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什么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也是财富之母。如何将农村集体土地从资源转化为资产、资本,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后,土地制度改革热潮在各地涌动不息: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出让、租赁、入股及综合开发利用;承包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及流转信托、规模经营;宅基地抵押、担保、转让;征地过程中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一系列带有突破意义和借鉴意义的试验,甚至包括一些有争议的首创尝试,都在拉开地权博弈的大幕,同时努力探索保障和发展农民土地分配权益的种种路径。

权利之变:完善农地产权体系,赋予农民更多样化的物权

“农村资源要盘活,就要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入市场。交易价格可由村民与承包者商定,也可采取竞价方式。”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委书记温向芳说,“最终让农民获得最大的收益。”

2013年11月初,蕉岭县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出台了该省第一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都在交易范围内。

在将农村存量土地要素盘活,激发更大生产力的同时,一些土地流转过程中带有明显行政色彩。半月谈记者多地采访发现,对土地流转,不少地方都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当遇到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给公司或大户时,一些基层官员往往认为农民觉悟不高、宣传力度不够。个别省份甚至提出,“力争到201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占承包耕地50%以上”。部分专家担心,如果操作不慎,很容易变成运动式土地流转,反而伤害到农民的财产权益。

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农民住房以及“随房而走”的宅基地究竟如何转让,广受社会关注。记者调研发现,虽然目前我国政策尚未完全放开农村宅基地流转,但是民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初级的宅基地交易市场。随着农民从“农村向城市”、“偏远农村向近郊农村”迁移加快,自发买卖农房逐年增多,但由于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农房存在“隐性”买卖、随意定价、纠纷多发等现象,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亟须破题。

浙江温州乐清市的农房跨村“农对农”买卖可谓这一领域改革探索的先锋。自2009年以来,乐清市在农房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突破“农房只能在同村社员之间买卖”限制,将买卖范围扩大为全市农业户口人员。这一“破冰”之举让农民对自己的房屋有了处置权。与一般房屋转让登记不同的是,乐清市农房买卖需村委会出具出卖方不止一处房产的证明,以及出卖方签署不再申请宅基地的承诺书。

据了解,乐清市农房买卖并不改变农民原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社员关系。“原有的社员权不变,卖房的人仍旧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资产的分配权,买房的人仍旧是原来村集体的社员,并不因买了房就在房屋所在村集体享有社员权。”乐清市农业局党委委员金龙坤说,这样做有利于维持村集体成员稳定,也有利于将社员资格与农房买卖相分离,促进交易进行。

受访农民认为,农房可以在全市“农对农”买卖,相当于给了农民选择权,至于用不用这个权利,农民自己会权衡考虑。

据乐清住建部门统计,自农房交易改革以来,乐清全市成交农房4397件(含同村、跨村),总面积779303平方米。平均每年成交1000余套,交易秩序平稳,没有出现农民“卖房潮”、无处可居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随着城镇化带来的“拆迁收益”继续扩大,农民对农房的“惜售”更为明显,不少农民已经意识到自家农房升值的潜力,宁肯空置也不卖。金龙坤认为:“农民‘惜售’农房是好事,说明农民更理性,这丝毫不影响农房交易改革的重要意义。”

经营之变:“土改”创新突破现实瓶颈,让农民获得更多发展权

曾引起争议的嘉兴“两分两换”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方面较早的改革探索。自2008年开始,浙江省嘉兴市开始实施“两分两换”试点,探索将“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让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变成“有价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缺失问题。

“两分两换”通过财政和政府提供融资支撑,实现“房等人”、“流转金等人”,让老百姓看见实实在在的利益。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党委书记毛扣军说,镇里土地流转每亩一年给农户租赁费600元,租赁费每3年提升10%,租赁费按年结算。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农户也可不要钱,每亩保证600斤稻谷。宅基地可以异地置换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联排别墅,也可以按照“拆一还一”的政策,选择已建成小区的公寓房,还可以按照每平方米1000元的补偿直接拿现金。

通过农民住房空间置换,嘉兴城镇化推进加速,宅基地置换后腾空出来的土地可做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保障了农民进城后的产业支持;农民土地流转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大大提高土地经营效益。试点几年来,嘉兴农村整体布局得到优化。目前试点农户居住的布局城镇集聚度一般都在50%以上,农村建设规划布点大幅减少。

在承包地、宅基地流转问题逐步获得解决的同时,部分希望扩大规模的承包者遭遇到资金瓶颈。由于土地是从不同农户中承包过来的,承包者不能拿到土地的承包使用经营权证,因此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

为此,广东蕉岭特别重视同步建立农村信用体系。蕉岭县金融工作局局长张卫告诉记者,如果信用好,农户可在不用抵押的情况下进行信用贷款,额度是1万至5万元。针对需要较大数额贷款的农户或企业,蕉岭探索的突破口是,根据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期限,通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给承包者颁发一个土地承包经营证。“合同到期了,土地证也就到期了,这就可以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在重庆市,一家专业从事农民信用贷款的民营金融机构正在转型,开始接纳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业务申请,最近一年来,已经发放农民抵押贷款超过3000万元。这家名为重庆开县民丰互助合作会的机构,服务的农民人数超过15万,累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近20亿元。合作会会长钱峰向记者介绍,之所以能承接农民抵押贷款业务,关键在于政府相关政策放开。

为了真正突破融资难的瓶颈,从2010年以来,重庆、山东、河南等不少省市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这被认为是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死资产盘活为活资本的关键一招。

在重庆,农村财产权抵押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主,贷款主要用于发展种养殖业、林业和农产品流通等农业产业化项目。

在重庆石柱县三河镇川主村,村民黄华银家拥有一套500多平方米的三层农房。黄华银一直想发展肉兔养殖,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现。2010年,黄华银以自家房屋作抵押,向银行贷款32万元,购买了5000多只肉兔,年均纯收入突破10万元。

截至目前,石柱县已发放“三权”抵押贷款6亿多元,帮助3000多农户及个体企业创业。

农业大户反映,以前宅基地、农房等不能用作抵押,农民只能从银行贷小额信用贷款,甚至在民间借高利贷来搞生产,风险大且不经济。“三权”抵押贷款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块空白。目前,抵押物范围也从单纯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扩展到农村塘库堰、地上种植养殖物及大棚等。

在探索“三权”抵押贷款之初,不少银行反映,“三权”资产难以评估、抵押登记难、资产变现难,银行担心贷款风险大。为打通“农民贷款难”与“银行放贷慎”间的“肠梗阻”,分担贷款风险,重庆建立“三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如遇农户无法归还贷款,即通过财政资金补助,由政府给予金融机构适当补偿,形成政府、银行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的格局。

“一次性贷款在20万元左右,这对农民而言不是小数目。现在能建立一套风险补偿机制,让银行愿贷款,也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在解决了贷款风险担忧后,重庆江津区养殖大户刘力勤用自家农房办了一笔抵押贷款。

在土地问题专家、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俊看来,目前中国“盘活”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努力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在明晰农民土地物权、修改相关土地管理法规等方面做出重大政策调整,同时加快降低评估担保费用、简化手续延长贷款时间等配套制度建设,以真正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实现。

分配之变:打造公平公正机制,合理共享发展红利

从安徽宿州国内土地流转信托第一单,到山东青州等地次第退出土地流转信托项目,引起争议的土地流转信托能否成为农民分享土地红利的新工具?

