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快速发展

  新四化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解决好农业和粮食问题,要放在发展的全局中来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新四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孪生子”,其深度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动力;城镇化蕴含着最大的内需潜力,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农业现代化则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支撑。我们说要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实质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红线、打牢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

  统筹“新四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四化同步”的新表述,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现阶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然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因此,能否实现三者的同步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强调“四化同步”,无疑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工业化率并不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还有很大文章可做。这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方面,截至去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伴随着城镇化的脚步,也有许多问题是必须及时面对的,比如城镇化本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中国却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同步发展的“新四化”中,信息化是新增加的内容,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前,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正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

  只有“新四化”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八大报告将凝聚共识、汇集力量,让中国在“新四化”道路上快步走好。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

  1、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

  2、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

  3、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

  4、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关于这四化的关系,在十八大报告中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来阐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所以说是“新四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发展理念出现新变化。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未来5-10年里成功实现“新四化”,中国的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结构优化将会有显著提升。只是要实现“新四化”并不容易达到,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必不可少。为此新一代的领导人需要为此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本周四,欧洲央行将公布利率决议,市场认为欧央行将发布关于下调量化宽松政策(QE)的声明,普遍预期欧洲...

今晚又将迎来EIA原油库存数据的公布,该数据对原油市场影响会比较大,行情势必会有异动,原油库存的变化...

免责声明金投网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1 关于农村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 要 ]: 工业化城市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市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灵魂 ,农业产业化是 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 , 信息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扛杆。“乡镇企业 +小城镇”极大地推进了县域的工业化城市化,但其“分散性 、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集中化 、 规模化”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间接地又发展和固化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县城为中心发展重点小城镇”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这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城镇注重 发展实业,努力建设“农民城市”,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并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关键地位。 [关键词 ]: 农村 ;城市化 ;思路 Some thoughts and ways of 1、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受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人们似乎觉得我们可以越过工业化而直接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几乎没有人认真提出过工业化的任务和口号。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才又发现,过去农民“无工不富”的口号到了现在还是那么正确。事实上正是那些一心一意发展第二产业,甚至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地方,悄悄地走在了现代化的前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湖南的邵东,醴陵等无一不是以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而那些只是把“开发区”、 第三产业 、 高新技术 、 旅游等当作“时髦”用语喊得震天价响而从不认真发展工业与其它实业的地方,传统的加工工业优势丢了,新兴支柱产业由于没有传统工业基础和特别大的投入而无法形成。在“中国制造”崛起于世界的时代,有的地方特别是相当多的县域第二产业的比重已低于 1980 年近十个百分点,这些地方发展滞后就是必然的了。历史和现实都在证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首先,工业化是商品化,市场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革命”成为现代社会的起点,在于它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为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技术基 础。使现代的社会分工,使某种产品的全球化供应成为可能。