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2018年强制性土地回收开发使用中应亟待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不添地 ,死不减地,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亟待完善【元氏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8,954贴子:
生不添地 ,死不减地,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亟待完善收藏
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出了在我国广大农村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即大包干)。农村承包责任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以来,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和支持,农村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土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小麦)也由原来生产队(大包干前)的不足100斤/亩,增长到了现在平均800斤/亩。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 农村承包责任推广之初,确定了首轮承包期为20年。时值2002年,全国的首轮农村土地承包期届满。为了稳定农村政策,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地发布了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政策,国家也于日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了新一轮农村土地(耕地)承包期为30年。2003年后,全国各地农村逐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各级政府不仅免除了广大农民的农业税和乡统筹、村提留等费用,还适时出台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支农、惠农补助,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2007年3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并于同年10月1日实行。《物权法》明确将农村农民承包的土地确定为用益物权,各地农村也于物权法实行以前,向承包土地的农民颁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民承包地已经成为物权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我国的农村土地责任制已经实行近30年。20多年来,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确实起到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众多的问题中,凸显出承包地作为一种用益物权的权利主体混乱。 现在广大农村普遍出现这种情况:老人去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社)并不收回已经去世老人承包地,有的老人已经去世20多年,他(她)的承包地仍然存在;与此相反,在农村首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出生的人,始终没有取得承包地,成为了依靠其他家庭成员土地生活的人。这种怪异的权利主体混乱现象,说明了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农村中已经死亡的老人,作为民事法律主体已经归于消灭。农村土地承包的对象应该是农村中本集体经济组中的活着的主体(村民),一个死人仍然承包土地,他(她)将以什么主体去承包,他(她)将怎样去经营自己的承包的?他(她)又如何去履行承包的权利与义务?从上述分析,一个已故的人仍然保有承包地,与法理不符。 再次,农村中已故的老人保有承包地,而首轮承包期后出生的农民没有土地的现象,既不符合解放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目的是在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土地这种资源能够有效和充分利用。 而生者没有土地,死着仍有土地,无疑阻碍了土地作为一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农村土体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作为用益物权应该在使用中发挥的效用,如果承包地只当成一种摆设,保有死者手中,不能尽到物的效用(生产与流转)。那么,无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悖。
生不添地, 死不减地。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造成土地资源配置的极大不合理。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相关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使我国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沿着民主、法治、科学、高效、为民、惠民的方向推进。
现在才知道原来住的种的都不是自己的啊!都是租国家的!原来有钱移民是正确地出路!
楼上家的地都卖了个好价钱吧!家里没地了准备再分点地再卖?
楼主既然知道新一轮农村土地(耕地)承包期为30年,没到承包期结束,死了人的户了,当然户内剩余人接着承包,怎么会说有的老人已经去世20多年,他(她)的承包地仍然存在呢。。
那么说,卖了地的又要分地吗
现在不分地是正确的
怎么分 有的人把地都卖了
再分有地人吗 太不公平
在一个 现在土地很少了 没法再分了 再分会触及大部分人的利益
很多人不让分地是因为土地就要确权了 确权以后实质上就是私有化了
谁让你分地
这不是白要人家钱吗
卖老钱分别人的地,想美事里
登录百度帐号土地价款计征房产税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中国税务报 人气: 发布时间:
摘要:土地价款计征房产税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行土地价款计征房产税,依据的是《》()。通知第三条规定,对按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无论会计上如何核算,房产原值均包含地价,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等;宗地容积率低于0.5的,按房产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土地面积并据此确定计入房产原值的地价。将土地价款确定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顺应了中央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完善税收制度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过,笔者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发现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明确法理依据。《房产税暂行条例》是1986年9月由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发布的一部税收法规,自日起施行。条例明确规定了房产税的征税对象为房产。这个房产含不含土地,笔者理解是不含的。理由一,《》()对房产的解释是,房产是以房屋形态表现的财产,房屋则是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有墙或两边有柱),能够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居住或贮藏物资的场所。这一解释至今仍被沿用。理由二,从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条文上看,国家对房产和土地的概念和内涵是有明确区分的,从未混为一谈;从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先后发布的《》、《》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三十年出台的相关法规内容上看,国家对房产和土地的税收也是分别征收的,这种分别征收的情形估计得等到新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出台后才会消除。理由三,和我国的房产具备终身权属不同的是,我国的一切土地属于国有,企业购买的只是宗地50年的使用权。企业已为获取的宗地使用权缴纳了一道城镇土地使用税,现在又要为之缴纳一道房产税,似有对同一对象重复征税之嫌。因此,如果要将土地价款并入到房产原值计征房产税,需要有更高层次的国家法律予以明确。
二是规定动态调整机制。基层税务人员在征收涉及土地价款的房产税时,只需查阅企业拥有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房屋产权证两个证书即可,容积率一般只计算一次,计征房产税的土地价款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殊不知,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一次性获取的性质不同的是,企业规划项目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得视销售行情、投资收益、资金周转等生产经营状况而决定,一次性投资到位的情况很少,有的规划建设项目需历时数年甚至十多年才能完成。而由于规划项目建设的循序渐进,企业宗地容积率的指标必然不断变化,而根据容积率计算出的计征房产税的土地价款自然也会跟着变化。可是,文件并未就此情形作出更进一步明确。因此,计征房产税的土地价款是否需要根据宗地容积率的不断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以及如何调整,亟须上级税务机关加以规定。当前位置:&-& &-& &-&
土地督察亟待构建“大质量管控”体系
  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土地管理工作也必须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质量建设年”为抓手,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到实处。土地督察机构组建10年来目前已经进入“规范提升”的新阶段,通过实地调研我们认识到,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要确立“跳出从土地督察看土地督察”的“大质量管控”理念,构建土地督察工作“大质量管控”体系。我们认为,这一体系应该包括内部质量管控和外部质量管控两大体系,还应该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考核制度。  构建土地督察工作内部质量管控体系  为了加强质量管控、防范履职风险,必须着力从建立“三大标准”入手,加快构建土地督察机构内部质量管控体系。“三大标准”是指土地督察工作标准、土地督察任务标准(发现问题的标准—整改核查标准—巩固成果的标准)、土地督察救济标准。  土地督察工作标准包括土地督察机构的“三项主体业务”(例行督察、日常督察和专项督察)、“三项基础支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和形势观测分析)工作标准,以及土地督察机构的人事标准、财务标准和综合标准等。土地督察任务标准主要包括土地督察发现问题标准、土地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核查标准和巩固土地督察整改成果标准等。之所以需要建立土地督察救济标准,是因为我们调研时发现,随着土地督察工作所带来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逐渐增多,土地督察机构、土地督察干部面临的失职渎职等风险不断加大。  以上“三大标准”中还包括一个大循环和一个小循环。大循环是指:土地督察工作标准—土地督察任务标准—土地督察救济标准;小循环是指:发现问题的标准—整改核查标准—巩固整改成果的标准。对此,可以这样理解:大循环里包括了小循环,小循环内含于大循环之中,大、小循环共同构成土地督察工作内部质量管控体系。  在实践中,许多督察局都构建了统一的、易操作的土地督察工作内部质量管控体系。比如:上海督察局不断推进三项核心业务制度,不断细化三项核心业务开展的工作标准,探索并明确了督察业务基本流程所涉及的34个具体工作环节,形成了土地督察工作流程“一张图”。南京督察局对督察初步发现的问题,坚持审核人员、审核小组、督察组现场会审,最终成果局务会会审的“四级会审”制度,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套标准审到底”。广州督察局专门制定并印发了《督察发现问题质量管控办法》,对督察问题的发现、报告、定性、审议、整改等整个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进一步压缩督察工作的自由裁量权,实现对督察发现问题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成都督察局实行例外事项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在督察一线发现重大典型问题或现场不能解决的事项,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局研究,必要时上报总督察。西安督察局出台《关于加强土地督察业务统筹的若干意见》提出“四个统筹”:加强督察工作计划、过程、结果以及整改验收核查等工作的统筹,将督察质量管控细化到督察业务各个环节。  构建土地督察工作外部质量管控体系  加强质量管控还要把建立“六大机制”作为切入点,构建土地督察工作外部质量管控体系:建立土地督察机构与中央组织部、中央巡视组、监察委、审计署等机构协调对接机制,建议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中央环保督察的做法;建立土地督察机构与信访、媒体等机构协调对接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政务公开、依法行政之需;建立土地督察机构与部机关司局协调对接机制,当好“左右手”、打好“组合拳”;建立土地法律法规修订机制与土地政策制定机制,并将其内含于土地督察机构与部机关司局协调对接机制之中;建立土地督察机构与地方政府协调对接机制,改变土地督察工作越来越聚焦于市、县级人民政府而非省级人民政府,越来越聚焦于地方政府国土资源部门而非地方政府这一现实状况;建立土地督察机构与地方涉土相关机构协调对接机制,改变土地督察越来越聚焦于地方国土资源部门而非地方所有涉土部门,土地督察发现问题的整改主要由国土资源部门完成而非由所有涉土部门共同完成这一现实状况。  