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多宽就小区道路属于交警管吗政府管

频道头部广告调用
政府信息公开之路越走越宽 数量上升诉求多元化
  2011年最为轰轰烈烈的政府信息公开之案,由一个名叫李燕的柔弱女生掀起。
  这个清华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女生,在日以个人名义,起诉了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原因是:我要完成一篇论文,其中需要了解国家部委的副部长工作分工,我按规定向你们申请了。你们不肯公开?好,那我就告你们。
  她的起诉让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很难堪,他们一再致电李燕,说“事情很重大,需要研究”。
  舆论对她的行为以褒扬为主,这让她很有压力,“起诉3个部委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没有和学校、学院的领导、老师商量过”。但她的导师肯定她:政府信息公开就像是一口大钟,总要有人去撞它才会响。
  事实上,在2011年,“撞钟人”并不止李燕一人,而正是在这些个案的一次次“冲撞”下,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之路呈现出越走越宽之势。
  以撤诉落幕的“欣慰”结局
  作为一名学生因政府信息公开事宜而起诉三大部门,这样看似有点“鲁莽”的行为并非李燕的冲动之举。
  因为要准备一篇关于“我国的副职研究”的学术研究论文,李燕从2011年5月中旬开始,就陆续向24个国务院部委提出申请,要求公开各自部委的“副部长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负责联系的单位”等信息。然而,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和教育部却拒绝公开。
  “除了人民银行总行,其他各部门对我的申请都是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对于“五花八门”的回复,李燕一脸无奈。
  国土资源部给她的回复是,该部已经在国土资源部网站上公开了部领导的有关信息,请李燕在网站上查询。但李燕经过查阅,并没有在国土资源部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副部长的分工安排。
  教育部则直接拒绝了李燕的信息公开申请。
  当然,这并不是最无奈的。
  李燕向科技部写申请时,按照科技部官网的网络申请系统规定,只能填写固定电话,李燕留了寝室电话,但申请三天后被退回,理由是李燕提供的电话“不真实有效”。
  经过一系列“电话无法接通”、“身份核实”的折腾后,科技部最后的官方答复比教育部更加“严谨”:科技部有5位副部长,在部长的领导下,各位副部长的分工随工作的发展和领导职务的变化不断调整。
  面对三部门的“推诿”,李燕很理智:“我知道可能很多部委副部长的职权工作安排,会和国家机密涉及到一起。但肯定也有一部分职权,不属于国家机密,是完全可以公开的。”
  经过再三考虑后,她决定起诉这三个部门。
  递交诉状意味着此件事情进入法律程序,而这件事情也在司法机关的助推之下渐渐明朗起来。在法院等多方努力下,科技部率先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李燕“副部长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负责联系的单位”等信息。而在2011年国庆长假期间,教育部、国土部也先后在其官方网站公开了副职信息,并通过电话通知了李燕。
  为此,10月中旬,李燕向媒体宣布撤回起诉书。
  李燕坦言她状告三部委信息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现在三部门都已经公开了相关的政府信息,因此诉讼再没有意义,所以她决定撤诉。
  副职信息本该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题中之义,但是一些部委副职的分管信息却让公众雾里看花。李燕揭开了这个“公开的秘密”,作为2011年最为轰轰烈烈的政府信息公开之案,虽然途中并不顺利,但结果让公众稍感欣慰。
  从徘徊立案到全盘胜诉
  在李燕状告三部门的案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关注:
  日,李燕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3份起诉书,状告上述3个部门。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接到起诉状审查后,应当在7日内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
  而根据李燕提交诉状的时间来计算,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决定是否受理的最后时间是9月21日。但直到9月22日下午4点,李燕仍未收到是否立案的通知。
  在此期间,法院工作人员曾在20日、21日两次致电李燕,称其“上诉内容比较严重,是否立案正在研究”。
  法院最终能否立案随着李燕的撤诉而无法得到答案。但是,社会公众仍然善良地相信,司法裁断才最具权威,而这种权威对一直徘徊不前的信息公开工作有着一锤定音之效。
  而这种信任更切近的理由,则是在李燕提起诉讼前夕,最高人民法院刚刚发布了《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表示,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5类案件,法院应该受理;如果公民认为政府提供的政府信息不准确要求更正被拒的案件,法院应该受理。公众乐观地认定,李燕的诉讼正好给了最高法新规的激活一个良机,而通过司法的介入,经由这一个案,信息公开必将走向制度化的坦途。
  带着这样的信念,在2011年里,中国公民用一个又一个案件鞭策着政府信息公开的前行:
  2003年,江苏省常州市农民顾伯华的土地被征走,可是8年过去了,土地依然荒着。顾伯华认为,土地既然荒着就应该复垦,但这一举动却遭到制止。于是,顾伯华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信息公开。由于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他以信息不公开为名将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告上法庭。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开庭审理;
  此后第二天,另一起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江苏省324省道改道工程要启动,苏州市民王女士向国土资源部申请信息公开,被告知改道不是由该部办理的,于是王女士将国土部告上法庭。王女士认为,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被告应当重点公开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2012年伊始的第6天,湖南市民张先生拿到了在2011年申请信息公开的两项政府信息。2011年3月,张先生因为拆迁问题向镇政府申请公开两份文件,被拒后,他将镇政府告上法庭,2011年9月胜诉。2011年11月,还没看到想要的文件,张先生向法院递交了强制执行申请。
  事实上,当初李燕提起诉讼,媒体评论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呼吁“用锱铢必较精神冲破信息公开的壁垒”。现在看来,公民锱铢必较的精神一旦持之以恒,的确可以冲破信息公开的壁垒。
  数量上升诉求多元化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从法院的角度来说,受理、审理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依据,那么政府信息公开的案件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王敬波向《法制日报》记者指出,通过2011年涌现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的“民告官”案件可以发现,此类案件有了“数量会越来越多,各种不同的诉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案件的类型也从政府信息推进到公用企事业信息的范围,原告由直接关涉个人利益,开始逐步关注公共利益,总体上诉讼会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深入的重要推动力。”王敬波说。
  但王敬波同样坦言,在此类案件中还有些问题有待明确,“对于公用企事业的诉讼是否受理,虽然已经有法院受理,但是很多法院还是不明确的”。
  “还有就是原告资格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生产、生活、科研需要’。”王敬波向记者透露说,“针对这一方面应如何界定,很多行政机关还是会设置很多条件,那么留给法院的问题就是究竟该如何判断。”
  举证责任在王敬波看来同样棘手,例如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存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背后是政府管理和信息制作,在行政管理中应该制作哪些信息是不清楚的,法院审查难以找到依据,这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水平和程序的提升”。本报记者赵丽
本报实习生马月红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右侧调用-广告
右侧调用-本站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乡村公路建设土路的资金,是政府出还是农民自己集资?_百度知道
乡村公路建设土路的资金,是政府出还是农民自己集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据《公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由于各地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资金较大,虽然政府提高了补助资金,但有的地方还不能满足公路建设资金的需要。按照各地《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凡申请纳入年度国家或市级补助计划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必须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程序,解决缺口资金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采取区县政府补助一部分、镇政府自筹一部分、当地群众集资一部分的方式,以满足公路建设所需资金,鼓励村民采取“一事一议”筹集一部分资金。  筹资筹劳应当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
私人健身教练
