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扬州是哪个朝代的古都,是现在哪个城市?


2022-11-29 20:48
来源:
当地消息小铃铛发布于:山西省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江南,景色旖旎、人杰地灵,不仅气候温润、物华天宝,也是历代人文墨客的精神家园,被视为宜居宜业的人间天堂。
江苏新闻广播、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和江南大学联合制作特别策划“水润江南”,与您共赏江南风光,感受江南人文,探究江南文化……
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面对扬州盐商一夜之间在瘦西湖堆出白塔,使瘦西湖堪美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不由感叹: “盐商之财力伟哉”。华居室、美衣服、盛宴会,扬州盐商可谓富甲天下, “扬州盐商”几乎成了明清时期盐商的代名词和财富象征。然而,垄断暴利无法延续,官商勾结、奢靡之风为世人唾弃,最终私盐大行其道,朝廷被迫废除纲盐法,盐业垄断经营彻底被打破,富甲一方的扬州盐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一、徽州商人为主的扬州盐商富甲天下
扬州盐商的主力军是徽州商人。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云: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新安江发源于徽州,故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
盐业贸易使扬州盐商云集,挥金如土,富埒王侯。徽州商人为何能独大扬州盐商?
新安江穿徽州而过,进入浙东成为富春江,汇入钱塘江流进杭州湾,它将徽州与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联结在一起,利用便利水路交通,徽州向临安提供建筑木材、宣纸和山货,形成了牢固的商业圈,徽州的商人声名渐起。通过走向都城临安、走向全国,徽州商人在从事陶瓷、茶叶、木材等生意的同时,依靠雄厚资金经营低利的典当行,还投资染色、打磨布料等手工业,经营工场。盐业的巨大利润,自然吸引徽州商人走向盐业中心扬州,与陕西、山西商人竞争盐业贸易,并战而胜之。
新安江 摄/清溪
清代,为了方便对行盐的管理,清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1个区域,各区域所产之盐均按指定地域销售,而淮扬自古就是税赋重地,凭借政府给予的特权,扬州盐商获得了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6个省份的巨大盐业市场。扬州盐商的财富在乾隆年间达到极盛,《清朝野史大观》记载: “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
清代盐商制盐活动
明清时期的扬州,是一座构筑在徽州盐商巨额白银之上的商贸消费城市。通过以盐贸易为核心的商业兴盛,吸纳徽商等客商文化,融合、创造于苏商文化之中形成了扬州盐商文化。它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从总的来看,其完成了江苏扬州等地的本土文化和以徽州商人为主的客商文化整合,为苏商在近代崛起,进行了充分的文化准备。
二、扬州盐业商贸的历史渊源
扬州的兴盛得益于地利—— 大运河。扬州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南临长江,北接黄淮,从扬州可横穿东西,纵贯南北,一时间扬州成为 “南北大冲、百货云集”的水陆交通枢纽。
描绘清代扬州邵伯运河风情的《运河揽胜图》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两淮盐,天下咸”的民谚,而扬州邻近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场——江苏境内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两大片产盐区,国家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使司就设在扬州。两淮盐场的盐主要通过扬州进入长江、溯江而上辐射供应皖、湘、赣、鄂以及西南部分地区。
今大运河扬州段
扬州成为盐业商贸重镇,并非始于明清。食盐专卖在唐代已是扬州城市经济的重要因素。到元代,扬州成为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是因为,每当国家分裂期间,江淮之间往往就成为一道南北分界。当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之时,扬州通常能够从大运河以及食盐专卖获得发展。
明清时期,扬州在盐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秦商、晋商、徽商纷纷涌入扬州,经营食盐运销。扬州盐商与广东行商、山西票商一起,并称 清中期全国三大商人集团。
在扬州,运盐依靠水路码头,扬州城外沿运河一线,运商云集,修建了大批经营盐贸易的店铺,如“黄家店”“富家店”“樊家店”“穿店”等,鳞次栉比,分布于北河下到南河下长达 4 里的狭长过带。扬州也因盐商聚集和盐业商贸而繁荣昌盛,成为江南第一大都会。财源广进,必人丁兴旺,其时,扬州人口50万,居世界城市第六位。
三、政商关系下扬州消费城市格局和价值取向
徽州盐商群体能够在扬州崛起,仅靠商业主体的奋斗是不够的,而寻租皇权才能为商,形成皇权和盐商对盐的紧密垄断买卖关系。没有盐引,就没有盐商的盐业垄断和富裕。
