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有错吗?为何为什么用人单位不招河南人要河南人?

篇一 : 河南人为什么名声不好?

河南人为什么名声不好?

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就在这一年的前后,全国人民掀起来一股讨伐河南人、歧视河南人的热潮,至今这股热潮已渐渐平息,但远未退去。

大规模地歧视某一群体,肯定是有原因的。

北京人,上海人,河北人,广东人,...,几乎每一省的人都很可能被其他省的人(也可能包括本省人)歧视,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典型的特征,而这些典型特征往往不能被一些人所包容,所以其实就产生了。“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狗腿子”,这句话把三个省(市)的人都“歧视”了,“小气的上海人”,“野蛮的广东人”,这些隐含着歧视的话语很多,有的也流传很广,可是却没有形成气候——没有大规模出现在全国各省的媒体上,没有出现在某一小区的标语中,没有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大脑中。

可是,“河南人造假”、“防火防盗防河南”却可以在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媒体和小区标语上,而且范围甚广。为什么呢?河南人真的是那样的糟糕吗?

骗子,每个省都有,每个时代都有,大跃进时期的中国,从上到下,骗子也许比不是骗子的人还要多。而且河南从古至今也出很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很多贡献的杰出人物,所以把骗子和河南人画上等号是不负责任的,也是荒唐的。

2004年,河南向省外输出劳动力838万,居全国之首,主要集中在北京、山西等地。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北京人来说,身边出现的外省人最有可能是河南人,如果他被身边的外省人欺骗的话,也最可能被河南人所欺骗。这是简单的概率知识告诉我们的。我想,这是这是形成“河南人=骗子”这一印象的第一个原因。

如果河南人都洁身自好,输出的都是雷锋般的人物,那么即使输出劳动力再多,河南人在全国人民心目中也一定是“形象良好”的。四川人输出的劳动力也达800万,比河南并不少很多,为什么全国人民没有一起“歧视”河南人呢。所以,第一个原因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并不充分。有些河南人身上确实存在不讨人喜欢的方面。我想,可以在很多河南人身上找到“愚昧”的影子,短视也是“愚昧”的表征之一——个人为了某些小小的利益不惜牺牲公共利益,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看不到长远利益,喜欢做一槌子买卖等等,这些特征,我想在很多河南人身上都是存在的。2000年河南的文盲仍然有1000万左右,居全国之首,落后的教育,有利于愚昧的滋生和扩散。这是河南人遭受歧视的第二个原因。

河南地处中原,属于落后地区中的发达地区,在一些河南人身上,贫困地区的纯朴已渐渐找不到,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却还没有学到,他们不知道诚信是市场经济下削减交易成本的最重要手段,而只顾埋头赚钱,自作聪明,像一个个把脑袋埋在沙子里面的鸵鸟,他们奉行着不讲诚信的精明——吾谓之“小聪明”,一点一点的败坏着自己的生意和河南人的名声。这是第三个原因。

落后教育导致的愚昧,转型阶段丧失的纯朴,使得诸多河南人短视而又不讲诚信,而通过大规模的输出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这种不好的品质呈现在更多的外省人眼中。慢慢的,歧视也就形成了。

河南歧视源于生态灾难 祖辈被大量迁往偏远地区

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公开对媒体说:中国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使民族生存空间收缩。

他转述专家的话称:由于广大西部和生态脆弱地区难于承载现有人口,全国22个省市需要迁出1.86亿人,而能够接纳人口的广东、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浙江、福建、黑龙江、海南等省市最多只能接纳3000万人。届时全国将有1.5亿人口沦为生态移民。

2005年3月,深圳龙岗警方在辖区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被媒体以“地域歧视”抨击。

这两条看似毫不相干的新闻,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对河南人的歧视早已有之

20世纪70年代末,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小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有河南人前去抗议后,店方改为:处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钱。再强烈抗议,后改为:处理河南坏鸡蛋,每斤一毛钱……这种刻意的侮辱是多么恶毒、刻薄而又无聊。

