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见的误区对中印两国经济的认识存在的几点误区

中国渐进改革存在的五个认识误区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渐进改革存在的五个认识误区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人们对制造业存在哪些认识误区或偏见? - 知乎38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政见合辑2012年春“政见”团队出品 http://cnpolitics.org/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中国的1 编者的话本期轮值主编:陶郁   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政见”这个创始于2011年年底的团队,那么或许 可以这样说——我们致力于让你了解: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 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   我们——“政见”团队的志愿者——是一群关心中国政治的年轻研究生 与媒体人。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就读或工作 于不同的学校与机构,甚至从未试图统一过各自的看待中国政治的视角与立 场。不过,我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致力于用简洁、直观、生动但又不失 准确的方式向您介绍理性、深刻和富于启发的政治研究。我们都秉持专业、 独立、理性的原则,跟踪阅读学术界对中国政治的最新研究,从中挑选出最 具价值的部分呈现给您。   我们希望向您提供更多观察和思考中国政治的视角,我们期待您能通 过“政见”的介绍获得对中国政治更为全面和透彻的理解;但我们并不要求 您赞同“政见”所介绍的每项研究和每个成果,我们更愿意看到您在阅读“ 政见”后开始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更重要地是,通过介绍学术成果,我 们希望能邀请更多人远离情绪化的争吵与谩骂,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社 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中国政治,理性而严谨、批判但包容地探讨那些与我 们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   从2011年底上线到日,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政见”平 台已经发布了原创作品76篇。通过这些作品,我们邀请您同“政见”一道, 在“研究速览”与“智库介绍”中了解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的相关成果,在“ 政见书架”上浏览近期出版的中国政治研究著作,聆听由“政见”观察员独 家专访获得的“学人自述”,并通过直观生动但内容丰富的信息图来“读图 识政治”。   为了方便您阅读与参考,我们特将以上作品辑录成册,一并呈现给您。 在这份电子文档里,除原汁原味地保留“政见书架”的内容,我们按照话题 内容,将作品重新整合,收录在“融入世界文明”、“解剖制度政策”、“ 拥抱社会变革”、“瞭望经济走势”、“村庄里的中国”和“政见书情动 态”等六个板块中,供您下载保留。   在每个板块之前,您都可以找到一篇说明;通过这些文字,您将不仅可 以大略了解板块重点关注的话题,也可以简单浏览每篇作品所具体涉及的话 题,还可以点击链接进入自己希望详细了解的作品进行全文阅读。当然,许 多“政见”作品的主题跨越了不同板块,虽然每份作品的正文总共只会出现 一次,但我们将在板块说明中提醒您关注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在每篇文章之前,我们都为您准备了简单的提要,以便您通过一两个句 子快速了解作品所介绍的研究成果,但我们还是希望您能认真阅读全文以获 得更为全面的观感。如果您希望直接了解我们所介绍的研究,可以依据文末 附注的“参考资料”信息到专业数据库里按图索骥。   这是“政见”的第一份作品合辑,这样的合辑今后每三个月都会与您见 面一次。无论您对它进行随意浏览还是系统阅读,我们都感谢您的关注, 也衷心希望您能从阅读中有所收获、或至少在阅读后开始思考。如果您希望 了解最新的“政见”,请关注我们的网站和人人小站,或成为我们的微博粉 丝。如果您想加入我们,或者想与我们合作,可以按照相关网页上的说明联 系我们。如果您对这份电子文档有什么想法或看法,或者您对“政见”有话 说,请发送电子邮件至:webmaster@cnpolitics.org 。   我们祝您阅读愉快,在认真观察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严谨 而包容的政见。3 如何理解中国政治?“政见”是一个为您介绍经过理性论证、富于启发性 观点的独立团队,我们致力于发掘海内外学者和智库的智 慧成果,引进思想资源。 我们的作者团队由海内外政治学研究者和国内一线时 政记者组成,秉持专业、独立、理性的原则,跟踪阅读学 术界对中国政治的最新研究,从中挑选出最具价值的部 分,以“专业性、趣味性、信息量”的写作,或生动明晰 的信息图(infographic)呈现给您。 我们不是“选举与治理网”、“共识网”,我们没有 海量的原文照登;我们也不同于“译者”、“译言”等网 站,我们一般不提供全文翻译。但我们会选择最具价值、 最富启发性的观点进行介绍和评述,这更能节省您的宝贵 时间。 更重要的是,我们引介的思想资源,大部分都是在大 众传媒上无法见到的。它们呆在仅有专业人士才经常问津 的学术期刊、报告、会议中,普通公众鲜有机会接触。 然而,这些思想资源并不枯燥,它们往往是鲜活的、智慧 的、令人茅塞顿开的。政治,也可以很有趣。 更多“政见”, 请访问我们的网站:http://cnpolitics.org/ 人人小站:http://zhan.renren.com/cnpolitics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npolitics 腾讯微博:http://t.qq.com/chinapolitics 网易微博:http://t.163.com/cnpolitics Google+:https://plus.google. com/ 欢迎投稿推荐或自荐研究成果 联系邮箱:webmaster@cnpolitics.org 合作伙伴:青年参考、1510周刊、南方周末 政见合辑(2012年春) 2012年4月出刊 观察员: 汪吕杰  王 磬  吴 瑶 陶 郁  宿 亮  刘岩川 励 轩  傅若兰  方可成 陈仲伟  陈 磊  常 远 制图师: 龚方舟  魏天瑶  焦佳文 张韧刚  黄雷蕾  钱争予 新媒体运营: 夕 岸  江舟忆 本期轮值主编:陶 郁 本期版式设计:江舟忆 书法:徐子渔4 目 录板块一:融入世界文明 版块二:解剖制度政策 板块三:拥抱社会变革 板块四:瞭望经济走势 板块五:村庄里的中国 板块六:政见书情动态6 29 81 126 147 1625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在这个板块里,“政见”与您共同观察中国如何面对一个越来越平的世界,而世界又如何 看待一个不断崛起的中国。   翻看过去一个世纪的全球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界舞台的中心已经从大西洋移到了太平 洋;而跨越太平洋的中美关系,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中美关系 正常化的重要推动者和见证者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看来,中美虽然都是能够影响世界的 大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然而,中美两国在多个领域的竞争又确实存 在,沙特(Robert Sutter)认为历史遗产有利于美国,易明(Elizabeth Economy)呼吁两国化 解“信任赤字”,而Michael Swaine、饶义(Denny Roy)和葛莱仪(Bonnie Glaser)等一系列专 家则强调重视台湾问题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   除中美关系外,东北亚的地缘政治也对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就中日关系而 言,郑宇硕认为中国对日政策正在不确定中寻求稳定和改善;浅野亮指出这些政策虽然务实有 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内田树却呼吁日资企业向中国之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规避风 险。与以上学者的关注点不同,Hyug-Beag Im和Yu-Jeong Choi从地区整合理论的视角分析了 “朝鲜-韩国”与“大陆-台湾”这两对关系的异同之处。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常被人们作为观察和评估中国的参照系,Shiping Zheng依据国际 各大组织发布的权威信息,对“金砖五国”的政治稳定情况进行了排名。同时,中国与其他新 兴经济体的关系也密切关涉自身的发展,Charles Wolf等人对中印两国在未来15年中可能表现 进行的对比,而沈旭辉则认为中国网民对印度的印象过于负面,可能会影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 发展。   崛起的中国在享受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来自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与要求。 吴瑞利(James Reilly)发现中国对外援助已经开始碰撞国际规范,而Nicola Casarini则对中国 是否需要出手援助欧盟进行了探讨。6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基辛格: 中美冲突并非必然刘岩川 中美合作的起点在哪里?基辛格认为双方应当从两个方面感到释然:美国从未阻止当代中国成 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而中国国内的发展将消耗本国的绝大部分资源。中国的发展和美国的衰 退自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竞争,但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都应当三思而后行。即使中美两国 无法从大国竞争的窠臼中超脱,世界也需要它们付出努力。参考文献:Kissinger, H. A. 2012. The future of U.S.-Chinese relations: Conflict is a choice, not a necessity. Foreign Affairs, 91(2), 44-55.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3/kissinger-on-sino-us-relation/  中美两国在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交流日渐频 繁,但“中美竞争不可避免”的论调始终在两国 国内占据一席之地。这种悲观的看法是否合情合 理呢?   针对悲观者对中美关系的消极预判,美国前 国务卿基辛格最近在《外交事务》杂志中撰文解 析中美合作的空间。在这篇题为“未来的中美关 系:冲突是选择而非必然”的文章中,基辛格直 言:中国实力的相对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 衰退,而要想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双方都必须 坦诚评估自身行为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外 交影响。 疑虑重重的双方   “中美竞争不可避免”的悲观情绪为何始终 存在?基辛格认为,虽然许多美国的战略学者相 信中美军力尚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普遍认为中 国的现有实力已经足以将美国屏蔽在亚太地区大 门外。更令美国学者忧心的是,一旦中国在双边 博弈中占据上风,美国在东南亚的盟友将像墙头 草一般倒向北京。 7  在基辛格看来,酿成悲观情绪的另一个元凶 是美国独特的意识形态。不少美国人都认为美国 与不奉行多党制民主的国家存在天然的对立。任 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的佛莱斯伯格教授就曾经断 言,一旦中国采取了类似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 度,中美间的矛盾将不复存在。   无独有偶,与“中国威胁论”相对应的是中 国对美国的疑虑。