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是谁?

简介唐朝有一位皇帝的功劳被种种原因所埋没了,我们现在所见到他的形象,大抵是弱渃无能,其实他是唐朝最有成就且低调的皇帝。他就是唐高宗李治。按理说,唐朝第三代帝王再怎么也轮不上他,李治的皇位纯属坐冷板凳等来的,谁让他的哥哥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和他老爹宠爱的魏王李泰,两人卯足了劲为争夺皇位往死里掐呢?结果太子李承乾在沉默中暴发,然后在暴发中灭亡,而四哥李泰则在明争暗斗中失宠,身为晋王的李治捡了个大便宜,成为了李唐帝国第三任CEO。历史学家通常认为李治碌碌无为,只不过躺在他老爹给他留下的雄厚基业上睡大觉,唐帝国在他统治下

唐朝有一位皇帝的功劳被种种原因所埋没了,我们现在所见到他的形象,大抵是弱渃无能,其实他是唐朝**有成就且低调的皇帝。他就是唐高宗李治。

按理说,唐朝第三代帝王再怎么也轮不上他,李治的皇位纯属坐冷板凳等来的,谁让他的哥哥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和他老爹宠爱的魏王李泰,两人卯足了劲为争夺皇位往死里掐呢?结果太子李承乾在沉默中暴发,然后在暴发中灭亡,而四哥李泰则在明争暗斗中失宠,身为晋王的李治捡了个大便宜,成为了李唐帝国第三任CEO。历史学家通常认为李治碌碌无为,只不过躺在他老爹给他留下的雄厚基业上睡大觉,唐帝国在他统治下风平浪静,李治只是过渡期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这种理解有失偏颇,李治任上,虽然没有什么值得彪炳史册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大成就,但以衡量好人皇帝的标准来看,李治这位皇帝委实做得还真是不赖。

谁能真正对老百姓好,谁就是好皇帝,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李治不折不扣的是位好人皇帝。李治上任伊始,就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这么做,等于是否定了他那位好大喜功的老爹李世民发动的辽东战役,这场旷日持久的人民战争让唐帝国从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中深陷泥淖,导致唐帝国乱象丛生,是他力挽狂澜,使帝国走上了休养生息焕发生机的正常轨道。其次,李治下令,归还了国家多占百姓田地,并多次开义仓赈灾和赦免天下租赋。他还亲自提拔和任用了一大批贤臣良相和安帮定国的武将,如辛茂将、卢承庆、杜正伦、薛元超、魏元忠等,而武将方面,则有苏定方、刘仁轨和裴行俭等,在唐帝国二十多位皇帝中,李治的统治时期国家版图**大,依此硬指标衡量,李治对唐帝国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更难得的是李治的品质,就象他的小名一样“为善”,李治是一位大善人,他为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欢大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还不喜欢游猎,这些历来为所谓的神武英明的君王,诸如唐朝时比他的名气大得多的李世民、武则天和李隆基都会犯下的难以避免的错误,李治一样都不沾。比如《新唐书》载,李治还是太子时,太宗要求围猎习射,李治就以不爱好为由婉拒。在高宗本纪中,多次记载着李治大赦天下,体恤民力,以及尊老爱幼的事迹。如赐民八十岁以上者粮食和布帛,妇人八十岁以上者授郡君,并赐毡衾粟帛。他还放还宫人,让她们免受深宫禁苑之苦。禁止胡戏,倡导天下清新风气。并且下令皇后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带头植桑养蚕,鼓励民间勤劳致富,在他看似无为而治却又效果奇佳的统治下,唐朝渐渐恢复了元气。

