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朱棣第几集称帝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历史上朱元璋子嗣非常多,有历史记载的就足足有二十六个。那在这么多的兄弟当中,朱棣和哪个弟弟关系最好?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中,从小就跟在朱棣身边长大的是他的十二弟朱柏,然而在历史上,朱棣最纵容最偏爱的弟弟却并不是他。

朱棣在所有兄弟中排行老四,在他的后面还有二十多个弟弟,其中最得朱棣偏爱的弟弟,并非十二弟朱柏,而是十三弟朱桂。

朱桂是郭惠妃和朱元璋之子,生母郭惠妃是滁阳王郭子兴之女。朱桂生于洪武七年,比朱棣小十四岁。

朱桂成年后被分封到山西大同就藩,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时,将朱桂废为庶人,因为他性情暴躁,嚣张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又重新恢复了朱桂的王位。

其实也不能说朱棣在所有兄弟中和朱桂关系最好,但朱棣作为朱桂的兄长,他最纵容朱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朱桂性格暴戾,生活奢靡,喜欢横行霸道,常常有人跟朱棣告状,说他行为不轨,私敛财物。朱棣也不止一次写信叮嘱他,让他收敛点,不要忘了建文帝时期的教训。可朱桂把朱棣苦口婆心的教导全当成了耳旁风。朱棣召他入宫,给他机会请罪他不来,连请罪的折子都没有一个,朱棣也是拿他没办法了,只好象征性革去了他的三个护卫。

至于朱棣为什么如此纵容和护着这个弟弟,一方面因为他年纪小,是朱棣看着长大的,另一方面,因为他的老婆就是徐皇后的亲妹妹,朱桂迎娶了徐达的另一个女儿。朱棣那么爱徐皇后,哪怕是看在徐皇后的面子上,朱棣也不会真的去治朱桂的罪的。历史上朱桂一直活到正统十一年才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

电视剧《山河月明》朱棣造反或早有征兆,剧情在朱元璋要朱棣要跟徐妙云结婚时朱棣选择逃跑跟随徐达远征漠北以及太子侧妃吕氏对朱允炆严苛的教育都是为将来朱棣谋反就埋下了伏笔。

《山河月明》是由高希希、赵立军执导的古装历史剧,讲述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少年时期一直到靖难造反直到自立为帝,建立了一个强大明朝的故事。该剧严格遵守了历史上的史实以及人物关系,几乎可以当做历史正剧来看,在真实的历史中大家都知道朱棣通过靖难逼走了朱允炆,成功当上了皇帝,在这部剧中关于朱棣要造反也提前埋下了伏笔,下面就来说一说在《山河月明》中都有哪些伏笔:

一、朱棣为了逃婚随军出征

在剧中朱元璋将徐达的女儿徐妙云许配给了朱棣,但是朱棣在开始并不喜欢朱妙云,所以决定逃婚,他用参加徐达远征漠北军队的方式来逃避婚姻,这从一方面说明了朱棣内心不喜欢被束缚的一面,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朱棣在军务之中逐渐锻炼出来了领军打仗的本领,为日后封为燕王抵御北方以及带兵靖难埋下了伏笔。

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子,只不过由于朱标的嫡子早亡,所以朱允炆才有机会称帝,在剧中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从不放松对朱允炆的教育,朱允炆从小可以说就跟着那些老学究们长大,这为日后削藩只听从这些不懂军事的儒生埋下了伏笔。朱允炆继位后通过削藩逼死了朱棣的兄弟湘王朱柏,成为了朱棣无论如何都要反的重要原因。 

你觉得电视剧《山河月明》朱棣造反或早有征兆,剧情在什么时候就埋下了伏笔?