两淮地区是当时中国食盐消费量最大的地区,在“康乾盛世”时期,扬州盐业达到高峰。极盛之时,每年经扬州运销的盐达 160多万引(每引折盐200—400斤),仅盐课(即盐税)一项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扬州盐商在两淮盐场的收购价格为一斤五文钱左右,而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为每斤二三十文钱,毛利达到约 500%。扬州盐商正是从悬殊极大的购销差价中获得了惊人的财富。如个园主人黄至筠(1770—1838)曾任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在嘉庆二十三(1818)建造了个园,花费 600 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
为了得到皇权的庇护,扬州盐商积极欢迎清朝皇帝的南巡。仅给乾隆南巡修建临江行宫,就耗银20万两,大盐商江春曾代表两淮盐商六次招待皇帝,两次恭贺皇太后生日,还参加过皇帝所邀请的“千叟宴”;百名盐商巨贾,捐银修建江都高旻寺、镇江金山寺和焦山寺等行宫,疏浚扬州内河,并建造画舫,使扬州城焕然一新,扬州的大盐商“越俎代庖”代替地方官员接待乾隆,投皇帝之所好,极尽笙歌酒色,铺张奢华。
《乾隆南巡图》(局部)
而扬州城也因盐商贸易的渊源和盐商的崛起,逐渐形成了消费型城市的格局。唐朝时期,扬州已经是一个富庶的大城市,是人文荟萃之区,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扬州因明清盐商和盐贸易而推进了城市格局的出新。明朝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侵掠,确保盐运司课银的征收和盐商大户的安全,扬州于旧城外环河增筑新城。平倭之后,新城日益繁华,盐商麇集骈至,万历年间,盐商多达100余家,“四方之托业者辐辏焉”,扬州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陈建新 朱蒋慧 摄 (资料图片)
清代康乾盛世,随着社会经济逐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淮盐销售顺畅,盐商获利甚巨,扬州河下一带华屋连苑,成为富商聚集之地。盐商财力雄厚,盐税在国家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下税赋盐税居半,天下盐税两淮居半”,汇兑产业随之迅速发展,钱庄、典业发达, “淮南淮北生涯好,侨寄新添会票人”,扬州成为全国最大金融中心。
同时,盐商为迎接皇帝南巡修建的一批园林和行宫,扬州形成了以这些行宫为中心轴线,以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商业区、民宅逐渐扩散的城市格局。
特殊的政商经济关系形态,使扬州走上一条商业和消费城市的发展道路。官员、大盐商、商人、文人、闲人、服务业从业人员、旅游者构成了18世纪扬州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 “扬州味儿”“扬气”成为扬州消费城市的专有描述词,指的是追求生活的享受,讲究奢华到极致。
扬州的消费奢华以特有的“乌纱帽”和“绣花鞋”来指称。“乌纱帽”指官帽,据统计,从顺治元年(1644)至嘉庆七年(1802)先后有180个盐商家庭成员通过捐纳得官。
“绣花鞋”不言而喻是指女色。扬州盐商当然讲究财色双全。“扬州出美女”,扬州美女肌肤细腻,窈窕多情,千娇百媚,楚楚动人,这不只是影响了明清时期的一种范儿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围绕政商关系所持有的特定情调,已经超出狭义的声色犬马、歌舞宴乐的奢靡消费生活了。
盐商修建的扬州古建筑
因此,扬州盐商纸醉金迷的奢侈消费生活方式,其实质是攀附官府、笼络达官显贵的社交需要和手段,也是盐商提升社会地位的心理满足,因此,扬州盐商沉奢靡,并不是消沉,最终目的是要改变自己身为商人的末流社会属性,真正进入到主流的统治阶层。此种风气弥漫,浸淫成为扬州城的消费价值取向和消费习性。从积极的历史发展维度来看,盐商的消费格局铺展到扬州社会生活的广泛层面,则不是特有的“朱门酒肉臭”的封建社会腐朽一面,而是一种总体上建设性的文化价值取向。
END
作者:吴跃农
吴跃农,文化学者,江苏民营经济统战研究协同创新基地首席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暨统战理论和非公党建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暨苏商史专委会副会长,江苏省民营经济研究会秘书长。
朗读者:陈颖
陈颖 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服务区》主持人。
文章来源:《江苏地方志》2021年第2期
无论漂泊到何处
这里都是你的家
喜欢本期内容,请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2-11-29 20:48
来源:
当地消息小铃铛发布于:山西省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江南,景色旖旎、人杰地灵,不仅气候温润、物华天宝,也是历代人文墨客的精神家园,被视为宜居宜业的人间天堂。
江苏新闻广播、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和江南大学联合制作特别策划“水润江南”,与您共赏江南风光,感受江南人文,探究江南文化……
