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是个好皇帝吗帝有多废柴?他在位期间都有哪些爱好?

天降猛男附体崇祯之后的大明(1628-1900)明圣祖 崇祯 朱由检 1628-1679 崇祯中兴,东南财税改革,平定李自成,满蒙内附,汉八旗军事改革明安宗 弘光 朱慈炯 1680-1692 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平定台湾明真宗 永历 朱和增 1693-1722 永历之治,摊丁入亩改革,喀尔喀蒙古内附,入藏明庄宗 隆武 朱怡钊 1723-1786 隆武盛世,平定准噶尔,中俄划界,伊犁屯田,汉族移民实边,开拓外东北外西北明文宗 顺治 朱伯沣 1787-1795 人口爆炸,资本主义萌芽,拓殖南洋,开始接受西方启蒙明哲宗 嘉庆 朱仲桢 1796-1820 白莲教起义,汉八旗制度崩溃明肃宗 道光 朱简烨 1821-1841 中衰,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明思宗 咸丰 朱靖堃 1842-1842 大革命开始,明王室流亡马来中华民国 1843-1854 议会制 各派混战后曾国藩上台中华帝国 洪宪 曾国藩1855-1864 曾国藩统一后称帝,天降猛男二号,立宪,发布民法典,废科举,教育改革,洋务运动,外东北外西北抗俄胜利,第二次鸦片战争胜利,后英法组织第一次反中同盟,徐州之战曾国藩失败,流放库页岛后明德宗 光绪 朱迪镕 1864-1897 明复辟,君主立宪,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延续洋务运动,但保守党掣肘,甲午战争失败,赔款,随后保守派式微后明末帝 宣统 朱先泽 1898-1900 义和团运动,末帝解散内阁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末帝保定被俘宣布退位,流亡日本,后明亡中华第二民国 总统制 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 1901-1915 李鸿章恢复民国政府,总统制,新军改革,共产主义思想开始传播中华第二帝国 乾隆 袁世凯 1916-1916 镇压CCP武昌起义,统一北洋后称帝,但准备加入同盟国,北洋各派反对,联合KMT二次革命后彻底推翻帝制,山东战役后袁世凯退位,去世中华第三民国 半总统制 段祺瑞-孙中山-蒋介石 1916-1949
回归现实时间线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 回归现实时间线}
谁邀的我?我不是很了解这东西啊,不是应该是都是妇科疑问什么邀我么?随便说说吧~清末建立议会完全是不可能的。
1, 议会不是一天建立的,只有具有一定权力的议会才可能架空王权。对比英国,英国议会从六世纪(南北朝)就有了,那时候叫Witenagemot。由于英国当时也是一个比较纷乱的局面,但是当时英国还是集合当时三岛上的七个国家(是不是冰与火之歌既视感),拥立了统一的国王,建立了御前会议,也就是这个Witenagemot,至今不晓得怎么翻译。一直到1215年贵族起义逼迫英王签订大宪章,所谓的议会仍然只是位于王权之下,但是有能力于王室分庭抗礼,在大宪章这一议会权利高潮之后议会迎来的是一段低潮期,也就是英国王权空前强盛的都铎王朝。都铎王朝期间议会唯一稍微有些用处的地方就是被亨利八世利用进行宗教改革。伊丽莎白一世更是在位期间废黜议会十分严重。如果不是英国王室时不时要用一下议会,早就解散了这破玩意儿了,任何统治者都不会想和别人分享权力。直到查理一世再次召开议会,议会才具有相比国家更大的权力,然后王权被推翻之后是进入克伦威尔专权时期,然后是斯图亚特复辟,最后才是光荣革命之后订立了《王位继承法》和《权利法案》。这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通俗地说,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谁也干不过谁,并且长期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所以才产生了两方势力相互缠斗最终妥协的君主立宪制现状,而当时英国国王是找了斯图亚特家中不太可能继承王位的玛丽二世,等于是随便找了个第三者来当国王,这样才完全架空了王权,甚至都能出现夫妻共治的怪相。