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历史变化曲线曲线应该是怎么样的 最后应该稳定多少人

发现信息价值
再次详解中国两千年人口变化图
15:41 发表在
回“黄色的面孔有红色的污泥”网友 作者: [数学] 于
19:30:38上贴 --------------------------------------------------------------------------------回“黄色的面孔有红色的污泥”网友 看到今天“黄色的面孔有红色的污泥”向我介绍的统计学知识,觉得很好,但是,我觉得他并没有看到我更早贴的有关两千年人口变化图的贴子,我本来是不喜欢贴旧贴的,许多在计算机上的旧贴也都是删掉的,但是今天才发现,原来深入讨论区已经把去年11月16日以前的贴子统统删光了。而碰巧我的计算机上还并没有把我的原稿删除,我的这个原稿,因为有太多的数字,相信一般的网友不喜欢看,但是“黄色”网友如此精通统计学,不妨把这个贴子再贴在这里给你看一下,分析得有道理吗? 再次详解中国两千年人口变化图 我注意到一些网友,如灭火队员,读书狼等,对我贴出的中国两千年人口变化图,仍然有一些疑问,因此本贴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比较详细地回答这些疑问。 本来,我在以前,去年的贴子中,在和生动有趣和雪琴人的争论中,已经谈过了这些问题,但是,现在那些贴子既然不见了,我不妨这次再写这个贴子来再次详述我的观点。 还是首先把中国两千年人口变化图贴在这里: 这张图的横坐标代表年份,是从公元零年开始的,当然,我采取的数据,是网上查到的,最早的一个数据,是公元2年,当时的中国人口为六千三百万人。 因为在短短的十厘米的长度上画下两千年,因此每厘米的长度代表二百年,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五十年的长度只有半厘米。可以注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之后,人口是暴增的,这种暴增,是过去两千年从来没有过的。它代表了什么呢?代表了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的生存条件有了一个突然性的改善。 下面我算得仔细一些,在算的过程中,也希望诸位网友拿起计算器一起算。 1949年的中国人口是5亿5千万,或者说是5.5亿,而到了1959年,是6.7亿,那么,怎样算出建国头十年的平均人口年增长率呢?就是用1959年的6.7亿,除以1949年的5.5亿,得到的数为1.218,即十年人口增长了1.218倍,那么,平均每年增长多少怎么算呢?是将1.218倍,开10次方,得数1.02即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二,这里百分之二是这样算出来的,就是1.02减去基数1,就得0.02即百分之二。 那么,我们知道公元2年中国的人口是0.63个亿,如果从公元2年,中国的人口就以年增百分之二增长,到了二千年以后,人口数应当是多少呢?就是0.63亿这个数字,乘上1.02的2000次方,可以算出一个数字是 100,000,000,000,000,000个亿!地球早就要爆炸了。 那么,还是从公元二年的0.63个亿起算,增长到什么时候能够增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59年的数字,6.7亿呢?用6.7除以0.63得10.6倍,如果以年增百分之二的速度增长,要增长多少年可以增长到6.7亿的人口呢?也就是说,1.02的多少次方,正好等于10.6倍呢?先算出10.6的对数为2.364我这里用的是自然对数,当然也可以用常用对数最后结果是一样的。再算出1.02的对数为0.0198,然后用2.364除以0.年,就算120年吧。也就是说,如果按年增百分之二的增长率,则增长120年,将增长1.02的120次方是10.7倍,当然就能够把0.63亿的人口增长到6.7亿了。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清朝年间,人口的增长速度还算是比较快的。因此也要算一算,比较一下。清朝是从1644年开始,那时候的人口为0.7个亿,而清朝结束的时候,是1911年,人口为4.4亿,在267年中增长了4.4除以0.7等于6.3倍,年均增长率是多少呢?就是6.3倍开上267次方,为1.007,即年均增长为百分之零点七,要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十年的百分之二要小得多了。 那么,如果清朝在一开始就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头十年一样,以年增百分之二的速度增长,到1911年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呢?那就是0.7个亿要乘上1.02的267次方那么多倍,即197倍,即达到一百三十八亿的人口! 现在来算民国期间,人口增长的情况。民国期间,人口从1911年的4.4个亿增长到1949年的5.4个亿,增长了1.23倍,这是经过了38年的增长。年均增长是多少呢?是1.23倍开38次方,为1.005,即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零点五,还不如大清朝的百分之零点七呢。 或者反过来说,如果民国一开始后的38年中,人口增长率居然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年的增长率,百分之二,增长到1949年应当有多少人口呢?是4.4亿乘上1.02的38次方,为9.3亿人!