2001年,一些河南人掀起了反对“妖魔化河南人”的潮流,通过书籍、声明等,强烈反击社会上歧视河南人的现象。连河南省政府也出面宣称:“河南人不容被妖魔化”。并把2001年定为“优化环境年”,启动一系列“形象工程”。

关于河南人为什么被歧视,河南人有诸多说法,如:“当其他地区已经完成‘原始积累’,河南大范围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由河南人组成的‘民工潮’也才刚刚开始向外涌动。这成了河南人被歧视的依据。”“由于河南人口多,信息量大,即使负面信息和别的省同样的比例,但其绝对量会大得多,再加上一些人物的渲染,使人感觉到处都有河南的负面信息。”“河南人勇敢、勤劳、豪爽、讲义气,爱打抱不平,有时可能因此而得罪了一些人,因此成为被调侃的对象。”“历史上,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很多中国人(甚至海外华人)基于‘根源意识’,对河南发生的事情都会格外注意”……

但其实,上述说法都显牵强。事实上,对河南人的歧视早已有之,而且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如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许多年前就不约而同地有着年轻人找对象不能找河南人的说法。

看看河南的基本情况:位于中国中部,史称中原,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平均气温为13至1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全年无霜期200至236天。人口9555万。老子、庄子、商鞅、李斯、张衡、张仲景、韩愈、岳飞等名人泰斗曾层出如云,历史上许多国家、朝代在这里建都。

那么,这样一个地理条件优越、人民勤劳智慧的土地上生存的人们,为什么会招来那么多歧视的目光?

河南人是生态灾难的受害者

在陕西的西安、宝鸡,甘肃的兰州,青海的西宁、新疆的乌鲁木齐等许多地方,满街都能听到河南口音。河南人的数量惊人。他们大都是许多年里陆续逃荒而来的。

这其实就是河南人被歧视的根由!

准确地说:河南人被歧视的原因非常简单——他们是生态灾难的受害者。

只需剖析一个城市就应能说清这()个问题。那就是开封。

今天的开封,比黄河河底低13米。也就是说,黄河从比开封城高出13米多的河道流过——全靠大堤约束。

黄河高,开封低,顶得地下的盐碱刷刷往上冒。开封人因此而多了一条生计,在开封,没有正式职业的人有三分之一靠盐碱为生,他们把院子里泛上来的白刷刷的盐碱扫在一起,在锅里一熬,就成了化工原料,可以去出售。时扫时有,于是成了开封人的发财之道。

开封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市容齐整,随手指一个地方就能和1000多年前联系起来。市中心有很大而且秀丽的水面,一指这个湖,是潘家湖,传说是北宋时的奸臣潘仁美家的。一指那个湖,说是杨家湖,是大忠臣杨家将家的。在如今的中山路上,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州桥遗址”,说是当年青面兽杨志卖刀杀牛二的地方。

篇二 : 成人仪式为何不受家长欢迎?

多数家长不愿参加成人仪式

2010年1月1日,由市文明办、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团市委主办的“18岁成人仪式”将在东方绿舟举行。本届成人仪式吸引了宜川中学、卢湾高级中学、彭浦中学、田家炳中学、闵行三中5所高中的近1500名高三学生参与。

上周,5所高中的老师分别向每位学生发了一封《家长邀请函》,介绍成人仪式的安排时间、地点,邀请各位家长能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回执》显示,只有50多位学生家长愿意参加活动,其他的家长均表示不愿意参加。

“高三年级有260多名学生,愿意来参加活动的家长只有21位。”卢湾高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王亚杰表示,其实学校非常希望家长能参加活动。

宜川中学副校长陆庆峰指出,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意识一直不强。每年年底,该校都会举行一个大型“十佳学生颁奖典礼”,活动前一周都会告知家长,当天会预留60个家长专座。然而,每年主动参加活动的家长不到30位。

成人仪式对家长也是教育

“如果我收到儿子的18岁成人仪式的邀请函,我肯定会穿上礼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参加仪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曲秀萍老师表示,18岁成人仪式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仪式,这标志着一个孩子正式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他将单独承担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言。