这是失职,不作为的表现。一公里政府出资多少,就看哪条村道先动工的问题了,每年都有规定完成多少条村道硬底化的,一公里多少钱,那要看建设的是什么级别的公路了。现在国家政策是村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当然是政府出?可以直接向镇政府询问,要是问不出答案,可以再向县一级政府询问,并质问镇政府为什么不能回答你们的问题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农民一分钱,都不用出的
说的是政府出的,实际上还是从农民口袋里出的,现在的政府太腐败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乡村公路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心有多宽,路就多宽
_百度宝宝知道
心有多宽,路就多宽
被小脸蛋萌哭
宝宝1岁6个月LV.13
  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只要怀着一颗感恩、心宽的才能看淡一切,经历过了,也就懂得了,经历过了,也就长大了,经历过了,也就进步了。
  心小,所有的小事就大,心大,所有的大事都小。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
  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
  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我们百依百顺的人是父母,能让我们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我们若事事计较太多。
  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我们满意,人活一世,也就求个心的安稳平静,有心宽似海,才有风平浪静。
  心宽才路宽,遇到任何工作、家庭方面的重重困难,只要我们把心放宽,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豁然开朗。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之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心宽才路宽,对于正在为生活而奔走在外面打工的我们来说,更应该把心放宽,处事淡然,心态放平,我们的道路才不会拥挤。就算追求不到高楼大厦的归宿,那种平平凡凡、从从容容的生活,却是最真实、最持久的幸福。
  心宽才路宽,生活中困难重重,时时处处我们要看到自己很幸运的一面,只要尽心尽力地工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把心放宽的处事方式,那么一切的不顺心、不如意都会烟消云散,迎接我们的将是宽敞的道路和灿烂的明天。
  凡事将心放宽,人生才会海阔天空,凡事将心放宽,人生才会寿命百岁。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政府信息公开之路越走越宽 数量上升诉求多元化-中新网
政府信息公开之路越走越宽 数量上升诉求多元化
  2011年最为轰轰烈烈的政府信息公开之案,由一个名叫李燕的柔弱女生掀起。
  这个清华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女生,在日以个人名义,起诉了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原因是:我要完成一篇论文,其中需要了解国家部委的副部长工作分工,我按规定向你们申请了。你们不肯公开?好,那我就告你们。
  她的起诉让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很难堪,他们一再致电李燕,说“事情很重大,需要研究”。
  舆论对她的行为以褒扬为主,这让她很有压力,“起诉3个部委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没有和学校、学院的领导、老师商量过”。但她的导师肯定她:政府信息公开就像是一口大钟,总要有人去撞它才会响。
  事实上,在2011年,“撞钟人”并不止李燕一人,而正是在这些个案的一次次“冲撞”下,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之路呈现出越走越宽之势。
  以撤诉落幕的“欣慰”结局
  作为一名学生因政府信息公开事宜而起诉三大部门,这样看似有点“鲁莽”的行为并非李燕的冲动之举。
  因为要准备一篇关于“我国的副职研究”的学术研究论文,李燕从2011年5月中旬开始,就陆续向24个国务院部委提出申请,要求公开各自部委的“副部长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负责联系的单位”等信息。然而,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和教育部却拒绝公开。
  “除了人民银行总行,其他各部门对我的申请都是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对于“五花八门”的回复,李燕一脸无奈。
  国土资源部给她的回复是,该部已经在国土资源部网站上公开了部领导的有关信息,请李燕在网站上查询。但李燕经过查阅,并没有在国土资源部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副部长的分工安排。
  教育部则直接拒绝了李燕的信息公开申请。
  当然,这并不是最无奈的。
  李燕向科技部写申请时,按照科技部官网的网络申请系统规定,只能填写固定电话,李燕留了寝室电话,但申请三天后被退回,理由是李燕提供的电话“不真实有效”。
  经过一系列“电话无法接通”、“身份核实”的折腾后,科技部最后的官方答复比教育部更加“严谨”:科技部有5位副部长,在部长的领导下,各位副部长的分工随工作的发展和领导职务的变化不断调整。
  面对三部门的“推诿”,李燕很理智:“我知道可能很多部委副部长的职权工作安排,会和国家机密涉及到一起。但肯定也有一部分职权,不属于国家机密,是完全可以公开的。”
  经过再三考虑后,她决定起诉这三个部门。
  递交诉状意味着此件事情进入法律程序,而这件事情也在司法机关的助推之下渐渐明朗起来。在法院等多方努力下,科技部率先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李燕“副部长分管部门、兼职状况及负责联系的单位”等信息。而在2011年国庆长假期间,教育部、国土部也先后在其官方网站公开了副职信息,并通过电话通知了李燕。
  为此,10月中旬,李燕向媒体宣布撤回起诉书。
  李燕坦言她状告三部委信息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现在三部门都已经公开了相关的政府信息,因此诉讼再没有意义,所以她决定撤诉。
  副职信息本该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题中之义,但是一些部委副职的分管信息却让公众雾里看花。李燕揭开了这个“公开的秘密”,作为2011年最为轰轰烈烈的政府信息公开之案,虽然途中并不顺利,但结果让公众稍感欣慰。
【编辑:吴博】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Need New Vision Adobe Flash Player
主题分类:工作动态发文机构:市政府办公室发布日期:文  号:关 键 词: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日达州市第三届人民政府第8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日起施行。
  &&&&&&&&&&&&&&&&&&&&&&&&&&&&&&&&&&&&&&&&&&&&&&&&&&&&&&&&&&&&&&&&&&&&&&&&&&&&&&&&&&&&&&&&&&&&&&&&&&&&&&&&&&&&&&&&&&&&&&&&&&&&&&&&&&&&& 市长:包惠      &
&&&&&&&&&&&&&&&&&&&&&&&&&&&&&&&&&&&&&&&&&&&&&&&&&&&&&&&&&&&&&&&&&&&&&&&&&&&&&&&&&&&&&&&&&&&&&&&&&&&&&&&&&&&&&&&&&&&&&&&&&&&&&&&&&&&&&&&&& 日
  &&&&&&&&&&&&&&&&&&&&&&&&&&&&&&&&&&&&&&&&&&&&&&&&&&&&&&&&&&&& 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3
  第二章 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3
  第三章 地块使用强度规划控制············································ 5
  第四章 建筑间距规划控制····················································· 5
  第五章 建筑退界规划控制··················································· 10
  第六章 建筑高度规划控制··················································· 13
  第七章 建筑基地绿地率规划控制····································· 14
  第八章 建筑基地出入口规划控制····································· 15
  第九章 建筑基地停车场规划控制····································· 16
  第十章 城市特殊地段规划控制·········································· 17
  第十一章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 19
  第十二章 城市市政及公用设施规划控制························ 22
  第十三章 城市竖向规划控制·············································· 25
  第十四章 其他规定································································ 26
  第十五章 附 则···································································· 26
  附表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 28
  附表2: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9
  附表3:分项技术经济指标···················································· 30
  附录一:名词解释···································································· 31
  附录二:计算规则···································································· 34
  附录三: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 3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结合达州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达州市城市规划区和开江县城市规划区、大竹县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各项规划建设管理活动。