但历史上只记载着1949年为5.4亿人。 也就是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从来就没有过人口增长率为年增百分之二的经历,最好的情况是大清朝,也是年增百分之零点七,而到了民国时代更降为年增百分之零点五。 我们知道在建国之前的两千多年,和建国后的头十年,都没有过大规模的计划生育工作,而人口的基因的变化是缓慢的,是以百万年为单位的,因此无可能几亿人口基因突然变异导致了特别能生育。那么,在建国前的两千年,是什么限制了中国的人口增长从来就没有到达过百分之二呢? 原因在于“自然的限制”,我这里说的自然的限制,即冻死,饿死,病死,被野兽袭击咬死,战乱而死,打死,等等死亡。 此外,从1960年的山东省即墨县的县志,我注意到那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县,居然有九万育龄妇女,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闭经!也就是说,有一种自然的限制,就是当妇女特别饥饿,营养特别不良的时候,会自动地计划生育,会自动地闭经!那么,如果不是饥荒,这九万妇女中,会有多少生育呢?不妨假设有一万妇女会生一个孩子吧,最多可能有九万个妇女会生下一个孩子,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万来计算。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不是饥荒,即墨县原本会多生出一万个孩子的。或者再反过来说,就是说因为饥荒,即墨县少生了一万个孩子。 那么我们知道全国总共有二千个县。当时国家实行严格的粮食配给制,因此其它的县决无可能比即墨县要好,那么,由此得出推论,二千个县总共少生了多少孩子呢?少生了二千万个孩子。孩子少生了,老人却老死了,在那种情况下,人口的统计就会少了二千万个人。而西方的一些统计学家注意到了这个人口统计的缺失,再勾结国内的一些个所谓的教授,就得出了有二千万人非正常死亡的结论,更被海外民运描述为毛泽东杀了二千万人,成了超级屠夫。 现在来回答右派们经常会问的问题。 那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口暴增的同时期,世界人口也在暴增,也在迅速增长,也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也是事实。右派无非是要问我这个问题嘛。我不否认啊!但是,右派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暴增,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世界的人口在同一时期也在暴增嘛。下面我就来详述这个问题,诸位右派听好了,别说我没有回答。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进入现代化的进程时,都将有一个人口暴增的过程。或者反过来说,观察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曲线,找到那个国家的人口暴增点,就能够知道那个国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启动现代化进程的。也就是说,任何国家,都存在着一个时间上的,现代化的启动点。 对于中国而言,观察中国的两千年人口增长图,发现中国的现代化的启动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即从1949年开始。从那一年开始人口暴增。 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启动,和其它国家相比,是早了呢还是晚了呢?结论也是清楚的,是晚了,是晚得太厉害了。法国革命是1793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比中国早得多。因此,相比较而言,倒是毛泽东这个大救星出现得太晚了点,以至于我们要赶上去,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太晚了并不是毛泽东的责任,毛泽东接手的中国,是一穷二白,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不识字,而在同一时期,日本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已经能够制造航空母舰。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暴增的过程中,世界的其它地区也有人口暴增。在发达国家,是二战以后的战乱平息导致了人口暴增,而对于发展中国家,也因为或慢或快地进入现代化而导致人口暴增。 在世界各国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有它们的关键人物,领袖人物,或者说,都有他们的“毛泽东”,都有他们的“大救星”,在它们的那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则是毛泽东起了关键作用,这一点从中国两千年人口增长图中看,难道不清楚吗? 此外,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也有一个难度的问题,各国的地理位置,客观条件,都决定了难度大小的不同。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的头三十年根本就不被联合国承认!