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府积极调节市场 与 政府宏观调控控 是一样的吗

汪同三:宏观调控能否发挥积极效果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关系
日08:01&&&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原标题: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伴随宏观经济运行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防止出现大的波动,我们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逐步提高认识,不断改善宏观调控。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的任务之后,习近平同志又把“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宏观调控取得重要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较好地实现了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
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通过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较好地抵御了外部冲击。在应对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我国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同时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我国及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扭转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态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增长企稳回升。
在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出现较突出问题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实现宏观经济大局稳定。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超过24%。面对严峻局面,我们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另一方面推出一系列抑制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在1996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宏观调控成绩举世瞩目。21世纪初非典冲击之后,我国出现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和粮食生产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通货膨胀压力明显。我们一方面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控制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出台减免农业税、设立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种粮直补等一系列重要措施,实现了粮食连续多年增产。这些调控举措保障了我国经济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保障了我国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快速跃升。
自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宏观调控经验的积累,我们较好地实现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在经济增速较高的情况下,年度之间经济增速波动的幅度明显收窄,除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增速与上年相比减慢约4.6个百分点之外,年度之间经济增速的波动幅度均未超过2个百分点。同时,就业状况一直保持稳定,城镇就业人数稳定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除了2008年和2011年上涨幅度略高于5%之外,其余年份均低于5%。在保持国内价格整体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人民币汇率保持了稳定的逐步渐升,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需拉动作用增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基础|||会议|||文献|||专题|||视频|||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是什么?_百度知道
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是什么?
市场调控是自然的, 公平的,国家调控是人为,想改变自然方向而为之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调节为为基础,对资源的配置应当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另外,市场调节主要是依靠价格供求等杠杆通过市场来自发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它的方式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常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需要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而当市场调节无能为力或调节得不完善时,而宏观调控则主要依靠国家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命令等方式来进行. 这两者又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同时具有的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两者的地位也不同. 这两者的主要在于它们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提问者评价
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答案B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划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4页
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划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对经济法概念的提炼,有助于理解以下几个问题:由于市场调控和宏观规制是作用于现代市场经济,因而经济法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这是它与传统部门法的重大不同。第二,基于经济法的宗旨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主要是运用法律化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手段来进行调整,因此,与其他所有的部门法相比,它又具有突出的经济性和规制性。第三,经济法概念,可以涵盖日益打通的国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这本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第四,经济法不仅调整一般的经济关系,而且还要调整日益重要的体制关系,即不仅涉及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还涉及相关的体制关系或称分权关系,从而不仅关乎个体私益,也关乎社会公益乃至国家利益。
经济法的基本特征
经济法的基本特征是经济法不同于其他各部门法的经济性和规制性。
1经济法的经济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法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要反映经济规律。
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化。
经济法运用的是法律化的经济手段。
经济法追求的是总体上的经济效益。
2经济法的规制性,是指在调整的目标和手段方面,经济法所具有的把积极的鼓励、促进与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
经济法的现代性特征
经济法同各类传统部门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
1经济法在精神追求上的现代性。
2经济法在背景依赖上的现代性。
3经济法在制度建构上的现代性。
经济法的独立地位
1要论证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说明其独立地位,就必须说明经济法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调整对象。因为只有存在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只有存在调整性质相同的社会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才能够构成一个独立的部门法。
2经济法不仅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而且所调整的主要是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在明确界定了调整对象的情况下,按照传统钓部门法理论,经济法当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当然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并且是整个法律系统中日益重要的一个子系统。
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
1依据一般法理,一个部门法体系的构成主要取决于该部门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由此使经济法规范分成两类,一类是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一类是调制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前者可以总称为宏观调控法,后者可以总称为市场规制法。
2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主要运用财税、金融、计划这三类经济政策以及相应的三类经济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这些政策及手段的法律化,就构成了财税调控法规范,金
第1页/共4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的宏观调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