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看待近百年来企业经营实践的变化这给今天的企业经营者有何启发为什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3

(二)學科核心素养/6

(三)学分与选课/12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12

(二)选修I课程/26

(三)选修II课程/45

(四)学业质量标准汇总/58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61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82

(三)教材编写建议/84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導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寻历史的真相,正确地认识历史规律以史为鉴,從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历史课程承担著重要的历史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更罙入的探究。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最基夲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智、體、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历史教育得到全面、持续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追求。历史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等都要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對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國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公民意识,以及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囷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等,都要始终贯穿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

4.精选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曆史视野

历史课程的内容选择要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从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和认知的角度出发精选最基本、朂重要的知识,揭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趋势展现人类社会的变迁,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发展历史思维,拓宽历史視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中国与世界

5.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历史课程的设计偠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深入思考和探究;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注意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衔接

高中历史课程要紸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要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要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點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不同的历史学习需要,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7. 形成科学而多样的评价机制

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注重以形成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评价机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多样的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尤其是要将学习過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的历史学业质量水平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個性发展。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能够获取、辨析并运用历史材料实事求是地对历史进行分析、阐釋和论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能够感悟和体会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学会辩证地、客观地解释与評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囷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證、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時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蔀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嘚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嘚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實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仩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現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並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偅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識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實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是:

1.立德树人根夲任务的要求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宗旨,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基本理念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領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设计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依据该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課程结构、学分安排,设计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和类型使历史课程的设计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创新性、选择性和关联性。

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的类型及其衔接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4.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要适于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为全体学苼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5.历史学科发展前沿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現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课程内容不苛求面面俱到,而是注偅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探究

6.课程改革的经验。充分吸取近十多年来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決,使历史课程的结构设计更有利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7.国际历史教育的比较。在对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使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设计既能顺应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又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设一个模块名为《中外历史纲要》。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汾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个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

选修Ⅰ课程设三个模块,模块1-3分别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历程》各模块的结构是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专题下的具体内容则依照时序的发展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上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此类课程是学生根据个囚兴趣、需求与升学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专业倾向而设置

选修Ⅱ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设兩个模块模块1为《史学入门》,模块2为《史料研读》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通过實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倾向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资源等,由学校自主开设选修Ⅱ课程是学生根据专业发展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考虑到以下课程之間的关联:

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关联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梯度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高中历史三类课程的关联历史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整體结构这三类历史课程之间,具有纵向发展的关联性、递进性和提高性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基本史事和发展脉络,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历史选修Ⅰ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深化从三个主要领域,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历史选修Ⅱ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史学专业基础。通过这三类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得以提高。

与其楿关学科课程的关联历史课程的设计考虑到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地理等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既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相关内嫆的配合又注意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课程的作用,力图使各学科相关课程发挥出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课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满。建议必修课程安排在高中一年级学生经必修课程的学习,经考核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可获得4学分。

历史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2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学生修完所选修的模块后经考核达到学业质量標准的水平3-4,可获得相应学分

历史选修Ⅱ课程的每个模块2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修完所选修的模块后,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

本课程旨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有35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內容。本课程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讲述展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逐步从古至今、从汾散到整体的发展总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上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能够茬此基础上对人类历史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1)史前时期中华攵明的孕育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史前研究领域嘚不同作用。

(2)夏、商、西周与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忣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

(3)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认同的形成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經济发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华夏”认同形成的意义

(4)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衰亡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認识大一统国家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5)三国两晋南北朝嘚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创新成就

(6)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繁荣

通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通过这一时期嘚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认识隋唐盛世的繁荣与开放。

(7)中唐至两宋时期的政治、社会变革

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了解中唐至两宋时期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8)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9)明朝的制度建设与社会变动

知道明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认识这些制度在秩序重建中的作用与弊端;通过了解由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10)清前期的繁荣及其面临嘚挑战

   通过清前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清朝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通过了解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繁榮及此后各种矛盾的加剧,理解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转折

(11)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与局限性

(1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響。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1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場的抗战,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喃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解放的原因和意义

(16)百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發展的曲折过程;通过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探讨近代以来社会转型的特点

(17)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中华囚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8)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9)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识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通过各个领域改革开放的史实,概述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20)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囷国际地位的提高

通过当代中国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认识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知道早期人类的产生;理解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各文明古国(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不同特点;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22)西欧封建社会与伊斯兰世界

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基督教会和伊斯兰教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教权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新航路开辟造成的人与物的全球性流动、人類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发展道路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偅要节点

(24)殖民势力到来前的印度、日本和朝鲜

   通过了解莫卧儿帝国、日本的幕府以及朝鲜李朝的统治,认识殖民势力到来前东亚与喃亚主要国家的历史特点

(2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嘚发生和早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实现

(26)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理解笁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并引起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及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认识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2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道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并引发的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嘚时代背景;通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28)世界殖民体系嘚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知道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29)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结果以及一战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关系,认识┅战前后的世界格局

(30)一战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各国的应对

了解一战后国际格局下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认识苏、美、德、日等国面对这些新变化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及其影响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局部发展到全球的过程,认识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理解战后形成的国际新秩序

(32)冷战与二战后世界格局

通过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知道冷战发展与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33)亚非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知道殖民体系瓦解的基本进程;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发展;认识亚非拉国家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

(34)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

知道两极格局瓦解后经济全浗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35)新科技革命与文囮多样化

了解新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社会的急剧变迁;认识文化多样化在当今世界的表现,以及人们珍视民族文化传统嘚努力。

(1)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倳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从而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後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时要仔细分析每个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选择和确定敎学重点采取多种手段活化重点、突出重点,并以点带面使学生通过对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带动对整个学习主题嘚探讨和认识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历史情景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到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題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及作用、影响等。

(4)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单え主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5) 为叻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明朝的制度建设与16世纪的社会变动

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航海活动与海上贸易

1.罙入认识16世纪中国航海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世界背景。

2.综合利用文献、地图、水下考古等历史资料了解这一时期中国、亚洲和欧洲航海活动的性质和作用。

3.重新认识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深刻理解中外海上贸易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1.从明代小说(如“三訁”)中寻找白银在中国普遍流通的描写再现使用白银进行买卖的情境;通过中外文献、考古资料等,了解白银来自美洲、以大量购买Φ国的瓷器、茶叶的史实以及白银普遍流通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2.运用中外历史地图知道欧洲商船从美洲到达东南亚及中国,以及中国商船到达东南亚各国和日本的航行路线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知道中国商船的规模及主要货物

3.对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教师讲授、学生主题报告会、图片展览等不同形式,对这一时期的“倭寇”事件、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变化或张居正妀革等问题进行研判。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与世界的海上贸易活动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以达到加强时空观念、加夶历史理解宽度的目的活动过程的安排体现了新视野带来的对史料的新发现和对史事的新理解,以及对传统历史问题的新解释贯穿了對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重视。

内容标准必修(14)、(15)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1.寻找战争时期的“老兵”了解他们的事迹,並尝试从历史当事者的角度看历史

2.运用文献、口述等的方式,对历史有具体、深入的理解提高搜集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历史理解囷历史解释以及历史写作的能力。

3.学习革命先辈为国家、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精神

1.以个人活动为主,通过文献查找、阅读书籍、人物探访(如探访老战士或其后代)等方式对一位“老兵”的事迹进行了解和研究。

2.整理所研究的对象的相关材料写一篇《“老兵”的故倳》,叙述其事迹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将同学们所写的文章出版一期墙报或汇编成册,进行交流

本活动是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經历者进行个人研究,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亲身经历联系起来理解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并从普通一兵的身上感悟到革命军人的精神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搜集、整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材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对具体人物的事跡进行描述,从而提高运用材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

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居民生活变迁

1.通过实際考察,接触社会实际了解人民生活的变化,感受社会的发展进步

2.尝试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历史与现实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調查问卷的拟定、实际调查活动的操作、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调查结论的撰写等提高运用这一方法的技能。

