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唐工业基地发展经济的水资源不足的解决方案

祝尔娟:推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必须处理好四大关系
发布日期:
来源:宣讲家
核心提示:现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报告人指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时机、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处理好的四大关系,以及下一步要在全面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同时指出,以特大城市或者超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如果京津冀地区能够探索出一条区域空间优化、科学持续、协同发展、互利共盈的新路,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祝尔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首都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理论与城市发展战略。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最近,习总书记的讲话掀起了新一轮京津冀发展的高潮。今天我想谈这么几个问题,也是想结合我们这些年的研究,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和大家共同交流。
我想今天主要谈四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第二个根据我们的研究,对京津冀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向大家做一个介绍,第三个就是提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是全面推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必须处理好四大关系,第四个就是我们下一步要在全面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时机已成熟
第一个问题,现在京津冀的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时机成熟了,最近我们刚出了一本书,我们每年要出一本京津冀发展的蓝皮书,最近新闻发布会以后,很多的新闻媒体都找我们,是不是现在中央一提出来要加快京津冀的快速协调发展,是不是由中央来推动?实际上我觉得京津冀协同发展,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只不过现在几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决定了时机已经成熟,第一个方面我觉得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倒逼这个区域必须连起手来联防联控。根据国家的监控,2013年全国的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有7个就在我们京津冀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已经使我们大家都有了深切的感受,正所谓同呼吸,共命运,一个城市往往很难独善其身,必须大家联手,而且雾霾不仅影响到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已经影响到我们首都的核心功能难以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生态环境这种倒逼我们大家必须联手要彻底治理。
这个雾霾到底是什么呢?虽然有很多具体的术语,但是总的来说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雾,一般来说主要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雨滴,但是霾主要是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那么这些东西如果达到一定程度了,它导致能见度很低而且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这是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当然在国外来讲治理雾霾也是有成功经验的,伦敦曾经在五十年代的时候也发生过多次的烟尘事件,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到英国去,到伦敦去,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当时治理的时候政府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把一些工业、制造业外迁,现在伦敦主要是以金融、文化创意等为主,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所以国外现在很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
我们国家现在也已经进入到这样的阶段,对环境问题的坚决防治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大气污染也不完全都是人为造成的,也有天然的东西,也有气候、温度以及时间,各地方有不同的地形地貌等等各种原因综合造成的。北京市有一个独特的地形地貌,西北部主要是山地,东南部主要是平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如果我们城市都是高楼林立,也会造成这样雾霾的情况。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的因素入手,特别是像机动车数量的限制,像重大工业企业的外迁等等,这些我们也必须要下决心采取措施才有可能缓解。我想总得来说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的污染现在倒逼我们必须联手,所以在联防联控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行动,京津冀已经合作起来了。
第二个因素我想就是,现在我们北京的大城市病已经到了必须要进行疏解的时候,而且北京未来的发展出路在于京津冀,在于我们在更大的空间区域里来寻求发展,寻求发展的新动力。那么,长期以来北京可以说有众多的有利因素,有各方面的优势,所以集聚了周边乃至全国的资源,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强大的虹吸效应使北京的中心城市和周边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经济落差,而且由于城市必需资源是有限的,它的土地资源,它的水资源,它的道路空间等等各个方面都是有限的,所以过度的集聚必然导致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首都核心功能的正常发挥。
