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是在什么样长征的时代背景景下发生的?

一、深入学习伟大长征精神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伟大长征精神。  (一)伟大长征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1979年版)中有这样的记录:在中央红军历时1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  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这样写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形成的。  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和大革命失败,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了三湾改编,率领我们上井冈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上井冈山后,国民党反动派并没有放弃围追堵截,一共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我们以游击战取得了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我们遭到了挫折,进行了战略转移。有一场突围之战叫湘江战役,红军战士血战五天五夜,非常惨烈。  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二)伟大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了新概括,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下面,我们就伟大长征精神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亲身参与长征的杨成武将军曾说过:“我们的指战员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党中央肯于牺牲一切。许多红军战士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  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长征开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转移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惨重失败,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党和红军并没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才能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  那时,“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根本不容许红军有立足之地和喘息之机。部队在敌占区转移,人生地不熟,物资供应毫无保证,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啃的是树皮。转战途中,天当房、地作床,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即便如此,红军将士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锻炼了作风,提高了战斗力。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独立自主、唯实创新,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红军之所以进行长征,最直接的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拒绝并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亦步亦趋地跟着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转,无视中国革命的现实,无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创造,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  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右、反对“左”、坚持正确路线,基于中国国情和红军战略转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智取娄山关,突破腊子口。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种战略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是我们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硕果,使党和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作为一次涉及全国各支红军部队和各个根据地的大范围战略行动,全党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几支红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根本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  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拥兵自重,反对中央北上方针,提出南下的错误主张,公然与党中央对抗,妄图分裂党和红军。在这种危急关头,红军官兵从革命事业的根本大局出发,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帮互助,把战友当作亲人,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凝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集体。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胜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军事上处于无后方无依托、非常险恶的境地,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反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用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  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佳话。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据统计,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各部队共筹集上万吨粮食,补充约2万人的兵员,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障。  (三)伟大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毛泽东同志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他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  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1.拓展中国道路的精神基石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精神支柱和厚重基石。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我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长征是开拓中国革命道路的壮丽史诗,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从此,我们党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经过一次次觉醒、实践和突破,最终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立足国家由大国向强国发展关键阶段的实际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创新中国理论的精神源泉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和理论上确保了长征胜利。自那以后,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篇章。  长征精神昭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新时代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3.凝聚中国力量的伟大航标  长征精神使我们党形成了比较成熟、十分坚强的领导核心,进而成为团结凝聚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伟大航标。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到党的七大,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党的力量成倍壮大。长征胜利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胜利。历史表明,人民的力量只有在正确的统一领导下才能汇聚成强大合力。  在新时代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于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80多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团结奋进。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风险和挑战。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定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保底实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合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创新伟力。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MARK][MOREPAGE][/MOREPAGE][/MARK]  二、深入学习照金精神  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照金精神。  (一)照金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照金精神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共陕西党组织在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照金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和革命旧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照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红二十六军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坚强阵地。