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送的是60吨苹果还是600吨苹果

--- 齐齐哈尔八大厂建设始末

齐齐哈尔建城之初,街市上就有了生产粮油食品的手工作坊。之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作坊不断扩大,陆续形成了服装加工、工艺美术、木器家具、造纸印刷、酒类酿造手工业雏形。到20世纪初开始有了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如黑龙江修械所、面粉厂和电灯公司。中华民国时期,齐齐哈尔工业进一步发展,到1931年有工业企业80多户,从业人员2000人。齐齐哈尔沦陷时期民族工业受到限制,生产萎缩,日伪当局相继办起一批官办工厂和日资企业,到19458月侵华日军投降时,全市仅存的170户企业多为多为小手工业。齐齐哈尔解放后到新中国成立,齐齐哈尔市政府一方面对原有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造,一方面发展地方工业,但新建立的企业多是以满足居民生活消费为主的加工业和轻工业,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将5户大型企业从沈阳迁至齐齐哈尔,在齐齐哈尔建立了一机床、二机床、和平厂、华安厂、车辆厂,加上原新四军三师军工部接受的嫩江省修械所发展起来的建华厂,及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建设的一重和北钢,成为赫赫有名的齐齐哈尔八大厂。八大厂当时都是中央企业,一重、一厂和二厂直属一机部,三大军工归五机部管理,北钢是冶金部的重点企业,车辆厂直属铁道部领导。曾几何时,八大厂的职工是何等的光荣、何等的荣耀。一重被誉为国宝,北钢是塞北明珠,建华、华安创造的“两参一改三结合被毛主席纳入《鞍钢宪法》,和平厂获得了毛主席的嘉勉信,两个机床厂成为全国机床行业的18罗汉,车辆厂是亚洲最大的货车生产企业。每当早晨上班或晚上下班时,八大厂门前马路上那川流不息的车流,是那个年代我们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当时一个大厂就是一片城区,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厂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医院、文化宫样样齐全。有了建华厂华安厂这样的大厂,才有了建华区华安区(后改碾子山区)这样的城区。八大厂的建立和发展确立了齐齐哈尔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国装备工业基地的地位。建国60年来,八大厂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经济和城市发展,是齐齐哈尔工业的脊梁。

一、诞生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建华厂

建华厂是黑龙江最早的军工企业。建华厂的前身黑龙江俢械所建立于1904年。当时的齐齐哈尔是清朝北方军事重镇。清朝在1674年(康熙十三年)就开始在齐齐哈尔驻军。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皇俄国加紧对我东北地区的侵略。清政府为加强黑龙江边防,为驻军装备了新式武器,如“过山钢炮”和“快枪”。但是黑龙江境内没有修理兵器的工厂,在战斗中损坏的武器都要运送到沈阳(盛京)和吉林等地修理。190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设立修械所,称黑龙江修械所,地址在杨家窖附近,建国后是黑龙江省政府财政厅和建华区粮管处办公地址。1909年(宣统元年)黑龙江修械所迁往造纸厂后院(杨家窖小学),这时卜奎发电厂已建立,修械所有了车床、钻床、刨床等加工设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黑龙江修械所改为黑龙江修械厂,隶属于东北边防副司令长官公署,机械设备和动力设备有所增加,生产规模有所扩大,1919年,黑龙江修械厂改为黑龙江军械厂,隶属于黑龙江督军署。此时员工已经有70多人,工厂开始修造结合,边修边造,制造匣子枪、步枪。1928年发生皇姑屯事件,督军吴俊被日本人炸死,黑龙江军械厂改由龙江副司令长官公署管辖。这时工厂翻建了厂房,有厂房76间,库房29间,办公室5间,工厂划分修理和制造两大部分。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全厂工人最多时500多人,这是黑龙江军械厂的最兴盛时期。工厂除了修理枪械,还仿制了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和一些步枪、手枪,还试制了手榴弹、掷弹筒等,但没有形成批量生产。九一八后,日本占领了齐齐哈尔,工厂关闭一年之久。1932年后,日本人管理工厂,一些主要设备被运往沈阳,只留下少量机床,从事修理枪械和马鞍。1945年“八·一五”齐齐哈尔光复,军械厂管理比较混乱,国民党光复军窜扰齐齐哈尔,到处洗劫财物,工厂的设备被人卖掉,工人开不出工资,只好自谋生路,工厂又一度关闭。19461月,国民党接受大员彭济群进驻齐齐哈尔,成立嫩江省政府。2月,成立嫩江省修械所,再度恢复生产,。修械所仅有9台设备,招聘20名工人。只能搞一些零星修理。

