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撤公社建乡镇在什么时候?

妹冢镇:65个村建村史、姓氏、村名来由

妹冢镇驻地在西妹冢村,故镇以妹冢冠名。镇驻地在县城西南21公里处,辖区面积65.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 万亩。镇下设 7 个管区,65个行政村,总人口5.1 万人。

建国前,朝城县设6 个区,妹冢为五区 。1950年,妹冢为朝城县二区。1953 年,妹冢为观朝县二区。1956 年3月,观朝县撤销,妹冢划归莘县,成为莘县辖下8 个区之一,辖高庄、常庄、尚楼、前王铺、杨庄、东沙河、妹冢、五里屯、康园、草佛寺、刘羡、桑庄、张寨、后董14个乡。1958 年2 月,撤区建乡镇,妹冢是全县15 个乡镇之一。是年9 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妹冢是全县8 个公社之一。1963 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妹冢是全县8 个区之一,辖常庄、刘羡、桑庄、张寨、申庄、妹冢、胡集、谭庄8 个小公社。1964 年,朝南5 个区划归莘县后,妹冢是全县13个区之一。1971 年,撤区建大公社,妹冢是全县21个公社之一。1984 年,撤公社建乡镇,妹冢乡是全县28 个乡镇之一,辖妹冢、康园、谭庄、常庄、草佛寺、高庄等7 个管区。2001年,合并乡镇后,妹冢是全县22 个乡镇之一,2002年,妹冢乡改为妹冢镇。

妹 冢 妹冢建村较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人聚居。据说,春秋时期的卫宣公之妾宣姜欲害继子伋,宣姜亲生子寿挺身相救,二人皆被杀死于莘野。伋的同母妹闻兄弟被害,私自逃出,奔向莘野,行至杜婆村(今妹冢) ,得伤寒病而死。遂葬于此,后人便将杜婆村改名称“妹冢”,其坟墓在妹冢中学院内,曾有碑石出土,现已不存。妹冢又名”十二行”,包括王家、吴拐、焦家、刘家、西陈家、鲍家、张家、东陈家、后李家、段庙等。1947 年,分为东妹冢和西妹冢。西妹冢现有王、吴、孙、刘、张、陈、焦、魏8 姓,东妹冢现有田、张、梁、陈4 姓。

  马 庄 明初,马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马庄。村中现有李、孙、昊、张4 姓。

  新店集 明初,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大道旁开店为业。因近处己有个店子村,此村便被称为新店。后来村里有了集市,村名又变成了新店集。村中现有刘王、李、范、秦、鲍6 姓。

  碱场 明初,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周围都是盐碱地,人们遂称该村为碱场。村中现有晋、沈、李路、杜、焦、邵、武、赵9 姓。

  颜 庄 明初,颜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颜庄。村中现有颜、孔、李3 姓。

  栗 海 明初,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周低洼,有许多天然水壕,人称粟海。村中现有栗、蔡、马3姓。

  常 庄 明初,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成两片建房。后来形成东西两个自然村:西常庄和东常庄。东常庄人口增加较快,又称大常庄。西常庄现有常、王、李3姓,大常庄现有常、王、尤、刘、连、武、胡、程、梁、谢10 姓。

  张义屯 明初,张、段、陈、景、丁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各姓之间和睦相处,很讲义气,加之张姓人口较多。人称该村为张义屯。村中现有张、丁、刘、、段、景5姓。

  店子 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大道旁开店为业,人称此村为店子,村中现有王、吴、杜3 姓。

  王士厚 明初,王世厚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王家人多业大,在当地很有名望,故人称“王世厚庄”,后简化为王士厚。村中现有王、李2 姓。

  苗楼 明初,苗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建有楼房,故人称苗家楼,简称苗楼。村中现有苗、王、占、李4 姓。

  冯 家 明初,冯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村名为前冯家、后冯家、西冯家。前冯家现有冯、孙、肖、张4 姓,后冯家有冯、王、刘、宋4 姓,西冯家有冯、王2 姓。

  程海 明永乐年间,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后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人称程家海子,简称程海村。目前村中现有程、王、张、谢4 姓。

  安 庄 明初,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安庄。村中现有安、石、孔、寺、常、郝、郭7 姓。

