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和我国海陆位置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

您的位置: &
> 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作者:mayaru
去利用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和读一读的材料之外,还可以联系一年级的世界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相当于西半部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的人口还多,用这些材料进行渲染,使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有深刻的印象。应向学生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记住我国的面积、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知道我国的陆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巩固学生的比例尺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我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等基本国情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材分析  本节中国的疆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把握中国的位置、范围。本节知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中国的疆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教会学生从空间上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教材还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部分内容是体现地理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切入点。因此该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地理意识的养成。  从知识结构看,“从世界看中国”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中国的国土面积、范围,利用经纬度确定我国的四端,即经纬度位置;“我国濒临的海洋”进一步明确海陆位置关系及海陆组成特点;“陆界和邻国”明确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知识点:  从世界看中国
→明确地理位置  我国的疆域
→明确国土面积、领土四端  我国濒临的海洋→明确领海、内海、濒临的海洋、海岸线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岛屿和半岛  陆界和邻国
→陆界和邻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法建议  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在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读图、谈话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注意把握地图在认识地理位置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地图充分认识和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在讲述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启发学生从半球图中分析我国在全球的位置,巩固用经纬度来确定一个地区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我国所处的温度带,就容易得出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海陆位置的分布特点,学生从图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海陆位置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还对开发海洋资源、海上交通事业等方面有一定影响。这样不仅讲清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而且也教给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和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疆域”图,是学好本节的关键。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巡回检查读图的情况,要求学生从开始学习地理就要注意培养正确的读图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中国的疆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疆域 第一课时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1.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oE—135oE)和纬度范围(4oN—53oN),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根据刚才所读出的数据,我国跨过了哪几个时区(东五区至东九区)?包括哪几个热量带(北温带和热带,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等方面有什么影响?  3.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4.(读世界政区图或亚洲政区图)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亚洲国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5.这样的海陆位置对于我国的气候、海洋事业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与陆上邻国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处?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的疆域示意挂图”)  1.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由教师具体介绍四至点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东端在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际距离。(约5000千米)  3.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距离。(约5500千米)  4.从你量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我国的范围很大)?你能说出我国的面积吗?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转承]这么大的范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问题呢?(请学生做第3页活动1,了解我国东西部的时间差异和南北方的季节差异)  [归纳] 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板书设计]中国的疆域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3.经纬度位置与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二、我国的疆域和面积  1.疆域(四至点)  2.面积  “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疆域 第二课时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导入]回忆我国的海陆位置。我国东部濒临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海岸线漫长。大洋的边缘是海,那么我国濒临的是哪几个海呢?   (学生读图)  [教师归纳]从北到南,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  渤海
南海  [教师讲解] 渤海与黄海的分界是渤海海峡,黄海与东海的分界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海与南海的分界是台湾岛南端与闽、粤大陆海岸分界处的连线。黄海、东海和南海属边缘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海港。  我国的领海指的是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这个规定,其中渤海是内海,另外三个海是边缘海。(注: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另:除了渤海,我国内海还有琼州海峡。  [读图回答] 请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指出我国沿海的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南海诸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等重要的半岛、岛屿和群岛。  [总结]我国共有大小岛屿约5000多个。  思考:从海陆疆域看,中国同英国有什么不同?同蒙古有什么不同?同美国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最终明确:中国既不象英国那样四面环海,也不象蒙古国那样深居内陆,而是同美国一样,部分地区临海。但又和美国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国东西都临海,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  [读图回答] 请学生读“中国政区图”  1.指出我国陆上共有15个邻国:东面的邻国有朝鲜;北面的邻国有俄罗斯和蒙古;西北面的邻国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的邻国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西南的邻国有印度(中印边境西段)、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中印边境东段);南面的邻国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2.说出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隔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相望。  [总结] 从上述内容,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位置、面积、临海和邻国等知识,认识到伟大祖国的国土辽阔、位置优越,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板书设计]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我国濒临的海洋与漫长的海岸线   2.我国的领海  3.我国众多的岛屿  四、我国的陆界和邻国  1.漫长的陆界  2.陆上邻国  3.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探究活动  1.关于“中国的范围和位置”的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考分析:读图“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会有如此大的晨昏差异?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总是不变的吗?(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所跨经度范围较大,地方时相差四个小时,而日出时间却是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准的,因此两地的晨昏差异比较大;但同时还要从两地的纬度上来看,因为纬度也会决定日出的早晚。夏季,处于高纬的乌苏里江白昼更长,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大,到了冬天,这种差异会相应减小。)  2.关于“中国的领海”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思考题来完成:读中国政区图,通过量算说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提示:注意计算领海的范围要从海峡的两边算起,不能只计算一边。)
