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请谁出山的

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小说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情节有关的章节(第三十七回)。
2.扫清字词障碍,对照注释和参考资料翻译文中“隆中对策”部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
师: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顾茅庐》,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朵最美丽的浪花,让我们“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设计意图】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那熟悉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和大气磅礴的影像资料可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资料链接,检查预习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全书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3)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
刘备有心匡扶汉室,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依附刘表栖身却总遭刘表身边人排挤。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建立基业,而自己又被逼屯兵新野,无立锥之地,当时唯一的谋士徐庶又被曹操以母相威胁逼走,刘备急需一位大才来辅佐。
刘备到襄阳访贤士司马徽时,司马徽告诉他:“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徐庶离开时,也“回马荐诸葛”。这样,有雄心壮志的刘备就更加想得到这个人才,于是三顾茅庐。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设计意图】“三顾茅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整个故事情节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刘备转变局势的一个轴点,也是三国鼎立局势形成的一个关键,所以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
拜谒(yè)拱立(ɡǒnɡ)半晌(sh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
胄(zhòu)愧赧(nǎn)谬举(miù)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学生有时难免产生惰性。这就需要经常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疑难语句。
(3)把经过组内讨论也不能解决的疑难语句提交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①玄德拱立阶下——刘备恭敬地站在台阶下。
②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以前两次来拜见,没有见到你,已经写书信在这了,不知道先生看了没有?
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男子汉大丈夫,身具旷世之才,怎么可以碌碌无为老死在山野林泉之中呢?希望先生您能以天下百姓为己念,开导愚笨的我,教授我治国的道理。
【设计意图】《三国演义》虽是古代白话小说,但是元明时期的白话,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所以须疏通课文后才能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同时,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读通顺文章,不理解的语句再在组内讨论,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自读课文,读懂情节
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极力邀请诸葛亮出山。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既是对疑难文句是否疏通的一个检测,也是对选文主要情节的一个梳理,为下面的细读做铺垫。
四、细读片段,读出性格
师:在见到诸葛亮之前,选文第1段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三兄弟的人物描写,很有意蕴,咱们有必要来品读分析。
(1)在这一段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做事有恒心。
张飞——直爽、莽撞、义气。
(3)分角色朗读第1段,要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朗读叙述部分,三人分别朗读关公、刘备和张飞的语言。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点。
【设计意图】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人物描写方法运用的多样性,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第1段中的语言描写可以作为写作的示例范文,供学生研读借鉴。
结束语: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1.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激发思考
师: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1段,分析了刘、关、张这结义三兄弟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诸葛亮真有此才吗?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凭什么能请诸葛亮出山呢?读过《三顾茅庐》后,你能不能各用两个字来评价刘备和诸葛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刘备——诚、敬(用诚心和敬意来打动诸葛亮)
孔明——智、淡(有超凡的智慧和淡泊名利的思想)
【设计意图】前一课时学生在疏通课文时就已经熟悉了文章内容,这样设计问题,既了解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情况,又考验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这个问题在自读中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研读刘备,“诚”“敬”有加
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刘备的诚心和敬意?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竟下马步行
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等待时间长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言语谦卑,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岁,刘备自称“愚夫”,却称孔明为“先生”,并称这次见面为“晋谒”
师: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刘备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设计意图】着眼于课文标题,与课文编者对话,刘备显然是这篇节选的主要人物,理解刘备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不无裨益。
三、研读孔明,“智”“淡”兼备
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文中他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哪一部分?
预设:第3段的“隆中对策”部分。
师:请同学们齐读“隆中对策”部分。
学生齐读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
(2)他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一论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五论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师:同学们,关于孔明的智慧,文中有一句话评价得非常中肯,是哪一句?让我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师:我们再来研读诸葛亮的“淡”。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发言交流,生生互动,教师点拨)
自吟诗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一个大智大贤者的形象
刘备邀请他出山,他婉言谢绝 无意功名
诸葛亮最后又答应了刘备,是因为刘备以“苍生”为请,以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才“愿效犬马之劳” 虽淡泊名利,但更关心人民疾苦,忧念天下