被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打压,封锁和禁运,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合围,在那种情况下的发展,和一个根本就是被全世界承认的,没有受到任何经济封锁的国家相比,难度是大了非常之多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家的人口暴增,是人家的那个国家的人民劳动的结果,努力的结果,而我国的人口暴增,生存条件的改善,是我国人民劳动的结果,努力的结果。而右派好象把事情说成这个样子,就是好象到了某一个时候,自动地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地人口生存条件就会改善,大家只要时候到了,只要把嘴大张着对着天空,天上就会不断地掉馅饼下来,但这是荒唐的。 另一方面,每一个国家在进入现代化进程的时候,都将那个国家的全体人民带入到了现代化进程中。而中国的进入现代化的启动点,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次性地带进现代化启动点,最多的人口,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一个破了某种世界纪录大全的东西。占人类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开始启动现代化进程,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大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带动了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想象一下吧,如果一个证券市场,如果有四分之一的股票突然价格大涨,爆增,是不是会带动整个指数迅速上升呢?那么,如果世界的人口的四分之一,突然数量急增,是不是会反映到世界人口的急增呢?当然会是这样。世界的人口也包括了中国的人口。 中国现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此政策下,人的生存条件就不能够简单地由人口增长来衡量了。而且,能够预测,中国在未来也不可能总保持有百分之二的人口年增长率,甚至有可能有一段时间人口会下降。因此,在未来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从1949年开始的人口暴增将处于一个显眼的位置,因为那个时期是毛泽东时代,从理工科思维的角度,称其为毛泽东阶跃是合理的,当然,如果其它的人有其它的叫法也可以,都是无所谓的。 因此,想象在4000年,有一个历史系的研究生,在看到中国的四千年人口变化图的时候,会被图中央的那个迅速增长所吸引眼球,会问:“那是什么?”,那个时候的教授会回答:“那是毛泽东阶跃。” 无非一个学术性的术语而已,右派没有必要那么愤怒,那么丧心病狂。 下面我把中国四千年人口变化图的情况再贴在这儿: 再回答一下右派的另一个指责,就是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没有搞计划生育。我也觉得是个错误。我也指出,如果在建国的头十年,哪怕是稍微地控制一下人口,使得1959年的人口为六亿,而不是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六亿七千万,则中国将什么饥荒都没有,却养活了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在那种情况下,大跃进将被解释为正确,成功。而已经发生的情况,新增的七千万,全部是少年儿童,还不构成生产力,在那种情况下,在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之前,将成为社会的很大负担。右派不是经常说什么饿死了几千万吗?我这儿给你们准备了七千万的余量。 但是,我认为毛泽东的这个错误是很难避免的,原因在于,毛泽东也并不是说能掐会算,他也是根据实践论的观点来认识真理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谁能够想得到中国人这么能生呢?就连情况最好的大清朝,年增长率也是百分之零点七,美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率从来不超过百分之一点九,因此,在缺少实践的情况下,确实想不到中国的人口会增长得这么快。 如果大家在自己的周围调查一下,哪个在建国后一段时间处于生育年龄的夫妇,不是在那一段时间生下了三到五个孩子呢?如果他们在那一段时期稍微地克制一下,把平均生三到五个孩子降为生二到三个孩子,就能够使得1959年的中国人口为六亿而不是六亿七千万,则大跃进就只能被解释为成功了。因为养活了最多的人口且什么饥荒都不会有了嘛。 右派们还有什么问题?我这些天有功夫的时候关注一下,看看能不能再回答。我的本贴的数据算的有没有问题?大家不妨帮着验算一下。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猫眼333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看了官方的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提一个问题?_历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149,604贴子:
看了官方的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提一个问题?