“土地流转信托是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个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出资,委托给信托公司进行管理,并引入相关的农业企业负责经营流转土地,存续期内由信托公司向受益人分配信托收益。”北京信托高级经理沈佳迪说。

2013年11月7日,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与桃园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项目在江苏无锡惠山区阳山镇签约。该项目将在保持现有土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北京信托将桃园村158亩农用地的土地经营权作为基础资产设立土地信托,对信托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管理。

项目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双合作社设计,首先将土地经营权确权到村民个人,再由村民以其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委托人以土地经营权在北京信托设立财产权信托。

“土地流转信托是用市场化方法实践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探索。”江苏省农委农经站站长杨天水提醒,其中包含着不确定性和争议。既需要通过探索完善政策,也要防范其中存在的风险。

虽然土地流转是财产权实现的重要形式,但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有公平合理的机制。首先,土地经营权的所有者是自愿的,而不是被强迫的,包括行政强迫、暴力强迫和欺骗性或引诱性强迫等;其次,要有一个信息透明、公平合理的交易环境;再次是对不当、违法行为有独立的、公平的制裁和惩罚机制。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来看,上述的条件和机制在一些地方并不具备。涉及土地流转信托的前期,几乎都要“做村民的工作”。

无锡市惠山区桃园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周建峰表示,桃园村模式最重要的是保证农民不失去土地,“这个受益凭证就是村民自己的财产可以抵押和转让,但是仅限于流转给本村村民和村委会,流转给外地人需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

征地制度因其利用巨大“剪刀差”将绝大多数土地溢价转到政府和城市而饱受诟病,而且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火药桶”。如何在征地过程中保障农民利益?杭州“留地于民”保障被征地农民发展权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能。

所谓的“留地于民”是指村级留用地政策,即在征地补偿基础上,给村集体留下一定比例土地,由其开发经营,以便给农民更多保障。记者走访杭州市江干区三叉社区时,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沈明刚说,留用地的开发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崛起。

三叉社区前身是三叉村,2002年撤村建居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130亩留用地建设了6大三产项目,在江干区的“楼宇经济”中占了一席之地,每年有上亿元的收益。10多年来,村集体资产已从2.6亿元增加到17.18亿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还拿出50%的收益给股民分红。“2012年,2600多股民的人均年终分红达到20871元。”沈明刚说。

随着社区股份合作经济不断壮大,股民分红逐年提高。据对杭州6个城区29个被征迁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调查,自2010年以来,股民分红年均递增18.5%,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出6个百分点。

杭州市征地拆迁办公室主任王永涛介绍,留地规模按10%核定留用地指标,规划选址,实施“一村一方案”,有效避免村镇发展后期“无地可用”的情况,开发方式,可采取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指标换物业、指标货币化等方式开发留用地项目。村集体控股不低于51%,确保村集体组织对留用地项目控股并长期持有物业。

当前,许多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的权属因受限制而成“死产”,但其商业性质和市场价值却真实存在,城郊农房与商品房“位置一墙之隔、价值云泥之别”引发不少矛盾。

深圳首宗入市的原农村集体工业用地于2013年12月20日成功交易,在变相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的同时,通过新的利益分享模式,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享土地增值溢价,让农民真正参与“分钱”。凤凰社区地块的交易收益,按三七开分配,即70%纳入深圳市国土基金,凤凰社区获得30%,并无偿取得总建筑面积20%的配套物业。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负责人表示,该宗土地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集体建设用地,而是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实际占用的土地,土地权益尚未充分厘清,但通过政策创新得以入市交易,盘活利用,同时土地出让收益实现政府和原村集体共享,为实现不同权利主体土地的同价同权开辟了新路。

对比发现,凤凰社区地块建筑面积底价接近每平方米1560元,远超当地2013年基准地价每平方米300元左右的标准,亦高于附近区域一块近期定向出让的工业用地底价。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认为,深圳的这一探索符合中央改革精神要求,将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土地改革起到示范作用。(记者 李松 王政 周强 陈刚)

资本入农热的双向冲击波

在农民实现财产权,获得更大的收益分配过程中,资本是极其重要的要素和至为关键的一环。当农村土地遇上城市工商资本,将会产生怎样的物理化学反应?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准“投资洼地”农业领域,资本汹涌入农门,一方面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盘活了农村的土地等资产要素,做大了利益蛋糕,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开山辟地、围田造房等新型“圈地”“炒地”和其他瓜分农民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如何使入农资本发挥正面作用,削减负面效应?

农业投资热抢占发展“先机”

企业投资农业抢占“先机”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特点。在2012年宁波举办的第十五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一场“风险投资和农业休闲产业对接会”吸引了国内外2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和上百家农业企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现代农业产业的投资价值被严重低估。”一位投资公司负责人表示。

半月谈记者在浙江多地采访获悉,随着工商企业经营遇困,农业的投资价值正在被企业主重新发现。企业投资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成为浙江民资的新亮点。“农业一旦产业化、品牌化、休闲化,附加值就高了,投资效益就显现出来了。”浙江省农业厅办公室主任童日晖说。

在信息化、工业化叠加推进的当下,经受市场洗礼的工商资本不断以新视角审视和提升农业的产业价值。一些企业跃跃欲试,力争将资本利润与农业发展、农民利益紧密结合。上海国兴农就是由职业经理人团队和国内农资企业创始人共同发起设立的一家现代农业企业。在整合农业领域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其设想成为现代农业种植业的全产业链运营商。

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目前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用信息化嫁接农业;二是以工业生产理念管理和经营农业;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机制,推进农产品销售方式的变革。

相关专家认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必然会把信息化、工业化的理念带进农业。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规律有其特殊性,因为它是唯一一个“以生命体为生产和经营对象”的产业,机动性、偶然性、地域性、个性化特征都很强。如何在不同产业规律中整合好、嫁接好,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试错过程。

资本带来市场要素,重塑农业现代经营

位于渝西地区永川的黄瓜山,一直以种植梨而远近闻名,但真正撬动黄瓜山片区大发展的杠杆,还是城市工商资本将传统农业和旅游观光业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半月谈记者在黄瓜山统筹城乡示范区内看到,以往的一个接一个的小梨园,已被包括梨、枇杷、蓝莓等总面积达15000亩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所取代。据黄瓜山乡村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傅永红介绍,目前,黄瓜山已规划好了19个观光农业项目,一个“月月见花开,四季瓜果香”的乡村旅游精品正在形成。

