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在同一个坐标系中,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位于消费曲线的上方。为什么,是那个图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视频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课后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一部分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 GDP)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 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支出法是在 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 GDP 的数值。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 其中:C 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 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 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 分别代表 出口和进口,X-M 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 GDP 的,其基本公 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 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和投资的恒等,是一种定义的恒等,也是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的恒等。 。 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S; 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S+T 或 I≡S+(T-G);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X≡S+T+M+K r 或 I≡S+(T-G)+(M-X+Kr)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名义 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 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 折算指数:即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的比率。 9.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 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手中,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10.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11.间接税:即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如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 12.国民生产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之后的差额。 13.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相当于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 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14.个人收入: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然后再加上政府给个 人的转移支付之后的收入。 15.个人可支配收入:即指税后的个人收入。对这种收入人们拥有充分的支配权,人们可据以决定消费和储 蓄的水平。 ·第二部分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均衡国民收入满足的条件: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在本章,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就是产品市 场的均衡条件。一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 ,在 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 两部门经济:i=s (或 y=c+i) 三部门经济:i+g=s+t (或 y=c+i+g) 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 y=c+i+g+x-m) 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人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 入水平,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在实际分析中, 通常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 =α +β yd,式中,c 为消费,α 为自发消费,β 为 边际消费倾向,yd 为可支配收入。根据可支配收入收入、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储蓄函数: s = α +(1-β )yd,式中,s 代表储蓄,1-β 代表边际储蓄倾向。-1-以上两种函数是今后经常要用到的,读者务必要掌握精熟。此外,读者还要对其它消费理论如相对收入 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有所了解,这些理论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都是很有用的。 3.消费函数: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假定除收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人们的消费支出是 其收入的函数,消费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记作:C=C(Y) 。 4.消费倾向:又称平均消费倾向(APC) ,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5.边际消费倾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数值为消费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 MPC。 6.储蓄函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假定其他影响储蓄的因素不发生变化,储蓄被视为是收入的函数, 这就是储蓄函数。 7.平均储蓄倾向: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重。 8.边际储蓄倾向: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时储蓄的增加量。边际储蓄倾向表示为储蓄函数的斜率,通常记作 MPS。 9.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当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人们将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量小于收入的增量,正是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储蓄的份额将加大,如果没有投资吸纳储蓄,则会出 现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并存的有效需求不足。 14.均衡产出:或叫均衡收入,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 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6.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 17.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K=?Y/?J(式中, ?Y 是国民收入的变化,?J 是支出的变化) 。 18.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二部门经济或三部门经济(定量 税 条 件 ) 中 , 其 值 为 ki ??y 1 1 1 ;三部门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 ? ,或k i ? ? ?i 1 ? ? 1? M P C M P Skg ??y 1 。式中,?y 是增加的收入,?i 是增加的投资,MPC 或β 是边际消费倾向,MPS 是边 ? ?g 1 ? ? (1 ? t )际储蓄倾向。 19.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其值与投资乘数同。 20. 税 收 乘 数 : 是 收 入 变 动 对 税 收 变 动 的 比 率 。 以 三 部 门 经 济 为 例 , 定 量 税 条 件 下 , 其 值 为kt ??y ? ?y ?? ;比例税条件下,其值为 k t ? ,t 为税率。 ?? ?? ?T 1? ? ?T 1 ? ? (1 ? t )21.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该乘数与税收乘数绝对值相同,但 符号相反。 22.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 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平衡预算乘数 k b ? 1 。第三部分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 IS 曲线的含义和性质: IS 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均衡前提下的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在纵轴为利率、 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该曲线具有负斜率,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产品市 场的均衡。该曲线的位置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会使 IS 曲线向右移,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 使 IS 曲线向左移。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将自己的资产的一部分以不 生息的货币持有在手中,是出于以下三种动机:一是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需要在手头-2-保留一部分货币。二是谨慎动机,是指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三是投机动机,是指 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 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 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前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用 L1 表示)和收入水平同向变化,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通常用 L2 表示) 和利率水平反向变化。 因此, 完整的货币需求函数就可表示为: L=L1(Y)+L2(r)。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既然货币因素可以影响到利率, 而利率又可以影响到投资、 总需求、 产出以及就业, 因此就突破了古典的 “货 币中性”的说法。 4. LM 曲线的含义与性质:LM 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均衡前提下的收入和利率的关系。 在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 利率的组合都能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该曲线的位置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该曲线向 右移,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该曲线向左移。 5. IS—LM 模型:将 IS 曲线和 LM 曲线放在同一个纵轴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就得到一个 完整的 IS—LM 模型。由于 IS 是产品市场的均衡线,而 LM 则是货币市场的均衡线,因此在 IS 和 LM 相交 的地方,也就是在两个市场一般均衡的时候,有一个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被决定。但须注意的是, IS—LM 的均衡点并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它有可能是一种萧条的均衡。如果是这样,就需要动用宏观经济政策移动 IS 或 LM 曲线,以使宏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基本概念: 1. 