⊙仄⊙平仄        一封朝奏九重天,⊙平⊙仄仄平平(韵)

  但见群鸥日日来。⊙仄平平⊙仄平(韵)     夕贬潮州路八千。⊙仄平平⊙仄平(韵)

  花径不曾缘客扫,⊙仄⊙平⊙仄仄        欲为圣明除弊事,⊙仄⊙平⊙仄仄

  蓬门今始为君开。⊙平⊙仄仄平平(韵)     肯将衰朽惜残年。⊙平⊙仄仄平平(韵)

  盘飧市远无兼味,⊙平⊙仄⊙平仄        云横秦岭家何在?⊙平⊙仄⊙平仄

  樽酒家贫只旧醅。⊙仄平平⊙仄平(韵)     雪拥蓝关马不前。⊙仄平平⊙仄平(韵)

  肯与邻翁相对饮,⊙仄⊙平⊙仄仄        知汝远来应有意,⊙仄⊙平⊙仄仄

  隔篱呼取尽余杯。⊙平⊙仄仄平平(韵)     好收吾骨瘴江边。⊙平⊙仄仄平平(韵)

  ——唐·杜甫《五律·客至》诗         ——唐·韩愈《五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诗

  七言类型三 格式范例            七言类型四 格式范例

  诸葛大名垂宇宙,⊙仄⊙平⊙仄仄        风急天高猿啸哀,⊙仄平平⊙仄平(韵)

  宗臣遗像肃清高。⊙平⊙仄仄平平(韵)     渚清沙白鸟飞回。⊙平⊙仄仄平平(韵)

  三分割据纡筹策,⊙平⊙仄⊙平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仄⊙平仄

  万古云霄一羽毛。⊙仄平平⊙仄平(韵)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平平⊙仄平(韵)

  伯仲之间见伊吕,⊙仄⊙平⊙仄仄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平⊙仄仄

  指挥若定失萧曹。⊙平⊙仄仄平平(韵)     百年多病独登台。⊙平⊙仄仄平平(韵)

  运移汉祚终难复,⊙平⊙仄⊙平仄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仄⊙平仄

  志决身歼军务劳。⊙仄平平⊙仄平(韵)     潦倒新停浊酒杯。⊙仄平平⊙仄平(韵)

  ——唐·杜甫《五律·咏怀古迹》诗       ——唐·杜甫《五律·登高》诗

襄城七圣空迷辙,(颔联上)

弱水三山未稳流。(颔联下)

塞北风云连朔漠,(颈联上)

周南节钺自公侯。(颈联下)

——《七律·南都》诗联

风悲画角关山迥,(颔联上)

云去苍梧毕斗摇。(颔联下)

正忆郊迎虚玉辂,(颈联上)

即愁边守醉金貂。(颈联下)

——《七律·立秋日》诗联

海门直指联三象,(颔联上)

日驭巡行逼九疑。(颔联下)

入计衣冠刓玺绶,(颈联上)

防秋兵马失旌旗。(颈联下)

——《七律·秋怀二首其一》诗联

摩天鸿鹄终辞网,(颔联上)

跋浪鱼龙岌负舟。(颔联下)

黄竹泠泠连楚泽,(颈联上)

白云冉冉接昭丘。(颈联下)

——《七律·秋怀二首其二》诗联

阁道逶迤经海岱,(颔联上)

天河隐见山昆仑。(颔联下)

斗间遂识三阶列,(颈联上)

日下从知九轨奔。(颈联下)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一》诗联

南斗龙文占王气,(颔联上)

中原驰道拥旌旄。(颔联下)

委裘不乱遗谟远,(颈联上)

磐石相维缔构牢。(颈联下)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二》诗联

九朝琬琰陈东序,(颔联上)

万国山河履职方。(颔联下)

总道翔麟传宝箓,(颈联上)

即看天马度银潢。(颈联下)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三》诗联

尔曹肉食终无赖,(颔联上)

天下军输半已凋。(颔联下)

朔雪炎风归紫极,(颈联上)

铜驼金马郁青霄。(颈联下)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四》诗联

已添海燕梁间语,(颔联上)

直看湖帆镜里行。(颔联下)

四壁惊风弦索响,(颈联上)

千林修竹簟纹明。(颈联下)

——《七律·夏日草堂撤去窗户肆设簟几清风洞越藤竹交荫悠然有得作》诗联

激涧即看穿石竹,(颔联上)

插篱偏自爱藤花。(颔联下)

囊中未得餐霞法,(颈联上)

溪上时留泛海槎。(颈联下)

——《七律·横山下种瓜作》诗联

二月莺花,声色动人耳目;(王 宠)

九秋蟾桂,影香惹我身心。(文衡山)