在唐人刘餗的《隋唐佳话》中,记载着高宗李治几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可以一窥这位不显山不露水好人皇帝的真实面目,看出他的仁者之风和厚道之处。高宗有一个乳母叫做卢氏,曾经是滑州总管杜才干的妻子,杜才干在唐太宗时期因犯谋反罪被诛杀,因此这位卢夫人就被收于宫中充当李治的乳母,李治即位以后,感念卢氏对自己的哺育之恩,分封其为燕国夫人,为一品诰命,恩宠无比。卢氏依恃高宗宠信,数次三番想为自己那位短命的丈夫杜才干翻案,大意是说自己的丈夫受人蒙蔽,是被冤屈致死的,高宗李治虽然很感恩,但是始终没有松口,并且对卢氏说,这是先朝之事,我怎么敢擅自变更先朝父皇的决断,**终也没有为卢氏所请翻案。这件事足以说明,高宗宠信归宠信,但在大事面前还是不糊涂的,坚持原则而不被妇人蛊惑失去理智。

高宗手下有一个叫做杨德干的*员,时任万年县县令,有一次,一位地位很高的宦*仗着高宗宠信,在百姓的田地中放鹞子玩,将田中庄稼弄得一片狼籍,杨德干下令擒拿治罪,结果将这位宦*杖脊二十下,并且砍下了犯事的鹞子头。宦*深以为耻,就屁颠屁颠的跑到高宗面前添油加醋的诉说杨德干的不是,高宗不为所动,这位惹事的宦*脱下衣服,让高宗验伤,并且痛哭流涕的要求高宗治杨德干以下犯上之罪,打狗还得看主人不是?高宗看过伤后,沉默不语,问得急了,徐徐说道,你早就知道杨德干这个人强硬凶悍,为何又要无事生非,侵犯他治下百姓的田地呢?说完后起身离去。

高宗朝时,朝中贵族仕宦有结党营私现象,高宗深以为忧,当时全国有七大姓比较强势,为太原王姓、范阳卢姓、荥阳郑姓、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这些豪族们恃其名望威信,不愿与其他姓氏缔结婚姻,而是门当户对的选择彼此之间互为姻亲,因为这些人既是当地豪强,不少人又执掌兵权,长此以往,就会架空朝廷,对抗中央集权,而对国家和平政策构成很大威胁,高宗下令,禁止这些人相互通婚,于是这七大家族结成的铁桶阵遂被攻破,再不敢私下互为表里,高宗以他的远见卓识解除了这些仕族大户对当地政权的威胁。

高宗被称为好人皇帝,**重要的一点是爱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他要求大臣们恪尽职守,并且每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高宗的臣子们萧规曹随,严格执行太宗遗嘱,高宗还保境安民,多次获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百姓在他的治下安居乐业,史称他执政时为“永徽之治”。高宗**为世人诟病的是他对武则天的宠信,以致后来颠覆了男尊女卑的旧有格局,李治其实并非妻管严,也不是对武则天就一直袖手旁观,任其为所欲为,他曾努力限制武则天权力,一度打算废黜武则天的皇后身份,但晚年的他患上了头疾,眼睛全盲,在掰手腕的政治斗争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已经无法撼动武则天的强势地位了。

这位好人皇帝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驾崩,终年56岁,死后葬于乾陵。李治晚年因纵容武则天干政,回天无力,致使武后临朝执政后对李氏宗室大加屠戮,因而李唐正史对其评价不高。他死后,武则天开辟了一个全新武周王朝,似乎也没他什么事儿,他的余光遮掩在一代女皇的荣耀之下,他甚至差点成为李唐帝国终结的罪魁祸首,所以正统历史学家对他也不太“感冒”。好人皇帝似乎带着这种尴尬而湮没在历史的繁秩浩卷之中,反倒是一直对他感恩在心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给了他一个安慰,死后同穴,历史就是这样的富含戏剧,历史对他,这位好人皇帝似乎多少有些过于寡恩而薄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说起古代哪个朝代最繁华,凡是看过历史的大概都认为是唐朝。在许多辉煌优秀的朝代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唐朝,后人称之为大唐盛世。当时唐朝的发展是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分别体现在科技、政治、文化、军事这些方面上。正因为唐朝的繁荣和昌盛,所以很多外国人都会将国人称呼为“唐人”,在世界各地也都会有“唐人街”。

