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银行业改革今年来做出了什么保密方面的改革?

股票/基金&
瑞士银行保密制 为何走向终结?
  一名男子从瑞士苏黎世的瑞士银行标志旁经过。  新华社/路透  瑞士银行发布2012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同时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裁撤将近一万个职位。  新华社/路透不再保密 新华社发  首席记者 吴刚  昏暗的灯光下,瑞士苏黎世一家没有招牌的里,詹姆斯?邦德用帽檐遮住脸,将一个装满美元的手提箱递给柜台。柜员没有看他一眼,娴熟地清点钞票后递给他一张回执账单,上面除了存款金额和一个名叫“007”的客户名外,没有其他任何信息。“我只相信两个人,一个是我自己,另一个是瑞士银行家”。电影《007》中,詹姆斯?邦德如是说。  不过,这样的情景,或许不会再有。日,世界经合组织宣布,瑞士加入了共享信息的国家行列。这意味着,瑞士银行界延续两百多年的存款保密制度,将走向终结。  三条人命让瑞士加强了银行保密  透明的存款实名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瑞士为什么还会实现存款保密制度?话要从头说起。  据公开资料,16世纪,基督教加尔文教派从日内瓦开始兴起,由于受到迫害,大量新教徒陆续从和逃到日内瓦,和他们一起到来的,是大量的财富和金钱。  为了保护这些新教徒,避免泄露他们的情况,瑞士银行家们建立起了一种行业内非正式的基础保密制度。  1713年的日内瓦议会制定了一项规定,即银行人员应登记客户信息,但未经市议会批准,不得泄露给储户本人以外的任何第三方。这就成为了瑞士银行保密法的前身。  1933年,政府要求德国公民必须交代自己在外国的资产。在瑞士,负责追查德国公民在外财产的纳粹盖世太保假装成普通客户,径直走入银行,拿出一沓钱,对银行职员说,将这笔钱存入某某的账户(这些都是遭到纳粹怀疑的人)。如果钱能够存入,则说明了该人在瑞士银行拥有账号。然而,那些使用匿名账户的客人,就安全逃过此劫。  一年之内,有三个德国人因在瑞士拥有银行账号而被处死。三条人命给了瑞士充分的理由来加强银行保密法。1934年,瑞士制定《银行保密法》,从上允许储户使用化名、代号或数字来代替真名实姓。同时,该法规定,金融从业者一旦违反保密法规,将面临监禁和罚款。  二战中一些犹太人被迫害致死,但他们存在瑞士银行的钱至今一直躺在账上。依靠这种由保密制度成就的信誉,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指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的,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  据瑞士方面的初步统计,2013年,瑞士的银行总共管理着2.2万亿美元离岸资产,占全球总量的1/3。  金融服务业成为瑞士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据瑞士银行业协会的一份报告,2013年金融业对本国GDP的贡献率是12.5%,瑞士劳动人口中有6%(约20万人)从事,同时瑞士金融机构还有10万余名海外雇员。  从逐步妥协到最后终结  “保密制度使瑞士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而对于金钱不论黑白的一概保护,也使瑞士成为逃税和黑金的天堂。”(,)经济学家刘维明说。  不少因腐败而遭本国人民唾弃的独裁者如的巴拉维、巴拿马的诺伊利卡等人,都曾经是瑞士银行的顾客。“9?11”事件发生后,在瑞士银行发现多个恐怖嫌疑分子开设的账户。  同时,富人隐藏财产势必造成偷税漏税现象,瑞士银行也因此被指责为“避税天堂”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因财政悬崖或难以破解的高福利制度陷入“很差钱”境地的欧美多国政府,开始要求瑞士银行界公开本国国民存款信息,以便于向那些在瑞士藏匿财产的本国国民征税。  面对他国政府要求,瑞士银行业当初并不以为然。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曾公开称“银行信息就如同患者的病例信息,具有私密性,政府必须尊重这种私密性”。瑞士老牌私人银行隆奥银行亚洲董事总经理叶峰立也表示“没任何必要为监管者列明客户信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拒绝与这些监管者合作”。  不过,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中,瑞士的“不合作”并未持续太久。  2008年末,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因协助客户向美税务机构隐瞒收入,遭美方起诉。