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论熟人道德和幸福的关系关系向生人道德和幸福的关系关系的发展 申群喜

“道德冷漠”及社会道德问题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道德冷漠”及社会道德问题思考
【摘要】: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社会道德现状?道德"社会病"症结何在?应该如何根治?已经成为国人集体思考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在分析导致当下社会道德问题诸多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大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弘扬的力度和密度,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并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管理,积极进行社会道德文化的软实力建设,确立重建道德社会的发展思路等方面,为如何根治当下社会道德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B82-0【正文快照】: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屡屡发生在食品、医疗、道路交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已带来了安全质量方面的社会担忧,“小悦悦事件”又一次刺痛了社会集体的良知神经。如何看待社会道德现状?道德“社会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兴国;[J];道德与文明;2004年03期
龚天平;[J];道德与文明;2004年03期
罗建文,赵继荣;[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罗必良;[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王越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杨江城,唐土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余达淮;[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彭秋莲;[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段江波,朱贻庭;[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刘长明;[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天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胡忠雄;[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何建华;[D];复旦大学;2004年
毛勒堂;[D];复旦大学;2004年
汤剑波;[D];复旦大学;2004年
曹孟勤;[D];清华大学;2004年
范南;[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卢德之;[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穆西安;[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陈质颖;[D];湖南师范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路佳;[D];厦门大学;2001年
刘晓霞;[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王晓曦;[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郭海莉;[D];清华大学;2004年
邱雯雯;[D];福州大学;2006年
程淑兰;[D];山西大学;2006年
蒋旭;[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李俊彦;[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马雪影;[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王丹;[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富峰;赵丽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高德胜;;[J];教育学报;2009年03期
刘浩;;[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杜凡;;[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高青梅;;[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刘曙辉;;[J];道德与文明;2008年04期
黎品良;;[J];大众科技;2011年02期
陈红;;[J];新闻爱好者;2007年03期
窦炎国;[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89年05期
时家贤,车德文;[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尹东伟;[N];发展导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琰;[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韦石龙;[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赵明;[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杨华;[D];重庆大学;2011年
纪托;[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学员概况??
?人文社科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依托专业,拓宽口径、一专多能”为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紧跟国际前沿,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状况开设选修课,使学生能在宽口径的专业知识背景下,在发挥自己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做到术业有专攻。 “区别对待、分类培养”,满足学生就业、升学、留学、创业的多向需求;自建系至今向珠三角地区以及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能说、会写、勤思、擅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科研成果丰富的特点。全系现有专任教师50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比利时自由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90%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历,结构合理,队伍年轻。该系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已承担国家、省、部及市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编著、译著近40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多次获得省、市科研成果奖励。有多位教师担任中山市政府职能部门的顾问或咨询专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良好、广泛的社会影响。
  该系已与珠江三角洲各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大型工商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珠三角地区建立了各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并按照“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的原则,建立了高水准的综合实验室、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模拟法庭,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实训试验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该系现有行政管理(高级文秘与策划)、行政管理(会展经济与酒店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危机与应急管理)、新闻学、法学等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学生共1700多人。学生综合素质高、活动能力强。该系充分发挥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优势,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生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适应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借助与国外有关大学及港澳知名企业合作的平台,注重培养涉外专业人才,各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并与澳门MGM酒店、香格里拉酒店、各级电视台、律师事务所、旅游会展公司建立了各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鼓励学生继续进行学术深造,09年共有6名同学考取华南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学府的研究生。
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
地方政府管理与社区治理、政治学
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
法理学、民商法学、宪政、制度理论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孙中山思想研究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政府政策
研究方向:
国际法、国际私法、涉外法律制度
研究方向:
新闻传播、广播电视新闻
研究方向:
美学、现当代文学、中西文化比较 专业介绍? 行政管理(高级文秘与策划)?
(本科,学制四年,管理学学士)
专业特色:
& & & 本专业突出对学生表达沟通能力、调研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策划能力的培育,培养会写作、擅策划、懂管理,具有系统的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知识、具备调研、策划和创意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文秘与策划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和商务活动方面的理论基础,熟悉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行政事务的运行规律,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行政及文秘工作,能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商务及项目策划活动。
核心课程:
& & &管理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社会组织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秘书学、策划学、公共关系学、电子政务、应用文写作、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就业方向:
& & 到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高级文秘、商务与项目策划、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调研、企业文化、宣传推广、沟通谈判、外事交流、社区管理等工作。
行政管理(会展经济与酒店管理)?
