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排名的服务空间可以提供给入住企业哪些服务?

近年来,高新园区按照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加快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数字智造、通用航空等主导产业集聚,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狠抓招商选资,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园区整合后,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的园区体系,园区的功能定位如下:第一功能区为南岩和梅澄区块,定位高端智造,主导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第二功能区为城北台地区块,定位科创服务,主要集聚发展信息技术、科创服务型企业;第三功能区为大明市区块,定位为开放合作区块(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主导科技创新型产业、生物医药及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承接;第四功能区为城东(沃洲、拔茅、新民城市控规外区域)区块,定位生态型、复合型、智慧型特色活力城区,依托技师学院大市聚校区,推动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第五功能区为儒岙区块,定位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和胶囊特色园区。

一是加快空间规划。启动编制新一轮空间发展规划和梅澄、大明市、年岳湾、初丝湾等重要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梅渚“未来社区”等专项规划,进一步谋划“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平台,着重研究新形势下园区如何优化功能布局,充分挖掘增量空间,更新利用存量空间。二是挖潜土地资源。通过外拓空间,内挖潜力,对园区土地空间资源进行了再规划、再挖潜。结合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和永久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工作,按照近、中、远期建设时序,梳理出近期可利用工业用地约8803亩,中期约6576亩,远期约4133亩。三是加强数字化建设。已基本完成可利用土地的梳理摸排,建立了详细的土地台账,完成了包含农转征收、土地出让等内容的“一张图”图纸制作等数字化前期基础性工作,委托专业机构启动园区土地资源全域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

2.坚持工业项目全流程管理

一是强化前期管理。项目方先行开展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相关前期准备;同时相关部门全过程提前介入,协助企业2个月内完成方案、项目赋码、水保、节能等模拟审批,弱化审批事项,减少报批时间和成本。二是深化“全程代办”。推行分管领导牵办、审批科长盯办、专职代办员全程代办制度,建立专业代办队伍,从项目对接、签约、审批、建设、竣工等全流程介入,代为对接设计、勘探、环保等中介机构,确保项目审批快捷高效。同时,建立代办项目进度通报、调查督办等制度,倒逼代办提质加速,确保项目拿地后1个月内完成审批开工建设。建立“组团式”问题解决机制,组建服务专班,针对项目审批与建设中碰到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组织专班进行集中会商。三是上线数字管理系统。2021年8月23日,工业项目全流程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实现项目运行状况一舱可见、层层联动、协同推进,最大程度提升工业用地效益。

深化驻企服务员制度,落实“片长+管家”式驻企服务,组织249名驻企服务员到规上企业驻扎帮扶,切实当好“店小二”,以“绣花功夫”精准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今年已搜集、解决企业困难365项,落实率100%。为62家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217万元,减免电费约8万元。同时,积极为45家企业联系人才招聘服务,为8家企业对接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低效用地和闲置厂房利用研究,摸排空闲厂房,通过园区统一对外发布招租信息,帮助需要的企业牵线搭桥。针对企业资金流短缺问题,为企业联系银行融资业务。开铭制冷在驻企服务员的帮助下获得农商银行授信500万元,成功逆势崛起,产值增长15%。

1.空间规划难以统一。当前,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配置、保护与保障等目标与园区的实际发展需求难以统一,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及开发时序上也和园区规划有一些冲突,导致园区在项目用地上存在调规难、报批慢、落地难等问题。

2.能耗审批有所限制。目前能耗“双控”政策,绍兴全市纳入高耗能项目缓批限批区域,高耗能包括八大行业(具体包括传统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近几年来,新昌企业涉及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较多,这些企业涉及的项目都难以通过审批,可能影响新昌涉及配套大企业的产业链。另外,涉及八大行业企业(双控之前已审批)设备增加,设备贴息主管部门经信局要求园区变更审批设备增加部分,但能源主管部门发改局建议不再变更审批。

3.企业外迁较为突出。当前,受土地、交通、招商政策、能耗等影响,我县企业外迁现象突出,比如先锋彩印因拿不到土地搬迁至嵊州;万丰飞机受产业链影响搬迁到了青岛;一些化工企业受环保、能耗等产业政策制约,必须搬迁至外地。14家上市公司除了远信和新柴外,其它12家都有县外生产基地,上市公司在县内的产值占所有地区产值比重仅35%左右。