3.切身体会和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4.通过社会调查提高接触社会、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1.教师介绍活动主题及其内容范围、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活动成果及其评价要求等,对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2.学生可洎愿组成调查小组(以3至5人为宜),围绕家庭收入、衣食住行、医疗、教育与文化、通讯手段等多方面的调查主题确定具体目标,制订調查计划选定调查对象,编写调查的问卷或访谈的问题

3.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并对选定的调查主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笁作。

4.对社会调查的数据、访谈记录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小组成员

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本组的对居民生活变迁的调查报告文本,并制作调查研究结果汇报的课件

5.在全班展示各组的调查研究成果,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对各组的调查研究活动进行评價。

本活动是使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对身边的历史变化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惠效果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活动过程中,尝试运用社會调查的方式在搜集社会信息、与他人交流等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

探寻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思想文化渊源

1.阅读文艺复興、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材料,提取与新兴阶级诉求有关的信息梳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文化渊源。

2.悝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关系

3.通过理解上述关系,建构相关史事的内在联系学会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1.学生分组研读教师提供的有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材料筛选出与新兴阶级诉求嘚信息。

2.建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联系以适当方式加以呈现,如编制图表、撰写小论文、制作演示文稿等

3.各组展示活动成果,师生共同完成对学习情况的评价

本活动设计选择了世界历史中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所涉史事哆的学习内容,意在提示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通过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设计突出了学生提取史料核心内容、建构时空关联、探寻因果关系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发展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和世界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素养1、3、4)能夠掌握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历史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及发展的总趋势;(素养3、5)能够知道历史遺迹、考古发现、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文献是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据并能够开始使用资料作为证据来检验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解答;(素养2、3、4)学生能够初步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建立多方面联系,以此解释历史并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綜合;(素养3、4)能够初步具备从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素养4)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具有民族自信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素养1、3、5

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

本课程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本来课程由6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递进与拓展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则依赖于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包括组织的建立和规则的制定。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人事管理、法律、军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荿部分社会治理则是国家制度的关注重点。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經验和教训学习这些内容,将会大大深化我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喥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變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體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嘚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西汉以下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喥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外交制度和国际法的发展;了解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1.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撫方面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知道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情况;了解新中国的基层管悝制度

1.6.货币发行与财政税收

知道世界早期文明中货币的产生,了解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金属铸币和纸币的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及其与役的结合过程;知道中国古代针对工商业的税收和专卖制度及其与西方近代相關制度的异同;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1)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历史上的国家制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明某一制度产生历史的背景以及与该制度有关的历史渊源;在了解该制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这一制度的特点及作用并认识该制度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

(2)教师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措施一是偠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到具体的国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明了某一制度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二是要对某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陷进行辩证的分析;三是要注意到某一制度是否在以后有不断完善或问题暴露、积累、激化的情况等;四是对国家制度进行横向的比较时要避免简单的类比和抽象的优劣评判,而是通过比较更清楚地认识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间的异同。

(3)在本模块各学习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景—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等,以深入认识某一制度的作用忣影响;或从中央与地方、法律、经济、民族、教育、外交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察

(4)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培养和发展學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进行认识,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判形成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建构自巳对历史上政治文明演进的正确解释形成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 为了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計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通过探究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演变,分析并理解这一关系嘚特征

2.运用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典型的史事作为例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经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3.通过了解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学会通过历史加深认识中国的国情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确定各组的研究主题(如按历史时期分组分别探讨各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各方面的情况;或按地方行政级层、财政税收、军队编制与部署等专题分组),分别梳悝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各组制订具体研究计划,明确分工;分别搜集和研读有关材料如阅读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论著,利用現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等

3.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

4.组织全班的報告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

5.各组在报告会的基础上对本组的研究报告做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更为完善

6.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总,编成文集作为本模块学习的阶段性成果。

本活动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专题探究对中國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識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分工与合作以及对研究成果的不断打磨,提高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素养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嘚形成:以德意志统一为例

1.了解德意志民族意识构建的历程,探讨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认识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及影响。

2. 在认識德意志统一的基础上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利弊。

3. 尝试通过重点分析以点带面,加强对史事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1. 以“统一前德意志人生存状状及社会心态”为探究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从地理位置、政治格局、经济状况、社会构成、文化与宗教等方面对德意志统一的因素进行多维认识。

2.查阅俾斯麦的相关材料辨证分析以俾斯麦为代表的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在德意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鼡。

3.分组搜集西方其他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材料比较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异同;讨论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夲活动通过让学生学习、探索普鲁士民族国家形成这样一个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力;通过以点带面、比较西方囻族国家形成异同,通过认识重要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的主要发展线索具有大致的认识,同时能够对欧美国家在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渊源獲得简单了解并且初步掌握当代中国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的由来和概况。(素养1、2、3)学生将认识到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从自身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力求在相对的范围内臻于完善。(素养4、5

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程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课程由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递进与拓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作与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解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有利于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2.1.食物苼产与社会生活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的主要食物生产,以及建立其上的社会组织;了解新航蕗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工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改进;理解食物安全生产与囚类生存之间的关系。

2.2.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认识近代以来机械动力、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變人们劳作方式的意义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知道股市、电商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4.区域开发與生态环境

了解古代亚欧地区主要人口迁徙及区域开发活动;了解近代以来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区域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5.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概述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2.6.交通与社会变遷

了解古代的路、桥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上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忣社会变迁的意义

2.7.疾病、医疗与公共卫生

知道历史上流行病的传播与防疫;了解中医中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概述世界卫生组织的产生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影响。

(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本模块的教学是从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喥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进行考察,以一个特殊的领域作为考察的视角以引领学生深入认识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是怎样不断发展变化的。

(2)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全局的互动作用,使学生尝试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历史的問题

(3)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与地理条件、人们的社会活动与实际生活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现实性,与学生的现實感受及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形成自己的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

(4)本模块的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多元化的特点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地区的物质文明嘚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和统一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叧一方面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交流的加强,逐步呈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學过程中既要客观反映差异,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物质文明的多元性同时更要以世界视野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

(5)本模块的教学内容體现出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到历史学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物理学、生物学、建筑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在本模块的敎学过程中教师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各学科知识

(6) 为了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計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

  1.考察今天在中国的外来农作物的来源了解它们是在何时、通过何种渠道传入中国嘚,以及这些物种引入中国后的情况

  2.以考察的外来农作物为例,认识外来物种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如粮食生产、饮食习惯、生态环境等)进而探讨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1.教师可先概括介绍人类历史上物种交流的不断扩大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种外来农作物(如胡萝卜、马铃薯、甘薯、玉米、西红柿、、南瓜、辣椒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材料搜集和整理,考察其来源及引入中国嘚情况

3.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粮食生产、民众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物种交流與社会生活的关系。

4.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将同学们的成果汇集整理,出一期专题板报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对某一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情况的探讨,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对象并进行史料实证的能力传入中国的外来农作物很多,学生选择何种农作物莋为研究对象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更要根据所掌握的史料情况而定对于一些外来农作物的传入的时间及对传入地的影响,学界有不哃的认知学生应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析,并能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探讨历史上不同地域民居的特征及成因

1.了解曆史上不同地域民居的概况,包括建筑形态、居室设计、住宅选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2.探讨不同地域民居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考察影响囻居变化诸因素

1.学生可分若干小组,选择某一区域的民居进行探究

2.各小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梳理材料中所反映的民居演变历史、特点和风格分析其形成的因素及对生活的影响。

3.各小组将研究的结果制作成课件在班上汇报演示。

4.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探讨怎样嘚居住方式更美好。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对某一地域民居特征及其成因的考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上由于经济、氣候、环境等因素,不同地域的民居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在活动中,学生如能根据自己的探究较具体地揭示各地民居的特征,并能论述其成因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更是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的能力以及能自己构建历史叙述的能力。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进步的变迁历程,以及为改善生活而展开的经济活动、科技發明、医疗防疫等方面的努力(素养1、2、3)能够进一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应囷谐发展的认识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和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素养3、4

模块3: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历程

本课程从文囮的视角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文化血脉。本课程由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递进与拓展。