(本科,学制四年,管理学学士)
专业特色:
& & & 本专业以宽基础、强能力、国际性的素质教育为宗旨,培养具有旅游、会展、酒店专业管理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能组织和管理国内外各种会展的应用型、国际化的旅游与会展高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和商务活动方面的理论基础;熟悉现代酒店、旅行社、会展业等旅游企业的主要运转业务和操作规范,能综合运用专业理论与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熟练掌握外语,熟悉涉外旅游业务;具有良好的双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公关交际能力,能独立处理国内外旅游与会展业务工作,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核心课程:
& & & &管理学、经济学、会展管理概论、会展策划与营销、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英语、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市场学、涉外旅游实务。
就业方向:在各级旅游与会展行政管理部门、现代大中型酒店企业、旅行社及会议展览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教育、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优秀学生可推荐去香港、澳门以及外国的相关旅游企业实习和就业。
公共事业管理(危机与应急管理)?
专业特色:
& & & &本专业突出对学生危机预警与防范、应急处理、沟通谈判、项目策划等能力的培育,培养具备系统的行政管理和危机管理知识以及现代应急管理技能的国际通用性人才。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与研究公共领域的安全与应急管理以及企业的危机预警与风险管理问题。通过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公共安全、危机预警与应急管理理论,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应用能力。
核心课程:
& & & &管理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社会组织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企业危机预警、风险管理与评估、项目策划、电子政务、应用文写作、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就业方向:
& & & &到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应急处理、危机预警、风险评估、项目策划、沟通谈判、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调研、社区管理等工作。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能的国际通用人才,在国际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新闻学 (本科,学制四年,文学学士)??
专业特色 :
& & & 本专业课程设置以夯实理论基础,架构合理知识框架,以学生具备新闻传播学基本素养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洞察能力,熟悉现代传播新技术,并深刻领会各类现代媒体传播特点。培养具备广博的社科知识,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报纸编辑以及媒体经营管理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 & & &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报纸编辑学、广播电视新闻、新闻摄影、电视采编技术、网络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传播伦理与法制、汉语言文学、基础写作。
就业方向: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和通讯社等新闻媒介输送专业素质较好的记者、编辑,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现代市场竞争能力的广告、公共关系策划人员和宣传人员。
(本科,学制四年,法学学士)
专业特色:
& & & 本专业注重基础理论,突出法律实务。要求学生在具有坚实理论功底的基础上,熟练把握从事规则制定、行政执法、司法审判、检察实务、律师实务、企业法律服务、涉外经贸谈判法律技巧等法律实务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学生在全面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同时,着重民商事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尤其是涉外法律制度的学习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知识和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课程:
& & & &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法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纠纷解决机制、涉外法律文书。
就业方向:&
& & & &可在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企业(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领域就业,从事法律实务、法律教学及培训、科学研究等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研室?