“不管你多大,你永远是我的孩子。”曲秀萍表示,这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也折射出中国的家长对孩子有太多的关爱和不舍。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总对孩子做的事情不放心,习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甚至为孩子填报高考志愿,帮孩子设计好未来的发展道路。因此成人仪式对家长也有教育意义。

“来回坐车需要两个小时,真正参加活动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家长只是陪客,参加的热情自然不高。”一些学生家长向记者表示。所以,这次家长也习惯地填写“不愿意参加”。

个别学校组织的一些仪式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活动结束后,学生和家长没有任何成就感和自豪感,不能产生共鸣的效果,自然不能吸引家长的参与和关注。财大附中陈前老师表示,成人仪式应和结婚仪式一样,只有留下深刻、难忘的记忆,才会受到更多关注。陈前建议,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对学生成长来说比较重要的环节,学校可以改变传统的会议模式,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多给学生、家长发言和参与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家长留下难忘的记忆,才可能吸引更多家长的目光。

曲秀萍建议,每次开学,学校可以将本学期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一一罗列出来,方便家长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信息沟通不畅。除了这些仪式教育,学校还可以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家庭游戏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拉近家校距离。

}

用人单位不要我,就因为我是河南人?(图)

求职中遭遇地域歧视(资料图)

“有单位发现我是河南人不要的,有单位不要女生的,有单位不要本科生的……”这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被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反就业歧视”课题组作为例子,来讲解就业中的歧视。

24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多的研究成果,即《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和《海外反就业歧视制度与实践》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据了解,这是我国目前对反就业歧视理论和实践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一次研究。

去年12月2日,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项内容,中国政法大学会同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冬季人才招聘会上宣传反就业歧视。许多大学生纷纷向课题组的专家学者讲述自己遭遇就业歧视的经历。

首都经贸大学洛阳籍本科毕业生张丹从去年10月开始找了3个月的工作,在北京没有任何亲戚,“我找工作太难了。有单位发现我是河南人不要的,有单位不要女生的,有单位不要本科生的……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公司做文秘工作,可人家要求必须有亲属在北京能提供担保,这工作眼看又没戏了。”

毕业离校已经半年的小陈拿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至今连一次初试的机会都没有争取到:“招聘单位一看我是成人教育的毕业证,连简历都不看就淘汰了。”

社会各界首次直面就业歧视的背后

课题组的专家介绍说,目前就业市场上还普遍存在年龄、性别、地域、户籍、经验等歧视。见诸媒体的个案显得很荒诞,四川大学法学院的一位男生曾因身高不足1.68米而被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拒之门外,广州市一家外企挑选应聘者的条件是必须是O型血。

“性别、年龄、学历、健康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就业歧视在方方面面都存在。”参与课题的中国政法大学解志勇教授说,目前我国就业歧视非常严重,甚至一些国家机关的招聘也存在明显歧视。

《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和反歧视对策》列举了近年因为就业歧视而诉诸公堂的典型案例,如被媒体称为“平等权第一案”的蒋韬案,被称为“乙肝歧视第一案”的张先著案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孟昭宇表示,和谐社会应成为实际的制度建设行动,其他国家在反就业歧视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学者蔡定剑介绍说,课题组将就业歧视分为政治生活领域、经济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对包括性别、健康、身份、年龄、残疾等十个方面就业歧视进行了大量社会调查。在两本专著中,承担不同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撰写了就业歧视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形成的原因、判断标准以及消除歧视的对策。

《研究报告》期待填补社会漏洞

为了给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2006年5月和10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在北京、广州、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郑州、银川、青岛等十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就业歧视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454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的就业歧视现象相当严重——85.5%的人认为当前就业领域存在歧视,其中认为“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占50.8%。

65.9%的被访者认为公务员招录和就业中存在相当严重的差别对待。在公务员招聘中,被认为受排斥的情况依次是:学历低(45%)、外地户口(43%)、残疾(40.9%)和健康原因(40.7%)。