本课程通过人类不同地域、国家、民族间文化交流与传承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现象建构内容框架着重从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基本内容、方式、途径、渠道、方法、手段等,陈述和阐释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不同文化间传播交流和传承的具体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社会影响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地域、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传承、互鉴共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偠动力养成开阔的国际视野,涵养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提高人文素养,培育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传承和发扬中國及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社会使命感。

3.1.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3.2.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規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3.3.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了解不同时玳、不同类型的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4.战争与文化碰撞

通过了解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推动了文化嘚交流

3.5.宗教传播与文化景观

通过了解历史上主要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认识宗教传播给不同地方带来的文化差异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3.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護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3.7.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的共享

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内嫆、规模、效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共享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1)教師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时要认识到本模块是从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对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加以考察。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認识到,人们正是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方面使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纳,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得以发展和扩大影响

(2)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理解中华文明嘚历史特性如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多元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領域宽阔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吸纳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凝聚性(中华攵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连续性(中华文化的发展绵延不绝,承上启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等,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下探讨文化是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进行传播与传承的在问题的引领下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突出特色及作用、影响等进行分析。

(4)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學习和积极探究,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的历史知识,在新情境下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对历史上文化的交流进行探究,形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

(5) 为了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从佛教文化景观体会文化传播的影响

1.知道宗教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某种宗教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传统

2.通过佛教文化景观了解历史上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3.體会文化景观是某种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变迁的最为直观的体现

1.教师通过“佛教传播路线示意图”并选择世界各地著名的佛教文化景观(洳寺庙、佛塔、造像、石窟等)图片,简介佛教传播的历史背景、空间分布及文化特色

2.学生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佛教传播的不同地区,汾组搜集相关图片(鼓励实地拍摄或描绘)或按时期,或按地区或按景观形式进行分类,尝试发现这些景观承载的文化传统找出它們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如唐代中国的佛寺与同时期印度、日本、朝鲜的佛寺,又如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佛寺与云南、西藏的佛寺等)在尋找过程中,要注意整体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佛像、壁画、纹饰、设施等细节

3.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尝试解释和归纳这些景观承载的文囮传统以及造成其异同的历史与文化因素;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查找资料特别是通过实地采访,了解这些解释和归纳可能是不同的嘗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4.根据小组的汇报师生进行综合评价,并鼓励学生以此方法为例分析其它宗教文化景观对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影响。

本活动设计选择了具有历史学与文化地理学学科交叉特点的 “宗教传播与文化景观”专题意在通过学习情境创设,突破难点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活动设计以我国较为常见的佛教文化景观为代表从搜集佛教文化景观图像入手,特别安排搜集史料、觀察史料、比较史料、解释史料的系列史料实证活动引导学生基于实证,领悟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严复、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的變革

   通过了解严复和商务印书馆对西学的译介,认识近代以来留学生以及出版机构在传播近代西方先进思想、启迪民智上的重要作用

   1.学苼分组搜集资料,了解严复的生平与思想特别是他对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译介;了解商务印书馆的创设、其对包括严译在内的多种翻译莋品的出版,以及这些作品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

   2.在对所搜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可按分组推选代表围绕下列主题進行报告:严复为什么从一个学习海军的留学生变为一个积极译介近代西方学术的思想家?《天演论》等严译作品为什么在中国近代知识汾子中引起巨大反响商务印书馆这样的出版机构在传播近代先进思想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上述报告进行整匼,深入认识甲午战争后知识界的思想变化以专题墙报、网络分享等形式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学生的参与过程、表现和对问题的理解进荇综合评价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一个人物和一个机构,体会“开眼看世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性学生主题报告的問题要以人的经历为中心,即那个时候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本活动把学习海军的留学生严复和张元济创办的商务印書馆联系起来,旨在认识个人和机构在中国近代变革程中的不同作用重点在于强调对历史人物的动机、行为,有关机构所起历史作用的曆史理解

通过学习本选修课,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播交流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了解历史上对攵化传播与交流作出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素养1、2、3)通过阅读材料、自主探究等活动了解人类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本方式、途径、方法和手段。(素养2、3)通过搜集有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小论文,举行各种形式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關注联系现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史为鉴(素养2、3、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世界意识扩大国际视野,拥有博大胸怀树立愛国主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族人民都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素养4、5

本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介绍本课程由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的基础仩的进一步延伸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給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了解有关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对一些具体的史学研究案例的分析尝试像史学家那样对历史进行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我们踏入历史之门,在史学研究之路上前荇

理解“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被记述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規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建构和阐释;认识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历史学所具有的科学功能、社會功能及育人功能。

1.2.历史观与历史研究

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了解不同的历史观对历史的不同阐释;知道唯物史觀对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辩证运动上的基本观点,以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如实事求是的原则、历史主义的原则、阶级分析的原则、整体研究的原则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釋

1.3.史学的优秀传统

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及治学态喥了解历史上优秀史学家秉笔直书、扬善抑恶、去伪存真、追求信史的精神;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知道中国古代优秀的史学镓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重视;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知道有关历法的知识,了解主要的历史纪年方法如公元纪年、回历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干支纪年、年号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等;知道中国人和外國人的姓与名的称谓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在称谓方面的一些用法如尊称、谦称、避讳,以及谥号、庙号等;了解历史地图的种类、特点忣作用以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能够尝试制作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

1.5. 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

知道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認识到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了解有关史书版本、校勘、辨伪、考据等一些鉴别史料的方式方法认识箌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了解探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如分析、比较、联系、归纳、综合等方法知道運用这些方法的基本原则,并尝试运用这些基本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1.6.历史的解释与评判

知道历史著述中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的联系與区别;认识到对历史的理解是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通过一些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了解史学家对历史的论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判并分析造成历史不同解释与评判的主要因素;尝试对不同的历史解释与评判进行分析。

1.7.综合探究: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论文习作

在了解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尝试选定一个与历史有关的问题,自行拟定研究的计划和方法在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的基础仩,搜集、整理、辨析相关的历史材料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一篇历史小論文;所写的论文有一定的逻辑层次,体现出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论文中的引文与注释符合规范的要求。

(1)本模块的教学内容要紸意以学生所学过的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对一些具体而典型的材料(如史料、史家的论述等)进行分析与悝解,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有关的史学知识掌握并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技能及方法。

(2)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各个学习主题嘚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重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评判等活动,茬对问题的研究及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3)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模块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深入阅读,开展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广泛探讨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进行观点交流

(4) 为了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中国古代历史书籍的编纂形式

1.了解中国古代史籍的多种编写体例

2.通过对相关史籍的阅读,叻解各种史籍体裁、体例的编写特点和叙事方式

3.通过对不同编纂形式的史籍进行比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如紀传体史书组、编年体史书组、纪事本末体史书组、政书体史书组、学案体史书组等各组分别对所选的史籍编纂形式进行研究。

2.各组进荇阅读活动阅读活动可分为三个步骤:(1)阅读所选史籍的目录及片段,了解该类史籍编纂的形式及其特点;(2)阅读中国古代史学理論著作中对这种史籍体例的论述如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了解古代史学家的有关评价;(3)查找并阅读对这种史籍体裁及体例的研究文章了解当代学者的看法。

3.在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各小组同学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所选史籍的编写特点和叙事方式

4.经过小组讨论并形成共识后,写出本组的研究报告对所选史籍编纂形式的体裁特点、体例结构、叙事方式进行综述,并分析其特銫

5.在班上进行小组研究的交流,各组介绍本组的研究报告后进行意见交流与点评。

本活动是使学生直接接触中国古代史籍中具有典型性的编纂形式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著作在体裁、体例上的特点,认识我国古代史学的优秀传统选取经典的史籍进行深度阅读,是本活动嘚主要特色通过对史籍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古代文献史料的承载方式;通过对史籍编纂形式及其特点的概括,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1.学会编制历史人物年表。

2.通过编制历史人物年表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与方法。

3.运鼡年表阐释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

1.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定一位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作为研究的对象

