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公积金怎么提取现金中哪部出现问题导致结果减半(公积金怎么提取现金跟平时一样)

当前位置: >>
中草药分类
中草药分类解表药 清热药 泻下药 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导药 按分类查药 驱虫药 止血药 活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平肝熄风药 开窍药 补益 药 固涩药 外用药 按归经查药 胃经 脾经 大肠经 肾经 肺经 心经 肝经 膀胱经 胆经 三焦经 小肠经 心 包经 甘味中药列表 苦味中药列表 辛味中药列表 酸味中药列表 咸味中药列表 涩味中药列表 淡味中药列表按药性查药 温性中药列表 平性中药列表 寒性中药列表 凉性中药列表 热性中药列表 按药味查药按名称查药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按分类查药一、解表药解表药(drugs for relieving Exterior Disorder),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一 类中药。又称发表药。 1、功用: 此类药物质轻升浮, 辛散轻扬, 能促进人体发汗或微发汗, 使表邪透散于外, 达到治疗表证, 防止表邪内传,控制疾病传变的目的。部分解表药还有宣毒透疹、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利 尿消肿、祛风除湿、通痹止痛、透散毒邪、解表消疮、清利头目、利咽消肿等作用。 2、分类和适应证 根据药性及适应证的不同,解表药可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①辛温解表药。辛 以散风,温可祛寒,故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又称发散风寒药。主要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肢体酸痛、鼻塞涕清、喉痒咳嗽、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的风寒表证。常用药有麻黄、桂枝、 细辛、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藁本、白芷、辛夷、苍耳子、鹅不食草、生姜、葱白、 香薷、胡荽、柽柳等。②辛凉解表药。辛以散风,凉可祛热,故有发散风热的作用。又称发 散风热药。主要用于发热恶寒、头痛目赤、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的风热表证, 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常用药有薄荷、牛蒡子、蝉蜕、菊花、桑叶、蔓荆子、淡豆豉、 葛根、升麻、柴胡、浮萍、木贼等。此外,某些解表药还可用治表邪外束,麻疹不透;肌肤 有湿,复感表邪,风疹瘙痒;肺失宣降,咳嗽气喘;风邪袭表,肺失宣降,风水水肿;风寒 湿痹,肢节疼痛,痈疽初起,兼有表证;风热上攻,眩晕目赤,咽喉肿痛等证。 3、配伍 使用解表药时,由于四时气候的差异,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兼燥邪, 故除针对风寒、风热,选择相应的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外,还须根据兼邪的不同,分别 与祛暑药、化湿药、润燥药等配伍应用。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 据体质不同,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虚药同用。小儿外感,因年龄体质与成年 人不同,又有夹痰、滞、惊的不同兼证,亦当兼顾,如感冒夹痰、咳嗽气喘者,须配化痰止 咳药;感冒夹食、腹胀纳差者,当配消导药;感冒夹惊、惊痫夜啼者,当配熄风止痉药。 4、用药注意 解表药的用药剂量应随季节的变化增减。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用量宜轻;秋冬腠理致 密、不易出汗,用量宜重,但均要中病即止,不可过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久患疮 疡、淋证、尿血的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须慎用。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能久煎,1 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药效。 5、现代研究 解表药有不同程度的发汗、解热、镇痛作用,对多种致病细菌、流行性感冒病毒也有抑制作 用。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解表药分别对西医诊为一般感冒、流 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初起、麻疹、支气管炎、肺炎、哮 喘、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皮肤病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还可用于防 治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及突发性耳聋等病。麻黄别名 色道麻、结力根[蒙古]、龙沙、卑相、卑盐、狗 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 功效作用 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 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始载于 归经 药性 药味 《神农本草经》 肺经、膀胱经 温 辛、苦麻黄为汉药或称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古时别名龙沙、卑相。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 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采用部位为草质茎。草麻黄草麻黄为小灌木,常呈草本状,茎高 20~40 厘米。分枝较少,木质茎短小,匍匐状;小枝圆,对生或轮生,节间长 2.5~6 厘米, 直径约 2 公厘。 基本信息 【处方名】麻黄,策敦木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基原】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 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炮制】 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 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 100kg 麻黄段,用 20kg 炼蜜。 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 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 100kg 麻黄绒,用 20kg 炼蜜。 【应用】 1.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 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 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 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 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 平喘,即麻杏石甘汤。2 3. 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 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用量用法】 2-9g。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 用麻黄绒或灸用。 【注意事项】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 慎用。 别名大全 【别名】龙沙,卑相,卑监,狗骨,色道麻,结力根,麻黄草,草麻黄,中麻黄,木贼廓黄, 山麻黄,川麻黄,田麻黄,华麻黄,木麻黄,西麻黄,朱芯麻。 【商品名】草麻黄,又名田麻黄、川麻黄、朱芯麻。 木贼麻黄:又名木麻黄、山麻黄。 中麻黄:为植物中麻黄的草质茎。 【处方名】麻黄,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净麻黄,水炙麻黄,蜜炙麻黄等。 品种考证 麻黄始载于《本经》 ,列为中品。 《别录》谓:“麻黄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 陶弘景云:“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苏敬云:“郑州鹿台及关 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其青、徐者今不复用,同州沙苑最多也。”段成式《酉阳杂俎》云: “麻黄茎端开花,花小而黄,簇生。子如覆盆子,可食。至冬枯死如草,及春却青。”苏颂云: “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苗春生,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已来。梢上有黄花, 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皮红裹人,子黑。根紫赤色。俗说 有雌雄二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内结子,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茎 阴干,令青。”以上记述的产地与现在麻黄产地基本一致,所述植物形态极似草麻黄。 药理研究 发汗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麻黄碱。 ② 条件 温服、温热条件。 ③ 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 α 受体。 平喘 ① 有效成分 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α-萜品烯醇。 ② 机理 促进 NA 和 Adr 的释放。 本身激动 β-R→激活 Ac→促进 cAMP 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 PGE 的释放。 直接兴奋 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③ 作用特点 缓慢、温和、持久,可以口服。 利尿 ① 有效成分 d-伪麻黄碱。 ② 作用 尿量增加。 ③ 机理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抗炎、抗过敏 ① 有效成分 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麻黄碱。3 ② 作用机理 抑制过敏递质释放; 溶血素减少,呈抗补体作用。 镇咳、祛痰 ① 作用强度 为可待因的 1/20。 ② 有效成分 萜品烯醇,麻黄挥发油。 解热、抗菌、抗病毒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 ② 抗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 ③ 抗病毒 流感病毒。 【炮制】 蜜麻黄 取麻黄段,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每 100kg 麻黄,用炼蜜 20kg。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 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密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中医经验 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1. 发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肿;4. 散阴疽,消症结。由于 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 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 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 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 效果较好。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 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 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候(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 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 ,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 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可资参考。