    1946423日夜,齐齐哈尔二次解放。新四军三师军工部长田汝孚带领36名指战员接管嫩江省修械所,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嫩江军区军工部,田汝孚任军工部长,工厂恢复生产,开始了齐齐哈尔人民兵工的创业阶段。军工部还接受了齐齐哈尔解放木材厂、汽车修理厂和氧气厂。开始生产迫击炮弹、手榴弹和爆破筒,还完成了火炮和枪械的修理任务,这些武器送往前线后,对取得东北战场冬季攻势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黄诚(后任西满军区司令员)表扬了军工部在支援前线中的突出贡献。

1948415日,西满军区军工部改为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五办事处,田汝孚任主任。设备增至260台,人员超过1000人。这一期间,军工部组织生产的几十万发60迫弹,修理了数百门迫击炮、轻重机枪及上千支步枪、手枪。19494月,东北军区参谋长兼军工部政委伍修权来齐齐哈尔检查军工生产表扬了齐齐哈尔军工生产取得成绩。19505月,第五办事处改为东北人民政府军工局三一工厂,田汝孚任厂长。可以说田汝孚是建华厂第一任厂长。田汝孚1917215日出生于山东龙口,19387月入陕北公学学习,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3812月转入抗大一分校(位于山西)学习。建国后任国家重工业部设计司副司长、金川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党委书记、治金部有色司司长、国防科工委综合计划部顾问,田汝孚是齐齐哈尔人民兵工的创建者,是一辈子与军工打交道的将军。

    1951年中央兵工总局成立,工厂改为直属中央兵工总局领导,称中央兵工总局第六七二厂。1953年抗美援朝刚刚结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在归国途中亲临工厂视察,对工厂的安全生活和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作了重要指示。1960年,毛泽东主席把工厂创建的“工人参加管理”作为企业改革的一项内容,纳入《鞍钢宪法》之中。1962年,周恩来总理来厂视察,称赞工厂是“两参改三结合”的发源地。接见了工厂职工。建华厂是作为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老兵工企业,为国家兵工行业输运了许多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全国17个军工企业输送人员1567名,调出设备300台,各种技术资料2909册,先后援建了河南、辽宁两个特种弹工厂,为朝鲜、阿尔巴尼来、越南、罗尼亚、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提供了建厂和技术援助。

二、在抗美援朝中国家重要企业战略转移,从沈阳迁来的五座大型企业

1950625,美国帝国主义者发动的侵朝战争爆发,不久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为了保证共和国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安全,中央提出调整工业布局,决定将位于沈阳的部分重点企业北迁。195010月沈阳五一厂分别一分为三:其中炮所迁到齐齐哈尔市建立和平厂,火工所迁到齐齐哈尔碾子山建立华安厂。皇姑屯车辆工厂与齐齐哈尔铁路工厂合并成立齐齐哈尔车辆厂,沈阳东北机器一厂迁齐齐哈尔建立第一机床厂,沈阳东北机器五厂迁齐齐哈尔建立第二机床厂。

