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打造的关宁军是怎样落到吴三桂手里的?

北京城从辽金时代就作为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帝国的首都,北京城的防守自然也是固若金汤,北京城虽然也有数次被攻破的先例,但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这一次却显得格外离奇。

有人说,北京城是被内奸从内部攻破的,太监曹化淳打开了城门,把大顺军放了进来,没错,这是直接的原因,但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北京城的防守没做好,兵力不够,尤其没有外围兵力的协助防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勤王之师。李自成围城的这几天,除了京营以外,并没有什么勤王之师,难道堂堂大明帝国真的无兵可调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来看看明朝当时还有哪些值得一提的部队。

辽东总兵吴三桂,手握明朝末期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关宁铁骑,加上其他兵马共有五万人左右。

驻守武昌的宁南伯左良玉,左良玉起初在关外与清军作战,但是那个时候只是中下级军官,后来被调入关内镇压农民军,多次击败张献忠,这才渐渐崭露头角,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员,到明朝灭亡前,左良玉手中的兵马已经超过二十余万。

此外,还有居庸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高杰等部,所以崇祯皇帝被李自成的大顺军重重包围在北京城的时候,并非无兵可调,而且他也调了,但是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都没来,这是为何呢?

崇祯皇帝下旨调左良玉进京,但是左良玉却上了个折子请示进军计划,结果折子还没到北京,崇祯就上了吊。崇祯皇帝下旨让吴三桂放弃关外土地,退回关内协防北京,结果吴三桂收拾人马,带上百姓撤回山海关内,走到半路就得到了崇祯殉国的消息。

刘泽清、高杰等人也是裹足不前,丝毫没有勤王的意思,崇祯皇帝为何混得如此落魄?因为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们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第一,自己的这些兵马能否打得过李自成。李自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644年的李自成的实力已经达到了顶峰,而且还处在上升趋势,俨然有横扫天下之势。左良玉虽然兵马众多,但是他在湖北屡次败给李自成,已经有了恐惧心理。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绝对数量落了下风,即使关宁铁骑以一当十也难敌数十万大顺军。

第二,崇祯皇帝时期,勤王的武将都没有好下场。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后金军队进攻北京城,袁崇焕率军来到北京城下勤王,结果击退皇太极之后,崇祯皇帝却将其投入监狱,后来凌迟处死(当然袁崇焕有别的问题)。唐王朱聿键也曾率兵勤王,帮助崇祯皇帝镇压农民军,最终也被投入皇家监狱监禁。

第三,为自己留条后路,顺应时代。鉴于自己的实力与李自成有差距,这些武将们自然要为自己的后路做打算,而且明朝看起来也是日薄西山了,所以各路武将都打起了小算盘,与其将自己的军队送到李自成面前被消灭,还不如握在手里,将来投降李自成还能捞个高官甚至爵位。

所以,崇祯在被围的最后阶段,几乎没有勤王之师,实在奇怪,但是想想当时的形势,想想崇祯皇帝之前的所作所为,这些武将的选择也并非不能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崇祯十六年年底,李自成取道山西进攻北京。李自成一路上几乎没有受到像样的抵抗,甚至很多地方都发生地方官献印投降的情况,当地百姓也是“执香迎道,远近若狂”。然而i就在李自成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直捣黄龙之际,却在代州碰到一块硬骨头山西总兵—周遇吉。

《明史》记载这一战:官军历尽,城遂陷,遇吉巷战,手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被贼执,大骂不屈……夫人刘氏素勇健,率妇女数十人拒山巅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毙一贼……纵火焚之,合家尽死。

此战,李自成几乎被周遇吉逼疯,死伤数万人。如果在此之后,还有类似周遇吉这样的名将抵抗,那么恐怕还没有进北京,自己身边的人就要死得差不多,因此萌发要退回西安之意。但是在自己手下几位大将的鼓励下,才终于打消了撤军的意图。而随后,李自成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顺利地进入了北京。

于是后世学者无不感叹地说到,如果此后只要有一位守关的明朝大将能像周遇吉这样抵抗的话,李自成几乎是不可能进入北京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没有如果,那么问题来了,就在大明生死存亡之际,明朝还有几百万军队去哪了?崇祯难道没有让他们来北京勤王护驾吗?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一直都镇守在宁远,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已经成为明军阻挡清军入关的最后一道关隘。而对于镇守在此的吴三桂,世人的看法几乎都是他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不惜引贼入室,最终导致天下尽归清人之手。而且人们为了更加凸显吴三桂的无耻,还特别地加一个说明,就是李自成进京的时候,崇祯皇帝是让他率军护驾勤王的。然而吴三桂这个阴险的小人故意放慢行军的速度,最后眼看京师陷落,他的目的就是要归顺李自成的。最后得出结论,吴三桂此人先背叛崇祯,投降李自成,后又背叛民族投降满清,最后又反叛满清起兵作乱,实属和三姓家奴的吕布一样无耻卑鄙的贼子。