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 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 消肿的作用。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水从汗解而消肿;?小便增多而消肿;? 大便水泻而消肿;?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这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 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有关。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 验,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疗肾炎病的水肿, 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等可以散阴疽,消症结。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宣透皮 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 《神农本草经》有“破症坚积聚”的记载。 《外科全生集》的阳和 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黄(五分) 、熟地(一 两)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 见麻黄而不腻”的经验。 根据这些经验,我曾用麻黄、熟地、白芥子、桂枝、红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随证加减,治 疗过肢端动脉痉挛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仅供参考。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钱之间。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三钱渐加 至五钱,个别的还有时用到七、八钱,这时要配用生石膏八钱至一两半左右(生石膏与麻黄4 之比约为 3:1 )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各家论述 1. 李杲: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 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 2.《汤液本草》 :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 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 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3.《本草经疏》 :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 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 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 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 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 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 散真元之气故也。 4.《本草通玄》 :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 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 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 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5.《本草正》 :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法 除寒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 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甩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 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肋阳,可逐阴凝之 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 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今见后人多有畏主力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 不达。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汗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 及误用而然,若阴邪深入,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 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肿胀,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然 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6.《药品化义》 :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 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波 时寒变为温病,量力减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 浮于外,肤膜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 故少用四、五分人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 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汤以发散肺邪, 奏功甚捷。若小儿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情肺,大有功效。 7.《医学衷中参西录》 :受风水肿之症, 《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法风 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症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东 人三浦博士,用麻黄十瓦,煎成水一百瓦,为一日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及 肾脏萎缩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症之凉热虚实不同,不知用他药佐之以尽麻黄之 长也。试观《金匮》水气门越婢汤,麻黄铺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也(脉浮固系有风,实亦 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也;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 黄者矣。古方中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 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今时用者, 大抵皆不去节。 至其根则纯系止汗之品, 本是一物, 而其根茎之性若是迥殊, 非经细心实验, 何以知之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5 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 其人之肌肤强厚; 若更为出外劳碌, 不避风霜之人, 又当严寒之候, 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 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8.《本草正义》 :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 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 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 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井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 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 无权,即当惜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 《千金》麻黄醇酒汤之 治表热黄疽,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 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 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的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烙,新凉外束,干咳嗑燥等证,无不 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 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 《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 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 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竞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 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 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暗,亦且无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 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力巨患。 9.《本经》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 积聚。 10.《别录》 :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 赤黑斑毒。 11.《药性论》 :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12.《日华子本草》 :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 13.《珍珠囊》 :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14.《滇南本草》 :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15.《纲目》 :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16.《科学的民间药草》 :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 17.《现代实用中药》 :对关节疼痛有效。 18.《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药方选录 ①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 (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 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喂粥。