2009年2月,为了避免被起诉,瑞银集团被迫向美方支付7.8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并提供250至300名美国客户的信息,标志着此前铁桶一般的瑞士银行界保密制度开始松动。  2010年,美国通过了《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要求所有想在美国经营的外国银行都必须向美国国税局提供存款超过5万美元的美国公民账户信息,否则,美国将会对其总收入征收30%惩罚性税收。  2012年,美国政府对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银行威格林银行提出了税务诉讼。2013年1月,该银行承认曾协助美国公民在海外持有的12亿美元资产逃税,并向美国政府支付了5790万美元罚款,随后这家有着270年历史的银行被迫关闭。在该事件的推动下,同年9月,瑞士和美国达成协议,决定执行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  日,瑞士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成为该公约第58个签约方。日,在巴黎举行的欧洲财长会议上,瑞士签署一项有关自动交换信息的全球新标准,加入了共享税务信息的国家行列。至此,瑞士银行界延续两百多年的存款保密制度,将成为历史。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如果我们不接受,也许就会受到像伊朗那样的制裁。如果我们不能经营美元业务,只能关门大吉。”苏黎世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说,瑞士放弃银行保密制度实属“迫不得已”。  需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丧失了赖以为生的保密制度,瑞士银行业该何去何从?  刘维明预测,瑞士的金融市场必然会产生动荡,因为瑞士银行聚集了几乎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存款。瑞士那一点黄金交易和财富管理,不足以支撑目前的金融市场份额持续下去。  据瑞士银行估计,如果账户不再保密,大约120亿-300亿美元的欧洲客户的资金可能会离开瑞士。  事实上,这样的危机由来已久。有报道称,仅从2008年1月到2009年11月间,在瑞士拥有银行账户的外国人减少了28.1%。巴拿马、阿联酋的迪拜、卢森堡等新兴离岸金融中心,借机从瑞士银行手中抢夺客户资源。而干脆在新加坡设立了全球业务支援中心,利用竞争对手的银行保密制度来拓展国际业务。  不过,这种做法不可持续。有银行家预测,其他离岸中心将面临加入公开账户信息的压力,经合组织今年晚些时候可能列出一份不愿采纳银行透明措施国家的“黑名单”。  瑞士银行业亟需寻找新的出路。一位在瑞士银行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说:“近年来,瑞士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积极调整,以适应全球竞争,但是银行业却一直墨守成规,躺在偷漏税和银行保密制度上睡大觉。时代在前进,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信息共享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换换脑筋了”。他认为,瑞士要想保持自己的金融中心地位,必须放弃对保密制度的过分依赖,应通过真正高效的金融服务来招徕客户。  瑞士银行界正在努力地尝试改变。据悉,目前,一些瑞士银行已经开始针对位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的“在岸”分行网点加大投资力度,有的还把业务重心转向东亚和中东地区的。一些瑞士银行家也表示:即使放弃银行保密传统,自己也能够以世界一流的服务与技能,吸引到有价值的新客户群,确立起强大的新。  和瑞士一样,5月6日加入共享税务信息国家行列、相当于放弃保密制度的,还有新加坡。此前,新加坡对金融泄密的惩处力度比瑞士更严厉。新加坡甚至一度修改法,允许在新加坡进行信托投资的外国人可以不受“法定继承权比例”的限定。  目前仍然实行存款保密制的,还有奥地利、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巴拿马、阿联酋的迪拜、黎巴嫩、开曼群岛、英国海外属地泽西岛和根西岛等离岸金融中心。如上所述,世界经合组织今年可能列出一份不签署信息透明协议国家的黑名单,这些国家或地区将遭受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瑞士银行保密制 为何走向终结?·重庆日报数字报
第011版:经济观察
&&&&&&&&&&
瑞士银行保密制 为何走向终结?