国家大口径弹厂--华安厂195010月,中央建议沈阳五一厂火工所整体搬迁齐齐哈尔,在碾子山建炮弹厂。随后国家兵器设计规划院到碾子山进行实地勘查、采点。最初曾设想将工厂建在铁路南至雅鲁河大堤以北的平原上。这里地势平坦、铁路公路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对建筑施工和以后生产均有益处。但经过实地勘测、钻探,这一带是雅鲁河的旧河床,30公分的表土下便是沙砾,地下水位随雅鲁河水涨落,不宜进行大型建筑。后来又在龙江县的野猪窝村选址,终因水源较差和交通不便而搁止。19512月,东北军工局局长乐少华和沈阳五一厂厂长肖声远偕同苏联专家到碾子山再行勘测,最后决定在现在的厂址建厂。19513月东北军工局提出建厂厂设计方案。4月本钢建筑工程公司开始生产车间厂房施工。

1951710,国家兵工总局委派五一厂副厂长张苏来碾子山新厂工地主持全面工作。 1952年8月7,东北军工局召开厂长联席会议,传达中央军委和中央兵工总局的指示,调整全国兵器工业的总体布局,确定碾子山炮弹厂的第一厂名为一二三厂,设立ABC三个生产区。会议决定从沈阳五一厂调设备2,018台,工人3,078人,干部540人。925日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签发文件,任命李琳为一二三厂厂长。10月开始搬迁,1224日后生产出第一发炮弹。从此,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一二三厂就是后来的华安厂。华安厂五十年代曾因参与创造“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三华”管理经验,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并被编入《鞍钢宪法》。共和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历次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胜利、美国U2侦察机的成功击落、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都有华安人所做的重要贡献。华安厂先后有几十种产品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毛主席写信嘉勉的工厂--和平厂195010月,沈阳五一厂炮所北迁至齐齐哈尔,在齐齐哈尔城外的荒草地上开始了新的创业历史。这个厂的前身是奉系军阀张作霖1919年春创建的奉天军械厂,历经东三省兵工厂、奉天造兵所、九十兵工厂、五一工厂五次厂名变更,是旧中国最大的兵工企业之一。和平厂创业时期条件非常艰苦,住平房,吃高粱米,宿舍里没有电灯和自来水,上厕所要到离宿舍很远的草甸子,这些来自沈阳的老兵工和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学生,就是在荒原上建起了共和国第一座火炮工厂。19513月迁厂的第一批设备和物资由火车运至齐齐哈尔;同年12号厂房、64号办公楼开始动工兴建;1952年,中央兵工总局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兵工会议,对工厂下达生产苏式某型号榴弹炮的光荣任务,由此掀开了工厂艰苦奋斗的第一篇章。19536月,工厂按苏联样炮自行测绘、试制的“手抠炮”——我国第一门一二二榴弹炮试射圆满成功,开启了新中国制造大口径火炮的历史。这为以后榴弹炮的试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8月,和平厂第一批一二二榴弹炮试射成功,9工厂党委代表全厂职工写报告向毛泽东主席报喜。1025日毛泽东主席通过第二机械工业部给全厂职工发来嘉勉信,内容如下:第二机械工业部转国营一二七厂全体职工同志们:“九月二十七日报告阅悉,祝贺你们试制第一门一二二公厘榴弹炮成功的胜利。这对建立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的任务。毛泽东。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毛泽东的嘉勉信写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公文纸上。一二七厂是和平厂的第一厂名,在兵器工业内部使用,第二机械工业部当时是全国国防工业的主管部门。历史记录了这一时刻,全厂干部职工铭记这一时刻。后来和平厂职工把毛主席的嘉勉信刻在了石碑上,立在厂区里。在毛主席嘉勉信的鼓舞下,工厂职工艰苦创业,务实求新,先后研制出多系列数十种大口径火炮和远程火箭炮,成为我国兵器工业重点企业。