冯来兴  副教授
  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自199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教授课程:为本科生教授《政治学概论》、《中国政治学说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等多门课程。并为研究生讲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
主要研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十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和“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转载。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共中央组织部、省社科规划、省高校人文社科、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省思想政治教育等课题十余项。
肖飞  副教授
  男,1957年9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孙中山研究所所长。
主要经历: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1983年8月——1986年3月,在湖南农学院衡阳分院任教;1986年4月——1993年7月,在中南工学院任教;1993年8月——2010年5月,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任教。
教授课程: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研究孙中山、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刘立新  副教授
  男,汉族,副教授,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教师。
主要经历:198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从师于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门下,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
教授课程:&近年来一直承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与撰写与编辑了《孙中山研究论文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论文集》等四部著述,发表论文10多篇。
主要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创建与成就。在学期间先后参与《高等学校管理学》、《青年心理学》、《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归因理论研究与应用》等8部著述的撰写和编辑,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在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以及思想德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并立志在此领域有所突破。
郭智勇  讲师、博士
  男,1963年1月出生,湖南祁阳人。
主要经历:年月-年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本科年月-年月,就读于福州大学地矿系生物地层专业硕士研究生年月-年月,任教于桂林治金地质学院地质系讲师年月-年月,深圳华储实业总公司工作(经理年月-年月,脱产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风动还是心动从奥义书看&庄子·齐物论&的理路》
2、《梦觉皆幻从印度思想体系对&庄子&内篇世界观的一种把握》
3、《从字词的演化规律和实例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
4、《逍遥的三个层次—庄子内篇的结构》
5、《&庄子&内篇的轮回思想和解脱思想研究》
6、《论相同命题在&吕氏春秋&和&公孙龙子&中的不同意义》
7、《贵己还是贵已对战国三子思想传统理解的质疑》8、《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天性的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个价值取向》
9、《财富是想出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读中山先生〈行易知难〉》
胡剑宾  讲师、硕士
  男,汉族,原籍河南省兰考县人,1969年6月出生。
主要经历:
1983年9月——1986年7月&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学校&学习
1986年8月——1989年8月&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教学
1989年9月——1991年7月&开封市教育学院政史专业&学习
1991年8月——1994年8月&河南省兰考县魏庄中学&教学
1994年9月——1997年7月&河南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学习
            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7年7月——今&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学
教授课程: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课程。注重互动式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小组主题活动是本人课堂教学的特色。
陆文学  讲师、硕士
  男,1971年8月出生,宁夏灵武人。&
主要经历:199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中心,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8年来到中山学院工作至今。
教授课程: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院之后,先后开设过《旅游地理学》,《实用美学》,《地方政府学》,《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原理》,《西方经济学说史》等课程。&
主要研究:为中国近代史及民族社会学。发表论文若干篇,主要代表作有《妇女乃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郑观应女性观辨析》,《岭南文史》2009年第4期;《变中的不变———论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从消极的到积极的民族主义———1919年之后孙中山对其民族主义思想重新阐述的过程和原因》,《孙中山研究》第2辑,2009年3月;《清代宁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变化》,《固原市专学报》2005年第2期等。目前承担中山学院教改项目一个,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若干。
李德黎  讲师、硕士
男,1975年生,四川人。
主要经历:200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思政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擅长演讲辩论、拓展培训、公务员面试培训,曾担任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辩论队教练与人文系辩论队教练,在中山广播电台《夜色正缤纷》和《聊聊吧》中担任客座嘉宾。
教授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讲课风格富有激情,善于结合时事来阐明观点。
主要研究:近年来主攻三维仿真领域成为中山市三维仿真领域的先驱和代表,年受中山市政府委托为上海世博会中山馆制作网上三维展厅,于年月日在中山政府网与中山实体馆同步直播开放;并先后为中山政府网(英文版、日文版)、中山文联网、中山党史网建立了三维仿真互动平台。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论文《传统宗法关系与腐败德滋长》获得年广东省“反腐倡廉”征文优秀奖,并作为大会主题发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探索》(参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研课题.《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探索》(参研),中山市社科联课题().参编《风起伶仃洋――香山人物谱》,广东人民出版社().论文《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定位》.论文《发展中山创意产业的六大着力点》发表于《新经济》年月期.论文《三维仿真漫游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发表于《孙中山研究》年月.《中山文艺资源的抢修和保护》(参研)中山市政府专项基金.《中山文化资源的三维仿真保护平台》(参研)中山市科技局项目
旅游管理教研室?