(《伤寒论》麻黄 汤) ②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 (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升,去 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沦》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③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 (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 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 草汤) ④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 二升,慢火煎如汤。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⑤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6 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⑥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 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 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⑦治病疮疱倒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 煎,去三分,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 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 药性歌诀 麻黄甘苦性微温,主中风邪治不仁,伤寒表证并嗽喘,理瘴解疟消斑痕。 药名由来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 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 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 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 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 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 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 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 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 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 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 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 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 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 才又改叫“麻黄”。薄荷别名 蕃荷菜、菝蔺、吴菝蔺、南薄荷、猫儿薄苛、升 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花、菝蕑、吴菝蕑、野 薄荷、升阳菜薄苛、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 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 功效作用 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 瘾疹。 始载于 归经 药性 药味 《雷公炮炙论》 肺经、肝经 凉 辛薄荷,土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 根茎横生地下。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薄 荷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7 牙床肿痛等症。处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光朋温室采摘的薄荷又是春节 餐桌上的鲜菜。清爽可口。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拼音:bò hе(轻声) 而不是 pòhé 一. 植物 名称: 中文名:薄荷 中文别名 :野薄荷(各地) ,夜息香、南薄荷(山东) ,水薄荷(云南) ,鱼香菜(四川) 、 狗肉香(贵州) 、水益母、接骨草(云南昆明) ,土薄荷,仁丹草,野仁丹草、见肿消(江苏) , 苏薄荷,蕃荷菜,在广西全州石塘镇一带也被称为“五香”等。 注:云贵川渝一带煮鱼的鱼香菜,学名留兰香,属于薄荷属,但不含薄荷脑,上图为薄荷属 的“留兰香”! 【薄荷】 薄荷——桑一又 自然疗法治近视眼: 清晨,太阳刚刚露出笑脸,精心地看东方 32 分钟,回过头来,定神地 看身边的绿色植物。然后,用眼睛去含薄荷和荆芥草上的露珠。得持久疗养。 (薄荷脑和薄荷素油)具有特殊的芳香、辛辣感和凉感,主要用于牙膏、食品、烟草、酒、 清凉饮料、化妆品、香皂的加香;在医药上广泛用于驱风、防腐、消炎、镇痛、止痒、健胃 等药品中。全草入药,辛,凉。归肺、肝经,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和止痒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无汗、风火赤眼、风疹、皮肤发痒、疝 痛、下痢及瘰疬等症,外用有轻微的止痛作用,用于神经痛等。我国历来是薄荷脑和薄荷素 油的出口大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外汇收入可观。薄荷根 系在生长期间向土壤中分泌的物质有抑菌作用,对棉花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如棉花枯萎病、 立枯病以及棉蓟马和棉蚜等,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尤以对棉花枯萎病防效显著,可在棉花重 病区实行薄荷棉花轮作。 日常用法 1、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 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牛 蒡子、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 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 肿 痛 ,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 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风热束表, 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汤;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 皮、防风等同用,取其祛风透疹止痒之效。 4、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当归等疏 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5、此外,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常配 藿香、佩兰、白扁豆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药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 I-薄荷醇(I-menthol) 、1-薄荷酮(I-menthol)及薄荷 酯类 等。 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而起 到发汗解热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能对抗乙酸胆碱而呈现解痉作用;薄荷油 能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而对呼吸道炎症有治疗作用;体外试验薄荷煎剂对单纯性疱疹病毒、 森林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白色葡萄球菌、 甲型链球菌、 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8 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菌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 射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作用。 药用 附小验方: 1.治蜂叮肿胀 薄荷鲜叶贴患处,立即见效。 2.治水入耳作痛 薄荷汁滴入,即愈。 草药药用: 【草药名】 :薄荷 【内容介绍】 :薄荷 (《雷公炮炙论》) 【异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 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 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处方名】 :薄荷、卜荷、薄荷叶(薄荷之叶片,长于疏风透疹) 、薄荷梗(薄荷之梗茎,长 于下气宽胸) 、卜可、太仓薄荷、苏薄荷等 【商品名】 :太仓薄荷:产于江苏太仓者。为地道药材,品质最优。又可分为白种薄荷、黄 种薄荷、青种薄荷、秧薄荷、臭薄荷 5 个品种。 苏薄荷:产于江苏苏州、常熟、嘉定、南通等地者。品质亦优。 南薄荷:产于我国南方者,如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等省。 杭薄荷:又名苋桥薄荷。产于浙江杭州地区者。 薄荷:各种薄荷的统称。以叶多而肥、色绿、无根、干燥、香气浓者为佳。 【药理作用】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 应用于皮肤,首先有凉感,以 后有轻微刺灼感。此种凉感并非皮肤温度降低, 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薄 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收缩作用,后者的作用较强。 用小鼠作试验,对离体小肠,薄 荷精油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对整体小鼠的小肠内容物之推进速度并无显著影响,甚 至有抑制倾向,故推测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嗅、味感觉续发性引起的。 薄荷醇的酒精 溶液有防腐作用。 它对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促进了分泌而去除了附 着于粘膜上的粘液所致。 薄荷酮之刺激性强于薄荷醇。 同属植物欧薄荷中的总黄酮类具有 利胆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先将叶抖下另放,然后将茎喷洒清水,润透后切段,晒干, 再与叶和匀。 【性味】辛,凉。 ①《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凉,辛。 : ②《医林纂要》 :辛,寒。 【归经】入肺、肝经。 ①《汤液本草》 :手大阴、厥阴经药。 ②《纲目》 :入手少、太阴,足厥阴。 ③《本草新编》 :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 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⑴《药性论》 :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⑵《千金.食治》 :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 主辟邪毒,除劳弊。 ⑶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⑷《唐本草》 :主贼风,发汗。 (治)恶气腹胀满。 霍乱。 宿食不消,下气。 ⑸《食疗本草》 :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⑹《食性本草》 :能引诸药入营卫。 疗阴阳毒、伤寒头痛。9 ⑺《日华子本草》 :治中风失音,吐痰。 除贼风。 疗心腹胀。 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⑻《本草图经》 :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⑼《本草衍义》 :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⑽李杲:主清利头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气。 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 :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 又:野薄荷上清头目 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 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⒀《纲目》 :利咽喉、口齿诸病。 