为什么58,59,60,61年这几年,中国人口历史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人口负增长,这是什么概念?
死的比生的多,,,这常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
总评分4.3|
用知识赚钱
&&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最合理的人口数量应该是多少?看完我才恍然大悟!中国最合理的人口数量应该是多少?看完我才恍然大悟!杨幂私生活百家号合理人口多少既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资源水平,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和特点有关系。究竟多少亿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人坚持认为,从人均占有耕地的角度来看,6亿人比较合理,这样18亿亩耕地可以分给每个人人均三亩,比较合理。显然我国的人口以接近14亿人左右,领土面积第三位。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拥有俄罗斯领土面积般的中国,14亿人口才算是合理的?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口5亿才算合理的。因为对比世界前三位人口和国家排名发现,俄罗斯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显然最少,人口与领土分布不合理。加拿大是第二大领土国,人口没有突破一亿人,所以地广人稀,人口有增长的潜力,这也是影响加拿大经济总量排名的因素之一。其实现在人口学家也无法统一出结论,我国这个国家的实际人口应该保持在多少比较科学。现在人口学家做的是根据已有的实际人口数目和人口结构,以及国家产业结构、资源结构来调节人口,使得人口和资源,人口和经济发展出于一个协调的点。即人口合理容量。有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根据中国现在的国力以及根据目前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情况,预测了未来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毕竟人口数量是与经济发展速度所不可分割的。另外还取决于多个层面,譬如人口数量支撑巨大的内需市场问题,抵御国防安全的基础人口问题,防范外部经济危机的内在实力问题等等。因为今天中国所能获得的资源有很多是可能受制于人的,为此中国不得不做多手准备,比如人口控制就是为了减少需求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中国更要去争夺,比如近些年中国大力投入军力建设很重要一方面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资源通道;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形势发展了,国内资源压力和普遍的就业困难,显然十多亿人口是多了!计划生育迫在眉睫,国家实行严格计划生育!而现在由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我们资源来自全世界,我们产品销往全球;教育大力发展,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人口数量空前增大,反而没了人口压力。从各方面来看反而是显得少了,要放开二胎来增加人口!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富裕,富裕之后人口的生育下降已经开始出现,中国人口总数的下降将会是个必然现象,按照现在人口和经济关系,中国人口总数在12到15亿之间分布,将会是个大概率事件。人口合理数的基础,和技术水平、社会财富水平等紧密相连,它们会一齐变化和起落。地球陆地总面积除南极洲外为1.35亿平方公里,人均陆地面积为1.35/73=0.0185平方公里,也就是每平方公里54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所以合理人口数量是=,即约5.2亿人。 这和第一种方法估算的6亿人很接近。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杨幂私生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关注杨幂,了解杨幂私生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易富贤:即使鼓励生育,中国人口也不会超15亿
[摘要]允许生一个孩子的社会是不正常的,不允许存在单身、丁克的社会也是不正常的。但是如果“丁克”成为潮流,那么是不正常的。腾讯文化 陈菲 发自北京要点1:中国经济中心即将西移:1,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化和劳动力短缺,经济占全球比例将不断下降,给中国东南沿海带来的机遇将减弱:2,中国的人口和消费中心仍然在中西部,内需市场将给中西部带来机遇;3,西部地区的生育率高于东部,今后的劳动力比东部要丰沛:四是印度、东南亚、西亚、非洲人口结构年轻,经济将充满活力,将给中国的西部地区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要点2:东北生育率全国最低:1,东北的城镇化水平高;2,城镇化质量不高;3,传统生育文化传承较差;4,政府对计划生育抓的比较严;5,结婚率低,离婚率高,婚育年龄晚,大龄未婚男女比例高;要点3:主流人口学家们之所以屡测屡错,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很多,而人口学家知识面狭隘,无法把握人口变化规律;二是他们普遍有一种爬蚤心态和鸵鸟心态他们用理论解释事实,当事实超出了他们的预测后,他们不是根据事实去修正理论,而是削足适履,修正客观人口数据以使得数据符合他们的理论。