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特务组织,明朝灭亡后他们都去哪了?

著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代表人物是魏忠贤。老魏自称九千九百岁,只比皇帝的“万岁”少了一百岁。可见他的权势已经达到了不把皇帝放到眼里的地步。


实际上,明朝还有一个人,可以称得上是魏忠贤这些奸佞的祖宗。因为这个人敢自称万岁,权势滔天。而且这个人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的。朱棣有多精明相信大家都有认识了。能在朱棣眼皮子底下胡作非为,只能说这个人太牛了。这个人就是朱棣手下的锦衣卫的首领纪纲。这个人和朱棣的相识也是他精心策划的套路。


由于朱元璋在取得天下建立明朝后,立了老大朱标为太子。这其实是理所应当的。毕竟是嫡长子嘛。如果朱标不死的话,朱棣或许也不会篡位了。因为,朱元璋居然想隔代传位给皇孙朱允炆。

这一下子就刺激到了朱棣。原本以为太子死了,自己就有机会了。可是,老爷子却让一个乳臭未干的晚辈来当他这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叔叔的顶头上司。朱棣遂生了反意。在一位神秘人姚广孝的谋划下。公元1399年,朱棣借口“清君侧”起兵搞事情了。


朱棣从燕地出发,和建文帝的朝廷军在山东境内相遇了。结果就是朱棣大胜。于是朱棣想一鼓作气拿下山东要城济南。于是借道临邑,在这里稍事休整,准备打济南。

此时的纪纲就在家里等待这个机会。纪纲原本是县学的学生,因为和先生意见相左,被先生撵回家了(相当于现在的肄业)。朱棣起兵时候,纪纲决定投靠他。


那天,朱棣带领着一群侍卫走在荒无人烟的小路上。纪纲突然蹿了出来,一把拉住了朱棣的坐骑。我估计朱棣当时肯定吓了一大跳。我的天啊,哪儿冒出来的?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壮汉。朱棣也是胆大,喝问他要干什么?纪纲一下子就跪下了,高呼宁为燕王效命而死,绝不苟且平庸而亡。

朱棣这才明白,哦,原来是个投军的啊。这家伙像我啊,有胆识有魄力,竟然把生死都不放到眼里也非要投靠我。看来是个人才。朱棣很高兴,当场就把纪纲放到了自己的亲兵卫队里。

这是朱棣和纪纲的见面方式。一般人还真的学不来。在朱棣把建文帝赶下来自己当了皇帝后,想着自己得有趁手的人帮他。朱棣就瞄上了纪纲。这家伙忠心可鉴,是我的死党。于是,朱棣重整锦衣卫,把纪纲提拔为了锦衣卫的都指挥使。纪纲也没有让朱棣失望,把身着红衣飞鱼的锦衣卫变成了明朝官吏的噩梦。


因为,朱元璋时期就已经赋予了他们一些特殊的权力,即可以不经过有司审问就可以缉拿官吏。理由?哪儿有什么理由,只要他们觉得你可疑,就能抓你。这一点也正符合朱棣的需求。

因为毕竟朱棣的江山得来的并不是那么的正。在他的骨子里还是很提防那些文臣武将的。万一建文帝没死怎么办?万一有人私下里谋反怎么办?有了锦衣卫,这些都将不是问题了。纪纲在初期的时候,极尽迎合朱棣的想法,广面撒网,来监督或者说是监视百官。纪纲在帮助朱棣铲除异己这方面立下了大功劳。朱棣也愈发地信任他了。我们都知道,权力一旦没了监督,那就会容易跑偏。纪纲本身就是监督的别人的人,皇帝还支持他的行动,所以纪纲越来越有恃无恐和桀骜不驯。


在帮助铲除朱棣的异己的同时,纪纲也在顺便清除着反对自己的人。甚至为了甄别谁不服他,他居然效法秦赵高,弄了个明朝版的“指鹿为马”。据史料记载,有一年端午节,朱棣组织百官射柳。这是个古老的传统,就像赛龙舟一样,参与者都是想图个好彩头。纪纲就以此设计了一场闹剧。

纪纲对手下说,待会儿我要随便射出去,你就第一时间跑过去,把柳枝折断并大喊是我射断了。只见纪纲随手一射,那箭歪歪斜斜的跑到了一边。明眼人一看就是没射中。可是,纪纲的手下开始大呼,指挥使厉害啊,他射断了柳枝。在场的百官也都明白这是纪纲的考验,于是纷纷祝贺呐喊。这一来,纪纲就更加得意了。


即便如此,朱棣都没有发觉哪儿不对,还是非常信任纪纲。史料记载,朱棣常派纪纲去查抄那些他觉得有威胁的王公贵臣的家。有次,纪纲查抄了晋王吴王等府邸后,竟私自把王爷的王冠和衣服拿走了。在家里常常穿在身上炫耀,“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明史)。