传统农业不赚钱,一亩地产值仅千元。但在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通过资本入农,发展集约型、规模化现代农业项目,吸引11.5亿元投资,平均一亩地年产值超5000元。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土地结合,使农业迸发巨大的财富效应。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扛着锄头下田去,泥巴满身回家来”,这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但最近记者漫步在江津现代农业园区的田间地头,平整的机耕道、生产便道深入到一片片果园、菜地,沟渠管网纵横交错,现代农业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农业要赚钱,关键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依靠资本、先进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模式。重庆亨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园区内流转了3400多亩地种植柠檬和晚熟柑橘,公司总经理杨杰捧着油光鲜亮的柠檬告诉记者:“我们还雇用了50多名技术人员,专职从事除草、灭虫、嫁接等管护工作,地里杂草用机器收割,不喷杀虫剂,产出的柠檬、柑橘能达到绿色食品要求,并全部出口到欧洲国家。”

城市资本与农业生产要素的良性结合,使农业生产有利可图,也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务农,当起了“农业工人”。园区内龙华镇燕坝村村民刘兴陆流转了6亩土地给企业种柑橘,自己也在企业里打工。刘兴陆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返乡务农“收益账”:第一块是土地流转后租金收益,平均每年近6000元;第二块是在企业务工,年收入也在2万元左右。两块收入加在一起,并不比外出打工差。

针对“谁来种地”,近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热衷“圈地”赚快钱,防范资本“双刃剑”

江津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玉忠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担心,城市资本下乡是嘴上唱着‘农业经’、心里叨着‘土地账’,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资本下乡不损害农民利益,不侵占农业资源,让企业认认真真‘务农’。”

一些“土生土长”的农业专家对“工商资本进农业”更是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基本上是一种“掠夺行为”。以资本获取收益为主要考虑目标,容易造成一些弊端:一是短期行为,大张旗鼓进入,也很容易退出。而农业产业的特点恰恰需要长期经营。二是在目前国家重视农业的大环境下,农业的政策空间在不断放大,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措施不断叠加,工商资本可能是看中这一点,觉得这个政策空间有利用价值。三是以投资农业为入手处,真正的目标可能“在别处”,打的是“圈地牌”、“延伸牌”。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资本进入农村,非农化用地的操作手法可谓五花八门。

一些地方用农业综合开发的幌子租用圈占大片农村土地,造成大量农田被非农化使用。在江西北部一家农业休闲园中,四五百亩的土地被开挖成鱼塘、建上度假别墅和休闲小屋。管理方告诉记者,这些土地都是30年租期流转过来的,总共投资了2000多万元,形成“玩吃住”一条龙。

记者在江西调查发现,比起那种明显占用农村耕地非农化使用,不少地方依托水库进行综合种养来获得土地的方式更为隐蔽。这些投资者大多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多为承包水库,并租下周边耕地和山地,建造休闲房舍,进行所谓的农业综合开发。一些地方水利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投资者的热情越来越高,原来一百亩水面加周边三四百亩耕地山地的水塘,其40年承包期租金已由3年前的80万元,上涨到目前的150多万元。

还有不少地方以休闲农业或开发乡村旅游的名义在农村圈占土地。记者在中部地区一些县市看到,景色优美的乡村出现了一家家所谓的旅游开发投资企业。这些来自沿海的投资者多是将村里村民的自留地和废弃宅基地私下购买,进行所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不少餐饮和休闲场所,一些好的地段还建有店铺出租。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一些家庭农场在发展中“走样”,打起生产管理用房、农家休闲旅游的政策擦边球,“圈地”、耕地上盖房子等问题时有发生。许多农场主要求提高生产管理用房占地比例。记者在浙江余姚市某农场看到,一处占地一亩多的临时生产管理用房被装修后改造成了农家乐,而且仍在拓展规模。

浙江慈溪市桥头明美蔬菜农场主余志明等人表示,有些工商资本做不了两年,拍屁股留下一个烂摊子走人了。

重庆市江津现代农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曾有20多家企业打着农业观光、风情小镇建设等名义,企图进入园区搞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上亿元,因这些项目“非农化”、“非粮化”的倾向,被江津区相关部门及时拒于门外。

“资本下乡”缺少准入门槛、有效监管,亟须加强资金流向引导预防“圈地”倾向。浙江省发改委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等专家表示,政府应积极引导,完善相关的投资政策和配套措施,将企业投资农业的“暂时性选择”引导转变为“长期选择”,并引导资金在农业领域内部的流向,进一步发挥农业投资的吸纳、拉动效应,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拉动涉农经济较快增长。

针对民资“涌入农门”主要集中在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经济作物方面的现状,专家建议,今后应引导资金向种植、加工等领域投资,确保资本推动农业全方位发展。

卓勇良表示,在企业投资农业时,一定要严格限定土地用途,工商企业流转的耕地必须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不能转为他用。另外,要完善农业生产、加工等方面相应的补贴制度,使得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更为重要的是,应尽快完善民间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的相关制度,尤其是对涉及旅游开发、综合体建设的休闲农业项目,应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严防企业变相建造公馆、会所等项目。

警惕农民权益边缘化,要制度保障更要增强“内功”

资本下乡更大的威胁来自于某些地方政府和村两委“合谋”,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名义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违背农民意愿。

当前各类社会性资本进入农村土地速度在加快。农业部门统计,2012年,各地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2800万亩,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由于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完善,资本入农带来了土地流转纠纷的增加。2011年,流转纠纷中我国农户之间的纠纷有5.03万件,比2010年增加5.3%,占流转纠纷的74.3%;农户与其他主体间发生的土地流转纠纷比2010年增长16.4%。

在当前入农资本中,有的占地潜伏多时亟盼“转正”,有的风闻“农地入市”蠢蠢欲动。相对于工商企业,农民缺少资金和技术,属于弱势群体,如果完全放任自由,农地资源的“非农化”趋势将难以避免。

半月谈记者在重庆、河南、浙江、湖北等地调研时,不少农口干部和基层群众认为,虽然中央多年来一直“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民承包地”,但“长时间、大面积”等概念界定模糊,造成地方对中央精神扭曲。一些地方片面理解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精神,造成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大规模圈地。

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俊认为,虽然目前国内不少地方的城市资本下乡给农村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土地撂荒等问题,但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粮不赚钱的基础性问题,城市资本下乡带来的这些成果不能持久。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土地后,不可能把原来土地上工作的所有农民都雇佣下来,会对农民形成“挤出”效应。日本对公司、企业进入农业有严格限制。日本法律规定,公司企业等法人不得购买农地,依法租赁农地的法人,不得改变农地用途。