实地调研发现,各督察局都在构建土地督察工作外部质量管控体系方面做出不少尝试和探索。比如:建立并实施特邀监督员制度,聘请一定数量的来自地方人大、政协、政府、纪检监察机构和媒体的特邀监督员;建立并实施土地督察活动媒体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在网络媒体公布土地督察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并实施土地督察巡视制度,派出巡视组对督察组开展工作情况进行巡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建立并实施来信来访接待制度,及时回应群众相关诉求等等。  建立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考核制度  构建科学、规范的督察工作质量管控体系既要具备可操作性,还要可衡量、可考核,这就有必要加快建立相应的质量管控考核制度。  从“大质量管控”体系的角度来看,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考核制度属于事后质量管控范畴,类似于政府的监督监察职能。如果说土地督察工作内、外部质量管控体系好比一部车的“方向盘”,那么质量管控考核制度则是“油门”和“刹车”,后者对前者运行发挥着或激励或惩戒的重要作用,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保证土地督察提质增效。  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考核制度建设应该做到“三个并重”:考核与检查、评估并重,一次性考核与持续性考核并重,考核后评奖与惩罚并重,从而真正发挥考核制度在“大质量管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基于土地督察工作内外部质量管控体系,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考核指标体系应当包括系列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建议通过对照分析选取最优方案,选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督察局的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进行考核。  从“大质量管控”理念出发,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的内涵要更丰富,外延要更宽广。“大质量管控”绝非是狭义上所指的土地督察成果的质量管控、土地督察发现问题的质量管控及向前、向后分别延伸至对土地督察计划方案的制定和问题销账、收尾核查、巩固维护等的质量管控,还应该包括对广义上所涉及的与土地督察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种机构、各类督察人员等的全面管控,更应该包括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考核制度这一必不可少的配套制度。简言之,土地督察工作的质量管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与环节也很多,必须打开思路、找准定位,全面系统而不是狭隘片面地看待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体系建设。  新时代的土地督察工作要树立“大质量管控”理念,尽快形成“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新时代土地督察工作质量管控制度体系,以土地督察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开创土地督察工作新局面。 工业园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的图书馆
工业园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业园区的出现,加快了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工业发展平台、项目落地载体和民营经济孵化器的作用。工业园区需要不断发展,关键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南通工业面临着由“沿江开发,江海联动”和“大通道接轨上海”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供地紧张,缺乏标准;技资偏低,特色不明。因此,客观全面地把握乡镇工业园区的历史性作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优化发展好工业园区,保持南通市工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
&&&&解决好重点发展的问题
&&&&开发区作为项目落户的载体、企业集聚的阵地、经济发展的平台,决定了地方的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要适应客观要求,抓好重点园区的发展,就应抓好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的发展,县(市)区级要抓好省级开发区和12个已经批准设立、特色明显、前景良好的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发展,进行重点培育。由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良的投资环境、较强的招商引力。南通应把省级以上开发区作为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旗舰,发挥好龙头作用。据统计,目前南通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开发面积为74.56平方公里,平均投资强度为11.3亿元/平方公里,居苏中领先地位,但与苏南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开发情况和数据对比看,南通市开发区有提高的空间和潜力。为此,要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促使更多的企业、项目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
&&&&发展定位上,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要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区域、率先融入苏南区域;在功能定位上,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应围绕“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搞好功能定位,成为南通市沿江沿海开发的起跳区、高新技术的集聚区、临港产业的集中区、承接产业要素转移的主战区。用地指标应更多地向开发区集中,使项目落地:各地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尽可能放到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升级,必须集中力量,突出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强化省级以上开发区与重点园区的产业特色和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促使开发区与重点园区实现差别化竞争和错位发展。
&&&&解决好集约发展的问题
&&&&以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聚。高起点、高水平搞好园区规划,避免“村村有企业、处处有工厂”的零散无序局面。工业园区建设必须坚持正确定位、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合力。规划应根据基础设施的配套环境,充分发挥南通临江靠海紧邻上海的比较优势,做强载体,放大优势,推动产业、人口集聚。特色主题园区要进行产业链规划,拉粗拉长产业链,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指导。经贸、国土、规划部门联动,市县镇共同优化布局产业、统筹园区规划。
&&&&以壮大特色板块经济促进产业集聚。目前,南通市拥有许多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应结合发展特色、板块经济,优化相互关联的产业和企业空间布局,推动企业在新上项目和扩能时向主题园区集中,促进做强板块经济。通过增量扩张,分类建设主题园区,推动同类产业的聚合,放大产业特色。推动工业园区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优势板块经济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加快产业集聚。盘活存量,节约利用土地。尽快让闲置土地活起来。提高容积,集约利用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鼓励在提高容积率上下功夫,向空间要土地,尽快制定与提高园区入园企业数、土地利用率、建筑容积率相关联的政策,根据区域发展和产业情况确定单位土地最低投资密度和产出标准,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引导纺织服装、电子等产业多建标准厂房,多向空中借地。对用地规模在20亩以下,每亩投资强度在1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中小项目,原则上引导进入标准厂房。项目用地“一次协议、分期供地”,防止投资者多拿地、不用地,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解决好统筹发展的问题
&&&&园区整合后,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一是市县之间园区规划的对接。二是园区共享机制的建立。园区发展要充分依据各地的客观条件,不再新建、新批工业园区。对原有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位于中心镇的工业园区可作为工业集中区;对原有区位偏、基础差、投资强度低的园区要加速整合,不宜再定为工业园区,要作为省级以上开发区的配套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孵化区予以规范发展。对此,要围绕重点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已批准的工业集中区,探索共建、共用园区的办法,鼓励联合办园、联合招商、联合开发,解决好跨地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带来的利益机制问题,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度和投资强度。园区发展统筹,关键要建立共建共用共享机制。三是农民建房与园区布局的衔接。解决好农村住房布局问题,这一点对工业园区的布局、发展至关重要。四是园区发展与城镇发展的衔接。园区布局要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模相衔接,形成以工业园区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加快完善园区功能的互促共进局面。五是当前与长远的统筹。要坚持当前发展需要与长远发展相衔接,对一些特色明显、潜力巨大、已经批准的工业集中区应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其后续发展能力;对功能不全、档次较低,环境成本较高的园区应加速重组整合。六是环境资源的统筹。园区发展应注重资源利用、保护环境,做到不欠生态债、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实践。现在不少地方已提出“工业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必须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更好发展的关系,土地市场整顿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系,工业向园区集中与鼓励全民创业的关系。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市长
关于我区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信息来源:襄州区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1日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针对我区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差、税收少,经济质量不高的局面,科学把握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狠抓了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实行工业进园、产业集聚的策略,形成了“一主两翼多极”的发展战略部局。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模式带动了全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大幅提升,为我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但是,在成绩面前不能沾沾自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当前我区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寻求改进,才能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一、我区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投资及发展环境制约了园区发展。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在对全国各地的土地情况进行整顿,土地使用批准权限上收,并规定了严格的使用政策,使一些招商引资项目和新项目难以按计划顺利实施;而且金融业调整了贷款审批权限,中小企业资金瓶颈难以突破,主要项目建设的配套资金筹措比较困难。&