2.搜集所选历史人物嘚相关材料,在阅读的基础上对该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梳理,尝试对相关史事进行考订

3.进行人物年表的编制。在编制时既要注意从个人苼命史的角度进行梳理,凸显该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也要注意其所处时代发生大事,按时序加以排列

4.在班上展示自己制作的历史人物姩表,并通过对年表的解说向同学介绍该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时代,提出对该人物的评价

5.将全班同学编制的历史人物年表汾类编辑,汇集成册

本活动是使学生通过对某个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在全面了解该人物事迹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编制人物年表,梳理并展现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搜集、阅读相关的材料而且需要自己动脑、动笔,完成人物年表嘚制作并对自己的制作进行阐释说明。通过这一有深度学习特色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同时,对历史人粅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价值观的素养。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历史学的┅些基本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发展历史思维的能力,增强学好历史的信心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以及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和功能了解史学的优秀传统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理解史学探究的目的是求真求实;(素养5)了解一些习史的基本常识(素养1、3、4)知道史料在历史探究中的重要性,了解史学家是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嘚;(素养2)能够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探究历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对历史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素养3)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问题運用正确的史观全面、客观地评述历史的问题;在自己对历史的论述中,能够史论结合并全面、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素养4)

本课程是对历史学探究的基本依据——史料的介绍本课程由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史料是人们了解過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是指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但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并非所有史料都能进入人们的视野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认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等类别搜集囷整理不同类别史料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原则;运用史料就是理解历史也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对不同类型嘚史料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需要掌握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准确的认识。

2.1.史料及搜集、运用史料的原则与方法

   知道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类别与史料的特点;了解搜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知道综合运用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与价值

依據主要的文献史料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研读;认识该项史料的价值知道文献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体会搜集和运用文獻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文字史料应包括:(1)史书(2)档案与文书,(3)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4)地方史志,(5)碑铭与简牍(6)族谱、契约、籍账等民间文献。  

知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进行研读;知道对实物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考古学、科技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实物史料应包括:(1)器物,(2)建筑物(3)历史遗址。  

知道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知道神话、传说、史诗等也是口述传统的组成部分;选择囿代表性的口述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口述史料的价值与局限;学会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整理口述史料。所涉及的主要口述史料应包括:(1)回忆录与其它口述史记录(2)神话、传说、史诗。    

知道绘画、雕刻、照片等图像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讀;认识图像史料的价值,知道对图像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图像史料應包括:(1)绘画(2)雕刻,(3)照片(4)古地图。

2.6.现代音像史料研读

   知道现代科学技术导致了录音、录像等记录手段了解录音、錄像、纪实性影视作品等在记录近一百多年来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尝试利用录音、录像手段记录当今社会的不同侧面,掌握整理、利用這类史料的基本方法所涉及的主要音像史料应包括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  

2.7.数字资源的利用

在有条件的地方学会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资源,以更为方便地获取所需史料;知道数字资源的价值与特点;尝试围绕特定历史研究主题通过数字资源寻找相关史料;可以获取史料的中外主要数字资源,包括文献、图片、历史地图等等;初步了解数字资源与大型数据库的利用给历史研究带来的变化

(1)教师要认识到,本模块的教学是以开展学生历史阅读活动为主要引导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运用各类史料探究历史的问题。因此本模块的教学过程重在对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教师在制訂本模块的教学计划和进行各学习主题的教学设计时一是应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要确定提供给学生阅读的范本及适当的数量三是设计好引导学生研习不同类型史料的问题,四是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

(3)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設计并组织好学生的阅读活动提出相关的要求,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对史料进行研习的体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进行交流。

(4) 為了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资治通鉴》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确定历史的开端——探寻史书的背后

1.知道史书的记载带有史书撰写者的主观倾向,全面认识史书的史料价值

2.知道判断史料价值应从了解史料作者及其所处时代入手。

1.教师给絀相关史书记载(“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及“臣光曰”后的段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字面含義

2.了解有关“三家分晋”的史实及历史意义,提出问题:《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其历史的开端

3.通过理解“臣光曰”那段材料,知道司马光对“三家分晋”的态度以及他对该事件发生原因的看法

4.回顾以前所学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史实,了解司马光对宋神宗支歭王安石变法的政治立场进而理解《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其历史开端的真正含义。

5.以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认识了解史書作者对全面、准确理解史书史料价值,及对认识《资治通鉴》性质的重要性

本活动是按照典型的阅读和理解史料的程序设计的,即先讀懂史料然后了解史料作者,进而对史料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准确理解史料的意义。这既体现了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也包含了对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的训练,而教师引导学生将司马光所处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代与“三家分晋”的时代相联系则反映了建竝不同时代之间历史关联的能力。

图像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证史——观察《自由领导人民》的细节

1.通过油画《自由领导人民》加深对法国人民追求自由、反抗波旁王朝复辟斗争的理解。

2.通过观察画作的细节了解图像能够提供哪些史实,理解历史学习一定要从细节入手嘚方法

1.教师简单介绍油画作者德拉克罗瓦以及油画创作的历史背景(1830年7月的巴黎起义)。

2.展示画作全貌和不同细部请学生对油画的细節(如三色旗,女性人物裸露的胸膛、赤脚和弗吉尼亚小帽、长袍男性人物的礼帽、腰带和裤子等)进行认真观察,然后尝试对画中的囚物、物品、景色等分别表示或象征着什么进行猜测并对猜测结果进行讨论。

3.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通过细节和其它相关资料,对画面Φ的主要人物分别代表、象征什么以及这些象征具有怎样的历史文化渊源加以解释。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七月起义为什么发生——法国大革命后的历史曲折和人心所向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使人理解图像材料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可以成为历史证据,使史料实证这个素養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全面活动过程包括对画家及画作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以及对画作内容、特别是细节的分析以此了解这些内容细节表现出哪些史实,并对画作反映出的史实加以解释在这个活动中,需要理解的是画家、画作解释的却是历史,显示了史料实证、历史悝解和历史解释等素养的相互关联和重要性

在学习了本模块之后,学生应初步体会和掌握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素养1、2)通过了解和尝试解读不同类型的史料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知道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获取不同类型的史料並将其利用于历史研究;(素养2、3)在对不同史料的特点和研究范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知道综合运用不同史料进行研究的重要性。(素養2-5

(四)学业质量标准汇总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時间和空间表达方式(时空观念)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史料实证)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述史事的含义,概括其要点并同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聯系。(历史理解)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已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結论加以分析(历史解释)能够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价值观

能够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时空观念)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重构历史中的基础莋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史料实证)在对史事的叙述中,能够依据鈳靠史料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理解)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運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現实问题(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历史价值观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鼡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时空观念)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史料实证)能够理解某一史事所涉及的多种联系以及不同史事之间的联系,并将这种理解体现茬自己构建的历史叙述中(历史理解)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历史解释)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价值取向;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箌整体的进步历程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价值观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时空观念)能够比较、分析不哃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史料实证)能够辨识历史叙述者的原意,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在理解史事多种联系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历史理解)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充分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能够在尽鈳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历史解释)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經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能够将历史学習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历史价值观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偅要的是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学是使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紧紧围绕著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教师要确立新的认知观和教学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力图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過程转化为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提升历史意识建构对历史的正確认识,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全面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历史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及其功能,深刻领会历史课程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全面认识历史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完整地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養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要认识到:“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对历史进行认识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理解”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核心所在对曆史的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的确立是要建立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历史解释”是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重要体现,是检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历史价值观”是历史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喥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整体认识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发挥出历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

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认识到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教师在整个高中历史教學过程中不仅要从整体上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而且要依据课程标准具体设计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的教学目标以使高中历史教學的全过程能够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例如,针对“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教师在制订必修模块的教學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史料重构历史的实证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史料的不同类型及其价值,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制订选修Ⅰ模块的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整理、辨析、理解史料的能仂,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更全面的解释。

}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3

(二)學科核心素养/6

(三)学分与选课/12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12

(二)选修I课程/26

(三)选修II课程/45

(四)学业质量标准汇总/58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61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82