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面对扬州盐商一夜之间在瘦西湖堆出白塔,使瘦西湖堪美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不由感叹: “盐商之财力伟哉”。华居室、美衣服、盛宴会,扬州盐商可谓富甲天下, “扬州盐商”几乎成了明清时期盐商的代名词和财富象征。然而,垄断暴利无法延续,官商勾结、奢靡之风为世人唾弃,最终私盐大行其道,朝廷被迫废除纲盐法,盐业垄断经营彻底被打破,富甲一方的扬州盐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一、徽州商人为主的扬州盐商富甲天下
扬州盐商的主力军是徽州商人。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云: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新安江发源于徽州,故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
盐业贸易使扬州盐商云集,挥金如土,富埒王侯。徽州商人为何能独大扬州盐商?
新安江穿徽州而过,进入浙东成为富春江,汇入钱塘江流进杭州湾,它将徽州与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联结在一起,利用便利水路交通,徽州向临安提供建筑木材、宣纸和山货,形成了牢固的商业圈,徽州的商人声名渐起。通过走向都城临安、走向全国,徽州商人在从事陶瓷、茶叶、木材等生意的同时,依靠雄厚资金经营低利的典当行,还投资染色、打磨布料等手工业,经营工场。盐业的巨大利润,自然吸引徽州商人走向盐业中心扬州,与陕西、山西商人竞争盐业贸易,并战而胜之。
新安江 摄/清溪
清代,为了方便对行盐的管理,清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1个区域,各区域所产之盐均按指定地域销售,而淮扬自古就是税赋重地,凭借政府给予的特权,扬州盐商获得了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6个省份的巨大盐业市场。扬州盐商的财富在乾隆年间达到极盛,《清朝野史大观》记载: “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
清代盐商制盐活动
明清时期的扬州,是一座构筑在徽州盐商巨额白银之上的商贸消费城市。通过以盐贸易为核心的商业兴盛,吸纳徽商等客商文化,融合、创造于苏商文化之中形成了扬州盐商文化。它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从总的来看,其完成了江苏扬州等地的本土文化和以徽州商人为主的客商文化整合,为苏商在近代崛起,进行了充分的文化准备。
二、扬州盐业商贸的历史渊源
扬州的兴盛得益于地利—— 大运河。扬州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南临长江,北接黄淮,从扬州可横穿东西,纵贯南北,一时间扬州成为 “南北大冲、百货云集”的水陆交通枢纽。
描绘清代扬州邵伯运河风情的《运河揽胜图》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两淮盐,天下咸”的民谚,而扬州邻近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场——江苏境内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两大片产盐区,国家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使司就设在扬州。两淮盐场的盐主要通过扬州进入长江、溯江而上辐射供应皖、湘、赣、鄂以及西南部分地区。
今大运河扬州段
扬州成为盐业商贸重镇,并非始于明清。食盐专卖在唐代已是扬州城市经济的重要因素。到元代,扬州成为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是因为,每当国家分裂期间,江淮之间往往就成为一道南北分界。当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之时,扬州通常能够从大运河以及食盐专卖获得发展。
明清时期,扬州在盐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秦商、晋商、徽商纷纷涌入扬州,经营食盐运销。扬州盐商与广东行商、山西票商一起,并称 清中期全国三大商人集团。
在扬州,运盐依靠水路码头,扬州城外沿运河一线,运商云集,修建了大批经营盐贸易的店铺,如“黄家店”“富家店”“樊家店”“穿店”等,鳞次栉比,分布于北河下到南河下长达 4 里的狭长过带。扬州也因盐商聚集和盐业商贸而繁荣昌盛,成为江南第一大都会。财源广进,必人丁兴旺,其时,扬州人口50万,居世界城市第六位。
三、政商关系下扬州消费城市格局和价值取向
徽州盐商群体能够在扬州崛起,仅靠商业主体的奋斗是不够的,而寻租皇权才能为商,形成皇权和盐商对盐的紧密垄断买卖关系。没有盐引,就没有盐商的盐业垄断和富裕。
两淮地区是当时中国食盐消费量最大的地区,在“康乾盛世”时期,扬州盐业达到高峰。极盛之时,每年经扬州运销的盐达 160多万引(每引折盐200—400斤),仅盐课(即盐税)一项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扬州盐商在两淮盐场的收购价格为一斤五文钱左右,而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为每斤二三十文钱,毛利达到约 500%。扬州盐商正是从悬殊极大的购销差价中获得了惊人的财富。如个园主人黄至筠(1770—1838)曾任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在嘉庆二十三(1818)建造了个园,花费 600 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