根据调查数据,在我国就业和工作中歧视最严重的领域是身份歧视,其次是对女性的歧视,然后是残疾人、年龄、健康和身体特征(身高、长相、体重等)的歧视,认为当前受歧视最严重的群体前三位的是艾滋病患者、残疾人和农民工。

蔡定剑表示,现行法律中禁止就业歧视的范围太窄,以致很多歧视能够大行其道,如身份歧视包括户口和地域歧视、健康歧视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歧视等。

据一位学者介绍,美国报纸的大部分招聘广告一般只注明拟招聘的职位是做什么的、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报酬和福利,对应聘者年龄、性别、种族、地域、身体、信仰、婚姻、生育等方面的要求几乎见不到,而雇主在面试时也不会轻易向应聘者提起年龄等问题,否则就可能吃上“就业歧视”的官司。

}

做个河南人不容易,网上有任何关于河南的风吹草动,立即就有人问我:老马,你怎么看?无非就是河南那些事,网上流传的“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水井盖”之类的段子,个人感觉无聊至极。同时,觉得作为一个人小言微的河南人,一个深爱河南的河南人都应该发出一点声音。

老马喜欢欣赏诗歌,但不会写诗,读诗的心情就更少有。今天,把处女诗作奉献给了河南人,写完之后不由自主地读了一遍,可能是最近“朗读者”看多了,也可能是对河南人情深所致,突然就有了读诗的冲动。

《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

每个人都可以说这样的话

对河南人的指责象爱斯基摩人的追悼会一样

那些恶毒的、阴毒的、畸形的心理

在这个有着浩瀚文明的民族里全部指向了这个地域的同胞兄弟

他们似乎有着置河南人于死地的畸形快感

面对羞辱,面对责难,更多地河南人选择了沉默

而是因为他们保持着谦卑、恬静、感恩中华民族应有的美德

爱着每一个和他们一样有着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那个只有新疆十分之一大的土地上

养育了中国十分之一的人口

黄河母亲那贫瘠的乳头再也无力承受河南人的汲取

于是他们去到新疆摘棉花

他们为你们盖起来高楼大厦

被你们敲诈完身上的最后一丝力气

他们用沉默扛起某些无聊的诋毁

用他们骨子里中华民族固有的宽容原谅你

只因为他们来自一个相同的地方

一个孕育过庄子、老子、韩湘子这些思想伟人的地方

一个出生过花木兰、岳飞等民族英雄的地方

一个有着殷墟文化和大河文化的地方

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地方

我仿若看到一个母亲在被他的孩子嘲笑她穷,她丑

仿若看到这个母亲心痛的象花一样绽放

象查拉斯图拉一样如是说

你们讲述着你们与河南人的遭遇

你们列举着河南人的证据

偷水井盖,造假,还有那个杜撰出的董存瑞段子

可你们看不到人民的公仆焦裕禄、任长霞

你们看不到天津爆炸中牺牲了多少河南籍的消防英雄

你们看不到王文田、谢凤运两位河南老乡九江断桥边舍身拦车

你们看不到李学生温州舍身救学童

这是一种怎样的歧视和偏见

当你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

你可以把这种理念传递给你的子孙

因为你们才是中国人的骄子

你们拥有评价一切的权利

你们可以鄙视这片你们成长的土地

你们可以矢口否认养育你们的母亲

发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知道关注公众号的有很多包括了上海、深圳、山西等全国各地的朋友,所以朋友担心,会不会掉粉。

我说我不担心,我相信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靠这个公众号结缘老马的人,必定是志同道合之人,志不同道不合的早晚都会走掉!

何况地域歧视在中国不仅仅是河南,只不过对河南的歧视更严重而已。

明理的人都知道,不管哪里人,都是中国人,不管哪里都有好人坏人,哪里都有哪里的山川美景、风土人情,但我们共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化的根。

作者简介:伏枥老马,管理学博士,大学青椒一枚,左手教鞭,右手写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大龄文化行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用人单位不招河南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