专家建议,尽快明确农民和以农户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主导权,对资本直接经营农地“立规设槛”,从法律层面因地制宜地对工商资本下乡的期限、规模、涉足领域设立明确的判定标准;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领域进行明确界定;明确规定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必须先交纳年流转租金一定倍数的保证金作为“风险保证金”,防止企业中途退出、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及对土地从事掠夺性经营。(记者 王政 郭远明 李鹏 李松)

土地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章节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章节中提出一系列新政策、新设计,直指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破除当前城乡土地“同地不同权”二元体制困局,让农民更多更合理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指出,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当前,各个利益主体正在对农地权利展开深度博弈,城乡土地缺乏平等地位的制度设计也亟待改观,启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准确解读中央最新精神实质,深度透视政策出台背景、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市场上一时间出现所谓“农地入市”的舆论热潮。然而,其所谓“农地入市”与中央精神不尽相符。

中央提出的“农地入市”是指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而当下流行的误读则认为所有的农村土地都可以入市;土地承包权可以抵押;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这集中反映人们对当前“农地入市”乃至农地改革的认识误区。

甚至在此错误舆论的引导和推波助澜之下,“打着农地改革旗号、干着损害农民利益的事”的不良苗头已经出现。比如,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名为流转、实为强征”的做法。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表示,个别地方政府在工商资本要挟下,通过流转把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再承包出去,这直接导致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被“开除出局”,让农民与土地市场化收益绝缘。

在农地改革的大背景下,也有一些城里人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在一些地方,城里人到农村投资置业开始由潜流变为显流,一时间不少大城市周边的小产权房也因能“转正”的噱头热销不已。

2013年11月22日,针对小产权房,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紧急叫停。两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坚决遏制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坚决遏制最近一些地方出现的违法建设、违法销售“小产权房”问题。

12月6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强调,三中全会《决定》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是为了解决城市建设的用地指标,不是让城市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盖房子,也不是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去圈地。

在农地改革问题上,当前甚至有人将农地领域公权力失控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归结为现行农地所有制。他们认为只要推行农地私有化,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改变当前农地所有制不是解决农地问题的灵丹妙药。把公权滥用的问题统统归结为公有制上,把私权不受侵害的希望全部寄托于私有制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解决农地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改变农地所有制,而在于规范公权力。

《决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也被部分人误读为可以到农村大肆圈地,借工商业开发与农民争利。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针对此表示,这一次三中全会《决定》对什么样的工商资本能下乡,表述得更加明确,限定得也更加严格。首先要适合企业化经营,农民一家一户干起来很难的或干不了的,就适合工商企业来搞,那就可以引进、鼓励;其次,企业进来就是要搞现代种养业,不能搞房地产也不能搞旅游业。

陈锡文还进一步指出,当前农地改革有三条底线不能突破: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究竟是什么妨碍了农民财产权利的实现呢?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所指出的,城乡二元分割格局是我国土地制度的核心症结,也是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他将我国现行土地制度核心内容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二元分割、政府垄断、非市场化配置。

当前,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采取不同所有制。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地方政府享有城市建设用地的处置权、出让权和收益权。农村土地则是农民集体所有,农户拥有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在农地转为非农用时,农民的土地权利在获得原用途的若干倍数补偿后即告丧失。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初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底中国农村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占比不足8%,远低于城镇居民水平。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导刘奇在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表示,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市国有土地都是公有制性质,但二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国有土地享有比集体土地更多的权利,城乡土地市场被人为隔离,由此形成国有土地市场和集体土地市场两套市场体系。

刘奇告诉半月谈记者,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最大的权利差异表现在使用权上,集体土地想进入市场必须通过国家的征用方式转变为国有土地后,再由政府划拨、出让及招拍挂给用地单位。这样一来,城市土地市场供给由地方政府通过征收农地形成独家垄断。

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直接导致农地产权交易无法按经济规律进行。刘奇说,政府垄断的土地市场化水平远远低于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化水平,极易滋生各种不法“套利”行为。

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在征地过程中,农民的补偿金额仅占土地收益的5%~10%,村级集体占25%~30%,政府占60%~70%。政府完全控制土地进入非农建设使用的进出阀门。低价征地,高价出让的土地差价,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主要来源。

与此同时,土地权利“二元化”造成农地权利不完整,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市民化过程,更使得我国的“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刘奇坦言,现有的制度设计使得大批转移在外的农民既不愿放弃承包土地,也不能有效地处置住房和宅基地,往往形成劳务输出地区的耕地粗放经营,大量的住房空闲。有人形容这种现象为“两只老鼠”,农民把家里的房子留给老鼠住,到城里租住只有老鼠才住的房子。这种“两栖型”人口流动造成极大浪费。

刘奇认为,在农地征用过程中,一些农民失去生存保障的土地,却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成为边缘群体。同时,由于目前对农民补偿方式简单,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不够,失地农民从村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难以完成。

针对此,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明确强调“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

农民财产权益包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当前的农地改革直接针对农村“三块地”(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让土地权益释放红利,让财产性收益给农民带来实惠。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分析指出,农村土地一旦确权进入市场流转,农民可以成为投资者,利用市场化机制对土地实现资源配置,从而创造出更多财富。

关于承包地,《决定》明确提出,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原来的占有、使用、流转、收益等权益的基础上,再赋予农民对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的权能。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客体是土地经营权,不是承包权。

刘守英说,此次三中全会《决定》实际是把法定“农地承包经营权”分成了两个权利:一是农地承包权,这是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相关的权利;二是农地经营权,是用以抵押和转让而获取收益的权利。

今后,农民可利用承包经营权获得金融支持。而“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意味着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其他主体之间可通过土地股份化实现联合,推进农业产业化。

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表示,将借鉴国有建设用地管理经验,抓紧研究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纳入国有建设用地市场等交易平台。

对于宅基地,《决定》提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根据测算,我国农村的住宅存量庞大,2010年为210亿平方米,略高于同期城镇住宅存量,即使考虑到这些农村住宅多属自建、价值较低,210亿平方米的存量住宅已经是一笔规模极为庞大的存量资产。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通过破除农房交易范围的限制,可以盘活巨量的“沉睡”资本,这将为新型城镇化释放巨大的红利。他认为,通过交易可实现农村资源资产化,将过去实现不了价值的资源进行变现,让一些想进城、有出路的农民能够带着“第一桶金”离开农村。

《决定》还提出,“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这意味着一方面土地市场去行政化,通过缩小征地范围和减少划拨,从而在征地之外给市场留下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要改变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在征地环节将会提升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指出,过去,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得到集体资产价值上涨的好处,主要原因是集体资产被少数村干部私自、不规范地处置和交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后,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集体资产等,就可以在交易市场上公开、公正地交易。这将让农村土地和集体资产有一个合法实现财产价值的渠道,保证农地的财产价值不被少数人吞掉,让集体资产在阳光下交易,让集体组织成员公平分享。(记者 许中科 姜刚 郭远明 周强)