据基辛格观察,虽然中国从未 表明要取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但双方在南 海的角力已经开始。同时,中国怀疑美国在亚太 区域的一切军事部署和外交行为都旨在抑制中国 崛起。   美国曾经试图将中国纳入泛太平洋合作组 织,以此增加双方的默契。然而,基辛格认为美 国为中国开出的入盟条件过于苛刻,以至于中国 将美国的邀请视作又一个牵制中国发展的阴谋。 中国不但没有加入泛太平洋合作组织,反而在加 深与日韩和东盟的贸易关系。从基辛格的角度来 看,中美的隔阂在相互排斥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加 深了。   在疑虑远远超过信任的环境中,寻求合作还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有意义吗?回顾20世纪的人类历史,基辛格感叹 大国之间的战争已经足够多了。他建言,采取对 抗政策对美国而言是极不明智的。在冲突的环境 中,中美都可以给对方造成巨大伤害,而且中国 在历史上又擅于将强敌拖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更有甚者,如果世上最庞大的两个经济体在全球 化的时代断绝往来,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越冷战时 美苏对峙。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并未引起 基辛格的焦虑。他认为,如果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和最大能源进口国不把一部分经济实力转化为军 力,那才是天方夜谭。倘若美国将中国军力的每 一寸进步都视作威胁,那么美国将把双边关系卷 入无尽的争议中。   抛开军事问题,基辛格断定美国无法通过外 交影响中国政治转型。基辛格列举了中国正在经 历的一系列变革:东西之间的经济差异,人口老 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和即将进行的领导换届。 他警告说,在变革的时代,如果美国明目张胆地 采用系统性影响中国内政的策略,那么中国的改 革派将在爱国主义压力下显得更为尴尬。 安抚对方的恐惧   中美合作的前景如何?基辛格认为,确立合 作关系的想法对中美双方的想象力都是挑战。美 国从来没遇到过与其面积相当、经济发展迅速、 而政体与文化又截然不同的对手。中国也没遇到 过长久驻扎亚洲、价值观与自己大相径庭、同时 与其他亚太国家关系密切的外部势力。中国最忧 心的莫过于对本土构成威胁的外来军事部署,但 中国自身的发展已经造成了邻国的不安。美国最 担心的无外乎丧失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但美国维护自身地位的种种举动给中国带来了焦虑。   基于此,基辛格判断:因为中美找不到共同 的敌人,建立合作关系的途径只能是相互安抚对 方的恐惧。   那么,中美之间的恐惧该如何消除?基辛格 指出,凭借其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不可 避免地将成为亚太地区的首要力量。从美国的角 度讲,星罗棋布的海外军事基地和充满意识形态 气息的外交策略不能带来任何安全感,而当务之 急的是保持对潜在威胁的远程威慑力。基辛格因 此建议中美合理规划双方竞争的界限,防止矛盾 升级。   与此同时,基辛格认为中美在交流过程中使 用的辞令也应有所收敛。美国经常将中国称为崛 起的势力,并且强调中国务必在国际舞台上表现 得更为成熟和负责。类似的言辞对中国构成了巨 大的侮辱,因为中国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回归巅峰 的势力,而远非正在脱颖而出的新生。同时,历 史悠久的中国也无法接受“不成熟”、“不够负 责”的指责。中国外交中的某些说法同样不能让 基辛格放心。在他看来,“民族复兴”的说法在 中国国内无可非议,但在曾经臣服于中国的邻国 眼中,类似的说法无异于危险讯号。   中美合作的起点在哪里?基辛格认为双方应 当从两个方面感到释然:美国从未阻止当代中国 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而中国国内的发展 将消耗本国的绝大部分资源。中国的发展和美国 的衰退自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竞争,但双方在政 治、经济和军事领域都应当三思而后行。即使中 美两国无法从大国竞争的窠臼中超脱,世界也需 要它们付出努力。8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历史因素将影响中美 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刘岩川 随着美国的战略中心重新移到亚太地区,中美之间的区域竞争进入了新阶段。在乔治华盛顿大 学沙特教授(Robert Sutter)的眼中,中美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历史都将影响这场竞争的最终结果, 而美国在亚洲的历史记录似乎令其占据领先地位。参考文献:Sutter, Robert. 2012. “U.S.-China Competition in Asia: Legacies Help America.” Asia Pacific Bulletin 147.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2/us-china-competition-in-asia/  随着美国的战略中心重新移到亚太地区,中 美之间的区域竞争进入了新阶段。在乔治华盛顿 大学沙特教授(Robert Sutter)的眼中,中美 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历史都将影响这场竞争的最终 结果,而美国在亚洲的历史记录似乎令其占据领 先地位。   沙特在美国东西研究中心撰文指出,在亚太 地区,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拥有一份复杂的记 录。冷战时期,出于制衡共产主义国家的目的, 美国先后卷入了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沙特认 为,这些军事冲突虽然给亚洲人民造成了无可挽 回的伤害,但是包括韩国和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 都从美国的安全战略中受益匪浅。直到今天,这 些受益者依然认为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不可或 缺。   在处理亚太事务方面,中国有着怎样的历史 记录?虽然“和平崛起”总被用来形容中国的发 展方向,但沙特直言不讳地指出,历史上中国曾 经给亚太地区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毛泽东时期 的中国就曾采取以“策动革命”为主导的外交政 策,使邻国越南、柬埔寨和缅甸受到中国革命热 潮的影响。   不少中国的外交人员似乎并不了解自己的外 交史。沙特透露,在2011年的一次多方会谈上, 中国代表在一份显然做了充分准备的报告中强 9调:中国一直是亚太地区的稳定力量。此言既 出,越南代表一番苦笑,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代 表纷纷表示中国代表的发言不够准确。   沙特认为,在六十余年的历史上,新中国有 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实行支持海外革命的外交政 策。因此,要想使周边国家相信中国是和平崛起 的力量,中国就必须付出更多行动。沙特强调, 中国的知识界和外交人员尤其需要充实对本国外 交历史的认知。   沙特还提到,中国与邻国在学术、贸易、投 资和媒体等非政治领域的交流其实都由政府拨款 支持,而唯一相对独立的沟通渠道是遍布东南亚 的华侨。相对而言,美国与亚太地区的非政治交 流更为独立。在学术、商业、宗教等领域的交流 过程中,美国的非政府机构几乎独当一面。同 时,五十年来数以百万计移民到美国的亚洲居民 在美国与本国之间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纽带。   美国政府的“重返亚洲”政策本身受到了许 多亚太国家的欢迎,而美国与亚太地区长久以来 的非政府交流又有力补充了美国的区域影响力。 沙特坚信,美国在亚洲的历史记录已经使其在与 中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中国要想在周边地区 营造更好的形象与气氛,确实不能忽视历史因素 的影响。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如何化解中美 “信任赤字”?陶郁 中美两国在互信方面同时存在问题和机遇,双边关系的前景并不清晰。不过,虽然习近平对美 国的访问不可能在旦夕之间消除双方长期存在的“信任赤字”,随着包括这次访问在内的双边交流 不断深化,如今可能也是中美两国强化互信的最佳时机。参考文献:Elizabeth Economy, “Xi’s Tour Won’t Fix the U.S.-Chinese ‘Trust Deficit’: The Long March to Mutual Respect,” Foreign Affairs, February 15, 2012, accessed February 17, 2012, http:// 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137236/elizabeth-economy/xis-tour-wont-fix-the-us-chinese-trustdeficit?page=show.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2/trust-deficit-in-the-sino-us-relations/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是近期的重点新 闻,此次访问被广泛认为会对未来一段时间中美 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 明确表示,习近平副主席对美国的访问旨在“推 动中美之间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得合作伙伴关系 的建设”,此次访问“日程密集,内容丰富,基 调积极,意义重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许多 方面为增进互信进行了大量努力。中美两国在经 济、贸易和能源环境等领域举行了难以计数的双 边对话,并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然而不可否认 的是,双方在一些影响互信的关键领域还深存芥 蒂。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美国外交关系协会 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 在《外交》(Foreign Affairs)杂志网站上撰 文对中美两国在互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 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易明认为,在以安全为代表的诸多领域中, 中美两国对彼此的意图并不清楚。这种情况的出 现,有其现实原因:美国作为双边关系中实力相 对较强的一方,希望中国在许多领域能开放对话 以便摸清中国的情况,而中国作为实力相对较弱 的一方,则有意在一些领域保留可以的模糊。中美两国这种相互防范的姿态,在特定的国际关系 背景下很容易造成双方在局部地区的紧张对峙。 例如,当中国对东海和南海的主权进行强有力的 宣示时,美国则提出了“重返亚洲”的军事战 略。虽然这种对峙的态势可能会因习近平对五角 大楼的访问而有所缓解,但对峙情况的存在显然 不利于中美两国建立互信关系。   关涉中美两国互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 双方能否确信对方的行动可被预测,而目前双方 似乎都并不充分认可对方所做出的承诺。在美国 看来,中国对于尊重国际贸易协定和投资规则的 承诺值得怀疑,在保护知识产权和消除贸易壁垒 等方面也存在重要的问题。在中国看来,美国要 求中国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与牺牲,自己却没有采取足够的行动来应对气候 变化,缺乏诚意与诚信。   此外,建立互信关系,意味着双方为了巩固 关系愿意做出一些让步。易明认为,奥巴马在 2009年访华前推迟了与达赖的会谈,这应当被视 为一种旨在增进中美关系的积极信号;然而,中 国对此并不领情,没有像事先约定的那样给予奥 巴马足够的与公众和媒体进行直接交流的机会。 自此之后,到目前为止,中美双方再无哪国为改 善双边而首先做出显著的积极让步。 