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学视频,政府对于房价是实行补贴好还是限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论文贵州大学
学年下学期
《微观经济学》期末考查作业
姓名:丁超 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 任课老师:胡鸣
完稿时间: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内容小结..............(3)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5) 1, 事件发生背景.................(5)
2, 几种代表性观点...............(5) 3, 本人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6) 4, 建议或处理措施...............(7) 5, 主要参考文献.................(7)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内容小结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而西方经 济学就是要找到最大限度缓解这对矛盾的方法。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说明人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欲望是指人们缺乏的 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觉。根据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解 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以分成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基本的生理需要; 安全和保障需要;社会需要(如爱情、归属感等) ;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 要。从欲望或需要的层次来考察,较低层次的欲望或需要一旦相对地得到满足, 人们就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欲望或需要。资源的有限性,是说明针对人类的欲望而言,用来生产物品满足人类欲望的 资源是有限的。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分为自由取用物品(free goods)和 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两种。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在不同的价格 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即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价格一数 量”组合关系。根据定义,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 力,就不能算作需求。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 求。因此,构成需求有两个条件:①有购买欲望;②有购买能力。例如,某个城镇有 10 万户居民,居民对电冰箱的需要量是每户一台,但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只有 1/10 的居民对电冰箱有支付能力,这样,该城市对电冰箱的有效需求就是 1 万台。需求包括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个别需求是指单个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 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指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所有消 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总和。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人们欲望的满足绝大多数依靠经济物品,而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经 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种有限就是稀缺性。稀缺性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经济物品和资源总是有限 的。当然,稀缺性又是绝对存在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欲望能够得到全部的满足,但能够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和 资源又是稀缺的,因此,人类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经济物品和资源之间是互相矛 盾的,人们通常把这个矛盾称为大炮与黄油的矛盾。大炮代表武器,能满足国民安全的需要,黄油代表食物,能满足国民饥饿的需要, 两者都是经济物品,需要消耗资源才能生产出来,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多 生产武器势必导致少生产食物,多生产食物则会导致少生产武器,这就是我国古 代大思想家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第四章:厂商理论
厂商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毛收入,即总收益,叫边际收益,也就是边 际好处;而厂商增加这一单位产量必须付出的总成本,叫边际成本,也就是边际 坏处。? 厂商决策的依据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这一单位产量就应该有,而且可以有下一单位产量;否则,这一单位产量就不应 该要。所以, 厂商生产的最后一单位产量是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个。边际收益容易理解,就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收益。对边际成本的理 解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边际成本虽然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而 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和,但是边际成本跟固定成本没有任何关系,只 与可变成本有关!?
第五章:市场理论:竞争与垄断
根据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垄断竞争均衡的根本特征是,该市场上的企业面 临的是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与完全竞争者面临的平坦的需求曲线不同的是, 这样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因而不是单纯的价格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决定价格。尽管中国的垄断均衡市场的市场力量的来源可能与之不同,但是在 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价格决定的问题上,传统垄断竞争理论能够成为说明中国垄 断竞争市场均衡的基础。与传统垄断竞争理论的根本不同有两方面,一是中国的垄断竞争企业的基本 行为目标是收入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另一不同之处是,企业不能完全自 由地进入市场,而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进入壁垒。所以,市场本身的产品差别性 以及制度造成的进入壁垒共同导致了企业具有某种程度的市场力量。我们把这些 特征引入到该市场均衡的一般模型中, 便可得到中国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模型。