亚洲最大的货车工厂--车辆厂。齐齐哈尔车辆厂是由两厂合并而来。一个是齐齐哈尔铁路工厂,一个是沈阳皇姑屯车辆工厂。  齐齐哈尔铁路工厂前身为齐齐哈尔机务段。19352月,齐齐哈尔机务段在增置部分厂房与少量设备后,改名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齐齐哈尔铁道工厂。设有机车检修、客车检修、货车检修以及锻冶、翻砂、铆工、机械、电动等生产组织。由于机车车辆检修量增大,齐齐哈尔铁道工厂于1939年在齐齐哈尔火车站东北方向约2.5公里的地方开始建设新厂房(即车辆厂现在的厂址)。1942年,部分建筑工程完成。生产组织和仓库迁往新厂房。从这时起,原厂址称为“南厂”,新厂址称“北厂”。到1942年末,只有客车检修和货车检修留在南厂进行,其余生产全迁北厂进行。1946423,齐齐哈尔解放。齐齐哈尔铁道工厂被西满铁路管理局接管,改称为齐齐哈尔铁路工厂。当时,南厂仅剩300余人,北厂人员被调机务段等单位。工厂招工恢复生产。1950年,在沈阳皇姑屯车辆厂迁来前齐齐哈尔铁路工厂共有职工695人。

沈阳皇姑屯车辆厂成立于193855日,当时叫满洲车辆株式会社,下设修造机车、客货车及铸造三个工场。全厂有员工3035人。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沈阳接收满洲车辆株式会社。194637日,国民党军队进入沈阳,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工厂,成立沈阳机车车辆制造有限公司。1948112日,沈阳解放,工厂改名为东北铁路总局皇姑屯机车车辆工厂。195011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根据战略上的需要,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奉命北迁,与齐齐哈尔铁路工厂合并。 当时,战争形势紧张,生产任务紧迫,在党组织领导下,各分厂开展了劳动竞赛,提出了“快拆、快装、快运、快安装、快生产,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口号,不分白天黑夜的拼命工作,使满载着重要设备和物资的列车,一列一列从沈阳开往齐齐哈尔。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把上万吨物资和千台设备迁至齐齐哈尔,完成了两厂合并的任务。两厂合并后,工厂立即开始了建厂工作。当时,正值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的严冬,工人们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铺道路、安管道、建厂房,昼夜施工,仅用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货车、铸钢、修车、氧气等十个车间的建筑工程。两厂合并后,工厂开始仍称齐齐哈尔铁路工厂,主要任务是修理机、客、货车,新造少量货车。1951年,完成新造货车1200辆。1953年以来,国家开始进入“一五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工厂生产任务几经调整,最终确定为以新造铁路货车、起重机为主,兼顾修理。1957年工厂改名为齐齐哈尔车辆工厂。19587,工厂由一机部划归铁道部领导。

  为扩大工厂生产能力,支援国家建设,195510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工厂改扩建工程。19565月改扩建工程破土动工。至1965年末,改扩建工程施工共经历了9年半的时间。共完成投资9710.6万元。改扩建为工厂增加了1400台新设备,两条组装生产流水线,新建了供电系统、动力系统和设备维修系统,建筑面积等于原工厂的2.7倍,重要工程45项。工厂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作业条件均有了根本的改变。从此,一个拥有9042名职工,年生产能力达7600辆的货车制造厂已经建成,并进入了国家大型企业行列。