4.乡镇街道服务有待加强。园区产业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的政策处理工作由属地乡镇负责实施,总体上乡镇(街道)对园区项目建设支持力度较大,能够精准完成园区项目涉及的政策处理工作,但对个别疑难问题(特别是零星坟墓迁移及零星土地征收)处置仍存在知难而退的心理,服务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街道)社会事务管理工作量较大,且特别是近期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由于工作衔接问题,客观上影响政策处理项目进度,服务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1.加强空间规划沟通。一是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充分对接园区规划及发展需求,使园区规划实施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尽可能保障园区利用土地纳入城镇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保障园区土地需求;二是三区三线优化时要充分考虑园区发展有足够的扩展空间,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能将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地、永久性基本农田、高标农田、粮食功能区等调出园区范围;三是加大土地农转征收指标、林转指标保障,为园区内产业项目、经营性项目、政府投资项目、民生项目等落地和建设进度提供有力的土地要素保障。

2.完善能耗审批制度。限批缓批为八大行业,涉及八大行业的禁止审批,企业涉及八大行业以外的,原则能耗在1000吨标准煤以下的可以审批;根据绍市发改能通〔2021〕23号,有条件规划建设屋顶光伏的项目,可配套建设光伏发电设施,鼓励建设单位利用厂房屋顶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光伏发电折算能耗可以抵扣项目新增能耗,该方案暂未明确细则。

3.加快完善综合配套。一是加快小微产业园建设,加大厂房供给,为优质的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二是加快园区全域治理,淘汰一批效益低、产能落后的企业,腾出地块供给优质企业;三是强化产业链延伸,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不断集聚发展上下游及配套产业,推动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从而让企业能够放心地留在新昌。

4.树立主体服务意识。属地镇街要落实属地责任,与园区加强联系和沟通,全力做好政策处理、房屋拆迁、安全生产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为产业项目的落地和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的五年,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保持两位数增幅。是明光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民生显著改善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美好新明光”目标,拉升标杆、苦干实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特别是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抢抓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等系列政策机遇,进一步树立新理念、开拓新空间、激发新动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十三五”工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现将“十二五”以来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十二五”工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到“十二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67.9亿元提高到120.2亿元,年均增长11.1%;财政收入由5.15亿元,提高到13.05亿元,年均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8.4亿元,提高到58.48亿元,年均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0.6提高到124.4亿元,年均增长17.8%,5年累计投入规模达442亿元,是“十一五”的8.8倍。

2015年,明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9亿元,比2010年的11.6亿元增长2.6倍,平均增幅达到21.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23.7亿元,比2010年的44.5亿元增长2.8倍,平均增幅达到23。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迅速壮大

“十二五”期间,通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承接的交流与合作,明光市产业结构水平不断趋于优化。机械电子、服装玩具、商贸、农业等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改造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一五”末的32.1∶32.1∶35.8调整到“十二五”末的28.5:36:35.5。工业主导地位更趋突出, 2015年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23.7亿元,形成了机械电子、食品加工、新材料、日用化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其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2%。浩淼安防、龙利得包装成功上市,实现“新三板”挂牌零的突破。

3、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产业集聚开始显现

明光工业园区不断创新建设模式,抓好特色园区建设,加大“园中园”、“合作共建园”等模式建设,突出做好榄菊产业园、广大物流园建设。园区严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群”的理念,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日用化工、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并初具规模。配套设施正在进一步跟进,随着明光市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明光工业园区逐渐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截至2015年底,入园项目140个,其中建成投产114个,规模以上企业50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7家,其中较大的入园企业有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安徽榄菊日用制品有限公司、明光三友电子有限公司、龙利得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明光市瑞智电子有限公司、明光市永言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明光市以整合现有市场为基础,以新建核心市场为重点,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建设,形成了“118”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即1个商贸园区、1个农副产品交易中心、8个专业交易市场。建立了农资、水产品、杂粮、甜叶菊、畜禽、食品等涉农产品大市场板块,规划建设了建材、家俱大市场。围绕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初步建成了明光市商品交易市场群,基本实现了对周边城镇圈辐射作用,推动了交易市场与明光产业的互动发展。