10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在易明看来,影响中美两国互信的最重要因 素,在于双方缺乏共同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一 点是:中美两国在看待世界问题时所持有的价值 和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中国认为经济问题应当和 政治问题分开,因而中国不愿参与由美国主导的 许多制裁行动,例如针对伊朗的石油禁运。易明 指出,中国最近在联合国安理会对叙利亚问题所 投的反对票,再次表明中国对于主权问题的高度 重视;而相反,美国则长期秉持“人权高于主 权”的政策。   不过,易明认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价值 和情感也在变化,中资企业在苏丹、尼日利亚和 利比亚等地因政治环境动荡而面临的问题,促使 中国公众和学者对于单纯注重经济贸易的外交策 略进行反思。她还特别提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 学者朱峰明确指出:“除非中国开始提供必须的 公共品——不仅包括商业,还包括基于法治精 神、尊重人权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成熟完善的地区 治理——否则其邻国是不会真心实意地为中国利益着想的。”   易明指出,信任与尊重相辅相成,而给予对 方尊重自己的理由,则可能是中美两国建立互信 的关键举措。就美国而言,首先应当尽快走出经 济危机、巩固自身实力;同时,在财政责任、气 候变化和人权等方便,美国自身的实际行动应当 与其向外部世界制造的期望相一致。就中国而 言,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强在政策透明度、 法治和政府责任等方面的努力,改善知识产权保 护、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并且更 为积极有效地应对其国民的经济和政治需求。   在易明看来,现在对于中美两国而言都是前 途攸关的重要阶段,两国在互信方面同时存在问 题和机遇,双边关系的前景并不清晰。虽然习近 平对美国的访问不可能在旦夕之间消除双方长期 存在的“信任赤字”,随着包括这次访问在内的 双边交流不断深化,如今可能也是中美两国强化 互信的最佳时机。11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美国为何不放弃台湾?刘岩川 美国的观察者普遍认为,马英九的胜利将延续两岸的良性互动,而蔡英文的胜出将给两岸关系 当头一击。就在中国大陆考虑该如何应付来势汹汹的民进党时,美国的对台政策没有丝毫改变的迹 象。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1/us-taiwan-relations/  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大选辩论,台湾大选即 将迎来最终的投票。美国的观察者普遍认为,马 英九的胜利将延续两岸的良性互动,而蔡英文的 胜出将给两岸关系当头一击。就在中国大陆考虑 该如何应付来势汹汹的民进党时,美国的对台政 策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换言之,就算民进党在 大选中东山再起,台海关系风云突变,华盛顿对 台北的军事、政治支持也将延续下去。   在2011年下半年的一期《国家利益》杂志 上,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Michael Swaine阐 述了美国继续对台军售的逻辑。和许多美国政 客、研究员一样,Swaine将美国视为台海关系中 的稳定因素。这种迥异于中国大陆思路的观点认 为,美国的对台军售源于大陆对台湾的军事威 胁:如果大陆放弃对台使用武力的可能性,那么 军售也就失去了必要性。按照Swaine的看法,两 岸最终的和解才是彻底阻止美国对台军售的方 法。   为了消除美国对台军售所造成的外交摩 擦,Swaine大胆建议美国政府在台海之间担负 起“调停”的责任,在通过军售满足台湾防务需 要的同时,劝解大陆不针对台湾部署大量武力。 在Swaine看来,美国提供的台海军事平衡是两岸 开展政治谈判的前提。  美国为何要将自己视为台海关系中必要的“ 镇静剂”呢?用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葛莱仪 (Bonnie Glaser)的话说,台湾是美国亚太政 策的一块试金石。如果美国放弃支持台湾,那么 美国在东亚和东南亚的盟友会将此视为美国屈服 于中国的讯号。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美国盟友 将倒向日益强大的中国。对于华盛顿来说,失去 在亚洲的影响力无异于一场政治、外交和经济的 灾难。   与葛莱仪共同呼吁美国持续对台援助的历史 学家Nancy Tucker给出了更感性的理由。Tucker 认为,台湾人民既与美国同享自由、民主的价 值观,又是大陆未来政治发展的一面镜子。从 道义上讲,美国放弃台湾如同背叛自身的信 仰。Tucker同时提到了与美国价值观相似的日 本。她指出,岛国日本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通 畅的海上航道,而台湾海峡上的冲突势必会挤压 日本的经济命脉。   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 与葛莱仪和Tucker看法类似。在他眼中,亚太地 区既是美国经济依赖的核心地带,又是五万美军 和重要盟国的栖息地。因此,如果大陆与失去美 国支持的台湾发生摩擦,那么美国将在经济和外 交上陷入被动。 12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大陆不可能允许台湾自 立门户,也不能接受美国自诩的“稳定”角色。 爱国情绪始终主导着中国大陆对领土完整的诉 求,也直接支撑了“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接触 越来越广泛,而民间对台湾的了解也越发深刻。 两岸人民之间的和解正在悄然进行,并且早已领 先于政治和解。注释:Michael Swaine是卡内基和平研究会的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外交、中美关系及东亚安全局势。葛莱仪 (Bonnie Glaser)是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长期随“费和中国研究项目”追踪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Nancy Tucker是乔治城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重点研究美国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外交史。13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中日关系进入不稳定期汪吕杰 弥漫于中国的各个邻国,乃至全世界的“中国威胁论”的核心就是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 不信任。而那些大力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国家们,其实并无意和美国建立冷战时期的那种全面联盟, 而只是为了抵御强大的中国所带来的潜在威胁。参考:Cheng, Joseph Yu-shek. 2011. “China’s Japan Policy: Seeking Stability and Improvement in Uncertainties”.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9(2):246-275.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1/11/china-japan-relationship/  中日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种种历史 与现实的恩怨纠缠其中。根据香港城市大学郑宇 硕教授的研究,当下,中日关系又进入了充满危 机的不稳定时期。   郑宇硕教授是在新近发表的“中国的对日政 策:在不稳定中寻求稳定和改善”一文中提出这 种观点的。他试图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态度来分 析这个问题,在重点考量中国对日政策的同时, 他也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日本的民族主义 纳入到了思考的范围内。虽然认为中日关系进入 了不稳定期,郑教授也试图指出中日关系可能的 改善因素。   首先是中国方面的分析。郑宇硕教授认为, 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广大民众对中国在 国际社会的地位也有更高的期望值。而满足这种 大众的期望,摆脱一直以来的积贫积弱的形象,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显示其领导能力,获得执政合 理性的重要方式。因此,中国政府在处理中日关 系时,必须保持很大程度的强硬态度。一旦中国 的国家形象,或者国际地位,没有被中国政府强力维护,长久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潮将会给中国社 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这不是执政党乐意看到 的,也是政府难以承受的。   虽然希望政府对日本保持强硬态度,中国民 众却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非常乐观,56%的民 众表示信任日本。郑教授分析,这种信心一方面 根源于中国近些年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 为中国政权在2012年即将实现的平稳交替。   与此相反,只有19%的日本民众选择相信中 国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   为何如此?郑教授认为,虽然以日本民主党 为代表的部分政治精英试图将日本重新塑造成一 个“正常国家”,意味着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加 强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但正是这种民众的保 守态度,以及美国方面的强大压力,再加之日本 政权在小泉纯一郎下台后的极端不稳定的状况, 日本国内的“新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兴起,并日 渐强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逐渐起的新民族 主义思想与日本二战后的右翼组织存在类似之 处,却在强度上大大超出。右翼组织只要求否认 14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日本侵略历史,新民族主义则要求日本在国际社 会中扮演主要角色。而这势必导致日本民众,主 要是中青年,将中国视为争夺亚洲领导权的对 手。而这种类似于敌视态度伴随近些年中日国家 实力的此消彼长而不断加剧。   中国的强硬态度,以及日本国内的保守思 想,正是郑教授提出的导致中日关系进入不稳定 期的核心因素。   而一直以来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在 日本民众的不信任感中也扮演着一定因素。郑教 授分析说,这种弥漫于中国的各个邻国,乃至全 世界的“中国威胁论”的核心就是中国和世界其 他国家之间的不信任。而那些大力宣扬中国威胁 论的国家们,其实并无意和美国建立冷战时期的 那种全面联盟,而只是为了抵御强大的中国所带 来的潜在威胁。   最后,郑教授认为,虽然中日关系存在诸多 不利因素,却依然有转变的余地,尤其是在目前 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与欧洲和北美相比,外向 型经济占主导的亚洲地区并不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各国之间在原料,市场等方面的合作不 够深入。08年开始的金融海啸对于亚洲地区的影 响也因此尤为恶劣。为了克服日趋严重的经济危 机的影响,亚洲地区只能加深不同区域市场之间 的合作,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以摆脱对欧 洲市场的依赖。而中日关系则是其中需要克服的 主要难题。   郑教授相信,既然存在如此严峻之需要,中 日关系的改善就会收集到足够的动力,无论是来 自两国民间还是政府高层,抑或是亚太诸国。   总体而言,郑教授的分析是全面而令人信服 的。文章中对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日本的新民族主 义的分析并没有偏激之处,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也 能体现出他的良苦用心,对“中国威胁论”的理 解也是发人深思的。为什么这种论调会有市场? 仅仅是因为发展道路的不同,还是因为国家制度 的差异,抑或是可能的嫉妒之心?