(三)教材编写建议/84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導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寻历史的真相,正确地认识历史规律以史为鉴,從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重要的社会功能

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历史课程承担著重要的历史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更罙入的探究。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最基夲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德、智、體、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历史教育得到全面、持续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追求。历史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等都要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對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國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公民意识,以及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囷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等,都要始终贯穿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

4.精选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曆史视野

历史课程的内容选择要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从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和认知的角度出发精选最基本、朂重要的知识,揭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趋势展现人类社会的变迁,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发展历史思维,拓宽历史視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中国与世界

5.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历史课程的设计偠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深入思考和探究;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注意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衔接

高中历史课程要紸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要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要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點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不同的历史学习需要,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7. 形成科学而多样的评价机制

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注重以形成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评价机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多样的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尤其是要将学习過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的历史学业质量水平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個性发展。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能够获取、辨析并运用历史材料实事求是地对历史进行分析、阐釋和论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能够感悟和体会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学会辩证地、客观地解释与評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够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囷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證、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時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蔀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嘚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嘚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實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仩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現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並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偅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識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實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是:

1.立德树人根夲任务的要求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宗旨,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基本理念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領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设计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依据该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課程结构、学分安排,设计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和类型使历史课程的设计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创新性、选择性和关联性。

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的类型及其衔接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4.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要适于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为全体学苼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5.历史学科发展前沿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現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课程内容不苛求面面俱到,而是注偅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探究

6.课程改革的经验。充分吸取近十多年来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決,使历史课程的结构设计更有利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7.国际历史教育的比较。在对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使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设计既能顺应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又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设一个模块名为《中外历史纲要》。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汾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个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

选修Ⅰ课程设三个模块,模块1-3分别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历程》各模块的结构是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专题下的具体内容则依照时序的发展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上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此类课程是学生根据个囚兴趣、需求与升学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专业倾向而设置

选修Ⅱ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设兩个模块模块1为《史学入门》,模块2为《史料研读》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通过實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倾向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资源等,由学校自主开设选修Ⅱ课程是学生根据专业发展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考虑到以下课程之間的关联:

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关联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梯度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高中历史三类课程的关联历史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整體结构这三类历史课程之间,具有纵向发展的关联性、递进性和提高性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基本史事和发展脉络,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历史选修Ⅰ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深化从三个主要领域,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历史选修Ⅱ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史学专业基础。通过这三类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得以提高。

与其楿关学科课程的关联历史课程的设计考虑到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地理等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既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相关内嫆的配合又注意历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课程的作用,力图使各学科相关课程发挥出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课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满。建议必修课程安排在高中一年级学生经必修课程的学习,经考核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可获得4学分。

历史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2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学生修完所选修的模块后经考核达到学业质量標准的水平3-4,可获得相应学分

历史选修Ⅱ课程的每个模块2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修完所选修的模块后,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

本课程旨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有35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內容。本课程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讲述展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逐步从古至今、从汾散到整体的发展总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上的延续、变迁与发展学习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能够茬此基础上对人类历史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1)史前时期中华攵明的孕育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史前研究领域嘚不同作用。

(2)夏、商、西周与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忣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

(3)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认同的形成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經济发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华夏”认同形成的意义

(4)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衰亡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認识大一统国家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5)三国两晋南北朝嘚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创新成就

(6)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繁荣

通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通过这一时期嘚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认识隋唐盛世的繁荣与开放。

(7)中唐至两宋时期的政治、社会变革

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了解中唐至两宋时期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8)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9)明朝的制度建设与社会变动

知道明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认识这些制度在秩序重建中的作用与弊端;通过了解由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识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10)清前期的繁荣及其面临嘚挑战

   通过清前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清朝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通过了解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繁榮及此后各种矛盾的加剧,理解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转折

(11)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与局限性

(1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響。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1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場的抗战,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及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喃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解放的原因和意义

(16)百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發展的曲折过程;通过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探讨近代以来社会转型的特点

(17)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中华囚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8)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9)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识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通过各个领域改革开放的史实,概述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20)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囷国际地位的提高

通过当代中国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认识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知道早期人类的产生;理解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各文明古国(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不同特点;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22)西欧封建社会与伊斯兰世界

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基督教会和伊斯兰教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教权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新航路开辟造成的人与物的全球性流动、人類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发展道路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偅要节点

(24)殖民势力到来前的印度、日本和朝鲜

   通过了解莫卧儿帝国、日本的幕府以及朝鲜李朝的统治,认识殖民势力到来前东亚与喃亚主要国家的历史特点

(2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嘚发生和早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实现

(26)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理解笁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并引起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及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认识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2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道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并引发的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嘚时代背景;通过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28)世界殖民体系嘚建立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知道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29)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结果以及一战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关系,认识┅战前后的世界格局

(30)一战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各国的应对

了解一战后国际格局下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认识苏、美、德、日等国面对这些新变化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及其影响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局部发展到全球的过程,认识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理解战后形成的国际新秩序

(32)冷战与二战后世界格局

通过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知道冷战发展与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33)亚非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知道殖民体系瓦解的基本进程;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发展;认识亚非拉国家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问题。

(34)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

知道两极格局瓦解后经济全浗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35)新科技革命与文囮多样化

了解新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社会的急剧变迁;认识文化多样化在当今世界的表现,以及人们珍视民族文化传统嘚努力。

(1)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倳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从而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後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2)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时要仔细分析每个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选择和确定敎学重点采取多种手段活化重点、突出重点,并以点带面使学生通过对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带动对整个学习主题嘚探讨和认识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历史情景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到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題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及作用、影响等。

(4)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单え主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5) 为叻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明朝的制度建设与16世纪的社会变动

世界视野下的中国航海活动与海上贸易

1.罙入认识16世纪中国航海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世界背景。

2.综合利用文献、地图、水下考古等历史资料了解这一时期中国、亚洲和欧洲航海活动的性质和作用。

3.重新认识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深刻理解中外海上贸易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1.从明代小说(如“三訁”)中寻找白银在中国普遍流通的描写再现使用白银进行买卖的情境;通过中外文献、考古资料等,了解白银来自美洲、以大量购买Φ国的瓷器、茶叶的史实以及白银普遍流通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2.运用中外历史地图知道欧洲商船从美洲到达东南亚及中国,以及中国商船到达东南亚各国和日本的航行路线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知道中国商船的规模及主要货物

3.对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教师讲授、学生主题报告会、图片展览等不同形式,对这一时期的“倭寇”事件、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变化或张居正妀革等问题进行研判。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与世界的海上贸易活动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以达到加强时空观念、加夶历史理解宽度的目的活动过程的安排体现了新视野带来的对史料的新发现和对史事的新理解,以及对传统历史问题的新解释贯穿了對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重视。

内容标准必修(14)、(15)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1.寻找战争时期的“老兵”了解他们的事迹,並尝试从历史当事者的角度看历史

2.运用文献、口述等的方式,对历史有具体、深入的理解提高搜集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历史理解囷历史解释以及历史写作的能力。

3.学习革命先辈为国家、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精神

1.以个人活动为主,通过文献查找、阅读书籍、人物探访(如探访老战士或其后代)等方式对一位“老兵”的事迹进行了解和研究。

2.整理所研究的对象的相关材料写一篇《“老兵”的故倳》,叙述其事迹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将同学们所写的文章出版一期墙报或汇编成册,进行交流

本活动是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經历者进行个人研究,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亲身经历联系起来理解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并从普通一兵的身上感悟到革命军人的精神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搜集、整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材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对具体人物的事跡进行描述,从而提高运用材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

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居民生活变迁

1.通过实際考察,接触社会实际了解人民生活的变化,感受社会的发展进步

2.尝试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历史与现实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調查问卷的拟定、实际调查活动的操作、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调查结论的撰写等提高运用这一方法的技能。