  唐朝唐朝是在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时候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因为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所以就经济和国力上来说,开局便是一手好牌。这个王朝一共经历了21位皇帝,一直延续了289年的历史。因为实力强大,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的高度发展,所以唐朝也被人们称为中国封建王朝中最为强大的。

  在690年的时候,武则天窃取了李唐的权力,在洛阳建立的武周的政权,但是经过李唐宗室的努力,在“神龙革命”的成功下,唐朝的国号恢复。

  李旦出生与662年,他的名字叫做李旭轮,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在684年的时候继承了大唐为的皇位。据说这位皇帝在早年的时候品行端正,很是受先皇和武皇后的喜爱。曾经被封过多个“一字王”的封号。

  在684年的时候,他已经登基为唐朝的皇帝,但是因为武后的夺权,使得唐朝变成了武周,而本来是皇帝的李旦也被降为了皇嗣,后来又被封为“一字王”,因为害怕他会复辟,害怕朝中的重臣会借着这位皇帝,对自己的统治进行反抗,所以武后在后来又将这位被废的皇帝幽静在宫中。后来李旦发动了政变,他摆脱了“阶下囚”的身份,又重新登基成为了皇帝。

  李旦刚坐上王位不久,刚要施展自己手中的权力,展现自己的才能。为何急忙传位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这个还得从“唐隆政变”说起。

  李隆基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子,于685年的时候生在了帝王家。因为他的排名是老三,所以很多人在称呼这位皇子的时候,会将其称呼为李三郎。后来因为帮助父亲,帮助皇朝挽回了危机,使得他得到了父皇的信任,成为了唐朝的皇太子,成为了唐朝的皇帝。

  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也是唐朝发展最为鼎盛之时的皇帝。在刚刚成为皇帝的时候,他是非常励精图治的,可是因为后来好大喜功,渐渐的便失去了当初的那种冲劲。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这位曾经无比神勇的皇帝和他的父亲一样,选择了禅让,而他自己则成为了太上皇。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去世不久,其子李重茂即位,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联合禁军万骑中的心腹发动“唐隆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不久又废少帝李重茂,拥立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中宗之子谯王李重福不满起兵,最后兵败被杀。

  李旦本人复位后,可绝不是许多影视剧里塑造的那个唯唯诺诺老好人,只会一味听任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摆布。此时的李隆基,尚算不上心腹众多,党羽已成。相王府诸人本来就是一条线上的蚂蚱,李隆基只是他们策动政变时派出去的代表,代表的是李旦的意志,甚至必要时随时可以作为弃子。

  到最后李隆基能笼络到一批心腹,首先也是因为他是德高望重的相王李旦之子这个身份。当议立太子之位时,皇长子李成器主动退让。李旦终以李隆基为储,与其说是因为忌惮此时李隆基的实力,不如说更看重的就是李隆基在政变中展现出的杀伐决断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回顾历史,无法绕开大唐朝(618年-907年)。

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鼎盛的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唐帝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达到了一个顶峰。它崛起于隋末乱世,不仅疆土辽阔,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但兴衰轮回,任何一个朝代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大唐近三百年的国祚也不全是盛世繁华,在二十一帝的更迭过程中,昏君、宫斗、权臣、宦官、党争、藩镇在大唐历史上一样也没有少。


本文从大唐帝王世系更迭为主线,通过数据、图表分析的形式,还原唐朝二十一帝从开国、即位、退位到覆亡的历史细节。


二十四任二十一位李氏皇帝

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

从李渊的履历上看,他本是隋朝的勋戚,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兄,关系也不远。当时是天下风起云涌,群雄并起,李渊的表弟杨广沦落到了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境地,可就是这般亲近的关系,也架不住权力的诱惑,到了617年,52岁的李渊竟然趁着乱世举旗闹事了,表兄弟二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李渊成了反隋的主要力量。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是为唐高祖(618年-626年)。


“及至哀帝之时,政由凶族。”唐末战火纷飞,乱世中即位的唐哀帝李柷成为军阀朱温改朝换代的过渡,13岁的李柷在朱温拥立下为帝,但过了不到四年时间,也就是907年,李唐宗室被朱温杀戮殆尽,战栗觳觫的李柷就被赶下了皇位,繁盛的大唐帝国就此灭亡。