}

农村调研报告(精选7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调研报告(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年来,我乡十分重视农村财务管理,把它视作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各种矛盾和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财务管理仍然比较薄弱。最近,根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带题调研要求,组织财政所、纪委等部门人员对我乡村级财务管理进行调研。

  一、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村主任离任审计中发现,当前我乡村级财务管理突出以下问题。

  1、财务制度不完善。有的村没有制订财务管理制度,有的村财务管理制度与现行实际情况不适应、不配套,出现脱节,有的村虽有财务管理制度,但缺乏资金收入、使用及效益措施,导致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健全、规范,接受群众监督乏力。村干部往往都掌握有一定的经济大权,既管钱又用钱,收不入账,公款私存私用。有些村随意借村集体收入,借钱后给一张白条,有的甚至连白条也不给,不断出现违纪现象。

  2、账薄设置不规范。一些村会计各自为阵,会计科目随意设置,记帐方法不统一,账账不符、账款不符、账实不符、有账无证、有证无账现象较为普遍,有些村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和专项支出等项目记录不全。因没有完整的财务记录,既不能进行规范的账务处理和全面反映本村的财务活动状况,也不利于财务公开和财务监督。

  3、会计手续不齐全。有的村财务原始凭证不规范,无经手人,无证明人,无事由,无审批人签。一些出纳收付款后不及时记账,仅凭脑子记忆,甚至凭印象自制凭证,盘点库存时,现金不是多就是少。

  4、凭证审核不严格。财务开支本应由分管领导“一支笔”审批,而有的村支书签、主任也签,签批不问清红皂白,来者不拒,明知超标准或开支范围不合规,因怕得罪人,故意大开“绿灯”。

  5、财务收支无预算。有相当部分村年初资金收支无计划,往往是有钱乱花,无钱借花,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结果是年终决算一片“红”。

  6、会计档案不健全。许多村根本没有村级档案室,会计档案资料无法集中管理,会计资料只好长期放于会计或出纳家中。一些会计人员不按规定装订发票,年终将帐本和单据用报纸一包,随便乱丢。换届后干部变动时不办理移交手续,各管各的“包包账”,造成账簿和凭证丢失、鼠咬、虫蚀和霉烂。

  7、资金使用不合法。有的请客送礼,有的公款旅游,有的滥发实物、补贴、资金,甚至还存在着干部挪用、侵占公款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较差或较好的村,问题尤为突出,支出结构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8、会计队伍不稳定。有的财会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选为村干部,有的不愿挂个会计把自己捆在家里,而外出打工不愿从事会计工作。加之村会计一般随主要干部变动而变动,一任书记,一任会计,变更频繁。且相当一部分村财务会员文化水平低,知识面窄,业务素质差,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综合分析核算能力,因而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难以起到监督管理财务的作用。

  二、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基本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忽视财务管理。一些村负责人头脑中没有财务管理这根弦。一是工作忙无暇顾及;二是对财务管理认识不清;三是怕管紧了不好“办事”。因而,对农村财务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滋生和助长了某些违法乱纪行为。

  2、制约措施乏力。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形同虚设,组长多数有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兼任,群众对此意见很大,挫伤了群众民主理财的积极性,客观上助长了部分人员违法乱纪的侥幸心理。

  3、收支管理不严。一是缺乏内部监督,村级会计大多是村干部,无法独立行使职权,不能发挥财会监督作用。二是缺乏外部监督。监督村级财务实际是个空白带,这就给法制观念淡薄者有可乘之机,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4、财会人员素质较低。农村财力人员大都文化不高,未受过专业培训,政策水平和业务知识差,连起码的会计基础知识、财经政策、法规都不懂,记账时漏洞百出、笑话连编。

  三、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规范我乡村级财务管理。

  1、加强领导,强化法制意识。领导重视是抓好村级财务工作的关键,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特别是乡村主要领导应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支持财务工作,为农村会计人员撑腰壮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要认真学习《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增强法制观念。

  2、明确归属,强化监管职能。《会计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乡财政既有分配职能又有监督职能,由其监督管理村级财务工作是顺理成章的。其理由是:一是乡财政所作为乡财政的综合部门,大部分工作都要与村组打交道。因此,对其财务进行监督管理是切实可行的。二是村财务是农业财务的组成部分,纳入乡财政管理,有利于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监督和考核。三是乡财政所有相对充足的人力,并在经济管理、财务处理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监督管理村财务工作是完全可行的。

  3、完善制度,强化约束机制。一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应着重抓好从村级收入计划到资金使用、资金监督等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建设。包括资金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理财管理制度,定期向财政部门报表制度,收入、支出帐目公开制度,会计、出纳岗位责任制度等。二是严格管理制度。要坚持“钱帐分管,会计管帐,出纳管钱”的原则,严格审核原始凭证的手续是否齐全(事由、经手人、验收人、审批人),内容是否真实合法,做到帐款相符,帐物相符,帐帐相符,日清月结。三是要坚持支出一支笔与村委会集体审批相结合的方法,彻底杜绝人人用钱、个个批钱的混乱现象。四是完善农村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和资金使用效益审批制度。财政所应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分析测算村级当年预算收支情况,形成收支计划报同级党委、政府、人大审批下达,村级必须遵照执行,并定期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加强农村财务监督,重点检查是否有擅立收费项目,财政部门审批的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私设“小钱柜”;是否坚持一支笔审批原则。同时,要实行干部离任必审,财务人员交换必审,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必审,有重大问题的人或事必审的“四审”制度。每审必须一查到底,弄个水落石出。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根据情节严重,依法对责任人进行处理,触犯刑律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4、规范管理,实行“专户储存”。向农户收取的水费以及各种代收款必须统一使用财政所下发的收据。支出应依据规定的使用范围编报用款计划,经财政所审批后拨款,由农村合作银行监督支付,以防止使用的随意性。同时,对村会计档案和会计人员变更要进行管理和监督。

  5、强化素质,提高会计水平。一是要对现阶段的村级会计进行一次清理,把思想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技术精、有开拓进取精神、责任心强的中青年聘到村级会计岗位上去。二是实行会计人员凭证上岗制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村级会计队伍进行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培训,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颁发会计证,凡未取得会计证者一律不能上岗。符合报考会计职称条件的,可以参加考试,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产生的费用由乡村两级共同分担。三是要建立村级会计队伍激励制度,对会计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要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奖励,对工作拖拉、不负责任的要及时给予批评和适当处罚,造成重大损失和责任事故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通过建立村级会计培训、奖惩机制,增强农村会计的责任感、紧迫感,不断提高村级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XX乡大棚蔬菜种植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思茅城市扩容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挤占;以思茅镇、南屏镇为主的城郊蔬菜基地,造成主城区蔬;一、XX乡基本乡情;XX乡位于思茅区西南部,距思茅66公里,思澜公路;二、XX乡大棚蔬菜基地发展情况;XX乡大棚蔬菜基地于20xx年2月开始动工,总投;总产值达90万元左右,是种植玉米、稻谷的几十倍;去年冬今年春,XX乡继续在XX村