?罗越富  讲师、硕士
男,1981年9月,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
学历背景:
4.7&&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
7.7&&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教授课程:主讲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地理、餐饮管理、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行技巧学等课程。
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电子商务
科研成果:在《旅游论坛》(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合作经济与科技》等杂志上共发表5篇文章,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课题研究方面参与了中山市黄圃镇项目《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的调研和撰写;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加快中山特色旅游发展的研究》的调研和撰写;参与中山市旅游局课题项目《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的撰写。
获奖情况:连续两年获人文社科系优秀教学奖
2009年度获得中山学院优秀教师奖石岐区休闲文化征文二等奖
女,旅游管理专业讲师。
教授课程:《旅游学概论》、《社交礼仪》、《休闲学概论》、《导游实务》、《旅游市场学》、《插花鉴赏与创作》、《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粤语》、《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六篇(其中核心期刊四篇),文学作品多篇,摄影作品两幅。《中山日报》专栏作者。学院生生花艺协会创办人兼指导老师,曾于2001年组织指导花协会员参加第七届中国(中山)菊花展览会的插花比赛及其他工作,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2006年出版著作《插花,艺术与生活》,2007年获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中山学院优秀教案奖、教育部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文科组优秀奖。主持市、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六项,横向项目两项。
女,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
主要经历&主要经历: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2007年7月起任教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
教授课程:《会展概论》、《市场营销学》、《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民俗与旅游》等。
主要研究:旅游规划原理及会展基本理论。主要论文成果:
2006年《江南三大名楼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条件及途径分析》
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景区空间结构整合分析》
2009年 《曲阜“三孔”旅游区购物点空间体系分析》
2009年8月《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主要科研成果:
2006年8月-10月,参与《黄鹤楼公园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
2007年9月-2008年7月 ,参与中山市黄圃镇《广东鳌山海蚀文化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8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慈善万人行本体论研究》课题;
2009年参与中山市社科联《中山慈善万人行价值提升研究》课题;
获奖情况:诗歌《活在民间的宝贝》获2008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文大赛三等奖。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及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讲师、经济师职称。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经济、资本市场以及旅游、会展、酒店等服务行业经营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经历:年在中国银行的信贷、投资和计划、财务部门实习和工作,具有多年的实际经济管理工作经验。
1997年进入中山学院工作至今,多次获得过“吴桂显奖教金”、“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考评“优秀”等荣誉。
教授课程:《旅游经济学》、《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项目评估》、《证券投资学》、《财政学》、《银行经营与管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
科研成果:在《教育与经济》、《学术论坛》、《经济师》、《金融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4项:《混业经营模式下银行业的风险和成本研究》、《中山市保税物流发展规划()》、《孙中山文化资源发掘与对外推介》、《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等。
新闻教研室?
王春芳  副教授、在职博士生
女,博士、副教授。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专业方向:新闻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
主要经历:自1989年工作以来,在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主持、记者工作近十几年,后调入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两年。2007年调入广东省中山市,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从事新闻教学工作。2008年入选为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
教授课程:新闻评论,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素养,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等。
获得奖项:在媒体和教学单位工作期间,采访制作的多期节目、新闻报道、科研课题和论文,获得了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各级多项奖类。
&&&&多篇新闻专业论文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如论文《20世纪中国大陆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演进》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学版》2007年第6期上。《警惕新闻报道中的犬儒主义倾向》发表在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发表在全国双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年第五卷上;《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看构建和谐大众传媒文化》发表在《现代视听》2008年第8期上;并被《新华文摘》2008年21期选为推荐文章。《大震过后,警觉激进民族主义》获广东省高校校报2008年度好新闻言论类二等奖。所撰写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危机及其对策》获中山市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阮 波  副教授、硕士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中山市社科专家库成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以同等学历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美学专业。
教授课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写作、实用美学、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创作大量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影视等美学评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评论版)》、《读书》、《作家》、《学术论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舞蹈》等全国核心期刊。已出版的专著包括散文集《春风不相识》、评论集《返回身体的原点》、文集《即兴行走》,作品被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粤人文库”、中山市级图书馆等各级图书馆收藏。曾蝉联、、三届中山文艺奖一等奖,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曾在《成都晚报》、《新快报》、《大地》、《作品》、《中山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同时从事美学的评论和社会宣传推广工作,在美术馆、图书馆、书城等文化机构开办艺术类讲座,出任各类文艺演出的评委、导赏等工作,曾参加广东省女作家散文研讨会、亚洲与世界文明研讨会、香山文化研讨会、广东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全国名报名社名刊研讨会等各类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罗永雄  讲师、硕士
男,1979年8月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广东兴宁。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新疆经济报编辑、昌吉日报社记者、编辑,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客户经理,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
1997年进入新疆大学学习新闻学,学习期间曾在新疆经济报社编辑部供职,毕业后进入新疆昌吉日报社任经济口记者,具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从业近4年,累计编辑版面20个,刊发新闻稿件500余篇,50余万字,荣获省级新闻奖一次,地市级新闻奖三次。
2004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攻读应用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编写《媒介产业案例分析》、《经济传播学总论》等3本教材,完成出版共计约10万字的书稿。期间在北京新势整合公关咨询顾问公司供职,负责传播策划与媒体的联络沟通。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人文社科系新闻教研室任教,先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情境限制下的个体认知颠覆与沉默螺旋的扩散——从“洞中个体”的沉默到优势意见的加强》等5篇学术论文。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影视文化传播等。
教授课程:先后担任《传播伦理与法制》、《社会学》、《大众传播与文化》、《电视节目主持与制作》、《媒介热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电影艺术欣赏》、《公关与广告传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行政管理教研室?