要点4:中国即便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率,峰值人口也只能勉强达到14亿,今后还将下降。中国人口是不可能达到15亿的。要点5:允许生一个孩子的社会是不正常的,不允许存在单身、丁克的社会也是不正常的。但是如果“丁克”成为潮流,那么是不正常的。如果主流家庭不愿生、养不起三个孩子,说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以及伦理体系出了问题。要点6:中国人口政策,其实是在转U形弯(U turn),“全面二孩”政策,标志着中国已经到了U弯的底部,我相信中国人口政策不会止步于“全面二孩”政策,下一步就是停止计划生育。【编者按】错误人口数据会引导错误的政策制定,那为何主流人口学家为何屡测屡错?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易富贤日前在接受腾讯文化独家专访时指出,“中国的生育率就一直低于更替水平。但是有关人士用种种复杂的‘游戏’遮盖住了这一问题。以至后来人口减少的真相暴露出来,但势头已很难扭转。”人们对计划生育从原来一边倒的“支持”到后来逐渐开始质疑和思考的态度转变,易富贤表示喜闻乐见,这表明政府和人民都在不断反思和修正。对计划生育政策未来发展方向,他也持有乐观态度。“2014年以来的中国人口政策,其实是在转U形弯(U turn),本着‘稳中有进’的原则,不希望翻车。‘全面二孩’政策,标志着中国已经到了U弯的底部,我相信中国人口政策不会止步于‘全面二孩’政策,下一步就是停止计划生育了。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以下为腾讯文化对易富贤独家专访内容,鉴于篇幅较长分为两篇,此为第二篇:中国经济中心将西移?腾讯文化:在《大国空巢》一书中提出,您指出人口问题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您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苏联时代的人口问题对当下的俄罗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易富贤(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1950年到1970年,美苏人口比例、经济比例基本保持稳定。1970年之后苏美两国人口比例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苏联和美国的人口比例在1970年为118.3%,这一比例缓慢降低到1980年的116.8%、1990年的115.3%;然后以1990年为转折,这一比例快速降低到1993年的111.9%、1995年的109.1%、2000年的102.3、2005年的96.5%。苏联和美国的15-64岁劳动力之比在1960年之前就开始下降,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却稳定在115%;也是以1990年为转折点,这个比例下降到1993年的109.9%、2000年的102.9%、2005年的98.6%。人口均势被打破,也意味综合国力的均势被打破。俄罗斯的20-59岁劳动力在1985年达到顶峰后就开始减少,到1990年跌到低谷,国力也跌到低谷,导致苏联在1991年解体。而当时美国的劳动力却仍然在增加。究其原因,1940年之前俄罗斯的出生人口一直远远超过美国,但1940年后一直低于美国。1946年到1971年美国生育率平均为3.14,俄罗斯只有2.53。腾讯文化:您曾呼吁中国人口政策要猛回头,不能慢慢游。这是否意味着您认为应当尽早全面废止计划生育?规避计划生育是否存在风险?易富贤:我在2000年就呼吁调整人口政策,2004年明确提出“不停止计划生育,中国还在等什么”,我当时判断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只能在1.8、1.9,今后还将下降,不存在人口膨胀问题,不存在风险。但是当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却预测即便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2033年中国人口仍将达到15亿;而一些所谓的开明派人口学家也预测,全面二孩后总人口将超过16亿。腾讯文化:作为人口学者,对于之前提出“中国经济中心西移”的说法,您的立论依据是什么?易富贤:发达国家经济占全球比例在