《中国的疆域》出自:教务在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划分的标准。  2.记住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及位置。  能力目标: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名称、位置,并且正确填注在“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上。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情感目标:  通过讲述我国的行政区划,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特别是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进而激励他们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教学建议  关于“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与“中国的疆域”一节一样,都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不仅如此,形成我国行政区划的空间观念,也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便于今后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本节有三个主要的知识点: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一个“有利于”,两个“便于”);行政区划的几种类型及三个等级;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名称、简称及其行政中心。其中的重点为行政区划的三个等级,以及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名称、简称及其行政中心。  关于“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涉及到很多的地名,对于一个刚接触中国地理知识的学生来说,大多数还是生疏的,需要通过教师的反复训练熟悉掌握。同时应该避免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地名与地图上的位置不能紧密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几种活动:  1.拼图游戏:每个人买一套拼板,或自己找一幅大小合适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将其  按照行政区划分成28份(划分的方法见教材第9页),并且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个组拼得又快又好。  2.“找门”游戏: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组负责省级行政区划的全称,一组负责简  称,第三组负责说出该省级行政区划的行政中心,最后一组负责指图。每次从每组抽出一名同学,选其中的一名同学先说,另外三名同学应该把相应的内容迅速说出来或指出来。说对了加一分,说错了不给分,最终以分数来定哪组获胜。  3.“找邻居”:从班里选出34名同学,分别代表34个省级行政单位,剩下的同学作  裁判,教师说出某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或行政中心,也可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然后代表这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同学举起手来,同时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与这个省级行政单位相邻的同学立刻站出来,并描述“自己”在该省的哪个位置。答错的同学会被扣掉一分,看谁扣分扣得最少。  另外,在进行活动的时候还可以将上一节的内容加进去,例如在第2个游戏中教师提示:“我国领土最东端位于的省区是……”,然后再由学生来说。或者在第3个游戏中教师提示:“与俄罗斯相邻的省区是……”。这样在熟悉新学内容的同时,也复习了旧知识。  对于某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意相对位置外,还要注意纬度位置,比如北回归线穿过了哪些省区,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全方面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当然,单靠这一节的学习是不可能完全掌握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和位置的,但我们必须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本节教材按内容来说一节课就够了,但由于本节内容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的,所以可以适当放慢速度,一节课之后练习一节课,或者边学边练。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分布及行政中心,从而培养学生图与名统一的地理记忆能力。  2、使学生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分布。  教学手段:  中国政区演示拼图或利用硬纸板制作一套(每个学生一套)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疆域,明确了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它的范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国内部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提问:如果你要给你在外地的亲戚写一封信,收信人地址和寄信人的地址怎么写?(安排学生每人写一份,并选择几位同学来念一念,看看哪些是合理的,邮递员可以很快送到收信人手里的。)  追问:为什么这些信邮递员可以很快送到收信人手里?(因为这些地址在等级上非常清楚,邮递员按照上面一层一层地找,很快就可以找到。)  看来这些等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会将国土分为若干各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  板书:一、三级行政区划  活动: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5页,填写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板书讲解:  
  总结归纳: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里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之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承转:行政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应用到,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在三级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是省一级的行政区,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板书: 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活动:教师按照课本第7页的顺序介绍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学生在教师提到某个省的同时,完成中国政区拼图。  提问:你认为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各是多少?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讲解: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在日成立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日成立的。  转折:下面我们通过一组竞赛游戏来记住这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首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活动:   1.“拼图游戏”。  2.教师利用省区的特点提问,如:与四川省相邻的有哪些省区?黄河的入海口位于哪个省区?长江发源于哪个省区?与缅甸接壤的有哪个省区?学生迅速答出这个省区,并找到它在我国的位置。  3.教材第7页“想一想”。  4.观察每个行政区划的形状,看看它们都像什么?(如广东省象大象的头;广西省像孔雀;黑龙江省像天鹅;陕西省像兵马俑等)然后做第8页练习。  转折:我们有的同学除了有自己的大名之外还有一个小名,各个省区也有自己的小名。我们称为省区的简称。  板书: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讲解:为什么除了全称之外还要有一个简称呢?因为在有的场合使用全称很不方便,比如汽车的牌照上首先要有各省区的名称,然后是阿拉伯数字。试想如果车牌写上各省区的全称会很繁杂,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345”这将是多么大的牌照啊!所以我们为每个省级行政区都起了一个小名,也就是简称。  提问: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来的,找到记忆方法。(学生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常识,分组讨论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  请学生归纳:  1.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有哪些?(京、津、吉、黑、苏、藏、浙、陕、甘、青、宁、新、港、台、内蒙古、澳、川、贵、云)  2.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有哪些?(闽、赣、湘、皖)  3.用本省的历史名称有哪些?(冀、鲁、豫、粤、琼、渝、蜀、黔、滇、鄂)  4.一个省有两个简称有哪些?(川或蜀、云或滇、甘或陇、贵或黔、陕或秦)  活动:“找门”游戏或“找邻居” (见“教学建议”)  作业:回家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试着用最短的时间说出该城市所在的省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中国政区图”的拼图。这样既可以熟悉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还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我国领土的认识。  2.请学生自己创造方法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和位置,并进行交流活动。  3.组织一次竞赛活动,内容围绕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展开。分组进行,淘汰制,最后剩下的两方进行决赛。