嘱咐诸葛均不要荒芜田地,“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淡泊名利
师: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智慧卓绝、淡泊名利。
【设计意图】“隆中对”这一段,军事、政治、外交无所不包,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给刘备制定战略方针和立国计划提供了参考。后来,三国形势的发展,证明了这种分析的正确性,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见。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同时又是孤高淡泊的。研读诸葛亮,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四、分析手法,提升素养
师:同学们,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你分析一下,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各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刘备和诸葛亮的动作和语言,以及诸葛亮的外貌。
作用: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诸葛亮的儒雅风范和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
侧面描写:(1)张飞的粗率、急躁(作用:反衬刘备的礼贤下士)
(2)关羽、张飞的质疑(作用:烘托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3)诸葛均的“飘然自去”(作用:正衬诸葛亮的淡泊无欲)
教师小结: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烘托、衬托的手法,即烘云托月法。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将众多人物的个性鲜明地展现了出来,使得《三国演义》历经百世而弥芳。
【设计意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在这篇文章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本板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鲜明突出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描写人物时运用这种写作技法。
五、拓展延伸,激趣阅读
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勉一生,做了许多大事。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还知道多少呢?请列举出来。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巧布八阵图、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
布置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回目(第四十、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九、八十四、九十、九十六、一百零三回等)。
【设计意图】《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章节很多,这样拓展,一是让已经读完《三国演义》的学生积极展示他的所读所知,二是有效激发还未读完《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同学的阅读兴趣。
结束语:虽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请同学们记住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尤其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得人才者得制高点,得人才者得持续发展,得人才者得最终胜利!
安排课前预习,阅读与本文情节有关的章节(第三十七回),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激情。又有对课前预习的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堂设计抓住两条线:一是紧扣选文的小说文体特征,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线,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去感受英雄人物的伟大人格;二是以赏析烘云托月的手法为辅线,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体现学以致用的自读目标。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进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国演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关于三国史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丰富,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家,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他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局面,由此就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语言建构与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
烘云托月又叫衬托、映衬。衬托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被衬托的,是主,叫作主体;一部分是衬托的,是从,叫作衬体。一个主体的衬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用跟主体性质相似、相近的衬体来陪衬叫正衬;用跟主体性质相反、相远的衬体来陪衬叫反衬。
“三顾茅庐”在诸葛亮出场前集中笔墨写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介绍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另外,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以及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共同构成了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中哪些语句最能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从刘备的举动看出:“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这是古人对特别有地位或对自己特别敬仰的人表示极大的尊敬,“半里之外”刘备就下马步行,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尊敬,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高啊!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刘备的动作轻而恭敬,让两个弟弟在门外等候,是怕人多嘈杂打扰诸葛亮休息;怕张飞有鲁莽的行为和不敬的语言坏了大事;亲自恭候更能让诸葛亮体会到他的诚心。见到诸葛亮时刘备行下拜之礼,听完“隆中对”刘备“顿首拜谢”,见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刘备竟泣得“衣襟尽湿”,这些细节,表达出了刘备的特质——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恳。
从刘备、张飞的语言对比看出:诸葛亮在张飞眼中是一介“村夫”,张飞说“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在刘备眼中却是一代“大贤”,“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开备愚鲁而赐教”“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刘备谦虚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渴求。通过张飞和刘备语言的对比,突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蕴含着哪些丰富的含义?
从君主的角度来说,真正贤明的君主应当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君对臣敬重,臣才对君忠心。正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和重用,刘备才建立起蜀汉基业。
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说,三顾茅庐的故事寄寓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得君行道,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可谓是上得了朝堂,下得了北伐,做得了外交,平得了叛乱,说是三国第一才子也不为过。但他本是归隐山林之士,但最终还是被刘备请出山。