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⒁《本草述》 :治中风,癫痫, 伤燥热郁。 ⒂《医林纂要》 :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 :消目翳。 ⒄《本草新编》 :薄荷,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入肺与包络二经,又能入 肝、胆。下气冷胀满,解风邪郁结,善引药入营卫,又能退热,但散邪而耗气,与柴胡同有 解纷之妙。然世人只知用柴胡,不知薄荷者,以其入糕饼之中,轻其非药中所需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8~2 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宜忌】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①《药性论》 :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 :动消渴病。 ③《本经逢原》 :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从新》 :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选方 ①清上化痰, 利咽膈, 治风热: 薄荷末炼蜜丸, 如芡子大, 每噙一丸。 白沙糖和之亦可。 《简 ( 便单方》) ②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 晒干为末, 每用一钱, 沸汤泡洗。 ( 《明目经验方》) ③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 (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 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 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 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 (《圣惠方》薄荷丸) ④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 (《永类钤方》) ⑤治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 (《普济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 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 (《本事方》) ⑦治蜂虿螫伤:薄荷按贴之。 (孟诜《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频涂。 (《医说》) ⑨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 (《闽东本草》) 各家论述 ①《纲目》 :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 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 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②《本草经疏》 :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 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 主热,皆阳脏也。 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 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 恶。 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 《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 经要药。 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 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 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别之。 又: 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 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 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 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 血 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 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10 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 :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取其性 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 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 取其 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④《本草新编》 :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 神。 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⑤《本草求真》 :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 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 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 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 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 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 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经续疏》 :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 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顾降者也。 特 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 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 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剧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耶。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 :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 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 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 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 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出疼、咽喉 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 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 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 要药。 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 伤寒发汗用麻黄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 《本经》《别录》皆未载 、 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 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 试取《伤 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 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 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 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 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 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 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 ⑧《本草正义》 :孙星衍辑刻《本草经》 ,径谓薄荷苏类,确乎可信。 《唐本草》谓为辛温, 亦以苏类例之。 然冷冽之气能散风热,决非温药,故洁古直谓之辛凉。 其主治则《唐本》 谓贼风伤寒、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又皆与紫苏大略相近,惟辛而凉降, 微与温散者不同耳。 按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 薄 荷营养丰富,春夏季可采其嫩茎食用.炒食或用开水烫后凉拌,清香可口,尤其是夏季用其嫩叶 和其他果蔬榨汁饮用,是去暑化浊的佳蔬。还可以凉拌炒肉丝、调羹汁、做馅料等,像其他 蔬菜一样食用。夏季的薄荷茶也别具风味,先用开水泡茶,然后倒去茶叶,在热水中加入鲜 嫩的薄荷叶,再加开水,泡几分钟后,加入白糖,口味辛凉,凉爽透心,还可治内热、外感、 头痛目眩等病症,古人早就说过“作膳久食,补肾气,辟邪毒,除秽气,令人口气香清。” 在南京一些居住小区中,房前楼后常有一片片薄荷种植。居民常取其叶或嫩梢,或清炒或做 汤,清暑化浊,食用观赏两不误。薄荷在园林中可作低湿处地被和花境观赏栽培,可快速覆 盖地面,且少有病虫害,值得推广应用。 工业用途 1、食品添加剂 在一些食品、糕点、糖果、酒类、饮料中加入微量的薄荷香精,即具有明显的芳香宜人的清 凉气味,能够促进消化、增进食欲。11 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糖果、糕点主要有清凉薄荷糕、健胃八珍糕、薄荷糖、棕子糖、口香 糖、润喉糖等;使用薄荷产品的酒类、饮料主要有薄荷酒、薄荷茶、薄荷露、薄荷清凉饮料 以及具有解酒作用的薄荷蜂蜜水等。 2、烟草矫味剂 烤烟时加入薄荷脑,可以明显减弱烟草的辛辣刺激味,变得温和而高雅,适口感更强,更适 合妇女和老人吸用。 3、日化加香杀菌剂 在牙膏、牙粉、漱口水等口腔清洁用品中的用量较大; 在冷霜、剃须膏、须后水、花露水、香水、香皂、在洁面乳、面膜、洗发膏、洗发水、洗手 液、沐浴露、防晒霜等护肤化妆品和洗涤用品中也有少量应用; 在空气清新剂、卫生杀菌、杀虫剂、面巾、卫生巾以及除臭杀菌的鞋垫、保健内衣、被褥等 家庭卫生用品中加入适量薄荷脑油,既收清凉芳香之功效,又有杀菌消毒之妙用。 医药用途 1、药理作用 刺激和抑制神经的作用: 薄荷产品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的功效, 作用于皮肤有灼感和冷感同时, 它对感觉神经末梢又有抑制和麻痹的作用;因此,可用作抗刺激剂和皮肤兴奋剂。既对皮肤 瘙痒具有抗过敏和止痒作用,又对神经痛和风湿关节痛具有明显的缓解和镇痛作用; 消炎和抗菌的作用:薄荷产品对蚊虫叮咬皮肤有脱敏、消炎和抗菌的作用;对上呼吸道感染 亦有明显的止咳、消炎和抑菌作用;对痔疮、肛裂有消肿止痛、消炎抗菌的作用; 健胃和祛风的作用:口含有薄荷产品的方剂,对于味觉神经和嗅觉神经有兴奋的作用。它对 口腔粘膜有炮热感和刺激作用,能促进口腔流涎、增进食欲、增加胃粘膜的供血量,改进消 化功能。有益于治疗食积不化、解除胃脘涨滞感觉。也可治疗呃逆和痉挛性胃痛。此外,薄 荷在肠道内亦有较好的驱风作用,能减轻肠充气、驰缓肠肌蠕动,具有减缓肠疝痛的作用; 芳香和调味的作用: 主要利用薄荷所特有的清凉润喉而芳香宜人的气味来掩饰和改善一些具 有异味和难以吞服的药物的不适感。 2、入药方式 薄荷产品在医药上的入药方式主要有三种: 薄荷干叶或薄荷全草用于中草药煎剂或中成药方剂; 薄荷脑晶体或薄荷锭用于中成药或西药配方; 薄荷素油或精油用于中西药配方; 3、药品分类 以薄荷脑、油为主药成分或配方药的中要西药物主要可分为内服、外用及注射液三类: 内服药主要有: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水、止咳糖浆、解痉镇痛酊、胃痛宁口服液、保喉 片、润喉片等; 外用药主要有:清凉油、红花油、白花油、风油精、痱子水、止痒凝露、止痒水、痱子粉、 炉甘石搽剂、无极膏、皮炎平膏、伤湿止痛膏、鼻嗅通嗅剂等; 注射液主要有:复方薄荷注射液、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等; ★ 4、毒副作用 薄荷脑、油对哺乳动物具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若过量服用会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因此,在 药品中的使用剂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限量(除药用外,一般每人每日不超过 2mg/kg 体重)。 