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是骗局增速放缓,银行揽储战升级,人们为什么不爱把钱存

Sina Visitor System2018年中国存款有多少 为什么银行存款流失严重钱去哪里了
» 正文
2018年中国存款有多少 为什么银行存款流失严重钱去哪里了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700
存款流失越来越严重了。央行最新数据显示,4月居民存款大降1.32万亿元,为历史单月最大降幅。 当前,各家银行都疯了 ,采用各种办法抢夺存款。
存款流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怎样影响我们投资? 猫姐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
存款流失越来越严重
中国存款有多少呢? 截止2017年12月末,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64.1万亿元左右。在这里面,住户存款达到6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达到57万亿元。你可以看出来,中国老百姓和中国企业是银行存款的主力军,他们占了银行人民币存款的74%。
从金额上来,中国的存款是非常多的,但近年来存款流失趋势越来越明显。先给大家看一个图。
从图很明显看到,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速直直下降。目前各项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已经降至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截至3月末,各项存款余额同比仅增长8.7%,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在这里面,个人储蓄存款降幅更为惊人,居民的储蓄率由2010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7.7%。四大行和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个人存款中的储蓄存款余额在今年一季度均出现负增长。
居民的钱去了哪里
居民的钱不存款,都去了哪些呢?去了这些渠道:
▌#10102; 理财产品
现在居民的投资渠道在不断增加,股票、债券、信托、理财、资管、基金、P2P等等,愿意主动把存款作为投资品种的居民是越来越少,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更是家喻户晓。
以余额宝为例,去年年底,余额宝规模就达到1.58万亿,超过招行的存款总额。余额宝还只是货币基金其中的一个产品。当前,货币基金规模高达7万多亿元。
▌#10103; 买房
买房对存款流失影响非常明显。
从2015年以来,全国各地房价上涨此起彼伏。炒房、刚需购房、投资购房三方合力,快速推涨各地方的房价。这种局势也逼得一些居民生怕房价上涨过快,不得不下手购买房产。
数据是惊人的:2016年住户部门贷款共增加6.33万亿元(新增短期贷款6494亿元,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房贷)为5.7万亿元),当年中国居民新增存款为5.16万亿人民币。
2017年居民贷款增加了7.1万亿(短期贷款增加1.8万亿!中长期贷款(房贷)5.3万亿元)。中国居民新增人民币存款下降到了4.6万亿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 年中国居民存钱总金额小于借的钱总金额,负债在逐渐上升。换句话说,你今年辛苦存了10万元,但是又借了12万元。存钱减少,都变成贷款了,被居民们加杠杆买房了。这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会导致存款的减少。
存款流失 银行很心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银行如果没有存款增加来源,放贷资金是个问题。
银行放贷资金主要依靠居民储蓄存款,储蓄存款越多,银行的低成本资金越多,用于放贷的资金也就越多。如果存款增加越来越少,而贷款需求越来越多,银行就会待价而沽。
存款流失本来就让银行着急,屋漏偏逢连夜雨。早前对存款有替代作用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因为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未来规模可能逐渐收缩。
我们把存款放在最主要的方面,不是之一。一位国有大行高管表示,展望未来,整个社会的存款竞争非常激烈,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抓存款。
存款竞争压力直接导致贷款对外报价走高。 业内人士说,目前,很多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在15%-20%,未来不排除贷款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
贷款更贵了。对于居民来说,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房贷利率上浮,目前首套房贷利率基本上浮10%以上,二套房上浮20%以上。
对企业影响也是明显的。
今年刚过去四个多月,已有共计20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上市公司一共11家,包括四川煤炭、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中城建、神雾环保、富贵鸟、春和集团、中安消、盛运环保、凯迪生态等,涉及金额合计高逾130余亿元。
这背后,和流动性趋紧、融资成本上升有关。在货币充裕的时代,很多公司习惯了买买买,各种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汇聚到这些公司手中,信用扩张得厉害,但实际的资金利用效率不尽如人意,到了今年,以去杠杆为代表的资金面变化剧烈,影子银行失效,银根趋紧,以前带新债还旧债的玩法已经不可持续,就出现了违约情况。
存款大战,不是激烈,是惨烈
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战目前已达到白热化程度,为了拉存款,各大银行不断上调大额存单利率、减费送礼,甚至借鉴保险业拉客户的做法。
▌第一招:对存款加息
银行最实用的一招就是提高存款利率。以建行为例,从5月4日开始,1万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较央行基准利率的上浮比例从此前的30%升至40%。中国银行北京营业厅也上调了部分定期存款利率,目前2万元以上定期存款利率可上浮40%。
▌第二招:上浮大额存单利率
早在4月,银行已对大客户下手,多家银行上浮大额存单存款利率。目前四大行一年期30万大额存单均较基准利率上浮45%,有股份制银行100万起存的大额存单上浮50%,城商行上浮幅度达到55%。上调以后,城商行的大额存单利息达到近4%。
▌第三招:发结构性理财
结构性存款是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结构性存款当前已是银行揽存的主力。一季度中小银行、大行新增结构性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分别为49%、24%,而去年同期为18%、12%。
结构性存款可归为表内存款。当前,资管新规落地,保本理财将退出历史舞台,银行资产回归表内迫在眉睫,银行发行此类产品的动力较高,以此来应对揽储压力。
▌第四招:祭出降准
银行业资金紧张, 央妈早看在眼里。4月17日,央行宣布降准100个基点,以改善流动性。
目前降准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市场人士表示,还未感受到融资成本有明显下调,短期资金成本还有上升趋势。
如何让你的钱更值钱?