  本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县(市、区)规划技术管理工作可参照本规定执行,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另行制定。
  第三条 各类建设工程必须按规划建设行政许可附图进行施工,确需变更建(构)筑物使用性质、高度、位置、平面、立面、建筑外墙色彩及材料的,应按原审批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章 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第四条 达州城市建设用地应根据日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按主要用途进行分类。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应当按照经法定程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六条 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原则上不得单独建设:
  (一)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建筑基地未达到1000平方米;
  (二)中、高层居住建筑,建筑基地未达到2000平方米;
  (三)高层公共建筑,建筑基地未达到3000平方米。
  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可批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
  (二)邻接土地为既成道路、河道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因规划街区划分、棚户区(危旧房屋)改造、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七条 为合理利用空间资源,鼓励相邻地块之间空间共享,在取得相关权益人同意的前提下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若相邻地块之间不设围墙,共用消防通道,相邻建筑之间可不考虑建筑退界,只控制建筑间距;
  (二)若相邻地块采用建筑拼建,拼建部分可不退用地红线,但必须符合消防等相关规定,拼接建筑立面必须整体设计、实施;
  (三)相邻地块之间地下室可整体设计或通过通道连接,坡道共享。
  第八条 新建住宅建设项目应按照房屋建筑总面积的0.2%,且不低于100平方米配套建设物业服务用房。该用房位于地面的部分不应低于50%,且应包括一间不低于30平方米的业主委员会议事活动用房。
  第三章 地块使用强度规划控制
  第九条 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原则上应按本规定附表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成片建设用地项目,原则上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3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项目,必须做总平面规划设计。
  第十一条 原有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或加建后严重破坏空间环境的,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内进行扩建、加层。
  第十二条 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具体地块建筑容量时,可结合现状情况、服务区位、交通区位、环境区位的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但应控制在附表1规定的容量指标幅度内。
  第十三条 对未列入附表1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专业设计规范执行。
  第四章 建筑间距规划控制
  第十四条 建筑间距规划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并同时满足通风、采光、消防、卫生、环保、防灾、交通、工程管线埋设等要求。在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广场等特殊地段或重要城市节点,还应满足相关建筑及其环境保护、空间塑造和城市设计等要求。
  第十五条 相邻住宅建筑的间距按以下规定控制:
  建筑间距指相邻建筑主体外墙面最近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建筑相对面各自应退半间距之和。
  建筑半间距指建筑布局时,相邻建筑的主体外墙面各自应当退让的最小水平距离。
  (一)住宅建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L(详见图1、2)按以下规定控制:
  注:1.旧城区住宅建筑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时,按本表的0.8倍控制;其他情况按本表控制。
  &&&&&&& 2.H为建筑高度(下同)。&
&&&&&&&&& 图1: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间距(平地)
&&&&&&&&&&&&&&&&&&&&
  建筑A(多层),半间距:L1=H1/2
  建筑B(高层),半间距:L2=13.5+(H2-27)/3×0.1
  两栋建筑间距为L=L1+L2
  (二)相邻住宅建筑,主采光面相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L(详见图6)按以下规定控制:
建筑间夹角
按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的规定控制
30°<a≤60°
按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规定间距的0.5倍控制,且不小于非主采光面间距
60°<a≤90°
按非主采光面相对布置的规定控制
  注:a指两栋住宅建筑间主采光面的锐角夹角(下同)
  (三)相邻住宅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L(详见图5)按以下规定控制:&
  第十六条 相邻住宅建筑底层标高不一致时(相邻住宅建筑中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幢底层标高以下的除外),两者之间的间距须考虑地形高差,其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L按图2所示控制。
  图2: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间距(坡地)
  &&&&&&&&&&&&&&&&&&&&&&&&&&&&&&&&&&&&&&&&&&&&&&&&&&&&&&&&
  建筑A(多层),半间距:L1=(H1+H3)/2
  建筑B(高层),半间距:L2=13.5+(H2-H3-27)×0.1/3
  两栋建筑间距为L=L1+L2
  其余按第十五条执行
  第十七条 临岩住宅建筑采光面与高度大于1米的堡坎相对时,其最底层窗台与堡坎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堡坎高度的0.4倍,且不得小于3米。
  第十八条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不能低于以下要求:
  (一)按住宅建筑相关间距要求控制;
  (二)有特殊要求的非住宅建筑在满足上述规定的同时还应满足相关专业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
  第十九条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控制应满足相关专业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并不得小于以下要求:
  (一)非住宅建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最小间距L(详见图3、4)按以下规定控制:
  (二)相邻非住宅建筑,主采光面相对成角度布置时的最小间距L(详见图6)按以下规定控制:   
建筑间夹角
按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的规定控制
30°<a≤60°
按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规定间距的0.5倍控制,且不小于非主采光面平行相对布置规定的间距
60°<a≤90°
按非主采光面相对布置的规定控制
  (三)相邻非住宅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小间距L(详见图5)按以下规定控制:
            
  图3:主采光面与非主采光面相对布置间距&&&&&&&&&&&&&&&&&&& 图4:两个非主采光面相对布置间距
 &&&&&&&&&&&&&&&&&&&&&&&&&&&&&&&&&&&&&&&&&&
          
  图5:建筑错位布置时的最近点间距&&&&&&&&&&&&&&&&&&&&&&&&&&&&&&&&&& 图6:主采光面相对成角度布置间距
  &第二十条 建筑的非住宅性质裙房与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按非住宅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规定执行。
  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单层公共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按非住宅高层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规定执行。
  第五章 建筑退界规划控制
  第二十一条 沿用地红线和沿规划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以及市政管线等控制线或保护带的建(构)筑物,除退让界外现状建(构)筑物距离应满足建筑间距的规定外,退界距离还应符合消防、防汛、交通等公共安全要求,并兼顾相邻用地单位利益。
  第二十二条 建(构)筑物退后规划用地界线:
  (一)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构)筑物,其退后规划用地界线距离按同性质建筑应退间距(见建筑间距章节)的一半控制。
  (二)界外为永久公共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敞空间时,建筑退后规划用地界线(或各类色线)距离按以下标准控制:
  1.退界距离不得少于5米;
  2.地下建筑物退后规划用地界线的距离不宜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距离)的0.7倍,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不得小于3米。