我们不必迎合 任何强权,但既然提倡“以和为贵”,就该深思 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背后的东西。15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日本学者眼中的 中国外交政策陈磊 中国在以领土主权争端为首的各种复杂问题上,已经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如果不对现有的政 策进行修正,国家的领土主权将受到更大挑战。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1/12/chinese-foreign-policy-in-the-eyes-of-japanese-scholar/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 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世纪90年代前 后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 括、浓缩和发展。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国际大环 境的深刻变革,这一延续多年的外交政策是否还 能发挥当初的积极作用?有没有调整的必要?针 对这一话题,日本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同志社 大学法学部教授浅野亮今年发表了题为《中国的 对外战略》的学术报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份报告中,作者首先交代了“韬光养 晦”提出的背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 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中国又处于面临 欧美一系列封锁的“非常时期”,在国际关系上 面临着空前的考验。中国外交该往何处去?为了 冲破不利的国际环境,给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 条件,邓小平就中国外交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 思想和对策。这些思想和对策在其后的20年得到 了延续,成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紧接着,作者举例说明了“韬光养晦”政策 在外交方面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因为在当 时中国的决策层看来,与他国结盟会加深国际社 会对于中国的忧虑,并使自身的实力过早暴露;   其次,是积极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并解决了与周围一些国家的陆上领土争端,边境 的相对安定对国内的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是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标准 来发展与外国的关系,并大幅削弱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援助,把有限的资源放在国 内建设和其他更需要的领域;   最后一点,是加大对部分国内资源丰富的发 展中国家的援助,以谋求在进口自然资源方面的 合作。   作者认为,“韬光养晦”政策在最初的一段 时间内目标十分务实,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 中国专心发展国内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领 导人还适时对这一政策做出了微调:由于最近几 年全球主要国家都深陷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使 得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责任也 越来越大,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中国官方在2007 年以后将原有的“韬光养晦”进一步发展,在这 四个字之后加上了“有所作为”。   不过,这种政策在国内也遭到了部分人的质 疑。他们的批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虽然 在这一政策的作用下,部分领土争端得到了解 决,但中国在南海、东海、中印边境等地区发生 的领土争端上表现过于软弱,使中国在这些地区 处于不利地位,这将严重影响今后的发展;其 二,在外交中过分计较经济上的得失,对中国的 国际形象造成了损害,与单纯的经济利益相比, 国家的信誉和形象在国际交往中显得更为重要, 毕竟,可靠的朋友不是只用金钱就能换来的。   针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 建议。他说,站在中国领导人的立场上看,过去 取得的成绩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不能忽略存在的 问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一个整体,中 16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过分注重“韬光养晦”,而缺乏“有所作为” 。中国在以领土主权争端为首的各种复杂问题 上,已经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如果不对现有的 政策进行修正,国家的领土主权将受到更大挑战。而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国 家,这种观念在部分中国人内心也根深蒂固,在 领土主权上的让步可能会激发国内的不满情绪, 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17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地区整合理论视野下的 韩朝关系与台海关系陈仲伟 该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韩国-朝鲜”与“大陆-台湾”这两对关系有何异同?大陆与台湾 为何迟迟不能在经贸往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一揽子政治解决方案?韩朝双方为何屡屡背弃协定乃 至兵戎相见?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1/12/chinese-foreign-policy-in-the-eyes-of-japanese-scholar/  “韩国-朝鲜”与“大陆-台湾”这两对关系 有何异同?大陆与台湾为何迟迟不能在经贸往来 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一揽子政治解决方案?韩朝 双方为何屡屡背弃协定乃至兵戎相见?韩国高丽 大学和平与民主研究中心主任HYUG-BAEG IM与 他的学生YU-JEONG CHOI在最新一期的亚洲研究 (Asian Survey)中以“地区整合理论”为框 架,对此进行了分析。   作者首先比较了两对关系的异同。他认为, 无论韩国和朝鲜还是大陆和台湾,都是因为意识 形态而分裂,而非民族、宗教、种族、阶级而分 裂,它们都是一方奉行资本主义民主,而另一方 则奉行社会主义。   两对关系的区别在于,大陆和台湾都宣称自 己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而韩国和朝鲜相 互承认对方的主权。尽管韩朝官方签订了一系列 协议,举行过两次首脑会晤,发表了不少共同宣 言,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反而加深了双方 的猜疑与仇恨。大陆和台湾之间没有官方往来, 双方的商贸、人员往来却日益密切。   在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对抗共产主义,在远 东建立了不同于西欧的秩序,即“中心-轮辐体 系”。在这一体系中,美国是中心,日本、台 湾、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则构成轮辐,美 国通过双边防务协定保障这些国家的安全,不经 过美国,这些国家之间不能进行谈判与缔约。半岛关系   作者指出,早在冷战时期,朝鲜便推出了联 邦主义的统一方案,韩国尚没有统一方案,只得 以功能主义式的说辞来回应。所谓“联邦主义” ,即敌对双方认识到统一能够增进共同福祉,而 由双方转交部分权力给超国家的权威来解决二者 之间的问题,但问题在于增进公共利益的举措往 往不利于各方,而使各方裹足不前。而“功能主 义”的方案能够解决这种囚徒困境,它倡导持续 性的交流、合作与交易,当博弈链条延长,便会 促使各方采取协作态度以实现共赢。但功能主义 并不能保证交易中利益的平均分配,同时这种持 续性的交流可能暴露参与各方的优劣而导致相互 之间的蔑视与嫉妒,这可能使得统一变成梦魇而 非共赢。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中,现实主 义主宰着韩朝关系。韩国首任总统李承晚倡导的 公投决定南北地位的方案不过是挟南方人口优势 冀图吞并北方,而他叫嚣“进军平壤”与“武力 统一”并非统一政策而是试图解决安全困境的政 治修辞,李承晚的现实主义政策表现在加强韩美 同盟,确保政权生存上。其后的张勉、朴正熙政 府以“经济第一,统一第二”为口号事实上继承 了李承晚回避统一议题的政策,因为此时朝鲜占 据着军事与经济优势。韩战之后,南北双方都认 识到战争不可行,金日成凭借军事与经济实力于 1960年率先提出南北联邦的统一方案。 18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韩国经济在朴正熙时期实现飞速增长,并于 七十年代初期超越朝鲜,开始争夺统一的话语 权。尽管于1972年双方达成《七 ? 四北南联合声 明》但只言及统一的原则,事实上南北在统一路 径上各有打算,北方依旧坚持联邦方案,要求达 成一揽子政治协定,包括停止军备竞赛,美国撤 出半岛,地界和平协议等,南方则于1970年提出 功能主义的方案,包括建立互信,增进理解,和 平统一的渐进方案,认为应从非政治领域开始, 如离散家属团聚、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作者认 为以1974年朴正熙提出“南北缔结互不侵犯协 定;南北真诚对话;按人口比例实行南北普选” 的三原则起,韩国的统一方案开始由功能主义转 向“新功能主义”,即更多的涉及政治解决层 面。而当朝鲜意识到实力落后于韩国时,它的统 一方案由联邦方式转为邦联方式。   1991年12月双方签署的《北南和解互不侵略 和合作交流协议书》中,朝鲜寻求安全保障并放 弃武力统一。金正日继承了父亲的邦联式统一方 案。   随着金大中推出阳光政策,南北元首会谈, 离散亲属团聚,公路铁路重新通车,经济合作渐 次得到落实,避免军事紧张的高层军事会晤也展 开。南北交流从经济溢出到政治领域,这标志着 新功能主义的开端。阳光政策能顺利展开也有赖 于克林顿政府对朝的温和策略。   卢武铉继承了金大中的无条件对话方针而推 出和平繁荣政策却遭到北方冷遇,此时朝鲜已感 受到布什政府的威胁。执政的新保守主义者们倾 向于结束金氏的统治而非进行对话与援助。朝鲜 承认研制核武器加剧了半岛紧张局势。美国陷入 伊战且在半岛问题上面临中韩日俄各方压力,强 硬政策无法延续,只得回到谈判桌上。2005年秋 布什政府放弃与朝鲜会谈的先决条件,在第四轮 六方会谈中,终于达成六点共识。2006年朝鲜核 试验促成李明博的上台,李明博再次采取强硬政 策,随着天安舰与延坪岛炮击事件,朝韩关系再 次回到冷战时期的现实主义的轨道上。台海关系   与半岛关系类似,冷战时期的台海关系也 为现实主义左右。通过美台防务条约,台湾获 得安全保护。两岸之间没有经贸与人员往来。 尼克松访华之后,美国的台海政策开始有利于 大陆。1971年大陆取代台湾获得联合国席位。 大陆凭借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开始试图与台湾交 流,1979年提出“三通四流”,台湾以“不接 触、不谈判、不妥协”回应。   然而台湾毕竟拥有经济优势可以作为谈判砝 码。由此以功能主义为导向的经贸交流带来了 1987年到1996年两岸关系的蜜月期。在不要求台 湾方面放弃其立场与不否认其合法性的前提下, 两岸经贸往来在没有任何协议的之中迅速发展。 台湾放弃反攻大陆并事实上承认大陆政权。因两 岸互不承认,半官方的海协会和海基会成为主要 沟通管道。   自九十年代中期,当台湾试图拓展外交空 间,继而将独立纳入官方表述之后,两岸关系开 始恶化。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次年陈水扁 上台,台湾认同与台湾独立进入官方议程,九二 共识被抛弃,引发一系列冲突。大陆采取联邦主 义的统一方案即一国两制,并于2005年通过反分 裂国家法将不放弃使用武力作为宣示。台湾则采 取建构论进行国族论述。   