年一直稳定在 83% 左右。当1979年中国打开国门的时候,面对的是社会发展水平超过中国大陆上百年的欧美国家和实力正在上升的日本、香港、台湾、韩国。中国的外贸、外资、技术、管理全来自东部海洋,加上海运的廉价,使得中国经济中心一再东移。中国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10%上升到1985年的23%、1990年30%、2000年的39%、2006年的65%。加上海运便宜,给中国东南沿海带来了发展机遇,驱动内地劳动力涌入东南沿海。比如广东 20-39 岁黄金年龄劳动力占全国比例从 1982 年的 5.25% 增加到 2010年的 9.33%,经济占全国比例也从 1980 年的5.7% 增加到 2010 年的 10.5%。而中西部的劳动力却一直在外流。各地人口全球占比(图片源于网络)我在 2005 年就判断,中国经济中心即将西移。这一判断在 2008 年变得非常清晰。我的依据有四:一是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化和劳动力短缺,经济占全球比例将不断下降,给中国东南沿海带来的机遇将减弱:二是中国的人口和消费中心仍然在中西部,内需市场将给中西部带来机遇;三是西部地区的生育率高于东部,今后的劳动力比东部要丰沛:四是印度、东南亚、西亚、非洲人口结构年轻,经济将充满活力,将给中国的西部地区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现在看来我的这一判断是准确的,发达国家经济占全球比例从 2004 年的 83% 下降到 2015 年的 67%,还将继续下降。由于发达国家给东南沿海的贸易机会减少,中国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6年达到65%的历史峰值,然后下降到2010年的49%、2015年的38%。东南沿海的经济占全国比例在2006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比如广东、长三角(沪江浙)的经济占全国比例从2006年的11.42%、20.63%下降到2015年的10.06%、19.07%,今后还将下降。而中西部经济占全国比例却从2006年之后不断回升,比如川渝的经济占全国比例从1978年的7.41%下降到2006年的5.41%,然后上升到2015年的6.33%,今后将达到8-10%。东北是中国人口问题最严重的地区腾讯文化:根据您的研究,中国当下人口问题最严重的是哪个地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易富贤:中国人口问题最严重的是东北。东北的生育率在1960年代后期就开始下降,1970年下降幅度也大于全国,1979年后就一直低于更替水平,比全国早11年。1990年后中央和国家计生委非常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推行一票否决制,全国的生育率从1990年的2.3剧降到、2000年的1.22、2010年的1.18;而东北的生育率则从1990年的1.8下降到1991年的1.27、2000年的0.91、2010年的0.74。20-29岁黄金年龄劳动力占全国比例,东北从1982年的10.0%下降到2010年的8.1%,到2030年将只有6.0%。由于劳动力减少和老化,东北经济占全国比例从1978年的14%下降到2000年的9.9%、2015年的8.0%,今后还将下降。图片源于中国城市报东北生育率全国最低,有下面一些原因:第一,东北的城镇化水平高。东北的城镇化率在1942年就达到23.8%,而全国只有10%左右。1975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17.37%,而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36.47%、32.34%、36.48%;在1990年全国为26.4%,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50.9%、42.7%、47.2%;2010年全国为49.7%,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62.1%、53.4%、55.4%。东北的生育率在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就已经低于了更替水平。也就是说,1980年东北不但不应该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而且应该采取措施防范生育率的过度下降。第二,城镇化质量不高。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比重高,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的经济占全国比例不断下降,大量工人下岗,很多人生活比较困难。比如2000年吉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10元,低于全国平均的6280元;2010年吉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11元,低于全国平均的19109元。第三,传统生育文化传承较差。南方很多地方有上千年、数百年的祖坟、宗祠,传统生育文化保留的比较好。而东北大多为移民后裔,传统文化根基浅。另外,由于是能力较强、敢于闯天下的移民后裔,相对来说,养儿防老的观念就弱一些。第四,政府对计划生育抓的比较严;而东北体制内的人口比例高,一方面没有超生的条件,一方面也没有超生的意愿。第五,结婚率低,离婚率高,婚育年龄晚,大龄未婚男女比例高。第六,东北人因为是“共和国长子”,两代人对国家形成了过度的信赖,国家政策最容易深入人心。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东北民众已经完全习惯了一胎化政策,少生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错误人口数据引导了错误的政策,主流人口学家为何屡测屡错?腾讯文化:您曾经在采访中说过,是错误的人口数据引导了错误的政策。根据您的研究,之前的人口数据错误表现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易富贤:俄罗斯科学院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人口和生态中心主任阿纳托利·维什涅夫斯基说,1966年后,俄罗斯的生育率就一直低于更替水平。