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是什么科目制造业,把同一商品制作成两倍,其成本会下降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原标题:【南开考研辅导班】金融学考研科目考研参考书考研分数线考研经验

启道南开考研辅导班,为考生提供全面得南开考研信息,包含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及参考书,招生简章,报考条件,考研经验,考研分数线与报录比,考研真题及答案等,欢迎来砸窗!

【南开考研辅导班】-金融学考考研考试科目

【南开考研辅导班】-金融学考考研大纲

《宏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本考试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各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宏观经济学。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宏观经济学知识的尺度参考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所有内容。

1.具备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试题分为: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

本考试包括以下12部分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2)与国民收入相关的其它几个概念

(3)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

(4)国民收入的分配 ------ 新古典分配理论

(2)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银行体系

(5)货币数量论与古典二分法

(3)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1)产品市场与IS曲线

(2)货币市场与LS曲线

(4)IS-LM模型的应用

6.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

(7)总供给-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1)产品和资本的国际流动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4)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对均衡的影响

(3)资本积累、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2)费雪的跨期选择模型

(5)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2)住房投资和库存投资

(1)货币政策目标、工具

(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5)政府债务的规模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2.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主要观点、争论与共识

《微观经济学》考试大纲

本次考试是全日制经济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微观经济学部分。

微观经济学考试主要是测试考生是否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否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联系实际,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微观经济学考试内容。

要求考生熟悉基本概念和定理,并系统、深入理解整个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和内在逻辑,熟练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工具和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经济理论分析、解释和处理现实问题。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

考试形式采用闭卷考试。试卷结构采用如下题型范围:单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1. 预算约束:预算约束的定义、预算集的性质、预算线的变动

2. 偏好:偏好的定义、偏好的假设、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

3. 效用:基数效用、构造效用函数、边际效用和边际替代率的关系

4. 选择: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和需求

5. 需求:正常商品和抵挡商品、收入提供曲线、普通商品和吉芬商品、替代品和互补品、反需求函数

6. 显示偏好:显示偏好的概念、从显示偏好到偏好

7. 斯勒茨基方程: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8. 需求分析和跨期选择问题:生产要素禀赋和需求变动、劳动供给、跨期选择的预算约束

9.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或有消费、期望效用、风险厌恶、风险偏好、风险中性

10.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

11. 市场需求:从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弹性、弹性与收益、边际收益曲线、收入弹性

12. 均衡:市场均衡、比较静态分析、税收、税收的额外损失、税收与帕累托效率

13. 技术:投入和产出、生产函数、边际产品、技术替代率、边际产品递减、技术替代率递减、长期和短期、规模报酬

14. 利润最大化:利润、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短期利润最大化、长期利润最大

化、反要素需求曲线、利润最大化和规模报酬

15. 成本最小化:成本最小化的定义、规模报酬和成本函数、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沉没成本

16. 成本曲线:各种成本概念、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

17. 厂商供给和行业供给:市场特征、反供给函数、短期行业供给和长期行业供给、零利润、不变要素和经济租金

18. 垄断和垄断行为:垄断的定义、线性需求曲线和垄断、成本加成定价、垄断的低效率、自然垄断、价格歧视的定义、三种价格歧视

19. 要素市场:边际产品收益和边际产品价值、产品市场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要素市场买方垄断市场的要素需求、上游垄断和下游垄断

20. 寡头垄断:寡头垄断特征与模式、古诺模型、斯塔尔伯格模型、价格领导者模型、联合定价和合谋

21. 博弈论:博弈的收益矩阵、纳什均衡、混合策略、囚徒困境、重复博弈、序贯博弈

22. 交换经济和福利经济学定理:埃奇沃思方框图、瓦尔拉斯法则、均衡定义

23.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24. 生产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定理:生产的交换经济与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偏好的汇总与社会福利函数

25. 外部效应:外部性的定义与表现形式、庇古税与科斯定理、公地的悲剧

26.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定义、搭便车、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

27. 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和激励

《政治经济学》考试大纲

本次考试是全日制经济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政治经济学部分。本考试是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是关于考生在理论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

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考生用中文答卷。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形式,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

本考试内容参见考试大纲。总分为50分。

【南开考研辅导班】-金融学考考研复试内容

复试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上为及格分数(含60分),考生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分别为30分和70分,具体分布如下:

【南开考研辅导班】-金融学考考研分数线

【南开考研辅导班】-金融学考考研报录比

【南开考研辅导班】-金融学考考研经验

考研经验——题海战术如何运用得当?