为了得到皇权的庇护,扬州盐商积极欢迎清朝皇帝的南巡。仅给乾隆南巡修建临江行宫,就耗银20万两,大盐商江春曾代表两淮盐商六次招待皇帝,两次恭贺皇太后生日,还参加过皇帝所邀请的“千叟宴”;百名盐商巨贾,捐银修建江都高旻寺、镇江金山寺和焦山寺等行宫,疏浚扬州内河,并建造画舫,使扬州城焕然一新,扬州的大盐商“越俎代庖”代替地方官员接待乾隆,投皇帝之所好,极尽笙歌酒色,铺张奢华。
《乾隆南巡图》(局部)
而扬州城也因盐商贸易的渊源和盐商的崛起,逐渐形成了消费型城市的格局。唐朝时期,扬州已经是一个富庶的大城市,是人文荟萃之区,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扬州因明清盐商和盐贸易而推进了城市格局的出新。明朝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侵掠,确保盐运司课银的征收和盐商大户的安全,扬州于旧城外环河增筑新城。平倭之后,新城日益繁华,盐商麇集骈至,万历年间,盐商多达100余家,“四方之托业者辐辏焉”,扬州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陈建新 朱蒋慧 摄 (资料图片)
清代康乾盛世,随着社会经济逐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淮盐销售顺畅,盐商获利甚巨,扬州河下一带华屋连苑,成为富商聚集之地。盐商财力雄厚,盐税在国家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下税赋盐税居半,天下盐税两淮居半”,汇兑产业随之迅速发展,钱庄、典业发达, “淮南淮北生涯好,侨寄新添会票人”,扬州成为全国最大金融中心。
同时,盐商为迎接皇帝南巡修建的一批园林和行宫,扬州形成了以这些行宫为中心轴线,以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商业区、民宅逐渐扩散的城市格局。
特殊的政商经济关系形态,使扬州走上一条商业和消费城市的发展道路。官员、大盐商、商人、文人、闲人、服务业从业人员、旅游者构成了18世纪扬州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 “扬州味儿”“扬气”成为扬州消费城市的专有描述词,指的是追求生活的享受,讲究奢华到极致。
扬州的消费奢华以特有的“乌纱帽”和“绣花鞋”来指称。“乌纱帽”指官帽,据统计,从顺治元年(1644)至嘉庆七年(1802)先后有180个盐商家庭成员通过捐纳得官。
“绣花鞋”不言而喻是指女色。扬州盐商当然讲究财色双全。“扬州出美女”,扬州美女肌肤细腻,窈窕多情,千娇百媚,楚楚动人,这不只是影响了明清时期的一种范儿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围绕政商关系所持有的特定情调,已经超出狭义的声色犬马、歌舞宴乐的奢靡消费生活了。
盐商修建的扬州古建筑
因此,扬州盐商纸醉金迷的奢侈消费生活方式,其实质是攀附官府、笼络达官显贵的社交需要和手段,也是盐商提升社会地位的心理满足,因此,扬州盐商沉奢靡,并不是消沉,最终目的是要改变自己身为商人的末流社会属性,真正进入到主流的统治阶层。此种风气弥漫,浸淫成为扬州城的消费价值取向和消费习性。从积极的历史发展维度来看,盐商的消费格局铺展到扬州社会生活的广泛层面,则不是特有的“朱门酒肉臭”的封建社会腐朽一面,而是一种总体上建设性的文化价值取向。
END
作者:吴跃农
吴跃农,文化学者,江苏民营经济统战研究协同创新基地首席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暨统战理论和非公党建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暨苏商史专委会副会长,江苏省民营经济研究会秘书长。
朗读者:陈颖
陈颖 江苏新闻广播《新闻服务区》主持人。
文章来源:《江苏地方志》2021年第2期
无论漂泊到何处
这里都是你的家
喜欢本期内容,请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人大为古城保护接力履职的扬州实践  如果你问一个扬州人,“扬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他会自豪地告诉你,她是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名城。这绝不是吹牛忽悠你哦!漫步古城,可以穿越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漫步新城,可以领略经济快速发展时不我待的现代都市风貌。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城市星罗棋布,但像扬州保护这么好的古城却不可多得。要问古城扬州为何要保护得这么好,这就要追溯到扬州市人大常委会连续36年跟踪监督、接力履职的人大实践。  一直以来,扬州人大秉持重大事项决定权既是权力又是责任理念,积极进行履职探索和实践,先后作出实质性决定决议42项,尤其是在助推古城扬州 “长靓长绿长出特色”方面作出了系列关键性的决策,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作用。  古城扬州“长靓长绿长出特色”的人大溯源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两古一湖”(古城、古运河、瘦西湖)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瘦西湖一个“瘦”字道出了它与国内众多西湖的区别,也道出了扬州城市尺度宜人、清新秀丽的特征,还道出了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从1983年成立以来为保护扬州城市特色付出的辛劳努力。  