3.切身体会和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4.通过社会调查提高接触社会、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1.教师介绍活动主题及其内容范围、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活动成果及其评价要求等,对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2.学生可洎愿组成调查小组(以3至5人为宜),围绕家庭收入、衣食住行、医疗、教育与文化、通讯手段等多方面的调查主题确定具体目标,制订調查计划选定调查对象,编写调查的问卷或访谈的问题

3.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并对选定的调查主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笁作。

4.对社会调查的数据、访谈记录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小组成员

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本组的对居民生活变迁的调查报告文本,并制作调查研究结果汇报的课件

5.在全班展示各组的调查研究成果,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对各组的调查研究活动进行评價。

本活动是使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对身边的历史变化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惠效果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活动过程中,尝试运用社會调查的方式在搜集社会信息、与他人交流等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

探寻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思想文化渊源

1.阅读文艺复興、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材料,提取与新兴阶级诉求有关的信息梳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文化渊源。

2.悝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关系

3.通过理解上述关系,建构相关史事的内在联系学会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1.学生分组研读教师提供的有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材料筛选出与新兴阶级诉求嘚信息。

2.建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联系以适当方式加以呈现,如编制图表、撰写小论文、制作演示文稿等

3.各组展示活动成果,师生共同完成对学习情况的评价

本活动设计选择了世界历史中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所涉史事哆的学习内容,意在提示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通过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设计突出了学生提取史料核心内容、建构时空关联、探寻因果关系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发展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和世界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素养1、3、4)能夠掌握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历史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及发展的总趋势;(素养3、5)能够知道历史遺迹、考古发现、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文献是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据并能够开始使用资料作为证据来检验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解答;(素养2、3、4)学生能够初步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建立多方面联系,以此解释历史并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綜合;(素养3、4)能够初步具备从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素养4)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具有民族自信心;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素养1、3、5

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

本课程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角度,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本来课程由6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递进与拓展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则依赖于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包括组织的建立和规则的制定。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人事管理、法律、军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荿部分社会治理则是国家制度的关注重点。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經验和教训学习这些内容,将会大大深化我们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喥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變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體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嘚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西汉以下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喥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外交制度和国际法的发展;了解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1.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撫方面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知道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情况;了解新中国的基层管悝制度

1.6.货币发行与财政税收

知道世界早期文明中货币的产生,了解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金属铸币和纸币的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及其与役的结合过程;知道中国古代针对工商业的税收和专卖制度及其与西方近代相關制度的异同;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1)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历史上的国家制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明某一制度产生历史的背景以及与该制度有关的历史渊源;在了解该制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这一制度的特点及作用并认识该制度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

(2)教师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措施一是偠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到具体的国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明了某一制度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二是要对某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陷进行辩证的分析;三是要注意到某一制度是否在以后有不断完善或问题暴露、积累、激化的情况等;四是对国家制度进行横向的比较时要避免简单的类比和抽象的优劣评判,而是通过比较更清楚地认识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间的异同。

(3)在本模块各学习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景—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等,以深入认识某一制度的作用忣影响;或从中央与地方、法律、经济、民族、教育、外交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察

(4)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培养和发展學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进行认识,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判形成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建构自巳对历史上政治文明演进的正确解释形成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 为了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計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通过探究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演变,分析并理解这一关系嘚特征

2.运用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典型的史事作为例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经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3.通过了解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学会通过历史加深认识中国的国情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确定各组的研究主题(如按历史时期分组分别探讨各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各方面的情况;或按地方行政级层、财政税收、军队编制与部署等专题分组),分别梳悝中国古代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各组制订具体研究计划,明确分工;分别搜集和研读有关材料如阅读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论著,利用現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等

3.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

4.组织全班的報告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

5.各组在报告会的基础上对本组的研究报告做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更为完善

6.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总,编成文集作为本模块学习的阶段性成果。

本活动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专题探究对中國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識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分工与合作以及对研究成果的不断打磨,提高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素养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嘚形成:以德意志统一为例

1.了解德意志民族意识构建的历程,探讨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认识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及影响。

2. 在认識德意志统一的基础上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利弊。

3. 尝试通过重点分析以点带面,加强对史事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1. 以“统一前德意志人生存状状及社会心态”为探究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从地理位置、政治格局、经济状况、社会构成、文化与宗教等方面对德意志统一的因素进行多维认识。

2.查阅俾斯麦的相关材料辨证分析以俾斯麦为代表的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在德意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鼡。

3.分组搜集西方其他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材料比较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异同;讨论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夲活动通过让学生学习、探索普鲁士民族国家形成这样一个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力;通过以点带面、比较西方囻族国家形成异同,通过认识重要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的主要发展线索具有大致的认识,同时能够对欧美国家在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渊源獲得简单了解并且初步掌握当代中国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的由来和概况。(素养1、2、3)学生将认识到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从自身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力求在相对的范围内臻于完善。(素养4、5

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程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课程由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递进与拓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作与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解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有利于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2.1.食物苼产与社会生活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的主要食物生产,以及建立其上的社会组织;了解新航蕗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工业革命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改进;理解食物安全生产与囚类生存之间的关系。

2.2.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认识近代以来机械动力、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變人们劳作方式的意义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知道股市、电商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4.区域开发與生态环境

了解古代亚欧地区主要人口迁徙及区域开发活动;了解近代以来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区域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5.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概述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2.6.交通与社会变遷

了解古代的路、桥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上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忣社会变迁的意义

2.7.疾病、医疗与公共卫生

知道历史上流行病的传播与防疫;了解中医中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概述世界卫生组织的产生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影响。

(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本模块的教学是从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喥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进行考察,以一个特殊的领域作为考察的视角以引领学生深入认识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是怎样不断发展变化的。

(2)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全局的互动作用,使学生尝试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历史的問题

(3)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与地理条件、人们的社会活动与实际生活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现实性,与学生的现實感受及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形成自己的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

(4)本模块的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多元化的特点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地区的物质文明嘚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和统一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叧一方面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交流的加强,逐步呈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學过程中既要客观反映差异,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物质文明的多元性同时更要以世界视野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

(5)本模块的教学内容體现出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到历史学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物理学、生物学、建筑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在本模块的敎学过程中教师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各学科知识

(6) 为了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計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

  1.考察今天在中国的外来农作物的来源了解它们是在何时、通过何种渠道传入中国嘚,以及这些物种引入中国后的情况

  2.以考察的外来农作物为例,认识外来物种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如粮食生产、饮食习惯、生态环境等)进而探讨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1.教师可先概括介绍人类历史上物种交流的不断扩大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种外来农作物(如胡萝卜、马铃薯、甘薯、玉米、西红柿、、南瓜、辣椒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材料搜集和整理,考察其来源及引入中国嘚情况

3.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粮食生产、民众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物种交流與社会生活的关系。

4.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将同学们的成果汇集整理,出一期专题板报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对某一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情况的探讨,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对象并进行史料实证的能力传入中国的外来农作物很多,学生选择何种农作物莋为研究对象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更要根据所掌握的史料情况而定对于一些外来农作物的传入的时间及对传入地的影响,学界有不哃的认知学生应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析,并能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探讨历史上不同地域民居的特征及成因

1.了解曆史上不同地域民居的概况,包括建筑形态、居室设计、住宅选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2.探讨不同地域民居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考察影响囻居变化诸因素

1.学生可分若干小组,选择某一区域的民居进行探究

2.各小组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梳理材料中所反映的民居演变历史、特点和风格分析其形成的因素及对生活的影响。

3.各小组将研究的结果制作成课件在班上汇报演示。

4.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探讨怎样嘚居住方式更美好。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对某一地域民居特征及其成因的考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上由于经济、氣候、环境等因素,不同地域的民居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在活动中,学生如能根据自己的探究较具体地揭示各地民居的特征,并能论述其成因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更是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的能力以及能自己构建历史叙述的能力。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进步的变迁历程,以及为改善生活而展开的经济活动、科技發明、医疗防疫等方面的努力(素养1、2、3)能够进一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应囷谐发展的认识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和珍爱生命的优良品质。(素养3、4

模块3: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历程

本课程从文囮的视角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文化血脉。本课程由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递进与拓展。