对于吴三桂出关勤王的记载,各类的书中所描述的也都不太一样。在《明季北略》中记载“三桂不即行,及三月初出关,徙宁远五十万众,日行数十里。十六日入关,二十日抵丰润,京师陷矣”。而在《清史列传》中记载”令蓟辽总督王永吉徙宁远五十万入卫,三桂留精锐殿后“。《明史》的记载”永吉驰入关,二十日抵丰润“。我们搞过来搞过去,猜来猜去,却把当时辽东地区的最高长官蓟辽总督给忘了。这个蓟辽总督孙承宗干过,熊廷弼干过,袁崇焕也干过。也即是说,二十日到达丰润的不是吴三桂,而是蓟辽总督王永吉。显而易见,毕竟王永吉才是辽东地区及山海关的第一把手,究竟去不去北京勤王,或者怎么勤,吴三桂根本就说不上话。

我们只要仔细看下历史记载就会发现,勤王的诏书是在3月6日送到遵化(是蓟辽总督府所在地)和宁远。王永吉就和吴三桂一起组织五十万的宁远和遵化的民众迁徙进入关内。我计算了一下,从遵化到宁远要五百七十里,从宁远到山海关为二百二十里,加起来共七百九十里。率领五十万人众,扶老携幼仅仅只花了六天时间就完成,可以说无论是组织能力,还是行动能力,都足以说明无论是王永吉还是吴三桂,都是尽心尽力的完成朝廷下达的指令,并没有像很多书上所写的那样,故意磨蹭致使京城陷落。

到了这里,恐怕有的读者会站出来说。你这样说,逻辑中存在太多疑点。首先,前去勤王救驾,为何要把五十万的民众迁入关内?其次,虽然说王永吉是当时山海关的最高长官,但是当时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是吴三桂在带,王永吉只是一个文臣,就算吴三桂不听王永吉的指令,王永吉不也没办法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明朝纪事本末》中就有记载“始弃宁远,征吴三桂,王永吉率师勤王“。这次的勤王和之前的勤王有本质的区别,此前都是女真人绕过长城进来抢劫。人家的目的就是财物和人口,因为深入内地,也不敢多待,因此抢了就跑。但是这次不一样,这次勤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什么回头的余地。既然双方都拉开了架势,自然要全力以赴。王永吉和吴三桂几乎把明军在关外所有的能战兵力全部撤回,没有保护的宁远城,那就是满清骑兵的囊中之物,因此就必须要迁走所有的民众。对于王永吉牵制吴三桂,这个就关系到明朝的另外一个习惯,就是出征的部队最高长官,必须是有功名的文官担任,以防止部队被武将所控制。而国家控制武将的手段,就是军队的给养由国家共给,国家会把给养给文官统帅,再有文官统帅统一的配发给武将,武将在分发给士兵。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吴三桂的全家都在北京。他其实是比任何人在私人角度上,更有意愿前去北京勤王。尽管他自己很愿意尽快地赶到北京,但是一切的行动还是要听王永吉的命令。

文官统帅指挥武将,武将指挥士兵作战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明朝在经历过土木堡之变之后发现,原先所实行的卫所制度下屯田的士兵种地是把好手,但是真的遇到关外的女真人,蒙古人,和外海的倭寇,那就不是打仗,而是一触即溃。因此所谓的卫所兵也就拿过来对付一下地方上的骚动或者剿一下山里的土匪还马马虎虎。

为了对付强悍的外敌,明朝就在九边上设立总兵一职,专门由武将担任。这里的武将我要说明一下,基本上都是靠着一刀一枪从战场上拼过来的。但是最高的职位也只能做到总兵,且上面必须由一个文官上司实施监督。这样做的原因是既避免了重蹈宋朝以不专业的文官带兵的覆辙,又限制了武将因为权力过大而导致的拥兵自重。

其他问题解决了,就剩下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何王永杰出兵的时间会安排得这样晚?难道不能早点出兵勤王吗?对于这点,有明一朝规定,勤王不是义务,如果皇帝需要地方上的军事力量勤王的话,一定要有皇帝陛下亲自下的诏书方可,不然就以图谋不轨企图谋反论处。比如说,崇祯九年清兵大举入侵,当时的唐王朱津健便自己带兵前来北京勤王。结果,在清兵退走之后,崇祯就由未经朝廷诏书为由,将唐王废为庶人。