?陈亚辉  讲师、硕士
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任行政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
教授课程:《经济学原理》、《电子政务》、《管理统计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概论》、《网站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2007年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07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案二等奖,2008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荣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优秀教师二等奖,优秀教学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包括:
2007年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青年教师基金立项课题《中山市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研究》;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委托课题《中山市流动人口综合调控体制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
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年)》。
2009年参与中山市民政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研究》、《中山市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研究》、《中山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2010年参与广东省社科联规划课题《中山慈善万人行善款管理和使用的绩效评估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研究》。
&&&&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包括:
1.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6)&
2.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当代经济,2006(7)&
3.论科技园区内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10)&
4.能力胜任模型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2)&
5.论城市人口综合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09(3)
邓雪琳  讲师、在职博士生
女,讲师,在读博士。2001年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湖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在武汉大学修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工作。
教授课程:《大学语文》、《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公文名篇选读》、《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
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近年来在CSSI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10篇,另在优秀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合计近30余篇,主持院级课题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总计13项。2008年10月被选为中山市首批社科骨干,2009年2月入选中山市社会科学人才库。2007年,论文《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入选《广东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选编》。2009年,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方政府公务员考核》获学院“一等奖”。2009年,在“孙中山思想与中山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孙中山人才思想与中山市现代化建设》。
李 芳  讲师、硕士
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党员,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担任讲师。
主要经历:
1999年9月-2003年7月&&&&中南大学&&&&行政管理本科
2003年9月-2006年7月&&&&武汉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硕士期间共发表5篇学术论文
2006.7~2009.10&&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
教授课程:《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
主要研究: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案二等奖(2006年)担任人文社科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和教学质量小组成员(2007年起)多次组织学生实践:2007年组织学生进行民政部低保户入户调查(中山);公共政策课程组织政策调查以及安排学生到中山市政府部门座谈;社会调查课程组织主题广泛的校园、校外小组调查;组织认知实践—民企学习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参与中山市社科联课题《和谐中山》(年)
丁婷婷  讲师、硕士
女,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硕士,行政管理学士,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自进入学院工作以来,获得年优秀教案评选三等奖,获2007年、2008年、2009年年终教师考核二等奖。
教授课程:《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会礼仪》、《专业英语》等课程教学。
科研成果:1、2009年主持院级《秘书学》教改课题一项
2、2008年参与中山市对外贸易经济经济合作局委托课题《中山市外经贸发展规划研究》、《中山市口岸发展规划(年)》、《中山市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发展规划(年)》
3、2007年参与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调研课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与中山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中山市港口镇政府委托课题《港口镇城郊经济发展规划》
4、《创新教育》杂志2009年4月刊发表教研论文《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技巧与考核手段研究。
5、《经济学研究导刊》杂志2009第17期发表科研论文《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人本途径建构》
郑莉婷  硕士
女,生于广东中山,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学位
教育背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 主修经济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主修人力资源开发(HRD),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04.8广东省侨外出国人员服务中心&(广州),任培训部专员。
07.7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主任。
2007. 8 — 2008. 12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任人力资源部部长。2009.2---现在&&教师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人文社科系 行政管理教研室
教授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社会调查与统计,&管理学,领导学,管理心理学。
这些人喜欢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和幸福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