说起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就不能不提渭北革命根据地。渭北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西北地区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习仲勋同志是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习仲勋同志后来在谈到渭北、陕甘边、陕甘宁根据地的历史时说过:“要说苏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是渭北,因为渭北的心字区、武字区从大革命时期起,一直没有间断过武装斗争。不仅是秘密工作,还有武装斗争。要说第一个苏区,是渭北苏区,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第二个是照金;第三个是南梁,是陕甘边政府。”渭北革命根据地为后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及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干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1932年4月,党中央作出《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推动了照金地区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1933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金理科同志到照金苏区组建陕甘边特委。3月8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别委员会在照金土儿梁正式成立,下辖耀县、旬邑两个县委和苏区党组织。金理科同志任特委书记,习仲勋同志任特委军委书记。4月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照金岳家山召开陕甘边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雇农出身的穷苦农民周冬至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同志为副主席。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横跨耀县(今耀州区)、淳化、旬邑、宜君四县,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它是以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无数流血牺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35年初,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合并为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西北革命根据地),这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对于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作用,毛泽东同志有过高度评价。1945年2月,他在中共中央党校作报告时说:“陕甘宁边区的作用非常大,我说它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这个地方是落脚点,同时又是出发点。”同年4月,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在创建与发展照金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我们党进行了一系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建立红色政权、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根据地建设等尝试,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坚强的革命骨干,极大地鼓舞了西北人民争取解放的勇气和信心,也铸就了伟大的照金精神。  (二)照金精神的科学内涵  照金精神以“忠诚于党,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为核心内容。下面,我们就照金精神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1.忠诚于党,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也是照金精神的核心内容。以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面对屡屡遭受的失败与挫折,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在创建西北根据地的过程中,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多次受到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处理。尤其是在西北根据地的错误肃反中,刘志丹同志、习仲勋同志、张秀山同志等竟被“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关进监狱,受到摧残和折磨。但他们顾全大局,相忍为党,无怨无悔,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表现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1935年9月21日,陕甘晋省委发出建立政治保卫局工作系统的指示,颁布红色戒严令,动员政府机构进行肃反。不久,刘志丹同志、高岗同志、习仲勋同志等在肃反中被逮捕,“陕北严重的错误肃反事件就此铸成”。西北苏区的错误肃反进行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左”倾教条主义的执行者先后在前线和后方机关逮捕了刘志丹同志、高岗同志、习仲勋同志、张秀山同志等在内的一大批党政军主要干部,红二十六军营级以上、陕甘边地方县级以上干部全部被关押。错误肃反严重削弱了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导致军心、民心不稳。西北革命根据地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之中。  “满天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1935年10月,党中央抵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后,得知了陕北“肃反”和刘志丹同志等被关押的情况,毛泽东同志当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11月7日,中央派张闻天同志、秦邦宪同志、王稼祥同志、刘少奇同志等西北中央局党务委员会委员专程到瓦窑堡解决西北苏区错误肃反问题。11月26日,党中央以西北中央局的名义作出关于《检查肃反工作的决定》。11月30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为刘志丹同志等人平反。多年后,习仲勋同志在《红日照亮了陕甘高原——回忆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的伟大革命实践》一文中无限感慨地说,毛主席挽救了陕北的党,挽救了陕北革命,西北苏区又出现了团结战斗的新局面。  1943年1月14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闭幕。闭幕会上,习仲勋同志在热烈的掌声中登上主席台,从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府主席林伯渠手中接过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从1936年9月至1942年7月,习仲勋同志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政委,期间还兼任了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集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于一身,全面主持关中分区工作达六年之久。六年中,习仲勋同志领导关中分区军民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实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关中地方特色的新举措,大力发展关中分区的政治、经济和文教事业,使关中分区成为陕甘宁边区坚强的抗战桥头堡,为守卫边区的南大门、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生活艰苦,环境危险,但是关中特区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据柯仲平同志回忆,当年在关中分区机关所在的旬邑县马栏镇阳坡头村,“敌人在打炮,我们在演戏。习书记(指习仲勋同志)还在房子里看《列宁选集》。可以看出,当时大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坚忍乐观的革命精神,也是照金精神的重要体现。  2.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以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为代表的照金苏区的创建者们,历尽千辛万苦,经历失败挫折,排除种种干扰,不屈不挠地坚持开展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李妙斋同志、王泰吉同志以及千千万万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中国革命斗争中,除了这些领导干部、红军指战员、共产党员之外,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群众,在党和人民军队的感召、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比如在照金薛家寨保卫战中,就有不少普通群众牺牲或者失踪。数位红军游击队员突围时被敌人逼到石崖断壁上,宁死不屈,纵身跳崖,壮烈牺牲。其中女游击队员杜大莲和谢家庄的黄海娃之妻被山腰的藤蔓和树枝挂住,她俩抓住树枝和藤蔓,以惊人的毅力从悬崖上一点一点爬了下来。两人由于均双腿受伤,整整爬行了四天。她们在避开敌人的搜索后,被乡亲们发现,才被接回了家。另一名英勇跳崖的女游击队员同凤云,在生还后和组织失去了联系,直到几十年后才被组织找到。他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3.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以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毛泽东红色政权建设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西北革命斗争实际,深入开展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创建和发展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他们坚持独立自主,不盲从,不教条,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同当地具体革命斗争实际结合起来,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2年初,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领导的红军陕甘游击队首次来到照金,点燃了这里的革命之火。陕甘游击队的活动地区经济状况很艰难,游击队不但要进行激烈战斗,同时在生活给养上也很艰苦。当时,从苏联回国的吉合同志在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的队伍中担任干部训练教员。