  付庄 明初,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立东、西二村,人称东付庄和西付庄。不久,马姓亦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东付庄定居。东付庄现有付、马2 姓,西付庄只有付氏1 姓。

  砖王庄 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并在村周围建起了一圈砖包外面的围子墙,人称砖墙王庄,简称砖王庄。村中只有王氏1姓。

  碾张营 明代之前,此地只有张姓一族,村中有人以碾米为业,村头有一盘颇为少见的大碾子,人称大碾张家。元末,曾有官兵在此建立营寨,人们遂改称碾张营。明初,李、丁、罗等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村中现有张、丁 、李、罗4 姓。

  郭 庄 明初,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村名郭庄。村中现有郭、王2 姓。

  谭庄 明初,邓、种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邓姓人多,取村名邓庄。不久,谭姓一族亦由山西迁人,并很快发展为村中大户,遂改村名为谭庄。村中现有谭、邓、种、冯、吴、朱、陈、郭、张、王10 姓。

  李堂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人称李家。后来,村中建起一座佛堂,遂改称李堂。村中只有李氏一姓。

  武祖庙 据传说,唐朝时候,该村每逢正月十六都搞”请孙猴”的娱乐活动。有一年,把孙猴请来却怎么也送不走了,孙猴附体说话,要在此长期定居,人们无奈便给他建了一座小庙。因孙猴自称姓武,人们遂尊称其为“武祖爷”,小庙也被叫作“武祖庙”。后来,庙名演变成了村名。村中现有王、尤、朱、刘4 姓。

  朱 庄 明初,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村名朱庄。村中现有朱、李、鲍3 姓。

  庄  明初,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村名宋庄。村中现有宋、薛2 姓。

  李排营 据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打仗,有个姓李的将领阵亡于此,就地安葬,坟前立一石碑,上刻其姓名籍贯。明初,李姓由山西迁此定居,见碑上所刻姓名恰比自己长一辈,便视其为祖坟。后来李姓有人去世,都按辈次往下排,跟穴埋葬,人们遂称该村为“李排营”,后改为李排营。村中现有李、于、朱、徐、岳5 姓。

  杨楼庄 明初,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村名杨庄。清末,张、秦等姓相继迁入,村中建了一座小楼,人称该村为杨小楼庄,后简称杨楼庄。村中现有杨、张、苏、秦4 姓。

  许 海 明初。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东低洼积水,人称许海。村中现有王、任、李、薛4 姓。

  李家庙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一座古庙前立村,人称李家庙,简称李庙。村中现有李,闫2姓。

  高 庄 明初,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村名高庄。村中现有高、任,王、白、李、吴、郭、黄、栾9姓。

  史 此地唐代就有村庄,村中只有几户人家。有个不大的寺院,寺院上挑的屋檐状似牛角,群众习称 “牛角寺”,寺名渐成村名。后来,村中有个读书人曾在朝中任掌史(掌管史书和户籍资料的官员)一职,人们便改称此村为“掌史村”。传说唐朝李密曾在村中建掌史府,可见这位掌史官在朝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村中现有有王、戴、申、李、刘、冯、陈、裴、靳、程10 姓。

  牛 庄 明初,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村名牛庄。村中现有牛、李、刘、程4 姓。

  谭固村 此地系谭固村旧址,后来村中人避难外迁,村庄废弃。明祟祯六年1632)年,一王姓读书人因不得朝廷重用,携家人定居于此,仍用谭固村旧名,村中现有王、安、杨、赵4姓。

  连庄 明初,连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村名连庄。村中现有牛、王、陈、贾4 姓。

  周 庄 清初,周姓由陕西咸阳县江家湾迁此立村,取村名周庄。村中现有王、吕、吴、周、陈、武6 姓。

  草佛寺 明初,王张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寺院旁定居。因地处偏僻,来上香礼佛的善男信女并不多。香火不盛,也就无人操心管理,寺里的僧人也都饿跑了,只剩下一座空寺院。天长日久,寺院长起了荒草,约有半人多深。再后来,殿内的佛像彩皮剥落,露出了里面的草泥。加上房顶漏雨,佛像身上长出于许多野草,草越长越多,渐渐地不见了佛像的真面目,只剩下一个被杂草勾勒出的佛像轮廓,整座佛像宛如用青草塑成。人们便称其为“草佛”,称这座荒凉的寺院为“草佛寺”。久而久之,寺名变成了寺院所在地的村名。村中现有王、史、 高、程4