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薄荷系列产品的用途也将日益广泛。 近十多年 来,加入少量薄荷脑、油的洗发剂、沐浴露、香皂等产品倍受人们的青睐;采用薄荷精油进 行安神静心、消除疲劳的芳香疗法逐步盛行;特别是薄荷脑及其衍生物、络合物——水杨酸 薄荷酯、邻氨基苯甲酸薄荷酯等薄荷系列新产品在防晒化妆品、毛发再生精、祛皱霜、露、 疤痕灵、和部分减肥保健品中亦得到广泛的应用。12 此外,据国外最新公布的医药研究成果称,产自中国的薄荷油具有独特的抗癌作用。 应用进展: 1、抗癌: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中药中常见的一种薄荷叶对治疗癌 症有特殊的功效。 薄荷叶能够阻止癌症病变处的血管生长, 使癌肿得不到血液供应, 最终“饥 饿”而死。英国萨尔福特大学教授表示,他希望用薄荷叶制作的药物能够尽快进入临床应用。 2、抗病毒:陈祖基等人研究指出,薄荷煎剂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增大感染量则无抑 制作用。国外报道,同属植物薄荷水提取物,对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Semliki 森林病 毒和流行性腮腺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但对流感却无效。 3、促进透皮吸收作用:国外研究表明,薄荷醇能显著促进醋氨酚透皮吸收作用,对曲安缩 松有显著促进吸收作用,可使柴胡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能显著促进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这 种促进透皮吸收作用可能是由于薄荷醇通过改变角质层脂质的结构改变药物的透皮渗透能 力。 4、抗菌抗炎:王微等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薄荷精油的成分 ,在鉴定出的 21 种成分中,异佛尔酮(41.22%) 、β-石竹烯(10.01%) 、斯巴醇(2.89%) 、β-蒎烯(1.45%) 和桉树脑(1.13%)为主要成分。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薄荷精油的抗菌活性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及变形杆菌出现最大的抑菌环。 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表明,薄荷醇皮下给药,能剂量依赖性促进小鼠活动,其 促进小鼠活动,可能与多巴胺有关。动物实验表明,薄荷醇对大脑有保护作用。圆叶薄荷油 和欧薄荷油均有中枢抑制作用, 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 薄荷醇对戊巴比妥 的中枢抑制作用有一定量效关系。 礼仪之用: 薄荷为芳香植物的代表,品种很多,每种都有清凉的香味。花色有白、粉、淡紫等,低调而 不张扬,组成唇形科特有的花茎。 花语:有德之人 赠花礼仪:把几种薄荷花苗分别种在几个陶瓷花盆中,放入木箱赠人。如果能在每盆花旁边 插一个标签注明薄荷的品种,效果会更好。 食疗方法: 薄荷具有医用和食用双重功能, 主要食用部位为茎和叶, 也可榨汁服。 在食用上, 薄荷既可作为调味剂,又可作香料,还可配酒、冲茶等。 1、薄荷粥:鲜薄荷 30 克或干品 15 克,清水 1 升,用中火煎成约 0.5 升,冷却后捞出薄荷 留汁。用 150 克梗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汤及少许冰糖,煮沸即可。 功效:清新怡神,疏风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2、薄荷豆腐:豆腐 2 块,鲜薄荷 50 克,鲜葱 3 条,加 2 碗水煎,煎至水减半,即趁热食用。 功效:可治疗伤风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 3、薄荷鸡丝:鸡胸脯肉 150 克,切成细丝,加蛋清、淀粉、精盐拌匀待用。薄荷梗 150 克 洗净,切成同样的段。锅中油烧至 5 成热,将拌好的鸡丝倒入过下油。另起锅,加底油,下 葱姜末,加料酒、薄荷梗、鸡丝、盐、味精略炒,淋上花椒油即可。 功效:消火解暑。 4、薄荷糕:取糯米、绿豆各 500 克,薄荷 15 克,白糖 25 克,桂花少许。先将绿豆煮至烂 熟,再加入白糖、桂花和切碎的薄荷叶做成馅备用。把糯米焖熟,放入盒内晾凉,然后用糯 米饭包豆沙馅,用木槌压扁即成。 功效:清凉,疏风散热,清咽利喉。 5、鲜薄荷鲫鱼汤:活鲫鱼 1 条,剖洗干净,用水煮熟,加葱白 1 根,生姜 1 片,鲜薄荷 20 克,水沸即可放调味品和油盐,汤肉一起吃。每天吃 1 次,连吃 3~5 日。 功效:可治小儿久咳。 6、薄荷汤 将薄荷叶清洗干净,切碎,用开水烫一下,放少许盐,香油。 功效:解毒败火。13 7、薄荷凉茶:新鲜薄荷叶少许,清洗干净,沸水冲泡,放入适量白砂糖,自然冷却。日饮 3~5 杯,饮用后通体舒坦,精力倍增。 8、薄荷冰:用锅将 4 碗清水煮开,加入薄荷煮 5 分钟,放凉。将薄荷水放入冰箱冻成冰粒, 咽喉痛或口干时取冰粒放于口中咀嚼,可收清凉利咽之效。薄荷酒 取薄荷油 10 克,米酒、 黄酒各 50 毫升,将薄荷油与米酒、黄酒兑在一起,早晚空腹饮用。 9、薄荷茶:用薄荷叶泡茶喝,泡法同普通茶叶一样,饮用有清凉感,是清热利尿的良药。 PS:此外,薄荷茎叶有特殊香味,可用于制作口香糖、牙膏等,起到清凉提神、泻火的功 效。 另外,薄荷可酿蜜,其蜜蜜色深,呈深琥珀色、具有较强的薄荷特殊气味。具有较高的药用 价值。 食疗价值 唇形科草本植物薄荷的茎叶。产于江苏等南北各地。采收期因产地而异,一年可采割 2~3 次。鲜用,或阴干切段用。 [性能]味辛,性凉。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喉,理气。 [参考]含挥发油,主要为薄荷醇、薄荷酮等。 [宜忌] 宜: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者宜食;口疮口臭,牙龈肿痛,以及风热瘙痒者宜食。 忌:阴虚血燥体质,或汗多表虚者忌食;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忌多食久食。 能促进汗腺分泌, 增加散热; 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 有解痉作用; 能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 缓解其炎症;对多种病毒和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途]用于感冒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昏,微恶风寒;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风疹瘙痒,荨麻疹;肝气郁滞,胸闷胁痛,或感受暑湿,脘腹胀痛、吐泻。 [用法]一日~10g。煎汤,泡茶,研末,入糖果等。 [附方] 1,薄荷银花茶:薄荷 10g,金银花 15g。沸水浸泡,代茶饮。 本方用薄荷疏散风热、利咽喉,金银花清热解毒。用于感冒风热,发热恶风,头昏,咽喉痛。 2,薄荷菊花茶:薄荷 6g,菊花 10g,茶叶 3g。沸水浸泡,代茶饮。 本方以薄荷、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茶叶提神、清利头目。用于感冒风热,头目不清, 头昏。 【临床研究显示】薄荷具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健脑安神的功能。临床研究显示,对于失 眠引起的头痛患者可采用薄荷结合中国医科研制的中药助眠宝进行治疗, 可取得快速理想的 疗效。另外在服药的同时配合一些行为疗法,包括食疗。平时清淡为主,不要吃辛辣食物。 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头痛的恢复 均有很好的帮助。 桂枝 别名 功效作用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柳桂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 疼,胸痹痰饮,经闭症瘕。 《唐本草》 无毒 心经、肺经、膀胱经 温 辛、甘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14 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概述 桂枝 Guizhi [出处] 《名医别录》 。 [中药学名]Ramulus Cinnamomi。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应用 桂枝桂皮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 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 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 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 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 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 茯苓、 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 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 草汤. 【用量用法】3~9 克入汤剂.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孕妇胎热以及产 后风湿伴有多汗等情形均忌用. 【药理作用】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 ① 有效成分 桂皮油。 ② 作用 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加强麻黄发汗作用。 解热、镇痛 ① 有效成分 桂皮醛、桂皮酸钠。 ② 机理 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 镇静、抗惊厥 ① 有效成分 桂皮醛。 ② 作用 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 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 桂枝(植物) 抗炎、抗过敏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 ② 机理 抑制 IgE 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抗过敏作用。 抗菌、抗病毒 ① 抗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致病性真菌。桂皮油、桂皮醛,抗结核杆菌。 ② 抗病毒 流感病毒、孤儿病毒。 【处方名】桂枝,桂枝尖 山楂桂枝红糖汤 (1)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风寒 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 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 等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桂枝性温,15 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 与茯苓、白术等配伍应用:如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 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 桂枝杏仁陈皮茶 (1)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 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煦,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 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 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 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其他信息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 25mg/ml 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 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 2.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 68-l 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 70%醇浸 剂作用较好。 