  XX乡大棚蔬菜种植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思茅城市扩容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挤占了

  以思茅镇、南屏镇为主的城郊蔬菜基地,造成主城区蔬菜供给严重不足,按照上级加大蔬菜基地建设的安排部署,XX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切实加大蔬菜基地投入力度。

  一、XX乡基本乡情

  XX乡位于思茅区西南部,距思茅66公里,思澜公路横穿我乡境内13公里。因地下暗河从山脚涌出,形成天然湖泊(XX湖)而得名。成立于1988年12月,居住着汉、彝、傣、哈尼等8种少数民族,1993年改设为XX彝族傣族乡,1995年被列为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土地面积为325.65平方公里。大部分属石灰岩地带,最高海拨2143米,最低海拔665米,森林覆盖率为56%。共辖6个村委会(其中一个为易地移民村),54个村民小组。

  二、XX乡大棚蔬菜基地发展情况

  XX乡大棚蔬菜基地于20xx年2月开始动工,总投资310万元。经地块丈量摸底、土地平整、沟渠支砌、架设大棚、安装喷滴灌设施等,于当年8月初完工。基地紧靠XX湖西面,属XX、大新寨小组承包田地,面积100亩,棚内面积65亩,大棚255个,涉及农户54户,自20xx年9月种植以来,已收获辣椒394吨,黄瓜96吨,番茄240吨,叶菜90吨,平均亩茬产值8000元,其中:最高亩茬产值14000元,最低亩茬产值4200元,年

  总产值达90万元左右,是种植玉米、稻谷的几十倍。大棚蔬菜产业在全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现,极大地加快了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去年冬今年春,XX乡继续在XX村XX、小田和平掌寨村大坝子3个小组规划建设大棚蔬菜基地169亩,通过土地平整、架设管网(每个棚端至少安装一个水笼头)、木混水泥桩柱大棚,共需投入资金280.2万元,现已完成XX、小田两个小组的土地平整、钢架焊接,大坝子小组基地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建设中。

  虽然XX乡的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此产业才刚刚起步,在生产经营、市场流通、资金投入和管理体制等环节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市场方面。订单农业发展跟不上,生产经营粗放、市场流通不畅、产业化程度不高、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

  2、人员方面。农户对大棚蔬菜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认识不够高,积极性不够高。

  3、培训方面。须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来减少技术不到家带来的损失。

  XX乡大棚蔬菜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成立领导小组,成立由XX乡党

  委、政府领导为组长,乡农业工作站、科委、相关村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蔬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业工作站,办公室主任由农业站站长兼任,办公室成员由乡农业工作站抽调,具体负责蔬菜基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同时层层签订责任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落实。

  2、加大宣传,提高积极性。区、乡等一系列扶持大棚蔬菜政策出台后,XX乡通过各种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组织干部进村入户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蔬菜生产扶持政策,向老百姓重点宣传了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的建棚模式,并组织老百姓到外地大棚蔬菜示范基地进行现场学习,增强群众建设基地的热情和干劲,引导菜农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蔬菜生产,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3、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一是突破“小而全”的生产格局。XX乡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品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按照“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建立无公害蔬菜品种示范园,主要有番茄、辣椒、茄子、瓜类、叶菜类、葱蒜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9―2月为茄果类,3―5月为瓜豆类,6―8月为叶菜类的生产品种,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组一业的规模化经营格局,实现了连片种植,促进了规模生产,提高了种植效益。二是因地制宜,分布实施,目前第二批169亩大棚蔬菜基地已在建设中,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

  点、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力争做到“建成一亩、巩固一亩、成功一亩”。

  4、强化技术指导,提高建棚质量。向市、区农业部门邀请组织相关教师对XX乡的蔬菜种植户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协调我乡的蔬菜种植户到蔬菜示范基地学习参观。大棚建成后,邀请了思茅区蔬菜站、云南农大教师进行指导,参加培训人员达8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20余份,在选用品种、技术指导等服务上将给予了大力支持。

  5、跟踪指导到位,保证种植质量。为保证蔬菜种植质量,乡农业站技术员分区管理、分片负责,并根据地块划分小区,各小区编成组,重点培训种植小组长,由小组长经常联系技术部门当前生产情况,同时每位技术人员每周至少3次到基地进行指导,并做好各项记录,做到技术人员包区域、包地块,种植小组长包农户,切实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1、发展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捷径。从XX村的变化看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同样能使农民快速致富。特别是近期,中央、省、市相继出台降低农业税、种粮补贴等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乡村领导应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当前的惠农政策,发挥我乡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投入相对少、见效快、周期短的高效农业,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2、乡、村两级应切实发挥好组织、引导、服务功能。在XX村蔬菜大棚建设过程中,乡村两级干部团结一心,无私奉献,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充分发挥了组织、引导、服务作用,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通过大量工作完成了调整地块、统一规划工作。相比之下,部分乡村干部满足于日常工作,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即使选中了好的项目,也是瞻前顾后,错失良机。这种一味求稳怕乱,不敢闯、不敢试的现象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农业生产形势。

  3、农业发展必须形成规模优势。有规模才能有效益,产业化必须规模化。因为有规模,来自思茅区的商贩源源不断,产品不愁销路。我乡的蔬菜生产应当产品要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最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

  4、高效农业要有技术做依托。XX村发展大棚在整体借鉴其他试点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又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完善提高。占地上表现为面积大,棚均占地1亩多;结构设计上北墙宽大,防寒效果好,保证了蔬菜安全过冬;种植品种选择上,采用最新最优品种;在技术管理方面,该村常年聘请顾问。这些是XX村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

  我是一名来自长沙县北山镇福安村的大学生村官,XX年8月份通过湖南省选的大学生村官考试分配到福安村担任书记助理一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领下,我对本村洪山庙组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走访,通过实地走访,通过与老百姓面对面的交谈,我对现阶段农业发展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农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不断降低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种粮已经不再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获取来源,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不断降低,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平衡。我们国家经济总体水平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选择到沿海发达的城市就业,而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部分身体状况好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老人,为了能够减轻儿女的负担,尚能自给自足种上一亩三分地,然而对于那些身体状况不好或者家庭条件相对富裕的老人,他们的农田基本上一年到头荒在地里,无人耕种;二是国家的种粮政策未落实到位。自去年以来,中央审时度势,积极调整种粮政策,将粮食补贴政策调整为谁种田谁得补贴,然而这一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却遇到了矛盾和阻力,种田者碍于人情面子,与让地给自己耕种的田主人达成了某种默契(补贴仍然归田主人),村上的组长为了不得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之任之,而村干部对于组长报上来的数据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最终导致谁种