据他回忆说:“由于过度劳累,我曾两次休克过去。一方面是由于劳累过度,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足的缘故。在训练紧张时刻,晚间多半是只喝小米粥,一日三餐,没有油水,就连吃蔬菜都有些困难,多半是吃咸菜。我每次休克了,也只是给我再喝点小米粥,这是最好的病号饭。在那儿住了三个多月,没有见过一次面食。对我的饮食则这样优厚,由此可见,谢子长、刘志丹和整个部队的艰苦程度了。但他们从不叫苦,情绪饱满,一个个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使我亲眼看到和亲身体验到战斗在国内的同志们,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陕甘游击队依然坚持开展独立自主、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4.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斗争中,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人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心一意依靠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为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典范。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经磨难和挫折成为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除了道路正确之外,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支持是重要的原因。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都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伟大开拓者和坚定践行者。  1936年1月,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彭德怀同志、刘志丹同志等将领决定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渡河东征,刘志丹同志被任命为红军东征北路军总指挥兼二十八军军长,率四县集中起来的千人规模的二十八军东征。临行前,刘志丹同志给夫人同桂荣同志写信道:“这次上前线,是再去为我的信念而奋斗,又一次表白我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为救国救民我可以献出一切。这一去可能时间很长,战斗也一定很残酷,过去我对你和孩子关心不够,您要谅解。”  1936年春,在红军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时,刘志丹同志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刘志丹同志牺牲的噩耗传来,陕甘苏区中心瓦窑堡数千人集会追悼,许多人痛哭失声以至于倒地。刘志丹同志的女儿刘力贞同志回忆:“那天,满院子的梨花开着,洁白一片,好像在替父亲戴孝。”  1943年8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真正的群众领袖,到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会觉得他死了很可惜……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  谢子长同志是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指挥员。大革命时期,谢子长同志带领贫苦农民打击土豪劣绅,赢得贫苦人民的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谢青天”。在长期征战中,谢子长同志多次负伤,1935年2月21日不幸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  在陕甘边区的革命实践中,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间,与群众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群众见到刘志丹同志、谢子长同志、习仲勋同志等人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亲切地叫他们“老刘”“老谢”“仲勋”。传唱至今的数不清的陕甘民歌就生动地说明这一点,比如有这样一首:“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哥哥跟的是咱刘志丹。老刘站在山上喊一声,咱们千家万户齐响应。”当时,边区政府驻地在南梁堡南边不远处的寨子湾,群众习惯称之为“南梁政府”。习仲勋同志担任边区政府主席时刚满21岁,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是“娃娃主席”。在寨子湾,群众有了困难就赶来找习仲勋同志,而无论谁来,习仲勋同志马上就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颁布了一项法令:凡一切党政军干部,如有贪污十元钱以上者枪毙。由于有了这条法令,在党的干部中没有发生过任何贪污事件。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共产党和红军在人民群众中间扎下了深深的根基。  (三)照金精神的时代意义  照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和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照金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照金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第一,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人民以其伟大的历史和创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以西北为根据地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西北人民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诞生在西北地区的照金精神,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历史延续。  第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写照。照金精神,始终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斗争意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第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梦想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在照金,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和在照金精神的鼓舞下,革命英雄们像是“盘古开天”一样,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创造美好新生活而奋起斗争,极大地推动了周边地区乃至陕甘一带的工农武装革命,最终使陕甘、陕北连成一片,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乃至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弘扬照金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弘扬照金精神,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一,要弘扬敢于斗争的品格;第二,要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第三,要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第四,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MARK][MOREPAGE][/MOREPAGE][/MARK]三、深入学习伟大抗战精神  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伟大抗战精神。  (一)伟大抗战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5000多年,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1840年以后,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遭受深重苦难。  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本反动统治者一次次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1900年伙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北京,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年侵占青岛,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  (二)伟大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  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下面,我们就伟大抗战精神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着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根植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懈奋斗。  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极大升华。中国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抗日战争以其前所未有的气势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励国人“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依归”,彰显出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全体中国人在抗日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爱国必须抗日,抗日即爱国。一切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抗日成为区分是否爱国的唯一标准,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信念。爱国主义较以前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更具战斗性,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了高度统一。  1939年5月18日,东南亚归国华侨机工白雪姣给父母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的告别书,信中说道:“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然我是社会上一个不值得注意的虫,虽然是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海。