所以北京未来必须要走区域合作的道路,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疏解功能来疏解人口,疏解城市的压力,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大家知道,随着我们城区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而我们的绿地范围越来越缩小,或者说越来越淡化了,随着中心城区的规模越来越大,我们的植被越来越小,这使得我们城市的热导效应越来越强,现在整个城市热导效应越来越突出,北京有10个热导集中分布区,二环以内的就占了50%多。还有特别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大家都深有体会。这一切都表明北京未来的发展出路就在京津冀,通过产业升级来找到我们未来发展的出路。
首钢的搬迁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个标志代表着我们北京从过去的集聚为主,发展成向外扩散了,当然我们现在还继续在吸纳全国的优质资源,但是我们开始考虑一些功能要向外走了,可以说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我觉得这个变化就表明北京和周边的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虹吸&,周边为我服务,现在我要往外走,往外走的时候再通过功能疏解带动了周边的发展,给周边带来了发展的机会,这时候北京和周边就出现了一种互动,相互需求,相互促进。这个关系的变化表明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北京和周边的关系变化是互补的,互动的,更多的是一种合作。
那么,同样在京津冀地区,像天津就不一样,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天津和周边的关系现在还是集聚更多,竞争大于合作,为什么呢?天津现在的发展阶段还处在工业化的后期,而北京的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的阶段,或者叫后工业化阶段,北京的服务业已经超过了80%,所以现在北京已经开始迈向后工业化阶段,它的产业体现出服务主导和创新主导的特点,它现在需要的是产业升级,让一些传统的,与北京的核心功能不相适宜的产业向外走,在向外走的过程中带动周边,与周边形成互动。但是天津却不一样,天津还处于集聚阶段,还处在工业化的后期,它的工业化还要做大做强,所以这个时候更多的还是在吸纳,还是在集聚,所以它和周边的关系更多的还是竞争大于合作,当然它也需要合作,但是竞争更大于合作。
我们要看到为什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北京这个区域核心城市,因为现在北京已经开始产业升级,它和周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给整个区域的合作带来一个重大的契机。实际上,北京现在需要的是空间,河北需要的是发展机会,天津需要的是发展质量,所以能够实现各有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京津冀的区域合作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第三个因素就是现在中央和地方已经形成合力,京津冀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迎来了新高潮,进入了新纪元。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不仅仅是中央领导重视,国家发改委现在正在加紧制定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规划,而且京津冀三地政府在2013年的时候也相继签署了合作的战略协议,特别是最近习总书记对北京的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更是给我们带来了一阵春风,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在这次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实际上就是把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要建立科学长效机制。我觉得这两条非常重要,一个是顶层设计,一个是科学的长效机制,为整个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打开局面,为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如果有些东西没有一个顶层设计的话,大家通过平等的协商谈判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在顶层设计和科学的长效机制两个方面为京津冀一体化整体推进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另外,还特别强调要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要走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大家心要往一处想,目标是一致的,然后优势互补,大家走出这样的一条新路子。这个讲话提出了7点要求,这7点要求可以说涉及到方方面面,实际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强大的推力,并且也为我们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这里面我想特别谈一下为什么要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那么它的意义究竟有哪些?我想在这里面谈这么5点认识,如果我们从国家的战略层面来看京津冀这个地区,它在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担负着重大的使命,主要有这么5个方面的使命,第一个就是要把它打造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世界性城市群,就是我们打造的不是一般的,我们是要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因为中国迅速的崛起,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这就成为一种客观需要,需要若干个世界级城市群作为支撑,那么,现在从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以特大城市或者超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快速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据有些专家分析,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将有可能拥有20多个城市群,而这些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