其次,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根本推动力和基本内容。没有了工业,没有了商业,就没有了城市,哪来城市化呢。第三,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有了工业化,才有了商品化 、 市场化 、城市化,有了工业化,城市化才有了农业人口的转移与集中,资本的积累,技术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3 的发展,才有了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发生作用的空间,才能有了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与空间。 2、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与产物,也是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为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 的问题,我们曾试图绕过(通过小城镇)城市化直奔工业化;现在明白了,城市化同工业化一样,也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不可逾越的阶级。首先,城市化与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是互相促进的;工商业的一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而城市的发展又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工商业的繁荣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交通 、 通信 、 人口 、市场 、 服务,这就是一定的城市。随着工商企业的发展,对城市的投入增加,建设加速,就业增加,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扩大了城市;并且,市政建设的规模 、速度与城市经济势力呈正比例关系。所以,城市化是工业化商品化的结果 与条件,工业化商品化是城市化的内容和前提。要加速城市化就要加快工业化商品化。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就要更好地实施城市化。其次,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产业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们苦于我们的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不然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要大大缩小了。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无无疑是对的)甚至于一些中小城市或农村、县域经济也不例外。 20 多年过去了,第三产业并没有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事实上,第三产业确切些说主要是城市的产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 达 75%以上,前提是它的城市人口占 90%以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这是我们第三产业比重低的根本原因。城市化实现了,第三产业的比重才会高起来。第三,城市化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这在现代化的指标体系里也是明确的。例如,初步的现代化城市人口比重必须在 50%以上,而真正的现代化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必须达到 90%以上等。 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是没有现代化可言的。 3、市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灵魂,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外壳,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内核。过去我们论证商品经济是 不可逾越的,实际上也是说市场化是必然的。市场化要求市场机制(这是新式用语,传统上叫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传统上叫“按比例生产”)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机制提供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4 争机制,效率、效益等机制,提供价格、利率、工资、税收等经济杠杆,要求形成与市场化相适应的观念、设施(机构、组织、体制等),这就需要有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机制转换、职能转变,。市场化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政方式、社会方式,从而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文化。新一轮县域经济 变革的实质应当是一场“市场化”的革命洗礼。没有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是不能成功的。 4、农业产业化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龙头加基地,产供销,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涵。它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呢?是先市场化,后工业化;先专业化,后规模化;是龙头带动 、 市场拉动 、 特色推动。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一般是以机械化为基本前提的,这需要土地资源丰富,货币资本集中,农业人口比重低三个基本条件,而 中国恰恰是耕地少,资金缺,农业人口比重大。发挥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市场纽带 、 龙头带动等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现代化的市场经营 、 工厂化 、 机械化 、 自动化的生产加工同最原始的家庭经营 、 手工劳动结合起来。先专业化 、 商品化,先使农民富起来,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这样,龙头企业本身直接推动了工业化,而当富起来了的农民一部分进城成为市民,一部分留下来搞规模经营的时候,我们的农业机械化 、 现代化 、 农村城市化就又会大大地前进一步了。农业产业化是县域工业化 、 城市化的有力推动者和一条捷径。 5、信息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信息化”首先是指“信息社会”,也叫“后工业社会”,社会生产生活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均已信息化,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宰和主体。其次是指信息产业,包括电子,通信,互联网等。第三是指传统产业和社会生活内部运行及与外界联系的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过程。我国的信息化主要是在第二三含义上的。首先,“信息社会”还不是我们当前的目标,更不是县域经济的目标,但如托夫勒所说,我们的确可以与发达国家分享“信息化”的成果。 事实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前景最好的支柱产业之一;且由于起点高,发展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亦相对较小。其次,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城市化,这一点我们必须十分明白。用锄头种地的农民通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5 过互联网,通过“农业产业化”等,可以把自己与世界市场对接,但其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生产手段,生产效率终究难以与国际资本竞争。这种情况在我国传统工业领域亦普遍存在。这也正是我国入世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出路仍然只能在深化工业化上下功夫 —— 加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县域经济也不可能例外。