在九十年代,面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把古城风貌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科学协调起来,成了一个热门话题。1993 年2月,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适当调整老城区建筑物高度控制情况的报告。审议中,与会人员对如何调整老城区建筑物高度控制的看法不尽一致。经过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形成共识:老城区已经形成的独特传统风貌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扬州城市的发展,要“跳出古城看扬州”。用形象的比喻,就是扬州城不在于怎么“长高”,而是应当“长大长靓”,应在集中力量发展城市新区的同时,整体保护古城、古运河、瘦西湖,始终保持古城独特的建筑风貌和宜人的空间尺度。会议明确,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可以适当调整老城区边缘局部地段建筑物层高限制,但为保护老城区传统风貌的整体和谐与协调,老城区腹地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高度仍然控制在24米(6层)以内。  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一直重视绿色发展,在全国首开人大决议保护城市绿地的先河。2007年9月29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作出《关于建立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的决议》,获得全票通过。决议规定“若因事关全局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项目,确需调整永久性绿地用途的,由市政府提出调整议案,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形成决议后向社会公布。永久性绿地调整要坚持占补平衡,落实好易地建设用地,并实行严格的绿化补偿制度。” 当年第一批确定了蜀冈西峰生态公园、古运河风光带等10个地块作为保护对象;到2017年9月,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同意确定半岛公园、跑鱼河公园等为第五批城市永久性保护绿地。10年来,扬州人大先后分五批以决议形式确定的城市永久性保护绿地已超过300 公顷。  江都撤市设区后,江都广陵融合区成为城市的地理中心,位于这一区域的“七河八岛”是淮河入江水道上重要的水工遗存,也是扬州的生态中心之一。 2013年7月30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依法通过《关于切实加强“七河八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决议》,明确提出“四控一禁”(控制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污染排放,禁止违法建设)要求,以决议形式开列环保“负面清单”,为保护扬州城市的“肾”和“肺”划出底线和红线。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该区域沿河71家船厂砂石场全部关闭搬迁整治到位,提前实现决议目标。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特色,一个时期城市建设有一个时期的重点。2013年以来,扬州顺应人民对健康快乐生活的本质需求,大力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为了适应城市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2017年12月1日,《扬州市公园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扬州市获得立法权以来制定的首部民生领域的地方性法规,也是国内较早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立法。《条例》适用范围确定为开放式管理公园,全国少有、江苏首例。《条例》规定,市公园体系发展和保护专项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园数量和面积不得减少。“不得减少”字字千金,用法治的绿荫呵护着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如今遍布扬州城区的200多座大中小公园,不仅仅是扬州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扬州城市新的特色名片。  古城保护中“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的人大风骨  让扬州城“长靓长绿长出特色”,很重要的是不让老城区“长高”。这30多年来,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密切关注着古城保护与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问题,依法加大对规划工作的监督力度,敢于较真碰硬,交出漂亮的履职成绩单。  1992年4月,在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10名委员就市区荷花池三角地带建筑密度过高、侵占河道、违反城市规划法等有关规定的问题,提出要求严肃查处的议案。常委会提出专题审议意见要求市政府予以纠正。会后,在常委会的督促下,这一违法建设问题得到了纠正。  