看了上面这些,你应该能明白为何政府要防控金融风险、调控房地产市场了。
房住不炒。房价上涨产生的恶果很多,很明显的,现在国家不希望中国老百姓把钱继续投到房地产市场。我们要听党的话,历来听党话的人都获得了成功。
比如2014年,党放松楼市调控,降低利率,引导居民买房支持经济,那个时候听党的话的人已经享受到这波楼市上涨的红利。当前政府对楼市限购限贷,虽然很多一线二线楼市还在上涨,我们就不要接最后一棒了。
如何让你的钱更值钱?
▌一是用来消费。赚钱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降低各项税费,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大家可以更距离的享受到更好的商品。
▌第二,喜欢固定收益的,可以看看银行的结构性理财,比大额存单收益更好一些。
▌第三,风险偏好高的,可以选择境内优秀企业长期投资。2018年以来,证监会明确鼓励四新产业上市融资成为市场热点,在国务院明确的国家政策指导下,政策执行的速度又快又精准。大家可以研究和跟踪一两家优秀中国公司,也许就能在某天发现机会,虽然这比较难。
作者:大猫财经
同类投资理财:Sina.cn(京ICP-01 03:37存款增速放缓,银行揽储战升级,人们为什么不爱把钱存银行了?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综合
随着银行叫停传统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正成为银行揽存的主力呈井喷式增长。
以结构性存款为例,根据央行披露的最新《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8.8万亿元,仅前三个月新增结构性存款1.84万亿元,已超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规模。
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产品暴增的背后是银行的“存款荒”,2018年将会是各个银行激烈争夺负债的一年。
存款规模分化严重
2017年,在监管政策高压下,同业负债遭遇收缩。此外由于金融脱媒等多种因素分流了银行的存款,银行存款规模增长呈现放缓趋势, 从2017年银行年报披露数据看,2017年银行存款规模分化严重。
年报数据显示,国有五大行储户存款余额达到32.14万亿元,占储户存款的比重为49.93%,如果再加上个人存款规模堪比国有大行的招商银行,六家银行储户存款占比超过50%,且存款余额增速也较为平稳,在2.5%-4.9%之间。其他银行揽储能力和规模则呈两极分化态势,个别城商行存款增速达60%,但也有个别股份行存款增速为负。
2018年各银行揽储能力差距依然在不断拉大。2018年一季度银行季报数据显示,26家上市银行存款余额总计突破百万亿,达102.37万亿。25家银行存款增速以个位数增长,仅常熟银行一枝独秀,以11.28%的猛烈势头揽储。
而从整体趋势来看,行业存款增速整体在放缓。24家公布了2017年一季度与2018年一季度存款余额环比增速数据的银行中,增速放缓的银行数量达到58.33%。2017年一季度,几乎一半的银行都能以超5%的速度补充存款,如今却仅剩寥寥3家,即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与杭州银行。
近期,南方某上市银行总行对一季度存款情况分析称,大量存款增量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国有大行,而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金融服务网点早已饱和,加上互金等机构的渗透,存款增量越来越少。该行认为,存款争夺战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
存款增速不断放缓
银行存款争夺战的背后是一系列银行存款增速放缓的数据。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银行的存款增速放缓,目前各项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已经降至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截止4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74.8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69.7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2017年的11月和2018年的2月、4月,我国人民币新增存款为负数,也就是说,新增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新增存款。以4月数据为例,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352亿元,同比多增2721亿元,而4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1.18万亿元,同比多增797亿元。