第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城 市化,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有人视信息为继自然资源能源之后的第三国力,是有道理的。没有信息化县域经济可以按部就班地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有了信息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式”地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应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信息化有利于我们迅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 、 知识 、信息 、 市场,有利于高起点 、 高速度 、 高效率 、 少湾路 、 低成本。并最终促进我国工业 、 农业 、 国防 、 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进我国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二、“乡镇企业 +小城镇”发展思路的反思。 乡镇 企业加小城镇是二元社会经济架构下县域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其发展“经典”是苏南。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成绩巨大,对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中国现代化建设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将继续作出贡献。但也留下了些许遗憾。 1、 农村建制镇数量多、密度大,镇域范围小 。 “以乡建镇”的建制镇设置模式,使平均每个建制镇的行政区划面积与一般乡镇差不多。根据计算, 1999 年末,全国(不包括台湾省)平均每个乡镇的国土面积只有 207.7 平方公里;从建制镇看,全国平均每 484 平方公里分布 1 个建 制镇;但从区域看,东部 12 省市区每150.3 平方公里、中部除内蒙外每 281 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 1 个建制镇。湖南益阳市平均 176 平方公里一个建制镇。尤其是建制镇密度较高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 1999 年,分别平均每 114.6 平方公里、 93.2 平方公里、 101.1 平方公里和 104.2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 1 个建制镇,同比分别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23.7%、 19.3%、 20.9%、 21.5%。 ① 根据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江苏省资料计算,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0 年)和《中国地图册》( 1990 年版)有关数据计算。 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6 1996 年末,建制镇为 322 个,即每 41.2 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分布 1 个建制镇。 ② 2、建制镇对乡镇企业的聚集功能较弱,乡镇企业分散布局仍然严重 。 根据农业普查资料, 1996 年末,全国拥有符合一定标准的各类非农乡镇企业 139.8 万家,其中分布在县城和大中城市及工矿区的占 5.6%,乡、镇所在地的占 20%,村及村以下的占 74.4%.这说明农村乡镇及建制镇对乡镇企业的聚集功能较弱。以乡镇企业发达和农村建制镇密度较高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为例, 1996 年末,三省的乡镇企业总数分别为 132784 个、 135255 个、 138096 个,其中办在乡镇所在地及其以上城镇工矿区和大中城市的分别为 36683 个、 30822 个、 39005 个,分别占其乡镇企业总数的 27.6%、 22.8%、 28.2%,这远低于其建制镇所占比例;而相应地,办在村庄以下的比例分别高达 72.4%、 77.2%、 71.7%.可见,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分散状况与全国相比也相差无几。 ③ 3、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低,滞后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 。城镇数量的增长本身不能代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关键要看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全国农业普查表明, 1996 年末,我国县以下 90%以上的人口仍居住在一般乡镇和村以下。即使是发达的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温州地 区,其农村建制镇的镇区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只有 14.2%、 20.4%、 16.2%,如果再加上大都没有当地城镇户口,流动性较强的镇区外来从业人口,上述比重也分别只有21.1%、 24.6%、 21.2%.(资料来源同上) 而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较大,由 1978 年的 68.6: 26: 5.4 到 1997 年的 24.4: 62.9: 12.7,④ 根据测算,从 1978 年到 1996 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的结构变动值为 83.44,而同期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值只有 36.98,比前者低 46.46。 ① 4、县城经济不强, 对乡镇企业的聚集功能和吸纳农民定居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见下表)由于小城镇建设中没有突出发展县城的战略考虑,在过去 20 湖南省益阳市县城(桃江、安化、南县 3 个有独立统计的县城)与 全市建制镇( 69 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简单对比表。 ② 根据《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江苏省资料汇编》(下册)第 923-924 页的有关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年第 1 版。 ③ 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年第一版。 ④ 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年第一版。 ① 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发展研究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年第一版。 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7 类别项目 县城 平均 建制镇 平均 县城 / 建制镇 人口 (人 ) 2.4 非农人口(人) 7.7 从业 (人 ) 2.1 二三产从业(人) 4.5 GDP( 万元 ) 2.2 人均 GDP (元) .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8 财政收入 (万元) .2 存款余额 (万元) .7 资料来源:据《益阳统计年鉴 -2002》制作。 多年中县城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发展。从表中湖南益阳的情况来看,县城的人口规模只是一般建制镇的 2.2 倍,并不很大;非农业人口是 7.7 倍,二三产业就业是4.5 倍,这与县城是 县治所在地直接相关,表明县城吸纳人口和提供就业的能力是较强的。但县城经济势力并不强,人均 GDP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是建制镇平均的 0.8 倍;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存款余额亦低于建制镇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大大低于个别经济强镇了。 