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指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 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 2.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的边际效率是指在资本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利率与投资水平的关系。 3.IS 曲线:IS 曲线,就是在利率和国民收入不同组合条件下,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曲线。 4.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5.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6.交易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7.谨慎动机:谨慎动机亦称预防性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 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8.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9.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交易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需要的货币。 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投机需求,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 买债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关系。 10.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的时候,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 不大可能再上升,因而会将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会去买证券,以免证券价格 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1.LM 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 y 与利率 r 的关系的图形被称之为 LM 曲线。在纵轴 为利率、横轴为收入的坐标系中,它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曲线。曲线上任何一个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都能保证货币市场的均衡。 12.LM 曲线的凯恩斯区域:LM 呈水平状的区域为凯恩斯区域。在凯恩斯区域里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13.LM 曲线的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LM 曲线呈垂直状的区域为古典区域,在此区域中货币政策完全 有效,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在此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 有效,不过随着 LM 曲线斜率的增大财政政策的作用逐渐减弱,货币政策的作用逐渐增大。 14.IS—LM 模型: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 IS 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 LM 曲线共同构成了 IS—LM 模 型。在两条曲线的交点上,两个市场实现了一般均衡,此时有一个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被决定。该模型被 认为是对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的基本概括,同时它也是一个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很有用的模型。 15.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是指在 IS 曲线与 LM 曲线的交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 到均衡时的状态。在 IS—LM 模型中,除交点之外的任何一点都是不稳定的,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之下总会向 均衡点移动。-3-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财政政策效果是指政府支出或税收变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从 IS-LM 模型看,LM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 曲线越陡峭,IS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在 IS 曲线斜率 不变时,LM 曲线越平坦,移动 IS 曲线的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效果就越小。 2.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3.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货币政策效果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 响。从 IS-LM 模型看,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小取决于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斜率的大小。LM 曲线斜率不变时,IS 曲线越平缓,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 曲线越陡峭,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的 影响就越小。在 IS 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曲线斜率越小 ,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愈小;反之, 则愈大。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财政扩张会使 GNP 上升,也使利率上升;货币扩张使 GNP 上升,使 利率下降,因此,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可以出现 GNP 和利率变化的各种组合。两种方向的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双松、双紧、松财政紧货币和紧财政松货币等不同的组合方式。 基本概念: 1.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 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2.货币政策:是指为了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 率、法定准备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变动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利率最终影响总需求的水平。 3.凯恩斯主义极端:一般来说,LM 曲线越平坦,或 IS 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 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 IS 曲线为垂直线而 LM 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 完全无效。这即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4.古典主义极端:一般来说,LM 曲线越陡峭,或 IS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 小,如果出现 IS 曲线为水平线而 LM 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财政政策将无权无效。 这即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5.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使得产品市场上的物价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 给量减少,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进而产生了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 作用。 6.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即在政策的执行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可以是两者同时扩 张,也可以是两者同时紧缩,或者一种政策扩张而另一种政策是紧缩的,即两者可以有多种混合。 第五部分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般的说法,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 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政策:所谓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改变财政收支的水平或结构的一系列方针 措施的总和 3.货币政策: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金融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 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既定经济目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基本概念: 1.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 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主要通过政府 税收、转移支付支出的自动变化以及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得到发挥。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限,特别是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是难-4-于扭转,因此,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 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即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3.年度平衡预算:是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如果这样,经济衰退时,税收会减少,从而出现赤 字,为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结果会加深衰退;反之,所采取的政策会加剧通货膨胀。 因此坚持年度平衡预算只会使经济波动更加严重。 4.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收支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 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与繁荣市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 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及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 的政府预算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6.功能财政:指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 性财政政策思想。是对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7.货币创造乘数:现代银行体系具有存款派生或货币创造的功能。所谓货币创造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 基础货币量的比。公式如下: k=rc ? 1 rc ? rd ? re其中, rc、rd、re 分别为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 8.基础货币:是存款扩张的基础,等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由于它会派 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活,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9.法定准备率:银行可以把吸收来绝大部分存款用于贷款或购买短期债券等营利活动,只需留下一部分 存款作为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规定 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按法定准备率提取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准备金。 