  草屋 明代之前,此地杂草丛生,人称草窝。明初辛、王、韩、刘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人称辛家草窝、王家草窝、韩家草窝、刘家草窝。后来荒地变成良田,人们便将村名中的 草窝 二字谐音改作“草屋”。辛家草屋现有王、张2 姓,王家草屋有王、罗2姓,韩家草屋只有韩氏1姓。刘家草屋有刘、玉2 姓。

  刘 屯 明初,刘、邓、郝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开荒种田,分别取村名刘屯、邓庄、郝庄。刘屯现有刘、巩2姓,邓庄有邓、郭、张3 姓,郝庄只有郝氏1姓,三个村为一个行政村。

  李庄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李庄。后韩、沈、赵、刘白、朱等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村中现有马、宋、吴、赵、段、鲁、孟 7姓。

  三合村 明初,李、段、陈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分别立村,村名为后李家、段庙、陈家。后李家只有李氏1姓。段家有段、李2 姓,陈家有陈、鲍2 姓,三个村组成三合村行政村。

  吴庄 明洪武年间,吴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小石桥村迁此定居,人称小吴家。后来孙、王、李、丁等姓相继迁入,成了大村,遂改称吴庄。全村现有丁、王、吴、孙、李5姓。

  秦 庄 明初,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秦庄。村中现有秦、白、吴、徐4 姓,103 户,823 人,931亩耕地。

  程庄 明初,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址上有一废旧红庙,人称红庙程庄。清末红庙拆除,村名渐变为程庄。村中现有程关、李、吴4 姓,280 户,979 人 。

  营 清初,程姓因犯法由河北福坎仁今属河南南乐县)逃此定居,取村名卞菅。后卞氏迁回原籍,王、周、张、程,谢等姓相继迁人,村名未改。村中现有王、周、张、程、谢5 姓。

  大王庄 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王庄。1956 年,为与其他王庄相区别,改称大王庄。村中现有王、吴、张3 姓。

  胡 集 明初移民时,此处是个多姓聚居的村庄,大家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因而取村名义和寨。清末,胡姓在村中占了多数,村里又成起了集市,人们遂称之为胡集。村中现有胡、于、王,李、张、葛、郭7 姓。

  张王庄 明初,张、王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张庄、王庄。二村现为一个行政村。有张、王、戴、吴4姓。

  毛 湾 明初,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朱家河河湾处立村,人称毛湾村。村中现有毛、车、冯、孙、段5姓。

  刘 庄 此处原来有村,村名武家海子,后被洪水冲毁。明初,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刘庄。村中现有刘、史、李3 姓。

  孔 庄 清初,孔姓分别由邓庄、西屯里、南馆陶迁此定居,因村中没有一户买得起牛,人称孔没牛庄 ,后简称孔庄,村中现有孔、史、魏3.姓。

  谢 楼 明初,谢姓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北谢庄定居,后来分为三支,一支留在北谢庄,一支迁至西屯里(今属俎店乡) ,一支迁此立村,取村名谢楼。村中现有吴、程、谢3 姓。

园 明洪武年间,李庄的康方彩开当铺发了财,搬到村南的荒地上定居,开荒造田,养花种菜,日子越过越好,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人们称其为“康家花园”,简称“康园”。清代,有户人家创造了一种风味独特的肉饼,很受食客欢迎,名气越来越大,众称之为“康园肉饼”,一直传承至今。村中现有王、史、张、房、哀、程、马7姓。

  沙 河 明初,王、薛、吴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吴姓在朱家河( 人称大沙河)之东立村,称东沙河;王、薛二姓在河西立村,人称西沙河。东沙河现有吴、王、陈、薛、谭5 姓,西沙河现有王、史、李、吴、岳、张、冯、薛8 姓。