小城镇的普遍发展(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和乡所在地等集镇全国有 45300 个,一说有 50000 多个)和县城经济不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8 “乡镇企业 +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和强化了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三、县城和县域重点城镇 是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推动者 1、县城和县域重点城镇是县域工业化城市化 的主要推动者。这里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对待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应有所调整。 第一,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工业化 、 城市化的有力杠杆,但二者不能等同,二者是有区别的。乡镇企业布点分散 、 规模小 、 技术低 、 资源浪费 、生态代价大,除上规模上档次在当地已成“气候”的外,有必要和可能的终将转移到城市“工业区”;剩下的主要是“进不了城”的和有本地资源 、 劳动力 、 运输等优势的粗加工型企业;其它一般性生产加工再难以有“短缺经济”下的生存发展条件;事实上经过“ 改制”和经受“过剩经济”洗礼后名符其实的“乡镇企业”已经大为减少,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中更少;现行统计中的乡镇企业在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就是县域个体私营等经济;乡镇企业职工离土不离乡,不利于城市化市民化,从而不利于扩大内需,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现有小城镇面广 、量大 、 规模小,几千到几万人口不等,如果没有吸引外地人口的实业作基础,仅为本地生产生活服务,其发展前途是十分有限的。“有城无市”的小城镇已不少见。这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来讲既不规模也不经济。从整体上讲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分散性 、 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 化城市化的“集中化 、 规模化”趋势是不相一致的。所以,一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提高质量,优化功能,注重特色,适当规模,顺势而为,不要强求。 第二,县城经济应当成为县域经济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火车头。县城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县域政治 、 经济 、 文化中心,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是扩散城市文明的枢纽。 县城对于县域经济起着集聚协调、带动辐射的重要作用。 县城是县域企业集中的地方,是农村商品的集散地和转运站,是银行、税务 、 金融和司法机构的所在地,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主要阵地。 在我国,由于县建制的 长期存在,县城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加快县城建设对于推进城市化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9 进程有事半功倍之效。 县城在县域城市化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最好。现有县城规模距城市规模下限 10— 15 万人口已较接近,或比较容易接近,继续发展规模效益最好。以县城为中心还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本身的固有缺陷。另外, 与让农民进大中城市和进小城镇相比,从目前看,让农民走进县城,对于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更为可行。县城的 “ 门槛 ” 相对较低;农民进小城镇总觉没有进城,进大城市难度又大,而进县城却是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农民进入县城 也 才有利于改变其生产 、生活方式。农民进县城必须改变其就业形式。住在小城镇依然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住进县城再从事农业生产已不 太 可能。农民住进县城才可能改变其生活方式。乡镇企业入驻县城的工业园区,农民工住进居民区,农民才真正可能改变其生活方式,提升其生活质量,使农民 真正 变为市民。县城是农民人口转移的最便当、经济、有效的出处。 第三,县城以外的建制镇、集镇应称为一般小城镇。它们一个个看都很小,发展潜力一般亦十分有限。小城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它有一些农民居民点的特性(移民镇最典型)。其居民也不完全是市民,有的是市民,有的可能是半市民 半农民,也有的完全是农民。但加起来其势力可敌县城。其中如历史名镇、工业重镇、经贸大镇约 2000 个,数量与县城相当。应当重点发展,它们也应发展成为小城市的。小城镇是农村的准城市,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是农民变市民的重要基地、起点或中介,也是农民理想的居民点。县城和县域重点城镇是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推动者;也承担着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历史责任。 2、县城和县域重点城镇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我国的城市化率从 1978年的 17.92%上升到 2000年的 36.09%,年均提高 0.83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 1978 年的 193 个增加到 2000 年的 663 个,建制镇从 2176个增加到 2.03 万个,城镇人口从 1.7 亿人增加到 4.56 亿人。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始终还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表现在潜在城市化率高达60%以上,而实际城市化率仅为 40%),也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范围是 1.4— 2.5,而我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只有 0.8 左右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县域城市化的落后。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水平,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县域城市化进程。这也有利于大大减轻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 我国未来城市化的布局:设想 超千万 人口 的大城市有 10 个,可容纳一亿多人;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10 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像现在的广州、沈阳、武汉这样的,发展到 50 个,也只能容纳一亿五到两亿人;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发展到 300 个,这也才能容纳三亿多人,加起来也就是五六亿人, 预计 中国的人口控制在 16 亿,仍有十亿人口在县域之内 ① 。我们 2000 多个县城和 2000 来个重点 城镇,应该容纳其中的大多数人口, 才能避免重复过去的“发展失误”。 可以说县域承载着中国城镇化的 重 要历史 任务,没有县域的城镇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县城 和重点镇应当成为中国城市化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3、 2020 年县域城镇人口有可能达到 5 亿 。