但是有关人士用种种复杂的“游戏”遮盖住了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人口减少的真相暴露出来,但势头已无法扭转。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有关人士一直以“种种复杂的游戏”掩盖真相。1990年后,中国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至少当时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但中国却反而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加上其他经济层面的原因,使得生育率跳跃性地从1990年的2.3降到1997年的1.4、2000年的1.22。2004年成立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将人口普查1.22的生育率修改为1.8;预测即便继续一胎化,2033年总人口仍将达到15亿人,建议坚持一胎化不动摇。其实,当时即便彻底废止计划生育,总人口也达不到15亿。2010年人口普查再次证实只有1.18。但是80多位学者参加的“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学术研讨会却得出结论:“‘十二五’期末人口总量达到13.9亿左右”,“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人口峰值将在2033年将达到15亿人。”其实,当时即便停止计划生育,2015年人口都达不到13.9亿。2012年后人口学家们又恐吓性预测全面二孩后生育率将达到4.4、4.5。主流人口学家们之所以屡测屡错,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很多,而人口学家知识面狭隘,无法把握人口变化规律;二是他们普遍有一种爬蚤心态(研究结论不敢突破“停止计划生育”的上限,只能在核桃壳里做道场)和鸵鸟心态(认为存在漏报,生育率不会那么低,人口控制还是有必要的)。他们用理论解释事实,当事实超出了他们的预测后,他们不是根据事实去修正理论,而是削足适履,修正客观人口数据以使得数据符合他们的理论。中国人口不可能达到15亿腾讯文化:《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一书中,提出中国人口的承载上限是15亿,您是否认可这个判断? 您认为中国人口何时会达到15亿?易富贤:首先,最适人口理论本身就是伪科学。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在不断提高,比如清朝之前,生产力落后,中国很难承载两亿人口;但是现在人口13亿了,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假如生产力停滞不前的话,理论上是存在人口承载上限;但是生产力水平低,也意味着人口再生产的效率低(婴幼儿死亡率高、寿命短),实际人口是难以达到人口承载上限的。2015年中国人口比1950年增加了1.4倍,但人均GDP却增加了24倍。 因此,根据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来断言未来人口上限,是刻舟求剑。其次,中国即便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率,峰值人口也只能勉强达到14亿,今后还将下降。中国人口是不可能达到15亿的。腾讯文化:在当下的中国,“丁克现象”是否存在道德上的争议?现代社会中的“丁克”现象屡见不鲜(图片源于网络)易富贤:正常的社会,是多样性的社会,有人多生,有人少生、不生、单身。只允许生一个孩子的社会是不正常的,不允许存在单身、丁克的社会也是不正常的。但是如果“丁克”成为潮流,那么是不正常的。孩子抚养靠家庭,受益却在社会(维持国家的运转和养老)。如果家庭养3个孩子的每一项成本都计算,是人均GDP的几倍,但是他们由于耗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多,工龄反而短,最后领取的养老金反而比丁克要少。无子女者如果不额外纳税,却领同样的养老金,是利用社保体系剥削其他人,不劳(养育子女)而获(养老金),是对多子女者的经济剥削。现在韩国等国开始开征“单身税”了。如果主流家庭不愿生、养不起三个孩子,说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以及伦理体系出了问题。腾讯文化:从现实的角度讲,您预测中国人口政策下一步的继续调整会是怎样的?直接停止计划生育吗?或者说,中国还需要计划生育吗?易富贤:2014年以来的中国人口政策,其实是在转U形弯(U turn),本着“稳中有进”的原则,不希望翻车。“全面二孩”政策,标志着中国已经到了U弯的底部,我相信中国人口政策不会止步于“全面二孩”政策,下一步就是停止计划生育了。只有停止计划生育,才标志着一个“尊重生命、保障人权、人口是财富、将人当人看“的崭新而伟大的新时代的开始。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腾讯文化:您长居美国,能否简单介绍美国的相关生育政策,我们能从国外成功经验中学习哪些?易富贤:美国的生育政策也有很多缺陷。但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美国家庭的养育成本较低,比如房价只是家庭收入的4-5倍,公共教育投入较高,从学前班到高中是免费义务教育,大学也可以贷款。美国很多财税政策是“添丁不加银”,医疗保险、门票等以家庭为单位,不论有几个孩子,费用都一样。