  2、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启动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我们工业园区的建设资金基本依靠区财政筹集解决,区财政基本没有这样的能力直接划拨资金支持,而融资渠道又很单一,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卖地所得和银行贷款,而工业园区的各种基本建设需要巨大的投入,全区现有的财力满足不了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3、工业园区的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单位、部门都把把工业园区的宣传看作是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而且我们在对外招商引资中推介自己的工业园区只是使用一些零星的文件资料和是自行印制的宣传册,没有很好地包装自己,给人一种低层次的感觉,影响了工业园区的形象;二是工业园区分布零散,定位不高,没有明显的产业特色,难于形成上下产业链的配套,很难吸引有实力的对投资商入驻。&
  二、我区工业园区建设问题的根源探析&
  近年来,我区工业面临着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解决园区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供地紧张,缺乏标准,特色不明等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理解工业园区概念及其作用,规范园区建设,客观全面地把握我区工业园区的历史意义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优化发展好工业园区,保持我区工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
  1、深刻理解和把握工业园区的科学内涵。规范园区建设首先对我区工业园区的性质、定位、发展要有足够的认识,才能确保园区开发建设有前景、有特色、有生命力,循序渐进,逐步扩张。我区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建设好工业园区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举全区之力,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我区工业园区建设已经起步,园区建设的定位也比较准确,但关键的是在“执行”两个字上,可否坚持与园区特色不一致的项目,即使是大项目也不给予落户?确保园区板块经济发展的特色和规模;同时也要注意有序,有度的扩张和发展,要稳步前进,不盲目求大,更不能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坚持落户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企业,做强一个产业。&
  2、工业园区建设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我们最大的差距就是差在思想观念上。湖南省长沙县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他们思想上的解放,甩开膀子大胆干的气魄让长沙县的经济迅猛的发展和崛起,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例证。当然,长沙县毗邻湖南省会长沙市,我们的思想不如他们解放得早,观念不如他们更新得快,抓经济的氛围不及他们浓,工作的力度不及他们的大,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个精髓,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发展高于一切。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宣传,让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干部职工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具备并牢记发展意识。在具体工作中,也应坚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从文山会海和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谋大局,抓发展,做到只要有利于我区经济发展的事,看准了就要坚决地干,大胆地干,真正做到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中去解放思想。&
  三、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工业园区必须坚持集约发展。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几个工业园,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纺织工业园还没有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我们应结合发展特色、板块经济,优化相互关联的产业和企业空间布局,推动企业在新上项目和扩能时向园区集中,做强板块经济。同时要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来加快产业集聚。&
  2、做好谋划和储备,引进高质量项目进园区。项目是园区的主体,离开项目,园区就是一个空壳。因此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建立起全面系统的项目库,不断储备项目、聚集项目,扩充项目。第二要强化项目效益意识,现在科技正飞速发展,项目适应市场的黄金周期在不断缩短,所以,对引进的项目要抓紧运作上马,尽早开工投产,以免引进时是有效益的项目,达产时黄金期已过,造成投资和资源开发无效益;并且要特别注意“马拉松式”的项目,防止其进驻园区。&
  3、进一步减化企业进园区审批流程。我们在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相衔接的新机制,实现从政策优势逐步向体制优势转变。首先可以从管理体制上创新,如尽量减少行政性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推行“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等管理模式,公开各种办事制度,为创业者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其次是园区建成后应该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到工业园区检查的职能部门,都要在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协同下进行,所有的检查都应抱着帮助工作、解决问题、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态度,坚决不能以显“官威”和罚款、收费为目的。&
  4、创新投资体制,多方位筹措园区建设资金。 所周知,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完全靠政府投资不现实,需要在创新投资主体方面找新的出路,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吸引外部资金和民营、个私资本进入园区建设领域的有效途径。工业园区管委会可否在这方面应设立区内投资基金,进一步放宽个体私营经济的经营范围,大胆起动民间资本用于园区基本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比如把道路、绿化等工程转交给民营资金来建设,然后在园区内臵换部分土地用于建设补偿,使园区各项建设快速完善,让企业能真正开足马力快速发展。&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科学招商、有效招商。 如今,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应该说只有科学招商、有效招商,才能促进大发展,这是许多大园区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是应转变领导方式,集中精力抓招商。学习先进经验,招商部门同志和园区管委会应认真研究招商引资工作,带头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二是放开胆子,实行更加优惠的奖励政策。过去我们在招商引资方面制定了一些奖励政策,但力度还不够,应大胆奖励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建议由区招商局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对引进项目的有功人员由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可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评价党员、考核干部的一条重要依据,并抓好落实。三是讲究方法,科学招商。我们要学会和利用好现代网络及通过中介机构招商,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以会招商,坚持组织小团队招商。建议开展“招商引资年月”等活动,扩大我区声势,并继续安排、抽调综合素质强的同志,参加全国各种广交会、博览会,以营造招商引资的轰动效应。(区发改局)&
沙县统计局 点击:4374 更新:
工业园区作为吸引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倍受地方党政领导关注。为全面了解我县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状况,我们通过对金沙、金古两个园区进行了专项调研,并就调研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一些初浅的建议,以供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一)成立园区管委会,完善管理机制。沙县于2001年4月开工建设金沙园、于2006年6月开始建设金古园。两个园区均已成立管委会,内设规划征地、工程建设、招商、经济发展、财政等职能科室,规范管理体制,确保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到位,并组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经济主体,促进园区更好更快发展。
(二)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定位。1、金沙园位于沙县城区北侧,规划总面积1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成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集工业、商贸、仓储、金融、居住为一体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型高新区和繁荣文明的新城区。园区以京福高速公路三明连接线为界,分成南北两个功能区。北区12平方公里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产业规划以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生物工程、食品工业等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并相应规划为综合工业园、电子机械工业园、生物食品工业园、新型材料工业园、轻纺工业园、仓储物流园等产业功能区;南区6平方公里为行政、商住配套用地和科、教、文、卫、体公共服务用地。2、金古园规划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由四个功能区组成,以工业为主,集汽车销售、物流配送、商业服务、住宅配套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发展平台。位于古县村的北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定位为机械金属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位于洋坊村的南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定位为汽贸服务、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集中区,同时配套商住及相关公共服务设施;位于后底村的3平方公里的东区定位为林产加工产业为主的工业集中区。同时,抓住三明机场建设机遇,适时开发高砂镇龙慈村20平方公里的临港商业物流区。
二、开发建设情况
几年来,金沙、金古两园区,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信贷支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多渠道筹措开发建设资金,园区开发建设顺利进行,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初步形成机械制造、林产加工、轻纺服装、生物食品等产业集群雏形,已成为沙县乃至三明经济发展的亮点。
(一)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至2010年6月底,金沙、金古两园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6亿元,开发用地22203亩,其中已投入使用15439亩,新建道路33公里,古县大桥1座,基本完成了各条主干道、支路和桥梁建设,形成完善的园区路网,开通园区公交线,给水、供电、排水、广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开办了卫生诊所,设立了超市、餐饮、通信等营业网点,园区的城市化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同时,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实行重点优势产业扶持和“一厂一策、一事一议”的特别优惠政策,在土地征用、企业登记审批、各种行政事业收费、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按照产业政策、科技含量、投入强度、投资贡献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估,给予相应优惠、奖励等。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漏斗办结”的服务模式,为企业的引进、批办、筹建、生产提供全程服务。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入园新建项目,组成筹建服务小组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
(二)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产业集群雏形初步形成
几年来,我县工业园区在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林产加工、机械制造、轻纺服装、生物食品等主导产业开展招商,通过采取专场招商会、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板块转移,招商引资显著成效。