题海战术一直是从小到大老师们经常倡导的一个学习方法,到了考研阶段,也有不少人将这作为学习的方法之一。面对困难的数学、绕来绕去的英语等,很多学长学姐都说,多做题就好了。那么,题海战术到底能不能支撑我们的考研复习,成功上岸呢?

启道考研小编根据历年考研学员经验总结,传授考研学子如何运用得当?:

不要总是把同一种类型只是换了个数字的题目反复做来做去,那样的题海战术是毫无意义的。熟的题目跳过,多多见识新的题目,这样才是不错的“海”,才能在多变的“海”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做题时严格按照考试要求

不分心(比如一边聊天或者一边吃东西啥的一边做题)。这样肯定是没效果的。最好也给自己限时,这样有种考试时的紧迫感,训练自己的解题速度。

不要让"Eyespower"欺骗了你,题目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算,算出结果来。不要大致看看题目,就去翻答案了。

4.一定要整理落实回顾!

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错题本!刷完题目后,对照答案,整理自己错的题目,

写下题目主干,并附上题目的思路分析,及自己的错因,完整的写下解题过程并标明关键步骤。并定期回顾,从中随机抽取题目重做!

这一条是最关键的。不然你刷题,刷了就忘,完全没用了。很多题目,错一遍是学不会的。

但是,想要应用题海战术,就要做好十足的准备。老话说,努力是渐进的,成果是突进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你做十分的题,就一定可以提高一分,而是你要做,一千分,一万分的题,才能一次性提高十分。

如果你做了一百分的题,连一分也没有提高,这时候你放弃了,那就都白搭了。成果不会一点一点的显现,只会在积累足够后,一下子喷发出来,也就是厚积才能薄发。比如你玩游戏,经验值要积累够才能升级,升级前99%的经验槽和1%的经验槽属性值是一样的,可惜现实中没有这个经验槽提醒你。

你只有专心去做题,其他什么都不管,做着做着,你自己就会发现很多规律,自己就会慢慢把他们总结起来。这些就是专属于你,只适合你的方法策略,别人谁也学不来。

起步阶段一定不要想着取巧,踏踏实实只管去做,莫问前程。

启道考研小编再次提醒,踏实认真,不分心,定能取得好结果!

}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科三难度的评判,每个人的说法也是各不相同。说容易的有,说难的也不少。当然,笔者也有自己的见解。今天,就和大家细聊科三中起步的一些小细节吧。

学员上车前,不要忘记绕车走一圈;上车之后调整好情绪,切记紧张,在完成模拟灯光考试之后,便按照指令“准备开始考试”来考试操作了。

第一,先调座椅,在能把离合、刹车踩到底的前提下,学员把座椅调到自己觉得舒服了便可,若是学员个子小,可在座椅上放一个坐垫,接着,学员系好安全带。切记,要把手刹拉下,不要忘记了!曾有位网友反馈说他驾考时忘记拉手刹,安全员就踩了他的刹车,当然,在手刹没有拉到位的时候,安全员也是会踩刹车的,此外,也会有语音播报,学员便会被扣一百分。接着,不要忘记按喇叭,这也是蛮重要的,学员没有按喇叭的话会被扣五分,接着,转向灯开打、踩离合、挂一档,缓慢起步。

在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学员重视起来,这个细节便是看后视镜,笔者曾亲眼见过同车的一个学员在起步时便被安全员踩死了刹车,同时,在变道的路段有人驶过,若是安全员没有把刹车踩死了,相信发生车祸是难免的。所以,无论我们要去做什么,这件事多紧急,该等还是要等,否则,可能就要承担承重的后果了。

总之,起步记住以下这几点:座椅,安全带,离合,喇叭,转向灯,手刹,挂一档,后视镜。当然,起步时,学员要半离合,车才不容易熄火,之后,在车缓慢开出之后便可把离合放了。