那么,从一般规律来看,城市群空间演化拓展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最初是单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近郊区、远郊区就逐渐融入进来,这是第一次拓展,第二次拓展是当城市的中间功能过度膨胀以后要往外走,就要在周边打造若干个新城,这样就逐渐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形成一个单中心的都市圈,第三次拓展就可能由若干个都市圈,或者若干个超大城市形成城市群,当若干个城市群形成一条绵延带之后,就形成一个大都市带。那么,我们应该看到京津冀地区现在正处在什么阶段呢?正处在打造新城的阶段,比如说北京现在周围有11个新城,天津周边也有11个,实际上都在打造各自的都市圈,那么这若干个都市圈将会形成一个城市群,我们现在在打造自身都市圈的同时也共同构建这样的城市群。当然这个城市群也有一些标志,人口至少要超过2000万,京津冀地区现在人口是1个亿,至少有一个以上这样的超大城市,现在天津北京就是两个超大城市,人均GDP一般要超过人均3000美元,我们现在平均起来是6000多美元,如果是北京和天津已经是15000美元,我们这个地区如果从城市群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已经是百分之百的符合标准。
据有些专门研究城市群的专家分析,京津冀地区是未来城市群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已经成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并列的三大经济引擎之一,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的重要作用。因为是首都所在区,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有着非常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更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所以最有条件打造成为中国对接世界的经济航母,在这样的高平台上整合国内外资源,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就是构筑中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的集聚地,我们这个地方是非常有优势的,北京的研发创新居全国第一,北京现代产业呈现出服务主导、创新主导鲜明的特征,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80%,研发产业产值全国最大,技术市场交易量占全国的40%,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居全国前列。天津的产业特征是高端制造,技术集约,它向这个方向发展,比如说它现在的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优势产业已经占其工业的90%,所以它现在正在打造现代制造研发转化基地,还有国际航运、国际物流中心。现在天津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了,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轻工业,现在开始向高端制造、现代制造的方向发展。河北的产业特征主要是资源加工型和资本密集型,它的工业规模也很大,但是主要是以粗加工,就是资源加工型的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为主,它现在正在积极建设打造现代制造产业带和沿海重化工产业带。所以从整体来看,京津冀地区完全有可能建设成为一个集聚区,在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担当着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的重要使命。这是第二点。
第三个意义就是中国未来最具活力的核心增长极和带动环渤海的核心区。首先,我想谈一下京津冀和环渤海是什么关系,环渤海实际上是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经济圈,这个经济圈有一个非常密集的城市群,这个地区的实力也非常雄厚,它不仅有一个城市群,还有一个港口群,还有产业群,无论是山东、辽宁,还是京津冀已经形成了一个基础完整,而且实力很强的产业群。它的辐地远远大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是这个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滞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它的辐射主要是在北方,但是它的潜力还远远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那么,在中国的四大板块之中,环渤海如果发展起来以后,意义非常大,因为环渤海既处在北方又属东部,如果这个地区能够加快发展的话,有利于缩小南北差距,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带动东西部,对于这个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环渤海为什么环不起?关键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关键在核心区没有起来,如果京津冀作为核心区没有搞起来,两翼不会主动向你靠拢,只有你对周边有辐射,有带动,它才有可能向你靠拢,所以关键是要把京津冀做起来,做起来以后才能够带动两翼,带动整个环渤海的振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加快京津冀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环渤海的崛起,有利于带动整个北方经济,缓解南北差距和东西差距,对全国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第三个意义。
第四个意义就是带动中国北方向东北亚、中亚、俄罗斯和欧洲全方位开放的门户地区。京津冀地区正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同时又处于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要地,加快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新丝绸之路对东北亚、中亚、俄罗斯以及欧洲的全方位开放,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大陆经济圈,降低美国通过海洋通道对中国实行政治经济前置的影响力,降低他们对我们的制约,这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战略安全的大局。