第六章:外部性,公共物品与政府
市场失灵时市场机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效地配置资源,正是由于市场经 济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需要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以达到优化资源配 置的目的。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在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导 致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由于外部性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现 实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和公共部门都以各种方式对外部性进行治理,从而使资源 配置达到或接近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案例分析
1,事件发生背景: 《我国彩电市场的价格博弈》
1996 年 6 月上旬,在中国几大新闻媒体,如《经济日报》、《中国电子报》 等报刊上同时刊出一份深圳康佳电子集团的“宣言”,称康佳要“领先国内,赶 超世界”,宣布说“谁升起,谁就是太阳”。与此同时,康佳集团宣布:从 6 月 6 日起,康佳彩电从 37cm(14 英寸)至 74cm(29 英寸)所有的品种全部降价,让利 幅度达 20%,最高让利金额达 1200 元/台(2910A)。一石激起千层浪,康佳这一 举措使得 1996 年本不平静的彩电市场风云再起,形成自长虹率先宣布降价后的 一次降价风潮。1996 年 3 月 26 日,中国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厂家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宣布大幅度降低其主导产品彩电的销售价格,其规格由 43~74cm 共 76 个品种, 降价幅度从 8%~18%,降价额由 100~850 元,由此引发了自 1989 年以来彩电 市场的又一次降价风潮。如果说自上一次彩电降价后,几年来彩电市场的竞争还 是比较温文尔雅的话,那么,此次长虹又一次率先大规模降价,则使竞争局面变 得表面化、白热化。
2,几种代表性观点:
甲的观点: 从市场经营角度看,产品降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竞争性 降价,主要是为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二是常规性降价,将原有过时或 过季的老产品清仓销售。乙的观点:综观今年长虹与康佳降价举措,既有扩大市场份额之意图,又有 清仓甩卖之效果, 而扩大市场份额则是首要之举。在国产彩电的售价中, 51~74cm 这一范围内,长虹的零售价是偏高的,尤其是 64cm(25 英寸)以上的产品。而长虹 彩电的年产量已于 1995 年达到 300 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 23%。1996 年长虹产 量将达 400 万台,康佳为 200 万台,而 1996 年全国市场需求量为 1 500 万台。这 样一个竞争格局,一旦市场上有风吹草动,势必会造成上述两大彩电企业的产品 积压。同时,国内年产量 50 万台以下的彩电企业仍有数十家,依然占有一定的市 场份额。据统计,长虹与康佳两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加起来为 30%,另有 50%被 进口彩电所占有。此番长虹率先降价, 无疑其竞争对象首先主要是国产彩电企业, 因为降价后长虹大屏幕彩电价格并未与进口彩电价格拉开多大的档次。康佳集团 总经理陈伟荣表示,降价后康佳 29 英寸(2910A)的零售价为 5 000 多元,与进口
大屏幕彩电 8 000 元的价格有近 3 000 元的差距(三星“名品”的最低售价为 7 500 元左右), 所以与进口彩电的竞争优势自不待言, 这也是欲与长虹联手共同抵御进 口彩电“入侵”的优势之所在。
3,本人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
对于我一个刚接触经济学不久的新手来说, 《我国彩电市场的价格博弈》 关于 这个经济学案例的理论分析问题上我觉得:在此次彩电风潮中受冲击最大的,首 当其冲的是国产彩电企业。长虹与康佳的大幅度降价,势必首先打破现有国内彩 电企业市场占有的格局, 在这场激烈的拼杀中, 必然会有一批中小企业优胜劣汰, 从而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因为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自由竞争,适者生存。而市场 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经济,谁拥有雄厚的资本,谁就有可能拥有先进的技术,进而 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最后达到瓜分市场,获得最大利润的目的。在规范的市
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生存依赖于四个方面:技术、产品、市场、资金。技 术决定它产品含金量,决定它在市场上的地位;市场决定它的销售量,利润;有 了上述四个条件,就如同一辆汽车形成四轮驱动一样,才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的轨 道上纵横驰骋。一个企业的强弱之分,也恰恰是看其是否兼备上述的“四轮驱动” 的实力。今天的长虹与康佳之所以有如此大幅度降价的魄力,主要取决于它们在 技术、产品、市场、资金上的实力。
4,建议或处理措施
企业应该要加强自己在“技术、产品、市场、资金”四个方面上的实力。只 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5,主要参考文献 《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张元鹏 编写
《西方经济学》 教育部高教司,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经济学原理》(第 4 版中文版) 曼昆 编写 《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微观经济学》 萨缪尔森 编写
斯蒂格利茨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论文论当前房价调控的经济学原理