1、金沙园目前已有入园企业139家,用地面积10100亩,项目总投资102亿元,企业平均单体投资达7300万元以上,亩投资强度101万元以上,已投产企业9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家。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轻纺服装、林产加工、生物食品四个产业集群雏形,这四大产业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2010年1—7月份,四大产业实现产值42.61亿元,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9%。现有中国名牌2个,福建省名牌11个,国家免检产品2家,中国驰名商标1个,知名商标5个,专利产品12个。
2、金古园自开发建设以来,已开发使用土地面积5339亩,项目总投资29.44亿元,开发区共有新老企业77家,其中工业57家,商贸流物业20家。已投产工业企业4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2010年1-7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2亿元。
三、企业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几年来,园区企业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并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促进了全县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一)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近年来,入园企业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成投产企业不断增加,产出量快速攀升。投产企业从2004年的12家增至目前的84家,其中:金沙园投产企业从2004年的11家增至目前的90家;金古园投产企业从2004年的1家增至目前的42家。实现工业产值从2004年的5.54亿元攀升到2009年的75.49亿元,其中:金沙园实现工业产值从2004年的3.68亿元攀升到2009年的64.51亿元;金古园实现工业产值从2004年的1.86亿元攀升到2009年的10.98亿元。
(二)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已投产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逐步走向正常,企业生产能力得到不断发挥,经营规模逐渐呈现,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快速增加。规模以上企业从2004年8家增至目前的84家,其中:金沙园规模以上企业从2004年7家增至目前的56家,金古园规模以上企业从2004年1家增至目前的28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04年的4.78亿元攀升到2009年的74.56亿元,其中:金沙园实现工业产值从2004年的2.92亿元攀升到2009年的63.58亿元,金古园实现工业产值从2004年的1.86亿元攀升到2009年的10.98亿元。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产值的比重从2004年14%上升到2009年的49.6%,其中:金沙园占全县的比重从2004年8.6%上升到2009年的42.3%,金古园占全县的比重从2004年5.5%上升到2009年的7.3%。今年1—7月,金沙园和金古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8.18亿元,同比增长30.1%,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60.3%,其中:金沙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7.9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4%,金古园实现规模以上产值20.25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7.9%,两园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企业经营效益快速提升。从已投产的企业看,企业经营状况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经济效益呈现快速上升势态。2009年两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97亿元,占全县比重55.6%;实现利税总额3.00亿元,比2008年增长47.1%。2010年企业经营状况继续保持良好势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6.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5%,占全县的59.9%;实现利税总额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0%,占全县的61.0%。
四、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企业总体实力不强。近年来,虽引进了大亚木业、厦工三重、三明机床、双轮化机、华橡自控等多家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入园。但产业链不够完善,具有带动性的大项目仍然不多,产业的集聚能力、辐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园区大力招引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经国家相关部门重新审核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6家,在进行前期申报的1家,但与先进地区工业园区相比,入园企业项目整体规模、水平、科技含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引进外来企业难度较大。虽然金沙、金古两园地处山区,土地资源丰富,地价较低,但在物流、交易方面的间接商务成本与沿海地区相比仍处劣势,在人文环境方面,与福州、厦门、泉州等发达地区相比有差距,且沙县目前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配套不全,致使许多项目难以引进。
(三)生产要素制约矛盾逐步显现。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出台后,土地、信贷阀门进一步收紧。征地成本加大,可供用地和计划用地等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入园进度。
(四)开发建设资金不足。园区建设资金来源除了国开行贷款外,主要以园区土地开发收益来保障建设资金,近年来,金沙园基础设施投资大,共投入建设资金约10亿元,资金不足将成为制约园区拓展的瓶颈因素。金古园今年的征迁任务点多面广,地面征迁成本和开发成本比以往增大很多。尽管年初已从国开行争取了1个亿的信贷资金,目前还有1.5个亿的贷款继续向国开行申报中,但是随着溪仔洋、民营工业区征迁工作的不断推进,现有的资金盘子远远满足不了开发建设的需要。
(五)企业人才短缺。目前我县人才市场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特别是机械产业需求的切割工、冷作工、电焊工、钻工、镗工、专业起重工等技术工人的储备、培养不足,企业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短缺。
五、发展建议
(一)加大投入,提高园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水平。要以解决资金紧缺问题为突破口,加大力度筹措资金。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在积极争取上级财力支持的同时,坚持“以土地和项目融资”,采用“股份制”、“企业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模式,吸引多元化主体投资参与园区开发。要加快园区道路框架和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硬件建设的标准和水平,并注重配套好园区的生活服务、休闲娱乐设施,增强园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二)严格管理,提高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要以加强监督管理为主要手段,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园区用地偏紧问题。完善招、拍、挂供地制度,健全园区项目用地约束机制,实行园区供地、用地全程监管,明确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等指标,并加强跟踪监督;加大土地盘整力度,充分挖掘现有土地存量满足发展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征地工作的新途径,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促使农民主动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解决园区征地难问题,并适当扩大政府土地储备,满足入园企业的合理用地需求。
(三)引进项目,提高园区产业集聚水平。要围绕培育发展林产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以引进重大项目为主要途径,发挥大项目的“磁场效应”,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对重大项目要以领导招商、定向招商为主,广泛收集信息,主动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家交朋友、结良缘,建立健全项目联系制度,锲而不舍,盯紧看牢意向项目、签约项目。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生产企业进入园区。
(四)注重创新,提高园区经济内生力。要以加强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致力推进园区各项创新,促使园区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为主向依靠投资与创新并重转变。要充分发挥金沙园“院士工作站”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级名牌高校和科研院所联系,依托其科技力量创办一批“产学研”基地,作为园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孵化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的主体作用,组织引导企业与政府共建公共创新平台或自建研发中心,加快形成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通过创新争创品牌;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广泛宣传、大力奖励在科技创新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五)优化服务,提高园区招商竞争力。要以改善政务环境为重点,下大力气优化服务,增强我县园区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建立健全服务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园区服务队伍建设,为每个投资者办理有关证照提供专人负责的全程服务;推进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人才技术开发、职业教育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园区企业的生产发展需求。
(六)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要把好项目入口关,严格控制不符合产业政策、“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发展,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要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核定节能减排指标,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产业层级;要鼓励龙头企业注重废物的回收与处置,充分利用副产物,切实推进产品清洁生产,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与质量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07-07-03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07-07-03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现将《四川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七月三日
四川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工业园区(含各类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下同)发展,努力打造工业跨越发展新,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必须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为主题,围绕“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主动承接国内外,带动农业和配套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特色资源开发基地和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强省建设,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原则。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按照工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综合统筹、适度超前规划各类工业园区。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规划以及规划的充分衔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制订工业园区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2?优势发展原则。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各地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把握市场需求,加强市场细分,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实现工业园区间产业错位发展。发挥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大功能整合力度,以优势产业(产品)链为纽带,积极发展“一区多园”,积极发展关联性强、水平高的和特色鲜明的品牌。