  陆续建成28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龙利得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留香泵业、三友电子、爱福电子、明光酒业、永言水产、浩淼安防、润海甜叶菊等8家重点企业已建成省级技术中心。

    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徽商银行、华安证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并开业运营;新设融资担保公司1家;新设村镇银行(安徽明光民丰村镇银行)1家;农合行顺利改制为农商行……我市已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政策性银行,村镇银行以及融资担保、小贷公司为补充的县域金融体系,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

新型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已建成广大物流园,项目规划用地约1000亩,建筑面积120万平方,预估总投资达50亿。项目将建成八大服务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区域配送中心、信息金融中心、名优农展中心、检测检验中心、网商孵化中心、电商运营中心、乡村体验中心。项目一期(B区)工程已全面竣工,占地324.64亩,总建筑面积约33.13万平方米,其中农产品交易中心约5万平方米、副产品交易中心约3.2万平方米、第三方物流约0.41万平方米、美食广场约1.13万平方米;在项目引进方面,已有传化物流、京东、阿里巴巴、沃野风华等20多家国内知名物流行业进驻物流城,极大程度提升了物流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二期(C区)项目规划、证件办证等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将于近2月内正式开工建设。将在一年内建设完成物流信息交流中心、标准仓库、冷链仓储、零当物流等配套设施。顺丰、申通、圆通等10家知名快递企业入驻,有力的推动了快捷高效的配送网络建设;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物流信息网络建设速度加快,提升了物流效率;服务齐全、功能强大、辐射强劲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取得进展。明光作为重要的区域物流集散地,开始覆盖明光地区,辐射皖东乃至合肥、徐州、南京三大经济圈,为明光工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

5、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绿色发展能力提高

通过在工业企业中广泛开展节能、节水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活动,充分挖掘集约节约利用能源资源的潜力,显著降低了能耗、水耗和物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0.48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5年的0.2吨标准煤,降幅达58%。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共淘汰了粘土砖瓦窑厂20家、关闭了非法生产的凹土、玄武岩、黄沙等涉矿生产线110条。实现年节电约6000万度,节煤约4万吨,减少废气排放约10万吨,保护了资源环境。

通过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与多极利用活动,充分挖掘全社会集约节约利用能源资源的潜力,显著降低了能耗、水耗和物耗。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10年的0.48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5年的0.2吨标准煤,降幅达58%。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明光市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1、工业总量不大,主导产业实力不强

工业总量小,增加值率相对不高,整体竞争力偏弱。具有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较少,工业项目招引不足,工业发展的支撑点不多,大企业带动发展能力不强。

2、产业层次水平较低,产业链有待延伸

    产业层次偏低,过度依靠要素投入,产业链条不长,没有形成上下游关联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农产品、矿产品初加工占比大,研发及精深加工不足,市场开拓水平低。从产业集约化水平看,尽管近几年四大主导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内企业基本上没有有效形成产业链上的紧密联系,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较差。

3、老园区资源配置不优,新扩区建设迟缓

产生了僵尸企业,腾笼换鸟工作艰巨;部分企业厂区内未填满布实,土地清理遗留问题较多。新扩区建设迟缓影响新引进项目入驻。

4.要素保障问题突出,影响工业企业建设发展

中小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十分突出;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用气、用电、用水保障不足。

5.科技创新水平低,新产品研发能力差

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少,“两化融合”水平较低,工业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不高,新产品研发缺乏人才、技术和投入。

1、新常态和新政策导向,倒逼结构调整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背景下,经济增长从高速变为中高速的换挡期,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转换,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明光市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亟需调整,实现增长动力转换。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实现结构优化的目标。新常态对明光市工业经济发展是压力,更是机遇。

2、《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共助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行动提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为我市工业制造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机械电子、日用化工、绿色食品、新材料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提速我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我省新出台的《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也是推动我市产业升级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利好政策。同时,互联网具有渗透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等特点,为我市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提供了机遇。

3、长江经济带和南京江北新区共促产业转移

从明光市的区位来说,明光属江淮分水岭核心区,也是长江经济带的范畴。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及其立体交通走廊的建设,为明光市提供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

明光市属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靠近南京的江北新区。江北新区定位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开放合作示范新区,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发展支点,对明光市工业发展将会产生辐射作用。