摘要: 住房问题作为中国目前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关 心的事情, 而房价的持续攀升则使得人们对于住房问题格外关注,房价调控也因 此显得格外重要。房价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稳定市场房价。公众在对房市走势和房价预期观望的同时, 也对政府的调控行为和调控效果予以 观望。2010 年中国房地产政策已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遏制房价过快上 涨,并且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此篇论文主要从经济学 的角度分析房价上涨以及房价调控的原理。关键词:房价调控、经济增长、房改、房价收入比 一、当前我国的房价经济形势 1、 经济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这是因为内需不足,主要是指居民消费品的消费 不足) 而同时, ,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恢复较慢,从而造成,产能过剩(粮 食除外),消费不足(包括内需和外需),经济运转效率呈下降趋势; 2、投资热(包括:民间投资和国家投资),各种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 投资热这把双刃剑,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抬高了大宗商品价格,带动了物 价的上涨,最终反映为居民消费总额的下降(尽管节假日较高)。由此可见, 现在国内经济形式和房市有很大关系,房市占用并消耗着的资金已大 大高出合理范围。国家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稳定房价,保 持经济平稳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政策等。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国债、银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近期现象标明,国债很难 发挥作用。而加息本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热的问题,反而会增加房市的资 金占用率,这对整体经济是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国家会偏重于调高存款准备金 率,因为这样既可不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不增加房市的资金占用率,又可立竿见 影的减少流动性(也就是减少全社会的流动资金的总量),从而即能稳定房市, 又不对其他经济领域造成不利影响,达到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目的。经济由各行各业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尽管房地产产业链很长,但光靠房地产及 相关行业是不行的, 房地产长时间占用并消耗的资金过大,不仅会造成老百姓生 活水平的下降, 而且还会挤占其他行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对国家整体经济 是不利的。二、 房价过高的原因 (1)投资推动。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投资需求日益旺盛。但目前投资渠道偏 少,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使很多人以为房价只涨不跌、买房只赚不赔,纷纷加 入“炒房大军”,住房消费存在严重的“投资化”倾向,对高房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2)资金推动。因为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也就是说市场流 通中的钱过多。2009 年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近 10 万亿元, 相当于过去三四年的增 量。资金充裕必然刺激投资需求,而一些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尚未完全走出 低谷,大量资金就涌向房地产市场,必然使房价过快上涨。(3) 地价推动。近年来, “土地财政”导致的地价上涨成为高房价的一大推力。所谓“土地财政”,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由于很多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分依赖,造成“地王”频出,地价与房价相互影响、交替 上涨。(4)制度原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史只有 10 多年,体制机制还不健 全。比如,由于住房兼具民生和商品双重属性,大多数国家住房既有市场供应的 商品住房,又有政府支持投资的公共住房,我国在过去 10 多年较为重视通过房 地产市场解决住房需求,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欠账过多,造 成住房供应的结构性失衡非常严重。另外,房地产税收制度不健全,中国是世界 上少有的不征收不动产税的国家,使拥有或囤积大量住房的成本过低,助长了投 机。同时, 房地产市场还存在不少权利不对等、 信息不对称、 竞争不充分的问题。(5)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近年来,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 向城镇转移, 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对住房产生了新的较大需求,住房 供应问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 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 也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缺口,带来了住房价格上涨的 压力。(6)高房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比如,长期 存在的城乡、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集中, 造成这些地区住房压力过大;现行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 成为引发“以地生财”问题的重要原因;腐败现象在房地产领域比较突出,导致国 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弱化; 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着 影响。高房价不单单是房地产领域的问题,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 对房价收入比的分析 1, 当前的房价收入比 社科院在 2009 年的报告认为, 我国总体的房价收入比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当。从
年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在 5.5~7.5 的区间波动, 其中, 最低的 1996 年为 5.64,最高的 2007 年为 7.44。我国房价收入比总体水平高出 发达国家 3-6 倍,但与 1998 年世界 8.4 的平均值和 6.4 的中位数相当接近。2, 合理的房价收入比 目前一些国外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状况如下: 韩国首尔的房价和地价在世界上 名列前茅,在市中心一带,一套 90 多平方米的住宅,价格在 1.5~2.5 亿韩元之 间(约相当于人民币 90 万元至 150 万元),一名国家公务员或企业中低收入员工 要购置这样一套住宅, 需要工作 15~18 年。中国合理的, 可持续的房价收入比到底是多少呢?先做如下两个假设:①中 国人有收入的工作年限为 30 年。②买房的首付为 30%,买房款的 70%选择贷 款,贷款期限为 20 年,20 年的长期平均贷款利率为 6%,利息相当于购房款的 84%(70%× 20× 6%)。则本金加利息成本,为房屋价格的 1.84 倍。这样,在人们没有任何消费支出的情况下,将家庭所有收入用于买房,社会 平均的可以接受的房价收入比极限是 16.3 倍(30/1.84)。但是,人作为生产者, 是有条件的,作为消费者,却是无条件的,人都有消费支出。因此人们用于买房 的款项,必须是用于必要消费之后的积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 年城 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1759.45 元,人均消费支出为 8696.55 元,扣除 居住支出 904.19 元,非居住消费支出为 7792.36 元,占可支配收入的 66.26%, 可自由支配,用于购房的积蓄只有可支配收入的 33.74%。考虑到人们的收入中 不可支配的收入大部分交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而公积金也可以用于购房,