也就是说,银行的负债在逐渐上升,这几乎让每一家银行都焦虑和不安。
存款增速为何放缓?有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资本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年里,资本市场持续活跃,楼市大涨,股市回暖,这些项目的火热导致资金分流。同时,互联网金融蓄势大发,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而银行的存款利率在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面前,似乎失去了诱惑。
其次,从上文数据也可以看出,与存款增速放缓相对应出现的是贷存比的提高。这背后反映的是人们消费和投资观念的变化,对于个人来讲,超前消费更能享受生活;对于公司来讲,“借钱”投资则更能抢占商机。
 存款立行本质是客户立行
“存款的竞争非常激烈”正成为银行们的心声。
平时所谓的拉存款,主要是指单位存款、个人存款,即一般存款。如果2018年M2增速为9%,那么全年M2增量为15万亿元,假设2018年如2017年底明细结构一样(即一般存款占比),约86%左右,那么,2018年一般存款的全年增量约为13万亿元。也就是说,全国的银行业务员们,拼抢的将是这13多万亿元。
专家表示,存款客户是分层的,有议价地位高的,通常对存款利率变化较为敏感;也有议价地位低的,通常对存款利率不敏感。所谓的银行拼抢存款,拼抢的主要是那占比不算太高的利率敏感型存款,来自议价地位高的存款客户。
而在市场上占比较大的是企业用于日常收付结算的基本户,它们对存款利率不敏感,是银行稳定的存款来源,被称为存款市场的“定海神针”,同时,银行获取这样的基本户的难度也较大。从经验上看,企业基本户最密集的银行集中于四大行和本区域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而股份制银行的基本户基础相对较弱。
因此,有专家强调,所谓的“存款立行”,本质上是“客户立行”,而银行要想获取稳定的基本户,靠的又是产品、服务等全方位的能力提升。正如国信证券王剑撰文引用某位银行专家的观点,“不要说负债荒,也没有资产荒,从来就只有能力荒”。
通过提高自身能力而非打价格战来参与存款竞争,成为部分银行在2018年的存款竞争策略。农业银行在其2017年业绩报中表示,2018年,该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客户建设,拓展对公和个人客户群,扩展全口径存款;二是狠抓结算;三是内外合作,外部加强和券商等机构的合作,内部加强与子公司的合作;四是加强久期管理,适当加长久期,力求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存款竞争力。
中国银行强调以客户立行。一方面,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挖掘存量客户;另一方面,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把存款、产品创新和客户金融资产结合起来。比如优化企业网银,将金融服务于非金融场景融合起来,激发客户使用金融交易的生态便利,最终实现将单一的存款转变为存量的资金。
邮储银行2018年将采取存款因地制宜,抓好邮储特色拆迁补偿、代发工资等重点项目,强化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巩固机构类存款优势。与之相似的是北京银行,北京银行囊括了北京地区医疗保险金的代发等几大社会保障服务资源,据悉,今年一季度,北京银行新增存款位于北京同业第一。
而光大银行则是发力电子银行,优化拓展存款渠道。据悉,光大优化电子渠道替代率达到了97%。光大银行某高管人士认为,“从存款方面来看,个人很少会把钱放到活期中,甚至定期都不多,电子银行更多是来自交易过程中的沉淀,电子银行带来的存款可能没几年就会到1000亿,所有的收入和利润都是金融科技支撑的。”
综合自中国经营报、券商中国、金融时报、港股解码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中国电子银行网是由CFCA联合近百家商业银行创建的电子银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为金融业提供专业、权威、立体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今日搜狐热点存款增速放缓,银行揽储战升级,人们为什么不爱把钱存银行了?
存款增速放缓,银行揽储战升级,人们为什么不爱把钱存银行了?