  田谁受益这一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想种田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提高,不想种田的地仍然荒着。三是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远远超过种粮收入。通过调研,得出一组数据:

  表一:农民种粮收入(以1年种5亩地为例):

  表二:农民务工收入(以1年务工xx年代到xx年降低)。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全中国13亿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粮食安全问题继续拉大的局面:一是加大投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吸引更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本地就业,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逐步地缩小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地改善我们国家经济结构不平衡这一现状;二是严格落实种粮补贴政策。种粮补贴政策作为一个薄弱的环节,政府部门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强有利的制度约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三是积极推进“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承包土地,使农业朝着现代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逐步地增加粮食总产量。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仍然艰巨

  农村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农村环境直接关系到村容村貌,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是提升了,然而农村环境却在悄悄的发生变化,河流因生活污水的排放而不再清澈、农户房前屋后到处是白色垃圾、部分村落死角垃圾遍地、猪粪到处乱排等等现象,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环境面貌,直接危害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国家意识到了农村环境的恶化,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却不容乐观,任务仍然艰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权利过于集中,没有下放。农村普遍存在村支书“一言堂”的状况,凡事书记说了算数,书记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权利不下放到环保专干,环保经费落实不了,得不到保障,环保专干就放不开手脚,有心无力,最终导致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力,农村环境面貌得不到改善;二是缺乏奖惩的长效机制,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一般由村干部担任环保专干,向下布置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由村妇女组长担任环保信息员,负责传达信息和下户检查农户卫生,然而,部分村由于没有制定农村环境治理奖惩的长效机制,环保信息员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他们在下去检查农户卫生的过程中,也只是走走过场,没有一个奖惩机制约束他们。三是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意识是人的行动指南,指导着人的行为方式,作为生活在最基层的农民来说,缺少城市人所受的约束和良好习惯的影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习惯了随意的生活,房前屋后、村落死角、池塘、田边等等地方,都成为了他们乱倒生活垃圾的地方。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一是明确农村环保专干责任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农村环保专干作为环境整治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他更了解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他是第一责任人的同时,应该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有效增强环保专干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环保专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建立和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环保信息员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宣传力度,不断增强老百姓环保意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农民自身,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宣传力度,不断的增强老百姓的环保意识,让人人都成为“环境的保护者、家园的守护者”,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整治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三)老百姓之间交往变少、感情在慢慢变淡

  中国的农民是淳朴的,也是善良的,家里来了客人,笑脸相迎,热茶招待,端椅子,摆瓜子,招呼得客客气气、周周道道,这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待客之道一直在农村延续至今,然而,在这种传统美德的背后,却仍然避免不了农村的人情味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慢慢变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慢慢变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缺少公共娱乐场所,老百姓的生活过于单一,缺少一个平台让他们相互交流、增进感情,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二是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独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老人一方面要照顾孩子、要干农活,另一方面因为年老体弱,出去串门的少,就算是串门也只是选择临近的几家,稍远的几乎不去,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村缺乏朝气,缺乏生机,老百姓彼此之间缺少交流,感情在慢慢变淡;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小农意识”仍然根深蒂固。我们不可否认,农民是纯朴的、善良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农民是狭隘的、斤斤计较的,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山林纠纷是农村最常见的纠纷,也是处理起来最棘手的纠纷,农民往往会因为一寸土地争得死不相往来,哪怕是兄弟之间也毫无人情可言。

  守住我们“心灵的.家园”,让农村传统美德、民风得以传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公共娱乐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娱乐设施建设,通过开展活动,不断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二是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剪纸、刺绣、皮影戏等等传统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农村逐渐的消亡,我们应该充分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让这些文化在农村得以传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三是积极排查、妥善处理好矛盾纠纷,不断增进老百姓之间的感情。

  农村是一片广大的热土,在中国农村仍然生活着7亿农民,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困难需要一步一步去解决,我们只有充分认识现阶段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充分挖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种粮政策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公共娱乐设施建设上不断的完善和加强,我们才能在推进城镇化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我们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农民梦”。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研。本次调研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研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研的目的、意义以及调研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研。本次调研以走访调研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研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研,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研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研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调研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研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研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研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研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研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研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沙河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集体财务和资产管理问题,是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关注的敏感话题,事关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村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村基层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建设,全面实行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的规范管理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村干部在管理、发放、使用征地补偿款及村级收入资金中存在不少问题,致使农民利益和村集体利益被严重侵犯,出现了一些上访现象。为了加强村务管理,进一步推进我镇村级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对村级财务管理进行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级财务管理队伍现状

  村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工作质量不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但是,目前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随意指定,缺乏规范性操作行为。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财务人员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人走了之,财务收支情况不移交的现象。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缺乏。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专业知识缺乏的财会人员上岗。还有一些村,在挑选财会人员时,不是从工作考虑,而是完全凭个人感情办事,一些素质低下、根本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这些人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岗位培训就上岗工作,缺乏应有的财会和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不懂得国家农村政策和有关会计法规,根本无法胜任财务工作。

  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影响村帐乡代管的顺利推行;进而造成农村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更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帐务处理不规范、核算简单

  目前,在没有实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的乡镇普遍存在帐务处理不规范、核算简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村财务资料保管不善,损坏、丢失严重,导致核算不规范,财务信息失真;有的村甚至连正式的现金日记账都没有,大多用“本本账”、“包包账”代替;普遍存原始单据不规范、白条入帐现象:有的村账务处理程序不规范,不及时记账、结账、对账,导致科目漏记、重记、账实不符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

  我镇村级大部分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有的村虽建立了一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在现实中,不少地方财务收支大多都是村支书或主任“一支笔”审批,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往往是村支书或主任一个人说了算,存在着极大的个人主观随意性。再加上事业单位改革后乡镇农经管理机构被合并,人员严重缺编,办公条件落后,难以及时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能。

  (三)业务招待费普遍偏高。由于财务制度本身的漏洞,再加上财务人员把关不严、村干部财经意识淡薄,有些村招待费过大、非生产性开支比重偏高。招待费开支偏大、偏滥,不仅是一种损失浪费,更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参与招待往往也会作为一个借口或一种福利,相关的、不相关的都来参加,使陪客人数远远的多于来客人数,无形之中也使招待费支出越来越多,致使招待消费居高不下。

  (四)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缺乏内容

  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按规定村级应按月或按季度进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据了解这一项重要内容到村级已基本被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开不及时;二是公开内容不规范、不完整;三是财务公开的形式单一。群众普遍认为财务公开是在作秀,满意程度低。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建议