全国机床行业的18罗汉一厂和二厂。一厂和二厂像一对孪生兄弟,隔永安大街比肩而立。一厂和二厂都是195010月从沈阳迁来的。一厂的前身是沈阳东北机器一厂。有许多文章说一厂是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之一,其实156个项目齐齐哈尔就摊上3个,即一重、北钢和热电厂,没有一厂。一厂位于安顺路。一厂从沈阳迁来前这里还没有路,安顺路是在1953年形成的。一厂的职工来齐齐哈尔前,就听说了北大荒的荒凉和寒冷,在沈阳时就准备好了狗皮帽子、羊皮大衣和大头鞋。来到齐齐哈尔后感到果然名不虚传。白天在冰天雪地里人拉肩扛搬运机器,晚上要带狗皮帽子穿羊皮大衣睡觉,一间屋住30多人,但职工没有叫苦叫累的。硬是在荒原上建立起国家重型车床生产基地。建厂以来,一厂累计生产各类机床4万多台套。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产品荣获国,部,省优质产品奖,140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技术创新为企业增强了实力,在机床行业十八罗汉排名第三。二厂的前身是从沈阳东北机器五厂,也就是现在的沈阳中捷友谊厂。195010月沈阳东北机器五厂部分北迁齐齐哈尔。10月的沈阳,还是郁郁葱葱,而北国边疆齐齐哈尔,却是冰天雪地。北迁勇士们克服了物资匮乏、居住条件差等诸多困难,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人拉肩扛,正所谓“严寒何所惧、热血化冰霜”,从而仅仅用了79天时间,顺利完成北迁建厂任务,先后有15925人,370台设备迁至齐齐哈尔,利用麻袋厂和蛋粉厂的厂房改扩建成了后来的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19511月正式开工生产,当年就生产铣床和镗床57台。工厂还完成军工急需弹头机、火帽机、装药机等多种机械设备生产任务。当时朝鲜前线急需汽车防滑链子,据当时厂技术科长,后来担任齐齐哈尔市副市长娄运回忆,由于这种链子以前厂里没有生产过,娄运和工人一起设计了模具,进行了切断、围圈、点焊和扭环试验,一道道工序都试验成功了。他们在厂院里搭起了工棚,安装了压力机电焊机,昼夜灯火通明,连续夜战,提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防滑链生产任务。1951117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书,得到全国18000个生产班组的响应。马恒昌小组后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红旗。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二厂按照苏联图纸制造了第一台具有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的X62W万能铣床,拉开了大批生产机床的序幕,实现了由仿制到研制,由单一品种生产到多品种生产,由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的跨越,科研开发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为我国机械工业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的深入开展。

三、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嫩江之畔矗立起钢铁巨人,北钢和一重。

塞北明珠--北满特钢。北满钢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工程中唯一的特殊钢企业。是以生产军工钢为主的特殊钢厂。建国初期,从当时的国情出发,考虑到需要建设一座既能生产原材料(钢材、钢坯等)又能生产(锻、铸件等)的综合性特殊钢厂,以满足祖国经济建设的需要。1950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了建厂设计任务书,并委托苏联黑色冶金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承担设计。时值抗美援朝,根据“远离沿海,靠近苏联”的工业建设布局原则,经过对几个方案的比较、筛选,确定厂址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富拉尔基。当时,富拉尔基是龙江县政府所在地,是一个人口仅仅5000人左右的小城镇。195210月,政务院批准北满钢厂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成立了筹建机构,定名为本溪煤铁公司第二钢厂,委派林纳同志为工委书记兼厂长。林纳当时任本溪煤铁公司副经理兼第一钢厂厂长。

19534月,甲、乙双方各路英雄汇集在一起,在铁北甲区开始住宅楼及公用设施建设。420日,迎着风沙召开了甲区工程动工典礼大会,全体职工纷纷表示,一定要高速度、高质量地拿下工程,打响建厂的第一炮。5月初,地表冻层刚刚融化,甲区住宅工程便破土动工了。这项工程包括13栋家属宿舍,3栋独身宿舍,专家招待所,浴池、水塔、托儿所等工程。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甲、乙双方质量检查人员上房顶、下地沟,一块砖、一道石缝地检查,任何薄弱环节都不放过。甲区工程在7个月的时间里就建成了,工程质量均为优等,这是一个大胜仗。从铁北白房施工开始,到华安、和平厂承包工程,以及甲区住宅工程的建设,使甲、乙双方工作人员经过锻炼,得到提高,为今后厂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9539月,苏联交付了第一批技术设备。厂区工程的建设即将开始。为了统一指挥、统一调配力量更好地开展工作,1954年初,冶金部决定将第二钢厂与本溪煤铁公司工业工程公司、机电公司合并一起成立北满钢厂,脱离本溪煤铁公司,直属冶金部管理。1954年初,苏联交付了第一批施工图,包括综合修理车间、空压站、氧气站等6个辅助车间和5个仓库,厂区工程于5月份正式破土动工了。1955年初,为了加强生产准备工作,甲、乙双方又分开了成立第四冶金建筑公司(乙方)和北满钢厂(甲方)。5月份,炼钢、锻钢、锻压三大车间相继施工,工厂建设全面铺开。白天,汽车飞驰,马达轰鸣。晚上,灯光如昼,弧光闪闪,好一派波澜壮阔的施工场面。平炉炼钢车间的金属结构厂房高达20多米,结构十分复杂,安装125吨的铸锭吊车工程,这些都是当时国内当时罕见的。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年轻的建设者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保证质量地完成任务。尤其是这台125吨吊车,仅用一个月就安装完毕。第二台仅用半个月也安装完毕,得到了专家们的称赞。1955年下半年,施工进入高潮。6个公司,11个加工站,200多台施工机械,2万多名建设者进入工地。为了加快建设进度连续3年都进行冬季施工,在零下30多度滴水成冰的气温下,顽强地进行工作。戴着口罩不到几分钟就冻成冰块;穿着老羊皮袄,不到半小时就冻透了,手也冻麻了。困难一个接一个,条件十分艰苦。可是没有人叫苦,大家凭着这股劲,把施工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