  香 庙 据传说,新莽末年立村。建国后,香庙村分成前香庙和后香庙,前香庙现有马、史、魏、辛、赵、贾6 姓,后香庙现有马、田、辛、赵、班5 姓。

  温 炉 明初,温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打铁为业,村中号称有百盘红炉,因而人称温炉。村中现有温、李、谢3’姓。

  韩 庄 明初,韩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韩庄。村中现有韩、程、翟、谢4 姓。

  五里屯 明初,史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距朝城5 里处垦荒种田,人称五里屯。村中现有史、王、宋、贾、ˋ赵、程6姓,374 户,1526人,1537 亩耕地。

}

贵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贵港,荷城,政府信息公开

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珠江流域干线西江中游,下辖桂平市、平南县、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总面积l0602平方公里,其中市中心城区面积53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54.9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522人。贵港自古以来遍种荷花,花香四溢,由此有“荷城”之称。

秦以前,贵港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等三个郡,贵港属桂林郡布山县。郡治所及县治所在今贵港市。秦末,桂林郡更名郁州,布山县属郁州,属南海尉赵佗建立的南越王国。
汉初属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将南越国析置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7个郡。布山县属郁林郡。
新莽时期(公元9年至24年),郁林郡改称郁平郡,布山县属郁平郡。东汉时期恢复为郁林郡。
三国属吴,布山县隶属依旧。吴郁林郡太守陆绩在今贵港市西江大桥南端的南江村筑城,郡治所及布山县治所均设于此。
晋(公元281年至420年)布山县仍属郁林郡。
南北朝宋、齐时代(公元420年至502年)置布山、郁平、怀安三县(均在今贵港地),属郁林郡。梁(公元503年至557年)、陈(公元558年至589年)时代,布山、郁林、怀泽(怀安县更名)、龙山(今贵港市中里)属南定州。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定州改尹州,故布山属尹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布山、龙山、武平、怀泽合并称郁林县,与马度县同属广州。从此不复袭布山县之名。
唐武德四年(公元612年)置郁林、怀泽、义山(原马度县,多为今贵港地)、潮水(多为今贵港地)四县,设南尹州总管府,府治龙山(今贵港地),属岭南道。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南尹州为贵州(贵港市平天山古名宜贵山,故名)州治所及郁林县治所均在今贵港市城区。天宝九年(公元742年)改属怀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属贵州,领郁林、怀泽、义山、潮水4县(均属今贵港市地)。贵州治所及郁林县治所均在今贵港市。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7年至971年)郁平(原郁林)、怀泽、义山、潮水四县同属贵州。州治所及郁平县治所均在今贵港市。 
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怀泽、义山、潮水、郁平并称郁林县,属贵州怀泽郡。州、郡、县三级治所均在今贵港市城区。
元代撤怀泽郡。郁林县直属贵州。州治县治均在今贵港市城区。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存州裁县,贵州境内不复袭郁林县之名。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贵州为贵县,是为有贵县县名之始。贵县属浔州府。
清代,仍称贵县,属广西行省浔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贵县属浔州府。2年(1913年)撤府设道,7月,贵县属郁江道,3年(1914年)贵县属苍梧道。16年(1927年)11月,贵县属苍梧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年(1930年)属苍梧民团区。21年(1932年)4月属梧州民团区。23年(1934年)3月,属梧州行政监督区。29年(1940年) 贵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即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6年至38年(1947年至1949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区治郁林(今玉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县初属郁林专区,1951年7月属南宁专区,同年8月属宾阳专区。1952年8月属容县专区。1958年7月属郁林专区。1971年专区改为地区,贵县属玉林地区。1988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贵县建制,设立贵港市。设市后仍属玉林地区,行政区域不变。 
1993年列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1994年5月18日,撤销桂平县,设立桂平市。
1995年10月27日,贵港市从玉林市析出,升格为地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港北区。贵港市设立港南区、港北区。港北区辖中里、庆丰、贵城、港城、大圩、石卡、三里、覃塘、黄练、东龙10个镇和根竹、武乐、奇石、大岭、五里、蒙公、山北、古樟、振南9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江滨大道;港南区辖东津、桥圩、湛江、木格、木梓5个镇和八塘、新塘、瓦塘、横岭、平悦、思怀6个乡和港南区江南街道办。贵港市辖有平南县和新设立的港北区、港南区。桂平市由贵港市代管。
1996年6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辖桂平市、平南县、港北区、港南区和覃塘管理区。
2003年3月6日,设立贵港市覃塘区,将贵港市港北区的覃塘镇、黄练镇、东龙镇、三里镇、五里镇、石卡镇、蒙公乡、山北乡、古樟乡、振南乡、大岭乡划归覃塘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覃塘镇覃塘大道。