整个唐代,除了武周(690年-705年)是一段特殊时期,全部都是李唐子孙登基大宝。不过,因为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又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在其死前李唐又复辟。因此,学界一般把武周不看作独立的朝代,将武周时期同样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根据上面的《唐朝帝王世系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始至哀帝李柷灭亡,先后有24任21帝,这里面没再计入女皇帝武则天和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的第二次登基。


通过《唐朝帝王世系图表》《唐朝21帝年龄分布》两图中可以看出,这21位皇帝年龄最大者是唐玄宗李隆基78岁(685年-762年),最小者是唐哀帝李柷17岁(892年-908年),平均年龄44.33岁。

70岁以上的有2位,占比9.52%。分别是唐高祖李渊70岁(566年-635年),另一位是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活了78岁。

60-69岁之间的有1位,占比4.76%。是64岁的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

50-59岁之间的有7位,占比33.33%。分别是唐宣宗李忱50岁(810年-859年)、唐肃宗李亨52岁(711年-762年)、唐太宗李世民52岁(598年-649年)、唐代宗李豫54岁(726年-779年)、唐睿宗李旦55岁(662年-716年)、唐中宗李显55岁(656年-710年)、唐高宗李治56岁(628年-683年)。

40-49岁之间的有3位,占比14.29%。分别是唐懿宗李漼41岁(833年-873年)、唐宪宗李纯43岁(778年-820年)、唐顺宗李诵46岁(761年-806年)。

30-39岁之间的有4位,占比19.05%。分别是唐穆宗李恒30岁(795年-824 年)、唐文宗李昂32岁(809年-840年)、唐武宗李炎33岁(814年-846年)、唐昭宗李晔38岁(867年-904年)。

18-29岁之间的有3位,占比14.29%。分别是唐敬宗李湛18岁(809年-826年)、唐殇帝李重茂20岁(695年-714年)、唐僖宗李儇27岁(862年-888年)。

18岁以下的有1位,占比4.76%。那就是17岁的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

除了上述李唐皇帝,还有另一位未计入的武周女皇武则天(624年-705年),活了82岁,比其他李氏皇帝寿命都要长。


通过上面的《唐朝21帝寿命曲线》图表,总的来说,大唐皇帝们的健康状况属于一般情况,不算好也不算太差,有统计资料说中国历代帝王平均年龄是41岁(还有一说是39岁)。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唐朝一众帝王寿命悬殊较大,还有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皇帝寿命开始呈现下滑趋势,短命皇帝增多。

短命皇帝增多,还意味着皇帝理政时间的缩短,频繁的统治者更换,难免出现权力的争斗,也无法保障正常的最高指挥中枢的稳定。

通过下面的《唐朝21帝在位时长分布》可见一斑。

这里面在位不足1年及1年的有3位,占比13.04%。分别是唐中宗李显(683年-684年)、唐殇帝李重茂(710年)、唐顺宗李诵(805年)。

这里的唐中宗李显第一次登基时间,实际在位时间很短,他是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十一日即位的,但是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初六被废为庐陵王,实际在位只有55天。

唐殇帝李重茂是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初四,被韦后矫诏扶持登基的,然而韦后的所作所为引发李唐宗室的不满,然后到了这月的二十四日,一场唐隆政变让在位仅20天的李重茂丢掉了皇位,不得不让位于自己的叔叔唐睿宗李旦。

唐顺宗李诵是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的,不过,顺宗身体并不好,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四被宦官逼迫退位,做了太上皇,五个月后又离奇去世,只做了186天皇帝。