3.利尿作用:用含桂枝的五苓散 0.25g/kg 给麻醉犬静脉注射, 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 单用桂枝 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 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中药化学成分 桂枝含挥发油 0.69%,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64.75%,还有苯甲酸苄酯 (benzylbenzoate) ,乙酸肉桂酯(cinnamylacetate) ,β-荜澄茄烯(β-cadinene) ,菖莆烯 (calamenene) ,香豆精(coumarin)等。 功效 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考证 出自《唐本草》《本草别说》 。 :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取 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人治上焦药用也。 各家论述 1.《用药心法》 :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2. 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 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 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 《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 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 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 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 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知 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自 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义补遗》 :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 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纲目》 :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 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汇言》 :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 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16 6.《本草述》 :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 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 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 盖四时风,因 于四时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 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经逢原》 :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 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 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 8.《长沙药解》 :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 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 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9.《本经疏证》 :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 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 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10. 张寿颐: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 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 仅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口肉桂之枝,柔 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 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宣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 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 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 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达:寒湿凝于肌肉,阳气不达于外,仲师因立桂枝汤方,以扶脾阳而达营分郁。盖 孙络满布腠理, 寒郁于肌, 孙络为之不通, 非得阳气以通之, 营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 桂枝之开发脾阳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湿邪内窜关节,则病历节;或窜入孙络而为痛,按 之不知其处,俗名寒湿流筋。其郁塞牵涉肝脏,二证皆宜桂枝。 12.《本草经疏》 :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13.《本草再新》 :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药方 ①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 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 汤) ②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 (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③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 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 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 ④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 ⑤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7 ⑥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三两,芍药三 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芪桂枝五物汤)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 微紧: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 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桂枝龙骨牡蛎汤) 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 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汤) ⑨治妇人宿有症病, 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 胎动在脐上者, 为症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 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 症: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 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⑨方均出《金匮要略》) 用药禁忌 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 功效分类 解表药 炮制方法 桂枝:用水稍浸泡,捞起,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筛去屑。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 润透,切片,晾干。桂枝尖:取桂枝的细枝梢,稍浸,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炒桂枝:取 桂枝片入锅内,以文火炒至深黄色略有焦斑为度。菊花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 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节华、金精、 甘菊、真菊、金蕊、家菊、馒头菊、簪头菊、甜 菊花、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 傅延年、阴成、镘头菊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 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FLOS CHRYSANTHEMI 《神农本草经》 无毒 肺经、肝经 凉 甘、苦别名功效作用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菊花(学名 Dendranthema morifolium,常用 chrysanthemum,拉丁文 Flos Chrysanthemi) , 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 ,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出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已达千 余种。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 在明末清初开始。 别名 九花 女华 日精 节华 朱嬴 延寿客 延龄客 阴威 寿客 更生 金蕊 周盈 黄蕊 笑靥金 家菊(甘菊的别名) 金精(甘菊的别称) 傅延年 禽华 月朵(白菊花的别称) 官样黄(柑子菊的异名) 江西腊,亦作“江西蜡”18 因菊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 作用功效 菊花性凉,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服。 性味归经 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注意:此花头部具有某种毒性,对人类也是如此。但尚感欣慰的是,虽然碰触到菊花会 让人有点疼痛和肿胀感,医生只会将此做为一般的过敏或炎症处理。 菊花与野菊花不同, 药性等各方面有很大区别,野菊花有微毒可引起食欲不振、上吐下泻等。这里是菊花,不是 野菊花】★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功效】 1 菊花山楂茶:取菊花 10 克,加山楂、金银花各 10 克,代茶饮用,能化淤消脂,清凉降压 降压、减肥轻身,适用于肥胖症、高血脂症和高血压患者。 2 三花茶:菊花,金银花,茉莉花均少许,泡水作茶饮,可清热解毒,适用于防治风热感冒、 咽喉肿痛、痈疮等,常服更可降火,有宁神静思的效用。 3 菊花蜜饮:菊花 50 克,加水 20 毫升,稍煮后保温 30 分钟,过滤后加入适量蜂蜜,搅匀 之后饮用。具有养肝明目、生津止渴、清心健脑、润肠等作用。由白菊茶 和上等乌龙茶制 成的菊花茶,是每天接触电子污染的办公一族必备的一种茶。因为此茶具有去毒的作用,对 体内积存的有害性的化学和放射性物质、都有抵抗、排除 的疗效。 4 取菊花 10 克,茶叶 3 克,一并冲泡,可防治早期高血压。 5 取菊花 10 克,桑叶、枇杷叶各 5 克,研成粗末,用沸水冲泡代茶饮,可防秋澡,适于因 秋燥犯肺引起的发热、咽干唇燥、咳嗽等病症后食用。本方尚有预防流感、流脑、乙脑、腮 腺炎、水痘等作用。 6 甘菊,其味甘甜,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 3 克左右泡茶饮用。 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同煎代茶饮用,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效。 