4、建设智慧城市和创新城市共拓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空间

智慧城市和创新城市建设为我市提供了两化融合的新空间,也是难得的机遇。我市城镇化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互促,智慧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相互交融,促进我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5、利好政策和措施共营创业创新氛围

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和意见,要求加大对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我省发放多项“政策红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800亿-1000亿的安徽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创业;采取普惠制的稳岗补贴办法,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以补贴。我市中小企业数量大,受惠于利好政策,将进一步增强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

1、整体经济下行,工业经济增长乏力

我国经济历经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转入了中低速增长。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十二五”期间,尤其末期,明光市的工业经济增长也表明了当前工业企业增长明显乏力。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十三五”工业经济的挑战和压力明显。

2、要素成本增长加快,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尚未完全转型,要素成本增加给工业经济增长带来了挑战。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成本提高,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是影响投资者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我市所拥有的要素成本低的传统优势将逐步丧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3、经济发展不足,人力资源流出严重

发达地区环境优,就业机会、投资机会、优惠政策多,收入高,导致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出我市,创业人才不足,制约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4、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工业发展空间趋紧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已成共识,对我市矿产资源利用和与环境相关联的产业提出更高要求,给工业经济增长带来挑战和压力。

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优化工业体系为目标,按照调结构、壮规模、提层次、做总量的总体要求,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纳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政策范围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和参与滁州市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强势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通过明确五个总体发展目标、完成六项重点任务、实施六大举措,即执行“566”行动方案,实现我市“十三五”工业创新发展、健康发展、绿色发展。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以及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使其成为主导产业,支持高成长性产业。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支持机械电子、绿色食品、新材料、新型化工等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巩固其主导产业地位。主导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超90%;

集中要素保障,促进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培育100个亿元行业“小巨人”企业。培育10个1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每年重点推进12个亿元以上新开工、竣工和达产项目。

完善园区规划,明晰产业定位,重点发展榄菊产业园、台商工业园、包装产业园、明酒文化产业园、化工集中区、安徽省凹凸棒粘土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乡镇集中区,形成多层次工业园区体系。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两化融合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达到国家相关标准。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主要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工业园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工业总量。到202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冲刺2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

——工业规模。到2020年,规模工业企业超过220家,其中:亿元企业超100家,10亿元企业超10家;

——经济效益。到2020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与工业增加值同步增长,工业产品销售率达 97% 以上; 

——新兴产业发展。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到40家以上,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 2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其中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节能降耗。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数,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98%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9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数。

——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0%。主要行业中龙头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以上。

——经济开发区。到2020年,入园企业达200家,经营收入2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比重超50%以上;

——两化融合。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0%,实现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分别超过40%,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50%。制造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55%。

——民营经济。每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900户,新增私营企业800家以上,力争到2020年实现个体工商户突破2.2万户,私营企业突破4500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占GDP比重达70%。

——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支持食品加工、机械电子、包装印刷等行业,搭建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表1  “十三五”工业重要发展指标

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

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

工业废水、气排放达标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

规模制造业研发经费占收入比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加快经开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为突破口,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和技术基础,紧紧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面向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大力发展健康、医药、应急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结构和效率向更高层次提升。

发挥我市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营养健康、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1-2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专项资金引导、扩大基金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加速集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到40家,产值突破60亿元。

2、高新技术产业振兴工程

依托奉明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龙利得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建设明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安徽济丰药业有限公司、安徽艾珂尔制药有限公司、良润医疗器械(明光)有限公司等重点发展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和医疗设备、老年健康服务产品等。依托明光瑞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高精度半固化片和铜箔基板等高技术产业。依托明美矿物、飞洲新材料等凹土企业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等。加大研发投入,加速资金与技术,供应商、制造商和用户的快速结合,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出效率。到2020年,争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企业总数发展到30家以上,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

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设备,对生产系统开展节能、节水、治污减排技术改造,不断提升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重点实施电机节能、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等一批促进企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改造项目,实行社会责任指标总量控制,支持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