3?创新发展原则。推进工业园区的体制改革、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有效的运行模式。支持工业园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孵化器,搭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推进工业园区的重点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着力突破产品链关键、共性平台技术,重视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技术创新强势集聚区。
4?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功能,切实推进。推进土地、能源、资本等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有效整合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扎实推进工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园区,努力构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总体目标。到2010年,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重点工业园区,形成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外向度与集中度较高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省各类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超过27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其中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以上。力争累计引进外资50亿美元、内资2000亿元。力争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20个,5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30个。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共同制订和组织实施各类规划并对各工业园区规划进行业务指导。以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制订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一个工业园区原则上确定3个左右的主导产业,其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工业园区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70%以上。要在城镇规划区内按功能分区规划工业集中区,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规划制订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应为中小企业工业项目用地预留空间。做好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环境监管。
(二)加快4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进一步强化4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在我省工业集聚发展中的先导、龙头作用,着力强化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特色和品牌,提高集约发展程度。
支持5个国家级开发区不断提升在国内同类工业园区中的综合竞争力。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创业服务中心和创新基地建设,支持创办集成电路、软件、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专业孵化器。支持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提升以微电子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努力打造我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支持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核技术应用等主导产业,建设数字家电产业基地。支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机械、电子、冶金、建材、医药及食品等主导产业,努力建设西部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支持成都出口加工区及西区优化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零部件、光电元器件、精密机械、医药等主导产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扩大产品出口。支持绵阳出口加工区加快建设,力争早日成为我省又一个重要的工业产业基地和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支持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提高发电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等3大特色装备的成套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省级38个开发区要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大力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优先安排科技型企业和市场综合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入园,带动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推动工业园区向特色园区、专业化园区和科技园区发展。通过建设“区中园”、“园中园”等多种形式搞好配套衔接,避免重复建设。
不断提高省级以上开发区的集约发展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盘活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建设标准厂房,严格控制园区内绿化面积,园区内安排的净工业用地不得小于园区总面积的65%.开发区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园区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园区规划标准。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重点开发区的投资强度不低于每平方米0.15万元(每亩100万元),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强度不低于每平方米0.225万元(每亩150万元)。开发区产出效益的基本标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另行确定。
(三)推进省级以下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整合发展。各市(州)、县(市、区)应根据条件围绕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目标组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特色工业集中发展区,并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依托,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努力走出一条工业集聚发展的新路子。
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发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
加大对现有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改造和整合力度,按照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分类指导,一个县(市、区)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对原有区位偏、基础差、投资强度低的市(州)及以下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点,逐步将其整合到市(州)工业集中发展区,作为配套区予以规范发展。
对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在项目核准备案、资源配置、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
(四)整合零散工业用地。对原有分散零星的工业用地,各市(州)、县(市、区)应根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功能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和引导其向工业园区集中。今后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进入工业园区。已在工业园区外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而尚未建设的工业项目,应引导其将土地调整到工业园区内进行建设。
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以城镇周边零星分散的建设用地为重点,加大建设用地整合力度,把节约的建设用地集中用于发展工业。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投资促进力度,主动吸引和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省商务厅、省招商引资局牵头编制《四川省工业园区招商指南》,指导各类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根据产业发展重点推进优势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吸引全球500强企业来川投资、兴办实业,促进在川的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再投资,优化引进内外资的结构。
推进招商引资部门和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的工作联动,完善工业园区投资促进信息共享平台,引进、培育、发展一批专业投资中介服务机构,探索投资促进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运作新机制。工业园区内不得引进技术落后、污染环境、投入产出低的项目。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和高等学校毕业生。
(六)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供气、道路、环保、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与工业园区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加大政府引导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技术创新、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物流、原材料市场、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不断创新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
(七)加强工业园区动态监测。加强对工业园区发展建设和运行情况的综合监测分析,建立工业园区统计指标体系。以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部分市(州)级工业集中发展区为重点,对工业园区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招商引资、就业人数、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主导产品产量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分季度、半年、年度发布统计数据。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切实做好工业园区各项指标体系报表报送工作,按时逐级上报至省统计局汇总、发布。
三、政策措施
(一)企业准入政策。凡进入已经省、市(州)批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业园区,且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和工业园区产业导向的投资项目,除国家和省规定必须前置审批、核准外,均可直接办理备案手续。原则上凡进入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可申请冠省名,凡进入市(州)级以上的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企业可申请冠市(州)名。
(二)财政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政府投入,各市(州)和县(市、区)工业园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使用,除征地拆迁补偿和土地开发支出等用途外,可部分用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其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也可视情况用于工业园区建设。环保专项资金要向工业园区倾斜。