在位2-5年的有4位,占比17.39%。分别是唐睿宗李旦(3年)、唐穆宗李恒(5年)、唐敬宗李湛(3年)、唐哀帝李柷(4年)。

在位6-10年的有5位,占比21.74%。分别是唐高祖李渊(9年)、唐中宗李显(6年,二次即位)、唐睿宗李旦(7年)、唐肃宗李亨(7年)、唐武宗李炎(7年)。

在位11-20年的有7位,占比30.43%。分别是唐代宗李豫(18年)、唐宪宗李纯(16年)、唐文宗李昂(14年)、唐宣宗李忱(14年)、唐懿宗李漼(15年)、唐僖宗李儇(16年)、唐昭宗李晔(17年)。

在位21-30年的有2位,占比8.7%。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24年)和唐德宗李适(27年)。

在位31-40年的有1位,占比4.35%,是唐高宗李治(35年)。

在位41年以上的有1位,占比4.35%,是唐玄宗李隆基(45年)。


青年皇帝多 皇储老龄化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711年-762年)在灵武即位称帝,成为大唐帝国的第八任皇帝,这位主动登基的皇帝其实是位老太子,登基之时已经是46岁的人了。

其实,像李亨这种老太子的现象在唐朝不是少数。从下表可以看出:


在50-59岁之间即位的有2人次,占比8.7%。分别是唐高祖李渊(53岁登基)、唐中宗李显(50岁复辟)。不过,这两人是个特例,不是正常顺序即位的,因为李渊是开国皇帝,属于自己起兵反隋夺取政权的。而李显是在神龙政变中,武则天退位后他复辟上台的,属于第二次登基。

在40-49岁之间即位的有3人,占比13.04%,分别是唐睿宗李旦(49岁即位)、唐肃宗李亨(46岁即位)、唐顺宗李诵(45岁即位)。这里面的唐睿宗李旦也是个特例,他是在唐隆政变中从侄子李重茂手中取得皇位,属于第二次登基。

在30-39岁之间即位的有3人,占比13.04%。分别是唐代宗李豫(37岁即位)、唐德宗李适(38岁即位)、唐宣宗李忱(37岁即位)。

在19-29岁之间即位的有11人,占比47.83%。这一年龄段即位的青年皇帝占了近一半,有唐太宗李世民(28岁即位)、唐高宗李治(22岁即位)、唐中宗李显(28岁即位)、唐睿宗李旦(23岁即位)、唐玄宗李隆基(28岁即位)、唐宪宗李纯(岁即位)、唐穆宗李恒(26岁即位)、唐文宗李昂(19岁即位)、唐武宗李炎(27岁即位)、唐懿宗李漼(27岁即位)、唐昭宗李晔(21岁即位)。其中,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都是首次即皇帝之位。

在18岁之下即位的有4人,占比17.39%。分别是唐殇帝李重茂(16岁即位)、唐敬宗李湛(16岁即位)、唐僖宗李儇(12岁即位)、唐哀帝李柷(13岁即位)。这些未成年即位的皇帝有3位集中在唐朝末年,这种不成熟的嗣位现象也意味着李唐家族对政权的掌握开始趋于不稳定。

古代宗法制度能否抵制权力的诱惑?

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世袭,讲究的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嫡贵庶贱”“男尊女卑”,到唐朝这一制度就已经非常完善了。

宗法制度是这样讲的,但现实中,这些皇室子弟对太子之位的争夺是非常残酷的。

按制度应该顺理被册封的太子有年少而亡者、英年早逝者、含冤而死者,这直接导致了后期被册封的太子有可能不是长子,也有可能不是嫡子。

这一点可以由《唐朝20帝家庭排行分布》一图中分析得出:

去除开国皇帝李渊之后的20位唐朝皇帝中,真正由长子即皇位的只有6位,仅占30%。分别是唐代宗李豫(庶长子)、唐德宗李适(嫡长子)、唐顺宗李诵(嫡长子)、唐宪宗李纯(嫡长子)、唐敬宗李湛(嫡长子)、唐懿宗李漼(嫡长子)。

而在剩下的70%即位者中,家族中的次子、三子、四子、五子、七子、八子、九子、十三子,各种非嫡或非长的现象就比较突出了。

比如由次子即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在武德年间通过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建成从而成功上位的。