2007年,贵港市行政区域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辖3个市辖区,1个县,1个县级市,2个街道办事处,53个镇,17个乡,2个民族乡,共74个乡(镇),74个居委会1072个村委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行政区划表

贵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较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的中部,北纬22°39′~24°2′,东经109°11′~110°39′,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郁、黔、浔三江交汇,拥有华南内河*大港口,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东面与梧州市接壤,南面与玉林市相邻,西面与南宁市交界,北面与来宾市相连。贵港行政区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拥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较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农业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糖、果、肉桂和禽畜生产基地,素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鱼米之乡”、“甘蔗之乡”“莲藕之乡”等美喻。

北回归线横贯贵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1.5℃,年均降雨日166天,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无霜期353天。
2007年,贵港市各地平均气温22.3°~22.8°,比常年偏高0.8°~1.2°;贵港市平均为22.5°,比常年偏高1.0°。年降水量1322.1毫米~1699.8毫米,贵港市平均为1461.6毫米,属正常。年日照时数为1631小时~1784小时,属正常。各季天气气候特点是:冬季偏暖,降水偏少;春季温度正常,降水稍偏少;夏季气温偏高,降水正常;秋季偏暖,降水偏少。主要气候灾害是春、秋干旱和汛期局部暴雨洪涝。

三大河流郁江黔江浔江交汇于境内,水能总蕴藏量达210万千瓦以上,西江航运枢纽一、二期工程早已建成发电,年发电量超过11亿千瓦时,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产项。

贵港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结构复杂,土类齐全,生息在这土地上的祖祖辈辈贵港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开发和保护这片土地的经验,创造了无数的财富。2007年,贵港市农用地总面积公顷,占贵港市土地总面积的84.05%(其中耕地面积公顷);贵港市建设用地面积78247.83公顷,占贵港市土地总面积的7.38%;贵港市未利用土地面积90921.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7%。其中荒草地43986.97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48.38%;裸土地882.98公顷,占0.97%;裸岩石砾地19388.09公顷,占21.32%;河流水面23920.33公顷,占26.31%;其他2743.43公顷,占3.02%。贵港市共划定有85个基本农田保护区3898个保护块,936块标志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保护率达到83.92%。在贵港市总面积,已开发利用土地占总面积的88.6%,为广西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地市之一。土壤分为水稻土、赤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冲积土五大类,有14个亚土类,46个土属,132个土种。 

其中三水铝储量2亿吨,居全国前列,锰矿储量超2000万吨。
主要矿产资源有全国储量*三水铝和铁、锰、金、铜、锑、石灰石、白云石等60多种。贵港市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铝、锡、铅锌矿、铁、铜、锑、铋、铀、磷、钛、白泥、钾、重晶石、石膏、石英、玄岗岩、石英砂(岩)、红砂石、花岗岩、大理石、钾长石、石灰石、煤、赤砂岩、硅质岩、陶土及红粘土等40多种。其中锰矿储量2174万吨,铅锌矿储量1749万吨,锡矿储量7000吨,煤储量3040万吨,石灰石储量2000亿吨以上、花岗岩100亿吨以上。三水铝储量两亿吨居全国首位,含量高,表层浅,易开采。黄金和铀矿被列为国家开采项目。

截止2012年末,贵港市户籍总人口529.92万人,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常住人口418.68万人,比上年增加3.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83.08万人。贵港市城镇化率为43.73%,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贵港市人口出生率15.35‰,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8.9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贵港市总人口为503.31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43.35万人。贵港市201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411.88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7.77万人。

贵港市汉族使用的文字相同,语言有土白话(俗称贵县话)、客家语(俗称麻介)、普通话、白话四种。由于语音的不同,也创造了一些“土汉字”,如“妫”(妈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肥东撮镇最新拆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