  (三)当建筑基地外已有现状建筑时,由新建建筑一方退足建筑间距。
  第二十三条 各类建(构)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应按以下原则控制,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
  (一)道路红线宽度≤24米,基本后退≥3米;
  (二)道路红线宽度在24~36米之间,基本后退≥5米;
  (三)道路红线宽度≥36米,基本后退≥10米;
  (四)道路红线宽度≤24米的道路交叉口范围内的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距离在路段基本后退规定的基础上再退3米;有一条道路红线宽度大于24米的道路交叉口范围内的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距离在路段基本后退规定的基础上再退5米;有特殊要求的道路交叉口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1.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专业市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或有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除满足国家规范外,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并不得小于以下要求:
  ①道路红线宽度≤24米,特殊后退≥10米;
  ②道路红线宽度在24~36米之间,特殊后退≥15米;
  ③道路红线宽度≥36米,特殊后退≥20米。
  2.临城市道路修建的围墙,应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位置为准,其形式应美观、通透。不临道路修建的围墙,不得超过其用地界线。
  3.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应从建(构)筑物外墙最凸出部分起算。但离地面净空大于7.0米的雨蓬(含有柱雨蓬)、檐口可在后退距离内出挑或出伸,最大不应超过建筑基本后退距离的0.5倍。
  第二十四条 各类建筑物后退不临规划道路的市政管线及河道保护带的距离应满足下表的规定:
各类建筑后退不临规划道路的市政管线及河道保护带的
最小距离控制表
多层住宅建筑
高层住宅;非住宅多层建筑
非住宅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单层公共建筑
  第二十五条 沿铁路线、铁路道口、桥梁、隧道、高切坡路段两侧的建筑后退及新建建(构)筑物距公路两侧的最小后退距离应按相关专业技术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六章 建筑高度规划控制
  第二十六条 建(构)筑物高度规划在符合本章规定的同时,必须满足采光、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 在已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地区内进行建设的,建筑高度应按已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要求控制。
  第二十八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一般建(构)筑物的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的2倍,即:H≤2(W+S)。超高层建筑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专项论证。
  第二十九条 建筑基地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建筑高度可按较宽道路确定。
  第三十条 建筑基地临接或道路对侧有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等永久性旷地的,可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等永久性旷地的二分之一宽度计入道路规划红线宽度来计算建筑高度。
  第三十一条 在有净空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站)、电台、电视台、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道)设施周围和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视线走廊等有高度限制的区域的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相关高度限制规定。
  第三十二条 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文物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并应编制含视线分析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报批。
  第三十三条 高度超过40米(含40米)的建筑最大连续面宽投影长度不宜大于80米。
  第七章 建筑基地绿地率规划控制
  第三十四条 各建筑基地规划绿地率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基地绿地率指标控制表   
用 地 分 类
绿 地 率
大专学校、机关团体、医院、疗养院、办公等
部队、体育场馆、大型公共文化设施
≥30%(旧城≥20%)
交通枢纽、商业、宾馆、饭店、金融等
≥25%(旧城≥20%)
商住混合用地
≥25%(旧城≥20%)
≥30%(旧城≥25%)
中、小学,幼儿园,老年设施
≥30%(旧城≥25%)
≥20%(旧城≥15%)
  第三十五条 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街坊道路两侧以及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
  (一)建筑基地内应设置集中绿地。集中绿地总面积,在住宅用地中应不少于规划净用地面积的10%;在体育、医疗卫生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中应符合有关专业规定;在其他类别用地中应不少于5%。
  (二)每处集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400平方米,进深不应小于8米,面宽不应小于20米。
  以上要求在旧城改建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第八章 建筑基地出入口规划控制
  第三十六条 建筑基地的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应尽量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则不宜小于60度。
  第三十七条 各类人流密集场所建筑基地出入口距离城市干道交叉口(路缘石圆弧与直线段交点处,以下同)不宜小于70米,距离次干路交叉口不宜小于50米,距桥梁、隧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30米。
  第三十八条 建筑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交叉口时,机动车主要出入口宜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
  机动车出入口布置,除符合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外,应同时符合下列规定:
  (一)地下车库坡道起点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宜小于7米;
  (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两侧应严格控制开设机动车进出口。如特殊情况确需开设,则开口只能接辅道并禁止左转;
  (三)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150米;
  (四)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野,符合行车视距要求,并宜右转出入车道;出入口应距离交叉口、桥梁隧道坡道起止线50米以外。
  第九章 建筑基地停车场规划控制
  第三十九条 建筑基地内应按下表的规定配建机动车停车场:
(1)居住建筑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表
机动车位(车位/100㎡建筑面积)
保障性住房
经济适用房
  注:①表中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计算出停车位总数量不足1个的按1个计算。(下同)
 &&&&&&  ②含有住宅的建设项目(不含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室外地面机动车停车位率不宜超过15%。
  &&&&& ③建设项目配建的半地下、地下机动车停车场单个车位的平均面积宜为35㎡。
(2)非居住建筑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表
机动车(车位/100m2建筑面积)
  第四十条 室外停车场宜采用树荫式停车场(位)设计。
  在满足以下规定的前提下,可将室外停车场用地面积纳入绿地率计算:
  (一)停车场(位)用地全部为植草砖铺地,按30%计入绿地率;
  (二)停车场(位)用地全部为植草砖铺设且平均每个车位有一棵树(乔木),按50%计入绿地率。
  第十章 城市特殊地段规划控制
  第四十一条 本章所称的城市特殊地段,是指在土地使用和规划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用地,如城市中心广场、城市地标、历史性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地质灾害地段、行洪区等。
  第四十二条 在城市特殊地段进行规划建设,必须符合相关保护性规划、城市设计等要求。
  一切建设活动应尽量避免高切坡、深开挖。确需进行高切坡、深开挖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论证,并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四十三条 城市天际轮廓线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中的有关规定予以保护。
  凡新建、改建和扩建对城市天际轮廓线有影响的建(构)筑物,其高度和体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会评审。
  第四十四条 经《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传统街区和历史保护片区,必须编制相关保护规划,并按批准的规划加以保护;其街巷和民居不宜大拆大建,应维护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
  第四十五条 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高度和距离等均应符合保护规划及有关规定要求。