又比如贞观年间,李世民四子魏王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之间的夺嫡争斗,导致后来兄弟二人相继被废,后来九子李治被册立为太子。

到了唐高宗在位时期,先后册立了四任太子,先是太子也是庶长子李忠被废,接着又册立年幼的五皇子李弘为太子,但李弘因病猝然离世,不得不再立六子李贤为太子,但后来又被武则天废黜,这才使得七子李显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


其实,这种封建王朝内部权力争斗甚至宫廷政变,导致皇储或贬或杀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不过,具体到唐朝来说,前半段多是皇族内部之间的“火并”,像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唐隆政变,无非是皇子或皇族之间的互撕,通过夺取皇储之位进而谋求皇帝之位。在盛唐之后的皇权争夺现象虽然存在,但大都是权臣、宦官等势力相互角逐引起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情况并不多见。由此也可见,所谓的宗法制度始终抵不过权力的诱惑。

另外,通过下面的《唐朝20帝的皇储身份分布》图表可以看出,除开国皇帝李渊以外,后来的20位李唐皇帝即位时的身份如下:


能够以第一任太子身份即皇帝位的有9人,接近一半,分别是唐殇帝李重茂、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9位第一任太子里面真正由上一任皇帝册立的只有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5人,剩下的都是由皇后或者宦官矫诏而立。

而且这9位第一任太子中,除了唐殇帝李重茂以外,剩下的8人都是生活在唐朝后半段。也就是说唐朝前半段真正的嫡长子能够顺利即位的不多,很容易被觊觎者所推翻。

这些嫡长子的皇储地位被推翻后,自然有其他皇子替代,在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以第二任太子身份即位的有5人;

以第四任太子身份即位的有2位,这里比较特殊,实际上只有1人,那就是曾经两次登基的唐中宗李显;

还有一位更特殊的例子,按照家庭成员排序的话,属于第五任太子了,那就是唐睿宗李旦,他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虽然他曾两度即位,但是他在第一次即位时并没有皇太子身份,是武则天将其兄唐中宗李显废黜后改立李旦为帝的,但后来又被武则天废黜为皇嗣,史载“其具仪一比皇太子”,到了神龙政变时,他得以第二次即位,当然他这里的第五任皇太子身份与其他太子相比并不正式,有些牵强。

除了上述太子以外,在唐朝能够即皇帝位的还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没有皇太子之身份的普通皇子,这一群体成员占到了5人,如果不算前面说到两次登基的唐睿宗李旦,实际上有4人,分别是:唐文宗李昂(次子)、唐武宗李炎(五子)、唐宣宗李忱(十三子)、唐昭宗李晔(七子)。这四位的即位方式都比较特殊,没有遵循正常的父死子继的制度,而是由宦官拥立,后面我们将再作描述。

反常的世袭制度 谁在插手皇权更迭?

根据下面的《唐朝21帝1后即位退位地点方式分析》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前后共24任21位皇帝外加1位女皇武则天,他们即位、退位方式和地点充斥着很多不稳定性。


自唐高祖李渊开国以后,唐朝的统治者即位方式有以下四种:

首先,能够正常即位的皇帝有7位: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敬宗李湛。不过这里唐太宗李世民,与其他6位皇帝也有所不同,前面我们曾经讲到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在弑杀太子李建成后得以有机会嗣位的,这也导致了开国皇帝李渊不得不退位,提前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第二,非正常即位的皇帝有5位之多:分别是唐中宗李显(神龙政变)、唐睿宗李旦(唐隆政变)、唐睿宗李旦(武后改立)、唐殇帝李重茂(韦后扶持)、唐哀帝李柷(朱温扶持)。

这里面唐中宗李显是通过神龙政变得以第二次登基,属于非正常即位。

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都是非常即位的,第一次登基是武则天改立他为帝,第二次登基是通过唐隆政变得以登基。