并且单位会缴付相同金额的公积金。假设全部收入均是可支配收入,不交个人所 得税,则可自己支配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38.74%。因此, 人们收入中扣除必要的非居住消费支出后,可承受的房价收入比极限 为 6.31 倍v16.3× 0.3874w。这个数据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长期通货膨胀、 收入增长、 消费支出增加四个因素。这是中国城镇居民将全部积蓄都用于供房可 支撑的最高房价水平,却明显低于中国目前实际的房价收入比。人们的消费范围是不断扩大的,20 年前人们的消费中没有电话费的支出, 10 年前未没有电脑购置及上网费用的支出。人们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基本消费而 把所有的积蓄用于住房。因此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应低于可承受的极限 6.31 倍, 在考虑这些因素后, 中国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四五倍之间比较合理。这个数据与 联合国 3 倍的上限,世界银行 5 倍的上限比较接近,也体现了中国的特殊国情。但中国目前不少地方的房价收入比远高于四五倍。现实中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应该距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近的房屋商品,因 为价格关系变得越来越远。这是很不正常和很不应该的,我国人民的富裕程度远 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 可是我们的房价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一个普通职 工(月薪应在 2500 元左右)需要用毕生的收入,不吃不喝不消费,才能买到一套 北京五环以外的房子,如果说房价还不算高,那简直就是强词夺理。另外,考察 房租收益率,空置率,还贷收入比,房地产投资占 GDP 比例等衡量房价是否合 理的指标,都显示中国房价已经过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当前中国 房价过高了。四、中国特殊的需求的特点 严重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大部分人买不起房, 同时大部分房子都能卖出去的奇 怪现象。笔者一次听郝硕博教授的讲座,十分认同中国的房地产问题不是高房价 而是低工资的观点。(收入主要依靠工资收入的是普通的人民大众,是穷人;富 人的收入主要依靠的是资本收入)。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 他们并不依靠工资收入 来买房,但是他们却买走了大多数的住房。在住房是必需品的中国,造成普通的 老百姓必须去抢夺更少的房源,因此导致了房价进一步的高涨。有人说中国人爱储蓄, 并拿一些经济总量来说明这一现象。但中国的高储蓄 应该也“归功于”严重的贫富差距,因为穷人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富人的边际 消费倾向要比较低。在中国,大部分的收入水平“被”提高。政府和富人收入的大 幅提高明显拉升了人均 GDP,但大部分人的收入提高并不明显。而且可能还会 因为通货膨胀而有所降低。参考文献:1.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 2. 《商场现代化》 2008 第 8 期 3. 《中国房地产》朱劲松 2007 第 10 期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论文课程名称:19 微观经济学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关于我区教育支出的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 层 批 学 业: 次: 次: 号:
学习中心:
关于我区教育支出的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深入和
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我区居民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教 育消费与医疗保健消费、交通和通讯消费以及居住消费一起,成为近年来居民家 庭消费支出的新亮点。据调查资料显示,2011 年止,我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教 育消费支出为 28.4 万元,教育消费支出在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中所占比重达 55%。
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我县常住居民。本次调查的方式是问卷调查,问卷发 放采用随机方式,当场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 30 份,实际收回 30 份,有效问卷为 3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100%。
调查时间:
2012 年 3 月 10 日――2012 年 3 月 25 日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
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查问卷,看出现阶段我县教育支出发展情况,进而更深 入的看出现阶段我区在教育支出中的问题。一、居民家庭各阶段教育消费支出的总体情况 居民家庭各阶段教育消费支出的总体情况 为了解我区居民教育消费的具体情况,于近期对本区 30 户城市居民家庭组 织了一次抽样调查。被调查对象中,选择了 30 户有子女就学的家庭,其中幼儿 园 10 户、 小学 10 户、 中学 10 户共有在校学生 30 人。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毕业, 在校学生(含幼儿园)人均各项支出达 17.16 万元,幼儿园费用最低,人均支出 为 2.87 万元。如果以幼儿园费用为 1 计算,小学(11.8-2.87=5.74 万元)、中学 (20.45-11.8=8.65 万元)的学习费用支出分别相当于幼儿园的 2 倍、3 倍。按此 水平测算,培养一个孩子到高中毕业,15 年间(含 3 年幼儿园)共需投入基础 教育费用约 20.45 万元,这一数据是居民平均收入(28.4 万元)的 68.6%,由此 可见,我区居民教育支出的情况。顺义区居民教育支出调查统计表(单位:万元) 人数 总支出 平均支出 总收入 满意 10 28.7 2.87 98 10 118 5.74 438 10 204.5 8.65 358 30 351.2 17.16 894 0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合计
不满意 10 10 10 30
二、我区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主要特点 我