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有高、中、低三个方案: 实现了低方案的要求,到 2030 年中国城市化率仅达到 49%,与基本实现城市化的标准 ( 70%的 城市化率 ) 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距离。按照中方案的要求,到 2030 年中国城市化率可以接近或者达到 60%。一旦实现高方案的要求, 2030年中国 的 城市化率可以达到 68.8%,就是说接近 70%,也可以说基本上实现城市化。② 应当说中方案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中方案中的 城市化 率是每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与我国改 革开放以来的年均 0.83 个百分点接近,比较合乎我国的实际。 从国际经验来看, 英国城市人口从占 30%发展到占 70%用了 200 多年时间,在19 世纪中叶才达到;美国城市人口从占 30%发展到 70%用了 100 多年时间,在 20世纪 20 年代达到。 但二次大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城市化率达到 30%左右往往会出现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决定性进展往往是在这个快速期中实现的。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预测研究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日本城市化率由 28%(1949 年 )提高到 57%仅用了 7 年时间,韩国城市化率由 20%(1960 年 )提高到 56%(1981 年 )用了 21 年时间,世界上低收入国家城市化率的平均水平由33%(1960 年 )提高到 57%(1987 年 )是 用了 27 年时间。 但我国是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有城市化大大低于工业化的历史背景,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可以与日本、 韩国 相比较,全国的城市化与 世界上低收入国家 的情况相对照比较恰当,他们是用 27 年提高了 24 个百分点,每年提高 0.89 个百分点。 从 小城镇在城市化中的地位作用来看,国际上小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比重一般为 45%, 我国 小城镇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途径,我国曾经大力发 展,基础扎实。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谢扬 研究员测算大约应为 65%,到 2020 年约有 1.7 亿① 孟宪江 等《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 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论坛综述 》 经济日报 ② 张虎林 等《中国小城镇发展透视》 中国小城镇信息网 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11 左右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小城镇,届时农村小城镇人口规模将由 2000 年的 1.6亿增加到 3.5 亿,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将由 16%提高到 35%,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左右。 ① 据此,我们可以大致预测:从 2000 年到 2020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从 36.09%上升到 55%左右,每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约有 7-8 亿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县城和县域重点镇的未来定位是小城市,而不是一般的小城镇;以全国县域现有平均人口 45 万人,县城人口平均 5 万人计 , 2020 年 2000 多个县城平均人口当在15 万左右, 2000 多个重点镇的平均人口当在 10 万左右;县城和重点镇将有 3-4.5亿人工作、生活、居住。采取适当措施,加上其它小城镇,届时县域城镇人口有可能达到 5 亿。县城和重点镇应当成为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心,成为中国城市化最重要的基地。 四、以县城为中 心推进农村 工业化、城市化 1、解放思想,更新战略。 充分认识县域城市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县域不可能独立实现城市化,但它是城市化的重点对象。县域城市化离不开大中城市的拉动,但它自己的努力更加重要。小城镇加乡镇企业极大 地推动了县域的工业化城市化,但其“分散化、不规模”的缺陷十分明显,遗患无穷。要 实现由重点发展小城镇到发展重点小城镇的认识转变。城镇化战略不等于发展小城镇,更不能等同于发展行政意义上的建制镇,过 分 强调发展小城镇,其实质仍是在城乡分隔的传统思维下,希望在就地工业化之后实现就地城市化。 县域经济要抓住新世纪前 20 年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就要树立起“以县城为中心 发展重点小城镇 , 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新理念、新战略。一方面让县域经济的发展搭上快车道,另一方面又避免新的“发展失误”。 2、国家买单 加大投入。 县域经 济发展滞后,县乡财政是我国最困难的财政,是“吃饭财政”。这都是事实。其原因不用考究,最简单、最基本的事实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村扶持城市”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县域经济。要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城经济,国家和省、市在财政政策① 谢扬 《 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与方向 》《中国经济时报》 2000 年 06 月 28 日 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12 上,在城市建设与县城建设的投入政策上要作出适当调整,要给予县域、县城、县域重点城镇以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条件成熟的可以实行“省管县”。这关系到县域城市化的进程,也就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有人认为我国还没有到“城市扶持农村”的时候,就愿意让中国城市经济的火车头 去拉动全世界的经济,却不愿意直面自己落后的农村。当然也有学者主张“给农村以资金,给城市以市场” ① ,“扶持农村”可能比“扶持世界”的回报更高。其实,我们只要把地级以上城市的美化、亮化、豪华化的钱省下一部分(我们需要那么多的国际化大都市吗?),用到城市农民工、用到县城和县域重点城镇建设上就可能解决大问题了。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规划编制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注重市民的多层次需求,充分考虑省情、市情、县城、镇情,广泛听取意见;既要走专家路线,更要走群众路线。当然 ,重视城市规划、关键在于规划实施。特别是不能因领导人的变更而随意改变规划,要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要改革完全按行政区划分散设镇的弊端,适当地调整县域内行政区划,提高设镇标准。鼓励按照合理的经济布局,撤乡并镇,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明确发展重点。特别要注意扩大县城和重点镇的行政区域范围,注意科学规划好建制镇的布局,一般而言,50万人以下的县(县级市)应有一个中心镇;50万人以上的县除县城外,还应有一个重点镇;100万人以上的人口大县,重点镇可以再增加一两个。在制定乡镇调整方案时, 县城、重点镇的行政区域应该比一般镇大一些,人口密度大的东中部地区县城的人口规模应当在 15 万人以上,重点镇的人口规模应当在 10 万人以上。 4、发展实业,吸引乡镇企业等经济实体进入工业园区。 经济力是城镇活力的源泉,而工业经济是城市的基础。 要实施园区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商业园区,实现二三产业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和经营者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成本和投资成本。 