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贷提前还款的坏处是哪个公司的?

微粒贷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我没有微粒贷?__理财频道 - 融360
微粒贷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我没有微粒贷?
微粒贷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我没有微粒贷?
微粒贷是随借随还的形式,非常合适短期、临时的借款。
  微粒贷是什么
  微粒贷是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与其合作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人民币贷款服务。
  OK,现在贷款途径真不少,相比往常借钱无门的状况,真是太幸福了。但是钱是随便借的么,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微粒贷的位置在哪?打开微信-钱包
  其实说到这些,大部分最关心的也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这个,会不会影响征信啊。
  看看这里,作为银行的贷款,是必须上报征信,但是并不是小贷公司贷款上报,整体来讲,对未来去做房贷等是没有大的影响的哦,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按时还款哦!
  微粒贷是随借随还的形式,非常合适短期、临时的借款。
  有些伙伴就要说了,我没啥需要贷款,这些东西就不要了吧。
  而实际上,我们拥有信用卡、微粒贷花呗借呗白条这些额度,并不是为了不停的买买买,刷刷刷。而是在有急用的时候,无需去问亲戚朋友东挪西借,借银行的钱,只需付点利息,不用多费口舌,不用欠人人情。
  有这么好的一个随时利用的现金流在这里,何乐而不为呢?
  这跟我们赚钱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拥有赚钱的能力,而我用不用这个能力去赚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大额的现金流在手,突然冒出的投资机会,意外用钱,我们就再也不怕不怕啦。全部都妥妥的。
& & & &将花呗额度提升至5万的最全攻略,关注:融360财秘,回复&1&获取。
文中产品信息
小编推荐:
【独家稿件及免责声明】凡注明 “融360”来源之作品,任何媒体和个人全部或者部分转载,请注明出处(融360 www.rong360.
com)。文章中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用户作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暂无评论,需要你第一个站出来表达观点!
Copyright & 2015 Rong36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融360 - 银行 版权所有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微粒贷一改高冷 与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谋合作
  近日,清流获悉,团队正与多家消费企业接触并治谈合作,据了解,潜在合作方式包括客户获取、以及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合作。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微粒贷自从上线以来一直依赖于微信作为获客渠道。初期,在这些强势渠道的加持下,微粒贷的规模可实现快速增长,但随着这些渠道的用户资源被不断开发,微粒贷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场景、丰富客群,自然会考虑和其他资产端进行合作。&
  实际上,和消费金融类公司的合作已有先例。此前,品钛集团旗下的与展开合作,读秒通过其丰富的场景入口获取客户,由双方联合对用户进风控考察,最后的借款协议由用户与新行直接签订,新网银行向用户发放资金。
  而此次微粒贷与消费金融资产端企业的具体合作模式,&暂时还在洽谈中,不便对外透露。&一相关负责人表示。
  微粒贷是腾讯系互联网银行&&的主要产品之一,日在手机QQ中正式上线,并于同年9月14日登录微信端。一直以来,微粒贷都是通过微信、QQ两大流量入口获客,并以&白名单&的形式主动邀请用户使用产品。
  一开始,微粒贷的&白名单&机制相当严格,2015年上线初期,微众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徐源宏曾对媒体表示,微众银行更青睐信用记录不多但具有高潜力的用户。即便用户信用状况良好,如果与多家银行保持信贷关系,也不会出现在微粒贷&白名单&中。
  不过,最近微粒贷一改往日的&高冷&风格。今年5月初,微粒贷面向所有微信用户推出了&邀请有礼&的营销活动,霸屏各大微信社群和朋友圈。其内容为&每邀请1位好友成功获取,各得5元,累计50位,还有Iphone7。&
  此次微粒贷的大规模营销活动,也侧面反映了其对客户的渴求,意在拓展更多的客户类型和资产。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末,微粒贷已开通客户1500万人,主动授信客户数超7000万,覆盖了全国549个城市,31个省、市、自治区,总交易笔数超2000万笔,笔均放款约8000元,总放贷规模近2000亿元。
  经过两年的用户累积,微粒贷的用户数据、已经逐渐完善,据一位微粒贷内部人士透露,微粒贷目前已经在为一些提供风控输出服务,&比如微粒贷与友信旗下的信贷产品&秒贷&的合作,则由微粒贷负责风控,将其风控输出结果作为秒贷放款的一个依据。&
文章系作者授权发布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贷之家官方立场,如需刊登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并注明作者,违者必究。
相关阅读:
消费金融、现金贷、新金融方面的新媒体。每天放送相关内容和研究分析,亦有相关社群。
文章总数82篇
相关推荐:
投资人QQ群
沪公网安备 45号微信贷款:拿到1%微粒贷借款资格的是怎样神一样的存在?微信贷款:拿到1%微粒贷借款资格的是怎样神一样的存在?君君的科技世界百家号随着科技的创新,网上借贷带来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大众欢迎,各互联网大佬也纷纷致力于打造自己品牌借贷平台。而较有影响力的就是下面三者:马云的蚂蚁借呗,马化腾的腾讯微粒贷,刘强东的京东金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蚂蚁借呗,京东金条的授信方式是通过自有信用评分和自己平台信用评估体系作为风控手段。而腾讯微粒贷是通过腾讯社交数据+央行征信数据,相对蚂蚁借呗和京东金条,微粒贷门槛较为严格,所以才会有网友这样评价微粒贷”神一样的存在!""微粒贷只是个传说!“等等。但在微信上,和微粒贷一样致力于小额信贷服务的优优济贫同微粒贷针对目前广大群众小额贷款难的问题,依托公司内部强大专业的大数据团队以及一流的风控系统,专为小额借贷量身定制的快速、简易、安全的移动借贷产品,第一时间解决老百姓的燃眉之急。同时微粒贷优优济贫作为小额应急贷款,创新性地实行提前结清免收剩余利息的方式,这也得到了广大借款人的一直好评,如图。虽说微粒贷有如传说一样,但在过去的2016年末,微众银行就对外宣布微粒贷已放款超1200亿,“微粒贷”的一周年运营数据为累计发放贷款400亿元,距今仅四个半月,“微粒贷”发放贷款金额便已增加了800亿元。服务客群目前覆盖了549个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比为83%。仅四个半月微粒贷就增加800亿元,成为行业标杆,不输于马云的蚂蚁借呗。那么能拿到10%微粒贷资格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会不会也像蚂蚁借呗一样,有钱的有额度,没钱的反而没资格呢?欢迎大家评论区吐槽!但相信马化腾马云等大佬都明白,他们打造的微粒贷,蚂蚁借呗等借贷平台是为了更好的把钱借给有需求的人群从而从中获取盈利,所以信用门槛只是其识别一些老赖用户违约的风险而已。作为互联网银行小额信贷的代表,“微粒贷”依托微信和手机QQ两大国民社交软件的强大驱动,与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相比,“微粒贷”由于具备极强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在反应机制上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体验感。不管拿到10%微粒贷资格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很肯定的是一定是信用良好的人,所以想在关键时刻能解决资金应急,还是管理好自己的信用问题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君君的科技世界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小君带领你探寻不一样的科技世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强开微粒贷是真的吗?微粒贷如何开通?
很多人看到身边的朋友都能开通微粒贷,自己却没法开通,自然是不甘落后,所以有不少别有居心的人利用这一点来骗取大家的钱财,比如交多少钱给你强开微粒贷。那么,强开微粒贷是真的吗,强开微粒贷可不可信呢?下面小小金融就来为大家来辟谣!
微粒贷真的可以强开吗?
目前微粒贷实行官方邀请制,仅能通过官方邀请开通及官方根据用户信用记录主动提升额度,任何以个人或组织名义,需要花钱才能开通微粒贷、提升额度的都是诈骗行为。
所以没有受到官方邀请的用户根本是无法主动申请,也就不存在强开微粒贷的方法,所以大家在朋友圈、网页看到的强开微粒贷的广告都是骗钱的。
目前,微粒贷是根据用户的综合评分来确定是否授信的。网上那些微粒贷强开额度的说法都是骗人的。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大家急于开通微粒贷的心态,骗取大家的手续费、个人信息等。因此,如果大家轻信微粒贷强开额度的谎言,那就容易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如何增加微粒贷开通的几率?
1、微信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
想要让腾讯官方给你开通微粒贷,首先你得让它放心,知道你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所以,还没实名认证的朋友们,可以将微信号和QQ号、手机号进行绑定,并在微信钱包里绑定银行卡,来通过实名认证。
2、多用微信支付来消费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多使用微信支付。
线下支付已经很普遍了,大到大型商超,小到路边早餐摊,几乎都支持微信支付,所以平常吃饭逛街买东西,能用微信支付就用微信。
线上支付方面,微信有话费充值、猫眼电影票、美团外卖、火车票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用得上的,可以尽量使用腾讯系的服务产品。
3、多发红包、转账
微粒贷的资金来自于微众银行,和其他的传统银行一样,微众银行也是比较看重用户的流水,那么在微信里多发红包及转账,不仅能形成良好的流水记录,还从侧面反映你的经济实力和还款能力。
4、保持良好的个人征信
微粒贷评定用户综合分是依照腾讯的大数据以及人行征信来评估的。如果你的个人征信记录有污点,那么被官方邀请开通微粒贷的概率就会很低。所以,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尽量保持良好的信用还款记录。
不像蚂蚁借呗,开通微粒贷的用户要少上很多,主要是因为对用户的要求更高了,需要长期的数据和信用积累才有机会开通,大家也别操之过急,说不定哪天,突然就给你开通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粒贷怎么开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