  第四十六条 在地质灾害禁建区内,除进行危岩滑坡整治、绿化和必要的市政工程外,严禁其他建设活动。在地质灾害慎建区内,应从严控制工程建设活动。
  凡在地质灾害慎建区内申请选址,必须先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经有关部门会审通过后方可进行。
  第四十七条 以原始地形为准,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区域内严禁修建建筑物,必须修建工程构筑物的,应当经过论证后按规定程序报相关部门批准;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和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用地为限制使用区,在限制使用区内,严禁修建影响行洪的建(构)筑物。
  建设工程的防洪标准必须严格按国家防洪标准(GB)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章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
  第四十八条 达州城市道路划分为四级,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城市道路等级由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确定。
  第四十九条 城市各级道路规划指标宜按下表的规定执行:
城市各级道路规划指标
  注:上表道路宽度不包括两侧绿化带宽度。
  第五十条 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居住建筑的车行出入口,主、次干路交叉口及其展宽段内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车行出入口。
  第五十一条 在城市商业文化中心开辟的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距离不宜大于200米,步行区进出口距公共交通停靠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0米,在步行区外100米范围之内,应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
  第五十二条 主次干路人行道应设置盲道,并采用无障碍设计。
  第五十三条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形式宜按下表的规定执行。
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控制
  注:A为立体交叉口;B为展宽式信号灯平面交叉口;C为平面环形交叉口;D为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E为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口。
  第五十四条 快速路与快速路、快速路与主干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快速路与其他城市道路交叉应首选采用立体交叉,并应限制交叉口数量。
  第五十五条 城市主、次干路平面交叉口的进出口原则上应设展宽段,增加车道条数;进口道展宽段长度可按50~80米控制,出口道展宽段长度可按30~60米控制;当出口道车道数达3条时,可不设展宽。
  第五十六条 城市主干路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口,若采用环形交叉口,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时,环道总宽度宜为18米~20米,中心岛直径宜取30米~50米。
  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绿化不得遮挡交通的视线。
  第五十七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确定,其形式在满足交通要求的前提下应力求简洁、占地面积少。
  第五十八条 快速路和主干路上的公共交通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不应占用车行道;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不少于两个停车位,宽度不小于2.5米。
  第五十九条 城市停车场包括外来机动车和市内机动车的社会公共停车场,其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设置在城市出入口道路附近或其它适当地点,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靠近主要服务对象设置,其场址选择应符合城市环境要求和车辆出入不妨碍道路畅通的要求;
  (二)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宜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的建筑面积宜为每个停车位30~35m2;
  (三)兼顾人民防空功能的地下停车场出入口按人防工程战术技术要求设置。少于50个停车位的地下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50~500个停车位的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500个停车位的出入口不得少于三个,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宜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四)临城市道路设置地下停车场出入口时,坡道起点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宜小于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第六十条 加油站、加气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防火安全、防雷安全、交通便利和相关专业技术规范要求;市区的加油站应邻近城市交通主干路或出入方便的次干路,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公里,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加油站出入口与中小学、消防队及医院等单位的主要出入口距离,应在50米以上,距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距离不应小于25米;
  (二)加油站出入口与军事设施、桥梁引道口、隧道口、铁路平交道口、堤防水利设施的距离应在100米以上。
  郊区加油站,应邻近公路或市区的交通出入口。
  第六十一条 加油站的等级划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城市内的布局应以小型站为主,大、中、小相结合。
  第六十二条 加油站、加油加气合建站的油罐,加油机和通气管管口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距离应符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第六十三条 一、二级加油站与建(构)筑物相邻的一侧,应建造高度不低于2.2m的非燃烧体实体围墙;面向进出口道路的一侧,宜建造非实体围墙。
  第十二章 城市市政及公用设施规划控制
  第六十四条 城市市政及公用设施主要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等各种地下管线、架空线及其相关设施,其规划建设必须符合相应的专业技术规范规定。
  第六十五条 城区管线工程规划应与城区道路发展规划相协调,沿城市道路设置的管线宜采取地埋的方式进行敷设。
  第六十六条 城市排水应采用分流制;对已形成合流的建成区和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城区,可采用合流制或截留式合流制,但应预留远期分流的条件。
  第六十七条 雨水管道的设计应尽量考虑自流排水,并充分利用河流、沟渠等自然水体。
  自然水体不应盖板,确需盖板的必须进行论证并经相关部门批准。
  第六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的基础与现有燃气、给水、排水管道(沟)的净距不应小于2米;与已有的电力电缆或其管沟、通信电缆或其管沟的净距不应小于1.5米。
  第六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工程的外边线,距已有220千伏及其以下电压等级的架空电力线边导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1千伏至10千伏的不小于5米,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不小于10米,154千伏至220千伏的不小于15米;
  (二)在建筑密集区,确实无法达到前项规定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批准,建(构)筑物的外边线与已有架空电力线边导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可以适当缩减,但1千伏至10千伏的不得小于3米;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不得小于4米;154千伏至220千伏的不得小于5米;
  电压等级超过220千伏的超高压架空线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工程与该架空线路的间距,须经论证后确定。
  第七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架空电力线与已有建(构)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区内,其导线在最大计算弧垂条件下与现状地面的垂直距离,应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适当增加。
  第七十一条 建设工程应配置的电力开闭所、配电房,通信、联通、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音频及视频信息网交接间,天然气调压间或调压器,供水泵房、储水池、水箱、水表间,垃圾收集间,污水处理池等附属设备用房及设施,不得超出建筑红线;消防结合器、消火栓、室外消防环管、各类检查井等,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第七十二条 新建城市道路的行道树距路缘石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1.0米;各种管道应与道路绿化带统筹布置,并尽可能布置在人行道下。
  第七十三条 在城市主、次干路中埋设管道,必须按照城市规划要求的规模埋设,其中供水管道内径不应小于200毫米,排水管道内径不宜小于400毫米。
  第七十四条 各种地下管道横向穿越车行道时,其覆土厚度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并不得小于0.7米;沿城市道路路缘石埋设的城市公共照明系统的低压电源线路,其覆土厚度不得小于0.5米。