1956年,是建厂任务最繁重的一年。在这一年里,5个主体生产车间,除了冷拔热处理外,大量的设备进入安装高潮,有4000多台套,5万多吨重。在紧张施工的同时,北满钢厂为了完成建设和生产准备双重任务,先后派出503人到国内各钢厂去学习,并派出36名业务骨干去苏联深造。早在1953年,冶金部从中央、省、市抽调了140多名县级以上干部,800多名一般干部和600多名大学生来充实工厂管理队伍,并从沈阳、上海、山东等地为钢厂输送了1200多名特殊工种的工人。一个当时在国内最大的特殊钢厂雏形正在形成。富拉尔基这个本来仅有5千人口的小城镇,一下发展到将近5万人口的城镇。一重开工后达到了8万人口,顿时使小镇热闹起来。甲、乙双方的指挥部,昼夜紧张地工作着,领导们通宵达旦地讨论、拟定着一个又一个生产建设方案。施工进度,生产准备,各项工作指标直线上升。

1956年的一季度,根据当时的施工和生产准备情况,厂党委明确发出了“七一竣工、八一出钢”的战斗号令,具体一点说是铸钢车间的8号炉(20吨)在“七一”以前,无论是建设还是生产准备都要全部就绪,“八一”试生产,炼出第一炉钢。这个既有明确目标,又有强大战斗力的动员令,鼓舞了甲乙双方2万多名建设者们。88日上午,经过8个多小时的奋战,20吨电炉流出了第一炉合格的钢水,并铸出合格的钢锭,使人们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从此结束了黑龙江省不产钢的历史,创造出新中国第一炉大容量电炉炼钢的记录。1014日,平炉炼钢车间的一号平炉也冶炼成功第一炉平炉钢。1957年初,当时国内最大的轧制钢的825轧机,500中型轧机,280小型轧机开始试轧。之后,水压机等开始投产,一个新型的、以生产军工产品为主的特殊钢厂基本建成。

195711月,冶金部高杨部长、省委工业部陈雷部长、齐齐哈尔市市长高衡等30多位领导和专家,代表国家对北钢工程进行检查验收,评定全厂工程为优良等级,生产准备工作和试生产方案已具备了正式投产的条件。112日,国家验收委员会进行了验收签字仪式。113日上午,在红岸剧场举行了北满钢厂开工投产典礼。黑龙江省副省长李延录为工厂开工投产剪彩。国家验收委员会、苏联驻华使馆商赞处代表等1400多人欢聚一堂,隆重庆祝总开工。

3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北满钢厂建成了。仅仅用3年半时间完成了建筑面积近18万平方米,土方工程量45万立方米,安装设备3万多吨,金属结构24千吨,铺装铁路36公里,管网30多公里,工程质量全部合格。这在当时的建筑史上是少有的。北满钢厂诞生了,她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发展前进着。高高的烟囱直插云天,奔腾的钢水金花飞舞,威武的水压机挥动着巨手,庞大的轧机群轰响一片,好一派壮丽的景象。北满钢厂被誉为共和国的掌上明珠。

