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征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科学认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既要坚定信念和信心,又要增强问题意识,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作出不懈探索,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建设大踏步向前推进,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借鉴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与文化成果,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规律,对于现代化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党的现代化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新境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13年,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即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5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3个重点。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6年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同时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要任务,极大丰富和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重要特征。
在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重要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不同国家现代化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回答了中国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道路、原则、方向、路径、方法、重点和着力点、本质要求、世界意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系统理论,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是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科学地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不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区别,而且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及其世界意义。第一,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五,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这一目标的应有之义。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新的征程上,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深刻认识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些重大原则指明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人民立场和价值、根本道路、制度体制保障和精神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只有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现代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原则,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分配制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一重大原则,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新天地。
(作者:邱海平,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2月7日)}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宣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作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理论武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领导力量、价值立场、性质方向、战略部署四个维度加以把握。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都在孜孜以求、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又不脱离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在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明确下来,并强调要分两步走实现这个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入。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此后,我们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党的二十大原创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以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蓝图的描绘者、道路的开辟者、战略的制定者、力量的凝聚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
任何一场社会运动都有其价值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立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愿望,对现代化的追求与探索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觉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探索和拓展开来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现代化道路。离开了人民的牺牲、奋斗、探索、创造,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党与人民之间是鱼水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具有先进性。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能够起到领导和表率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望,也是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价值追求上是高度一致的。
坚持现代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就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中国人民的事业,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唤起人民的创造热情,激发人民的力量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坚持现代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就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现代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就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资本具有逐利性,由资本自发力量驱动的现代化,必然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失序、两极分化等现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一切不平等现象,消灭使人受奴役、被压迫的一切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或者只有少数人富裕而大多数人贫穷,都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走的是战争掠夺、殖民统治的道路,充满了血腥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四)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党的二十大非常重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考量,从战略高度谋划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作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立足于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基点,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党的二十大还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十二项战略举措。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必须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必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