第五个意义就是探索区域空间优化、科学持续、协同发展、互利共盈的示范区,我觉得如果京津冀地区如果能在三个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对全国都具有示范效益,第一个就是跨省级的合作,与珠三角不同,如果我们在协同发展中探索出一条能够有效实现跨省级合作的新路,形成这样一种机制,实现区域治理抱团发展,特别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全国有很多的城市群、都市圈也都是跨省级,如果我们能闯出一条路来意义非常大。第二是我们这个地区,特别是超大城市与周边地区落差太大,特别是北京如何能够通过功能的疏解来破解大城市病,同时优化了空间布局,带动了周边发展,如果能够闯出这样的一条路子出来对全国也非常有意义。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这个地区重化工业的比重非常大,在这个地区又要大力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建设宜居家园,如果我们能够探索出这样的一条路子对全国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应该看到整个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已经时机成熟,而且也非常有战略意义,所以这就是国家为什么要全力推进的一个原因。这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理解。
二、京津冀发展现状
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下京津冀到底现在发展是什么样的状况,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这个我就结合我们的一些研究和大家共同交流,主要谈这么几点,第一个就是资源禀赋,这个地区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非常大,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这是习总书记讲话的时候对京津冀特别准确的概括。
北京一直苦于没有出海口,其实天津的出海口就是北京的出海口,北京的优势就是天津、河北的优势,所以怎么能够从经济的角度,从共同发展的角度谋划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打破我们现在行政分割的界限,因为经济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和要求。从资源来看,铁矿、煤矿、油气资源、海盐资源也非常丰富。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还有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河北在土地资源、海岸线、劳动力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源环境现在压力非常大,去年我们专门出了一本京津冀蓝皮书,就是研究京津冀的承载力。我这里举几个方面的例子,我们看一下数据,可以看到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式是非常严峻的。人口,这块土地最终能承载多少人口和根据满意度衡量的适度人口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从满意度来衡量的话,现有的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区域的承载能力了,据有些专家分析预测,2015年京津冀总人口适度的承载力上限是1.02亿人口,但是实际上2012年我们的人口已经达到1.08亿了,已经超过了适度的人口规模,因为过度密集人的满意度就下降了,就不舒适了。现在我们的人口规模已经严重超过了适度的人口规模,这是从人口来讲。
再一个水资源,我们水资源的承载力严重不足,本来我们这个地区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人均水资源更是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标准,国际公认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就是严重的缺水地区,北京是190多立方米,甚至有的数据更低,是110多立方米,天津也是低,河北其实也是低,也就是说我们总体上来讲人均占有的水资源已经低于世界公认的严重缺水标准。我们现在每年都有很大的用水缺口,北京每年如果仅用当地水资源来满足当地需求,缺口是12亿立方米,天津缺口也是这么多,那么现在我们用什么来弥补呢?当地的水资源满足不了,只能通过外来的调入水来弥补这个缺口,同时超采地下水来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人口规模已经严重超过了当地资源所能承载的合理规模,因为人口规模要受到资源的制约,水的问题就制约了人口的规模,我们也测算了一下,京津两市如果仅用当地的水资源量所能支撑的人口规模,北京只能支撑1000多万人口,天津是1199万人口,只相当于现有人口的多少呢?一半,如果仅用当地水资源支撑,只能支撑一半,天津能支撑80%。那么,我们现在靠什么来解决呢?一个就是当地水资源和实际用水资源之间的缺口,主要是通过区域的调水和地下水超采来弥补。但是即使是外部调水进来和我们实际需求量之间还有一个缺口,就是现在供水量与实际供水量之间还有缺口,那么这个缺口用什么弥补呢?主要是区域外虚拟水净流入来弥补,可能大家不太理解什么叫虚拟水,比如说我们种蔬菜需要大量的水,但是我们不种蔬菜,而是从外部购买蔬菜,实际上调入了外部的水进来,等于是虚拟水调入,每年也有相当一部分虚拟水也弥补了需求的缺口。总得来看,近年来随着雨量的增加,我们现在的水资源总量是有所增加的,但是要看到地下水超采情况现在非常堪忧,像邢台的地下开采深度已经超过了50米,很多地方出现了地下漏斗区。
再一个是交通,这个大家都深有感受,特别是北京的交通基础设施,从我们的承载能力来说,我们在全国都是前列的,但是我们的承载压力太大,这里面有一个供和需的问题,这和城市功能过度集中造成的潮汐状交通流有关系,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疏解,在周边建设新城,要把一些功能疏解出去。
另外还有生态,生态方面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雾霾,现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来我们的水资源就紧缺,还有一些受到污染,水环境已经接近了极限,再加上大城市的垃圾围城已经陷入了窘境,垃圾处理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填埋,有的是焚烧,但是填埋是要占土地占空间的,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供填埋,再加上生态屏障,河北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这些现象现在也是并存。