一名男子从瑞士苏黎世的瑞士银行标志旁经过。 新华社/路透
瑞士银行发布2012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同时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裁撤将近一万个职位。 新华社/路透
不再保密 新华社发
首席记者 吴刚 昏暗的灯光下,瑞士苏黎世一家没有招牌的私人银行里,詹姆斯·邦德用帽檐遮住脸,将一个装满美元的手提箱递给柜台。柜员没有看他一眼,娴熟地清点钞票后递给他一张回执账单,上面除了存款金额和一个名叫“007”的客户名外,没有其他任何信息。“我只相信两个人,一个是我自己,另一个是瑞士银行家”。电影《007》中,詹姆斯·邦德如是说。 不过,这样的情景,或许不会再有。日,世界经合组织宣布,瑞士加入了共享税务信息的国家行列。这意味着,瑞士银行界延续两百多年的存款保密制度,将走向终结。 三条人命让瑞士加强了银行保密 透明的存款实名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瑞士为什么还会实现存款保密制度?话要从头说起。 据公开资料,16世纪,基督教加尔文教派从日内瓦开始兴起,由于受到迫害,大量新教徒陆续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日内瓦,和他们一起到来的,是大量的财富和金钱。 为了保护这些新教徒,避免泄露他们的情况,瑞士银行家们建立起了一种行业内非正式的基础保密制度。 1713年的日内瓦议会制定了一项规定,即银行人员应登记客户信息,但未经市议会批准,不得泄露给储户本人以外的任何第三方。这就成为了瑞士银行保密法的前身。 1933年,德国政府要求德国公民必须交代自己在外国的资产。在瑞士,负责追查德国公民在外财产的纳粹盖世太保假装成普通客户,径直走入银行,拿出一沓钱,对银行职员说,将这笔钱存入某某的账户(这些都是遭到纳粹怀疑的人)。如果钱能够存入,则说明了该人在瑞士银行拥有账号。然而,那些使用匿名账户的客人,就安全逃过此劫。 一年之内,有三个德国人因在瑞士拥有银行账号而被处死。三条人命给了瑞士充分的理由来加强银行保密法。1934年,瑞士制定《银行保密法》,从法律上允许储户使用化名、代号或数字来代替真名实姓。同时,该法规定,金融从业者一旦违反保密法规,将面临监禁和罚款。 二战中一些犹太人被迫害致死,但他们存在瑞士银行的钱至今一直躺在账上。依靠这种由保密制度成就的信誉,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指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的,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 据瑞士方面的初步统计,2013年,瑞士的银行总共管理着2.2万亿美元离岸资产,占全球总量的1/3。 金融服务业成为瑞士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据瑞士银行业协会的一份报告,2013年金融业对本国GDP的贡献率是12.5%,瑞士劳动人口中有6%(约20万人)从事金融行业,同时瑞士金融机构还有10万余名海外雇员。 从逐步妥协到最后终结 “保密制度使瑞士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而对于金钱不论黑白的一概保护,也使瑞士成为逃税和黑金的天堂。”中信银行经济学家刘维明说。 不少因腐败而遭本国人民唾弃的独裁者如伊朗的巴拉维、巴拿马的诺伊利卡等人,都曾经是瑞士银行的顾客。“9·11”事件发生后,在瑞士银行发现多个恐怖嫌疑分子开设的账户。 同时,富人隐藏财产势必造成偷税漏税现象,瑞士银行也因此被指责为“避税天堂”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因财政悬崖或难以破解的高福利制度陷入“很差钱”境地的欧美多国政府,开始要求瑞士银行界公开本国国民存款信息,以便于向那些在瑞士藏匿财产的本国国民征税。 面对他国政府要求,瑞士银行业当初并不以为然。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曾公开称“银行信息就如同患者的病例信息,具有私密性,政府必须尊重这种私密性”。瑞士老牌私人银行隆奥银行亚洲董事总经理叶峰立也表示“没任何必要为监管者列明客户信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拒绝与这些监管者合作”。 不过,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中,瑞士的“不合作”并未持续太久。 2008年末,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因协助美国客户向美税务机构隐瞒收入,遭美方起诉。2009年2月,为了避免被起诉,瑞银集团被迫向美方支付7.8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并提供250至300名美国客户的信息,标志着此前铁桶一般的瑞士银行界保密制度开始松动。 2010年,美国通过了《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要求所有想在美国经营的外国银行都必须向美国国税局提供存款超过5万美元的美国公民账户信息,否则,美国将会对其总收入征收30%惩罚性税收。 2012年,美国政府对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银行威格林银行提出了税务诉讼。2013年1月,该银行承认曾协助美国公民在海外持有的12亿美元资产逃税,并向美国政府支付了5790万美元罚款,随后这家有着270年历史的银行被迫关闭。在该事件的推动下,同年9月,瑞士和美国达成协议,决定执行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 日,瑞士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成为该公约第58个签约方。日,在巴黎举行的欧洲财长会议上,瑞士签署一项有关自动交换信息的全球新标准,加入了共享税务信息的国家行列。至此,瑞士银行界延续两百多年的存款保密制度,将成为历史。