随着2008年马英九的上台,“不统不独不 武”与两岸共同市场成为台湾方面的主要政策。 马英九的新功能主义式政策推动两岸在空运、海 运直航,直邮、旅游,食品安全等方面通过海协 会海基会达成多项协议。作者认为两岸的关系将 分三步走,即海协会海基会半官方对话,党际对 话,进而实现政府间对话。然而台湾地位的悬而 未决会导致两岸持续政冷经热,功能主义者的设 想——从经济的交流达致政府间对话——难以实 现。这需要在新功能主义范式下提出一揽子政治 性解决方案来达成。笔者认为尽管两岸因为互不 承认尚无正式的政府间会谈,政治并不冷,各种19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层次的官方交流包括民进党在内也在持续地进 行。   作者认为,相比于固守意识形态教条的韩朝 双方,海峡两岸寻找到了去政治化的,实用主义 的策略增进两岸的经贸往来。作者将阳光政策的 无果而终归咎于几个方面的原因:在金大中、卢 武铉任内,温和政策在政治方面效果有限;金正 日的机会主义策略——把经济合作作为维持财源 的工具;朝鲜政权的脆弱与先军政策掩盖了功能 主义的成果;李明博政府与布什政府的强硬政 策。其结果是,韩朝依旧停留在冷战状态。 两个向度,四种情况   最后,作者通过经验研究将韩朝与两岸关系 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向度:一是力量是否均衡、 对称,而是国族认同是相同还是相异。   他还将对峙的政权分为四种情况:一方拥有 压倒优势,且两方分享共同的国族认同;两方势均,且分享共同的国族认同;一方拥有压倒优 势,且两方认同相异;两方势均,且认同相异。 在四种情况中,第一种对于国家的重新统一最为 有利。   作者认为,2008年至今的两岸关系与年的朝韩关系属第一种情况,优势方会采 取功能主义或新功能主义策略,而弱势方将采 取邦联主义策略。年,2007年至今的 韩朝关系属第二种情况,双方会采取现实主义 策略;年的台海关系则属于第三种情 况,优势方会采取联邦主义而弱势方以建构论 回应。东欧剧变中的捷克斯洛伐克属于第四种情 况,双方将出现分离主义运动。   尽管作者基于经验做出了这种划分,然而实 际上,2008年之后的两岸关系变化并不能说明台 湾对于中国的认同加强了,而是重新执政的国民 党淡化了独立的诉求,并力避关于统独的表态。20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给金砖五国的稳定状态排个名汪吕杰 综合各项指数,金砖五国在政治稳定方面的排序依次为:巴西,南非,中国,印度,俄罗斯。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2/brics/  每一天我们都被媒体上巨量的好消息和坏消 息充斥,以致我们很难对幅员辽阔的中国进行一 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当我们对如今的中国进行纵 向比较,我们会信心满满;但是当我们进行横向 比较时,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中国是否已经彻 底摆脱不稳定的隐患?中国是否如很多人所想象 的,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美国本特利大学的郑世平(音译,Shiping Zheng, Bentley University)博士,依据国际 各大组织发布的政治稳定指数,将目前发展势头 最好的金砖五国(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 南非)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横向比较,以获得对中 国相对客观和冷静的认识。郑博士认为,每种指 数都存在其发布者可能的偏见,综合12种主要指 数才有可能将这种偏见降到最低。   第一为《经济学家》杂志发布的政治稳定指 数,包括经济恶化和社会动荡两方面。中国名列 41,高于平均水平,但在金砖五国中,中国仅列 第四,社会状态只好于印度。   第二为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治理指数。金砖 五国中,中国位于第三,局面优于俄罗斯和印 度,劣于南非和巴西。   第三为乔治梅森大学所发布的政治脆弱指 数,1为最稳固,25为最脆弱。中国的分数为8, 劣于巴西,与俄罗斯持平,优于南非和印度。   第四为美国查尔斯顿大学发布的国家外交指 数,涵盖政治权威,合法性和容纳性三个方面。在全部192个国家地区中,中国位于103,五国中 只是优于印度。   第五为外交政策杂志与和平基金会发布的 政府失败指数,以衡量国家内部冲突的可能 性。177个调查对象中,中国的排明是第115,五 国中垫底,令人堪忧。   第六为马里兰大学发布的未来不稳定指数, 依据政权持续性,婴儿死亡率,经济开放度,军 事化程度,以及周边战争状态对某地区未来三年 内的社会稳定状态进行预测。中国名列47,金砖 五国中处于最为有利的位置。中国和西方发达国 家一起获得低风险的评价。   第七为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发展中国家政府 弊端指数,中国在总共141个国家中名列68,较 为有利,五国中排名第三,优于印度和俄罗斯。   第八为美国欧亚集团发布全球政治风险指 数,调查涵盖全球24个国家,中国名列12,但在 金砖五国中再次垫底。   第九为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发布的状态指 数,用于指示社会进步的可能性。中国在128个 国家中88,落后世界其它主要国家,金砖五国又 一次垫底。   第十为贝塔斯曼基金会发布的管理指数,包 括资源的利用,共识的建设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三 个方面。中国名列64,为中等水平,五国中仅优 于俄罗斯。   第十一为透明国际发布的清廉指数。在全 21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部178个调查国家中,中国名列78,处于中等水 平,五国中排名第三,腐败状态优于巴西和南 非。   第十二为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全球和平 指数,主要调查国内与国际冲突可能性,社会的 安全性,以及军事状况。全部153个国家中,中 国排名80,但在金砖五国中排名第二,仅劣于巴 西。   综合各项指数,金砖五国在政治稳定方面的 排序依次为:巴西,南非,中国,印度,俄罗 斯。   当然,对于这份研究的结果,我们应该认识 到其研究方式可能带来的弊端。虽然作者试图通过采用尽量多的衡量比较以获得相对客观的认 知,但因为上文所引用12个指数均来自西方机 构,他们对中国普遍性的预设观点可能会影响调 查结果的客观呈现。因此,中国在各项指标中的 排名可能差于实际情况。   不过,此文的结论依然可以为我们判断中国 政治的稳定状态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对中国的 稳定状态不应抱有盲目的信心,以上十二个指数 的确反映了中国社会很多的问题,也反映中国在 很多方面并不如世界其它国家,甚至是其它发展 中国家。即使中国目前依然保有很好的发展势 头,但依然应保持谨慎,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22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未来15年, 中国印度谁能把握先机?宿亮 在“龙象之争”的光环下,中印两国民众对于对方的认识存在巨大误区,中国民众普遍把印度 看作欠发达国家,而印度民众则认为中国已在多个方面被印度甩开距离。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最新 报告试图分析“龙象”未来十五年发展轨迹,判断孰高孰下。参考文献: Charles Wolf, Jr., Siddhartha Dalal, Julie DaVanzo, Eric V. Larson, Alisher Akhmedjonov, Harun Dogo, Meilinda Huang, and Silvia Montoya. 2012. China and Indian, 2025: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The RAND Corporation.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3/chinavsindianfifteenyears/作为亚洲地区大国和世界经济“金砖N国” 的重要成员,中国和印度一直被视为未来全球政 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关键。在“龙象之争”的光环 下,中印两国民众对于对方的认识存在巨大误 区,中国民众普遍把印度看作欠发达国家,而印 度民众则认为中国已在多个方面被印度甩开距 离。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查尔斯·沃尔夫等研究人 员的报告《2025年的中国和印度:比较评估》试 图在中印发展中理出思路,从人口、经济、科技 和军事预测未来两国国力天平的倾向,回答谁能 在“龙象之争”中把握先机的问题。 从人口增长趋势上看,印度1.55%的年均自 然增长率超过中国近3倍。2025年,印度人口会 超过中国,并继续增长到2050年,而中国的人口 峰值将出现在2032年。一般而言,15岁至64岁的 人创造价值高于消费,为其他年龄人口提供依 赖。随着印度新增人口超越中国,中国人口抚养 比相较印度不断上涨。 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中国人比印度人更加健 康,所以老龄化速度更快;虽然印度教育水平 低,但只要能加大投资,在15年内赶超中国并不 困难。因此,印度在人力资源上占得先机。当然, 这一优势的发挥取决于印度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创 新能力。 从宏观经济上看,兰德公司的报告综合资 本、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总产量与技术进 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投入要素的 比率)、国内生产总值(GDP)几个方面进行统筹 分析,认为印度正在缩小与中国在经济上的差 距。 报告分析,对于中印经济前景,来源各异的 分析得出不同结论。企业界的评估往往看好印 度,但学者和国际组织则认为中国将稳固优势。 兰德公司对15年内双方宏观经济分析显示,只有 在印度处于最理想发展状况、中国处于最差状态 时,印度GDP才有可能接近中国。 从科技发展上看,兰德公司的报告主要考察 两个方面,即“钱”和“人”。 中国科技研发费用总额眼下排名世界第三, 直接转化为商业产品的科技研发费用占GDP比值 超过1%,而印度这一数字为0.8%。中国每年毕业 的理工科博士学位获得者比印度多70%。不过中 国新毕业工程师的”可雇佣率”只有60%,落后 于印度。 23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正常情况下,中国研究人员数量15年后仍将 大幅领先印度,超过8%;而在全球科技期刊或出 版界发表的研究成果也高过印度13%。就算精确 考虑中国教育”虚高”因素,这两个数字也将超 过印度1.5%和1.7%。 从军事开支上看,不论采用何种算法,中国 都将远超印度。 报告采用两种方式计算军费以期平衡误差。 根据目前年增长率计算,考虑美元币值在15年 内的波动,印度2025年军费开支为940亿美元到 2770亿美元之间;中国军费开支则是印度的4到7 倍。根据军费开支占GDP比例,印度2025年军费 约为820亿美元到2420亿美元;中国开支是印度3 到4倍。 印度2025年军费开支中用于购买武器的开支大约是63亿到186亿;而中国这一数字是印度的 2.6倍。 根据上述分析,兰德公司得出结论,未来15 年中,印度人口占据优势、宏观经济不断接近中 国,但科技和军事上将大幅落后于中国。据此, 报告建议美国政府根据国家利益,确定对中印两 国政策,以满足政治目标。 兰德公司这份报告从数字角度较为清晰地展 现了中印未来发展的不同方面并进行数理化的比 较,让人一目了然,反映了美国近几十年来科学 化政治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科学化的方法逻辑清 楚,但也存在较大问题。就这篇报告而言,中印 两国未来15年可能的内部政治博弈、政治轮替、 外部国际环境或自然灾害因素均没有讨论,使其 结论存在严重局限。24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中印大同”(Chindia)的阻碍: 中国网民对印度的印象太负面傅若兰 中国的八个流行网络论坛中,与印度相关的发帖90%均呈负面态度。这种网络民意将潜移默化地 对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参考文献:Shen, Simon. 2012. “Exploring the Neglected Constraints on Chindia: Analyzing the Online Chinese Perception of India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China’s Indian Policy”. China Quarterly 207, 541560.