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抗日战争激发起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使中华民族的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史无前例地增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里程碑。  2.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传统。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华民族“发扬抗战的民气”,“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党中央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通电号召:“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点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广大华侨表示:“祖国的危亡,就是华侨的存亡。……宁可为祖国死,不愿看着祖国沦亡而偷生。”当时的一篇报纸社评这样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抗日战争期间,在日本法西斯铁蹄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母兄弟遭到屠杀,大好河山惨遭践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浩浩长江滚动着鲜红的血浪,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发动了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活体试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造成的破坏及其对中国资源和财富的大肆掠夺,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面对强敌,中华儿女挺起民族脊梁,视死如归,宁死不屈。1938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的大会上说,八个月来,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的民族。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抗争到底。  1938年7月,武汉举行群众大会纪念抗战一周年,国民参政会最年长的参政员、老翰林张一麟致辞说:“‘七七’是最光荣的一天”,“希望大家加强团结,抗战到底,‘永远竖起一条脊梁’。”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有着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进行了英勇抵抗,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篇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军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以武装抗击为主的艰苦斗争,揭开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序幕,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1938年台儿庄大捷中,中国军人的英勇抗战让日军为之胆寒,不得不承认中国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堑壕中尸山血河,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共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  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涌现了无数的民族英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异常惨烈,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战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烈士在与日军周旋5天后,壮烈牺牲。残暴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这种不畏艰难、威武不屈、战斗到最后一息的英雄气概,使日军也为之震惊。  4.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面对凶残的敌人,中国人民坚信“只有抗战,只有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动全面的抗战,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依靠坚定毅力坚持了持久抗战。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战斗意志如此顽强,抗击时间如此长久,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强敌的民族自强信念。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年表示:“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中国人民,武装起来的和没有武装的都一样,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五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  (三)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意义  1.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扞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保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王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马光复
读罢周敏的长篇小说《星星点灯》,掩卷沉思,心头有许多惊喜。我认为,这是一部用心尽力之作,也是周敏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突破。这种突破不仅体现在思想性上,也体现在艺术性。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的儿童长篇小说。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及批评环境中,仍然应该重视这种方法。该创作方法的基础思想,即要求作家们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艺术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从一定的理想高度去反映、概括生活,以磅礴的气概书写作品,表述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我以为,《星星点灯》就是使用了这一创作方法的儿童文学作品。
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中,有以红军时期历史为题材和内容的作品,但正面和直接书写长征的并不多见。我读过的几部作品都是讲述、描写、刻画长征时期的小红军战士形象,书写他们的成长以及他们在长征路上遭遇的困难和战斗故事,或者是参与长征路上的革命活动等,以长征中里程碑式的地点与事件作为创作背景的儿童小说还是比较少见的。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大事件,了解闻名世界的中国红军长征壮举的人,都会想到事关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命运的、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小读者们通过阅读《星星点灯》,可以知道红军长征是怎样经过遵义的,了解遵义城里城外的状况、社会动态,以及当地孩子们形形色色的表现与遭遇。让小读者们理解,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红军是如何在这里播撒了革命火种,点亮了一盏盏像星星一样照亮山河大地的明灯。
红军解放遵义,红军撤离遵义,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划时代的遵义会议,这样既复杂又重大的历史背景,为作家的创作增添了难度。周敏在《星星点灯》里,巧妙地编织故事,以生花妙笔构思了生动感人、跌宕起伏的情节,作家有意识地避开了成年人的常见视角,不去直接和全面书写红军攻打遵义城,也不去正面书写里程碑式的遵义会议,更不是去渲染战争的残酷,血腥的搏杀,而是从少年儿童自身去挖掘和提炼孩子们当时的真实生活,虚写离孩子们较远的宏大的历史大事件,重点去描绘与刻画少年儿童文学艺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儿童小说要追求历史事实的真实与合情合理。众所周知,未成年
人受到年龄、身体、生理与心理的局限,难以成为战争的主体,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与进程中,也不能超越他们的阅历与能力。《星星点灯》关注来自药店、茶馆、饭店等不同家庭背景的几个孩子的遭遇与经历,书写他们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与成长。这些变化与成长是属于他们可以胜任的、水到渠成的、可信的经历,既没有拔高,也没有脱离实际,故事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在这样的孩子的视角内,描绘当时的事件与变化,从历史与社会的小切口中,折射出了长征红军在遵义的大事件、大变化。
这样巧妙的处理不仅涵盖了红军长征的真实生活,涵盖了火热的革命洪流,还涵盖了孩子们认识与了解红军的过程。作品写出了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有夸张的手法,有奔放的热情,同时,也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刻的细节真实与形象典型。写出了希望,指出了光明,从而实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小说通过独特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刻画了几个特殊历史环境里的、出身背景各异的小主人公形象。书写了红军进入遵义前后的停留期间,发生的与孩子们相关联的一个个故事,表现了孩子们对红军从不了解到逐渐认识、支持、参与革命活动,并与反动派殊死斗争的过程,完成了对以白云飞、江万水、朱古力等为首的既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又是少年英雄的群体形象的塑造。与此同时,作家也刻画了红军战士小龙、小山、霍阿姨等红军英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为实现革命理想而斗争的坚强、乐观、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以上这些,都起到了对于当今的青少年的启示作用,警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星星点灯》这部作品,不仅故事好看,叙述语言也非常流畅,读起来深刻而不沉重,轻松而不漂浮。它时而如烈火燃烧,时而如清风流水。作品中总能看到一种青春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它能让我们从书中感受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的时代背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