  第十三章 城市竖向规划控制
  第七十五条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控制应结合城市规划、地形地貌、交通、排水、防洪、景观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观,合理使用不同坡度的土地,并应符合《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的规定。
  第七十六条 城市用地应合理控制道路交叉口、桥梁、排水干管出口、建(构)筑物等标高,各项控制标高应满足防洪标准,并尽可能做到挖填方平衡,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对自然地形地貌的破坏。
  第七十七条 城市道路标高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沿线两侧用地控制高程、地形地物、排水管道设计高程、地下管线、地质及水文条件等因素。
  第七十八条 建设用地自然坡度小于5%时,宜按平坡式建设;建设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时,宜呈台阶式建设,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第七十九条 高度大于2米的挡土墙或护坡的上缘与多、低层建筑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米,与高层建筑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米;其下缘与多、低层建筑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米,与高层建筑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米。
  挡土墙的高度宜控制在3.0米以内;超过6.0米时,应做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宜小于1.5米。
  第八十条 当自然坡度大于8%时,应设置人行梯道。梯道建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主要梯道最大坡度不宜大于10%;次要梯道不宜大于15%;
  (二)梯道每升高1.2~1.5米时,宜设置休息平台。
  第十四章 其他规定
  第八十一条 建筑24米以上的外墙装修使用面砖时,其尺寸应不大于45×45毫米。
  在城市新区建筑物四周不得设置实体围墙,确需设置围墙应以透空式围墙为主。城市规划区内临主、次干路建筑的底层不得设置实体卷帘门。
  第八十二条 空调室外机位应做预留方案,隐蔽设置;住宅建筑要统一设置排冷凝水立管;住户要按照空调预留机位安放空调室外机,并确保施工安全。
  第八十三条 所有建设项目都应做好城市景观的塑造,符合城市轮廓线和城市整体风貌的规划控制标准。重要区域或路段应当编制专项城市景观规划或者城市设计。
  沿城市主干路的建筑临街一侧不宜布置卫生间、厨房。
  第八十四条 城市规划区商业用房和住宅建筑不得混合设置,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的,地下室原则上不得设置地下商业,在特殊地块和地段项目确需混合设置的,须经城乡规划委员会批准。
  第十五章 附 则
  第八十五条 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中出现本规定之外或难以界定的情况时,可以组织专家论证其方案的合理性,以专家论证结论作为方案审查时的参考依据。
  第八十六条 本规定施行前已取得《建设项目总平面图批准书》的建设工程,按原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十七条 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国家、省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执行。特殊地块、特殊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其方案的合理性,以专家论证结论作为方案审查的参考依据,并经相关法定程序批准后执行。
  第八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九条 本规定自日起施行。日达州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发布的《达州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试行)》同时废止。本规定有效期内,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规范性文件或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另有规定,或已按程序对本规定作出废止、修改、失效的决定,从其规定或决定。
附表1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
建筑密度(%)
建筑容积率
建筑密度(%)
建筑容积率
商住、商办
  综合楼
(一般通用厂房)
以最终审查通过的总平面图核定的指标为准
以最终审查通过的总平面图核定的指标为准
工业品销售
以最终审查通过的总平面图核定的指标为准
公共配套设施用地
建筑密度(%)
居住区公园
街道办事处
社会停车(库)
  注:1.本表规定的指标为上限。
  2.本表的商住、商办综合楼均指底部二层商业的综合楼。
  3.工业项目的建筑密度不得低于30%。
  4.本规定只适用于城市规划区一般地区,不包括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中央商务区(CBD)等城市特别地区。
附表2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设计依据:
1.达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相关国家法律法规
2.土地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证和勘界图
3.规划条件通知书(含文号)
4.其他文件
一、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参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计算):
二、规划总建筑面积
(一)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含半地下部分):
1.住宅建筑面积及户数:
(1)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及占项目总计容建筑面积的比例及户数
2.非住宅建筑面积(按建筑性质分列):
(1)地上商业(或办公、酒店等)用房建筑面积:
(2)半地下商业(或办公、酒店等)用房建筑面积:
(3)配套设施建筑面积:
A、物管用房建筑面积(地上):
B、其它配套用房建筑面积
规划要求配建用房建筑面积(按建筑性质分列)
其他用房建筑面积(按建筑性质分列)
(二)地上不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含半地下)
1.首层架空部分(只用作绿化、停车和公共活动空间)
2.顶层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1/8的部分(写明建筑性质)
3.半地下停车库
(三)地下建筑面积及层数:
1.机动车库面积:
2.设备用房面积:
3.物管用房面积:
4.其它用房面积(按建筑性质分列):
三、容积率
总容积率:
住宅容积率及住宅占总容积率的比例:
四、基底面积
建筑基底总面积:
高层主体基底(基座)面积:
五、建筑密度
总建筑密度:
高层主体建筑密度:
六、总绿地面积:
其中:集中绿地面积及占规划净用地面积的比例
七、绿地率:
八、机动车位:
(一)地上室外停车位及所占比例
(二)地下及半地下室内停车位
其中:(1)住宅停车位:
(2)商业停车位:
(3)办公停车位
(三)首层架空层停车位
备注:1.根据《行政许可法》,xx房地产开发公司(报建单位)和xx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单位)对表中指标的真实性及指标与报建图纸内容的相符一致性负责。
  注:1.本表例举了部分可能出现的规划许可内容,建设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表格内容进行相应删减补充。
  &&&&&&& 2.当一个项目需要分期报建时,应分别罗列出项目总指标和各分期指标。
附表3 分项技术经济指标
总建筑面积
计容建筑面积
不计容建筑面积
单元建筑面积
商业、车库、设备用房
人防、车库、设备用房
  注:1.本表例举了部分可能出现的规划许可内容,建设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表格内容进行相应删减补充。
附录一 名词解释
  1.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按建筑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
  2.住宅建筑: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3.民用建筑按地上高度分类划分如下:
  (1)住宅建筑按高度分类:建筑高度不大于27米的为多层住宅;27米以上的为高层住宅。
  (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的为多层建筑(含单层建筑);大于24米的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单层公共建筑)。
  (3)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4.公共建筑: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5.非住宅建筑:除住宅建筑以外的其它民用建筑。
  6.工业建筑:包括直接用于生产的建筑、必要的生产配套办公用房和服务用房。
  8.裙房: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与建筑主体相连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的附属建筑。
  9.过街楼:有道路穿过建筑空间的楼房。
  10.地下室
  房间顶板最高点标高与较低侧室外地坪标高的差值不大于1米的,该楼面以下部分为地下室。
  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应结合地形,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以不合理堆土形成掩埋的建筑,不视为地下建筑。
  11.半地下室
  房间顶板最高点标高与较低侧室外地坪标高的差值(H1)大于1米,且该房间不小于1/4底边周长的部分与较高侧室外地坪标高的差值(H2)不大于1米的,为半地下室。
&&&&&&&&&&&&&&&&&&&&&&
  12.露台:指供人室外活动的屋面或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有维护无上盖的台面。