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利用改革改制,资产重组、进镇入园发展。利用机会大力发展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 要放宽各类企业经营资格、经营范围 、经营方式的限制,要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创办成本;要创造廉洁高效的政策环境和税费环境,减少“三乱”① 李兴山,王东京《中国经济热点聚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 100-102 页 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13 和其他不合理费用,降低企业的社会成本。此外,还要完善各类服务,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 5、建“农民城市”,吸引农民成为市民。 城镇化说到底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我们不否认有些进城农民发了大财,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新进城的这批人,还是属于低收入的消费者,属于打工族。因此城镇化进程,第一意味着穷人进城,第二意味着非农产业化的过程,是农民找到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城市化一方面,使得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成本降低 ,使大家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导致人口聚集,而人口聚集创造出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城镇化能够促进工业化,促进非农产业化的进程。现在大家都在招商引资,最后比的可能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工资的水平。如果一个城市能够不断地容纳更多的穷人,就可以使这个城市的工资水平长期保持在具有优势的地位。县域城镇如果这样一种优势也不能保持那它就再难有别的优势。城镇如果不去考虑低收入阶层的生活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就会在吸收更多投资的竞争中落在后面,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 我国的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要不断地利用现有成本比较 低的优势,才能解决几亿农民进城的问题、失业的问题、三农问题、地区差异问题等。现在多数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还不能依靠高新技术或者是金融服务等,主要还是靠制造业。现在一提城镇化,很多人想到的是建花园城市、建贵族城市,县城也搞大广场、大马路,最后是成本的高昂,是增长率的下降。有资料说,现在全中国最有名的经营花园城市的城市,增长率正在下降,外来投资正在下降,何况县域城镇呢。县域城镇要大胆提出建“农民城市”的口号,只有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才可能有好的发展前景。 6、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在国家层面上 和在国民经济控制力方面,并不是在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行业都要为主体。县域经济在传统上是农业集体经济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是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体。进入新世纪,传统的乡镇集体企业经过“过剩经济”下的市场洗礼和改制,已名存实亡,已是事实上的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了。县域现存稀有的国有企业一般都将在近二、三年内全部完成产权多元化的改制,也一般不会要求国家控股。这有利于县域稀有经济资源的充分发挥作用。县域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关键在于形成真正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所有企业全面实行“国民待遇”。在行业准入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14 上凡是法律 没有明令禁止的,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都必须全面彻底放开;在资金投入上,要让银行按市场规则贷款,谁也不搞特殊性;在各种优惠政策上对内资外资,国企乡企,个体私营企业一视同仁,平等享受;要尽早取消名目繁多的“挂牌保护”,要保护的是每一个企业,而不是几个企业。这可能是检验是否真正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试金石。反过来说也一样,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必定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好,也必定是“平等竞争”的环境好。 7、 改革户籍管 理 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县城和重点镇逐步建立初步的社会保障体系 。 改变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为“离土进镇”建房、经商、办企业;解决好其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 放开农民进入县域城镇的限制,取消城市增容费及其他费用,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要在进一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可以使农民把土地承包权转化为财产权带进城的产权流转制度;在承包期内,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或兼业而进入城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收回或改变承包关系;放弃了土地承包权的返回农村时应当允许重新承包;同时,允许进城农民按照自愿和市场的原则对其承包地依法转包、转让、互 换、入股等,保证农民毫无后顾之忧地转移。要在县城优先初步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然后在重点镇建立,条件成熟后再在全社会建立。可以从劳保、医保开始逐步推开,无论是老居民还是新来居民,都享有同等待遇,以吸引农民进得来、留得下,并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 8、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关键地位。 软硬环境比较很难说谁更重要,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当交通、电力、通信等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 时,硬环境建设无疑处在关键地位;在“瓶颈”被“九五”基本打破后,在世纪之初、在“入世”、“买方市场”、“西部大开发”下,软环境建设已 处在关键地位。这还因为欠发达县域在资金、人才等经济要素的必定劣势下,硬环境建设亦只能必定劣势,而软环境建设却有可能取得优势。在欠发达地区县域软环境建设的状况,将决定县域的机关作风;从而市场、信用、法制环境;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也就决定了县域内的资源整合率、利用率、凝聚力;决定了县域对农民、外资、外智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了县域经济县城经济发展的前景。县域软环境建设要 从贯彻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向 “ 执法就是罚款,管理就是收费 ” 、 “ 门难进、区域经济学 —— 2006 中国经济学年会投稿论文 15 脸难看、事难办 ” 等机关顽症痼疾开刀,从治理和改善 行政环境、 法制环 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着手 , 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使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显 著 改善 。要切实搞好县乡机构改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