所以,总体来看这个地区的资源环境现在已经形势非常严峻,这是我想谈的第一个资源,我们的资源有优势,但是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第二个就是经济实力,我们是中国第三大经济引擎,但是总体上实力还有待提升,这个我想简单说一下,我们的GDP占全国的10%,特别是技术交易市场的交易额占到四层以上,这都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把京津冀与纽约、伦敦、东京的大都市圈做比较的话,我们的总量全都占优势,我们的人口规模、土地面积、轨道交通等等,但是人均就有很大差距,我们人均GDP是6000多,这个主要原因是河北,因为天津的人均GDP达到15000多美元,北京是14000多美元,河北是5000多美元,差距太大会拉低整个区域的水平,当然还有其他的指标。如果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较,长三角实力最强,贡献也最大,2012年三大都市圈GDP占到全国比重的42.99%,其中长三角占到20%,京津冀占到11%,珠三角占了10%,所以总体上长三角实力最强,如果和珠三角相比较的话,我们有些指标要高于他们,但是我们的人均GDP一下子就拉下来了。当然还有其他方面我们也有差距,这个我就不再多说了,这是经济实力。
第三个是产业基础,我们这个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不一样,他们主要是加工型的,以轻工业为主,我们这个地区重化工业比重比较大,应该说重化工业基础雄厚,但是在现在这样生态环境的压力下,我们也急需调整升级,这个调整升级的压力也非常大。另外,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可喜的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体系正在形成,像北京的研发创新、科技服务都是具全国前列的,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这些都在稳步增长。天津的新兴产业中最突出的就是绿色能源产业,全国领先,现在它的风电设备与锂离子电池产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河北现在医药产业非常突出,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还有新能源汽车等等。另外,高端服务方面我们也优势明显,像研发、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特别是北京在这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在区域竞争合作过程中,现在产业正在向优势地区集聚,出现了这样的动向,那么从市场份额的变化来看,我们发现石油天然气开采逐渐向天津集中,黑色金属等矿采选业开始向河北集中,通讯设备计算机等等由天津向北京集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由北京向天津转移,化工工业和建材主要是在河北。所以,现在在空间布局上出现了这样的局势,就是重化工业开始向沿海集聚,逐渐要在那里形成一个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逐渐的向京津唐(北京、天津、唐山)这条高技术产业带集聚。现代制造业向京保石(北京、保定和石家庄)集聚,要逐渐形成一个现代产业带。总体上应该看到,我们的产业现在已经在空间上逐渐进行优化和调整,当然我们这个地区的产业转型,还是任务非常艰巨。
第四个就是城镇体系,最近我们刚出的京津冀蓝皮书就是研究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中心外围格局非常显著,这个区域内的不平衡在加剧。总体上来看,我们这个地区的城镇化呈现一个快速加速的发展态势,但是非常不平衡,我们的城市化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城镇人口分布呈倒金字塔型,这个地区的大、中、小城市算起来一共有35个,但是在这里面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京津两市,就是这两个特大城市吸纳了城镇人口的60%,超过了其他各个城市的总和,所以呈现了一个倒金字塔型。这样就使得我们两个超大城市的压力特别大,特别是北京的压力非常大。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现在开始加强,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也看到了城市之间的差距还在持续拉大,特别是靠近北京、天津的一些城市,应该说还是受益比较大的。
另外,从发展阶段来看,城市群的发展大体上有这样几个阶段,开始都是单个城市,然后打破行政边界开始合作,然后再进一步组接、交融最后成为一体,现在京津冀城市群正处在组接阶段,过去都是各自忙各自的,现在要加强生态的一体化,产业格局的对接,以及交通等各种对接。当然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城市之间的融合,也就是要一体化发展。那么根据前面我们分析的,这个地区的问题概括一下的话,主要是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联系度还不够高,联系相对还比较松散,特别是产业关联,产业关联有的是断的,有的甚至跨过我们周边和南方直接去配套,所以有些我们的产业关联度还不够高,这是第一。第二就是这个地区的行政区经济各求发展,缺少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我们这个地区的行政区划政府主导力量非常强,还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跨省级的协调机制。第三个问题就是城镇体系不合理,特别是区域内发展还非常不平衡,大的过大,小的过小,特别是超大城市过度集聚,而中小城市又发展不足,吸纳力也不足,所以最终会导致发展缺乏支撑,超大城市需要周边的地区给予支撑,实际上影响了各自的发展。还有资源环境对区域发展制约日趋严重,已经影响到我们这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我们的现状。
三、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第三个问题就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这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大家共同交流。如果要想使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能够顺利,而且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话,一定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个关系就是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的关系,实际上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应该共生互动,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中心城市应当是区域的核心中枢、科技先导和增长引擎,它应当起到这样的作用。任何一个城市群都要有至少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的超大城市或者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它对周边有辐射带动,这样才成为一个城市群,这个核心城市起着很重要的引领带动和支撑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中心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区域的发展和支撑,那么区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支撑中心城市的呢?我们分析,在中心城市把周边的资源吸纳进来,要率先壮大起来,在它集聚的时候周边为它提供要素支撑,包括人才、资金、信息等支持。在单中心都市圈形成阶段,中心城市的周边为中心城市疏解压力,拓展空间,也就是说现在北京空间已经没有了,河北、天津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为我们疏解压力提供了空间。那么,在多中心网络化大都市圈中,所在的区域和中心城市将会形成一个互动,共同打造发展平台。