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1/12/neglected-constraints-on-chindia-and-the-online-chineseperception-of-india/中国人对印度人持怎样的印象?自2005年4 月中印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 伴关系”以来,中印关系在官方层面迅速发展, 有关中印外交的研究卷帙浩繁;但是,对中印民 间层面关系的研究却十分有限。 长期活跃于中美民间智库、媒体的公共知 识分子、香港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旭辉(Simon Shen)最近在《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从流行网络论坛入 手,分析中国对印度的网络民意。 沈旭辉根据论坛的受欢迎程度及对国际政治 话题的关注度,选取了强国论坛、铁血论坛、中 国和平论坛、天涯社区、复兴论坛、凤凰网论 坛、福步外贸论坛、倍可亲社区等八大网络论坛 为研究对象。其中每个论坛选取了 日到日的400到600条发帖作为研究 样本。文章根据这些样本检验了中国网民对印度 人的整体印象,对印度经济、军事、地缘政治地 位及中印边境冲突的认识,得出了一些十分中肯 有益的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仅10%的论坛发帖对印度持 积极印象,90%所持观念都比较负面——而这一 结果在整体氛围相对激进和相对理性的论坛中并 无显著差别——这与中国网民对美、对日观念的两极分化呈现了强烈的对比。 沈旭辉更指出,由于中国网民对印度的印象 普遍为“相对落后的国家”和“低层次的民族” ,他们在面对中国政府对印妥协时的态度往往更 激烈。 不过,研究结果也呈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中 印关系较紧张时网民激进言论较为集中,但中印 关系缓和时,网民的对印情绪也较温和,因此中 国网民对印观念仍存在改进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从许多微小案例入手。 比如,一名在论坛上声称自己交往了一个印度男 友的女网友遭到了一些网友的强烈批评,甚至遭 到告诫:“一定会后悔的”。这种对印度及印度 人的消极观念,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商人对印投 资、贸易的热情,这种情绪在福步外贸论坛等论 坛上体现得尤为突出——私人友谊在中印商人之 间很难建立,这类微观层面的消极影响不容忽 视。 这项研究提醒政策制定者关注中印民间关 系,它集中体现在网络民意这一载体上。网络民 意将潜移默化地对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产生影响,两国的政府、媒体等都应该及时关注 这一问题。 25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中国对外援助 碰撞国际规范陶郁 中国对于既有国际规范的接受程度,在不同受援国存在显著差异;而中国如何选择外交姿态, 则主要取决于援助对象受既有国际规范的影响程度。参考文献:Reilly, James. “A Norm-Taker or a Norm-Maker? Chinese Aid in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1, no. 73: 71-91.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3/china-and-international-norm/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的日益增强, 许多观察者已经不再纠结于“中国能否崛起”, 转而关心崛起的中国将以何种姿态面对由发达国 家主导的既有国际规范。 最近,悉尼大学东北亚政治专家吴瑞利 (James Reilly)博士在《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期刊上发表论 文,比较了中国在东南亚不同国家的官方发展援 助项目。他指出:中国对于既有国际规范的接受 程度,在不同受援国存在显著差异;而中国如何 选择外交姿态,则主要取决于援助对象受既有国 际规范的影响程度。 吴瑞利认为,中国近些年来加强了在对外援 助方面的透明度,并且加强了与西方援助者积极 互动,说明中国的官方发展援助原则与由发达国 家主导的既有国际规范存在相通之处;此外,中 国强调尊重援助对象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而主流国际规范也越来越多地倡导将援助对象而 非援助者视为发展计划的核心主体,说明二者在 一些方面的发展方向也日渐接近。 然而,在不少原则上,中国的做法与既有国 际规范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比如,中国反对设置 援助条件,更加重视政府而非社会组织的作用, 并且认为援助者与援助对象同样具有从对外援助中获益的权利。 那么,中国在什么情况下更倾向选择接受既 有国际规范,而在什么情况下则更倾向依据国家 利益重塑国际规范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吴瑞 利重点分析了中国对于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三国 的援助项目。 对柬埔寨,中国在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 间总共提供了价值2.04亿美元的援助和价值5亿 美元的贴息贷款,这些援助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 设。出于外交价值的考虑,中国帮助柬埔寨兴建 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政府建筑;但与此同时, 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同其他援助伙伴的对话与协 作、提高了援助的透明性,并且资助了许多具有 文化和社会意义的项目。 在老挝,中国的对外援助重点则在过去数年 间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在2001年到2002年间 以能源和采矿领域为主,在2005年到2006年间以 通讯和交通领域为主,而2007年则以社会和经济 领域为主。总的来说,无论是与自身进行纵向对 比,还是与其他援助伙伴进行横向对比,中国对 老挝的援助都越来越多地从能源和采矿等部门向 教育与健康领域倾斜。 对缅甸而言,中国是最为重要的投资源泉; 而中国对缅甸的援助,也主要集中在与经济和 26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政治活动密切联系的领域,包括公路、铁路、桥 梁、通讯、农业机械、水电站、体育场和政府办 公楼的建设。这些项目被认为旨在促进中国相对 落后的西部地区进行发展,部分工程对于生态环 境的影响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争议,而援助的透 明性与支付渠道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质疑。 吴瑞利认为,中国对柬埔寨和老挝的援助符 合既有国际规范所倡导的原则,而对缅甸的援助 则具有鲜明的特色,其原因在于受援各国嵌入国 际规范的程度不同,对于中国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也不同。柬埔寨和老挝享受着来源广泛的国际援 助,对于这两个国家的援助深受既有国际规范的 影响,所以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原则看起来也 与国际规范所倡导的内容比较相似。而缅甸长期 受到西方国家孤立,因此较少受到既有国际规范 的作用,加之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 义,所以中国对缅甸的援助也就更多地表现出自 身的关切。不仅如此,吴瑞利还发现,中国已经开始主 动扩展其对于亚洲开发银行等区域发展机构的影 响。具体来说,中国不但开始明确表达自身的政 策偏好以及对区域发展组织的愿景,更开始有选 择性地提供资金以支持那些更为符合中国愿景的 发展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中国目前在许 多方面仍选择与既有国际规范步调一致,但也已 经开始影响甚至塑造更加符合自身愿景的国际规 范。 国际规范作为人们对于特定国家合理行为方 式的一套期待,本身并没有强制意义;然而,即 便从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现实主义视角考 虑,国际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崛起的中国 而言,能否有效整合自身利益需求与国际规范所 倡导的原则,能否积极利用甚至有效影响国际规 范,不仅关涉国家形象,更关涉外交政策的作用 效果。27 政见合辑(2012年春)融入世界文明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花钱的艺术: 中国要出手援助欧盟吗?宿亮 在现代国际社会,“花钱”是从事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不过,正如很多西方国家指责中国“ 商业保护主义”和“贸易扩张主义”一样,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或方式出资协助欧元区,难免引来 负面评价。参考文献:Nicola Casarini, How the debt crisis can advance Sino-European relations, Opinion, European Union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 Sep. 2011.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3/should-china-help-eu/欧盟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将在多大程度上 影响中国?欧盟又在多大程度上寄希望于中国提 供援助?这是当下中欧关系乃至中国外交面临的 两个关键问题。 意大利学者尼古拉·卡塞利尼供职于带有欧 盟官方背景的巴黎欧盟安全问题研究所。他分析 认为,中国支持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是一贯传统, 并不新鲜。 在现代外交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个国 家做出的决定并不一定代表一国统治阶层的意 愿,甚至不是一国普遍价值观的选择,它代表的 是现实政治中的博弈。例如,在联合国否决某项 决议,并非一定出于议题本身的考量,而是对通 过议案本身的负面价值或工具意义不满。在欧元 议题上,也是如此。 对中国而言,欧元的意义有二。其一,欧盟 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维护欧洲金融市场的秩序 和购买力,对中国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其二, 中国希望平衡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性, 实现外汇储备种类和形式的多元化。 换句话说,欧盟是否能够指望中国出手救助 欧元,取决于中国在贸易意义和投资意义上对欧 盟的依赖程度。 从商业角度分析,官方数字证实,中国对欧 投资数倍于对美投资。无论这一比较背后是否有 政治原因参与,欧洲对中国的重要性都非常明显。事实上,很多欧洲政治家已经开始正视债务 危机影响的部分国家考虑向中国出售公共资产的 可能性。不过,考虑到中欧正在商谈最新的贸易 伙伴条约,这种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还有待观 察。 另一方面,比较欧元和美元在中国外汇储备 中的变化可以发现,2011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 的增长中,四分之三源自非美元产品。总体来 看,美元在外汇储备中占据63%-67%;而欧元达 到26%-28%,并处于上升过程中。不过,中国的 主要投资资产集中在出资法国、德国这些相对稳 定国家的债券上,而不是希腊或者西班牙。意大 利对外声称中方握有其13%的主权债务,一旦属 实,这一数字意味着中国是意大利最大债主。 在现代国际社会,“花钱”是从事外交的重 要方式之一。美国2011年试图通过停止“花钱” 来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纳巴勒斯坦为会员 国,而中国试图通过增加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拨 款来增加特别提款权份额。 