各市(州)和县(市、区)根据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和财力状况,可安排一定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用于引进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技改贴息等。自2007年起从省级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引导物流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信息平台、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对商业化引资项目,根据实际引进项目的类型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当地政府作为委托方可支付招商引资代理人一定数额的佣金。
(三)用地保障政策。农用地转用年度指标应向工业园区倾斜,优先用于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省优势产业规划的重大工业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规划的,依法予以调整,所需耕地占用指标在市(州)范围内调剂解决,特殊情况可以在全省范围内调剂解决。
根据工业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对已达到审核面积的现有工业园区,可依法按程序争取扩大园区。
企业可采用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建设用地,降低企业一次性投入成本。
对实际投资规模和实际投资强度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各地人民政府可给予适当鼓励。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对土地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应督促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达不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项目及企业应退出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内工业用地用途不得改变。
(四)产业转移政策。支持通过“飞地工业”等多种途径有序推进省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妥善处理好产业输出地和产业接收地的利益关系,对迁入企业所缴纳税收(正税收入)地方政府留成部分,从纳税年度起按两地协商的比例分成。
对因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指城区的二产企业向郊区转移,利用城区资源发展第三产业)搬迁入园的工业企业,其原有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由政府依法收回土地并按规定处置,所形成的政府土地收益可部分用于支持搬迁企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
(五)融资措施。各级人民政府要推进金融机构与工业园区企业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改善工业园区融资环境,建立工业园区担保体系和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愿相互担保融资,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建设公共融资平台,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强化对工业园区企业的融资业务培训和辅导,引导企业运用多种信用工具和多渠道融资方式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工业园区融资格局。
协调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运用政策性资金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工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完善适合工业园区特点的信贷管理方式,优化贷款报批程序和流程,争取上级行更大的信贷管理授权,扩大对入园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外汇管理部门改进对进出口企业的结售汇账户、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等外汇管理方式。支持保险机构做好工业园区企业的保险服务工作。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工业园区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负责协调解决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完善和创新工业园区发展的激励机制。总结推广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抓好“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依托特色工业园区积极创建集体商标、地理标志、产业基地等区域品牌,加快建立区域品牌的支撑服务体系,有计划地组织申报一批国家级的区域品牌,评选一批省级制造业产业基地和专业乡(镇)。对获得国家级的区域品牌和特色产业基地的工业园区予以表彰。
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设立“工业园区发展优秀奖”,根据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出口创汇、安置就业、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工业园区予以通报表彰。
(三)加强工业园区的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建立精干、高效、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完善工业园区服务机制,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配套、廉洁的行政服务。凡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提供审批“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对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各类规费、手续费按照有关规定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推行工业园区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推行限时办结制,开辟工业园区与行政服务中心的绿色服务通道。依法行政,廉洁执法,推进综合执法试点,避免干扰工业园区内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行为,避免重复检查和交叉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投诉处置快速反应机制。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当前五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博州五台工业园区 【作者】:&【发布时间】: 13:11:00
2012年2月,五台工业园区(湖北工业园)成立;同年10月12日,园区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区级工业园,园区总规、水资源论证、环境评价、灾害评价等基础工作陆续完成报批手续。2012年启动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完成,预计工程总投资2.5亿元。完成园区道路20公里、年供水1500万方园区供水系统(含蓄水池、调节水池、管网、配套设备等)一座、园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及配套广场、绿化、亮化、大门景观等工程项目,园区初步具备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供气等“六通一平”的企业入驻条件,园区环境明显改善。
园区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一是招大引强取得突破,随着天博辰业百万吨活性钙项目的落地,不仅使园区在引进上市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入驻园区取得突破、氧化钙的生产水平实现突破,而且通过先进生产工艺、经营理念、环保措施等的引入,必将倒逼园区现有石灰石产业的升级换代,淘汰落后产能,为下一步园区集中开采、集约配矿提供契机。二是以物流为重点的园区生产型服务业高调起步,九州恒昌、迪灵杰物流项目进驻物流产业园,项目启动实施必将加快物流市场的整合步伐,改善物流环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园区产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三是石灰石一业独大局面有所改变,随着光伏发电产业兴起和塑料制品等新型建材企业陆续入驻小微园区,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截至目前,入驻园区企业30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3家,预计201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53亿元,比上年增长60.1%。主要产品产量:水泥161吨,较上年增长160.52%;氧化钙65万吨,较上年负增长26.9%;碳酸钙4.2万吨,较上年增长121.05%。两年来园区开工建设项目27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89亿元,占同期全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15.5%。五台工业园区已成为推动博州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园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管理职责方面:管委会职能缺失,园区“一体化管理、封闭式运行”、高效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组建五台工业园区目的就是通过打破五台区域原有行政界限,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资源配置、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通过高效、便捷的投资软环境,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尽管今年4月,自治州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博州五台工业园区(湖北工业园)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园区管委会履行“服务、协调和管理”的三项职责,并着力构建以“四统一”为核心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明确了园区受委托行使六大类行政职权,但由于管委会机构设置、编制人数与(意见)确定的管委会事权不匹配,行政职权委托程序未落实,管委会虽于6月中旬入驻园区,截至目前职能作用尚未真正发挥。
其直接导致,园区管委会因缺乏管理职权,对园区资源不能进行统一配置管理,不能在内部办理“一书两证”等一系列项目手续,不能为企业项目提供便利、优质的“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管委会先后自行引进天博辰业、天然居建材、新捷燃气等10个项目,根据园区总体规划,先由管委会进行初步选址,但后续的土地、规划、草场征用、矿山等相关程序、手续仍要在县市之间办理,无形中又为企业多设置了一道程序门槛,很容易造成推诿扯皮、“两张皮”现象。如天博辰业项目,建设用地选址在精河县,矿山资源配置在博乐市,“三通一平”由无任何财力来源的管委会筹资配套,另外还涉及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的统计、税收分成等实际问题。
(二)项目推进方面:园区项目服务保障能力较弱,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加强。一是制约园区乃至博州工业发展的煤电“瓶颈”至今难以破解,州内没有煤炭资源做支撑,自备电厂项目难以落户,工业电价过高(见附表),成为全州招商引资、大项目落地的“掣肘”。二是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县市招商引资的项目首选落户于自己的园区,和五台园区处于事实上的竞争态势,州政发36号文件虽对入园项目利益划分、园区建设经费来源,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要求州、县市财政每年按照园区项目建设需要给予资金支持,县市对招商引资新引进企业承担各项配套政策。但从天博辰业项目落地的情况看,落实有难度,责权利相脱节,资金投入、优惠政策兑现、利益分配等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部分入园企业提出要建造职工公寓楼、集资房,但目前园区至今还未在博乐市南城区取得生活配套区建设用地。四是县市均建立了较强的项目专班力量,在本县市即可提供“一条龙”服务,而园区管委会既缺行政审批职能,更缺服务专班力量,并要跨县市开展协调帮办,难以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三)资源管理方面:管理权限分散在县市、州国土部门,园区管委会无任何权限。