崇祯之所以会这么晚才下达勤王的命令,其实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位明朝最后一个帝王的秉性。在正月的时候,崇祯就知道李自成很快要打入北京,幸亏有周遇吉拼死抵抗,给了崇祯足够的时间召集离北京最近的辽东兵马前来救驾。崇祯在正月里,还特意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入宫询问如果要关宁铁骑出兵勤王,大概需要花多少银两的事情。然而在得知要花费一百多万两白银的军费后,崇祯竟然就没有再提调兵的事。

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发现了崇祯的内帑(私房钱)就有三千七百万两。其余的我就不说了。虽然说吴三桂不是忠臣,没有以死报君,但是在崇祯为帝的时候,人家还是谨守本分的。然而,明朝的皇帝自己都如此吝啬愚蠢,好像和谁置气似的,就是这么拖着,就不怪明朝会灭亡了。

明朝灭亡的原因,真的是因为开了山海关,放满清人进来造成的吗?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吴三桂开了山海关放满清人进来的,才导致明朝最终的灭亡。然而对于这个事情,小编我有不同的看法。

在得知崇祯上吊殉国之后,王永吉就安排吴三桂和手下的五十万众人又重新回到山海关。对于这个安排,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皇帝死了,李自成究竟是不是皇帝也不好说,还不如先回到山海关。其一是防止满清乘此机会入关,其二是以观其变,看看究竟未来会是怎样的一种形势。

但是随后李自成和手下人,在北京城内的所作所为,被王永吉和吴三桂知道后,他们就非常清楚这个人根本就成不了事。再加上福王在南京称帝,不如利用关外的满清八旗和自己一起将李自成的起义军一举荡平。王永杰和吴三桂这样想也正常,因为满清人打入关内又不是第一次。他们之前就曾经好几次跨过长城打到北京城下,只不过这次是从山海关过而已,又有什么关系呢。等到利用完满清的八旗把李自成灭了之后,自己的部队在和南明的军队联合起来,不又可以把八旗赶出去。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开关的命令不是吴三桂下的,而是当时山海关的最高领导王永吉所下,吴三桂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

然而,李永吉和吴三桂自己也没有想到,崇祯死的时候,根本什么都没交代,连他的太子都没有安排。导致南明因为皇位之争,搞得四分五裂,最后终于真的被满清灭了而已。

}

吴三桂是否真的想过和康熙划江而治,他连南京都没打下来?:洪秀全刚起步的实力远没有吴三桂大,但是洪秀全折腾的却比吴三桂好,而且发展得有声有色,为啥?因为

洪秀全刚起步的实力远没有吴三桂大,但是洪秀全折腾的却比吴三桂好,而且发展得有声有色,为啥?因为洪秀全团队足够聪明,打不下长沙,咱们就绕道直奔南京去。

洪秀全打下了南京,整个半壁江山都为之震动,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跟清廷划江而治了。为啥?因为南京是江南的赋税中心。

吴三桂之所以没做到和清廷划江而治,那就是因为这大兄弟他跑偏了,他一直在衡阳的吃槟榔,既不想着过江北上,又不想着东进打下南京。

最终吴三桂因为岁数太大,活活老死在前线了。死前还不忘过个皇帝瘾,这场仗打了6年之久,吴三桂始终在衡阳跟清军较劲,结果把自己给拖死了。67岁的吴三桂死后,他孙子吴世璠继位,可惜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已经不可挽回了。

吴三桂刚造反那会儿,声势浩大,广东的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广西的孙延龄,四川吴之茂,包括陕西的王辅臣,全都表示支持吴三桂。

这么乍一看,吴三桂一开始就坐拥了半壁江山,他那些投降满清的好朋友们,全都愿意为他效力。

好好一手牌,只要吴三桂不开局王炸,手留一张三,基本上不可能打输了。可是吴三桂为什么越打越被动呢?因为他的动作太慢了,以至于身边的盟友一个个都被策反了。

吴三桂反,郑蛟麟以四川叛应之,遣使诱福。福家留重庆,弟奇官守备,妻子亦在贼中,贼以是劫福。福执其使,具疏入告,遣其弟诸生寿赍诣京师。上嘉福忠,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并官寿主事。辅臣据平凉,福上战守方略。---《清史稿》

吴三桂造反,对他那帮盟友有什么好处?我实在是想不出。尚之信、耿精忠等人本身就是王爵,就算削藩了,他们也能够坐拥荣华富贵。而且吴三桂上台以后,未必就不削藩。

为此康熙找到了他们这帮人的弱点,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

  1. 比如说尚之信,他逼死了乃父尚可喜以后,本打算投靠吴三桂。可是康熙这边招抚的诏书又送来了,为此尚之信采取了首鼠两端的态度,想要看看吴三桂和康熙之间,到底谁能打得赢,为此处于了观望状态,这正中下怀。
  2. 陕西的王辅臣也是一样,本来说好了王辅臣控制整个关中地区,与清朝作对。可是伴随着吴三桂拖拖拉拉,一直在衡阳没有大动作,王辅臣这边也被康熙围困,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选择降清。
  3. 耿精忠表面上支持吴三桂,其实他是在给自己打天下。从大局上一点也不跟吴三桂合作,自己北上打浙江。可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没闲着,趁着耿精忠北上的档口,跑来抢了他福建的老巢。内外交困的耿精忠只好再次投降满清。