《中国的行政区划》出自:教务在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我国人口增长情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5.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2.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  3.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建议  关于“中国的人口”的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及其分布概况,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出发点。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段中,运用“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示意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读一读”中的资料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口的这个特点。  3.人口分布的知识是从“做一做”引入的。这部分内容即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而且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既是某些自然环境区域的结果,又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  4.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华侨和侨乡的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  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材通过“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图、“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也是本节必须使学生理解的重点知识。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一课时教法建议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除  去利用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和“读一读”的材料之外,还可以联系一年级的世界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相当于西半部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的人口还多,用这些材料进行渲染,使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有深刻的印象。  2.由于学生在初一已经学过人口密度的概念,并接触过人口密度图,在讲“人口分布不平  均”这部分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量”图上,读出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约数(江苏6700万、山东8500万、新疆1500万、西藏200万),计算人口密度(江苏和山东每平方千米分别为670人和560人,新疆和西藏每平方千米分别为9.4人和1.7人),比较东部沿海两省和西部内陆两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大小(江苏、山东人口密度大,新疆、西藏人口密度小)。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结合课文,自己总结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不均状况,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不宜把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均这一特征作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来讲。最好结合本段课文的内容,联系初中“世界的人口”一章的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搞清楚中国人口分布同地区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成为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人和环境的关系”这条主线的一个部分,为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人地观打下基础。  3.在讲授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列表讲述的方法。 中国世界农村人口比例63.91 %59 %城市人口比例36.09 %41 %  同时,应向学生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今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比重还将继续增加。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政策这一内容,教学中可一带而过。  4.“华人与华侨”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区别“华侨”和“华人”两个概念,  然后说明我国的侨胞遍布世界各地,广大侨胞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  很大贡献。同时,也要说明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二课时教法建议  1.“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三部分讲授: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看看我国人口直线上升的情况。或者让学生简单算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11亿人和100万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么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这种计算不要搞得太多、太复杂。  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应主要向学生讲明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  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较低的年代,由于已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个惊人的数字。  ③“人手”和“人口”、“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  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口越多,需要生产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和占用的空间越多,在我们国家这个既定的范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如果我们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会实现,而且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困难。  这段课文插有几副图,较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突出了人均的观念。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插图,谈谈这些关系。  2.在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前,可先联系第一册课本中学过的有关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的知识,让学生对为什么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有所认识。  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以及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具体要求,应让学生牢记。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生产。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了,才能最终解决我国的人口。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人口 第一课时  重点:我国的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  难点: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  〔引入〕:放一段“中国的人口”录像。  〔提问〕:从录像中我们看到中国人口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人口数量大)  〔出示投影〕: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人口总数)  〔讲解〕:我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2.953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提问〕: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解〕:出示表格: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面积(万平方千米)1700997960936人口(亿)1.480.2612.22.6  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超过其他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看图“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思考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哪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最多?哪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最少?人口总数在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  〔讲述〕:为了比较不同地区人口的多少,我们用人口密度进行说明。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上的人口数。  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根据图表,填写“做一做”中的表格。  〔提问〕:根据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提问〕:观察“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1)找到黑河——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1] [2] 下一页