但是问题在于京津冀地区现在的双核极化效应依然明显,还在极化,尽管北京要往外走,但是这种极化效应依然存在,所以中心和外围的落差仍然比较大,这种情况会带来一种什么后果呢?我们分析,由于周边落后,或者经济实力太弱,所以它难以承接疏解出来的功能,没有能力承接,它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或者它的经济实力达不到,它的公共服务也达不到,所以大城市的一些功能也难以疏解,大城市病也难以破解。这样就影响到整体的发展,所以我们下一步很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注重在疏解过程中带动周边的发展来缩小差距,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矛盾。这是我想谈的第一点,就是这个关系,中心城市和周边相互依存,相互互动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就是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在四大关系中京津能否形成合力,能否有一个合理的分工优势互补是我们区域能否实现协同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这里面我想特别提出就是双核,一定要形成合力,这个事关全局。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在100公里之间并肩而立,应该说世界少有,而且两个城市都各有优势,优势都非常突出,北京的优势在哪里?我觉得北京有首都优势、总部优势、科技人才优势、全国市场优势以及全国交通枢纽的优势等等,北京集多种优势于一身,这是北京的优势。天津的优势在哪里?天津有现代制造的优势、海港优势,而且它的科技教育水平也居全国前列,还有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所以京津两市都拥有这么多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却不能形成合力,都是各谋各自的发展,这就影响我们的一体化进程,也使京津冀一体化难以取得突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这一点上我觉得这次如果能够通过顶层设计,通过合理的分工解决这个问题,那对我们整个区域将会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第三个关系是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关系,前面说的很多了,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大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当然怎么破解,我们可以从增强承载能力和缓解承载压力两方面入手。
第四个关系就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应该看到这个地区非常有特殊性,也具有复杂性,我觉得我们这个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国有企业比重比较大,民营企业发展不足,行政干预力量比较强,另外还有市场发育不足,推进合作难度非常大。所以这里面特别需要一个是要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还有一个要通过构造一个比较合理的跨省级的协调机制来解决。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些地方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平等协商来解决,有些解决不了的,就可以通过更高层面的协调机构来进行统筹考虑。这个我觉得一定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
这里面我觉得应该注意的,比如说功能疏解的问题,现在北京要&消肿&,特别需要对其本身的功能要进行分析,有些功能属于这个城市作为普通城市必须具备的功能,没有这些功能就难以运转,还有一些就是首都的功能,就是附加在你作为一个普通城市身上的首都功能。那么现在已经明确了,首都的核心功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这里面要进行分类。哪些是满足城市自身需求的,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哪些是可以疏解出去的,这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析。
另外还要考虑承接地一方有没有相对应的承接能力,还要考虑疏解的直接成本是多少,间接成本是多少,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一定要做一个成本的分析,有些完全靠拍脑袋的话,可能未必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我觉得咱们现在的思路已经进一步解放了,过去我们觉得北京的功能可能只是在周边,现在可以放眼看到整个京津冀区域,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建设新城来疏解,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可以利用京津冀当地的一些已有的中小城市,利用现有资源,可以减少很多浪费,所以我们现在在认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这是第三个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四大关系,这四大关系我觉得影响整个成效。