那么看完以上关于科目三起步的小细节,你记住了吗?一起聊聊吧。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在浙江、上海完成一轮新高考周期后,北京、山东、海南等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公布了各自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这些省市在贯彻与浙沪相同的改革设计的同时,也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关于“新高考”的讨论是长期热点,也牵动着千万学生和家长的心。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全面分析了已开启新高考改革的省市各自的方案,并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个月前,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至此,北京、山东、海南等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均公布了各自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其中,天津公布的是《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一系列配套文件,尚未像其他3省一样公布高考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在浙江、上海完成一轮新高考周期后,第二批试点省市又将如何跟进、深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01 概况:条块结合的新高考改革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主任王烽曾撰文介绍,本轮新高考改革算是一次“条块结合”的改革:

  教育部主导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指导全国各地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于2014年在上海、浙江两省市,重点围绕“两依据、一参考”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两依据、一参考”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即高校录取依据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以及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参考。

  四省市也继续贯彻这一改革设计:

  在考试科目设置上,将统一高考科目(在山东指的是夏季高考)缩减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且不分文理科;

  同时,探索外语一年两考,并允许考生将其中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在成绩构成上,考生的高考总成绩改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和3门考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

  计入总成绩的等级考科目也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条件成熟时,海南将增加技术学科,允许学生从7门科目中选择等级考科目)。

  除以上考试科目设置、招生录取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外,四省市还在国务院和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框架下,围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等方面做出改革部署。

  02 对症下药:吸取浙沪经验教训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地方,上海、浙江已于2017年试点完成一个新高考周期,为高考改革在更广范围内推开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经过试点,让人们意识到,高考改革的一些设计思路存在不细致、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加以注意。

  问题1:考试安排不合理

  浙沪均不同程度存在将选考(等级考)提前至高二开始的现象,特别是浙江,还给考生提供每个选考科目2次考试机会,确实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但也增加了改革难度。

  一是选考从高二开始,本意是为了减轻学生集中考试的负担,分散他们的考试压力,但有的学校急功近利,给学生在高一没学期开设超过8门学考科目,抢赶教学进度,严重加大学生负担,让他们提前面对高考压力,这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大多数学生而言,还难以适应。

  二是选考一年两考,造成出现高二、高三学生同时考试、同为基数、一同划等及等级赋分的情况,有悖于高校面向同一届高中生进行选拔录取的准则,也不利于低年级学生取得理想成绩。同时,过细的等级划分又调动了考生重复考试的积极性,增加了选考投机行为。

  三是浙江将选考科目一年两考的时间安排在4月和10月,改变了高中的传统教学安排,迫使部分高中将一学期改为长短两学段,且常无法给校运会等常规大型活动安排时间,特别是造成志在学科竞赛的学生,为了规避10月选考和竞赛的时间冲突,被迫往前赶至4月参加选考。

  浙江高考选考现场图(来源:浙江在线)

  对于这些问题,浙江也在2017年底出台的《意见》中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四省市也充分吸取了经验教训:

  一是将合格考时间适当后移,并与等级考相对分开,规定高中在校生首次合格考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末,其余绝大多数科目合格考放到高二下学期以后,使合格考分散在高中三年,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和高考之间提供一个缓冲余地,并避免学生偏科。

  二是控制等级考科目的考试次数和考生范围,实行一年一考,每门科目的等级考,一般仅限参加当年高考的学生参加学生,且只能报考一次,成绩当年有效,以减少无意义的重复考试和选考投机行为,并尽量避免出现高二、高三学生同时考试、同为基数、一同划等及等级赋分的不合理情况。

  三是将合格考时间安排在学期末,将等级考时间安排在6月进行(一般为高考统考后,天津只强调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进行),有利于保障高中正常教学秩序,保持学生学习节奏的稳定,避免出现高考备考时只有语数外老师“唱戏”、其他科目老师“看戏”的局面,同时,还可以节约考试的组织成本,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选择需要,学生可在高考报名时最后确认等级考科目。

  问题2:等级赋分制不科学

  新高考并未打破总分录取的既有模式,只是将考生的总成绩构成改为“语数外+3门选考(等级考)科目成绩”,但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等人撰文表示,这也对考试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也很难找出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

  挑战之一就在于,要让不同的选考(等级考)科目成绩实现等值、可比、可加。

  为此,浙沪设计了一套“等级分”方案,基本思路是“将卷面分按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浙江设21级、上海设11级),再转换为百分制分数计入总分,相邻等级的分差均为3分”。