国宝一重。19549月,当北方杨树的叶子刚刚泛黄,第一批大雁将去南方过冬的时候,齐齐哈尔市的富拉尔基迎来了南方来的湖北人。他们来自武汉重型机械厂筹备处。按照中央决策,武汉重型机器厂筹备处要北迁至富拉尔基。他们二话没说,携儿带女,穿着单薄的衣服,带着50年代建设者的朴质与热情,踏上了北行的列车。

筹备处设在铁道北火电大楼。先来的挤进大楼,连厨房里也要住一户,又居住,又办公,后来的只好去住砖平房,冬天要靠火炉取暖。重机厂建设从56栋砖平房开始起家。当建设长春一汽的中建部直属公司奉命转战到富拉尔基的时候,迎接几万名建设者的就是这56栋砖平房。于是,荒原上兴建起“干打垒”,出现了“建一”、“建三”、“建五”、“建装”,每一个工程处都要自己建简易房才能藏身。中建部直属公司这只建筑队伍,原是从朝鲜载誉归来的工程兵部队集体转业的。他们那艰苦创业的劲头和当年“一把炒面一口雪”一样,来到富拉尔基还未喘口气,就为重型机器厂破土动工。一大批施工机械开进了施工现场。建设者们白天冒着严寒施工,晚上还要挑灯夜战,无数探照灯划破夜空,工地上传来声声号子。建起了预制构件厂,产生了“杨长诗砌筑法”。工程进度非常之快,有一位同志出差3个月,回来时楼房林立,竟看不清工地的方向,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955年,第一批二层宿舍楼神话般拔地而起。工地建立了甲、乙、丙三方指挥部,建立了统一领导施工的工地党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大军在党的领导下,斩关夺隘,以磅礴的气势,拉开了工程建设的序幕。

与工地鏖战的同时进行的另一件事,就是吸收大量专门人才。一大批大学生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口号感召下,来到了富拉尔基。全国各地都为建厂送来优秀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山东省委一次就调来18名地厅级干部。当时最紧缺的人才是俄文翻译,要完成这个由苏联设计、苏联援建的工厂,没有翻译人员不行。于是,1954年办起了俄文训练班,有150名干部接受正规培训。1956年初,当这150名翻译官由训练班来到工厂上任时,第一个困难是没有宿舍。他们被汽车拉到富拉尔基的一个叫红升大车店的地方。院里是一排排栓马庄和遍地马粪,室内是南北大坑,烧起火来满屋是烟。夜间,从纸糊窗户的破洞处吹进来的雪花落在棉被上。早晨,店家给他们准备了窝窝头、咸菜和白开水。开头,有人受不了,“难道这就是翻译官的待遇吗?”后来,他们到工地上转了一圈。当他们看到那些住在帐篷里的湖北人、上海人、四川人、湖南人……看到那震天动地的打桩机和转运机车队,看到工地里穿梭来往的建筑工人,他们的怨气冰消雪化了,反而觉得这大车店的可爱。有的伴侣还在这里举行了新婚仪式。

与如火如荼的建筑工程同时进行的是生活福利设施的建设。1955年要建第一批职工宿舍时,正值全国增产节约的新时期。我们的国家可花几个亿建一所重型机器厂,却缺少足够的资金去建职工住宅。国家只能允许建一批砖平房,按照砖平房的标准去搞预算,搞设计。难坏了建筑设计者。给一所现代化大工厂配一个砖平房住宅区,很不匹配。他们经过精打细算,提出建二层楼的方案。这个方案的依据是,把2层砖平房叠起来。方案出台,透出了工程设计者的聪明和智慧。那些从四面八方调来的处长、科长、工程师都高高兴兴住进了这种二层楼。