美国的托儿体系比较完善。从“谩骂”到“支持”一路走来腾讯文化:您在微博中提及,2000年你开始反对计划生育时遭到一面倒谩骂,后来很多反对者后面逐渐变为支持者。您觉得这种态度转变背后的原因何在?易富贤:计划生育理论体系本身就是错误的。以前人们支持计划生育、反对我,是因为他们想当然,而没有仔细思考。我们在网络宣传,揭露了计划生育理论的荒谬性,引发了人们去思考,就很容易从支持计划生育转而反对计划生育。因此,人们之所以容易“觉醒”,是因为计划生育理论本身站不住脚。腾讯文化:回过头来看,您的许多观点的提出在当时的环境来说,是比较“出格”的。为什么愿意一路踩着“雷区”走过来?易富贤:苏轼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四海升平、八方宁靖,而实际上却危机四伏。消极旁观而不作为,那么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虚假盛世的表象而不相信我。只有仁人志士,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挺身而出。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中国人口危机确实如此。我研究人口问题越深入,危机感就越强,感觉到计划生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战略决策失误。如果大家都坐视不管,今后必将“恐至于不可救”。就必须有人“出身为天下犯大难”,向公众发出警告;但是“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一开始必然会遭致民意反对。通过广泛而持续地宣传,网络民意在2006年就已经逆转,一面倒赞成调整人口政策;2008年是一面倒支持停止计划生育了。我研究人口问题也确实是如苏轼所说:“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由于计划生育是人命关天,我是欲罢不能呀。我研究人口学的动机并不高尚,看到个人自杀不能无动于衷,看到国家和民族自杀岂能坐视不管?我想其他人如果能像我这样认识到中国面临空前的人口危机,都会竭力呐喊的。虽然我的一些做法,事后回顾起来还有不妥之处,我早期的一些研究也还比较毛糙。但是我不是圣人,不是先知,我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有一个完善的过程。总体来说,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成功掀起了反对计划生育的思潮,改变了很多人的人口观念,很多人响应我的理论成功“生产自救”,很多意外怀孕的人因为我的理论而让孩子“死里逃生”。我的理论应该是经得住“生命核算”的。当然,肯定会有人在战场已经长出鲜花的时候,指责我哪一枪打歪了,哪一棒力度不够,哪一枪的抛物线曲线不够优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能较好地概括我的研究经历。而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最能表达我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心情。《大国空巢》2013年能在大陆出版,司马迁的“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和辛弃疾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最能代表我的心境。一方面,书能够公开发行,我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另一方面,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扩大影响,不能转变为政策,还不如农民的“种树书”有用。易富贤简介:易富贤,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获临床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药理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医学院做博士后。2002年起为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母胎医学奖学金项目”(MFM Fellowship,由“美国妇产科董事会”推进)的副研究员(Associate Scientist) 。2013年晋升为研究员(Senior Scientist)他同时也是美华学社400名初始会员之一。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会员。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改革论坛网络专家。著有《大国空巢》,全面系统反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文系“腾讯思享会”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腾讯思享会”微信ThinkerBig,分享思想之美。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zola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口生育曲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