1、基础教育阶段各项开支呈上升趋势。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教 育是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学习阶段,只有打好基础,才有可能接受更高层次的学 历教育。近年来,我区居民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各 项开销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在有子女上学的 30 户家庭中,正在接受基 础教育的学生有 30 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100%。2、择校费用成为居民教育消费的一大开支。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加 剧,我区居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越来越舍得投资,许多家长抱着“不让孩子输 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宁愿勒紧腰带支付高额的择校费用,也要想方设法让孩子 挤进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重点学校。在接受调查的有子女读书的 30 个 家庭中,22 个家庭缴纳过择校费或赞助费,平均支出达 3.3 万元,其中中学阶段 9 人,人均择校费分别为 3 万元;幼儿园入园、小学的人均择校费分别为 6222 元、 27500 元。3、30 个家庭中 25 个家庭支付家教及兴趣班费用。迫于升学和就业压力,家 长非常希望孩子能够在“小升初”及中考、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为了达到这一 目的,不少家长心甘情愿掏钱让子女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培训班,许多家庭还 为面临升学考试的孩子聘请了家庭教师。本次抽样调查显示,有子女读书的家庭 中,有 84%的家庭为子女缴纳了补习费、兴趣班及课外读物等费用,人均支出达 16360 元;小学在读的 10 位学生中,有 7 人参加补习班、兴趣班(或为小孩请过家 教),占总数的 70%;中学在读的 10 位学生中,有 10 人参加补习班、兴趣班的(或 为小孩请过家教),占总数的 100%。三、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一)主动因素 1、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教育是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接 受良好的教育。受现有教育体制的制约,许多家长千方百计花重金、找关系把子 女送到重点学校就读,这种盲目的投资,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家庭经济负担 加重。2、子女受教育状况与孩子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道路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家长 都愿意把钱花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收入优势已显露出来,高学 历带来高收入,受教育程度与实际收入成正比递增,教育程度影响着受教育者收 入的起点水平,促使和鼓励家庭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3、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 加,为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二)被动因素 1、国家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前些年我国的教育经费由国家单一负担的体 制转向了多渠道共同负担,这是居民教育支出开始大幅增加的起点。随着我国的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的分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特点之一就是国民 收入分配由国家向个人倾斜。在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中,国家的份额持续下降, 而居民家庭收入的份额在不断攀升, 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对应的国家单一负担教 育经费的体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学校方面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教育的产业化必然导致产业的主体追求教 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当学校不再以一个单纯的公益事业单位出现,而以盈利为 目的的时候,他们所考虑的就不再是怎样为更多的人带去更好的教育,而变成了 怎样利用手中掌握的教育资源去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这也是高等教育学费昂贵 的主要根源。四、对策建议 对策建议 (一)重新定位教育的功能 教育归根到底是一项公益事业,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 才,而盈利性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而附带的功能。教育产业化 并非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种商业来推广和做大,以获取更多盈利,而是以产业化为 手段完善教育单位自身的造血机能,以保证具备更为强大的、持续的教育能力, 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对于教育部门而言,首先应 当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根本目的,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把注意力重点放 在如何创收上。(二)有效抑制高额择校费 择校费的抑制应该在依法规范基础上辅助以必要的政策界定约束。当前,我 国各地择校费标准不一,普遍偏高,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教育部门的择校生界定范 围伸缩性较大有关。各级政府应当统一制定学区范围应有的校际标准,逐年扩大 学区范围招生人数, 逐年缩减择校生比例, 才会使高额择校费之风得到有效抑制。要从根本上解决择校费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应该避免教育投入的重点化倾向,加 强对教学力量相对薄弱者的扶持,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能 够均衡分布。这是解决高额择校费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三)切实扭转社会教育观念 政府的宣传和决策对于社会潮流和社会舆论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一是各级人民 政府应当加强导向作用, 引导家长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子女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 合理的家庭教育投资; 二是改变一味追求子女上普高, 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观点。要认识到当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 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三是各级人民政府也应当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防止 “人才高消费”。目前,一些高中及中专学历就可以胜任的工作非要大学生干不 可,这种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毕业等于失业现象的蔓延,使家庭的投资行 为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严重地影响家庭对教育投资的合理性
《》出自:链接地址:/show/PuIOme8ojzshpnNn.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观经济学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