早在筹建时期,一机部就派出了厂级领导杨殿魁、赵东宛和一批生产技术骨干到苏联重型机器研究院和乌拉尔重型工厂去实习。杨殿奎、赵东宛还写下了几万字的实习报告。来重机厂前,杨殿奎在湖北省任地委书记和华中钢铁公司副经理,赵东宛是抚顺重机厂厂长。杨殿奎后来后当了一重厂长,赵东宛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在改革开放后,杨殿奎担任过一机部副部长。赵东宛先后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家人事部长。

一重提出历史性的“三边方针”:“边基建、边准备、边生产”,这个方针来自决策者对人民事业的信心,产生这种信心的依据,就是我们有了制造大型轧钢、冶炼设备的人!19573月,工厂组建了中央设计室。这个先在图板上制造轧钢机的部门,开始起家时只有30多人,是一机部三局设计室的老底子,后来很快补充了一批大学生。一年时间内就铺开了摊子,建立了轧钢、冶金、减速机、润滑、电力传动、标准化等科室,很快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设计管理程序和技术责任制。1958年中,当基本建设总投资刚刚完成一半,一重就炼出了第一炉钢水,送出了冷热煤气,浇出了第一片大机架。19584月就与包钢签订了1150初轧机的制造合同。

要造出轧钢机,开动上千台关键设备,需要有一支能工巧匠组成的产业工人队伍。一机部从所属厂调来了一批技术工人和老技师,他们都是能工巧匠。在他们后面还有沈阳技校、富拉尔基技校培养的一批技术工人。值得一提的还有北京机械制造学校的中专生,他们从祖国的首都来到边陲小镇,一下厂就当了工人。他们是技术员又是工人,为一重工人队伍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正是依靠这批产业工人,后来攻克了冷轧锟制造技术、电站互环技术、真空浇注技术、大断面积电渣焊接技术等重要难关。

1957113,《黑龙江日报》以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社论《支援重型机器厂建设》。社论以空前激动人心的语言告诉人们“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工程”,“在规模宏大方面,那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工程不能与之相比”。社论发出了号召:“无论城市与农村的各部门、各单位都应该全力支援,并且有计划有组织的把物资送到了工地上去……”,社论指出:“仅以一般对待企业的态度去加以支援是不够的,必须以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命运的态度去关心他的成长,全力的支援它的成长。”

社论发表以后,省委、市委主要领导人都来到了工地。为重机厂建设解决困难和问题。许多中央领导也来到正在建设中的一重。1957426日,富拉尔基春光明媚,晴空万里。在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开来了一对小车。车门开处,走出国家副主席朱德同志。朱总司令象阅兵一样向工人们招手致意。向周围的陪同人员和工厂领导询问了工程情况,象战场上查看地形一样,走过工地的每一个角落,时而点头赞许,时而指指点点。朱总司令走到炼钢车间打桩工地,看到散乱丢掉的材料和器具时,批评工地负责人:“这是败家子儿作风!”工厂领导接受了总司令批评,加强了原材料和器具的管理。

19588月的一天,一重来了一名传奇式人物——铁道司令员王震将军。当时,他正率领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王震将军来到工地,看到重机厂建设正需要人才,当即决定为重型机器厂调来2000名军官。一个月以后,这批军官来到了重型机器厂。后来这批军官成为各级领导班子的骨干,为重型机器厂建设做出了贡献。

翻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印的大型画册《邓小平》,有一页记载着小平同志视察第一重型机器厂的珍贵历史镜头。那是1958911日,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在李富春、李雪峰、刘澜涛、杨尚昆等同志陪同下来一重视察。小平同志迈着矫健的步伐和其他领导同志步入工厂厂区,此时工厂已初步建成并部分生产。当工厂领导人汇报说:工厂建设采用了“三边”方针,建厂速度可以大大提前,小平同志赞赏地说:“同志们,干得好!”

196064是重型机器厂建设者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在职工电影院召开“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开工生产验收典礼”大会。当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李范五省长宣布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验收工程质量合格,可以开工生产的结论后,会场上沸腾了!在喜庆的鞭炮声中,李范五省长为中国第一个重型机器厂剪彩。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被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重型机器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