  13.容积率:指建筑物计容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设项目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建(构)筑物基底面积总和与建设项目用地面积的比率(%)。
  15.绿地率:指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建设项目用地面积的比率(%)。
  16.建筑主要采光面:指建筑中主要功能房间开窗面。如:住宅建筑的卧室、起居室、书房、健身房等的开窗(含阳台)面;办公建筑的办公室、会议室;学校建筑的教室、实验室等。
  17.建筑非主要采光面:仅可设置卫生间、盥洗室、住宅厨房、储物间、开水间、楼梯、内走廊窗及服务阳台。
  18.红线
  (1)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含车行道、人行道、道路绿化等。
  (2)用地红线: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用地(基地)使用权属边界线。
  19.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20.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渠堰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范围界线。
  21.紫线:指有价值的并经总体规划或相关部门确定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的保护范围界线。
  22.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23.特殊控制线:诸如机场净空限高控制线、等值线、城市微波通道等控制范围的界线。
  24.建筑退界:是指沿自身基地外围的建(构)筑物后退自身基地用地红线的距离。
  25.建筑间距:两栋建筑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26.建设用地:是指规划用地范围线内建设项目的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不包括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内的道路用地或根据相关规定而代征用地的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是计算核定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基础参数,其计算应精确到平方米。
  27.有特殊要求的非住宅建筑: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专业市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公共建筑;中小学、医院、加油加气站等有相关规范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工业或仓储建筑。
附录二 计算规则
  1.容积率的计算规则
  计容建筑面积指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一般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规定的计算方式执行,同时还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1)对高度在2.2米以下(含2.2米)的设备层,应计算1/2建筑面积;对设备层兼作避难层的,其高度可适当放宽。
  (2)住宅建筑层高原则不大于3.6米。住宅建筑层高介于3.6米-4.5米之间时,建筑面积计算值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1.5倍计算;层高介于4.5米-7.2米之间时,不论层内是否设置隔层,建筑面积计算值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
  (3)办公建筑、酒店建筑层高大于4.5米,不论层内是否设置隔层,建筑面积计算值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层高大于7.6米,不论层内是否设置隔层,建筑面积计算值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会议室等除外。
  (4)酒店建筑之外的商业用房层高大于6.1米,不论层内是否设置隔层,建筑面积计算值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等除外。
  (5)超市、大型商场、专卖店、餐饮酒店、娱乐等功能集中布置的单一空间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用房,以及电影院、体育场馆、展示厅、综合会议厅等有特殊功能需要的建筑层高可以根据功能要求适当提高。
  (6)跃层式住宅建筑,其套内门厅、起居室、餐厅的通高部分不超过该层套内建筑面积的35%且小于或者等于7.2米的,该通高部分的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通高部分超过该层套内面积35%或者大于7.2米的部分,按本规定附录二容积率计算规则第(2)条执行。
  除门厅、起居室、餐厅、与起居室相连的阳台之外的其他部分出现通高情况的,按本规定附录二容积率计算规则第(2)条执行。
  (7)主体结构以内的阳台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全面积,主体结构以外的两面以上临空阳台按以下规定执行:
  凸出宽度在1.8米以内,按水平投影计算半面积;凸出宽度在1.8米以外的,按水平投影计算全面积。每套住宅计半面积的阳台,其水平投影面积不得大于该套型投影面积的15%;商业、办公、酒店建筑的每层计半面积的阳台,其水平投影面积不得大于该层投影面积的12%。
  住宅建筑中的入户花园、花池、除空调机位外分户设置的设备平台等参照阳台面积计算规定执行。
  (8)住宅建筑中因结构抗震必需且不具备使用功能的结构连板,其水平投影面积不宜大于楼层面积的3%,应采用有效构造措施确保人员不能到达。
  (9)住宅建筑中飘窗,符合下述要求的不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窗台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且窗台板与室内地坪高差大于0.45米,窗户外边线至建筑外墙面距离不大于0.7米,结构净高不大于2.1米。不满足以上条件的,按照窗台板投影面积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10)半地下室只用作物管、人防、车库和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不纳入容积率计算;如设置上述功能以外的房间,该部分房间应纳入容积率计算,并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体与人防、车库和设备用房完全隔断。
  (11)半地下室非掩盖面做商业用房,进深不宜小于12米,对应的进深部分计入容积率。
  2.以下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1)地下室各类建筑面积均不纳入容积率计算,规划建设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的不得设置地下室商业用房。
  (2)建筑顶层建筑面积不超过下层建筑面积1/8的部分,且使用功能仅为设备用房、楼梯间及电梯机房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容积率计算。
  (3)高、多层民用建筑底层设架空层用作通道、停车、布置绿化小品、居民休闲设施等公共用途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但应计入总建筑面积。架空层不得围合封闭改作他用或出售、出租。架空部分不宜与住宅混设。
  (4)给城市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的建筑面积。
  (5)国家相关规范规定不计入建筑面积的部分。
  3.建筑基地面积计算
  (1)建筑基地边界
  建筑基地四至边界应以城市道路、河流、规划控制的道路红线、绿线等边界和相邻建筑基地边界为界限。
  街坊内建设用地性质不同类的,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细分地块。
  (2)建筑基地面积
  以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的规划净用地面积为准,不计入建筑基地面积的用地,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用地、河道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代征用地;城市规划划定的有关控制线范围内的用地;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与居住小区以上的公共绿地、独立的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如中学、小学的活动用地,独立的市政设施用地,如10KV以上变电站、水泵站等。
  由开发单位实施的沿城市道路设置的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总面积的50%可以纳入建筑基地面积。
  4.建筑高度计算
  (1)本规则仅适用于确定建筑间距、退界距离和后退道路时的建筑高度计算。其他规定对建筑高度有限制的(如机场、气象台、微波通道、安全保密、日照分析、视线分析等),按建(构)筑物的最高点计算。
  (2)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a.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
  b.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
  c.同一座建筑有多种形式的屋面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d.对于台阶式地坪,当位于不同高层地坪上的同一建筑应按其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高度。
  e.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5.建筑层数计算
  (1)顶层为跃层户型的,跃层户型的二层部分不计层数。
  (2)复式、错层等变层高住宅的层高设计与计算应严格执行《住宅设计规范》(GB)的有关要求,且当净高大于等于2.2米时规定为一个自然层,并以自然层计算层数。
  (3)架空层计入层数。
  6.建筑间距、后退距离计算
  (1)建筑间距指相邻建筑主体外墙面最近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后退距离是指建(构)筑物外墙与规划各类色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后退距离以建筑外墙最凸出部分起算。
  (2)顶层为跃层户型的跃层部分层高计入间距或后退距离计算。
  7.绿地面积的计算