中国当时清政府虽然已经在太平天国时期放松了军权,出现了汉人(比如曾国藩)的军事集团,皇权开始出现分裂,到清末北洋集团被袁世凯所掌控,当时中国是一个名义上由清政府集权,军事上由北洋集团集权的国家。这就是一个东风压倒西风的情势,天下今天是爱新觉罗家的,明天就可能是袁家的,怎么可能随随便便让一个多出来的维新派君主立宪?清政府进行准备立宪也实际是和北洋派别或者其他有军事政治实力派别之间的妥协。维新派在当时算是什么?此时此刻真是应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一个人被一个强盗勒索了,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流氓来掏他的口袋,不管是这个被勒索者还是强盗都不会允许吧?、推翻清廷其实大部分是北洋军的作用,袁世凯依照清廷命令攻打汉口的时候把革命军打的不要不要的,袁世凯此时已经是北上可以打清廷,南下可以打革命军,他要当皇帝没人能跟他争,怎么可能允许有君主立宪来分食权利?2, 清政府从民族情感上不能够被允许作为国家象征。如果是袁世凯专权,保留清廷称号,也有可能日后这个帝位能够苟延残喘活到建立共和,这时候如果有好事者说我们还是尊重传统吧,大家一看不反对就保留了这个皇帝。而且当时清帝退位诏书里是这么写的,“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至少当时清廷和袁世凯之间达成的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立宪,袁世凯专权,拥立保有优待条件的清廷为国家象征。当时不管是革命党还是北洋军阀都还是承认清帝的,因为各方势力还不是很稳定,虽然袁世凯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清廷瓦解后各地前清势力(起义清军),南方势力也有一定地位。还有北洋军内部势力也是同床异梦,君主立宪制也就是只能存在于这种各方势力比较均衡并且相互制衡的情况下。就连民国政府制约小朝廷也要发布一个“维持国体建议案”(当然这个建议你必须听)。但是当时溥仪干了一件蠢事,就是上演张勋复辟的蠢剧。就算是要复辟至少要有相当的实力和一定的影响力,结果碰上一个张勋这种(估计是武侠小说看多了)人,结果十二天被剿灭,进一步降低了皇室的威信。这才有了冯玉祥发动的北京事变(区别于1861年的北京政变),况且冯的这出丑剧也只能称得上是事变。冯玉祥进入北京,驱逐了清帝,从此皇帝彻底消失。冯玉祥驱逐清帝有两个目的,一是求财,进宫后冯玉祥部将大量宫中财物据为己有;二是造势,冯玉祥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行为掌控华北形势,然后他电邀了孙中山,孙也借机颁布了《建国大纲》。但是想入住华北的冯,和想借冯之力掌控全国的孙都没有聊到,冯玉祥也是个废柴,根本无法控制局面,这才有了冯玉祥之后被赶出北京。不管如何清帝是没了。这第一是由于清帝在当时已属小众,完全没有任何势力与威望。第二是当时国内要求将满族帝嗣驱除的呼声也很高,驱使冯玉祥去摘这个果子。其实当时很多人都想摘这个果子——又能赢得支持共和的名声,还能够在民众中赚取“驱除鞑虏”的美名,还能够获得宫中财物。只不过是冯玉祥恰好因为直奉战争有机会进京而已……就是想想也很好理解,怎么可能一个汉人为主的国家允许一个几百年前屠杀过本族人的外族人在自己的国土上保有一个虽然无实但是有名的小朝廷?其实中国不能立宪和慈禧光绪谁先死没任何关系。中国帝制的消亡从袁世凯执掌北洋开始就已经注定,说的更早,从咸丰“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那一刻就注定了,再早一些,从清军入关废除明帝,厉行剃发易俗,扬州十日江阴百日起就已经注定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咸丰皇帝是个好皇帝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