一是对石灰石资源底数不清,配置不尽合理。目前,对石灰石资源储量、品位等的认识都是一个大概的概念,对石灰石资源利用没有一个长远规划;从现有生产企业和资源配置情况来看,资源配置和生产需求、生产能力、产业培育等没有很好结合,县市按照投资协议为企业配置了矿产资源,但对后期资源的管理、使用、外运以及企业兑现投资协议承诺等方面没有配套有效的措施。例如:新疆天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矿权的资源量为3100万吨,设计轻钙产能2万吨/年,2013年实际产能约1.5万吨/年;精河县宏域矿业有限公司探矿权的资源量约为9000万吨,设计氧化钙产能20万吨/年,2013年实际产能约2.5万吨/年。对水泥行业而言,国家规定的石灰石原料一级品的氧化钙含量为48%,而园区三家水泥厂所配的石灰石氧化钙含量都在52%以上,特别是中博水泥的石灰石氧化钙含量都在54%以上,造成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是现有易开采、品位高的矿山大部分已划出,并且出让面积大、占用储量多,造成后续招商引资的大企业、好项目无好矿可用。五台园区据初勘石灰岩储量约37亿吨,总体来说具有质量好、有害杂质含量低、易开采、交通便利等特点,但各矿体之间品质有很大差异;园区现有矿权26个,其中:采矿权6个,探矿权13个,拟设探矿权7个,预计储量27.5亿吨,占园区石灰石资源地表保有量的74.3%,据我们掌握,氧化钙平均含量54%以上的矿体储量大概6.3亿吨,涉及矿权10家,目前由政府管理的只有3家,储量不到3亿吨。(详见附表)近两年
三是矿石外运现象严重,初步估计园区每年外运矿石100万吨以上,除部分是园区生产企业无法利用的矿粉外,大部分是品位高、质量好的优质矿石,涉及企业主要6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税收的流失。主要去向以石河子、奎屯、伊犁等地的电石、脱硫剂、钢铁加工企业为主。
四是资源的开采利用,没有充分考虑配套环保措施的要求。园区现有矿山开采设计普遍采取的是露天阶梯式开采方案,但由于露天破碎和未上喷淋设施,使矿山开采破碎环节的粉尘大、矿山大量矿粉堆积等,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同时,为了鼓励入园项目早投产,默许部分项目在采矿手续未齐备的情况下,打擦边球,采取以采代探的方式采矿,一定程度上造成监管失控,出现环保不达标、安全有隐患等问题。矿点设置不合理,目前园区采矿点有12个(15条破碎生产线),其中有采矿许可证手续完备的只有5家。
五是矿产开采准入门槛太低,造成低水平恶性竞争,存在安全隐患,也造成矿石供应市场秩序混乱;税收征管有待加强,资源税流失严重。2013年矿石开采量预计约700万吨(矿石开采量根据矿山使用的炸药量推算,1吨炸药可开采1万吨矿石),而同期实际征收的资源税为万元。
(四)土地利用方面:土地资源储备不足,制约园区开发建设步伐。一是由于在2010年启动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把五台工业园区规划控制区50平方公里的大部分土地划为草地(实际上是未利用地中的荒草地,载畜能力差)。不仅使园区无法享受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减免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0.933万元/亩)等优惠政策,并且还要按1万元/亩标准交纳耕地占用税,大幅度增加了园区招商引资成本,削弱了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二是由于博乐市、精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五台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前完成的,未能与园区规划很好衔接,园区已批准的9.9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中有3.4平方公里未纳入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而园区规划控制区50平方公里中只有7.2平方公里为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严重限制了招商引资项目的选址和入驻效率。今年落地的天博辰业百万吨活性钙项目,以及即将启动的集约配套起步区和汽车服务区项目都将面临落地手续办理的难题。
(五)环保治理方面:历史包袱重,根治难度大。由于园区大部分企业未通过竣工验收即投产,矿山开采、矿石破碎、分类、入库、堆场、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环保措施、手段、设施未完全到位;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差,执法监管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各方责权利不匹配,相互推诿,监管措施不力,执法不严、监管成本高等,增加了环保治理的难度;园区管委会处于有机构、无力量、无权限的尴尬地位。今年以来,在州党政高位推动下,县市和有关部门在园区集中力量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虽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但扬尘、碎石抛洒、超载超限、局部区域雾霾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排放不达标与恶意偷排现象时有发生,专项整治成果存在反弹压力,常态化监管机制还未建立。
(六)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好的激励机制,用人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园区干部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园区刚起步,需要熟知业务、相关政策,更要有足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干部。从园区干部队伍现状来看,园区工作经验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专业素质需要尽快提升等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由于人手紧,外出专业化锻炼、培训与提高办事效率形成矛盾。二是园区管委会还未得到自治区编委会的机构批复,公务员队伍的优秀人才因顾及身份性质不愿到园区工作,我委曾在全州范围内两次遴选干部,报名、考试、录用情况均不理想。三是干部身份、待遇问题,作为新成立单位,条件相对艰苦,现有干部人手紧、业务多、工作压力大,其公务员、参公管理的身份已发生转变,无法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也无“差别化”待遇,博乐市外调入的干部还面临购房、家属调动等压力。
二、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环境,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强化园区职能作用。以贯彻落实州政发36号文为抓手,积极尝试在现有条件下,园区管委会履行相应行政管理职能的路径,尽快解决园区管委会有责、有权、有位的问题,为切实改善园区投资环境奠定基础。二是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湖北省资源优势,组建园区碳酸钙产业技术研发服务中心。三是建立园区公共服务网站,加快园区虚拟空间,在人才培养与招聘、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知识产权、公用工程等方面开展服务。四是构建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引进各种经济成份、各种担保类型的担保机构入驻园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尽快启动园区土地调规等工作。一是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中期调整,依据园区总体规划及现阶段开发建设需求,按照留有弹性的要求,对博乐市、精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并建议对年度建设用地指标适度向园区倾斜。二是深入研究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将五台工业园区规划控制区50平方公里的土地性质调整为国有未利用地(戈壁荒滩),积极争取享受国家、自治区出台的土地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成本。
(三)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一是尽快开展园区矿产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在此期间,暂停园区四至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交易活动。二是加强爆炸物品的管理,积极主动与安监、公安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严格按照企业产能及矿区环境治理情况,核定合理的炸药用量额度,从源头上加强对矿山开采环节的监管力度,逐步消除矿粉、石灰废料堆积、矿石外销等突出问题。三是开展矿山开采清理整顿工作。结合每年的矿山储量核查、矿业权年检、采矿权延续和探矿权转采矿权等工作,科学制定矿山清理整顿工作方案,逐步优化矿区布局,合理配置企业开采储量,积极推动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开采的矿山生产加工模式;清理整顿矿山开采市场,提高作业队伍的准入门槛;开展园区营运车辆专项治理活动,坚决杜绝无照经营等行为。四是积极探索资源储备和创新资源供应机制。依托园区投资平台,通过市场运作和行政手段积极整合部分优质石灰石矿区,不仅为招大引强提供资源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实现集约开采加工、统一供料的路径。
(四)强化全州“一盘棋”理念。进一步科学界定“一区两园”及各县市产业定位,强化错位发展理念,建立完善有利于调动各方特别是有利于园区快速、持续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小州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把优势叠加效应转化为产业集聚、加快发展的源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要在产业研究、项目论证等基础环节多下功夫,对重点项目、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关键项目敢于出手,要有“舍得”的魄力,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五)加快园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按照“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积极协调审批部门对园区没有验收的企业组织验收,对不具备验收条件的企业责令停产整改。园区主管部门和企业相关人员及时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和培训,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能力,强化园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管委会与州直部门及县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把每一件事做彻底,不留后患,包括矿山开采污染,企业生产环境污染,道路抛洒扬尘污染等。
(六)切实加强园区干部队伍建设。为尽快有效改善园区的投资软环境,充分发挥园区在对外开放、产业集聚、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借鉴人才援疆和州直干部赴基层挂职锻炼等各种工作机制,建议:一是园区管委会与部分州直单位(重点是住建、发改、国土、水利、安监)建立对口合作援建关系,每年选派2—3名具备一定专业政策水平的干部到园区管委会挂职锻炼,挂职期一年,同时为调动干部挂职积极性,挂职期间享受有关政策。二是在博州赴湖北再培训的大学生中采取“自愿报名、组织考察”的方式,遴选一批人员到园区管委会见习、锻炼,优秀者可优先留用。三是在现有的人才引进渠道以及相关的政策,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适度向园区倾斜
2012年2月,五台工业园区(湖北工业园)成立;同年10月12日,园区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区级工业园,园区总规、水资源论证、环境评价、灾害评价等基础工作陆续完成报批手续。2012年启动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完成,预计工程总投资2.5亿元。完成园区道路20公里、年供水1500万方园区供水系统(含蓄水池、调节水池、管网、配套设备等)一座、园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及配套广场、绿化、亮化、大门景观等工程项目,园区初步具备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供气等“六通一平”的企业入驻条件,园区环境明显改善。
园区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一是招大引强取得突破,随着天博辰业百万吨活性钙项目的落地,不仅使园区在引进上市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入驻园区取得突破、氧化钙的生产水平实现突破,而且通过先进生产工艺、经营理念、环保措施等的引入,必将倒逼园区现有石灰石产业的升级换代,淘汰落后产能,为下一步园区集中开采、集约配矿提供契机。二是以物流为重点的园区生产型服务业高调起步,九州恒昌、迪灵杰物流项目进驻物流产业园,项目启动实施必将加快物流市场的整合步伐,改善物流环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园区产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三是石灰石一业独大局面有所改变,随着光伏发电产业兴起和塑料制品等新型建材企业陆续入驻小微园区,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截至目前,入驻园区企业30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3家,预计201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53亿元,比上年增长60.1%。主要产品产量:水泥161吨,较上年增长160.52%;氧化钙65万吨,较上年负增长26.9%;碳酸钙4.2万吨,较上年增长121.05%。两年来园区开工建设项目27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89亿元,占同期全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15.5%。五台工业园区已成为推动博州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园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管理职责方面:管委会职能缺失,园区“一体化管理、封闭式运行”、高效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组建五台工业园区目的就是通过打破五台区域原有行政界限,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资源配置、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通过高效、便捷的投资软环境,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尽管今年4月,自治州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博州五台工业园区(湖北工业园)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园区管委会履行“服务、协调和管理”的三项职责,并着力构建以“四统一”为核心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明确了园区受委托行使六大类行政职权,但由于管委会机构设置、编制人数与(意见)确定的管委会事权不匹配,行政职权委托程序未落实,管委会虽于6月中旬入驻园区,截至目前职能作用尚未真正发挥。