  中国是桂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桂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桂花有关。在这金秋赏桂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桂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桂的情趣。明代有两个文人,一个叫王宠、另一个叫文衡山,两人常作联互娱。一次两人外出赏景,王宠脱口吟出一上联,此时文衡山应声续了下联。上联写绝了眼前莺花之美,下联写活了月中桂花之影,上下联绘声绘色,生动传神,相映成趣。

小大由之,合成尖迪二字;(王 宠)

千里见王,凑作重现两文。(文衡山)

  文衡山与王宠论礼之用章,王宠戏解“小大由之”句而出此上联,文衡山遂答之下联。出句偶然得之耳。难在对句。亏文衡山想得出“千里见王”句,妙思矣。

  附录:【王宠轶事、趣闻】

  明代“后七子”首领,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云:“天下书法归吾吴”,其所谓的“吴”即今苏州之别称,“吴”也称“吴郡”“三吴”“吴中”“姑苏”等。苏州在明代中叶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为代表的吴门书派,书史上称其为“吴门四家”,同时形成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这些云集于苏州书画家群体盛极一时成为明代中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并将以北京宫廷书家为代表的书坛中心转到江南。苏州书画家群体出现,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他是当代苏州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深层次的时代背景。“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这是唐伯虎曾描绘当时阊门情景,这的确是当时苏州经济发展的实录。在太宗到宣宗短短的七十年间,颁布了大量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通过农民归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弘治十年在太仓设州,建立沿海港口,使海外贸易中心从扬州下移到太仓松江一带,又为苏州对外贸易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到明中叶苏州再始从农业城市向工商业志市转化。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神宗万历实录》记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染房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此皆自其力之良民也”,苏州一跃变为全国的经济重镇。王鳌编修《姑苏志》也对苏州的经济地位作了如下描述:“今天下财赋多仰于东南,而苏为甲”。经济的繁荣促使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他们买田置地、兴修园林。物质的富裕刺激了他们精神文化的需求,于是书画就有了市场,为了装饰他们精美的园林不惜重金聘请书法名手写匾写联或购买书画作品。据记载,求沈周书者“履满户外”,求文徵明书画者也“接踵于道,户履常满”,这种求字索书的盛况,造就一大批书画家。

  追溯到宋、元,太湖一带就是文人书画家的云集之地。元·赵孟頫、张雨、黄公望,倪赞、吴镇、王蒙、杨维桢等等都活动于此。元末朱元璋领导农民赵义,于是皇权土崩瓦解,各地军事集团纷纷分地割据。张士诚踞吴,由于张雅好书画,礼遇文人,因而“东南避兵于吴者依焉”,杭州一代的文人书画家纷纷移至太湖一带,文化中心遂由杭州移至苏州一 带,出现了元末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隐逸书家群”。明初一批跃于书坛的书家大多是他们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为苏、杭一带打下了深厚的书画传统基础。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统治中心由南京移到北京、作为南都的南京尽管存在一套政治机构,但形同虚设,另外永乐之后,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加剧,如“土木之变”、“庚戊之变”等,内部争权使得朝廷对于处于江南苏州文人的钳制逐渐放松,文人书画创作氛围不在像明初那样压抑,而变得自由,活跃起来。苏州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丰厚积淀和宽松的政治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为吴门书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土壤是肥沃的,结出的果实也将是丰硕的。明中期之后,书法逐渐摆脱台阁体的层层迷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出现了徐有贞、李应祯、沈周、吴宽、王鳌等一大批具有探索精神的书法家,能拨开前一代书家的障目之叶,上接唐宋,远迈魏晋,探索如响彻大野的雄鸡一唱,唤醒了沉寂的书坛,更有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继响于斯,基本上奠定了吴门书派之格局。

  明代中期书法以吴门最盛,吴门书家则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四家为代表。此说主要以王世贞所立论为依据:“天下法书归吾吴,而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三君子下,有陈淳道复……”四家之中,祝、文辈份较高,其中祝允明年纪较长,其书法向被誉为明中叶第一,故与文氏分列首次,向无异议。然观王宠与陈淳,前者较后者年轻10岁,且于40岁英年早逝,但却紧随祝、文之后列为第三,无疑说明了王宠于吴门书派中的卓越地位。然而,在当代书法的研究中,对于陈淳、王宠二人的评价有以后者为较佳者,甚至有提出将四家排名改为祝、文、陈、王之主张,反映出明代与当代于书家品评方面之歧异。王世贞对於四家的看法,实有其时代与文化因素,而陈淳、王宠二人于明人眼中的位置,更可作为明代书论研究的一个饶有意义的课题。严格来说,陈淳位列王宠之后,甚至于个别评论中占不了位置,除了是因其书名为画名所掩外,更与明人的书学思想相关;而王宠于书坛享有崇高地位,亦并非纯粹因其书艺过人所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卢光辉桃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