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如果我们不接受,也许就会受到像伊朗那样的制裁。如果我们不能经营美元业务,只能关门大吉。”苏黎世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说,瑞士放弃银行保密制度实属“迫不得已”。 需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丧失了赖以为生的保密制度,瑞士银行业该何去何从? 刘维明预测,瑞士的金融市场必然会产生动荡,因为瑞士银行聚集了几乎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存款。瑞士那一点黄金交易和财富管理,不足以支撑目前的金融市场份额持续下去。 据瑞士银行估计,如果账户不再保密,大约120亿-300亿美元的欧洲客户的资金可能会离开瑞士。 事实上,这样的危机由来已久。有报道称,仅从2008年1月到2009年11月间,在瑞士拥有银行账户的外国人减少了28.1%。巴拿马、阿联酋的迪拜、卢森堡等新兴离岸金融中心,借机从瑞士银行手中抢夺客户资源。而瑞士信贷干脆在新加坡设立了全球业务支援中心,利用竞争对手的银行保密制度来拓展国际业务。 不过,这种做法不可持续。有银行家预测,其他离岸中心将面临加入公开账户信息的压力,经合组织今年晚些时候可能列出一份不愿采纳银行透明措施国家的“黑名单”。 瑞士银行业亟需寻找新的出路。一位在瑞士银行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说:“近年来,瑞士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积极调整,以适应全球竞争,但是银行业却一直墨守成规,躺在偷漏税和银行保密制度上睡大觉。时代在前进,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信息共享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换换脑筋了”。他认为,瑞士要想保持自己的金融中心地位,必须放弃对保密制度的过分依赖,应通过真正高效的金融服务来招徕客户。 瑞士银行界正在努力地尝试改变。据悉,目前,一些瑞士银行已经开始针对位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的“在岸”分行网点加大投资力度,有的还把业务重心转向东亚和中东地区的新兴市场。一些瑞士银行家也表示:即使放弃银行保密传统,自己也能够以世界一流的服务与技能,吸引到有价值的新客户群,确立起强大的新竞争优势。 和瑞士一样,5月6日加入共享税务信息国家行列、相当于放弃保密制度的,还有新加坡。此前,新加坡对金融泄密的惩处力度比瑞士更严厉。新加坡甚至一度修改信托法,允许在新加坡进行信托投资的外国人可以不受“法定继承权比例”的限定。 目前仍然实行存款保密制的,还有奥地利、卢森堡、列支敦士登、巴拿马、阿联酋的迪拜、黎巴嫩、开曼群岛、英国海外属地泽西岛和根西岛等离岸金融中心。如上所述,世界经合组织今年可能列出一份不签署信息透明协议国家的黑名单,这些国家或地区将遭受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银行保密:瑞士精神之战&避税将无“天堂”--财经--人民网
银行保密:瑞士精神之战&避税将无“天堂”
&&&&来源:&&&&
&&&&&&字号
编者按:“如果你连瑞士银行都不能信任了,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詹姆斯?邦德在系列电影《黑日危机》中如是说。现实情况可能比电影更曲折复杂:以瑞士为代表的“避税天堂”正遭受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强大盟军的威胁:在其最有竞争力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避税天堂”会否“惨烈牺牲”?而据最新数据,全球排名前十的金融中心中,4个是著名的“避税天堂”,其中,有两个来自瑞士,此番大战会否彻底改写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版图?
上周,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与会代表呼吁一些国家改变现有的银行保密制度,实施银行信息的自动交换。此举直接将矛头指向恪守银行保密传统的瑞士、奥地利、卢森堡和列支敦士登等“避税天堂”,而一旦保密制度失守,他们赖以生存的私人银行业将再无竞争力。
被逼无奈之下,瑞士银行家协会主席帕特里克?奥迪耶4月21日回应到,如果银行信息自动交换成为国际规则,那么瑞士银行业将调整保密制度,并称有能力应对因此带来的变化。但他强调,瑞士银行业接受银行信息自动交换的前提是,这种变化必须是全球性的,至少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框架内,同时,瑞士金融业的代表也应参与规则制定。
  “接受谈判,但条件不低”
根据OECD的数据,每年因逃税漏税流向海外的资金达1万亿欧元。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令欧美各国如坐针毡的紧要关头,每年巨额税款的流失无疑令他们对以瑞士为首的“避税天堂”痛恨至极。
于是,美国和欧盟屡屡出招,并且招招致命。先是美国“杀鸡儆猴”,以帮助本国公民逃税为由起诉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银行韦格林银行,最终致其倒闭,并以同样的理由迫使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UBS)支付了高达7.8亿美元的巨额罚金。2012年底,瑞士与美国签署协议,同意其金融机构执行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向美国税务部门通报美国公民在瑞士境内金融机构账户的有关情况。
瑞士的紧张气氛从该国各主要金融机构官网不停刷新的对外声明和接连不断的会议中可见一斑。《国际金融报》记者连续3天致电瑞士金融业协会,每次都被告知主要负责人正在开会。而以往合作中一向效率很高的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此次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上海总领事馆需要由瑞士总部来回答记者问题,并将一再确认。
