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假设的概念,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体指的是什么?

会计基本假设是什么意思
会计基本假设是什么意思
08-09-28 &匿名提问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屈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例1】 某母公司拥有l0家子公司,母子公司均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由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需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例2】 某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lo只证券投资基金。对予该公司来讲。一方面公司本身既是法律主体。又是会计主体,需要以公司为主体核算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反映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每只基金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需要单独核算,并向基金持有人定期披露基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因此,每只基金也属于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赶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入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例3】某企业购入一条生产线,预计使用寿命为l0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i因此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即不断地为企业生产产品,直至生产线使用寿命结束。为此固定资产就应当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成本中。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   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缩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问。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   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蹙,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世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最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假设会计存在的基本条件: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会计主体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_百度知道
会计主体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涉及的只是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即为谁核算,而不核算反映企业投资者或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也不核算反映其他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首先要明确其核算的空间范围。从企业来说、核算谁的经济业务,它要求会计核算区分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的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范围;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投资者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也称会计个体或会计实行,是指会计工作为这服务的一个特定单位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会计主体的含义 进行会计核算,首先要明确其核算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会计主体假设是指假设会计所核算的是一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尽管现代企业归投资者所有,但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包括该企业投资者或债权人经济活动,或其他单位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的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范围。从企业来说,它要求会计核算区分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投资者的经济活动。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涉及的只是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而不核算反映企业投资者或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也不核算反映其他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持续经营是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或基本前提之一,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
会计主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会计主体到底是什么意思啊,看不懂?_百度知道
会计主体到底是什么意思啊,看不懂?
也就是 你给别人打工的那个公司。1  会计主体 可以是一个企业,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懂了吗  会计主体 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采取的立场以及在空间范围上的界定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会计主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会计基本假设_百度百科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等所作的合理。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和。
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是为了让会计实务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时能进行正常的会计业务处理,而对会计领域里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并无法正面论证和证实的事项所作的符合客观情理的推断和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为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基本假定。
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1]
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工作所处的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虽然有人为假定的一面,但是并不因此影响其。事实上,作为进行会计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会计假设是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形成的,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或简单武断的规定。离开了会计假设,会计活动就失去了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础,会计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甚至难以进行。[1]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企业、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中界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的空间范围的是。
一般来说,法人(或称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绝对是法人。
在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屈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计量和报告。
某母公司拥有l0家子公司,母子公司均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由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需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某管理了10只证券投资基金。对于该公司来讲。一方面公司本身既是法律主体。又是会计主体,需要以公司为主体核算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反映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每只基金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需要单独核算,并向基金持有人定期披露基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因此,每只基金也属于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期限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倒闭进行结算。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入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就可以假定企业的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
当有确凿证据(通常是破产公告的发布)证明企业已经不能再持续经营下去的,该假设会自动失效,此时企业将由清算小组接管,会计核算方法随即改为破产清算会计。[2]
某企业购入一条生产线,预计使用寿命为l0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i因此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即不断地为企业生产产品,直至生产线使用寿命结束。为此就应当根据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成本中。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缩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的报告期问。
根据,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等会计处理方法。
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为了实现,必须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计量尺度。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总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会计在选择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的同时,要以实物量度和时间量度等作为辅助的计量尺度。
要实际进行会计核算,除了应明确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之外,还需要具体确定记账本位币,即按保种统一的货币来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货币计量隐含。
货币计量两层含义
一是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同时,有必要也应当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补充。
二是假定币值稳定,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货币计量的优缺点
它利用通用的货币计量单位进行全部的计量活动,计量结果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从而得到会计报告,并能够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所。然而,很多影响企业的活动很难或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企业成员或雇员的知识和技能都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却无法用货币对其准确计量。客户的忠诚能保证企业的未来收益,但是在过去的报表中只反映了过去已实现的收益。虽然会计中使用了货币计量概念,但也不能期望从中获得企业各种要素的全景图。另一方面,在货币计量的背后隐含着币值不变的假设。会计业务中常常将不同时点的货币金额进行汇总比较,这是以币值不变为前提的,这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持续通货膨胀的冲击,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在已诞生了。
其他相关知识
会计发展、职能、诚信、道德诠释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下,从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形成,为全体会计人员所共同享有,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体现民族特色,从而增进会计活力,推进会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会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会计法》是会计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中国会计发展历史来看,会计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社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会计法》即是这种表现。
辛亥革命后,对外政治与经济交往范围的扩大,推动了会计工作法制化的进程。1915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参议院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善的《会计法》,共九章三十六条,史称为“民三会计法”。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部设置了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专门机构,会计立法工作逐步展开。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财政部颁发了一系列行业性的会计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操作法规体系。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加快了会计法制建设步伐。1985年1月经第六届全国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会计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会计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诞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会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有必要对构成会计法制体系基础的《会计法》进行调整。1993年12月和1999年10月,全国人大两次修订《会计法》,会计工作地位与作用日显突出,更加适合经济发展要求。
会计职能为会计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职业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也在扩展和深化。
会计信息化是新时期会计职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化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是我们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真正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我们还需要财政税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民间中介机构甚至司法监督部门对企业行为的监督与控制,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促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运转。
会计诚信是会计文化的精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认为,“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会计”一词已明确地揭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内涵。《说文解字》云:“计,会也,算也,从言,从十。”又释“言”字:“直言曰言。”这表明,古代“会计”一词的本意就揭示了真实反映、不弄虚作假的道德要求。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诚信则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条件。只有以诚信为本,会计行业才有立足之本,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才有良好的基础。
会计道德体现出时代会计文化特征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正确认识会计职业,戒懒、戒惰、戒拖;热爱会计工作,任劳任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二是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保守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三是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四是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五是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六是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七是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八是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文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会计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会计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持续过程,必须不断克服会计文化自身的不足,实现其向更高形态的飞跃。
构建有明确价值取向的优秀会计文化,使会计文化的构建过程成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成为会计人员不断得到激励的过程。[1-2]
.凤凰网[引用日期]
.对啊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以作为会计主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