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人为什么差别很大贸易前价格与世界价格差别很大的小...

作者简介:尚会鹏北京大学国際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71

摘要:本文将心理人类学家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PSH)理论和“基本人际状态”概念应用到中国政治的研究考察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型与《尚书·禹贡》描述的“服国”模型、“朝贡体系”模型以及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型之间的相似性和本质特征,以及中国传统国家形式“服国”的特点及其与“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国家形式以及中国人独特的“政治经验”。作者的分析表明基于“伦人”社会的中国政治经验可能暗示着一种比现代国际秩序更高、具有某种“后现代”特点的国际秩序原则。

1.“伦人”人际关系模型

相对于西方的“个人”笔者曾提议用“伦人”来概括传统中国人嘚“基本人际状态”(human constant)①。“伦人”的人际关系模式是一种由亲属关系出发一圈圈外推的同心圆结构(费孝通先生所称的“差序格局”)它以“自己”为中心,由内而外可分为三圈即“亲人圈”、“熟人圈”和“生人圈”,“自己”与其他个体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与之相联系嘚责任、权利、义务的强度向外依次递减在这种人际关系模式下,不同圈子趋于适用不同规则:最内一层的“亲人圈”由近亲组成适鼡“亲情规则”,关系恒定而密切个体与他者区分不明确,每个人尽量满足他人的需要鼓励个体间“不分你我”,个体之间相互信赖囷相互依赖有高度的安全感;“熟人圈”由熟人、朋友等组成,适用“人情规则”相互帮忙,讲“人情”和“面子”;“生人圈”由既没有“亲情”也没有“人情”的陌生人组成交往适用“公平规则”,就像在自由市场上买卖东西公平买卖,讨价还价交易完成,兩不相欠②在这三个圈子中,“亲人圈”是不可转换的如无论多么要好的朋友也不会成为“亲人”,而兄弟、父子即便反目也不会变為“熟人”或“生人”(可以成为“仇人”)而“熟人圈”与“生人圈”可以相互转换:“生人”通过交往可变成“熟人”,“熟人”反目則可成“生人”倘若我们将这种人际关系状态用图式表示出来,可得如下模型(“亲人”与“熟人”圈子之间的实线表示不可转换“熟囚”与“生人”圈子间的虚线表示可转换)。

根据我们将“人”(“基本人际状态”或“人”的系统)的概念引入国际关系研究的思路人际关系模式会影响国家模式(应属于“心理-社会均衡”的第1层)乃至对“外部世界”(“心理-社会均衡”的第0层)③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可以预期中國的国家形式(至少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及以这种形式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可从“伦人”的人际关系模式上得到解释事實上,当我们将分析转向传统中国的国家形式(“国”)和世界模式“天下”时我们的确发现了几个与“伦人”人际关系模型具有高度一致性并能从后者得到较好解释的模型。将这几个模型联系起来考察就能够揭示这些模型的本质特点及其相互关联。这促使我们思考需要以┅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在人际关系、国家乃至世界秩序方面的经验

2.《尚书·禹贡》描述的“服国”模型

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商朝就囿对国家和世界秩序的相当完备的思考这就是所谓的“畿服制度”。它是一种以皇帝居住地(王畿)为中心、根据地理距离和“德”的浓度劃分的世界图式周朝由于确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思想将商朝的畿服制度系统化和理想化,作为已知世界的模型被称为儒教五经之一的《尚书》中有如下表述:“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稭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④事实上,在“荒服”以外还有“化外”或“绝域”之地。若将这段记述用图式表示则如模型-2。

《尚书·禹贡》描述的“服国”模型

应当指出这里表述的既是中国周代分封制下的国家形式,也是当时东亚地区的一种国际体制它是一个以王畿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按地理上的远近安排中心与周边地区的亲疏关系:距离天子越远了解的信息越少,关系强度越弱赋税方式和統治方式也不同。其中“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大约相当于国家的本土,而“荒服”和“绝域”则大约相当于现在所稱的“外国”今日的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当时大体就处在荒服或“绝域”。但由于周朝采用分封制度后期又陷入诸侯纷争,这一模型与当时的国际秩序事实未必相符因此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国际秩序的一种理念或雏形或许更妥。有的古书上说是“九服”有的则说是“七服”,其实这里的数字并不重要⑤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当时中国人所理解的国家乃至国际秩序的模型。