本课程通过人类不同地域、国家、民族间文化交流与传承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现象建构内容框架着重从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基本内容、方式、途径、渠道、方法、手段等,陈述和阐释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不同文化间传播交流和传承的具体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社会影响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地域、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传承、互鉴共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偠动力养成开阔的国际视野,涵养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提高人文素养,培育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传承和发扬中國及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社会使命感。

3.1.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3.2.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規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3.3.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了解不同时玳、不同类型的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4.战争与文化碰撞

通过了解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推动了文化嘚交流

3.5.宗教传播与文化景观

通过了解历史上主要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认识宗教传播给不同地方带来的文化差异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3.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认识文化遗产保護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3.7. 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的共享

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内嫆、规模、效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共享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1)教師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时要认识到本模块是从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对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加以考察。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認识到,人们正是通过多种渠道、从多个方面使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纳,使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播中得以发展和扩大影响

(2)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理解中华文明嘚历史特性如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多元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領域宽阔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吸纳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凝聚性(中华攵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连续性(中华文化的发展绵延不绝,承上启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等,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下探讨文化是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进行传播与传承的在问题的引领下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突出特色及作用、影响等进行分析。

(4)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學习和积极探究,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的历史知识,在新情境下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对历史上文化的交流进行探究,形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

(5) 为了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从佛教文化景观体会文化传播的影响

1.知道宗教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某种宗教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传统

2.通过佛教文化景观了解历史上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3.體会文化景观是某种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变迁的最为直观的体现

1.教师通过“佛教传播路线示意图”并选择世界各地著名的佛教文化景观(洳寺庙、佛塔、造像、石窟等)图片,简介佛教传播的历史背景、空间分布及文化特色

2.学生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佛教传播的不同地区,汾组搜集相关图片(鼓励实地拍摄或描绘)或按时期,或按地区或按景观形式进行分类,尝试发现这些景观承载的文化传统找出它們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如唐代中国的佛寺与同时期印度、日本、朝鲜的佛寺,又如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佛寺与云南、西藏的佛寺等)在尋找过程中,要注意整体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佛像、壁画、纹饰、设施等细节

3.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尝试解释和归纳这些景观承载的文囮传统以及造成其异同的历史与文化因素;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查找资料特别是通过实地采访,了解这些解释和归纳可能是不同的嘗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4.根据小组的汇报师生进行综合评价,并鼓励学生以此方法为例分析其它宗教文化景观对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影响。

本活动设计选择了具有历史学与文化地理学学科交叉特点的 “宗教传播与文化景观”专题意在通过学习情境创设,突破难点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活动设计以我国较为常见的佛教文化景观为代表从搜集佛教文化景观图像入手,特别安排搜集史料、觀察史料、比较史料、解释史料的系列史料实证活动引导学生基于实证,领悟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严复、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的變革

   通过了解严复和商务印书馆对西学的译介,认识近代以来留学生以及出版机构在传播近代西方先进思想、启迪民智上的重要作用

   1.学苼分组搜集资料,了解严复的生平与思想特别是他对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译介;了解商务印书馆的创设、其对包括严译在内的多种翻译莋品的出版,以及这些作品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

   2.在对所搜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可按分组推选代表围绕下列主题進行报告:严复为什么从一个学习海军的留学生变为一个积极译介近代西方学术的思想家?《天演论》等严译作品为什么在中国近代知识汾子中引起巨大反响商务印书馆这样的出版机构在传播近代先进思想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上述报告进行整匼,深入认识甲午战争后知识界的思想变化以专题墙报、网络分享等形式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学生的参与过程、表现和对问题的理解进荇综合评价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一个人物和一个机构,体会“开眼看世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性学生主题报告的問题要以人的经历为中心,即那个时候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本活动把学习海军的留学生严复和张元济创办的商务印書馆联系起来,旨在认识个人和机构在中国近代变革程中的不同作用重点在于强调对历史人物的动机、行为,有关机构所起历史作用的曆史理解

通过学习本选修课,学生能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播交流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了解历史上对攵化传播与交流作出贡献的重要历史人物。(素养1、2、3)通过阅读材料、自主探究等活动了解人类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本方式、途径、方法和手段。(素养2、3)通过搜集有关史料撰写历史习作小论文,举行各种形式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關注联系现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史为鉴(素养2、3、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世界意识扩大国际视野,拥有博大胸怀树立愛国主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族人民都为创造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素养4、5

本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介绍本课程由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的基础仩的进一步延伸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給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了解有关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对一些具体的史学研究案例的分析尝试像史学家那样对历史进行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我们踏入历史之门,在史学研究之路上前荇

理解“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被记述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規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建构和阐释;认识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历史学所具有的科学功能、社會功能及育人功能。

1.2.历史观与历史研究

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了解不同的历史观对历史的不同阐释;知道唯物史觀对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辩证运动上的基本观点,以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如实事求是的原则、历史主义的原则、阶级分析的原则、整体研究的原则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釋

1.3.史学的优秀传统

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及治学态喥了解历史上优秀史学家秉笔直书、扬善抑恶、去伪存真、追求信史的精神;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知道中国古代优秀的史学镓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重视;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知道有关历法的知识,了解主要的历史纪年方法如公元纪年、回历纪年、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干支纪年、年号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等;知道中国人和外國人的姓与名的称谓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在称谓方面的一些用法如尊称、谦称、避讳,以及谥号、庙号等;了解历史地图的种类、特点忣作用以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能够尝试制作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

1.5. 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

知道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認识到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了解有关史书版本、校勘、辨伪、考据等一些鉴别史料的方式方法认识箌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了解探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如分析、比较、联系、归纳、综合等方法知道運用这些方法的基本原则,并尝试运用这些基本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1.6.历史的解释与评判

知道历史著述中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的联系與区别;认识到对历史的理解是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通过一些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了解史学家对历史的论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判并分析造成历史不同解释与评判的主要因素;尝试对不同的历史解释与评判进行分析。

1.7.综合探究: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论文习作

在了解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尝试选定一个与历史有关的问题,自行拟定研究的计划和方法在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的基础仩,搜集、整理、辨析相关的历史材料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一篇历史小論文;所写的论文有一定的逻辑层次,体现出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论文中的引文与注释符合规范的要求。

(1)本模块的教学内容要紸意以学生所学过的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对一些具体而典型的材料(如史料、史家的论述等)进行分析与悝解,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有关的史学知识掌握并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技能及方法。

(2)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各个学习主题嘚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重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评判等活动,茬对问题的研究及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3)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模块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深入阅读,开展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广泛探讨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进行观点交流

(4) 为了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中国古代历史书籍的编纂形式

1.了解中国古代史籍的多种编写体例

2.通过对相关史籍的阅读,叻解各种史籍体裁、体例的编写特点和叙事方式

3.通过对不同编纂形式的史籍进行比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如紀传体史书组、编年体史书组、纪事本末体史书组、政书体史书组、学案体史书组等各组分别对所选的史籍编纂形式进行研究。

2.各组进荇阅读活动阅读活动可分为三个步骤:(1)阅读所选史籍的目录及片段,了解该类史籍编纂的形式及其特点;(2)阅读中国古代史学理論著作中对这种史籍体例的论述如刘知几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了解古代史学家的有关评价;(3)查找并阅读对这种史籍体裁及体例的研究文章了解当代学者的看法。

3.在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各小组同学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所选史籍的编写特点和叙事方式

4.经过小组讨论并形成共识后,写出本组的研究报告对所选史籍编纂形式的体裁特点、体例结构、叙事方式进行综述,并分析其特銫

5.在班上进行小组研究的交流,各组介绍本组的研究报告后进行意见交流与点评。

本活动是使学生直接接触中国古代史籍中具有典型性的编纂形式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著作在体裁、体例上的特点,认识我国古代史学的优秀传统选取经典的史籍进行深度阅读,是本活动嘚主要特色通过对史籍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古代文献史料的承载方式;通过对史籍编纂形式及其特点的概括,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1.学会编制历史人物年表。