对此,瑞士日内瓦国际金融中心主席史蒂夫?伯纳德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1/3的跨境资产由瑞士掌管,而保密制度是瑞士的一大优势。瑞士银行业该如何应对保密制度的失守是个长期的战略问题,瑞士银行业上下都在讨论,但具体到每个受此风波影响的银行将采取什么策略仍是个谜,难以知晓。
瑞士银行家协会主席帕特里克?奥迪耶则认为,瑞士应就已存入银行的资产和扩大银行税等问题与欧洲相关组织先行展开对话,而不是“事到临头再被动应对”。 奥迪耶同时认为,银行保密条款并不会就此完全消亡。银行业应该制定一种既能保护客户隐私,又使其不为非法目的利用的新型保密制度。
相比之下,瑞士联邦委员会主席毛雷尔的态度就强硬许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理由改变瑞士银行现行保密制度,制度改变与否只能取决于瑞士本国的需要。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对瑞士银行业协会的官方声明进行研究后发现,瑞士目前咬定保密制度不放松的态度非常强硬,即便可以接受谈判,条件也不低。瑞士联邦财政部发言人弗朗克?维兹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瑞士乐于加入全球统一的信息交换系统和统一的标准,只要这个标准是全球统一的,并且同时应用在美国、欧洲、亚洲等每一个金融中心,而没有任何例外,并且每个利益团体都有平等的地位,消除相互间的鸿沟。
  “保密制度,最终保不住”
针对西方大国与“避税天堂”博弈的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曾与OECD、美国税务机构、瑞士银行集团、瑞士联邦财务部、瑞士银行业协会等机构取得过联系,但他们均以问题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层层讨论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何杨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本质上,这场打击“避税天堂”运动的背后,是OECD和美国等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利益之争,可惜的是,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大国手中。
而在国家发改委外经所国际经济金融研究室主任姚淑梅看来,瑞士最后必然会放弃保密制度。姚淑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瑞士没有能力与全球的反对势力抗衡,银行业也必定要转型。姚淑梅同时判断,瑞士改革保密制度将对瑞士金融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结构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失去了保密制度这一根本性的竞争力支撑,瑞士私人银行业务将受到重创。而这也将令欧洲金融业格局进行重新调整,私人银行业务将获得重新分配的机会,伦敦、巴黎等可能得到更多发展机会。“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一两年内不会彻底改变,并且不断讨价还价的博弈将在未来不断上演”。
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秧秧看来,即使保密制度最终消亡,公众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瑞士银行业同意信息交换,也只是银行间的信息交换,并不会向其他部门或者公众开放。因此,除了非法逃税之外,客户正常的保密要求同样将被尊重。而且,只有公众公司或者上市公司才有义务公开信息,私人公司或者财产管理机构没有义务公开信息,外国机构也无权监管”。
何杨也认为,信息公开对“避税天堂”虽有一定冲击,但也可能是福不是祸。在OECD采取对抗“避税天堂”举措的10年间,各国与“避税天堂”签订的税收协定数量的迅速增长表明,“避税天堂”不仅没有失去它们的吸引力,反而引发了更多人的兴趣。
  “转型方向,保本改增值”
在多方看来,几百年的“古城堡”被撬开了城门,或许因祸得福,可以利用转型获得新的活力。陈秧秧就认为,虽然失去保密制度这一优势后,对瑞士吸收来自欧盟、美国大储户的存款将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业务转型来弥补。
陈秧秧进一步指出,瑞士银行业的转型可能涉及以下三个方向:首先,形成与上一次经济危机恰好相反的调整方式,以投资银行而非私人银行的方式积极参与全球资本运作;其次,瑞士银行业的服务目的可能渐渐从“保值”为主转为“增值”为主;再者,产品本身的研发与创新将被作为发展重点。瑞士将积极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以实现产品的多元化,适应更多客户的不同利益需求。
目前,瑞士仍是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分析人士称,一些瑞士私人银行已经开始加大“在岸金融”的投资力度。例如,增加对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的“在岸”分行网点的投资,同时,进一步提高亚太和中东的市场地位,有的私人银行把业务重心转向了东亚和中东地区的新兴市场。
姚淑梅分析,瑞士如果成功转型,将提升其在整个国际金融舞台的竞争力,其银行业的优势将进一步被保留或者加强。
(记者 程慧 实习生 陈莎莎)
(责编:潘旭海(实习)、崔东)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热词:
热点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谁?中国政坛不倒翁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