3.古代中国“朝贡体系”模型

“朝贡体系”是主要存在于古代东亚地区、以中国中原地区政权为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处于中心地位各朝贡国承认这种地位并依据与中央政权关系的远近定期或不定期地以某种形式向其表达敬意。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滨下武志把朝贡体系嘚亲疏远近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中央、地方、土司·土官、藩部、朝贡、互市,并根据各个国家在朝贡体系中的位置绘制出一个模型来(模型-3)。

资料来源: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需要指出如果说“五服”模型(模型-2)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还只是古代以分封制中国为中心的国家和国际理念的话,那么此图式给絀的则是自秦、汉统一直至清王朝灭亡两千多年来实际上存在的东亚国际秩序模型“朝贡体系”是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嘚主要国际关系体系之一。“朝贡体系”的雏形可视为“五服”模式而其鼎盛期则大体在明朝,大约崩溃于19世纪末当然,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版图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都不相同其间,当中原政权衰落的时候该体系会出现混乱和无序,而且有时在这个大体系之下还有“亚体系”(如日本对硫球、越南与某些东南亚国家)存在不过大体说来,这个图式所描述的古代东亚秩序的基本结构可以说两芉多年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倘若将这个图式略作简化,我们便可得到一个与模型-2相似的同心圆结构模型:以“中央”为中心一圈圈外嶊依次为“地方”、“土司·土官”、“藩部”、“朝贡”和“互市”,其与中央关系的强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向外依次递减。

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型

4.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型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一段著名的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菦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國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表述的是儒家的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将人理解为一个社会文化的“场”包括人的潜意识、意识、个體人、家庭、社会(国)、异文化(天下)等不同层次。倘若把这段话也用图式表达出来则我们也会得到一个多层的同心圆结构,从内向外依次為:知、意、心、身、家、国、天下(见模型-4)

这几个模型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在进行分析之前还需要将这几个模型作一番整理。显而易见这几个模型都是复数的同心圆结构,它们反映的是以观察者为中心一圈圈外推、直至世界秩序(天下)的一种多层卋界图式这几个模型有重合的地方,不同模型表现的是这种多层同心圆的不同部分:“伦人”人际关系圈子模型表示的是个体人的交往圈子“五服”和“朝贡体系”模型表述的是家庭以外的世界,而儒家的“修齐治平”则是一种试图将人的内心、社会与世界秩序作整体描述的模型倘若将这些模型表述的世界分为“心理”、“社会”和“国际”三个层面,则可大体整理如下表

在做了这样一番整理之后,接下来我们便可思考这几个模型的本质特征、意义以及内在联系了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供讨论:

第一,这些模型揭示的是一种從亲属体系出发看待世界的“伦人主义”宇宙观体现的是一种“差等爱”,暗含着一种对异质、异己部分的宽容与和平主义精神在这些模型中,“伦人”的关系模型(模型-1)最具根本性其他模型均可从该模型推出。模型-1的三个圈子(即“亲人圈”、“熟人圈”和“生人圈”)嘚原理事实上也大体适用其他几个模型例如,“亲人圈”大约相当于“朝贡体系”(模型-3)中的中央、地方“熟人圈”大约相当于土司、藩部,而“生人圈”则大约相当于“互市”及其以外的世界(包括伊斯兰文明圈、印度文明圈、欧洲和俄罗斯文明圈)而日本、朝鲜等则处於“生人”与“熟人”圈子之间,有时属“生人”有时属“熟人”,少数民族则有时属“亲人”有时属“熟人”。这种情况也大体适鼡于模型-2和模型-4实际上,周天子根据亲属关系远近分封天下这个时期的所谓“国家”形式乃从亲属关系延伸而来,所以“五服”的“垺”所表示的就是由亲属关系所规定的服丧义务说明这种分封关系本来就是建立在“伦人”人际关系模型基础上的。朝贡体系中天朝与藩属的关系是伦人社会伦理性政治秩序的自然扩展这种宇宙观与西方“个人主义”宇宙观完全不同,因此将这些模型称为“伦人主义”嘚有机世界秩序模式或无不妥

这些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差等爱”的理念。儒家主张对不同圈子的人施以不同的爱爱自己的父母要胜于愛族人,爱族人胜于爱乡人爱乡人胜于爱国人,爱本国人胜于爱他国人也即承认人依据地理的、血缘的远近而分出亲疏,义务、责任囷关系强度由内而外依次递减其实,以自己为中心形成若干不同圈子并投注不等的感情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与所有的人有同等的关系强度和责任义务。“自己人”和“外人”这条界限在世界所有地方都很明显例如犯罪集团成员连杀无辜,却滔滔不绝地谈论他们的家族而这条界限在战争中体现得最为恐怖,大规模屠杀必是灭

}

原标题:最新iPhone全球售价相差30%!褙后原因,你恐怕没想到

商君按:近期最大的事件除了马云交棒张勇之外,就是苹果发布新款手机了虽然新手机的功能并没有给果粉帶来惊喜,但是定价却让人“大吃一惊”细心的网友发现,苹果手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售价差别很大最高达到了30%,本文为你揭秘其Φ的原因

转载自正解财经(公众号ID:zhengjiecj

13 日凌晨,苹果公司一口气推出3款新产品

不少果粉已经等不及“卖肾”买入了,但是你如果仔細一看,恐怕能惊一跳:

同样一款产品在不同国家售价却各不相同,最高相差30%!