  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宗室刘备听徐庶说在邓县隆中有一个归隐的奇才叫做诸葛亮,如果能有他的帮助,那么兴复汉室是早晚的事情,于是刘备和关羽张飞慕名前往,找到了那个草庐。但不曾想诸葛亮去云游四方了,家中只有书童,于是刘备等人只好空手而归。

  过了几天,刘备等人再次前往,但诸葛亮被朋友邀走了,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刘备非常失望。

  同时他又非常爱才惜才,因此刘备就留下了一封信,说希望能得到诸葛亮的帮助。等到过了新年,刘备又来到了隆中,这次诸葛亮在家,但却在睡午觉,于是刘备他们只好在门外等候。期间关羽和张飞多次劝说刘备,想要离开,但刘备仍然无动于衷。

  过了许久,诸葛亮醒来,把他们请进了屋子里,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天下之事,诸葛亮同他分析了许久,告诉他可以取西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非常兴奋,两人谈论了许久。

  出来以后,关羽和张飞都觉得诸葛亮野心勃勃,劝说刘备不要在理此人,但刘备却对他们说:"我得到了孔明,就像是鱼儿有了水,还希望你们不要再多言了。"关羽和张飞听了,这才作罢。

  二、诸葛家族的"小心机"

  经过诸葛亮的指点,刘备很快就拿下了西川,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但诸葛家族除了诸葛亮以外,还有两个人,那就是诸葛瑾和诸葛均,前者是诸葛亮的哥哥,后者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们兄弟三人分别效忠于蜀汉,东吴和曹魏。不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三兄弟可能闹翻了,因此就分别选择了三个对立的阵营,但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他们一样的振兴诸葛家族的心,才让他们效忠于对立阵营。无论是哪一方得天下,诸葛家族都可以继续延续下去。

  可见诸葛亮虽然为了辅佐刘备,匡扶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出发点可能并不像他说的那样是被刘备三顾茅庐感动,而是为了诸葛家族的延续和荣光,但即使是这样,诸葛亮的才华仍然不可否认。

  刘备也正是因为得到了他,才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地盘,如鱼得水。

  但诸葛亮的理想在刘备去世以后显露的更加明显。诸葛亮不再关心汉室能否振兴,蜀汉是否繁荣,而是诸葛家族的名声能不能再响亮一点。因此他开始北伐,想要取得更多领土,被世人记住。也正是他数次的北伐,让蜀汉越来越濒临灭绝,最后的国力被消失殆尽,说好听是为了蜀汉争领土,但其实就是想让诸葛家族的名声更加响亮。而蜀汉朝廷内部如何,刘禅治国方针是否正确,诸葛亮也毫不关心了。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夺了蜀汉的政权,答案还是一样,他的野心只在于为家族争更多荣光,夺取政权是为家族抹黑的事,这样的事诸葛亮当然不会做。

  三、诸葛亮借刀杀关羽

  关羽在三兄弟中,既没有背景,又没有经济实力,因此作为一个武将,他一直都不亲近任何人,除了刘备和张飞。诸葛亮也曾多次试着拉拢关羽,但都一无所获。于是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诸葛亮开始出手了。因为关羽曾经被曹操所擒,但曹操爱才惜才,关羽不愿降服于他,曹操就把关羽放走了。诸葛亮知道关羽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因此知道他一定会放走曹操。

  就派了关羽前去抓曹操,果然被诸葛亮猜中,关羽看在从前的恩情就放走了曹操。而关羽给刘备的理由是曹操将死,不抓也无事。

  虽然刘备和关羽是结拜兄弟,但好兄弟放走了自己的死对头任是谁都不能忍受,因此二人就这样产生了隔阂。这件事也就成为了关羽死亡之路的开始,诸葛亮作为军师,自然是刘备的近臣,日复一日的在刘备身旁挑拨关羽和刘备的关系,慢慢的,刘备也不再信任关羽。

  关羽在被东吴和曹魏联合追杀之时,刘备本可以派援军来支援关羽,但此时的刘备已经不再信任关羽,甚至也想除了他,因此就没有救关羽。

  就这样,诸葛亮把不和自己一条心的关羽除掉了,朝堂内外都是诸葛亮培养的心腹之臣,可以说是彻底把控了蜀汉的朝政,刘备该听见什么不该听见什么都由诸葛亮一人掌控。不得不说,诸葛亮虽狠辣了一些,但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

  直到后来庞统等人战死,刘备身边的才子只剩下诸葛亮一人,刘备在去世前还托孤诸葛亮,让他务必好好教导年幼的刘禅治国方略,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一手把持了朝政,彻底毫无顾忌,开始走上了自己振兴诸葛家族的道路。四次北上,最终还是无果。

  四、诸葛亮"点灯"