7 餐后,用五、六朵杭菊花冲泡饮服,能解渴生津。 8 八宝菊花茶:金银花 10 克、陈皮 5 克、胖大海一个(可不要,因为它可引起食欲不振、 上吐下泻) 、少许冰糖、少许山楂、5 克有机绿茶、两个红枣,用沸水泡至 5 分钟既可食用, 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超市有卖) [附方] 1,桑菊薄荷茶:菊花 6g,薄荷 9g,金银花、桑叶各 10g,沸水浸泡,代茶饮。 本方用菊花、桑叶、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金银花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头昏,目 赤,咽喉不利。 2,菊花决明茶:菊花 10g,炒决明子 12g。沸水浸泡服。 菊花与决明子配伍,有较好的清肝明目和平肝阳的作用。用于肝热目赤,羞明多泪,头昏; 或肝阳上亢,头昏目眩。 3,菊睛丸:甘菊花 120g,枸杞子 90g,肉苁蓉 60g,巴戟天 30g。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 次 g,温开水送下。 源于《和剂局方》 。枸杞子为补肝明目要药,肉苁蓉、巴戟天能补益肝肾精血,精血上注于 目而能视,故有助于明目;甘菊花与枸杞子等同用,有养肝明目之效。用于肝肾不足,眼目 昏暗。 4,桑菊银楂茶:菊花、金银花、山楂各 5g,桑叶 10g。分作 3~4 次用,每次以沸水浸泡, 代茶饮。 本方以桑叶、菊花、金银花清热平肝,山楂活血化瘀;桑叶、菊花、山楂能降压,菊花、山 楂能扩张冠状动脉并增加血流量,山楂、金银花又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用于冠心病、高血压 及动脉硬化症而有肝热者。19 5,菊花甘草汤:菊花 120g,甘草 12g。加水煎汤,分~4 次服。 源于《外科十法》 。本方用菊花、甘草清热解毒,唯恐药力不足,故用量较大。用于疔疮肿 痛。 保健功效 菊花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药食兼优,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 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菊花粥:将菊花与粳米同煮制粥,濡糯清爽,能清心、除烦、悦目、去燥。 ●菊花茶:用菊花泡茶,气味芳香,可消暑、生津、祛风、润喉、养目、解酒。 ●菊花糕:把菊花拌在米浆里,蒸制成糕,或用绿豆粉与菊花制糕,具有清凉去火的食疗效 果。 ●菊花肴:由菊花与猪肉、蛇肉炒或与鱼肉、鸡肉煮食的“菊花肉片”,荤中有素,补而不腻, 清心爽口,可用于头晕目眩、风热上扰之症的治疗。 ●菊花羹:将菊花与银耳或莲子煮或蒸成羹食,加入少许冰糖,可去烦热、利五脏、治头晕 目眩等症。 ●菊花膏:以鲜菊花加水煎熬,滤取药汁并浓缩,兑入炼好的蜂蜜,制成膏剂,具有疏风清 热、明目之效用。 ●菊花枕:将菊花瓣阴干,收入枕中,对高血压、头晕、失眠、目赤有较好疗效。 ●菊花护膝:将菊花、陈艾叶捣碎为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做成护膝,可祛风除湿、消肿止 痛,治疗鹤膝风等关节炎。 ●菊花香气:有疏风、平肝之功,嗅之,对感冒、头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应用】菊花为园林应用中的重要花卉之一,广泛用于花坛、地被、盆花和切花等。 有的供药用或作消暑清凉饮料如滁菊、杭白菊等,有清凉镇静的功效,治头痛、眩晕、血压 亢进,神经性头痛及眼结膜炎等症。 ●现代科学已能提取菊花中的有效成份,制成菊花晶、菊花可乐等饮品,让喜爱快捷省时的 人饮用起来更为方便。菊花茶是老少皆宜的茶饮品。 健康的人平常也可当开水饮用。 在 我国,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风俗。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入肴佳品。吃法也很多, 可鲜食、干食、生食、熟食,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 馅,菊花酥饼和 菊花饺都自有可人之处。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尤以白菊花为佳,杭白菊,黄山贡菊,福 山白菊等都是上品。★【注意:菊花与野菊花不同,药性 等各方面有很大区别,野菊花有 微毒可引起食欲不振、上吐下泻等。这里是菊花,不是野菊花】★ ★【警 告】 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可有多种证型, 属于阴虚阳亢型者用菊花最好。 属于阴阳两虚型者 则不宜用寒凉的菊花,只宜用培补阳气,滋养肾阴的药,治疗这一证型的 病人多用温热的 党参、黄芪、杜仲、熟地等,用之则血压回归正常;若用菊花、钩藤、石决明等,血压则效 果不佳。另外,痰湿型、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用菊 花。 中药材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 :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2.《纲目》 :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 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3.《本草经疏》 :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 兼辛,故亦散结,苦人心、小肠,甘人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沛与大肠。其主风头眩、 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人肝,肝开 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 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20 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 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 生捣最治疗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疗者风火之毒也。 4.《药品化》 :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 《经》曰,治温以 清。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黄蔑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疔 肠红,止下血。领石斜、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 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 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是以清肺热须 用黄甘菊。 5.《本草新编》 :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 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问有用之者。又取 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 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育过于大峻,未免大寒以损胃气,不 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6.《本草经百种录》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 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7.《本草便读》 :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 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 8.《本草正义》 :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 逆。 《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凤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 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 势最暴。凡是头凤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 殆难有此力量。目如欲脱,乃肝阳内风之尤甚者。世谓头凤痛甚,至于丧明,抑知且有目珠 突出,形如雀卵者。泪出亦阴虚于下,肝火上扬,真阴无摄纳之权,而风阳以疏泄为用,则 迎风而泪下, 此皆肝肾阴亏, 而浮阳上亢为虐, 惟菊花之清苦泄降, 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 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 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石顽谓清利血脉,而痹着湿邪,得以开 泄,持论甚正。惟此是冲和纯粹之品,以清经隧积淤之浊血,断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无近 功,而遽疑《经》言之不可信也。 《别录》谓洽腰痛去来陶陶,盖言其悠久不已之状,是亦 肾阴不足,而湿邪痹着为患,故其痛续续不息。菊花滋肾阴而清湿热,是以主之。又治胸中 烦热而安肠胃,固无一非情肃泄热之功用也。甄权谓治头目风旋倒地,脑骨疼痛,则肝阳内 风头痛,固有直上顶巅,脑骨如裂者,若风旋倒地,则血冲脑经,而失其知觉运动矣。又谓 治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则是血热生风之症,苦泄清理,而风自息。大明谓作枕 明目,叶亦明目。洁古谓养目血,去翳膜。海藏谓主肝气不足。盖亦养肝阴,滋肝血之意。 虽其气味清芬,然终非肝家气药。仲醇谓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疗尤为要药。按疔是火毒,非 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 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缨所称之血线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时 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柴胡别名 功效作用 英文名 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 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Root of Chnese Thorowax, Root of Red Thorowax, Chinese Thorowax Root,Red Thorowax Root21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神农本草经》 无毒 胆经、肝经 凉 苦基本信息 【 来 源 】 本 品 为 伞 形 科 植 物 柴 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或 狭 叶 柴 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 宫脱垂,脱肛。 【应用】 1. 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等症。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治 感冒发热,与葛根、石膏、黄芩配伍。 2. 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3. 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配党参、黄芪、升麻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品种考证 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 《本草图经》 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 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 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图 5 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图,以及《本草纲目》 的竹叶柴胡图, 《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的柴胡图,均为柴胡属植物。对照以上本草 、 所载产地、分布及植物形态,主要种类应为柴胡和狭叶柴胡。 化学研究 其成分主要含柴胡皂苷(saikosapoins a、 b、 c、 d 四种) ,甾醇,挥发油(柴胡醇、丁香 酚等) ,脂肪油(油酸、亚麻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和多糖等。