《中国的人口》出自:教务在线
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大于200人/平方千米,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3)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学生总结〕  〔讲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这些地方多为平原区;该线西北部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而决定的。  〔过渡〕:人口密度东西部存在差异,农村与城镇也存在差异,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这种差异也在变化。  〔出示投影〕:“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比(人口构成特征)”  〔讲述〕:我国的人口构成中,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于城市人口。2000年我国的总人口为12.95亿,其中农村人口达80739万人,占63.91%;也就是说中国有13亿人,其中有8亿农民,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也同时看到,与1950年相比,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为45594万人,占36.09%。比1995年的28.9%上升了7.19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990年上升了9.86%。  〔提问〕: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41%,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仍低于这个水平,你认为今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分布将出现什么问题?城乡人口怎样合理分布,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总结〕:全国仍有8.5亿人口在乡村,乡村容纳不下这样多的劳力,应该就近建设新型城镇,以缩小城乡差别;为保护大城市的环境,应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过渡〕:我国到海外的移民,大致分为华侨与华人两种,前者指长期侨居国外并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后者指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的,又称为外籍华人。  〔讨论〕:以华侨和华人热爱国家以及他们积极支援国家建设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讲述〕:我国赞成与鼓励华侨自愿的选择自己的国籍。我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正当权益。  〔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了我国人口的分布、乡村、与城镇人口的差异,了解了华侨和华人的情况,这对我们学习中国的人口(第2页)问题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章 中国的人口(第2页)和民族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第2页)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分布不均  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  四、华侨与华人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2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人口(第2页) 第二课时  重点:人口问题及对策。  难点: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  〔复习〕:复习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引出新课。  〔新课〕: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764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年份人口(亿)17642.118404.119374.519495.4198210.3199011.3199612.2  〔总结〕:由学生总结后,教师概括:(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1996年时就达到12.2亿。(2)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2.3倍,达到12.2亿。  〔提问〕: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1.0%,10亿人口与1000万人口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加多少人口?(前者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后者每年增加10万人口)  〔总结〕: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提问〕:(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得出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提问〕:读下表,思考人口的增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学生讨论)我国每年新增人口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富的百分比约1500万人增产肉类的45.6%增收粮食的48.5%增产布匹的40%新建城镇住房的30.7%新增国民收入的20%新设医院病房的35%我国人口自然资源总量占世界的位次人均占有量占世界的位次12.2亿耕地面积第4位第67位森林面积第6位第121位年产矿石第3位第80位水资源总量第6位第88位  〔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  
(3)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什么好处?  
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经过不同观点的辩论,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致。  〔总结〕:(1)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我国带来的是环境的巨大压力,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障碍,我国大多数资源和工农业生产,按人口的平均数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2)由于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还存在着多子多福、生男比生女好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还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3)人口的控制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改善,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提问〕:上述环境、资源、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对此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讲解〕: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总结〕: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学习。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板书设计: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  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3.我国的人口问题  六、人口问题的对策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辩论会,题目为“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分正反两方,各持一种观点展开辩论,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最后使学生明确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中国的人口(第2页)》出自:教务在线
3重点难点。活动1【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1齐读最后小节,重点理解哪里需要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意思。(表层含义,雷锋叔叔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哪里需...
如个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等,心理学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是一系统工程,是多门类心理应用学科的...
1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榕树的奇特美丽和群鸟欢腾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看过 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的人还看过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海陆位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