公元1407年,朱棣的皇后病逝了。朱棣下令选秀女入宫。这事儿又交给了纪纲去办。此时的纪纲已经有点过度膨胀了。在这批秀女到达京城后,他率先挑了几个他觉得漂亮的美女收入房中。真的是现实版的“敢和朕抢女人”的实践者。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由于纪纲的飞扬跋扈得罪了不少的人,终于有人实在是看不惯他了。公元1416年,永乐14年,纪纲被人举报图谋不轨,意欲谋反。朱棣听闻大为震撼。朱棣也不是软柿子,于是迅速组织人手逮捕了纪纲。朱棣那叫一个气啊,下令把当天就把纪纲处以了磔刑(千刀万剐,割肉离骨)。纵观明朝历史,像纪纲这样胆大妄为的真可谓“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看过《龙门飞甲》这部电影吧!在这里面出现了东厂和西厂以及锦衣卫这三大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讲述了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从这其中我们也了解到了这些机构的职能和特权,它们凌驾于其他官员之上,指隶属于皇帝,这让很多官员不得不望而生畏,也正是这种威胁力对稳固明朝的江山起了重大的作用。

可殊不知除了锦衣卫和东西两厂,还有一个“恐怖组织”,它在锦衣卫和东厂西厂之上,这三个机构见了它都要绕道走,很多官员看见了竟然直接下跪,可见其地位是怎样的高,那这个机构究竟是什么机构?竟然连锦衣卫这些特务机关都要对它报以敬畏,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隐秘呢?

在说这个“恐怖组织”之前,我们先来说说锦衣卫以及东厂和西厂这三个机构,锦衣卫是诸多机构中出现最早的,在明朝初始便出现了,而设立锦衣卫的人,也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登基称帝之后,害怕别人争夺他的皇位,毕竟他手下的将领和能人异士不在少数,谁都能取代他的位置接管大明的江山,这也让朱元璋变得越来越生性多疑,生怕有人产生反叛的心理。

于是为了监察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社会上的百姓,朱元璋选择组建一支独特的力量,设立专门的机关,从中任用的官员也是自己手下的亲信,保证能够誓死效忠自己,绝无二心,同时又在民间筛选一些良家子弟,在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以达到思想统治的目的。

随后再对这些人进行严格的训练,这也就成为了后来的锦衣卫,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武艺高强,身手敏捷,甚至有的人能够做到以一敌十的地步,可见锦衣卫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组织。

而它负责的事务也比较简单,就是时时刻刻监察朝中官员的动向,也监察社会之中是否存在叛乱的势力,和相关想要造反的人员,一经发现便上报给朱元璋,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锦衣卫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而且朱元璋还不会怪罪下来,毕竟这些人是一心一意为朱元璋服务的死士,朱元璋对他们自然也是信得过。

当然,这样强大的机构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既有特权又有较高的战斗力,在朱元璋那个时期他可以凭借着自己强硬的手段和铁血的统治,很好的控制住锦衣卫这个机构,可是到了后代其他帝王便没有了朱元璋那般手段,所以对锦衣卫的掌控逐渐松弛,出现了很多越权行事或是残害无辜的血案。

等到了明成祖朱棣这一代,锦衣卫依旧是隶属于皇权之下的特殊机构,可在经过了两朝的发展锦衣卫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在暗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在整体上的效率也有了一定的下滑,于是为了避免一家独大的现象出现,也避免自己将来难以把控锦衣卫这个机构,明成祖设立了东厂,将锦衣卫的很多权力分给了东厂,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制衡。

通过这种方式明成祖既限制了锦衣卫的发展,又将很多权利重新收回到自己的手上,锦衣卫的势力大打折扣,主要负责的事务也是监察社会上的动向,对于文武百官的监察转交给了东厂,而两方势力仍然有重叠的地方,这也就很好的制造了矛盾,转移了两方的注意力,而在实际中东厂因为是新兴的势力,受明成祖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是隐隐盖过锦衣卫的。

可到了成化年间,李唐皇室的后裔李子龙勾结当时的太监私入皇宫,意图行刺皇帝,这一事件虽然并未成功,但让成化帝朱见深心有余悸,于是他选择建立另一个机构也就是西厂,这个机构的很多人都是从当时的锦衣卫中抽选出来的。

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在短时间内西厂的地位迅速上升,逐渐能够与东厂相抗衡,而锦衣卫经过了几次的削减,实力大不如前,朝中最终形成了以东厂和西厂相抗衡的一种局面。

明朝的“恐怖组织”——内行厂

不过,西厂因为是大太监汪直所领导,所以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反而还制造了许多冤案和血案,仅仅存在了八年便被撤销了,而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又出现了另一个机构——内行厂。