不过,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所提到 的,不能把战争当作目的,外交与战争都是实现 国家利益的手段,错误地使用这些手段,都将最 终伤及自身。正如很多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商业 保护主义”和“贸易扩张主义”一样,如果在不 恰当的时机或方式出资协助欧元区,难免引来负 面评价。 28 政见合辑(2012年春)解剖制度政策 Domestic PoliticsDomestic Politics   在这个板块里,“政见”邀请您一起学习、观察和思考中国政治里的制度与政策以及它们 背后的观点与价值。我们希望您不要被某些看起来特别宏大和抽象的名词所吓倒,因为只要仔细 看看、认真想想,您将不难发现这里的讨论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理解中国政治,从了解中国政府开始。我们通过生动直观的信息图,告诉您“两会”究竟是 什么,并和您一起探索政府工作报告的“秘密”。而与中央政府相比,更各层级的地方政府显然 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陈皙博与潘伟杰分析了地方政府吸引企业迁入的策略,简旭伸发 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政府善于跨国学习,Xu, Perkins和Chow等人认为中国的基层政治在根 本上是一种基于邻里感情的集体行为,邱国良指出政治信任是公众参与的基层选举前提,Kerry Brown以村级选举为切入点考察了中国的基层民主的现状及其前景,而詹晶则考察了中央政府对 待地方政府预算外收支的方法。   国家统一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命题之一。葛莱仪(Bonnie Glaser)等学者分析了台湾问题中的 多方博弈态势,饶义(Denny Roy)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进行剖析,张赞贤探 讨了大陆和香港相互学习和相关影响的过程,而“政见”的原创信息图则旨在帮助您更好地理解 刚刚结束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少数民族公民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而 民族自治地方的境况也值得我们关心。Dibyesh Anand发现西方对西藏的解读是一个帖标签的过 程,维吾尔族教长阿不都热克甫大毛拉指出伊斯兰教是和平、宽容的宗教,Justin V. Hastings 给出了维护新疆稳定的几点建议,雷尤伦(Goran Leijonhufvu)分析了民族乡在自治光环下的尴 尬处境,而Elena Barabantseva则关注了西部大开发工程中少数民族的矛盾处境。   口号与符号虽然不是中国政治的特有因素,却在中国政治里具有格外深刻的涵义。甘伯纳 (Bernard Ganne)和石路通过政治标语的变迁重新审视了“浙江模式”的发展,桥本逸男认为 “为人民服务”这句口号应被与时俱进地赋予新的内涵,潘鸣啸(Michel Bonnin)呼吁别用过时 的口号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Elena Barabantseva则指出了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内在矛盾。口号 和标语的背后,往往深藏着价值观点与意识形态。如果您因充斥于网络的种种标签而感到迷惑, 只要看一眼我们的信息图,就可以大致厘清中国的左派与右派。   如何看待自己的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回答的问题;而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 色越来越重要,如何看待中国,也成为了每个政治学研究者必须回答的问题。胡克礼(Christopher Hughes)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正在与地缘政治思想结合,冈村志嘉子对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了分析,高原明生报告并分析了日本人的对华观,而李成则探讨了美国研究者如何应对复杂 的中国政治。29 政见合辑(2012年春)解剖制度政策 Domestic Politics“两会”究竟是什么?方可成 魏天瑶“两会”究竟是什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什 么不同?哪些人在舞台上代表我们参政议政?他 们具体做了那些事?而纳税人又需要为他们的履 职付出什么?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3/npc-cppcc/&&点击图片进入网站观看完整版图片 这样一份重要文件是如何经过层层修改、 审订之后出炉的?我们可以从三十多年来的政 府工作报告中读出怎样的历史变迁?本届政府 9年以来在工作报告中交出的成绩单如何?中 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的国情咨文有何不一 样之处?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3/ government-work-report/政府工作报告的“秘密”焦佳文 方可成 30 政见合辑(2012年春)解剖制度政策 Domestic Politics地方政府如何吸引企业迁入?刘岩川 在中国运作的大型企业如何选择区域总部的位置?地方政府在吸引企业时采取了怎样的鼓励性 措施?岭南大学教授陈皙博与研究员潘伟杰指出,虽然许多市政府都试图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本 地设立总部,但同一战略在不同地区有着显著差别。参考文献:Che-Po Chan & Wai-Kit Poon (2012): The Chinese Local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Building Up the ‘Headquarter Economy’: a comparison between Pudong and Shenzhe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1:73, 149-167.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3/headquarters-economy/在中国运作的大型企业如何选择区域总部的 位置?地方政府在吸引企业时采取了怎样的鼓励 性措施?政策上的让步是否带来了无谓的牺牲? 带着这些问题,岭南大学教授陈皙博与研究员潘 伟杰在学术期刊《当代中国》中撰文指出,虽然 许多市政府都试图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本地设 立总部,但同一战略在不同地区有着显著差别。 陈皙博与潘伟杰的研究围绕着“总部经济” 这一概念展开。2000年以来,海外在中国投资的 规模逐渐扩大,在华设立总部的公司也越来越 多。在选择总部的地点时,国内外企业都要进行 一番利益考量,比如:选择范围内的城市是否拥 有过硬的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人力资源,地方 政府是否能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骨干员工的子女 是否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等等。 两位研究者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是 企业重点考虑的因素。由于企业总部从事的并非 基本的生产工作,所在地的工资水平不是优先考 虑的问题。从政府的角度讲,提供各种补助、税 务减免条款和额外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吸引企业迁 入的主要手段。理论上,虽然市政府在吸引企业 的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让步,但企业带来的资源、人才与额外的税收远远大于政府付出的成 本。 中国政府在90年代末开始考虑鼓励国外企业 在华设立总部。自从国务院在1999年批准北京市 为外企提供优惠政策,上海浦东、深圳、广州和 天津相继得到了国务院的类似许可。十几年之 间,厦门、大连以及沈阳等城市也相继设计了各 自的优惠措施。 陈皙博和潘伟杰以浦东和深圳为例,解析了 不同城市在优惠政策上的异同。 首先,浦东与深圳都在利用政策吸引大企业 进驻。不同的是,上海的政策吸引的大多是欧美 和日本的公司。中央也有意将上海打造成国际化 大都市,因而给予上海经济更大的自由度。浦东 虽然也吸引了国内企业进驻,但这些企业所得到 的优惠远远达不到海外企业的标准。例如,规模 较小的国内企业要照常缴纳33%的利税,而本土 大企业和海外企业只需要交15%。 相反,深圳吸引的则大多是香港和国内的企 业。在所有将深圳作为总部的企业当中,腾讯和 万科等本土力量占64%。一些海外企业虽然也在 深圳设立了总部,但不少都是深圳重点引入的高 31 政见合辑(2012年春)解剖制度政策 Domestic Politics科技企业。除此之外,因为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 和运输条件,诸如IBM、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商家 在此设立了全球采购中心,而不是带有投资性质 的部门。 其次,浦东与深圳对中央政策的折冲,也造 成了浦东企业偏国际化、深圳企业偏本土化的态 势。陈皙博和潘伟杰发现,商务部在2004年出台 了一项新规定:有意在华设立区域总部的企业必 须注册超过1亿美元的资本。在2008年,上海市 政府在执行中央规定时,把注册资本的标准降到 1千万美金。深圳给企业开出的标准更低,因此 吸引了大量本土企业迁入。 浦东与深圳还在金融与行政方面为迁入的企 业提供实惠。在步入上海的头三年,外国企业可 以获得5百万人民币的政府补助。年均创收在10 亿人民币以上的企业还将获得1千万人民币的一 次性奖励。同时,上海市简化了外籍和外地员工 在本地居住所需的手续,使海内外人才能在上海 长期生活。 在资金补助方面,深圳市对新迁入的国内外 企业一视同仁。总部设在深圳的企业将在第一年 收获5百万到2千万人民币之间的资助。在注册后 的五年中,企业还将持续获得深圳市政府的奖 励。企业唯一需要履行的义务是扎根深圳十年以上。在户籍制度方面,深圳能为外地员工提供的 优惠无法与上海比拟。 陈皙博与潘伟杰的研究还表明,总部位于浦 东和深圳的企业正从当地行政改革中获益。上海 于2005年出台了《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而深圳 在2009年采取了类似的行动。这两家地方政府都 在朝公共服务方向迈进,都在简化行政审评过 程,但浦东的政策重点是消除城乡差异,而深圳 的顾虑是如何完善与香港的经济、金融合作。 在行政改革过程中,浦东区作为上海市的一 部分取得了更多的权利。经国务院批准,长期困 扰外企的行政审评和外汇流通管制在浦东区有所 松动。深圳的改革还没有跟上浦东的步伐,外企 在选择总部所在地时也相应偏爱浦东。 正如两位研究者所言,中国城市吸引企业进 驻的手段类似,但对目标企业各有所好。以浦东 和深圳为例,前者偏爱欧美和日本的企业,后者 则着重考虑本土和香港的企业。抛开政策因素, 世界经济的起起落落也在影响国内外企业进驻中 国大城市的格局。在经济危机的浪潮下,一些原 本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企业已经回撤。国内政策 能否抵御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 重要课题。32 政见合辑(2012年春)解剖制度政策 Domestic Politics地方政府爱跨国学习陶郁 在中国运作的大型企业如何选择区域总部的位置?地方政府在吸引企业时采取了怎样的鼓励性 措施?岭南大学教授陈皙博与研究员潘伟杰指出,虽然许多市政府都试图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本 地设立总部,但同一战略在不同地区有着显著差别。参考文献:Chien, Shiuh-Shen, and Bing Ho. “Globalization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learning process in post-Mao China: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Global Networks 11 (3):315-33.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1/12/policy-learning-in-local-china/中国的某些地方政府也许比你想象的更加开 放,更爱学习。 由于昔日的中央统筹式计划经济已经转变为 开放外向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变革促使地方政府 进行政策学习和创新。