  在诸葛亮临死之前,曾设计把司马懿父子三人和魏国大军在上方谷烧死,但无奈天不助他,偏偏下起了雨,司马懿得以逃脱,后来的司马懿更是避战不出,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因此在临死之前点了49盏灯来迷惑司马懿,司马懿果然上当,看见灯光就猜测诸葛亮还活着,但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去世。

  诸葛亮去世以后,蜀军封锁了消息,悄悄撤军。司马懿得知蜀军撤军,以为又是诸葛亮的诡计,因此不予理会,但消息频频传来,他也不能辨认真假,只好亲自查探,发现蜀军果然撤军。

  等到他追赶过去的时候,蜀军就把诸葛亮事先准备好的自己的蜡像和车马摆了起来,司马懿看见以后,以为是诸葛亮的计谋,就下令不再追赶。蜀军得以安然脱身。这大概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人说诸葛亮是个阴谋家,但其实有才华的人大多如此。如果没有计谋,又如何能在这乱世搏得一席之地呢?诸葛亮为家族前途考虑本就无错,司马懿何尝不是如此,最后曹魏还是到了司马家族的手里。这世上本就没有白来的午餐,刘备凭借诸葛亮在历史上留下了功与名,诸葛亮自然也要为自己考虑,因此他对于刘备不能说是欺骗,只是各取所需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刘备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山,却错过了顶尖能人异士

导语:三国时期的刘备在他的一生中改变他命运的两个人,或许就是徐庶和诸葛亮了,说起诸葛亮,我们也都熟悉,曾经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请出山,后来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成为西蜀霸主,在三足鼎立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是人人都知道诸葛亮,却不知道刘备请诸葛亮的背后,其实是受到一个人的指点,那就是徐庶。曾经徐庶也跟随刘备作战,只不过因为曹操挟持了徐庶的母亲,所以徐庶只能屈服在曹操的权利之下,不过他在走的时候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个人。

但其实刘备在请诸葛亮的同时,也错过了一个绝世高人,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能比诸葛亮还要厉害,今天就让小编为大家揭晓答案。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崔周平,而且他和诸葛亮还是多年的好友,在三国的历史记载中,刘备根据徐庶的介绍到了诸葛亮的住处,只不过当时诸葛亮并不在家,所以刘备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

后来刘备再次奔赴隆中寻找诸葛亮,求才若渴的刘备第二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发现院子里坐着一位白面书生,他以为此人就是诸葛亮,立即前去施礼,只不过此人并非诸葛亮,而是我们要说的崔周平,只不过刘备因为没有听说过此人的名声,所以只是把他当做普通的读书人。

于是见不到诸葛亮的刘备,便决定要留下一封信,而且他还与崔州平交谈了几句,请求崔州平能够把自己的信交给诸葛亮看,当时崔周平也答应了帮忙,只不过他没有与刘备过多的说自己的才华,所以两个人交谈几句就分别了。

这个崔州平也是非常的厉害,可以说他个人能力是要比诸葛亮还强的。我们先来说一下崔州平的出身,他的父亲曾经是东汉的重要官员,虽然父亲在朝廷上小有成就,但是崔州平也立志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崔州平从小就饱读诗书,并且不仅读儒家经典,兵法的书他也背的滚瓜烂熟,所以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被举荐,可在东汉末年,董卓在朝廷作乱,所以此时的崔州平主动申请去担任西河太守。

当时的西河是匈奴南下必须经过的地方,所以说崔州平选择这个地区,其实就是想要保家卫国,而且自从崔州平到了西河以后,开始发展农业招兵买马训练部队,可以说每次匈奴想要进攻中原的时候,都被西河这支精锐部队给击退了。

虽说崔州平在西河治理有方,可是董卓死后天下战乱四起,所以崔州平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命运的,于是就卸甲归田,而且在这个时候和诸葛亮结识,两个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好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也是逍遥自在。

不过当诸葛亮出山以后,崔州平就预言说,虽然诸葛亮有一身的才能,可就算跟着刘备也难以实现匡扶汉室的愿望,甚至还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后面的结局我们也知道诸葛亮最后不仅没有让蜀汉发展壮大,甚至自己也因为劳累过度而去世。

结语: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初崔州平能够和诸葛亮一起出山,辅佐刘备,那么蜀汉的命运会不会就此改变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请谁出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