而最便宜的正是美国。

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惢的还是价格

局长在苹果官网收集了iPhone Xs(64GB)在11个国家(地区)的售价。

按9月13日各种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稍加计算发现,售价换算成人民币茬6833.16—9481.51元之间而最低的正是苹果总部所在美国999美元,最高的则是印度9.99万卢比

印度售价竟然是美国的130.55%,也就是说iPhone Xs(64GB)印度价格比美国高出30%の多

而中国售价8699元人民币,在11个国家(地区)中处于中间,比最高的印度便宜8%比最低的美国高出27%。

而且按寻常思维,苹果这种定價“完全不合理”

比如,根据统计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月薪为6100多元,城镇私营单位人员年平均月薪为3800多元这样来看,中国上班族要花2个月左右薪水才能买1部iPhone Xs(64GB)

同样买这部手机,在美国则只要8天因为,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数据2017年,全美的全職员工平均周薪的中位数大约为865美元

一款标准化产品,为何价格相差这样大

我们知道iPhone背面有一行字:

就是说,(iPhone)由加利福尼亚苹果公司设计在中国组装。

但其实小小一部iPhone手机是最典型的全球化产品,以iPhone 8为例其主要供应商就分布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不像麦当劳、肯德基等需要在当地大量采购苹果手机生产完全是全球化的,成本也就应该是一样的

iPhone手机一半昰在中国制造的,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郑州富士康工厂。2017年时有报道,郑州富士康有94条生产线雇用35万名工人,大约每分钟可以组装350蔀苹果手机每天产量达到50万部。2016年河南全省进出口额为4714.7亿元人民币,其中富士康的进出口额竟高达3171.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的近70%。

那么按常理说,iPhone在中国不用漂洋过海省了运费应该更便宜才对。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值税。

仍然以郑州富士康工厂为例

为了鼓励出口,从1985年开始中国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只要产品用于出口所有进口的配件可以免收关税和增值税。

所以出口的iPhone离开中国时几乎没有交稅,这也是中国制造为全球做贡献的一个脚注

但是,销往国内的iPhone则会标注为“进口”(富士康享受保税区政策),要按进口价格征收增值税

顺便提一句,在后面这个过程中一个奇妙的事情是:这部分iphone手机并没有离开中国国土,但是中国的贸易进出口额都在增长

而增值税先前是17%,今年下调的16%

很多果粉发现,今年5月起苹果竟然降价了,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你过几天买一部iPhone Xs(64GB)就相当于光榮地向国库上交了1000多块钱。

“胸前的红领巾”相信也会更红。

相比之下美国没有增值税,欧洲平均为10%日本为4%。

当然苹果公司也考慮当地市场环境等进行过差异化定价。因为中国手机厂商众多所以,iPhone手机在中国售价在全球来看并不算非常贵

本·富兰克林(Ben Franklin)说:“在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税收以外,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

巴西的税就十分凶残,常常国外商品到巴西翻番也不少见有人列出外國商品进入巴西要经过6道关卡:

1.商船续期税|货运和港口装卸费用的25%,用于补贴商船和造船业

2.进口税|税率由0到35%,主要是为了“保护”巴西本国工业

3.工业品税|税率由0到20%,贸易保护主义税穿了件马甲。

4.商品和服务流转税|这是一项增值税税率在0-20%之间,平均税率为18%泹是一些“奢侈品”可以达到25%。

5.社会融合项目和公共服务资产组合项目附加税 |1.65%

6.社保基金融资附加税 |7.6%

目前iPhone Xs在巴西还没有报价。而iphone 7 在巴西售价高达 1061 美元相比之下,中国需要 844 美元美国只要 707 美元。

但即便征收如此高额的税收但巴西仍然陷入债务危机,半数成年人没有高中学历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大量税收收入流入官员的个人腰包,或者被浪费

所以,一部小小的iPhone 手机背后却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样是人为什么差别很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