这个机构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两厂一卫的权力大多都收归在内阁的手中,到明武宗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完全掌控这三个机构,再加上内阁的权力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逐渐壮大,到这一时期已经能够驳回皇帝的意见,这让明武宗感到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威胁。

索性明武宗又建立了另一个机构,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内行厂,而领导内行厂的则是当时有名的宦官刘瑾,为了能够实现与内阁的权力相抗衡,明武宗将手中的很多权力下放给了刘谨和内行厂,这让内行厂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为凌驾于两厂一卫的存在,所负责的事务也是全方位的。

这也就彻底将权力从内阁的手中夺了回来,所以在当时,无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西厂,见了内行厂的人几乎都要绕道走,朝中的很多文武百官看见了大多都要下跪,就算是位高权重也得表达敬意。

可这个机构虽然实现了明武宗收归权力的目的,但是因为领导人是刘谨,他仰仗自己深得皇帝的宠幸,肆意妄为,残害很多官员不说,还欺压百姓,贪赃枉法,所以到后来他被人揭发,明武宗了解真相后下令将其处死,而内行厂也随之被撤销。

它存在的时间更短,仅仅只有五年的时间,可是内行厂对于明朝的破坏却是深远持久的,它致使明朝的朝堂出现了混乱,政治体系愈加腐败,为明朝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要想治理好国家不能单单依靠某种机构来实现,而是要选择符合时代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作出有利于民的建设,紧跟历史发展的潮流,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点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富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在古代那些著名的帝王将相中,有两个以多疑著称的人,一个是曹操,另一个是朱元璋。曹操多疑这是人所共知的,他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可以说是人尽皆知。而朱元璋的疑心病一点也不比曹操小,他为了掌握手下大臣的一举一动,更是创立了令人闻之色变的锦衣卫组织。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所设立的“拱卫司”,后来改称为“亲军都尉府”,专门负责管辖皇帝的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朝廷统治,裁撤“亲军都尉府”,改设锦衣卫,下设镇抚司,特令其“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虽然锦衣卫的职责只有这九个字,可是千万不要小看这九个字,有明一朝,数不清的功勋大臣最后都栽在了锦衣卫的这九个字上。

锦衣卫的首领是锦衣卫指挥使,一般都是由皇帝信任的武将所担任,并且只接受皇帝一人的直接统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针对那些明朝开国功臣,因此锦衣卫的权力很大,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重臣,锦衣卫都可以对其采取措施。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意识到锦衣卫权力太大,有依势作宠之态,因此下旨将锦衣卫废除。虽然锦衣卫所有职权被移交给三法司,但是锦衣卫并没有彻底消除,在暗中仍然有着庞大势力。例如发生在洪武末年的“胡蓝之狱”,背后就有锦衣卫的影子。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蓝玉谋反,此案牵连到十三个侯爵、二个伯爵,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

在明朝前期,锦衣卫一直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存在,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锦衣卫的势力也大不如前,东厂逐渐取代锦衣卫成为皇帝的新宠。等到明朝末期后,锦衣卫势力更加不如东厂,甚至沦为了东厂附庸。不过,此时的锦衣卫虽然没有早先的风光,但是仍然号称拥有15万人之众。那么,有意思的是,当李自成大军攻入京城导致明朝灭亡时,这15万威风凛凛的锦衣卫却突然消失,他们都去哪了?


明朝末期朝政混乱,大太监魏忠贤一手遮天,锦衣卫也不太受朝廷重视。自崇祯皇帝登基以来,锦衣卫指挥使都换了好几个,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名叫骆养性。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原本应该守卫皇宫城门的骆养性,在李自成大军进城之后却率领手下投降。骆养性在投降之后,给李自成的大军进献了三万两白银,虽然被免除了酷刑,但是仍然遭到了羁押。不久之后,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多尔衮进京之后将骆养性释放,并且还赏赐其貂皮褂一件,任命骆养性为天津总督。


骆养性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不但没能尽到守城的责任,反而屈膝投降,实在是令人不齿。相比之下,锦衣卫的二号人物指挥同知李若琏就显得十分有骨气。他率领手下防守崇文门,在城门失守之后以身殉国,成为明末锦衣卫中最有骨气的一人。

在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投降,指挥同知李若琏战死之后,其余锦衣卫皆四散奔逃,其中一部分随明朝宗室南迁。此时的锦衣卫和南明小朝廷一样,都已经是一蹶不振,再无往日辉煌。清顺治十八年,南明锦衣卫最后一任指挥使马吉翔在“咒水之难”中被杀,延续了290年的明朝锦衣卫正式宣告灭亡。


明朝末期的锦衣卫虽然名义上有十多万人,其实真实人数可能并没有这么多,肯定会有许多吃空饷的情况存在。而且,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并不是作战而是刺探情报,再加上锦衣卫的人员比较分散,势力并不集中,很难在明朝灭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指望锦衣卫阻挡李自成的大军,显然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元璋的锦衣卫头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