  这种等级分的设计确实简单直观、计算简便,易被公众接受和认可,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领衔的课题组调研认为:

  原始分转换成等级分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人们对等级分的认同度也比较低,分分计较的情况不但没有减轻,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还有所加剧。

  如何改进等级考科目的赋分方案?四省市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北京和天津参照了浙江的“等级分”方案,均为5等21级;

  山东则将浙沪的11个等级压缩至8个等级,并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的所占比例,再将等级里的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8个分数区间,让每一个等级里的每一个原始分都对应一个等级分,每个等级最多达10分。

  山东等级考的等级赋分原则示意图(来源:胶东在线)

  海南在新高考中准备延续自建省以来就一直在使用的标准分制度,规定考生的统一高考科目、等级考科目成绩以及高校录取总成绩均以标准分呈现。

  山东省等级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可以保证成绩转换后,考生排名顺序不发生改变,较好地提高考生成绩的区分度;

  而海南所采用的标准分数制度本身就是国际通用作法,既可以大幅度提高分数区分度和选考科目的权重,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人为划分成绩而带来的不同等级分数差距加大、相同等级分数差距抹去的扭曲现象。

  但这两种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一方面,专家认为,山东方案和海南方案都无法彻底解决学科博弈现象,依然可能会造成报考物理、化学等科目的考生会吃亏的问题。

  另一方面,两个方案也各有科学性上的不足。山东方案可能会在中间某些等级内形成“杠杆效应”,即考生原始分虽然只差1分,但等级分差距却会翻番。而在对原始分数(特别是偏态分布情况下)进行强制正态化过程中,海南方案很可能在低分和高分端人为扩大或缩小分数差距,产生新的分数扭曲。有专家还指出,在选考科目上直接使用标准分是错误的,必须根据该科目考生群体在必考科目上的整体表现来校准选考科目的标准分。

  对此,海南省考试局局长王贤也撰文透露,由于等级性考试选考科目群体不同,为确保标准分的转换更加科学合理,海南将根据各学科质量因素对考生成绩先行校准、等值处理后,再进行标准分转换,以确保公平公正。

  新高考暴露出的测量技术问题并非局限于选考科目上,还包括外语一年两考后,每次考试该如何等值,不分文理后,高考数学该如何调整试题难度和区分度等方面。总体而言,还需各界共同研究、攻坚,提出可行性方案,供各地试点探索。

  有课题组就已开展高考数学内容改革研究(来源:一读EDU编辑部制作)

  问题3:选考科目不均衡

  从功利的角度讲,学生及家长在选科时会存在博弈心理,在等级赋分重在相对位次,分数高低取决于一起参考考生水准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自己分数的最大化,他们主动选择相对较为容易的选考科目,造成选考科目不均衡现象。

  突出表现就是物理选考萎缩问题。这非常不利于国民科学精神精神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也不能体现鼓励兴趣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考改革目的。

  浙江选考物理考生占比下降(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对此,浙沪出台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如浙江省规定,当选考某科目某次考试的赋分人数少于保障数量时,以保障数量为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其中,物理科目保障数量为6.5万。

  这意味着,一旦浙江物理选考科目某次考试的赋分人数少于6.5万人时,就启动保障机制,以6.5万人为基数从高到低按规定比例等级赋分,以保障选考物理的考生利益。

  不过,四省市并未在改革方案中引入这一保障机制。

  或许,山东、海南认为自己设计的赋分制度能够避免出现选考科目不均衡现象,但与浙沪赋分制度相近的北京、天津也未借鉴选考科目保障机制,提前规避浙沪类似问题出现,则有值得商榷之处,希望这两个直辖市能认真考虑在后续配套文件中安排选考科目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当然,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实力和高校要求进行理性选科,还需要高校一端的配合。

  此前,高校按照专业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积极性不高,有一半多的专业并未提出选考科目要求,无形中放任了考生的选考功利倾向,乃至需要教育部出面制定统一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来鞭策、指导,如规定专业培养与某一选考科目关联度高的,应在可选科目中确定相关科目作为必选科目。

  王烽认为,这就从高校一端保证了选考过程中科目与专业培养要求的匹配,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科目选考不平衡问题。

  2017年在上海招生的高校专业(类)和浙江情况一样,也是以没有提出选考要求为主。(来源:上海市教委)