优秀精明强干的太子,有一天会因为一场风寒离开了这个家庭从此中元张性情大变,前朝变得血雨腥风,而且还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他一上位就开始了削蕃,这也是朱棣造反的前兆。


· 爱答题,多聊点生活

剧情在前几集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只要认真观看,一定可以发现,但是这个伏笔会比较小,需要细心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掘

剧情在这部剧开播第一集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包括促使朱棣的起兵,还有暗示的蓝玉被杀。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明史新剧《山河月明》闲置两年终于开播了,主角朱棣由冯绍峰饰演,朱元璋由陈宝国老师饰演。既然主角是朱棣,那就得丑化朱棣的对手,通过前期的宣传物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为非作歹,朱棣被迫进行了靖难,但是他靖难真的是被迫的吗?剧中有一个插曲,就是朱元璋死前不让诸子来京奔丧,但朱棣非要前往南京,此事被朱允炆坚决拒绝,朱棣只能半路而反。这事在历史上的确有记载,但剧情和史载有出入。此事也成了研究朱棣靖难主动性或被动性的绝好入手点。

一、燕王入临中途折返的原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棣奔丧,行到淮安,朱允炆下令朱棣返回北平,朱棣接到诏书被迫北返。这事就是“燕王入临中途折返”。这事的真假是多年来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此事就能看出朱棣靖难的主动与否。

考察史料,发现此事的原型最早出现在永乐时期受朱棣指令编纂的《奉天靖难记》。朱棣自己给自己写“敏感历史”,主观上一定会替自己扬善掩恶。

在永乐版《奉天靖难记》中是这么说“燕王入临中途折返”事件的: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病危之时,派遣太监去北平召燕王返京,燕王到了淮安,被黄子澄侦知,齐泰、黄子澄遂怂恿朱允炆“矫诏”阻碍燕王入京,燕王只得返回北平。但太祖不知此事,多次询问燕王来了没有,在多次询问不得要领之后,太祖崩,朱允炆即位。

这个版本的故事还被写入了永乐朝编的《太祖实录》,“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朱元璋)不之知也”。

到了宣德朝编写的《太宗(朱棣的)实录》,依旧沿用记录了这个故事。

通过以上三个版本对同一故事的描述来看,朱棣及其皇孙营造了一个感觉,透露出两个意思:一、朱元璋晚年已经流露出了要让四子即位,只是被奸佞阻碍,所以燕王没当上皇帝,现在燕王登基顺天应人,皇位理应归属燕王。二、朱棣在折返时,朱元璋还未没死,为什么在皇帝反复询问燕王状况后突然暴毙?皇帝近臣是不是动了什么手脚?

但是我们通过更多的史料看到的是,朱元璋晚年可是全心全意培养太孙朱允炆的,为了防止朱允炆压不住权臣,朱元璋还掀起过一次大清洗,蓝玉就是立太孙后一年被杀的。既然朱元璋全心全意为太孙,那么他会节外生枝,给权势最大的燕王幻想吗?

这个故事的原版是《奉天靖难记》,这是朱棣给自己的造反行为正名的书,书中大量运用春秋笔法,主观上就是要贬斥建文,赞扬自己,所以可信性不大。

再看《太祖实录》,《实录》经过三次大删改,删除了“建文实录”中对燕王的一切不利记录,而且过分夸大了燕王的功绩,刻意渲染燕王的正统性。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言,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曾召燕王入朝纯属永乐后人杜撰。

三、故事异变和问题的复杂

原始版本太扯,但明朝后代皇帝的直系先祖是朱棣,作为朱棣子孙,他们不能给祖先抹黑,所以就得想办法把《靖难记》变成信史。到了孝宗、武宗时期,黄佐的《革除遗事》开始在原本故事上进行了改动,将其变成了朱元璋死,朱允炆不让藩王奔丧,已经到了淮安的燕王只得返还。这个说法远比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想传位给四子真实,所以陈建《皇明通纪》、谈迁《国榷》、张廷玉《明史》等,都采用了这种说法,这也是被大众广为所知的故事来源。