4、新业态新模式营造工程

按照《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省“互联网+”行动计划,抢抓信息经济发展新机遇,大力培育新业态经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大发展机遇,推进“互联网+”应用,培育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一是利用“互联网+”做好产业分工和区域分工。 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互联网,通过大规模协作生产,引发资源配置方式变化,释放企业内外大量资源的创新潜力,使得传统的、集中式经营活动逐渐被分散经营方式取代。“互联网+工业”新业态意味着生产方式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对此,我市需把握“互联网+”的新机遇,进一步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二是利用“互联网+”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我市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当前制造业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服务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明光制造业的优化升级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延长产业链条,从产品制造延伸至提供个性化产品定制、配送、维护、租赁、信息咨询等服务。“互联网+”新业态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对此,要促进我市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进明光制造企业的服务外部化,将加工制造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分离出去,将企业内部的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售后服务、信息咨询等业务委托给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而制造企业可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提高整体效能,继而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把发展民营经济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民办公助等形式支持一批融技术、风投、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建设,构建市场化众创空间。以“专精特新”引领中小企业全面发展,打造一批全省“单打冠军”和“行业小巨人”。深化与全国、全省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引进更多市外境外企业家、战略投资者、技术和管理人才来明投资兴业。推动明光在外企业家“凤还巢”,着力建设一批农民工创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科技孵化园,为返乡创业提供发展空间。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切实做到平等准入、放手发展。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各类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管理咨询、技术、融资、信息化、培训、市场开拓、营销模式等多元化、多层次服务,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70%以上,个体工商户突破2.2万户,民营企业突破4500家。

(二)转变发展方式,注重质量和效益

一是开展技术改造。通过大规模、高起点开展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做优做强,加快产业转型步伐,“撬动”明光工业内涵式增长。“十三五”期间明光市需继续对传统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通过技改项目,积极推进装备改造和技术提升,在工艺升级、产品转型上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持续实施滁州市“三百工程”,“千亿技改”和“千企升级”计划,我市每年滚动实施10项5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保证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占工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5%以上。“十三五”期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100个以上。

二是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滁州市市长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滁州市知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品牌。以培育“名企、名牌、名标”为抓手,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品牌升级。着力做好机械电子、食品加工、新材料、新型化工等重点企业品牌建设。引导重点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和文化意识,抓好品牌策划,积极开发一批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名、优、新、特产品,走“品牌兴企、文化兴企”发展之路。到2020年,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安徽省政府质量奖1个,名牌产品8个,著名商标20件,滁州市市长质量奖7个,滁州市知名商标55件,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以上。

三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坚持需求导向,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重点在自主创新、科技项目、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实施创新突破,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长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科技项目、研发机构、人才团队“三位一体”,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努力增强创新发展承载力。加大众创空间建设,提升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产学研一体。支持企业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校企实习基地、行业技术研发中心,集聚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引进一批急需技术人才。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在先进装备、 “互联网+”、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强攻关,研发推广一批新产品。全面推进科技机制改革。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进一步用好利益分配杠杆,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获利。促进创新与金融结合,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激励机制。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2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27家。

在新常态下,重大项目对稳增长、调结构有着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因此要积极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点,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努力招引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增强我市工业发展后劲和活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狠抓项目建设,招引大项目大企业入驻园区。抓好“十三五”期间明光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瑞智电子二期技改项目、台商工业园项目、榄菊搬迁技改项目、明酒文化产业园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加快项目的实施进度,督促已签约、已落实大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在建大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在谈大项目尽量落户园区,使各项项目建设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创新招商方式,做到以商招商、以特招商、以大招商、以优招商,多种形式创造性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引资积极作用,实行强强联合,灵活运用合资、入股等方式吸引资金;加大园区重点产业招商力度,优先引进科技环保型、经济效益好及资源精深加工型企业;突出园区产业链招商,利用现有龙头企业引进相关联产业或产品,招引龙头型大项目,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招引亿元以上的项目150个以上。

专栏1  明光市传统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伸出脚保护罩的研发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测继电器的追踪、上压力机的研发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能限位线圈组件的基座的研发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衔铁、推动卡、动簧片连动结构的研发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

智能精密型自动生产线研发

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

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

履带式移动举高消防车研发

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

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

酸性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车研发

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

明光市永言水产(集团)有限公司

明光市永言水产(集团)有限公司

(三)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制造业”引发了制造业资源配置新方式,驱动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给我市制造业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效益优先、融合发展的思路,一方面要巩固主导产业规模优势,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另一方面,集中要素保障,促进机械电子、食品加工、新型化工和新材料传统产业进行内涵式改造,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突出内涵改造和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不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国家“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契机,坚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整合优质要素资源,聚焦关键重点企业,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推进机械电子“智能制造”建设,促进机械电子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以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发展集约化、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关键节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以浩淼涡喷防暴车等应急产品为依托,实施军民结合产业化工程。以瑞智电子、三友电子、爱福电子、万佳联众等为依托,建设一批支持明光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到2020年规上企业数超过50家,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