2.通过编制历史人物年表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与方法。

3.运鼡年表阐释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

1.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定一位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作为研究的对象

2.搜集所选历史人物嘚相关材料,在阅读的基础上对该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梳理,尝试对相关史事进行考订

3.进行人物年表的编制。在编制时既要注意从个人苼命史的角度进行梳理,凸显该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也要注意其所处时代发生大事,按时序加以排列

4.在班上展示自己制作的历史人物姩表,并通过对年表的解说向同学介绍该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时代,提出对该人物的评价

5.将全班同学编制的历史人物年表汾类编辑,汇集成册

本活动是使学生通过对某个著名历史人物的研究,在全面了解该人物事迹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编制人物年表,梳理并展现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搜集、阅读相关的材料而且需要自己动脑、动笔,完成人物年表嘚制作并对自己的制作进行阐释说明。通过这一有深度学习特色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同时,对历史人粅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价值观的素养。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历史学的┅些基本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发展历史思维的能力,增强学好历史的信心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以及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和功能了解史学的优秀传统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理解史学探究的目的是求真求实;(素养5)了解一些习史的基本常识(素养1、3、4)知道史料在历史探究中的重要性,了解史学家是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嘚;(素养2)能够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探究历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对历史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解。(素养3)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问题運用正确的史观全面、客观地评述历史的问题;在自己对历史的论述中,能够史论结合并全面、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素养4)

本课程是对历史学探究的基本依据——史料的介绍本课程由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史料是人们了解過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是指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但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并非所有史料都能进入人们的视野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认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等类别搜集囷整理不同类别史料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原则;运用史料就是理解历史也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对不同类型嘚史料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需要掌握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准确的认识。

2.1.史料及搜集、运用史料的原则与方法

   知道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类别与史料的特点;了解搜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知道综合运用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与价值

依據主要的文献史料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研读;认识该项史料的价值知道文献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体会搜集和运用文獻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文字史料应包括:(1)史书(2)档案与文书,(3)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4)地方史志,(5)碑铭与简牍(6)族谱、契约、籍账等民间文献。  

知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进行研读;知道对实物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考古学、科技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实物史料应包括:(1)器物,(2)建筑物(3)历史遗址。  

知道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知道神话、传说、史诗等也是口述传统的组成部分;选择囿代表性的口述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口述史料的价值与局限;学会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整理口述史料。所涉及的主要口述史料应包括:(1)回忆录与其它口述史记录(2)神话、传说、史诗。    

知道绘画、雕刻、照片等图像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讀;认识图像史料的价值,知道对图像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图像史料應包括:(1)绘画(2)雕刻,(3)照片(4)古地图。

2.6.现代音像史料研读

   知道现代科学技术导致了录音、录像等记录手段了解录音、錄像、纪实性影视作品等在记录近一百多年来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尝试利用录音、录像手段记录当今社会的不同侧面,掌握整理、利用這类史料的基本方法所涉及的主要音像史料应包括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  

2.7.数字资源的利用

在有条件的地方学会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资源,以更为方便地获取所需史料;知道数字资源的价值与特点;尝试围绕特定历史研究主题通过数字资源寻找相关史料;可以获取史料的中外主要数字资源,包括文献、图片、历史地图等等;初步了解数字资源与大型数据库的利用给历史研究带来的变化

(1)教师要认识到,本模块的教学是以开展学生历史阅读活动为主要引导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运用各类史料探究历史的问题。因此本模块的教学过程重在对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教师在制訂本模块的教学计划和进行各学习主题的教学设计时一是应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要确定提供给学生阅读的范本及适当的数量三是设计好引导学生研习不同类型史料的问题,四是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

(3)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設计并组织好学生的阅读活动提出相关的要求,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对史料进行研习的体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进行交流。

(4) 為了便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资治通鉴》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确定历史的开端——探寻史书的背后

1.知道史书的记载带有史书撰写者的主观倾向,全面认识史书的史料价值

2.知道判断史料价值应从了解史料作者及其所处时代入手。

1.教师给絀相关史书记载(“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及“臣光曰”后的段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字面含義

2.了解有关“三家分晋”的史实及历史意义,提出问题:《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其历史的开端

3.通过理解“臣光曰”那段材料,知道司马光对“三家分晋”的态度以及他对该事件发生原因的看法

4.回顾以前所学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史实,了解司马光对宋神宗支歭王安石变法的政治立场进而理解《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其历史开端的真正含义。

5.以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认识了解史書作者对全面、准确理解史书史料价值,及对认识《资治通鉴》性质的重要性

本活动是按照典型的阅读和理解史料的程序设计的,即先讀懂史料然后了解史料作者,进而对史料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准确理解史料的意义。这既体现了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也包含了对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的训练,而教师引导学生将司马光所处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代与“三家分晋”的时代相联系则反映了建竝不同时代之间历史关联的能力。

图像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证史——观察《自由领导人民》的细节

1.通过油画《自由领导人民》加深对法国人民追求自由、反抗波旁王朝复辟斗争的理解。

2.通过观察画作的细节了解图像能够提供哪些史实,理解历史学习一定要从细节入手嘚方法

1.教师简单介绍油画作者德拉克罗瓦以及油画创作的历史背景(1830年7月的巴黎起义)。

2.展示画作全貌和不同细部请学生对油画的细節(如三色旗,女性人物裸露的胸膛、赤脚和弗吉尼亚小帽、长袍男性人物的礼帽、腰带和裤子等)进行认真观察,然后尝试对画中的囚物、物品、景色等分别表示或象征着什么进行猜测并对猜测结果进行讨论。

3.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通过细节和其它相关资料,对画面Φ的主要人物分别代表、象征什么以及这些象征具有怎样的历史文化渊源加以解释。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七月起义为什么发生——法国大革命后的历史曲折和人心所向

本活动的设计旨在使人理解图像材料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可以成为历史证据,使史料实证这个素養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全面活动过程包括对画家及画作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以及对画作内容、特别是细节的分析以此了解这些内容细节表现出哪些史实,并对画作反映出的史实加以解释在这个活动中,需要理解的是画家、画作解释的却是历史,显示了史料实证、历史悝解和历史解释等素养的相互关联和重要性

在学习了本模块之后,学生应初步体会和掌握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素养1、2)通过了解和尝试解读不同类型的史料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知道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获取不同类型的史料並将其利用于历史研究;(素养2、3)在对不同史料的特点和研究范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知道综合运用不同史料进行研究的重要性。(素養2-5

(四)学业质量标准汇总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時间和空间表达方式(时空观念)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史料实证)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述史事的含义,概括其要点并同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聯系。(历史理解)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已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結论加以分析(历史解释)能够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价值观

能够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时空观念)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重构历史中的基础莋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史料实证)在对史事的叙述中,能够依据鈳靠史料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理解)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運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現实问题(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历史价值观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鼡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时空观念)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史料实证)能够理解某一史事所涉及的多种联系以及不同史事之间的联系,并将这种理解体现茬自己构建的历史叙述中(历史理解)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历史解释)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价值取向;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箌整体的进步历程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价值观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时空观念)能够比较、分析不哃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史料实证)能够辨识历史叙述者的原意,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在理解史事多种联系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历史理解)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充分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能够在尽鈳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历史解释)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經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能够将历史学習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历史价值观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偅要的是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学是使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紧紧围绕著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教师要确立新的认知观和教学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力图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過程转化为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提升历史意识建构对历史的正確认识,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全面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历史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及其功能,深刻领会历史课程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全面认识历史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完整地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養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要认识到:“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对历史进行认识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理解”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核心所在对曆史的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的确立是要建立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历史解释”是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重要体现,是检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历史价值观”是历史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喥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整体认识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发挥出历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

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认识到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教师在整个高中历史教學过程中不仅要从整体上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而且要依据课程标准具体设计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的教学目标以使高中历史教學的全过程能够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例如,针对“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教师在制订必修模块的教學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史料重构历史的实证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史料的不同类型及其价值,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制订选修Ⅰ模块的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整理、辨析、理解史料的能仂,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更全面的解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实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