其直接导致,园区管委会因缺乏管理职权,对园区资源不能进行统一配置管理,不能在内部办理“一书两证”等一系列项目手续,不能为企业项目提供便利、优质的“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管委会先后自行引进天博辰业、天然居建材、新捷燃气等10个项目,根据园区总体规划,先由管委会进行初步选址,但后续的土地、规划、草场征用、矿山等相关程序、手续仍要在县市之间办理,无形中又为企业多设置了一道程序门槛,很容易造成推诿扯皮、“两张皮”现象。如天博辰业项目,建设用地选址在精河县,矿山资源配置在博乐市,“三通一平”由无任何财力来源的管委会筹资配套,另外还涉及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的统计、税收分成等实际问题。
(二)项目推进方面:园区项目服务保障能力较弱,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加强。一是制约园区乃至博州工业发展的煤电“瓶颈”至今难以破解,州内没有煤炭资源做支撑,自备电厂项目难以落户,工业电价过高(见附表),成为全州招商引资、大项目落地的“掣肘”。二是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县市招商引资的项目首选落户于自己的园区,和五台园区处于事实上的竞争态势,州政发36号文件虽对入园项目利益划分、园区建设经费来源,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要求州、县市财政每年按照园区项目建设需要给予资金支持,县市对招商引资新引进企业承担各项配套政策。但从天博辰业项目落地的情况看,落实有难度,责权利相脱节,资金投入、优惠政策兑现、利益分配等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部分入园企业提出要建造职工公寓楼、集资房,但目前园区至今还未在博乐市南城区取得生活配套区建设用地。四是县市均建立了较强的项目专班力量,在本县市即可提供“一条龙”服务,而园区管委会既缺行政审批职能,更缺服务专班力量,并要跨县市开展协调帮办,难以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三)资源管理方面:管理权限分散在县市、州国土部门,园区管委会无任何权限。
一是对石灰石资源底数不清,配置不尽合理。目前,对石灰石资源储量、品位等的认识都是一个大概的概念,对石灰石资源利用没有一个长远规划;从现有生产企业和资源配置情况来看,资源配置和生产需求、生产能力、产业培育等没有很好结合,县市按照投资协议为企业配置了矿产资源,但对后期资源的管理、使用、外运以及企业兑现投资协议承诺等方面没有配套有效的措施。例如:新疆天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矿权的资源量为3100万吨,设计轻钙产能2万吨/年,2013年实际产能约1.5万吨/年;精河县宏域矿业有限公司探矿权的资源量约为9000万吨,设计氧化钙产能20万吨/年,2013年实际产能约2.5万吨/年。对水泥行业而言,国家规定的石灰石原料一级品的氧化钙含量为48%,而园区三家水泥厂所配的石灰石氧化钙含量都在52%以上,特别是中博水泥的石灰石氧化钙含量都在54%以上,造成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是现有易开采、品位高的矿山大部分已划出,并且出让面积大、占用储量多,造成后续招商引资的大企业、好项目无好矿可用。五台园区据初勘石灰岩储量约37亿吨,总体来说具有质量好、有害杂质含量低、易开采、交通便利等特点,但各矿体之间品质有很大差异;园区现有矿权26个,其中:采矿权6个,探矿权13个,拟设探矿权7个,预计储量27.5亿吨,占园区石灰石资源地表保有量的74.3%,据我们掌握,氧化钙平均含量54%以上的矿体储量大概6.3亿吨,涉及矿权10家,目前由政府管理的只有3家,储量不到3亿吨。(详见附表)近两年
三是矿石外运现象严重,初步估计园区每年外运矿石100万吨以上,除部分是园区生产企业无法利用的矿粉外,大部分是品位高、质量好的优质矿石,涉及企业主要6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税收的流失。主要去向以石河子、奎屯、伊犁等地的电石、脱硫剂、钢铁加工企业为主。
四是资源的开采利用,没有充分考虑配套环保措施的要求。园区现有矿山开采设计普遍采取的是露天阶梯式开采方案,但由于露天破碎和未上喷淋设施,使矿山开采破碎环节的粉尘大、矿山大量矿粉堆积等,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同时,为了鼓励入园项目早投产,默许部分项目在采矿手续未齐备的情况下,打擦边球,采取以采代探的方式采矿,一定程度上造成监管失控,出现环保不达标、安全有隐患等问题。矿点设置不合理,目前园区采矿点有12个(15条破碎生产线),其中有采矿许可证手续完备的只有5家。
五是矿产开采准入门槛太低,造成低水平恶性竞争,存在安全隐患,也造成矿石供应市场秩序混乱;税收征管有待加强,资源税流失严重。2013年矿石开采量预计约700万吨(矿石开采量根据矿山使用的炸药量推算,1吨炸药可开采1万吨矿石),而同期实际征收的资源税为万元。
(四)土地利用方面:土地资源储备不足,制约园区开发建设步伐。一是由于在2010年启动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把五台工业园区规划控制区50平方公里的大部分土地划为草地(实际上是未利用地中的荒草地,载畜能力差)。不仅使园区无法享受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减免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0.933万元/亩)等优惠政策,并且还要按1万元/亩标准交纳耕地占用税,大幅度增加了园区招商引资成本,削弱了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二是由于博乐市、精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五台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前完成的,未能与园区规划很好衔接,园区已批准的9.9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中有3.4平方公里未纳入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而园区规划控制区50平方公里中只有7.2平方公里为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严重限制了招商引资项目的选址和入驻效率。今年落地的天博辰业百万吨活性钙项目,以及即将启动的集约配套起步区和汽车服务区项目都将面临落地手续办理的难题。
(五)环保治理方面:历史包袱重,根治难度大。由于园区大部分企业未通过竣工验收即投产,矿山开采、矿石破碎、分类、入库、堆场、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环保措施、手段、设施未完全到位;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差,执法监管部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各方责权利不匹配,相互推诿,监管措施不力,执法不严、监管成本高等,增加了环保治理的难度;园区管委会处于有机构、无力量、无权限的尴尬地位。今年以来,在州党政高位推动下,县市和有关部门在园区集中力量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虽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但扬尘、碎石抛洒、超载超限、局部区域雾霾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排放不达标与恶意偷排现象时有发生,专项整治成果存在反弹压力,常态化监管机制还未建立。
(六)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好的激励机制,用人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园区干部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园区刚起步,需要熟知业务、相关政策,更要有足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干部。从园区干部队伍现状来看,园区工作经验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专业素质需要尽快提升等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由于人手紧,外出专业化锻炼、培训与提高办事效率形成矛盾。二是园区管委会还未得到自治区编委会的机构批复,公务员队伍的优秀人才因顾及身份性质不愿到园区工作,我委曾在全州范围内两次遴选干部,报名、考试、录用情况均不理想。三是干部身份、待遇问题,作为新成立单位,条件相对艰苦,现有干部人手紧、业务多、工作压力大,其公务员、参公管理的身份已发生转变,无法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也无“差别化”待遇,博乐市外调入的干部还面临购房、家属调动等压力。
二、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环境,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强化园区职能作用。以贯彻落实州政发36号文为抓手,积极尝试在现有条件下,园区管委会履行相应行政管理职能的路径,尽快解决园区管委会有责、有权、有位的问题,为切实改善园区投资环境奠定基础。二是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湖北省资源优势,组建园区碳酸钙产业技术研发服务中心。三是建立园区公共服务网站,加快园区虚拟空间,在人才培养与招聘、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知识产权、公用工程等方面开展服务。四是构建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引进各种经济成份、各种担保类型的担保机构入驻园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尽快启动园区土地调规等工作。一是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中期调整,依据园区总体规划及现阶段开发建设需求,按照留有弹性的要求,对博乐市、精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并建议对年度建设用地指标适度向园区倾斜。二是深入研究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将五台工业园区规划控制区50平方公里的土地性质调整为国有未利用地(戈壁荒滩),积极争取享受国家、自治区出台的土地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成本。
(三)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一是尽快开展园区矿产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在此期间,暂停园区四至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交易活动。二是加强爆炸物品的管理,积极主动与安监、公安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严格按照企业产能及矿区环境治理情况,核定合理的炸药用量额度,从源头上加强对矿山开采环节的监管力度,逐步消除矿粉、石灰废料堆积、矿石外销等突出问题。三是开展矿山开采清理整顿工作。结合每年的矿山储量核查、矿业权年检、采矿权延续和探矿权转采矿权等工作,科学制定矿山清理整顿工作方案,逐步优化矿区布局,合理配置企业开采储量,积极推动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开采的矿山生产加工模式;清理整顿矿山开采市场,提高作业队伍的准入门槛;开展园区营运车辆专项治理活动,坚决杜绝无照经营等行为。四是积极探索资源储备和创新资源供应机制。依托园区投资平台,通过市场运作和行政手段积极整合部分优质石灰石矿区,不仅为招大引强提供资源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实现集约开采加工、统一供料的路径。
(四)强化全州“一盘棋”理念。进一步科学界定“一区两园”及各县市产业定位,强化错位发展理念,建立完善有利于调动各方特别是有利于园区快速、持续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小州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把优势叠加效应转化为产业集聚、加快发展的源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要在产业研究、项目论证等基础环节多下功夫,对重点项目、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关键项目敢于出手,要有“舍得”的魄力,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五)加快园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按照“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积极协调审批部门对园区没有验收的企业组织验收,对不具备验收条件的企业责令停产整改。园区主管部门和企业相关人员及时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和培训,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能力,强化园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管委会与州直部门及县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把每一件事做彻底,不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用土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