  农村财务管理是在不改变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由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统一在银行开户、统一收入票据、统一会计帐簿、统一核算方法代替村里规范管理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制度。这项工作搞好了,有利于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搞好村务公开,农村的干群关系就会好起来,让百姓就放心;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创建和谐社会。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改革管理模式,建立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以乡镇为单位,依托乡镇农经站、财政所、统计站设立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在确保不改变村社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的前提下,由村与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签定委托代理协议书。代理服务中心设置审核、会计、出纳三个岗位,村级只设一名报账员的管理模式。乡镇代理服务中心按村分别建立帐簿,分别核算财务收支,统一核算管理所辖村级财务收支业务。

  (二)严格审批各程序,规范财务处理流程。每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要取得有效合规合法的原始凭证,将凭证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再由村集体组织负责人审批(300元内的),300元以上由两委负责人共同审批,1000元上的由乡镇分管领导签字审批,月末,村报账员将全部发生经济业务汇总向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报账。出纳根据原始支出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会计根据收支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并按要求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推行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改变传统手工记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内外监督,杜绝不合理开支。村级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须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经小组长签字盖章后才能报销,有效地杜绝不合理、不必要的开支,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并且每个季度将村财务进行公开,坚决杜绝半公开、假公开等现象,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是要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报账单据与开支。面对报账过程中部分单据不规范,白条抵库、三联收据、付款凭证常常被当做正式凭证拿来报账的特点,应制定相关制度,明令禁止,坚决杜绝由这些不规范单据可能导致的支出漏洞;对业务招待费过高的现象,也应当制定合理标准,并严格执行该标准,让招待费在整个村委会的运转过程中既发挥其该有的作用,同时又要严防腐败浪费行为的滋生;另外,还要加强对各村委会村组干部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财经纪律的严肃性,认真及时的配合报账员完成审核签字、支出把关的任务。

  (五)加强农经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农经人员的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实行持证上岗,不断适应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需要。逐步增加乡镇农经人员编制,新招聘一批素质高懂会计电算化的人员充实到农村财务管理队伍中。对村报账人员实行聘用制,签订聘用合同,纳入委托代理中心管理,以确保村级财务人员稳定。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正常运转经费及业务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乡镇会计委托代理机构不得向被代理单位收取服务费,不得加重村集体负担。

  村级财务问题仍然是当前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把它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也将村级委托代理制作为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并纳入对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必须立足于长效管理,增强监督力度,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廉政建设,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近,我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对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学习,几天的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华西村如火如荼的发展氛围,亲耳聆听了华西村率先发展的先进经验,亲眼目睹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感受很深,触动很大。华西的巨大发展变化不仅让我惊叹,也让我深思。更多的是华西村的发展经验,让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1、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华西村经济的发展,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群众共同致富的好带头人。

  2、要建设新农村必须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华西村正是立足本地资源,从发展小五金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农村与农村的情况不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资源优势也不一样,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符合本村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3、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必须要坚持制度创新。华西村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提出“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发展建设大华西的新举措,建立了“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的管理体制,对员工实行“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在分配机制上,坚持“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吸引了大批有识之士,来这里创业,使华西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华西经济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4、要建设新农村必须首先发展农村经济。华西村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把华西建成了年产值超过400亿元,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华西发展了,华西人富裕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农村要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做起。华西的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今后工作的思考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前我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建好班子,配强队伍。华西村之所以能够永葆先进,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最关键的就是有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的领路人。我们要借鉴华西村的经验,一是要在村级班子建设上,着力打造村级领导核心。二是要在党员队伍建设上,注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农村党员中深化和拓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在武广客运专线等重点工程项目上发挥把好无职党员带头作用。三是在后备干部培养上,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保障班子队伍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制度管人、有章理事”,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2、理顺思路,强化管理。要通过强化制度管理,进一步推进基层的民主建设,一方面落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四民主二公开”制度。另一方面抓好党内民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交流,畅通联系渠道,让群众监督党员,评价党员,要广泛收集当前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村的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本区的发展目标规划,力求使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达到群众满意。

  3、抓住关键,促进发展。目前,我区农村位于城郊结合部,正处于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大好时机,近3-5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规划好长远。首先,做好群众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组织讲课、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等措施,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工作,真正培育一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让群众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思想,形成人人谋发展,人人思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依托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二、三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围绕区委提出的建设中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强区的战略思路,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好土地的最大效益。

  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一是进一步加快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二是要加强依法治村,进一步提高新农村科学管理水平,以明确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核心,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村务工作流程,努力建立程序规范、便民高效、权责一致的一整套依法行政体制机制。三是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村级领导层的运行能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创新能力,通过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的探索方面,华西的经济发展带给我们很多好的经验和思路,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长效机制问题。不可否认,老书记对华西村的巨大贡献,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村逐步发展壮大,规模在日益庞大,华西村合并了周围的10多个村,村党委现有31个支部,38名副书记,14个常委,10多名候补委员,村集体下设了50多家企业,人员结构和组织层次也在日益增多。老书记在华西村担任了48年的书记,个人影响力、控制力应该来说是深入人心、举足轻重,但是,个人的影响力和威信力在一个地方被过分的强调,当个人的控制力远大于一个群体的控制力之后,不知道是否是一件正常或不正常、合理或不合理的事情,一旦老书记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存在后,华西村是否仍然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以前所隐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个人、集体和私营经济利益分配问题,华西中心村和大华西村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否会有所爆发,老书记培养起来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是否有能力驾驭这些复杂局面。个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建立一种更加长效的、科学的、合理的管理体制来保障村级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多的应该体现出制度的、体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而不是依靠个人的决策能力。

  2、激励机制问题。目前,华西村成立的50多家企业中,绝大多数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老书记的子女或亲属,我们不过多的评价老书记的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是否可行,对我区是否有借鉴意义,但是,如何来保障村支两委成员的正常、合理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如何更好的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既保障村民集体的利益不被侵犯,也要保障好村支两委成员正常、合理的经济待遇是我们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不至于因为村级换届工作让一些村上干部的辛苦和努力付之东流,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环境问题。华西村的经济发展我们有目共睹,华西村环境恶化趋势,我们也不容忽视,作为农村,山清水秀的田园景色正在发生变化,华西村正在承受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型的毛纺厂、钢板厂等工业企业的相继建立,企业规划的不合理,使得当地环境有恶化的趋势,空气混浊、水源变差,这对我区正在建设的新农村应该也是一个警示,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应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更多的应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注重人居质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农村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暑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连云港市灌南县镇西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镇西村坐落在灌南县城西南,距县城2公里。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00余户人家,1506人,人均耕地0.8亩。村民主要从事水稻、小麦、蔬菜种植及销售,其占耕地面积的5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革命为农民带来了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