以我省“4105”行动计划为指导,充分发挥农业大市的资源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按照调优结构、提升品质、塑造品牌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产业。

一是进一步加强传统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改造提升。围绕明光酒业、永言水产、波涛粮油、桂花面粉、嘉吉、德青源等企业的品牌建设、市场网络、营销服务,不断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传统食品工业化改造,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二是利用桥头农副产品产业专业镇优势,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嘉吉、白云面粉、双喜粮油、绿源粮油等龙头企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和食品标准制定、品牌创立,促进该行业在高效节能、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向名牌产品转型升级,把桥头镇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农副食品产业基地。

三是依托白云面粉、双喜粮油、永言水产、嘉吉、海亮等企业围绕粮油食品、水产品、肉食加工、明绿等,重点开发安全优质的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养生食品、老年及妇幼保健食品等绿色有机食品。促进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20年规上企业数超过40家,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

日用化工业是我市传统的优势产业,随着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日用工化面临着转型压力。我市日用化工业品种整体层级低,绿色、高端与专用产品比例低,应加快转型升级,补足高端化工短板。

以榄菊日化为龙头,加快推动化工产业向高附加值、精细化方向转型升级。重点围绕榄菊日化项目迁建化工园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企业早日达产达效。抓住国家新一轮化工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围绕江浙沪地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化工产业整体搬迁,谋划引进一批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着力打造新型化工产业园区。到2020年规上企业数超过10家,产值达到20亿元左右。

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景巨大,我市应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我市丰富的凹凸棒粘土资源优势和明美矿物、恒星凹土、国星凹土、海港凹坭等重点企业,以凹土新材料产业为基础,积极吸引一批有影响力的加工企业入驻,加快凹土资源整合,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凹土新材料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高端凹土新材料产品,促进凹土新材料产业向高端迈进。到2020年规上企业数超过20家,产值达到50亿元左右。

依托龙利得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明光市中彩印务有限公司等高端印刷企业,建设龙利得创意中心和包装印刷研发中心、引进塑料制品印刷、液体包装印刷、数字印刷、平板印刷和孔板印刷等特种印刷项目,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专栏2: 明光市“十三五”期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项目

明光市包装产业园建设项目

于上海奉贤包装协会对接,建设明光包装产业园区。

明光瑞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

建设覆铜基板生产线项目

明光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等

建设安防应急救援产业园区

安徽艾珂尔制药有限公司等

良润医疗器械(明光)有限公司等

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区项目

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区项目

明光市三友电子有限公司等

建设自动化控制用继电器生产线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等

建设自动化控制用继电器生产线

建设凹凸棒粘土深加工生产线

招商引资(合肥市冷压配件有限公司)

明光市长兴电源有限公司

明光市恒鼎凹土有限公司

年产2万吨分子筛生产线项目

明光市希奇矿物有限公司

年产3万吨抗盐剂生产线项目

年产2万吨环保脱色剂生产线项目

明光市海港凹坭有限公司

年产4万吨吸附剂生产线项目

明光市鸿运港务有限公司

(1)3-5万吨粮食储备库2座;(2)电灌站一座。航道疏浚12公里,疏浚后的河航道达到3级通航能力,河堤加宽加固达到50年一遇防洪能力。

明光市鸿运港务有限公司

港口年吞吐量万吨。建设(1)500吨级散装泊位10个;(2)1000吨级散装件杂货泊位8个;(3)年吞吐量为6万只标准集装箱码头2个;(4)年吞吐量为50万吨的液体码头2个;(5)临港加工区1个;(6)物流仓库10个(3万平方米);(7)日存储量为2-3万立方米的油库一座;(8)日存储量2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气库一座;

白酒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技改项目。

白酒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技改项目。新征土地30亩,扩建厂房及附属工程15140平方米,窑池200个,2600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站一座,购置白酒生产、储存、包装和检验检测等设备40余台(套)