这些篡改版本细节上多少有些差别,包括时间、燕王行驶到的地点,但通过这些篡改,首先承认了朱元璋已死,建文帝是合法继位,其次,讨伐建文的借口就成了建文不孝、枉顾亲情,人家亲爹死了,当侄子的居然不让各位叔叔“至京师”见亲爹最后一面,实在是太过分了,这就给朱棣靖难的正当性上添上一笔。

关于燕王奔丧折返之事有无与否,著名明史专家晁中辰先生在他的大作《明成祖传》中做过专门研究,晁先生通过官方史料和朝鲜《李朝实录》记载辨析出燕王确有北归之事。

《李朝定宗实录·元年三月》说:太祖崩,燕王率军奔丧,新皇帝允其一人入城,“燕王乃还”。很明显在李朝的记载中,燕王就不是去奔丧的,更像是去耀兵夺权的,而建文也允许燕王一个人去看太祖,但燕王可能害怕单骑入城被杀,所以跑了。邓士龙的《建文遗迹》采用了这种说法,不过后续变成了燕王随即要进攻京师,姚广孝阻止了他,朱棣才悻悻而归。

《李朝实录》是藩国的记载,明朝不会去篡改人家藩国的史书,而且李朝没有黑朱棣的理由啊,所以可信度比较高。就是通过这些记载,晁先生肯定燕王的确奔丧了,但是是带着大军去的,当看到长江防线严密,又不敢单骑入城,所以才半路折返。他行驶到的地点不在淮安,而是江口。

关于燕王在建文朝如何受打压、受欺负,文史君不想细说,单说这些事情发生前的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登基加冕,诸藩进京朝贺拜谒,正史中不见记载,但在私家野史中,此事被越描越细,其中以《国榷》为代表,详细描述了燕王上殿时,由天子御道而入、入殿不拜、见皇不贺,被当时的御史曾凤韶(靖难之后,主动为建文殉葬)当面弹劾。

高岱《鸿猷录》写的更细,说燕王托病不能拜谒,建文念在是亲叔叔的份上就原谅了他。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也说燕王称疾不拜,朝廷对此十分恼怒,又害怕燕王兵强马壮,遂将燕王次子朱高煦扣作人质。

明代史家都认为燕王的确在朱元璋死后入过京师,而且极度无礼。但万斯同、张廷玉等人不敢采用这些私家的说法,所以断定燕王在建文一朝从未入京。

晁先生则认为燕王的确入京了,而且不容置疑!先生提出的原因:通过《姜氏秘史》中一句当月建文选派的眼线“侍燕王还北平任”;《靖难记》中建文四年,朱棣马上要打过长江、解放南京时,真情流露,说“不渡此江数年”,可以反推几个年头前朱棣渡过过长江;《明皇祖训》中规定天子正位,藩王朝贺。如此燕王亲自朝贺既可以探听虚实,又可以迷惑朝廷,彰显自己无野心,可谓一举多得。至于燕王朝贡时究竟有没有这么无礼,就很有可能是同情建文的后世之人杜撰的了。

我们通过燕王折返事件来透视燕王靖难。在肯定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带兵奔丧,被建文阻止的前提下,我们就能发现朱棣的野心。当时的建文虽然年轻,但此事带给他极大的恐惧和震动,建文由此对藩镇心生芥蒂,所以登基后开始大刀阔斧地削藩。

从法理上来看,燕王以藩王夺位于正帝,这是不忠;朱元璋早定好的接班人,朱棣不遵从,这是不孝;以叔欺侄,以大欺小,这是不睦不义。如此做法实在有悖于传统政治伦理,终会被贴上反贼的帽子,因此明朝官方史学家就得想办法尽可能给朱棣造反增加合理正当的借口,建文主动阻止奔丧的故事就这样应运而生。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太宗实录》,台湾史语所,1962年。

晁中辰:《明成祖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河月明朱允炆第几集当皇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