10.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第六部分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 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2.总需求函数与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是指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支出或均衡收入之间的数量 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济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会随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总需求与价格总水平之 间的这种依存关系,就是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就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了每一个价 格水平相对应的均衡支出或收入。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系中,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 方倾斜的曲线。 3.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 :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会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就会上升。利 率上升,投资水平就会下降,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 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4.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 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5.总供给函数与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一般价格水平与总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 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就是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描述了与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总产出量。 6.实际余额效应(庇古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以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 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会相应地下降,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7.长期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 :表示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长期总供给是惟 一的,并不随物价水平而变动,所以在纵轴为价格水平、横轴为产出水平的坐标系中,长期,实际产出量主 要由潜在产出决定,因而不受价格的影响,或者说,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实际工资相应调整后,产出量不-5-会相应变化。 8.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 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表示劳动市场均衡或非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把总需求曲线和 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纵轴为价格水平、横轴为国民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就得到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因 此,当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交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就是使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三个市场同时均衡也意味着此时 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 现转化。 9.货币中性:指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 10.古典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该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因此,总需求曲线移动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发生影响。 11.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该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而向右上方 倾斜,这说明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就 业量,从而扩大产出水平。 12.劳动市场均衡:劳动需求曲线表明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劳动市场均衡就由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交点决定。当劳动的需求与劳动的供给相等时,劳动市场达 到均衡。 13.工资下限假说: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但也具有完全向上伸缩性。这也就是说, 工资有一个最低限度,无论劳动市场上供求如何变化,工资不会低于这一水平,从而具有不能向下变动的刚 性,但在这一最低之上,工资则可以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具有向上的伸缩性。这一假说是凯 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的基本假定之一。 14.工资粘性假说:当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动时,工资也要发生变动。但工资的这种变动不是 迅速的,而是缓慢的,劳动市场上供求的变动与工资变动之间存在着时滞。具体来说,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大 于需求时,工资就要下降,但这种下降不是迅速发生的,而不缓慢地进行的;反之;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小于 需求时,工资会上升,但这种上升也不是迅速发生的,而是缓慢地进行的。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所依据 的就是这一假说(参阅第二十三章) 。 15.工资完全有伸缩性假说: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市场供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动。当劳动市场上供给超过需 求,工资会迅速下降,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又会迅速上升。通过工资水平这种迅速而及时的 变动, 经济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新古典总供给模型正是在工资有完全伸缩性这一假说的基础上说明就业量、 产量、工资与物价的决定的。第七部分 经济增长理论13.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 济周期大体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根据周期的长短经济周期可分为长周期(康德拉耶夫周 期) 、中周期(朱格拉周期)和短周期(基钦周期) 。 14.乘数-加速数模型:用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说明经济波动的理论称为乘数 -加速数模型。 乘数原理是指投资变动引起收入变动的理论;加速原理是指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由 萨缪尔森所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Yt=Ct+It+Gt Ct=β Yt-1,0<β 0第八部分 通货膨胀理论2.通货膨胀的分类:通货膨胀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划分,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 胀、奔腾式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划分,可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的 价格以相同的比例上升)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比例不同) 。按照对价格变动的预期划 分,可分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成因:宏观经济学把通货膨胀的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来自需求方面的冲击和来自供给-6-方面的冲击。需求方面的冲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供 给方面的冲击包括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改变、农业歉收、劳动生产率的突然变动等。与这些原因相联 系的,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以及所谓混合型(把需求方面与供给方面的冲击同 时加以考虑)通货膨胀理论。 5.价格调整线:在说明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市场压力的关系时,引出了价格调整线。附加预期 变量的价格调整曲线的方程为: ? ? ? ? hey ? y? y?y ? y? 式中, ? 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y和y 分别代表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 就可用来表示通货膨胀 y?e?的压力。价格调整方程表明,通货膨胀率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压力。 1. 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通常用价格指数作为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2.消费价格指数:指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在过去某一时间 多花费多少。这一指数的基本意思是,人们有选择的选取一组(相对固定)商品和劳务,然后比较他们按当 期价格购买的花费和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 3.动态总需求曲线:是指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一般地,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会 使总需求出现反方向的变动。 4.动态总供给曲线:是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一般地,二者具有同向变动的关系。 5.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 10%以上和 100%以内。这时,货币流通速度提高和货币购买力下 降,均具有较快的速度。并且公众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因而采取各种措施来保卫自己,以免受通货膨胀 之害。致使通货膨胀更为加剧。 6.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 显著的上涨,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 7.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 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 8.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 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西方学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 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 齐,结果是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9.牺牲率:是指 GDP 损失的累积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