此外,尚含有生物碱、 黄酮类、山萘苷、葡萄糖、氨基酸等。 药理研究 解热 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丁香酚、已酸、r-十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 ,柴胡皂苷(皂苷 元 A) 。 ② 作用 对伤寒、副伤寒疫苗、大肠杆菌液、发酵牛奶、酵母等所致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 且能使动物正常体温下降。 镇静、镇痛、镇咳 ① 有效成分 总皂苷、皂苷元 ② 作用 镇静 自主活动减少、 条件反射受抑制, 与巴比妥类有协同作用, 对中枢兴奋药有拮抗作用。 镇痛 尾压刺激法、热板法、热体法,均得到证实。 镇咳 略低于可待因。 ③ 机理 中枢抑制、提高痛阈、镇痛作用可被纳络酮拮抗。 抗菌、抗病毒 ① 抗菌 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 ② 抗病毒 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牛痘病毒、Ⅰ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疱疹病毒。22 抗炎 ① 有效成分 皂苷 ② 作用 对多种致炎剂所致踝关节肿和结缔组织增生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③ 机理 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作用于炎症过程的许多环节-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炎症介质释放、白细胞游走、结缔组 织增生等。 促进免疫功能 ① 有效成分 柴胡多糖。 ② 作用 吞噬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增强。 提高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 提高淋巴细胞转核率。 提高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 对脂代谢和肝、胆的影响 ① 有效成分 皂苷元 a 和 d、柴胡醇、α-菠菜甾醇。 ② 作用 降血脂 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酯(在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身上) 。 保肝 对 CCl4、酒精、伤寒疫苗、卵黄、霉米、D-半乳糖胺等所致肝功能障碍有保护作用。 表现:转氨酶降低,肝功能恢复、肝损伤减轻。 ③ 机理 皂苷对生物膜的直接保护作用。 皂苷可使血浆中 ACTH 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利胆 胆汁排出量↑,胆汁中胆酸、胆色素、胆固醇浓度↓。 本草记载 柴胡,味苦,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而不降,阳中阴也。无毒。入手足少阳、厥阴之四 经。泻肝胆之邪,去心下痞闷,解痰结,除烦热,尤治疮疡,散诸经血凝气聚,止偏头风, 胸胁刺痛,通达表里邪气,善解潮热。伤寒门中必须之药,不独疟症、郁症之要剂也。妇人 胎产前后,亦宜用之。目病用之亦良,但可为佐使,而不可为君臣。盖柴胡入于表里之间, 自 能通达经络,故可为佐使,而性又轻清微寒,所到之处,春风和气,善于解纷,所以用之, 无不宜也。然世人正因其用无不宜,无论可用不可用,动即用之。 【炮制】 柴胡 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醋柴胡 取柴胡片,照醋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性味与归经】 苦,微寒。归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子官脱垂,脱肛。 【用法与用量】 3~9g。 【注意】 大叶柴胡 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 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 可当柴胡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或狭叶柴胡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 及泥沙,干燥。 【性状】北柴胡 特点: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 6~15cm,直径 0.3~0.8cm。根头膨大,23 顶端残留 3~15 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 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 味微苦。 南柴胡 特点: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 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 具败油气。 大叶柴胡 特点:叶较宽,长圆形或广披针形,小伞梗细如丝状。比小总苞长 3-4 倍。生于 林内及灌木丛中。 长白柴胡 特点:叶较宽,长圆形或广披针形,小伞梗与小总苞片几乎等长。生于柞林、灌 木丛、石砬及河岸沙地上。 兴安柴胡 特点:叶较狭,线形或现状披针形,小总苞片较小伞梗长。生于河滩、林内。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肝、胆经。 【功能与主治】疏散退热,舒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 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用法与用量】3~9g。 【注意】大叶柴胡 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 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 当柴胡用。 传说 柴胡名称的由来有个民间传说。从前,一地主家有两个长工,一姓柴,一姓胡。有一天姓胡 的病了, 发热后又发冷。 地主把姓胡的赶出家, 姓柴的一气之下也出走。 他扶了姓胡的逃荒, 到了一山中,姓胡的躺在地上走不动了。姓柴的去找吃的。姓胡的肚子饿了,无意中拔了身 边的一种叶似竹叶子的草的根入口咀嚼, 不久感到身体轻松些了。 待姓柴的回来, 便以实告。 姓柴的认为此草肯定有治病效能。于是再拔一些让胡食之,胡居然好了。他们 2 人便用此草 为人治病,并以此草起名“柴胡”。 药理作用:具有镇静、降压、扩张支气管、解痉及抗炎作用。可制为抑菌剂、镇静剂、解痉 剂及芳香剂二、清热药[含义]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清热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能清热、 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等。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 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 假热的证候,当忌用。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 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 配伍应用。 主要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24 清肝明目药,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 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 主要药:青箱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 清热凉血药,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热发斑疹及温热病邪入营血、热甚心烦、舌 绛神昏等症。热邪入于营分、血分,往往伤阴耗液。本节药物中,如鲜生地、玄参等兼有养 阴滋液的作用,故在热病伤阴时,应用此类药物有标本兼顾之效。 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症,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主要药:生地、牡丹皮、犀角、大青叶、玄参。 凡功能清热邪、解热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的药物,就叫清热解毒药。 热毒病症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热痈盛、郁结成毒的病症。这 些药物都能清热解毒,但由于各药性能不同,所以在应用上又各有特长,在应用于时必须作 适当的选择与配伍。 若热毒在血分, 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 火热炽盛, 可与泻火药配合应用; 挟湿者,可与燥湿药配合应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气药;疮痈属虚者,宜配补益 药等等。但发斑、疮疡、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属于阴症、寒症者,则不宜使用清热解毒药。 主要药: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土茯苓。 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心烦 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流脓等病症。这些药物中黄连、 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 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主要药: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 清虚热药性多寒凉,具有凉血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骨蒸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主要药:地骨皮、银柴胡、白薇、青蒿。 ◎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 ◎ 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 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 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 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此外,如里热气 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配伍方法]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里热 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若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 药;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五类法]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五类,即: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退虚热药。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 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 热之证禁用。 鸦胆子 马勃 山豆根 射干 败酱草 鱼腥草 贯众 青黛 大青叶 穿心莲 紫花地丁 蒲公英 连翘 金银花 马尾连 椿白皮 苦参 川木槿皮 秦皮 龙胆草 黄柏 黄连 黄芩 白鲜皮 决明子 长石 苦竹叶 青箱子 密蒙花 天花粉 芦根 白毛夏枯草 知母 寒水石 石膏 谷精草 夏枯草 栀子 淡竹叶 竹叶 胡黄连 银柴胡 青蒿 地骨皮 白薇 紫草 赤芍 牡丹皮 玄参 地黄 拳参 白头翁 鸡骨草 锦灯笼 光慈菇 葛花25 天葵子 土贝母 忍冬藤 禹州漏芦 金果榄 北豆根 重楼 野菊花 鸭跖草 藏青果 熊胆 金莲花 大血藤 金荞麦 板蓝根 蓼大青叶 苦地丁 马齿苋 地锦草 土茯苓 绿豆 白蔹 漏芦 山慈姑 白花蛇舌草 半边莲 水牛角浓缩粉 重点:石膏、黄连、黄芩、栀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牛黄、板蓝根、青蒿三、泻下药(purgatives),以滑利大肠、通利大便、引起腹泻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功用 此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大便,以清除胃肠积滞燥屎及其他有害物质;或清热泻火,使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积金怎么提取现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