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向谁学习?以谁为师? 以往的理论文献认为,地方政府在寻求政策创新 时,一般会向过去学习、向邻居学习、向国外学 习。然而,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而言,因 为地处改革开放和政策创新的最前沿,“向过去 学习”与“向邻居学习”都不太现实;于是,向 外国同行取经就成为首要的政策学习方式。 国立台湾大学副教授简旭伸及其同事对此 进行了研究,他们在过去十年间对包括地方政 府官员、外国投资者和相关政策顾问在内的上 百位当事人进行访谈,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和文 献,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方政府的跨国学习过 程总结为三种各有特色却又相互联系的机制, 即“个人网络”(personal networking)、“机 构联盟”(institutional alliance)和“权威话语”(hegemonic discourse)。 “个人网络”,顾名思义,是指地方政府官 员通过与外国同行或相关专业人士之间的个人沟 通与交流进行政策学习。这种学习进程一般是非 正式和非程序化的,学习者和被学习者之间一般 不存在利益交换关系,整个学习过程建立在官员 之间的个人信任基础上。 这种学习机制在昆山最为典型。作为距离上 海最近的县级市,昆山在过去二十年间接受了大 量外来投资。这些投资商不仅带来了用于发展的 资金,也为地方干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经 验;许多投资商被昆山市政府授予了荣誉市民身 份,他们也常在不同场合被邀请为昆山的发展提 供建议。在具有政策创新需求的官员和具有政策 创新经验的投资商共同推动之下,昆山于2000年 建立了全国首个出口加工区。这一政策创新使昆 山经济自2001年之后迅猛增长,到2008年,这个 县级市所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已经达到全球同类产 品总产量的四成。 第二种学习机制被称为“机构联盟”,即不 33 政见合辑(2012年春)解剖制度政策 Domestic Politics同机构通过签订合同而建立起正式和结构化的合 作伙伴关系,并通过这种正式的机构联盟进行知 识交流和政策学习。机构联盟的参与者包括地方 政府、国家政府和企业,这些参与者的利益一般 都与整个政策学习过程密切相关。 苏州工业园区可以被视为此类政策学习的一 个代表性案例。该园区于1994年由中国政府和新 加坡政府共同兴建,并由两国经济实体共同经营 和管理,这使新加坡在园区建立之初就得以大力 推行其在工业基础设施、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等 方面的经验,这种经验为中国方面所欢迎并学 习。虽然工业园区的持股比例逐渐从以新加坡为 主过渡到以中国为主,但新加坡投资者带来的园 区管理经验被继承下来,而负责园区工作的地方 干部也能沟通过新加坡方面提供的培训计划不断 提升自身的行政能力。得益于这些政策学习和政 策创新,苏州工业园区在2007年所吸引的外国直 接投资金额与上海基本相当,而苏州地区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有城市中也仅次 于上海。 最后一种机制“权威话语”,意思是向那些 被证明能够成功帮助其他地区发展的顾问寻求帮 助,这些专家既可能以个人身份提供政策建议, 也可能通过咨询公司向地方政府提供发展方案。 顾问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长期的,但并不一定是绑定的,而地方政府通过这种方式所学习到 的主要是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政策文化,也未必与 其当前政策目标紧密联系。 上海市政府在建立和发展浦东新区的过程中 广泛采纳外国顾问和规划师的意见,是这种学习 方式的一个典型体现。上海市政府不仅充分利用 世界银行和亚洲发展银行的资金和经验进行浦东 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勇于雇佣一些国际知名 但在中国并无经验的咨询公司和规划公司为发展 浦东绘制蓝图;通过聆听权威话语,上海不仅可 以直接借鉴纽约和东京等国际都市的发展经验, 还学习到了国际领先的管理文化和营销策略,不 仅将浦东新区建设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金融基地, 更将其塑造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 简旭伸等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达地 区的地方政府在利用国外资源时,已经超越了引 进资金、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等传统模式,而日 益重视对外国同行先进治理经验的学习;通过这 种学习,长江三角洲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经济合 作、社会发展和形象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具有积极 影响的政策创新。 这些地方政府跨国学习的经验,或许能够给 其他希望提升竞争能力和改善治理绩效的地方政 府以启发。34 政见合辑(2012年春)解剖制度政策 Domestic Politics“重感情”的中国基层政治汪吕杰 中国的基层政治在根本上是一种基于邻里感情的集体行为。当社区集体或个人的诉求未被合理 回应时,这种强大的、潜伏的情感力量就会促成社会集体性的行为。参考文献:Qingwen Xu, Douglas Perkins, Julian Chun-Chung Chow, “Sense of Community, Neighboring, and Social Capital as Predictors of Loc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volume 45, Number 3-4, 259-271. 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1/12/local-political-participation/无论在哪个国家,基层都是政权大树的树 根,是国家稳定与繁荣的保障。不过,同样是基 层,中西却有大不同。 道格拉斯·帕金斯等三位美国学者研究指 出,在西方,基层社会根植于带有契约性质的会 员制度,是以“协会”为核心来组织人际关系及 相应的政治活动。 而在中国,基层政治则以“重感情”为关键 特征——除了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之类的外在 性制度保障,乡里、邻里之间的感情也是基层社 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一,甚至可以认为是基层社 区和睦的必要条件。此类情感能够在很多情况下 调和社区的内部矛盾,通过非法律的手段解决纠 纷。这一点,可以在古代中国的乡约、族规中寻 找悠久的历史根源。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 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农村的亲属关系和 城市中的单位意识虽然已经淡漠很多,但“近 邻”的概念却始终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熟悉, 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是中国基层社会的感情基 础,这种感情基础也逐渐演变为基层政治的基 础。 因此,中国的基层政治在根本上是一种基于邻里感情的集体行为。因为感情的沟通作用,社 区层面的集体政治行为能够获得个人的承诺和社 区范围的支持;也因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协调作 用,社区集体行为诉诸的是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利 益。 不过,感情在政治中过于突出的作用也为基 层政治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毕竟,感情中 具有很多非理性的因素,同时具有突发性的特 征。当社区集体或个人的诉求未被合理回应时, 这种强大的、潜伏的情感力量就会促成社会集体 性的行为,而且往往诉诸不合理的方式,村社之 间的械斗就是此类恶性事件的典型代表。 那么,就需要某种方式来调整基层群众的感 情“冲动”的因素,使基层政治得到均衡。 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在这几位美国学者看 来,答案是改进基层选举制度。只有通过完善 的、竞争性的选举行为,基层群众才能逐渐接受 民主的社区意识,并通过此种意识调节基于自身 和邻里的感情冲动。也只有社区内的居民以民主 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的各项事宜,才能更多地增强 其自身民主素养,了解如何以更好的方式维护自 身权利,才能更好地在个人、社区和国家之间主 动地寻找到利益的平衡点。 35 政见合辑(2012年春)解剖制度政策 Domestic Politics这几位学者在肯定乡里、邻里感情在基层社 区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利用民主选举制度 来谨慎约束容易冲动的感情。他们认为,更为重 要的是建立基层群众的社区意识,一种以民主和 权利为核心的社区意识,将社区内部矛盾和社区 间的矛盾更多得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处理,而非单 纯依赖于集体性的情感,或者来自外部的强大制 约力量。如果这样,中国的基层社会将会以良性的方式运行下去,并成为建构整体和谐社会的“ 毛细血管”。 这项研究内容详实,主要理论也建立在田野 调查的基础之上。虽然受到调查方法和范围的限 制,文章的结论是否具有全国性的推广价值还值 得商榷,但是文章的结论结合中国的显示却有极 强的现实意义。36 政见合辑(2012年春)解剖制度政策 Domestic Politics中央如何对待地方政府预算外收支陈仲伟 中央对地方预算外收入干涉的选择有其自身逻辑,那就是: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与地方稳定 为考量依据。本文网址:http://cnpolitics.org/2012/01/local-extra-budgetary-central-government/学者秋风曾说:“政治的核心是财政,民主 的本质是财政民主,而财政民主的枢纽在预算民 主。”在中国,大量存在的政府预算外收入与支 出无疑值得关注。 据统计,在全国预算外收入中,地方政府的 预算外收入占据了90%。 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支无疑会造成很多问 题,如公共资金失于管理,滋长腐败,横征暴敛 导致群众不满,削弱中央财政的税源,推高实际 税负的水平,还可能导致宏观调控失效。而且, 地方政府有扩张预算外收入的冲动,上世纪80年 代末90年代初,预算外收入一度相当于预算内收 入的80%——直到现在,这个比例也依然超过30% 。 当然,预算外收入也有积极效果:弥补了地 方财政的缺口,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与公共 服务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并能够维持公务员队伍 的稳定。 在缺乏公众制约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介入管 理地方预算外收支不失为权宜之计。例如,近期 中央对房价的调控就体现了对“土地财政”及地 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干预。那么,中央政府对地 方预算外收支的态度到底如何?怎样在容忍与介 入之间进行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詹晶博 士2011年在《亚洲研究》杂志(Asian Survey) 上撰文就此进行了分析。作者以省一级为单位,收集了1994年分税制 改革到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反 驳了三个假设:削减预算外收入会吸引境外投 资;地方政府会因公众抵制导致的征收成本提高 而削减预算外收入;经济增长与税源的拓展会抑 制预算外支出。进而,作者认为地方政府有自发 扩大预算外收入的冲动,惟有中央政府的干涉才 会导致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下降,至少是账面 上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才艺术存在的误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