随着银行叫停传统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正成为银行揽存的主力呈井喷式增长。以结构性存款为例,根据央行披露的最新《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8.8万亿元,仅前三个月新增结构性存款1.84万亿元,已超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规模。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产品暴增的背后是银行的“存款荒”,2018年将会是各个银行激烈争夺负债的一年。存款规模分化严重2017年,在监管政策高压下,同业负债遭遇收缩。此外由于金融脱媒等多种因素分流了银行的存款,银行存款规模增长呈现放缓趋势, 从2017年银行年报披露数据看,2017年银行存款规模分化严重。年报数据显示,国有五大行储户存款余额达到32.14万亿元,占储户存款的比重为49.93%,如果再加上个人存款规模堪比国有大行的招商银行,六家银行储户存款占比超过50%,且存款余额增速也较为平稳,在2.5%-4.9%之间。其他银行揽储能力和规模则呈两极分化态势,个别城商行存款增速达60%,但也有个别股份行存款增速为负。2018年各银行揽储能力差距依然在不断拉大。2018年一季度银行季报数据显示,26家上市银行存款余额总计突破百万亿,达102.37万亿。25家银行存款增速以个位数增长,仅常熟银行一枝独秀,以11.28%的猛烈势头揽储。而从整体趋势来看,行业存款增速整体在放缓。24家公布了2017年一季度与2018年一季度存款余额环比增速数据的银行中,增速放缓的银行数量达到58.33%。2017年一季度,几乎一半的银行都能以超5%的速度补充存款,如今却仅剩寥寥3家,即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与杭州银行。近期,南方某上市银行总行对一季度存款情况分析称,大量存款增量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国有大行,而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金融服务网点早已饱和,加上互金等机构的渗透,存款增量越来越少。该行认为,存款争夺战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存款增速不断放缓银行存款争夺战的背后是一系列银行存款增速放缓的数据。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银行的存款增速放缓,目前各项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已经降至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截止4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74.8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69.7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2017年的11月和2018年的2月、4月,我国人民币新增存款为负数,也就是说,新增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新增存款。以4月数据为例,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352亿元,同比多增2721亿元,而4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1.18万亿元,同比多增797亿元。也就是说,银行的负债在逐渐上升,这几乎让每一家银行都焦虑和不安。存款增速为何放缓?有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资本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年里,资本市场持续活跃,楼市大涨,股市回暖,这些项目的火热导致资金分流。同时,互联网金融蓄势大发,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而银行的存款利率在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面前,似乎失去了诱惑。其次,从上文数据也可以看出,与存款增速放缓相对应出现的是贷存比的提高。这背后反映的是人们消费和投资观念的变化,对于个人来讲,超前消费更能享受生活;对于公司来讲,“借钱”投资则更能抢占商机。存款立行本质是客户立行“存款的竞争非常激烈”正成为银行们的心声。平时所谓的拉存款,主要是指单位存款、个人存款,即一般存款。如果2018年M2增速为9%,那么全年M2增量为15万亿元,假设2018年如2017年底明细结构一样(即一般存款占比),约86%左右,那么,2018年一般存款的全年增量约为13万亿元。也就是说,全国的银行业务员们,拼抢的将是这13多万亿元。专家表示,存款客户是分层的,有议价地位高的,通常对存款利率变化较为敏感;也有议价地位低的,通常对存款利率不敏感。所谓的银行拼抢存款,拼抢的主要是那占比不算太高的利率敏感型存款,来自议价地位高的存款客户。而在市场上占比较大的是企业用于日常收付结算的基本户,它们对存款利率不敏感,是银行稳定的存款来源,被称为存款市场的“定海神针”,同时,银行获取这样的基本户的难度也较大。从经验上看,企业基本户最密集的银行集中于四大行和本区域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而股份制银行的基本户基础相对较弱。因此,有专家强调,所谓的“存款立行”,本质上是“客户立行”,而银行要想获取稳定的基本户,靠的又是产品、服务等全方位的能力提升。正如国信证券王剑撰文引用某位银行专家的观点,“不要说负债荒,也没有资产荒,从来就只有能力荒”。通过提高自身能力而非打价格战来参与存款竞争,成为部分银行在2018年的存款竞争策略。农业银行在其2017年业绩报中表示,2018年,该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客户建设,拓展对公和个人客户群,扩展全口径存款;二是狠抓结算;三是内外合作,外部加强和券商等机构的合作,内部加强与子公司的合作;四是加强久期管理,适当加长久期,力求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存款竞争力。中国银行强调以客户立行。一方面,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挖掘存量客户;另一方面,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把存款、产品创新和客户金融资产结合起来。比如优化企业网银,将金融服务于非金融场景融合起来,激发客户使用金融交易的生态便利,最终实现将单一的存款转变为存量的资金。邮储银行2018年将采取存款因地制宜,抓好邮储特色拆迁补偿、代发工资等重点项目,强化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巩固机构类存款优势。与之相似的是北京银行,北京银行囊括了北京地区医疗保险金的代发等几大社会保障服务资源,据悉,今年一季度,北京银行新增存款位于北京同业第一。而光大银行则是发力电子银行,优化拓展存款渠道。据悉,光大优化电子渠道替代率达到了97%。光大银行某高管人士认为,“从存款方面来看,个人很少会把钱放到活期中,甚至定期都不多,电子银行更多是来自交易过程中的沉淀,电子银行带来的存款可能没几年就会到1000亿,所有的收入和利润都是金融科技支撑的。”综合自中国经营报、券商中国、金融时报、港股解码等。作者:王晓丽
热文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构性存款是骗局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