这么多盟友都选择投降了满清,亦或是首鼠两端的状态,那么吴三桂就不得不思考一下了,自己的动作实在是太慢了。

吴三桂集团就好像是一家上市公司,你一直都没有什么利好的消息,那么持币人为什么要下注买你的股票呢?

他一直在衡阳徘徊,始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打。吴三桂的确有与康熙划江而治的想法,可是他没有对全局统筹的一个概念。

当年清军南下的时候,以多尔衮所在的北京城为政治核心,西边攻打李自成,南边攻打朱由崧,逐渐扩散,这才夺取了天下。

是岁,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其下争劝进,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首国公,次郡公,亚以侯、伯。造新历。举云、贵、川、湖乡试。---《清史稿》

而吴三桂这一票人,可没想那么多,他们各自为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吴三桂对这帮人也没有管辖的能力,所以大伙儿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

这帮人团结起来,那就是一条龙。一旦分开了被人家各个击破,那就是一条条虫。很显然吴三桂没有足够的指挥能力,是这场反叛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他似乎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自称周王已经不足以震慑这么多军阀了,毕竟大家虽然是两字王,比你一字王地位低,可始终还是镇守一方的王爵。

为此吴三桂选择登基称帝,他将衡阳选为国都,这可能是这座槟榔之城,在历史上最幸运的一次了。他建国大周,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因为吴三桂登基称帝的时候,已经是康熙17年6月,距离他死只有短短5个月的时间了。所以说吴三桂的动作实在是太慢了。

吴三桂最应该做的,不是在衡阳逗留,而是继续进取。毕竟利好消息,永远有利于股票上涨。当时他有三方面工作可以开展:

  1. 首先就是分兵南下,平息广东、广西等地的军阀割据和清军余部,不让自己有后顾之忧。毕竟他要想北上,如果背后有人掣肘,可不是一件好事。
  2. 其次他应该选择北伐武昌,继而分兵渡江北上。这是最大的利好,因为清政府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这说明吴三桂有进取天下的雄心。
  3. 再者他应该会师东进,夺取南京城。南京从明朝开始,一直都是南方的政治、赋税中心,夺取了这里,不光可以收复南方人心,而且可以掌握大量财富。

这三方面工作,吴三桂是一样都没做全,南下灭了孙延龄夺取广西,他倒是手段挺厉害的,除此之外,没有哪一样是做好的。

既然没有利好消息,一直这么拖着也不是个事儿。吴三桂严重的拖延症,给了康熙剿灭他争取了很多时间。

当年洪秀全连南方大片地方都没有拿下,可是他却做到了和清军划江而治的局面,为什么?因为他拿下了南京。

不管从军事部署上来说,还是从政治影响上来看,拿下南京对太平军都是利好消息。为此他们公司的股票刷刷刷往上涨,那几年跟国酒没什么区别。

吴三桂最大的缺陷,当然就是不懂得操盘了。不给自己的集团打兴奋剂,不带来一些利好消息,别说持币人了,就连自己集团里的人,都快分崩离析了。

吴三桂,历史上绝对算的上一个人物!明朝末年他坐镇山海关,麾下关宁铁骑所向披靡,是明朝的王牌之师。闯王兵临城下,崇祯皇帝上吊,吴三桂转向李自成,后来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清朝,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大明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清朝建立政权之后,为了表彰吴三桂的功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到了康熙继位后,吴三桂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康熙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消藩运动。吴三桂不得不反,因为此时清朝已经建立政权,所以吴三桂的反抗就是造反!

当时论实力,吴三桂是强于大清朝的,所以起初的吴三桂势如破竹,打的大清朝几乎无还手之力,迅速占领了贵州、湖北江西等地,加上另外两个藩王的福建和广东,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打下半壁江山了!

此时如果乘胜追击,一统天下也是指日可待。但是吴三桂打到长江边上便止步不前了,他竟然想与康熙划江而治。在在长江边上徘徊了三个月,给了康熙休养生息的机会,错过了最佳时机。而且在康熙与另一个叛军头领王辅臣交战时,吴三桂没有支援,又错过了逐鹿中原的机会。

最终,康熙缓过劲来,吴三桂已经不是对手,加上自己称帝,彻底失去了民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玄甲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