本世纪初,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走俏,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竞相在老城区搞开发,古城保护面临威胁挑战。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这一重大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议,要求暂停老城区内拆迁工程,限期编制好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9年6月,市四届人大代表评议市政府城镇规划工作。许多代表对市区汶河北路电子开发大厦等建筑物超高并违反建设程序的违规行为提出强烈批评,要求对超高的违法建筑予以查处并拆除。市人大多次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代表的评议意见,要求建设单位自行整改,但问题久拖不决。2000年7月,在违法建设单位难以自行整改到位的情况下,市人大常委会责成规划部门申请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最终拆除了电子开发大厦、毛牌楼西侧综合楼等违法建筑。同时,还叫停了古城区徐凝门路拓宽北延工程。在人大“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震慑下,老城区随意拆建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5.09平方公里的古城得以完整保存,成为城市永恒的历史记忆。这一“决议+监督”的浓重一笔,写就扬州人大36年“履职生涯”的经典传奇。  古城扬州“长靓长绿长出特色”和谐发展的人大力量  多年来,在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引导下,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扬州稳步实施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全面保护战略,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焕发生机,古城保护实现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跃升,古城保护工作迈向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2003年3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将审议老城区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列入常委会重要审议议题。2003年7月、2004年9月和2004年11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先后三次听取和审议市规划局关于老城区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并作出相应的决议。至此,扬州老城区12个街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历经3年终于全部编制完成并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一幅完整的扬州古城保护工作蓝图诞生了。根据决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规划的实施工作,加强监督,定期听取和审议市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代表进行视察检查,及时提出意见建议。  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年初制定工作要点时就超前谋划,将市政府《条例》实施和公园体系建设情况列入审议议题。从3月份开始,召开动员会,成立督查组,对《条例》实施和全市公园体系建设情况展开全面督查,同时制定评比办法,开展“人民满意公园”评选活动。6月以来,常委会专题督查组兵分三路,强化县市联动,逐一调研视察了67个候选公园,按1:1.2的比例筛选出48个候选公园,提交专家评审、市人大代表和群众评选。7月6日至15日,共有近38万人参与“人民满意公园”评选。在市人大代表投票评选中,最高得269票,最低得125票;在人民群众投票评选中,最高得379459票,最低得350571票。评出1个“公园体系建设示范公园”和40个“人民满意公园”。扬州市人大组织评选“人民满意公园”活动被《人民代表报》专题报道。  回望古城扬州“长靓长绿长出特色”的历程,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30多年来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为保护古城风貌所作的持之以恒的努力;这30多年的保护实践,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地方人大发挥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的历史进程;这也契合了人大“两个机关”新定位的内在要求,代表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一直是人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扬州是哪个朝代的古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