明光市白云面粉有限公司

麦胚芽提取深加工技改项目。

麦胚芽提取深加工技改项目。扩建烘干包装车间5000平方米,购进提取设备、烘干设备、包装设备、检验设备等。

(四)做好园区产业定位,实现扩容升级 

完善园区规划,明晰产业定位,集中安排同源、同类、关联度高的项目,引导园区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打造产业集群。各园区依托各自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围绕各自特色主导产业,分步骤、有针对性进行招商,着力打造园区特色化产业集群,优化和提升各园区功能。 “十三五”期间,根据现有工业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培育产业大规模集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表2  集聚式发展推进工作

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

以打造“现代产业园”和“产城服务区”为目标,谋划推进肥西合作共建明光产业园、上海(明光)奉贤包装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城东污水处理厂、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实现扩容升级,力争年均新增2平方公里。

    重点做精榄菊产业园,加快推进水、电、路、气等设施建设。

结合资源和产业特色,做优苏巷轻工业园、涧溪凹土产业园、桥头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潘村返乡创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一批“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

制定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做到园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规划相衔接。修编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引领和促进园区扩容升级。

谋划合作共建园、完善配套功能、实现扩容升级。“十三五”期间,园区面积将平均每年不低于2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园区总的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以上。加快形成园区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完成由工业园区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变,建设化工集中区,完善园区承载集聚功能。每年入园项目不低于10家,到2020年入园企业力争达到200家。按照年均10%的增长比例,到2020年末,年经营年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年上缴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50亿元。实行“阶梯式推进”发展模式。对未来五年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发展,扎实推进。至2020年努力实现表3所列目标。

表3  明光工业园区2020年规划发展情况

加强与加大对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机制。严格项目供地标准,强化土地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产出“双控”,引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力争“十三五”末园区的新增建设用地亩均税收贡献实现翻番。到2020年,把明光经开区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明光经开区经营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力争达到300亿元以上。

(五)搞活微观经济主体,提高企业竞争力

工业经济增长最终要落实到企业。一方面,充份调动企业的活力,才能保持旺盛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重点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贡献绝大部分的工业增加值。

1、做大做强重点企业 

依托明光市工业主导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和培育龙利得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明光市浩淼安防科技股份公司、安徽明光酒业有限公司、明光市永言水产(集团)有限公司、明光市三友电子有限公司、滁州润海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发展。对现代绿色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尤其支持其品牌建设。对于其它工业经济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其规模化。重点支持的规模工业企业,见表4。

表4  明光市重点支持规模工业企业

明光市浩淼消防科技股份公司

明光市永言水产(集团)有限公司

明光市三友电子有限公司 

滁州润海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

龙利得包装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明光市爱福电子有限公司

明光市留香泵业有限公司

明光瑞尔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安徽榄菊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2、助推民营企业创新创业

在骨干企业的引领下,众多民营企业也日益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闪光点。民营企业对区内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来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着社会服务体系滞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企业资产质量差等众多问题。因此,需要帮助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它们促融资、买设备、提素质、强管理、谋发展。规模以上企业,要扶持产业周边一定数量的民营中小企业,具体见表5。

表5  民营中小企业扶持情况

产业周边重点支持的中小企业

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基地以及产业示范区,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创业。通过创新创业,快速提升企业实力、壮大企业规模、建立企业品牌,成功实现民营企业向规模企业的转型。

3、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扶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智能制造,提高创新能力,激活创新活力。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省级技术中心新增3家,市级技术中心新增10家。构建明光市创新平台入选、支持、退出机制,首批新增20家左右。创新型人才引进方面,制定相关技术人才引进和考核标准,给企业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的支持。在知识产权建设方面,鼓励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驰名商标,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持。

在创新能力方面,主要围绕R&D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专利数量方面进行衡量。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光市工业经济创新能力指标见表6。

表6  明光市工业经济创新能力指标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六)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层次和深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1、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

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流程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创新项目。支持企业,实现信息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关键工序数控化达到设定目标。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方面,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另一方面,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与制造业企业的融合,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明光市2014年的三产比重为:29.5:35.2:35.3.产业结构要高级化,第三产业比重必须提高,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要达到60%.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