  (1)宅旁(宅间)绿地、院落式组团绿地、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起止界的计算:
  a.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等内部道路算到路边,对有明确红线的组团路或以上道路算至红线。
  b.距建(构)筑物外墙脚1.5米。
  c.算至用地红线或围墙。
  (2)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作为绿地且绿化覆土厚度不小于1米时,其绿地面积按第三十五条计入绿地率。
附录三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
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
设施齐全、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
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设施较齐全、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含保障性住宅用地)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
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
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危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
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办公机构及其相关设施用地
文化设施用地
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用地
图书展览设施用地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和展览馆、会展中心等设施用地
文化活动设施用地
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科研事业单位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为学校配建的独立地段的学生生活用地
高等院校用地
大学、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电视大学、党校、干部学校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军事院校用地
中等专业学校用地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用地,不包括附属于普通中学内的职业高中用地
中小学用地
中学、小学用地
特殊教育用地
聋、哑、盲人学校及工读学校等用地
科研事业单位用地
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机构专用的体育设施用地
体育场馆用地
室内外体育运动用地,包括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各类球场及其附属的业余体校等用地
体育训练用地
为体育运动专设的训练基地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用地
卫生防疫用地
卫生防疫站、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和动物检疫站等用地
特殊医疗用地
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用地
其他医疗卫生用地
急救中心、血库等用地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为社会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等用地
文物古迹用地
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用地。不包括已作其它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
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国际机构及其生活设施等用地
宗教设施用地
宗教活动场所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商业设施用地
商业及餐饮、旅馆等服务业用地
零售商业用地
以零售功能为主的商铺、商场、超市、市场等用地
批发市场用地
以批发功能为主的市场用地
餐饮业用地
饭店、餐厅、酒吧等用地
宾馆、旅馆、招待所、服务型公寓、度假村等用地
商务设施用地
金融保险、艺术传媒、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办公用地
金融保险用地
银行、证券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等用地
艺术传媒产业用地
文艺团体、影视制作、广告传媒等用地
其他商务设施用地
贸易、设计、咨询等技术服务办公用地
娱乐康体用地
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
剧院、音乐厅、电影院、歌舞厅、网吧以及绿地率小于65%的大型游乐等设施用地
赛马场、高尔夫、溜冰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通用航空、水上运动的陆域部分等用地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零售加油、加气、电信、邮政等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加油加气站用地
零售加油、加气以及液化石油气换瓶站用地
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独立地段的电信、邮政、供水、燃气、供电、供热等其它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业余学校、民营培训机构、私人诊所、殡葬、宠物医院、汽车维修站等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铁路、码头和附属道路、停车场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一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物资储备、中转、配送等用地,包括附属道路、停车场以及货运公司车队的站场等用地
一类物流仓储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物流仓储用地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物流仓储用地
三类物流仓储用地
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内部的道路、停车场等用地
城市道路用地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用地,包括其交叉口用地
轨道交通线路用地
独立地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面以上部分的线路、站点用地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货运站、港口客运码头、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交通场站用地
交通服务设施用地,不包括交通指挥中心、交通队用地
公共交通设施用地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及附属设施,公共汽(电)车首末站、停车场(库)、保养场,出租汽车场站设施等用地,以及轮渡、缆车、索道等的地面部分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社会停车场用地
独立地段的公共停车场和停车库用地,不包括其它各类用地配建的停车场和停车库用地
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除以上之外的交通设施用地,包括教练场等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供应、环境、安全等设施用地
供应设施用地
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
城市取水设施、自来水厂、再生水厂、加压泵站、高位水池等设施用地
变电站、开闭所、变配电所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用地。高压走廊下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用地应按其地面实际用途归类
供燃气用地
分输站、门站、储气站、加气母站、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灌瓶站和地面输气管廊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制气厂用地
集中供热锅炉房、热力站、换热站和地面输热管廊等设施用地
邮政设施用地
邮政中心局、邮政支局、邮件处理中心、电信局、移动基站、微波站等设施用地
广播电视与通信设施用地
广播电视的发射、传输和检测设施用地,包括无线电收信区、发信区以及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监测站等设施用地
环境设施用地
雨水、污水、固体废物处理和环境保护等的公用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排水设施用地
雨水泵站、污水泵站、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厂等设施及其附属的构筑物用地,不包括排水河渠用地
环卫设施用地
垃圾转运站、公厕、车辆清洗站、环卫车辆停放修理厂等设施用地
环保设施用地
垃圾处理、危险品处理、医疗垃圾处理等设施用地
安全设施用地
消防、防洪等保卫城市安全的公用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消防设施用地
消防站、消防通信及指挥训练中心等设施用地
防洪设施用地
防洪堤、防洪枢纽、排洪沟渠等防洪设施用地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除以上之外的公用设施用地,包括施工、养护、维修等设施用地
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用地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
Dazhou of Sichu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 达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备案号4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局域网带宽管理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