四、全面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第四个问题我谈一点我们的研究和想法,就是在全面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第一个就是顶层设计,这个是非常关键的,那么这个顶层设计要在明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城市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立足三地的比较优势,在中央层面做好京津冀交通体系、产业布局、城镇布局、生态布局的顶层设计。协调一些跨省级大项目的布局安排,这样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无序竞争,这个顶层设计是非常关键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协调机制,一定要构建一个能够适合跨省级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我们认为这个协调机制应该是横向协调与纵向协调相结合的协调机制,横向协调就是横向协商,就是应该构建地方政府的联席会议,大家能够坐在一起把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平等协商,我觉得应该以横向协商为基础。但是有一些问题可能横向协商解决不了,就需要有一个纵向协商的机构,也就是中央层面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协调机构进行顶层设计,包括重大关系的协调,重大项目的安排,对矛盾的仲裁等等。
同时,我们还要探索一些税收分享机制,主要针对企业合作。再一个就是对于一些跨省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家可以共建,成本分摊,构建多种协调机制,既考虑到效益也考虑到公平,站在区域整体的角度,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进行协调。在合作方式上也可以建立这种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共同建设某一个项目,共同投资,共同分享,共同分担。
第三个方面就开始全面推进,我觉得可以在五个方面全面推进,第一个就是交通体系的一体化,交通先行,这里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特别要注意北京的空港和天津海港的衔接合作,还有空港之间的合作,像天津机场、保定机场、首都机场等等这几个机场之间如何来合作,还有海港之间的合作,比如说天津的海港和河北的海港之间能不能形成一个战略联盟,不要像现在这样大家都在争货源,而是建立一种战略联盟。还有都市联运的无缝对接,把我们的城际铁路、空港、海港等各种交通方式进行无缝连接,共同来打造海陆空立体的综合性交通体系,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产业布局的一体化,产业布局的一体化我们觉得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功能区的整合,二是产业链条的衔接,三是重点产业的合作,比如说北京和天津在金融、物流、现代制作、现代服务等方面能不能合作。有的专家讲,把这次京津冀合作当成课题来做,十年都做不完,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推进,但是现在有很多问题不是光靠理论谈认识的时候了,是到了要推进的时候了。我最近听到一个消息,中关村现在已经率先迈出步伐,要和天津宝坻签订协议,要在那里建一个中关村科技新城,宝坻正处在天津和北京之间,但是人气不足,如果中关村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在那里建设一个科技新城,既把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动向。
第三个就是城镇体系一体化,很重要的就是北京的城市功能疏解和功能定位,还涉及到大都市周边的新城建设,如何把这个大都市新城打造成为反磁力基地,在我们的周边形成一个反磁力基地,既吸纳中心城区的人口,同时又吸纳把外部来的人口,形成增长集,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值得研究的。另外,还有河北大、中、小城市的发展,还有公共服务和产业转移同步推进,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
第四个就是生态建设一体化,也涉及到生态经济分区,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廊道建设,还有中心城市的生态宜居家园的建设,还有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治,还有新东部的海洋经济,海洋生态安全等等。
第五个是社会政策的一体化,有利于人的流动,资源的流动。比如说完善社会保障的转移、集聚,医疗保险的异地就医结算等制度,这样通过对接能够实现政策互惠,信息互通来创造比较好的环境。
我们认为重点突破一定要抓机遇,首先是我们大家急迫解决的共性问题,再一个就是在大家利益的契合点上有可能率先突破,比如说北京需要空间,河北需要发展机会,天津需要发展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形成一个合力,第三个就是都有利于各自目标的实现。
最近在京津冀地区有这么几个重大机遇,第一个就是首都第二机场,这个机遇可能率先在京津冀三地形成临空经济带,对我们整个地区的意义都非常大,想办法把海港、空港之间打通。第二个就是天津自贸区的申报,河北现在也在申报,很有可能联合起来打造京津冀共建的自贸区,这个自贸区的开放政策有可能是最优惠的,对我们这个地区的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的建设都非常有意义,我觉得北京一定要主动融入进去,争取共同建设。第三个就是张家口和北京联合申报冬奥会,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第四个机遇是北京功能疏解的机遇,给整个地区带来机遇。
第五个机遇是京津冀三地都在优化调整空间布局,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北京过去的中心在北部和东部,现在逐渐开始往南移动,现在的南城行动计划,再加上新机场的建设,据有些专家分析,南部很有可能成为北京的服务中心,因为这个地方既有空间,又有产业的支撑,这样就会把整个南部带动起来。
而天津现在的重心是什么呢?原来主要是往东走,建设滨海新区,现在开始东移北转,把北部作为发展的中心,北辰、宝坻、冀县这一块恰恰和北京比较接近,正好对接,北京往南,天津往北,这样逐渐靠拢,所以要抓住地区之间空间调整的机遇。河北现在沿海、环首都的空间布局也为我们创造了机遇。当然,最大的机遇就是中央,中央把京津冀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我们分析有可能在这几个点上率先突破,第一个是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共建国家级的临空经济合作示范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二就是京津冀共建自贸区和中国投资贸易服务最便利的综合改革创新区,第三个就是抓住京津冀三地优化空间结构的机遇,共建国家级京津科技新干线,第四个是抓住北京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机遇,共建首都绿色生活圈。
我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津唐工业基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