  但也有讨论说这是高考改革的回头,在很多专业规定了必选科目之后,当下的不分文理就转变成“泛文理分科”;由当时新高考中的“完全自由组合”转变成“限定自由组合”。

  当然,四省市还未按照有的专家建议的那样,进一步限定选考科目,将物理或历史作为必须按科目,规定学生必须至少选择其中一门报考。所以,目前新高考仍能给予学生比以往更多的选择权。

  从教育部《指引》规定的《选考科目填报表》上,我们能看到不同专业的“可选科目”和“选考要求”有所不同,各有特点。(来源:一读EDU编辑部截图)

  03 四省市的创新探索

  除了吸取浙沪试点经验教训外,人们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还寄托着为各地进行探索试验的希望,而四省市也在改革方案中不同程度地部署了一些试验举措,也值得我们重视。

  增加听说比重,探索英语机考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此前,有的考生在6月参加英语听力考试时,会因遇到恶劣天气、临场发挥欠佳等问题而未取得理想成绩,但改革后,这些问题就有望得到缓解,有利于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

  从浙沪的改革实践经验来看,外语一年两考确实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四省市改革方案也延续上述思路继续探索。

  天津从2017年起,在现有高考英语听力两次考试的基础上,实行高考英语笔试两次考试,为其它科目实行两次考试积累经验,并逐步探索高考英语科目计算机化考试方式,力争实现一年多次考试。

  北京则从2018届考生起,将英语听力考试与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两次考试,取听力最高成绩(满分30分)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并准备从2021年起,增加英语口语考试,安排在在英语听力考试中实行机考,并准备在2021年开始增加英语口语考试,将英语听说分值增至50分。

  山东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增加外语口语考试,采用机考形式进行,并适当增加听说部分成绩的比重。

  增加听说成绩比重和引入机考都是值得关注的改革动向,其中,增加听说成绩比重对进一步推动外语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英语考试中引入机考,也符合ACT、托福等考试的改革动向,意味着我国英语考试将向国际先进潮流进一步靠拢。

  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

  以往,大多数高校只能依靠省招办投过去的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进行录取,是拿一个标准衡量千姿百态的考生,会导致一些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力的学生未被心仪高校录取,而且,高校招办看到的也只是冷冰冰的分数,而不是分数后面丰富、形象的考生本人。

  而加入高校考核环节的综合评价招生就让一部分未能加入自主招生试点的省属高校在招生时能够“见分又见人”,打破了“一把尺子选才”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高校互相匹配,使更多学有专长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

  在四省市中,山东自2016年起,就在一部分本科高校中,实施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次山东在改革方案中又对这一改革试点进行了完善,自2020年起就要将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赋分也纳入综合评价招生总成绩中,变“三位一体”(3+3+高校考核)为“四位一体”(3+3+高校考核+综合评价),从而更加凸显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

  北京、海南也表示,将在部分本科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校自主考核成绩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学生。

  其中,为维护高考主体地位,保障改革顺利过渡,原则上,北京规定高考成绩在总成绩的占比不能低于60%,而山东规定这一比例不能低于50%,海南还未在试点方案中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实际上,浙江部分试点高校已突破高考成绩占比限制,如中国美术学院已将实践类考生参加该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高考成绩占比降至总成绩的30%,而将学校实施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比提升至60%。

  这显然有利于高校通过自主考核选拔符合自身专业需求的学生,但在如今的诚信环境和舆论空间下,人们对涉及高校自主考核的综合评价招生还存在一些误解和不信任成分——比如之前有人误读北京试点方案,质疑高考成绩只占60%,但其实高考成绩占比60%的规定只涉及综合评价招生——需要高校和政府部门在具体实施试点的过程中保持谨慎推进的态度。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认为,浙沪试点经验说明,只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准则,从实际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就有可能在不同地区推行并落实新高考改革的目标。

  如今,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已吹响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四省市在借鉴、吸取沪浙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也根据各地实际设计了改革方案,在接下来的3年,他们将接受真正的考验。

  对于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谈松华建议,要区别对待:

  对那些存心钻改革空子、对改革方向和原则具有破坏作用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决制止;

  对那些程序性、策略性和科学性的,则要有一定的包容度,用专业的办法逐步研究解决。

  总之,我们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又要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一读君也将持续关注新高考话题,请大家拭目以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产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