1、贯彻各级政府政策,出台我市落实措施

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立稳定、透明的法制环境,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结合本市实际,积极制定出台我市的政策措施,促进大中小工业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取得预期的发展效果。

2、争取政策扶持,做好产业改造升级

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突出目标导向,按照有偿使用和政策性补贴相结合、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围绕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做大做强,给予重点扶持。从2016年开始,市财政从市级工业强市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建议在资金保障中加入,关于产业基金内容。

1、完善项目审批机制,实施负面清单准入

严格按照《国务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及最新调整内容和《滁州市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开展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及节能审批服务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扎实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落地和网上运行工作。建立涉企收费及中介服务清单制度,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2、健全“四督四保”机制,扎实推进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四督四保”(督新建项目保开工、督续建项目保竣工、督竣工项目保达产、督储备项目保转化)推进机制,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每年梳理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领导联系推进制度,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加快水电路网和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人才培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产业承载力。

3、强化服务机制,促进行风好转

坚持以诚待商、以法护商、以情感商,对外来投资者严诺守信,办不到的事不承诺,承诺了的事坚决办到,积极推行项目流程代办制、收费明白制、服务承诺制和服务质量评价制。实行“一个窗口”办事、“一个口子”收费、“一站式”服务,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个区领导牵头服务。积极探索授权市经开区试行“二号章”管理,积极推行规划、国土、建设等重点涉企审批事项进园区、进镇村。开展职能部门民主行风评议活动,对末名的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促进部门行风的好转和服务意识的增强。

1、成立领导小组,提高项目管理执行力

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积极推进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调度、跟踪和指导。着力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努力开创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成立以市级领导为组长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领导小组,在市经信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案制定、组织、联络和协调工作。

2、制定考核办法,加强督查

根据工作内容和要求,制定考核办法,对有关责任单位进行考核。定期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每半年开展一次巡查,每年组织一次考核,对落实目标任务成绩突出的责任领导、牵头部门和承办单位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推进滞后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确保工业经济发展工作顺利完成。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先安排大项目用地

统筹安排全区工业用地指标,做到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优先保障重大工业项目、战略新兴产业用地和企业扩大规模用地。对一般项目实行差别化的供地政策,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用地投入产出比。根据我市用地资源的实际,扩增量,挤存量,促集约,严监管,加大“四类土地”清理,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建立重点项目用地绿色通道。

2、提高工业用地占比,保障工业发展空间

用好用足土地置换政策,拓宽工业发展的地域空间。适度提高工业用地新增指标。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主要向优势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倾斜。对事关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大平台、大项目,在每年的切块用地指标分配使用过程中给予倾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租赁或购买多层标准厂房。积极稳妥调整企业低效用地,采取收购、转让、租赁等方式逐步把效益差、污染大的现有企业迁出。对列入限制发展的产业、产品的现有企业,要求限期完成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在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规划中科学合理安排工业、仓储、对外交通、市政公用设施、道路广场、居住、绿化等用地比例,尽可能提高工业用地占比。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要优先保障供地。

1、引进高层次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技能型人才培养、人力资源聚集、创新创业扶持为重点,加快构建“引得进、留的住、有发展”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引进“两高人才”来明就业创业。全力搭建人才对接平台,加强供求信息对接,提升引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高层次人才与主导产业、创业项目和创业资本对接,建立贯通研发、交易、转化等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培育5-1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2、加强员工培训,搭建人才梯队

鼓励企业与我省、市高等院校进行校企对接,开展员工培训、产学研合作、横向课题等工作,鼓励我市科技人才在我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交叉任职或兼职,促进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产业紧密结合。加强对管理、技术、财务等人员的培训,健全创业辅导体系,扩大创业辅导范围,培育和提升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联合相关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我市中小企业主管理研修班、销售沟通与谈判策略培训班。进一步开阔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的眼界、拓宽思路、提升素质。

1、争取专项资金,发展重点产业

整合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聚焦发展重点,突出目标导向,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按照有偿使用和政策性补贴相结合、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围绕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做大做强,给予重点扶持。从2016年开始,市财政从市级工业强市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2、开辟多渠道资源来源,助力中小企业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大企业上市力度,扩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深入推进“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市政府拿出1000万元+500万元(省财政),成立过桥基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引导银行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切实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促进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产业升级,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要素保障单位和项目审批单位要提前介入重大项目建设,集中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