而唐朝在位最短的皇帝-唐殇帝李重茂则是通过韦后扶持上台的,后来就被其叔叔李旦取而代之。

唐朝最后一位小皇帝唐哀帝李柷则更惨,他纯粹是权臣朱温扶持的傀儡,木偶一般的人生,在位4年,生死不由己。

第三,自立为帝的有2位。这两位都比较特殊,一位是女皇武则天,她废掉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然后在洛阳称帝。另一位是唐肃宗李亨,前面我们提到过,李亨是756年在灵武自己称帝的,然后遥尊其父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

第四,由宦官拥立为帝的有9位。这一群体占了唐朝皇帝的近一半,这里面有唐代宗李豫、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很明显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后半段,曾经极负盛名的大唐帝国竟然在宦官集团的控制下走过了百年沧桑。

我们具体可以用唐穆宗之后发生一系列奇葩的事情来进行佐证,唐穆宗李恒本就是宦官拥立即位的,他有五个儿子,其死后先是长子也就是皇太子李湛顺理即位,是为唐敬宗,但唐敬宗很快被宦官害死了;在宦官集团的左右下,李恒的二儿子李昂被拥立登基,是为唐文宗;唐文宗李昂病逝后,宦官们又拥立李恒的三儿子李炎即位,是为唐武宗;结果,唐武宗李炎服用长生药中毒而亡,李恒剩下的两个儿子也早死了,也就是说李恒这一支断后了,导致皇帝之位没了后继人选,宦官们不得不又把李恒的异母弟弟,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李忱推上了皇帝宝座,是为唐宣宗。

在即位地点上,唐朝有18任皇帝是在长安即位的,另有包括武则天在内有5任统治者是在洛阳即位的(唐高宗建洛阳为东都,武则天正式以洛阳为首都,取代长安的地位;唐朝中宗复位以后,仍改洛阳为东都,成为仅次于长安的政治中心),只有一位皇帝唐肃宗李亨是在国都以外即位

在退位方式上,唐朝皇帝们能正常退位的占了不到一半,只有11任。分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睿宗李旦、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穆宗李恒、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

上述11位皇帝中,除了唐睿宗李旦是主动禅位于三子唐玄宗李隆基以外,其余的10位都是病逝。不过,在这10位病逝的皇帝中,又有3位是因服用长生药中毒而死的,分别是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剩下的13任皇帝都是非正常退位,方式是五花八门,有的被迫让位,有的是政变下台,有的是被废黜,有的突然暴病而亡,有的是被毒杀,总而言这,这十三任皇帝最后都是身不由己,最终离开了权力中心。列表如下: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之变后,不得不让位于李世民,退居太上皇,后于长安垂拱前殿去世。

女皇武则天,先是自立为帝,神龙政变后被迫下台,于洛阳仙居殿去世。

唐中宗李显,第一次在位时,在洛阳乾元殿被武则天废黜,后来通过神龙政变在洛阳通天宫再度登基后,又疑因被韦后在长安神龙殿毒杀。

唐睿宗李旦,第一次被武则天改立为皇帝后,结果被武后取代,降为皇嗣。

唐殇帝李重茂,是在唐隆政变后不得不让位于叔叔李旦的。

唐玄宗李隆基,是在太子李亨称帝后,“被退居”太上皇之位的,后还驾长安后被幽禁宫中。

唐顺宗李诵,被宦官逼迫退位,成了太上皇,但过了不到半年就去世了,死于长安咸宁殿,其死因存疑。

唐宪宗李纯,晚年暴崩,疑因宦官毒杀,死于长安中和殿。

唐敬宗李湛,在还宫之后为宦官所害,殂于室内。

唐僖宗李儇,他在黄巢起义和藩镇之乱后两度逃离长安,几经折腾,在第二次返回长安后,“暴疾”而终,死于长安武德殿。

唐昭宗李晔,他在摆脱了宦官集团的控制之后,结果又落入了权臣朱温的掌控之后,胁迫由长安迁至洛阳,后为朱温所害,死于洛阳。

唐哀帝李柷,他在其父李晔遇害后,被朱温矫诏而立为帝,随后又被朱温废黜,最终被鸩杀,死于山东菏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创唐朝的皇帝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